2012中考語文課本知識 沁園春 雪

字號:


    九年級上冊每課要點--1沁園春 雪
    我們偉大的祖國風景秀麗,疆域遼闊,歷史悠久。3000多年來,有過不少的英雄好漢、帝王將相,試問: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誰?
    是無產(chǎn)階級人民大眾。毛澤東同志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形象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為什么?
    歷史證明了這一點,紅軍長征的勝利更證明了這一點。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宣布:“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BR>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率部到達陜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黃河東征。視察地形時,他看到雪后的壯麗河山,展望革命的燦爛前景,滿懷戰(zhàn)勝敵人的信心,揮筆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形象地指出:中國的命運只有掌握在無產(chǎn)階級人民大眾手里才能走上“光明的路”。未來是屬于今天的無產(chǎn)階級人民大眾的。
    有關資料:
    毛澤東同志的這首詞是在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的關鍵時刻寫下的,是為了激發(fā)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心。這首詞公開發(fā)表于一九四五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而蔣介石陰謀發(fā)動內戰(zhàn),毛澤東主席系天下安危于一身,親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其間,愛國民主人士柳亞子先生賦詩一首給毛主席,后來毛澤東同志應柳亞子先生的索求將此詩手書贈給他?!缎旅裢砜酚浾咴谠搱蟀l(fā)表。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關鍵時刻,毛澤東的這首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
    學習本詞
    通讀全詞,劃出生字生詞,并注音釋義,明確全詞內容的層次和各層大意。
    一、字
    1、讀準加紅字的音
    妖嬈( ) 莽莽( ) 稍遜( ) 風騷( )
    2、多音多義字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分┥               數(shù)┥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朝┥
    ┕( )___________
    二、解詞
    惟:只
    頓:立刻
    妖嬈:艷麗多姿
    折腰:這里有稱頌、贊美的意思。
    輸、遜:都是差的意思。
    數(shù):點數(shù),數(shù)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風流人物:這里指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就是今天的無產(chǎn)階級人民大眾。
    今朝:今天
    三、朗讀上半闋,思考以下問題。
    1、詞的前三句和詩有什么聯(lián)系?“千里”“萬里”反映了什么?
    這三句開篇點題,突出了“冰封”、“雪飄”。“千里”“萬里”是互文,是說“千里萬里冰封雪飄”。它描寫了祖國幅員的廣大,也反映了詩人視野的遼闊。這三句總寫祖國北方的雪景:一望無垠的大地,堅冰封凍,茫茫無際的長空,大雪飄飛,“北國風光”是多么壯觀。
    2、一個“望”字,寫登高縱目遠看。這個“望”字貫穿到哪一句,或者說,詩人“望”到哪些景物?“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欲”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這里指的是誰在想?
    貫穿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最后一句雖然主要是想象,但這想象還是“山”“原”與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個“望”字,領起下文,這7句,都由“望”字所貫串,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所見。
    這里“欲”是“想要”的意思。
    此處指群山,高原想要“與天公試比高”。顯然作者把這二者人格化了。把群山、高原賦予了人的心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出山與高原雄心勃勃、與天公比一比高低的精神面貌。至此構成了一幅生機蓬勃,充滿活力的壯麗雪景,抒發(fā)了作者的豪邁感情。
    3、上闋中間七句寫雪而不用“雪”字,那么作者是怎樣運用語言的?
    用“銀”“蠟”寫色彩;用“舞”“馳”寫動作;用“欲”“試”寫心態(tài);用“蛇”“象”寫形態(tài)?!Z言精當,生動形象。
    4、上闋最后三句寫實景,還是虛景?為什么?
    “須”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就是未到,所以這是作者從實寫轉入了想象。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我們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雪后天晴,紅日照在白莽莽的雪原上,紅色和白色交相輝映,在銀白的世界中,天空一輪紅日,色彩鮮艷、 和諧,確實給人一種“分外妖嬈”的感覺。作者這一虛寫的景象,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意境,給人以美的享受??吹竭@如此壯麗雄偉的祖國山河,愛國之情怎能不油然而升呢?
    5、概括上闋主要寫了什么?
    上闋寫我國北方的壯麗雪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
    四、朗讀下闋,思考以下問題。
    1、下闋如何引入對人物的評論,評論了哪些古人?又評論了哪些今人?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一個“引”字巧妙地由寫祖國壯麗河山引出“無數(shù)英雄”,過渡到對古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們曾彪炳一時,雄視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點。至于那天之驕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滿長弓,射落大雕而已。用“俱往矣”是對歷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是誰呢?作者莊嚴宣告,“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眾。
    2、這首詞是怎樣地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
    詞的上闋以寫景為主,通過景物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做了鋪墊。詞的下闋以議論抒情為主,具體評論了古代英雄,從而襯托了最后贊美當代無產(chǎn)階級英雄,抒發(fā)了無產(chǎn)階級主宰世界的豪情壯志。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