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語文課本知識 醉翁亭記 2

字號:


    八年級下冊每課要點--28醉翁亭記之二
    《醉翁亭記》學(xué)習(xí)要點〔一〕
    本文作者寫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寫巧妙而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無論是寫景還是記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間景色的優(yōu)美和人們游宴的快樂,還使人感到它蘊含著作者官場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這些內(nèi)容的理解,是從對文章的字、詞、句、篇章的閱讀理解入手的,但不能僅憑簡單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聯(lián)系作者和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從作者角度去設(shè)想、去挖掘。
    首先默讀課文全部注釋,掃清字詞障礙,再通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環(huán)滁( ) 瑯玡( ) 林壑( ) 輒醉( )
    穴暝( ) 傴僂(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觥籌( ) 陰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二、解詞
    名之者誰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樂:以……為樂。
    飲少輒醉       輒:總是,就。
    太守謂誰       謂:是
    學(xué)習(xí)本文
    1、學(xué)習(xí)第一段,這一段主要寫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寫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說明醉翁亭的命名緣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樹木茂盛,深幽秀麗的瑯玡山間釀泉邊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號“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
    第一段由遠而近,從面到點寫出醉翁亭的位置環(huán)境。先寫滁州四面環(huán)山,再寫西南諸峰中的瑯玡山,接著寫瑯玡山中的釀泉,最后寫建在釀泉邊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寫山間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分寫,從早到晚,“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總收,“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描寫四時之景,也采用這種方式。分寫, 由春到冬,“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山間之四時也”。
    4、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這樣是為寫“太守宴”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5、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作者自號“醉翁”?!白怼辈恢恢浮熬谱怼保浮疤兆怼?。實際上是借山水來排遣內(nèi)心抑郁的心情。
    在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游”,是為了表現(xiàn)與民同樂的旨趣。作者被貶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變得“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樂其樂”乃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fā)了自己復(fù)雜的情感,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績——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樣把記敘、寫景、抒情相結(jié)合的?
    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一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記》學(xué)習(xí)要點〔二〕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紓徐委曲、條達疏暢、垂范后世。 傳統(tǒng)名篇《醉翁亭記》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自己與游客在醉翁亭中開懷暢飲的歡樂情景,以及亭外變化多姿的自然風(fēng)光,表達了作者在官場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與民共樂的政治理想。
    首先默讀課文全部注釋,掃清字詞障礙。再通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一、字
    1、讀準字的音
    環(huán)滁(chú)     瑯玡(láng yá)   林壑(hè)
    輒醉(zhé)     林霏(fēi)     陰翳(yì)
    傴僂(yǔ lǚ)    酒冽(liè)     山肴(yáo)
    野蔌(sù)     觥籌(gōng)
    二、補充釋詞
    山行:沿著山走。
    晦明:有時暗有時亮。
    名:命名,名詞作動詞用?!懊哒l?”
    已而:不久,副詞。
    樂:以……為樂。名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岸恢貥菲錁贰!?BR>    學(xué)習(xí)本文,明確線索,概括大意,寫出內(nèi)容提綱。
    全文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勢,以及命名的經(jīng)過,解釋“醉翁”的含義,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尋找樂趣的心情。
    第二段,寫亭外山間景物的美麗可愛,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千變?nèi)f化,美妙無比,使人感到樂趣無窮。
    第三段,寫滁州人的游樂和作者同賓客游宴的歡樂情景,表現(xiàn)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
    第四段,寫作者游醉回歸和愉快心情,進一步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交代歸來后寫了這篇《醉翁亭記》。
    學(xué)習(xí)課文,思考問題。
    1、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什么?作者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敘的?
    全文圍繞“樂”這一主線展開:
    (1)亭之概況(環(huán)境、亭名由來),抒發(fā)“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圖、四時景),“樂亦無窮”;(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眾賓飲、太守醉)照應(yīng)“樂亦無窮”。
    (3)游亭之樂(游人去,禽鳥樂;大守樂其樂——與民同樂)(主旨)
    2、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各抓住了什么特點?
    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幅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
    3、為什么在寫“太守宴”前要先寫“滁人游”?
    為了寫“太守宴”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的氛圍,并蘊含著作者與民同樂的旨趣。
    4、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jié)合的?
    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zhuǎn)。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蘊涵。
    [上一頁]
    之三
    1、作家作品簡介: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zé)有關(guān)的權(quán)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蹲砦掏び洝肪褪撬毁H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后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曉暢,委婉多姿,自成風(fēng)格,在北宋以至后來的文壇上產(chǎn)生過很大的影響。歐陽修不僅以散文著稱,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xué)家?!岸氖贰敝杏袃刹渴撬幾模础缎挛宕贰?、《新唐書》。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jīng)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nèi)的住持智仙和尚結(jié)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fēng)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fù)雜感情。
    2、正音并朗讀課文:
    壑(hè) 蔚(wèi) 瑯琊(láng yá)
    潺(chán) 釀(niàng) 輒(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傴僂(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弈(yì)
    觥(gōng) 頹(tuí) 陰翳(yīn yì)
    3、串講課文:
    (1)第1自然段。
    環(huán)滁皆山也:環(huán)滁,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皆,都。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轉(zhuǎn):回,曲折回環(huán)。轉(zhuǎn),盤旋彎轉(zhuǎn)。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的四角的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曰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lǐng)會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文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 “要說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里的霧氣。
    云歸而巖穴暝:云歸,云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暝,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fā)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發(fā)榮滋長。繁,濃密的。
    風(fēng)霜高潔:即風(fēng)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負者歌于途:至于,連詞,多用于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背負著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里指老人。提攜,拉著手行走,這里指被拉著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游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I,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用的簽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發(fā):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5)一詞多義
    臨 靠近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到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謂 稱呼 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
    為,是 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6)特殊句式
    判斷句:
    環(huán)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省略句:
    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倒裝句: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之)以文,即“以文述之”,狀語后置。
    4、課文分析:
    (1)第一段:寫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寫滁人、賓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宴罷歸去并點出作者名姓。
    (2)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與“樂”是統(tǒng)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寫“醉”,正是為了寫“樂”。作者的“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在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能體會到的,還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nèi)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表現(xiàn)了“與民同樂”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結(jié)束這一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間”,同時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結(jié)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tǒng)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3)文章寫景抒情自然結(jié)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本文寫景的順序
    寫亭的環(huán)境:從遠到近。
    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nèi)。
    寫景的特色
    ●寫亭的環(huán)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xiàn)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zhuǎn)”表現(xiàn)亭幽清的環(huán)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diào)。
    ●寫亭四周的朝暮、四時之景,以“樂亦無窮”表現(xiàn)作者縱情山水之意。
    ●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tài),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fēng)俗人情畫從側(cè)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見,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4)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特別是使用21個“也”字作句尾,韻味濃郁;巧妙地用了25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yōu)美,從容婉轉(zhuǎn)。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環(huán)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這些名句要熟記、牢記,并理解其內(nèi)涵。
    5、《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比較閱讀:
    相同點:
    兩篇散文都是借觸景生情來抒發(fā)自己的抱負和情懷,都表述了自己雖遭貶謫卻仍懷濟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兩篇散文的語言都非常優(yōu)美,讀起來瑯瑯上口。
    不同點:
    (1)結(jié)構(gòu)技巧有別。《岳》文開頭扼要記事,中間生動寫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議論,點明主旨。作者把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巧妙融合,從而使得文脈結(jié)構(gòu)嚴謹而不板滯、條理清晰而有波瀾,行文變幻跌宕,曲徑通幽,引人入勝。有時明明要酣暢淋漓地描繪一番,卻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徑;有時似乎文章已經(jīng)寫盡,卻又峰回路轉(zhuǎn),柳暗花明。洋洋灑灑鋪陳的,卻非要旨,但也并非閑筆;鄭重感慨議論的,貌似正確,卻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論,精辟入理,一鳴驚人。《醉》文則以“樂”字提挈全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構(gòu)思精巧。開篇用長鏡頭層層推進的寫法,點出“醉翁亭”, 以后又從解釋“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樂”,接著連用幾層描寫和敘述來抒寫“山水之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照應(yīng)和伏筆。細品全篇,“醉”字或隱或現(xiàn),聯(lián)前顧后;“樂”字或明或暗,前伏后應(yīng)??傊恼乱浴皹贰薄白怼眮碡炌?,不蔓不枝,一氣到底,形成了嚴謹而完整的藝術(shù)構(gòu)架。
    (2)語言表述有別。《岳》文在語言上駢句散句結(jié)合,抑揚頓挫,參差溢美;四字短語成雙成對,瑯瑯上口,婉轉(zhuǎn)有力。文章既整飭嚴密,句麗辭暢,又張弛有度,議論縱橫。且立意深刻,造詞精警。讀之,音調(diào)鏗鏘;思之,文情壯美。《醉》文雖也使用駢散結(jié)合的句式,但多用長句,且又有創(chuàng)新。僅用對偶句式就別具一格,獨領(lǐng)風(fēng)騷。有單句成對的,有雙句成對的;還有三句成對的。醉翁用它敘事,則明快簡潔;用它寫景,則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則深沉含蓄。特別是二十多個“也”字的運用使得文章層次分明,聲律節(jié)奏起伏,音韻和諧悅耳。這些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飛升。
    (3)主題深度有別?!蹲怼肺谋硎鲋黝}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與民同樂”的濟民之情隱含在描寫敘述之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是在醉中寫樂,在樂中寫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達主題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較了“遷客騷人”的仕途進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懷,并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這精警之句振聾發(fā)聵,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奮進。從這一點來說,范公明顯高出醉翁一籌,也是醉翁難以企及的。
    (二)作文講評
    微笑最重要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輝,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燦的;漫漫人生,我要采這世上最重要的——微笑。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外面艷陽高照,晴空萬里,也沒有一絲風(fēng)。知了百無聊賴地叫著,我和朋友好不容易擠上一輛公共汽車,車上人挨著人,人貼著人,四肢都緊緊地貼在身上,不能動彈。車里時不時地還傳出幾句咒罵,不是我推了你一下,就是你踩了我一下??纯粗車娜耍樕疾辉趺春每?,好像隨時會發(fā)火一樣。售票員也沒好氣地看著車上車下的人,一副愛搭不理的樣子。我想,如果售票員能以微笑面對乘客,時不時關(guān)心幾句,大家一定會被她的微笑感染的。
    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剛放學(xué),我和同學(xué)坐在公共汽車中行駛在回家的路上。雖然坐在車里,但我仍能聽到外面的大風(fēng),我不禁用手抱緊身子,希望能暖和一點。這時,一位母親帶著一個小男孩上了車。小男孩似乎很小的樣子,卻乖巧地站在母親旁邊,售票員看到他沖他微微一笑,他也回以甜甜的笑容。一位老奶奶站了起來,關(guān)切地對小男孩說:“累了吧,坐會兒吧。”那位母親連忙推辭道:“您坐,您坐,我們不用,他可精神呢?!崩夏棠踢€不罷休:“我馬上就下車了,讓他坐吧。”說完還慈愛地拍拍小男孩的頭,笑意浮現(xiàn)在臉上。母親終于還是爭不過她,沖她感謝地笑笑,便讓孩子坐下。不一會兒,孩子突然說:“媽,您也坐……”。他們溫柔的笑臉感染著車里的每一個人,大家的嘴角都不知不覺地上揚,車里彌漫著溫馨的氣氛,仿佛有股暖流汩汩流過我的心田,使我溫暖。
    微笑就是久旱后的一場甘霖滋潤著大地;微笑就是黑暗中的燈光給予我們光明;微笑就是寒冷中的一堆火把溫暖你我。讓我們拾起這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有了它我們才有勇氣面對挫折,有了它我們才能失敗了再重新站起來,有了它我相信我們的未來是美好的。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80分鐘)
    一、《醉翁亭記》基礎(chǔ)和閱讀:
    (一)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fēng)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給文中加線字注音。
    ①夫:     ②朝: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1分)
    ①霏:     ②時:
    3、文中描寫晦明變化的短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文中描寫四時景物的語句。
    ①春:___________________;②夏: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___________________;④冬: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文橫線處寫出欠缺的句子。
    6、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①上面文字表現(xiàn)了醉翁亭周圍自然景色的變化帶給作者無窮的樂趣。
    ②上面文字中兩組“……者,……也”都是判斷句式的標志,可譯作“……是……”。
    ③上文開頭的“若夫”是發(fā)語助詞,表示引出作者的議論。
    ④上面文字中的“而”都是連詞。
    (二)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本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號曰醉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給本段分層,分別概括層意。
    。
    4、“醉翁之意”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的“醉翁”指誰?根據(jù)是什么?(根據(jù)《醉翁亭記》原文回答)
    6、文中概括滁州地理特征,鳥瞰全景的句子是:
    7、文中點題的句子是:
    8、文中寫景的順序是 ,寫景的角度有 覺、 覺。
    9、“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文中的意思是 。它成為成語,用的是比喻意義,其意思是:(1) (2)
    10、這段文字可分成兩層,其中第一層描寫醉翁亭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分為五步,層層推出,步步逼近,突出了醉翁亭。其中第三步是:
    。(用原文回答)
    11、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三)比較閱讀: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寫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語的含義:
    A、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B、然則何時而樂耶
    親小人,遠賢臣 山水之樂
    C、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D、或異二者之為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2、甲文畫線句子可以翻譯為: ;乙文第一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現(xiàn)在用來比喻: 。
    3、甲文表達了作者 的政治抱負,乙文表達了作者 的政治理想。
    4、想一想,兩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繼承的?
    (四)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下列加線詞:
    A、非絲非竹 B、往來而不絕者
    C、行者休于樹 D、雜然而前陳者
    2、“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一句的意思是:
    3、下面是對第一段文字的理解,請你判斷正誤:
    A、“頹然乎其間者”形象地描繪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澆愁的樣子。
    B、“傴僂提攜”和《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詞把文章推進一層,由寫欣賞美景之樂轉(zhuǎn)而寫眾人游宴之樂。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麗風(fēng)光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與民同樂圖,同時也曲折地顯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績。
    4、第二段“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中的“樂”,各自的含義是什么?
    二、作文:
    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棋,如茶……面對生活的多彩,我們選擇了人生;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我們選擇了擁抱……
    請以“面對”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現(xiàn)學(xué)校的名稱和師生的真實姓名。
    【試題答案】
    一、
    1、①夫fú ②朝 zhāo
    2、①霏:霧氣 ②時:季節(jié)
    3、林霏開 云歸 巖穴暝
    4、①野芳發(fā)而幽香 ②佳木秀而繁陰 ③風(fēng)霜高潔 ④水落石出
    5、而樂亦無窮也
    6、①√ ②× ③× ④√
    (二)1、介紹了瑯琊山和釀泉,引出對醉翁亭的介紹;寫了造亭人的名,為亭命名的人及亭名的由來;“醉翁”二字的深意。
    2、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3、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一層:寫環(huán)境和點題;
    二層:寫亭的得名及“醉翁”二字的深意。
    4、在“山水之間”。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太守歐陽修 自號醉翁;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6、環(huán)滁皆山也
    7、醉翁亭也
    8、由遠而近 視 聽
    9、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1)比喻本義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 (2)比喻別有用心
    10、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11、點題,引出“樂”字這一全文主線。
    (三)1、A 遙遠;遠離 B 快樂;樂趣 C 的;的 D (兩類)人;……的情形
    2、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本意不在此,另有所在。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與民同樂
    4、關(guān)心人民疾苦、與民同樂、把天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
    (四)1、A 弦樂器;管樂器 B 斷絕 C ……的人 D 在前面
    2、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3、A × B √ C √ D √
    4、鳥樂:自然條件優(yōu)越,而鳥不自知。
    人樂:不僅知道自然條件優(yōu)越,而且還能娛情山水。
    從太守樂:既有娛情山水之樂,同時還享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樂。
    太守樂其樂:能超然物外,不以貶官遭謫的政治處境而悲,還能娛情山水,與民同樂。
    二、略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