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語文課本知識 韓愈短文兩篇

字號:


    八年級下冊每課要點--23韓愈短文兩篇
    之一
    關于“說”: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很講究文采,跟現(xiàn)在的雜文大致相似。本篇選自《昌黎先生集》中的《雜說》?!峨s說》共四篇,這是第四篇,題目是后人加的。這篇文章不足二百字,以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為喻,對封建統(tǒng)治者摧殘、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表達了強烈的憤慨。全文文氣暢達,波瀾回轉,給人以縮千里于咫尺的感覺。
    關于作者: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他的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青年時代就頗有抱負和才干。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后幾經貶、升,他對官場的腐敗,特別是壓制人才,有切身的體會,他聯(lián)系當時統(tǒng)治階級壓制人才的情況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處境,寫了這篇文章。
    關于“伯樂”:
    “伯樂”,古時相傳本為天上的星座,掌管天馬。春秋時孫陽因為善相馬,所以也稱伯樂。他對馬的特征有研究,認為求良馬不難,求天下之馬難。相馬貴以神遇,不以目見。
    學習課文,使用工具書,參看注釋,認真閱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
    思考:
    1、這是一篇寓言性雜文。文中“千里馬”指什么?“伯樂”指什么?
    文中的“千里馬”指封建社會那些被埋沒、遭摧殘的懷才不遇的賢能志士?!安畼贰敝傅氖悄茏R別人才,讓人才發(fā)揮作用的封建統(tǒng)治者。
    2、本文是怎樣圍繞著“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文章第1段第①句指出了“伯樂”的重要,第②句提出論點“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第③句因“伯樂不常有”,“名馬”或死或辱,遭遇悲慘。第2段緊承第1段,因“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第3段,緊承第1段,因“伯樂不常見”,所以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反而說“天下無馬”,再一次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不常有”的可悲。
    3、如何理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是不識千里馬的關鍵,不按千里馬的規(guī)格來喂養(yǎng)千里馬,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嗎?這一句充滿委屈之情和憤激不平之氣,把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人才和摧殘人才的譴責表達得極為強烈,酣暢淋漓。
    4、作者為什么要寫“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這句話?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句話一方面為下面圍繞“食”字抨擊統(tǒng)治者的無知和低能;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的見解。作者認為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地施展自己才干。作者把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正是為了抨擊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闡述人才被埋沒的原因。
    深入探求:
    在文中,作者強調千里馬與常馬的不同,主張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你同意嗎?為什么?
    (此題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言之有理即可)
    積累:
    1、通假字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祗,通“只”,只是。
    食馬者         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顯露。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才干。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一詞多義
    ┍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馬食也  (sì)飼養(yǎng)。
    ┝ 一食或盡粟一石       (shí)吃。
    │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shí)吃。
    ┕ 食之不能盡其材       (sì)飼養(yǎng)。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馬)
    ┕ 其真無馬邪         (句中語氣詞。表示揣測、反問、期望或命令。)
    之二
    (二)《馬說》
    1. 作家作品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xiàn)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 文體介紹: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辯,與現(xiàn)代雜文大體相似?!稅凵徴f》: 蓮——人(托物言志);
    《馬說》:馬——人(托物寓意)。
    3. 文言詞語: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飼;見同現(xiàn);邪同耶;材同才。
    (2)重點實詞:
    故:因此。
    雖:即使。
    等:等同,一樣。
    安:怎么。
    策:策之不以其道 用作動詞,鞭策,驅使。
    執(zhí)策而臨之 名詞,馬鞭。
    道:原則,方法。
    通:通曉。
    臨:面對。
    是:這。
    或:有時。
    (3)虛詞:
    而:A、轉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B、順接 可以不譯。如:執(zhí)策而臨之。
    之:A、結構助詞“的” 。如: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代詞,代人或物。如:策之不以其道。
    C、無意義,句中停頓。如: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如:馬之千里者。
    其:A、代詞,代人或物。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B、代詞,他的,它的。如:策之不以其道。
    C、反問語氣詞 難道。如: 其真無馬邪?
    D、推測語氣詞 恐怕。 如: 其真不知馬也。
    以:A、介詞 用。如:不以千里稱也 。
    B、介詞,按照。如:策之不以其道。
    也:A、肯定語氣。如: 不以千里稱也。
    B、反問語氣。 如:安求其能千里也?
    C、推測語氣。如:其真不知馬也。
    4. 結構:
    第1段,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寫世有伯樂的重要性)。
    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BR>    第2段,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寫世無伯樂的危害)。
    第3段,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對當世無人識馬的慨嘆)。
    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由此可見,本文采用的是遞進式結構,邏輯性極強。
    5. 中心思想:
    本文圍繞著有馬還是沒有馬的問題反復論述,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6. 寫作特點:
    本文托物寓意,通篇說馬,通篇喻人。先從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落筆,鮮明地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接著以名馬的不幸遭遇說明有千里馬沒有伯樂還是等于沒有千里馬。再以喂馬的不得法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馬者的表現(xiàn),歸結到實質是不識馬這個要害上來。不識馬才會妄說無馬,識馬就有馬。文章反復論述,層層深入,短小精悍,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之三
    《韓愈短文兩篇》
    馬說
    (一)教學重點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蘊含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及句式結構。
    (二)釋題及作者簡介
    1.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近。
    2.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課文
    1. 分析課文第—段。
    (1)重點難懂的詞語:
    實詞: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馬,本文指人才。
    伯樂——擅長相馬之人,本文指識別人才的人。
    辱——辱沒。
    駢——一同。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稱——著稱。
    虛詞:而——表轉折,但是。
    故——因此。
    之——結構助詞,的。
    以——憑借。
    雖——即使。
    (2)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3)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明確: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2. 分析第二段。
    (1)重點難懂的詞語:
    實詞:一食——吃一頓
    食馬者——通“飼”,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質
    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見”通“現(xiàn)”
    等——等同,一樣
    ?!胀ǖ?BR>    虛詞:或——有時
    其——代“千里馬”
    是——這種,作代詞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夠
    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安——怎么
    (2)翻譯: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明確: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xiàn)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明確:“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 分析第三段。
    (1)重點難懂的詞語:
    實詞:策之——用鞭子打
    執(zhí)策——馬鞭子
    道——方法,正確的方法。
    盡——竭盡 材——通“才”,才能
    鳴——嗚叫 通——通曉
    執(zhí)——拿著 臨——面對 知——識別,了解
    虛詞:策之——作代詞,代千里馬
    以——按照
    鳴之——助詞,、無意義。
    (2)翻譯: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3)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4)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xiàn)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明確:“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5)本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4. 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明確: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xiàn)狀作了揭露。
    5. 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明確: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6. 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明確:伯樂即善于識別人才的統(tǒng)治者。千里馬即人才。
    (四)寫作特點
    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的命運來比喻人才的命運,文章采用反問、設問、排比等手法,反復論述,層層深入,耐人尋味。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