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廚房里的家鄉(xiāng)味道:一碗暖暖的“歸屬感”

字號:

《異國廚房里的家鄉(xiāng)味道:一碗暖暖的“歸屬感”》新聞由人民日報海外版09月02日報道,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轉(zhuǎn)載。
    張悅悅
    和大多數(shù)“80后”一樣,出國留學之前我是不會做飯的。剛到倫敦時,合租房子的老陳和小李向我展示了他倆在倫敦幾年積攢下的全套的廚具,其中竟然還包括做天津煎餅的家什!在嘗試各種高難度中餐的過程中,二位還不可避免地在手臂上留下幾個小疤痕。當時我覺得這未免太夸張了:雖然我也是個貪吃的主兒,但是我覺得留學把這么多精力放在廚房里實在不能理解。老陳笑呵呵地跟我說:沒關(guān)系,過倆禮拜,做飯也一定會是你的頭等大事。
    開始我不信,結(jié)果,三明治千層面吃了幾天之后,果然就開始想念中餐。別說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這類的了,就連蒜蓉西蘭花、西紅柿炒雞蛋都是萬分好吃的呀!因此,我這個連西蘭花的菜梗是不是能吃、面粉和淀粉有什么區(qū)別都不太拿得準的大廚就磨刀霍霍下廚房了。
    不謙虛地說,在最初的幾次小失敗后,我的廚藝進步飛速。和很多留學生一樣,“美食廚房”、“美食中國”、“天天美食”這幾個網(wǎng)站成了我鉆研廚道的地方。最近一道貌似簡單卻大有學問的擔擔面,更是讓我嘗試了七種不同制作方法,一副不達地道絕不罷休的架勢,而先生小巴則不幸充當了前六種失敗做法的“實驗豚鼠”。
    這種對家鄉(xiāng)食物、家鄉(xiāng)味道的近似偏執(zhí),絕非中國留學生獨有。比如我碩士時的一位希臘同學,有一次特意把她媽媽來倫敦看望她時帶來的菲達奶酪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并且很認真地說其口感在英國就是買不到。我的兩位意大利同學更是夸張,在倫敦呆了四五年,全倫敦被她們“認可”的意大利餐館只有三家!我的德國同學居然對英國的咖啡都大為“不滿”,說就是不如德國的一個牌子好喝——那是一個連我這個對咖啡頗有研究的家伙都聞所未聞的小牌子,我敢打賭那咖啡無法取代的美味多半來源于她對老家的掛念。
    而最有趣的,莫過于我的導師,她是個美國人。據(jù)說她從上世紀80年代在英國留學時開始,每次回美國都會買上幾罐美國的黃芥末醬背回來。
    “莫非美國的黃芥末醬有什么特別的味道嗎?”我問。
    導師歪著頭想了想說:“還真沒有什么特別的味道,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喜歡。因為那芥末醬更像是一種標記,哎,你就這么擠上一道黃色的標記,東西就變得尤為好吃?!?BR>    有的時候覺得胃真是一個謎。不管一個人漂泊得有多遠,衣著舉止改變得有多大,似乎他的胃口偏好總會指向他最初啟程的地方。
    大概正如我導師所說的,老家的食物也許未必真的是味道特別,但魅力在于它是一種標記。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每天在學生公寓公用廚房里忙于烹飪的,也許是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一碗暖暖的歸屬感,或一小盤引來唏噓贊嘆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