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字號:


    
    

    在關注留學回報的同時,不妨將經濟觀念納入留學中。(資料圖片)
    
    

     英國劍橋大學是很多學子夢寐以求的留學地?! ?資料圖片)
    
    

    熱門留學國家留學優(yōu)惠
    對很多家庭來說,留學都是一筆巨大的教育投資。而在關注留學回報的同時,不妨將經濟觀念納入留學中,通過解讀各個國家的獎學金申請、留學政策、經濟氛圍,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留學生活。
    爭取巨額獎學金一直是美國留學省錢的熱門招式,但不少人認為這只是成績優(yōu)等生的專利。留學專家指出,綜合素質好但成績一般的學生,如能盡早申請并凸顯個性,也能成功申請獎學金,關鍵是要避開熱門城市、熱門專業(yè)、私立學校等。
    近來留學澳洲的簽證申請費上升了100澳幣,澳幣的匯率也有所上升,而悉尼大學、墨爾本大學等熱門院校的生活成本一直相對較高,因此留澳成本相應有所增加。很多家長會誤認為低學費就等于低檔次,但其實在澳大利亞完善的高素質教育體制下,正規(guī)高校都具有很高的教學研究水平,會為學生制定適合的學習和職業(yè)前景規(guī)劃。因此想要節(jié)約生活和學費開支,可盡量避免扎堆申請大城市的院校,可轉而選擇西澳、南澳等其他州的院校。
    一些中國學生在獲得托福雅思成績之后,不一定能夠完全適應外國的學術語言環(huán)境,往往要加修語言課程,如果能夠在國內打好語言基礎,則可以省下一筆費用。如在國內上過一段時間的大學,或者在國內上的不是普通高中而是A—level或者是加拿大BC省的高中課程,進入加拿大的大學后,可申請減免學分,從而節(jié)省學費和生活費。
    加拿大的學院轉學分院校也可幫助學生減少留學費用,學費比大學便宜到1000 ~2000加幣,主要申請對象為國內的應屆考生、大一及大二在讀生。通過轉學分課程的學習,學生可完成大學前兩年的基礎課程,并憑借所獲得的學分轉到加拿大任何一所大學繼續(xù)完成本科教育。
    日本和韓國的留學費用相對較低,但消費水平不低,不妨通過精打細算過日子來省錢。大學周圍一般都會有很多超市,而不同超市有不同的促銷時間和一些廉價商品,留學生可據(jù)此選擇合適的時間購物。日本的公園、停車場、商場、寺廟附近常設有一些跳蚤市場,這里的二手衣服、小飾物、日語翻譯機、玩具、鞋子、書籍等價格往往十分優(yōu)惠。
    專家建議
    留意匯率變化分期換匯
    中國工商銀行天河工業(yè)園支行的陳經理建議,有意讓孩子出國留學的家長,應該提前做好教育投資的準備,因為準備時間越長,家長可以選擇的投資項目也更多,對獲取教育投資回報更有利。此外,家長在換取外幣時,要留意外匯和國際新聞,國際形勢也會影響到匯率的變化,家長最好能夠分期換匯,匯率低下來時多換一些外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約留學開支。
    記者觀察
    教育投資增幅堪比房價
    家有兒女乃至育齡期的廣州人近來不難發(fā)現(xiàn),每天接收的短信中,除了賣房子的廣告,就是各種教育輔導廣告。由此可見,教育培訓市場的火爆程度已經可與房產相媲美,教育投資費用增幅快也就不足為奇了。事實上,與房產市場之怪現(xiàn)狀(老百姓一邊罵著房價太高一邊卻在追著買房子)一樣,家長們一邊直呼教育支出越來越高、不堪重負,一邊卻又不甘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為孩子買各種教輔用品。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教育投資主要有四大塊:課外輔導、學習用品、特長培訓、出國留學。其中,課外輔導、出國留學近幾年來增幅最大,幾乎占到每個家庭教育支出的一半以上。對此,荔灣區(qū)陳嘉庚小學校長鄭海光向記者感嘆:“以前的家庭教育投資學費是大頭,其次是學習用品與特長培訓,但比例很少,不足20%。現(xiàn)在義務教育免費了,高中跟大學的學費相對人均收入而言,也已經不算貴了,但學費之外的教育支出卻大幅上升,幾乎占到教育投資的70%~90%。”
    家長們的態(tài)度呢?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他們盡管大聲疾呼“教育投資費用上漲太快”,卻又稱:“為了孩子多少錢都值得!”但是否真的值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長的觀點值得參考。他說,教育投資增加原因4方面:一是現(xiàn)代家長自身的知識結構決定了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二是廣州目前教育風氣有些不好,素質教育走得有些偏了,不少家長為提高成績盲目投資;三是部分經濟條件好、父母工作忙的家庭請家教帶來了“鯰魚效應”擴散,某家庭的父母沒空管孩子,但有錢找了個厲害的家教,結果小孩成績大幅上升,其他家庭于是紛紛效仿,從而催熱各種教育產業(yè)。四是,教育培訓市場的迅速崛起也為教育投資增長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近3年,在廣州,基礎教育領域里的各種教輔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高等教育領域里的各種出國留學培訓班、留學項目讓人“看花了眼”。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心態(tài)可以理解;家庭教育投資的增加對社會而言,也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樣樣都會,以后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發(fā)展?但倘若像房地產市場一樣,教育投資增長也到了眾多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地步,這將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悲哀,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哀。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記者注意到,在論壇與博客曬孩子教育花銷的大體上包括以下幾項:課外輔導、特長培訓、擇校費、出國留學、學習用品等等,每一項開支都不小,算下來,很多家庭一年花費都達到了五六萬元,盡管如此,家長們卻一面抱怨,一面掏錢,顯示出了對于教育投資的極大熱情。
    家長們對子女教育投資的熱情無可厚非,然而我們必須要正視的是,許多家長在這方面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一方面這與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分不開。一家輔導機構的老師告訴記者,他聽到家長對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再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好工作。”社會競爭和工作壓力的加大,使得是否擁有好成績、能否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成為一個學生是否成功的主要標準。另一方面,家長也存在從眾心理和補償心理。不少家長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期望在孩子身上實現(xiàn);或者因為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照顧不夠,就期望給孩子物質上的補償,不僅僅是教育,其他方面也如是。
    可以說,家長對孩子教育投資的過分投入,實際上折射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和變異競爭的偏執(zhí)風氣。在孩子教育上,需要理性、科學、有序消費。家長應該根據(jù)自己孩子實際的情況,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選擇教育方式或者機構,畢竟,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值得提醒的是,教育投資也具有相當?shù)娘L險性,有些家長似乎無視或回避這種風險,當家長意識到他所做的教育投資收益遠未達到預期時,將是怎樣的情景?我們不愿想象,但希望為人父母的家長們,多為你們的孩子想想。(記者:李珍 徐珊珊 通訊員:陳海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