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 大學生記者 志愿者:他們都是未來之星》新聞由中國青年報08月29日報道。
深圳灣,春繭門外,熊熊的大運會圣火已經熄滅。15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8000名大學生運動員,完成了24個大項306個小項的比賽。306個“世界冠軍”誕生,登上領獎臺的更有近千人。
有人不關注大運會,因為與奧運會和其他頂級賽事相比,大運會的競技水平和精彩程度還有不小的差距。對絕大多數的觀眾而言,參加大運會的絕大多數運動員也都是陌生面孔。
但今天陌生的大運選手,很可能就在明年倫敦奧運會或者今后的頂級賽事中,登上世界之巔,成為真正的巨星。就像邁克爾·約翰遜、維塔里·謝爾博,還有我們更熟悉的李寧和劉翔。為此,中國青年報社還攜手衛(wèi)康公益,共同發(fā)起了“發(fā)現(xiàn)未來之星”活動,在大運賽場上去尋找未來的“劉翔”。
對未來之星而言,成功體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頂尖對手的競爭,卻能在萬眾矚目中成為世界級的冠軍,只有大運會可以做到。成長中的大運選手們,用大運會上的成功,積累大型比賽的經驗,增強參與國際競賽的信心,樹立更進一步的目標,為今后的巨星之路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即使對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大運選手,即使此次大運會就是他們競技生涯的終點,我們依然看好他們的未來。畢竟能夠登上大運舞臺,就已經證明他們代表了自己所在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生最高水平,也證明了他們有著堅韌的品格、聰明的才智和一顆勇于進取的心。
也許很多人將來會成為教練、官員、醫(yī)生、律師、商人,相信他們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2011年的深圳大運之行,一定有某種收獲,能夠豐富和強化他們未來的人生,比如經驗和靈感,比如新交的朋友,比如開闊的全球視野。
其實,值得期待的還不只是選手們。
再關注一下深圳大運會的其他數據:100名來自全國的注冊大學生記者,用各自的方式記錄和報道了自己眼中的大運會;數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全程參與了大運會的各項志愿服務。
參加大運會報道的注冊大學生記者,和參加比賽的選手一樣,是經過層層選拔,從數千名報名的校園媒體記者中脫穎而出的幸運兒。一定程度上,他們代表的也是各自高校和地區(qū)的最高水平。此次大運之行,就是他們人生第一次以準職業(yè)狀態(tài)參與正式報道。他們學的是新聞相關專業(yè),或者對新聞很有興趣,且在同齡人中已經具備了突出的業(yè)務能力。加上此次高起點的新聞實踐,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中的很多人,將來會成為媒體行業(yè)的精英。
還有可敬又可愛的志愿者們。繼“鳥巢一代”和世博“小白菜”之后,在國內義工事業(yè)最發(fā)達的土壤上,以“互動哥”為代表的深圳大運會的“小青蔥”們,又一次絢麗綻放,感動了世界。志愿者的汗水,不僅鑄就了大運會的精彩,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和深圳這座改革之城的精神升華。
大運會落幕,曲終人散,或許要很多年以后,大家才會發(fā)現(xiàn)大運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財富,不是75塊金牌的紀錄,也不是宏偉的“春繭”,而是經歷大運洗禮之后,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他們把大運會上的堅持、團結、奉獻、感動和幸福,都寫入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值得期待的未來之星,請多一點耐心。
(黃忠)
深圳灣,春繭門外,熊熊的大運會圣火已經熄滅。15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8000名大學生運動員,完成了24個大項306個小項的比賽。306個“世界冠軍”誕生,登上領獎臺的更有近千人。
有人不關注大運會,因為與奧運會和其他頂級賽事相比,大運會的競技水平和精彩程度還有不小的差距。對絕大多數的觀眾而言,參加大運會的絕大多數運動員也都是陌生面孔。
但今天陌生的大運選手,很可能就在明年倫敦奧運會或者今后的頂級賽事中,登上世界之巔,成為真正的巨星。就像邁克爾·約翰遜、維塔里·謝爾博,還有我們更熟悉的李寧和劉翔。為此,中國青年報社還攜手衛(wèi)康公益,共同發(fā)起了“發(fā)現(xiàn)未來之星”活動,在大運賽場上去尋找未來的“劉翔”。
對未來之星而言,成功體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頂尖對手的競爭,卻能在萬眾矚目中成為世界級的冠軍,只有大運會可以做到。成長中的大運選手們,用大運會上的成功,積累大型比賽的經驗,增強參與國際競賽的信心,樹立更進一步的目標,為今后的巨星之路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即使對沒有取得好成績的大運選手,即使此次大運會就是他們競技生涯的終點,我們依然看好他們的未來。畢竟能夠登上大運舞臺,就已經證明他們代表了自己所在國家和地區(qū)的大學生最高水平,也證明了他們有著堅韌的品格、聰明的才智和一顆勇于進取的心。
也許很多人將來會成為教練、官員、醫(yī)生、律師、商人,相信他們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2011年的深圳大運之行,一定有某種收獲,能夠豐富和強化他們未來的人生,比如經驗和靈感,比如新交的朋友,比如開闊的全球視野。
其實,值得期待的還不只是選手們。
再關注一下深圳大運會的其他數據:100名來自全國的注冊大學生記者,用各自的方式記錄和報道了自己眼中的大運會;數萬名大學生志愿者,全程參與了大運會的各項志愿服務。
參加大運會報道的注冊大學生記者,和參加比賽的選手一樣,是經過層層選拔,從數千名報名的校園媒體記者中脫穎而出的幸運兒。一定程度上,他們代表的也是各自高校和地區(qū)的最高水平。此次大運之行,就是他們人生第一次以準職業(yè)狀態(tài)參與正式報道。他們學的是新聞相關專業(yè),或者對新聞很有興趣,且在同齡人中已經具備了突出的業(yè)務能力。加上此次高起點的新聞實踐,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中的很多人,將來會成為媒體行業(yè)的精英。
還有可敬又可愛的志愿者們。繼“鳥巢一代”和世博“小白菜”之后,在國內義工事業(yè)最發(fā)達的土壤上,以“互動哥”為代表的深圳大運會的“小青蔥”們,又一次絢麗綻放,感動了世界。志愿者的汗水,不僅鑄就了大運會的精彩,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和深圳這座改革之城的精神升華。
大運會落幕,曲終人散,或許要很多年以后,大家才會發(fā)現(xiàn)大運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財富,不是75塊金牌的紀錄,也不是宏偉的“春繭”,而是經歷大運洗禮之后,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他們把大運會上的堅持、團結、奉獻、感動和幸福,都寫入了自己的生命。
他們都是值得期待的未來之星,請多一點耐心。
(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