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騷亂,并非您想象二:托特納姆對警方厭惡“深入骨髓”

字號:


    上世紀80年代布里克斯事件后,制度性歧視已不存在
    1981 年4月,英國警方在布里克斯(Brixton)展開“沼澤行動”,以“合理懷疑”原則('Sus' law)對少數族裔進行“截停搜查”,有謠言稱警方對黑人采取了粗暴手段。最終族群情緒失控引發(fā)大面積騷亂。1985年的托特納姆,警方在對一位加勒比非裔家庭的搜查中,由于驚嚇使得嫌犯49歲的母親猝死,最終導致羅德沃特農場騷亂事件的爆發(fā),1名警察死亡,60多名警察受傷。
    布里克斯事件后,斯卡曼報告的出臺使得倫敦警方開始反思應對少數族裔時的行動方式。1985年的暴亂,使得倫敦警方開始大幅招進少數族裔警官。1985年倫敦警察廳有180名少數族裔警官,現(xiàn)在則有3000名。從這個角度而言,種族歧視在制度層面并不存在。
    前聯(lián)合王國民眾入籍英國無障礙,文化隔閡、失業(yè)和犯罪等問題遭警察“重點監(jiān)管”
    二戰(zhàn)后的英國,來自東歐和南亞的不列顛領屬國公民可以任意進入英國。在1983年英國國籍法生效前,凡是前殖民地公民,只要付得起船票前往英國,就可以自動成為英國公民。來自南亞、中東、非洲乃至加勒比地區(qū)的移民涌入倫敦。與此同時,倫敦半數以上的公交司機、曼徹斯特3/4的紡織工都開始被外來移民所占據,移民開始從事聯(lián)合王國最為底層的職業(yè)。
    197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衰退中,少數族裔受失業(yè)率增高影響最為嚴重,高犯罪率和文化隔離成為突出現(xiàn)象,布利克斯犯罪率高出英國平均水平2倍以上,而托特納姆更是高出3倍之多。在托特納姆,被稱為“土耳其黑手黨”的黑社會組織控制了英國約90%的海洛因市場。
    警方要么重點盤查,要么不管不問,托特納姆人對警方厭惡“深入骨髓”
    警方在對待少數族裔問題上又呈現(xiàn)出兩種極端:犯罪率使得警方對有色人種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尤其在911后以及倫敦爆炸案后,警方在巡查、安檢等領域的做法讓很多少數族裔感到了壓力。2010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一份調查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位黑人遭遇盤查的次數要高出白人26倍,亞裔被盤查的次數高出白人 6.3倍。
    但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兩次重大騷亂的慘痛經歷,警方對待少數族群慎之又慎,為了避嫌,白人警察有意避免“截停搜查”,反而又滋生治安隱患。被監(jiān)控和被拋棄,兩種看似截然不同的情緒在少數族裔聚居區(qū)同時滋生,常駐倫敦的《赫芬頓郵報》記者伊莉莎白?皮爾斯表示,從她開始報道這個地區(qū)以來,只有一件事情沒有發(fā)生改變,那就是人們的怒火:“無論警方采取什么措施,警車從布羅德沃特農場駛過的時候,人們依然會發(fā)出噓聲?!?BR>    馬克?達根是嫌疑犯、是黑人、還是窮人,任何單一身份都無法決定后來的悲劇
    綜上所述,造成今次騷亂蔓延的既不是簡單的警民沖突也不是典型的種族歧視。移民在融入社會的長期過程中與維持社會秩序的國家機關發(fā)生矛盾再所難免,這次走上街頭的民眾有黑人、亞裔、甚至百人也混雜其間,并沒有明確針對歧視政策或者事件。在這個移民文化、貧民區(qū)、高犯罪率、高暴力、警察高度關注的底層社區(qū),馬克?達根的死亡,究竟因為他是嫌疑犯、是黑人、還是窮人,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單一身份能決定后來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