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識難點梳理圖(3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識難點梳理圖篇一
    (1)商品
    商品和商品經濟的含義;商品的基本屬性;商品的價值量。
    (2)貨幣
    貨幣的產生和本質;貨幣的職能;紙幣的產生和發(fā)展;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價值規(guī)律
    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立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注:考點中要注意的問題
    1、只有商品才有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獨有的,有價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價值。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如果假冒偽劣就不能視為商品。
    3、個別勞動生產率、個別勞動時間與價值無直接關系,但存在間接關系,將會對社會勞動生產率產生重要的影響。商品的價值量有單位商品價值量和一定時期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之分,但多數情況下是指單位商品價值量,要注意分清。
    4、如果l只羊=10斤大米成立,這是不考慮供求關系變化情況下,得出價值相等。
    等式的右邊是等價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買與賣同時進行即w-w.
    5、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價物,也可以是貨幣,這時買與賣分離。貨幣產生后,交換媒介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即w-g-w.
    6、紙幣不能執(zhí)行價值尺度,有貯藏手段職能。除執(zhí)行價值尺度外,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紙幣不是觀念中的貨幣,是貨幣符號。
    7、價值的表現:交換價值、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價格都是商品價值的表現。
    等價物-----般等價物-----貨幣
    交換價值←---價格
    8、流通中所須的貨幣量是指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由于貨幣是指金銀貴金屬貨幣,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是指金屬貨幣量。
    9、物價上漲不一定是通貨膨脹引起的。通貨膨脹一定會引起物價上漲。
    10、價格變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根本性的因素快(定因素)是價值
    (社會勞動生產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變化的重要因素。在堅持價值決定價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關系的影響。供求關系直接影響價格的變化但不是決定因素。在貨幣價值一定的條件下考慮,除價值的決定與供求關系的影響,還有政策因素、紙幣的發(fā)行、人們的購買心理等。
    11、等價不是價值與價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是價值規(guī)律在發(fā)生作用,因此三個作用都基于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違背價值規(guī)律的表現,結果就是受懲罰或遭淘汰。
    12、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
    13、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而不是主導。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是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的一個方面表現。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勢。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yōu)勢,不是對所有行業(yè)所有部門而言的,不同行業(yè)和部門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經濟不能再簡單地劃作是非公有制經濟。對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性質要具體分析,其中國有集體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國有集體控股企業(yè)具有明顯的公有性。它體現了公有制的優(yōu)越性。股份制是資本組織形式和經營形式,股份制經濟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但股份制企業(yè)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結構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場地位是平等的。
    16、合法的勞動收入有:不同所有制企業(yè)中的(含國有)勞動工資、獎金津貼、管理收入、技術收入等,凡消耗人的體力和腦力所獲得的個人合法收入。合法的非勞動收入主要是指因資本金生息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紅利、購買債券的利息、房地產租金等。按生產要素分配,則資金、技術、管理、信息、勞動力、土地房屋(用于生產)等都可以成為生產要素。按勞分配側重公平,按生產要分配側重效率,但不能說按勞分配只體現公平,按生產要素只體現效率。
    17、按勞分配的原因≠我國分配制度的原因。
    18、價值規(guī)律起作用的途徑是通過價格體制,供求關系,競爭規(guī)律進行的。這被認為是市場經濟的三要素。
    19、客觀經濟手段(經濟杠桿)有價格、稅收、信貸、利率等。
    20、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認計劃,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
    21、政府或政府官員(不含黨的組織和村干)部代表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企業(yè)和社會團體的活動不是。但國家可以通過企業(yè)或社會因素進行宏觀調控。中國人民銀行是金融機構也是國家機構,但不是企業(yè)法人。其活動也可以行使國家職能。政府進行經濟調節(jié)、市場監(jiān)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是直接的,但不直接參與管理和從事企業(yè)生產經營活動。
    三、企業(yè)和經營者
    (1)企業(yè)是市場的主體
    企業(yè)及其作用;公司是企業(yè)的一種重要形式;國有大中型企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提高企業(yè)的經濟效益;企業(yè)的兼并與破產
    (2)企業(yè)的經營者
    國有企業(yè)經營者的地位;企業(yè)經營者的素質。
    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識難點梳理圖篇二
    1、哲學與我們的生活的關系
    (1)哲學的智慧不是從人們的主觀情緒中憑空產生的,而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在處理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
    (2)哲學具有的作用。
    ①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
    ②從哲學的本義:愛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學就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
    ③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地變化與發(fā)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fā)展,正確對待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
    ④從哲學的任務上看,哲學能在人類生活的路途上點起前行的明燈,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1)區(qū)別:
    ①含義不同: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哲學就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
    ②世界觀人人都有,而哲學只有經過系統(tǒng)學習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觀往往是自發(fā)的、零散的、缺乏理論論證的,而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有一套理論體系。
    (2)聯系:
    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和基礎,沒有世界觀就沒有哲學,世界觀以哲學為表現,二者不能截然分開。
    整個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領域。
    3、世界觀與方_的關系
    (1)區(qū)別:含義不同。世界觀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們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為方_。方_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觀點。
    (2)聯系:世界觀決定方_,方_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_。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_,也不存在脫離方_的世界觀。
    4、世界觀與方_和哲學的關系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_的統(tǒng)一,我們可以說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又是關于方_的學問。
    5、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區(qū)別:
    ①哲學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各種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反思的一門學問。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guī)律和奧秘,哲學則對個別的規(guī)律和特性進行新的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
    ②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2)聯系:
    ①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那種把哲學看作“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看法是錯誤的。
    ②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_的指導。任何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
    體科學的指導作用的看法,都是錯誤、有害的。
    6、關于哲學的表述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學問)
    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把不自覺的、不系統(tǒng)的世界觀加以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_的統(tǒng)一。
    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7、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或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8、哲學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9、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是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10、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11、唯物主義的基本形態(tài)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認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進步性:否認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局限性:a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b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復雜問題,簡單化。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進步性:豐富和發(fā)展了唯物主義。
    局限性:仍然把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等同于物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3)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進步性: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_,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義的基本狀態(tài)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識,但由于對意識的不同理解,形成兩種基本的形態(tài)。
    (1)主觀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當作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義
    基本觀點:把客觀精神(上帝、歷年、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誰是世界的本原
    14、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1)它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
    (2)它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必須回答的問題,它貫穿于一切哲學的始終。
    (3)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
    1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產生條件主要貢獻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被實踐證明了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畹撵`魂:
    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精髓: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又一產物,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它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主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最新理論成果。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黨對的認識。本質: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地位: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
    16、世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guī)律形成和發(fā)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fā)展史,他們都是統(tǒng)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①從產生來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勞動創(chuàng)造人和人類社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②存在: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③從發(fā)展上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規(guī)律(放在第十一課講解)。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放在第五課講解)
    ①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人教版高二政治知識難點梳理圖篇三
    一、世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注意:物質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間的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物質形態(tài)。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而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2、世界的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具有物質性。(2)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3)人的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二、認識運動,把握規(guī)律
    1、運動
    (1)哲學上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是運動。區(qū)別物質的根本屬性和特性。
    (3)運動和靜止的關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②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③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2、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1)規(guī)律的含義: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
    (2)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規(guī)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規(guī)律。
    (3)方_:①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就會受到規(guī)律的懲罰。②在規(guī)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
    3、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1)原理: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尊重規(guī)律,是正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但人在規(guī)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的必要條件。
    (2)方_: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意識的本質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2)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總之,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四、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②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而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②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五、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fā)展。
    2、方_:(1)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2)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哲學依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2、重要意義: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②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③要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要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來。
    七、實踐及其特點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2、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guī)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八、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變革客觀對象的實踐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不斷提出新問題、產生新要求;實踐提供更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注意:認識的來源是實踐。認識的內容是客觀事物。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有兩個,參與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和學習間接經驗。但歸根到底都來源于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不科學的理論則會把實踐引向歧途。
    2、方_: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加實踐活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
    九、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原理:認識具有反復性,認識具有無限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_: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