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xié)和廣場建成距今已有兩個半世紀,文化與歷史內(nèi)涵之深厚非其他廣場可比。這座廣場的周圍坐落著相互呼應(yīng)、各具特色的歷史建筑物,若由高處俯瞰廣場,它好似鑲嵌于其中的一個碩大的玉盤,而玉盤中央托起的那座方尖碑十分引人矚目,這方尖碑堪為巴黎乃至法國擁有的最古老的一件文物。不過它不是出于法國本土的國寶,卻是古埃及文明中的一件精品,迄今已有3300多年之悠遠。
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說,“這方尖碑是拿破侖從埃及搶來的”。其中有來自中國的參觀者,我便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答曰:聽導游說的。
我不想追問是國內(nèi)的導游還是在法國的華人導游,因為現(xiàn)在做導游的人太多,中國國內(nèi)還有“導游上崗證”,海外接待中國來的旅游團并無導游資格認證的限制,誰能搞清到底是誰這么說的呢?可以肯定,傳來傳去,在中國人或海外華人中持此觀點的人已時有所聞了。其實,向國人介紹異國的文明古跡,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也不算丟臉,但決不能胡編亂造信口開河。
協(xié)和廣場上的方尖碑的確來自埃及,公元前十三世紀就豎立在尼羅河上游盧克索的拉姆塞斯二世法老的神殿前。拿破侖也的確遠征過埃及,那是公元1798年,為了打擊英國、爭奪霸權(quán),法國當局授命拿破侖率300多艘艦船和3萬兵力殺向埃及,結(jié)果被英國海軍阻隔在外。法軍在埃及必須進行頻繁而殘酷的戰(zhàn)斗,連全軍的生存都受到嚴重威脅,拿破侖不可能去強搶一塊重230噸的碑石。
我們可以在方尖碑上看到鑿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因連續(xù)不斷遭到外族入侵與統(tǒng)治,到了公元前數(shù)百年,文明無可奈何地斷裂消亡了。一直到十九世紀前,具有六千年歷史的埃及文明只有通過那些金字塔、石碑及墓葬品向世人展示它們的悠久遺存,文明的載體——古埃及文字早已無人識得。隨著考古學的興起,法國考古學家尚波里翁從1822年開始破譯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后大量的埃及古文物才被人重新認識,那方尖碑上就是拉姆塞斯三世親自撰寫頌揚前任法老拉姆塞斯二世顯赫戰(zhàn)功的祭文。
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為了感謝法國考古學家揭開古埃及文字千年之謎的貢獻,于1831年將盧克索神殿前兩座方尖碑中的一座贈送給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這尊方尖碑高22.83米,由一整塊花崗巖雕成。
在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要把它從遙遠的埃及運到巴黎再豎起來,任務(wù)之艱巨難以想象。法國派出工程師勒巴率一班人馬前往埃及,于同年10月先將它從盧克索神殿的基座上放下來,運到尼羅河灘裝上專門建造的大船,經(jīng)過800天漫長水路才抵達巴黎。接著又準備了三年,才于1836年9月最終將方尖碑豎立在協(xié)和廣場中央。
為紀念它萬里易主的艱難歷程和感謝神靈保佑,四年后在方尖碑南北各建起一個圓形噴泉,南側(cè)那個象征海上運輸,北側(cè)那個象征內(nèi)河航運。方尖碑經(jīng)過尼羅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納河,在當時,惟有水的流動才能將如此巨碑移過千山萬水。
拿破侖彼時在何處?1815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后,被英國流放到萬里之外大西洋里的圣赫勒拿島,1821年在此孤島上逝世。拿破侖生前在其他征戰(zhàn)中曾下令將不少他國藝術(shù)品擄回法國;但年份不合,人已作古,與埃及方尖碑實在毫無瓜葛。這是歷史的真實。
平心而論,當時法國的國力遠比埃及強盛,在文化考古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阿里總督贈送方尖碑還是很得體的,雖似進貢,但畢竟成為法埃兩國文化交流中一個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里程碑。(浪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