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類廉價藥”可靠嗎?

字號:


    王先生有慢性病,長年吃藥,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個“藥罐子”。由于養(yǎng)成了習慣,盡管看不大懂藥盒子上的法文字母,每個月去買藥時照著老一套走很放心。但近來王先生有點煩,倒不是病情問題,而是遞過藥方時,和顏悅色的藥劑師總要建議他換另一個牌子的藥,王先生很疑惑,這么多年吃著有效的藥,憑什么要換呢?所以每回都被他拒絕了。然而,上個月藥劑師竟然不肯再給他往常待遇,而要他自費先付款,然后去相關單位報銷,同時還通知他,他的藥費里有一部分要屬于自已負擔了。王先生便問藥劑師,是否這種藥的價格有變化?回答是沒有變,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問題原來出在王先生拒絕了藥房讓他改變牌子,使用“同類廉價藥”的建議上。法國為了填補社會保險局漏洞,近年對藥品使用采取新措施,鼓勵病人使用非名牌生產(chǎn)、但生物特性等值等量的“同類藥”,價格可以降低很多,在1850種允許報銷的藥品里,有大約850種藥有“同類”功效。那么,“同類廉價藥”可靠嗎?王先生可以放心換藥嗎?
    什么是“同類廉價藥”?
    目前法國市面上有各類各科不少藥,被總稱為“同類廉價藥”,其數(shù)量而且逐年在增長。“同類廉價藥”(médicaments génériques),顧名思義是與廠家生產(chǎn)的原版本藥屬于同一類,但價格卻比原產(chǎn)品低很多。原產(chǎn)品價格之所以比較高,是因為相關的制藥企業(yè)在發(fā)現(xiàn)治療疾病的新分子過程中,需要進行多年研究和實驗,成功之后還要在開發(fā)領域中投下大量資金,申請專利,得到“知識產(chǎn)權保護”,于是便在經(jīng)濟上反饋到顧客身上。至于藥劑師建議王先生改用的“同類廉價藥”,則是在保證生物特性等值等量的前提下由另外的非專利廠家制造的,這些單位沒有花費過研究和開發(fā)投資費,因而沒有資金反饋的必要,價格于是可以降低。一般情況下,新產(chǎn)品上市后20年,專利產(chǎn)品便進入公共領域,也即在原專利單位生產(chǎn)該產(chǎn)品的同時,也允許其他廠家生產(chǎn),成為一種“拷貝”,統(tǒng)稱為“同類廉價藥”。為什么王先生可以信任它,并有理由接受呢?請看下面分析。
    “同類廉價藥”為什么完全可以信得過?
    某種藥物之所以有效,靠的是其構造中的“活力分子”(molécules actives),“同類廉價藥”中的成分和原版式里的活力分子完完全全一樣,配制也按照規(guī)定的份量進行。因而,除去藥的品牌(制造者)名稱改變,化學成分和質(zhì)量并沒有變化。它們絕對不是次級產(chǎn)品,相反,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應用,有關單位吸取了經(jīng)驗,改進了不足,因而新制造的一些“同類廉價藥”的治療作用甚至可能比原版式更好。例如治療潰瘍和食道胃返流、治療膽固醇超標、降壓等的抑制性藥物(IPP) 。
    藥檢工作一絲不茍
    “同類廉價藥” 在獲得生產(chǎn)許可后,生產(chǎn)過程、產(chǎn)品質(zhì)量在正式投入市場前全都有醫(yī)療部門嚴格把關。藥品成分必須遵守規(guī)定的質(zhì)量、安全和效能指標,要求與原版式全無差異。這一過程置于“法國健康產(chǎn)品安全檢查所”(Afssaps)監(jiān)督下。在經(jīng)過對劑量、溶度、效能、時效等等方面嚴密的測試之后,才能獲得由同一機構發(fā)放的“上市許可證”(AMM)。制造藥品的實驗室或廠家本身必須持有經(jīng)營執(zhí)照自不待言,它們設立在國外的分部同樣也要接受法國藥物檢查的管理。
    外表不同,但“換湯不換藥”
    王先生聽了解釋,從道理上明白了許多,但又提出了一個不少病家遇到的問題:過去,他吃的藥丸是粉紅色,顆粒較大。現(xiàn)在拿在手上的這種變成了藍色,顆粒變小變窄了,而且放在嘴里后,沒有過去的香草味道。兩種藥能有同樣效能嗎?
    藥劑師告訴他,“同類廉價藥” 的外形確實可能同原版本有所不同,丸藥、或者是液體糖漿的滋味也可能變得讓人不習慣。但這些變化絕對不影響療效,只是因為制藥單位采用給予藥品外形的“載體”同原版本的不同。那么,為啥不用同樣載體呢?原因之一如上文所說,新制藥過程中包含進一步改善質(zhì)量的考慮。因為,過去采用的賦形劑(也即載體)里,有一些在實踐中被證明有副作用,譬如會引起對乳糖的過敏。所有藥物,包括原版或是“拷貝”的,全都不能完全避免副作用。由于制造“同類廉價藥”部門的不懈努力,每次都爭取將副作用減少到最低限度,因而便出現(xiàn)了載體和外表包裝時時變化這一現(xiàn)象。
    體現(xiàn)人道精神的仿造品
    “同類廉價藥” 的出現(xiàn)并不一帆風順。如上所述,一些大企業(yè)單位在投入資本,研究出新藥以后,緊守秘密防止外傳;這是維護本身利益的正當游戲規(guī)則。但有一些企業(yè)則不然,它們壟斷重要藥品,抬價謀取暴利,使本該以救死扶傷為本,為天下人謀福利的醫(yī)藥事業(yè),蛻變成了純粹的追逐利潤的工具。艾滋病藥品在全球獲得“同類廉價藥” 資格是最突出的一個例子。事實是,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專家們研究出來治療艾滋病的藥品售價很高,一般患者無力問津,而全球患者最多的非洲大陸上,患病百姓卻缺乏經(jīng)濟能力,生命垂危眼睜睜看著有藥可治而“望藥興嘆”。面對這一形勢,非洲一些國家決定自己生產(chǎn)這些藥品。相關大企業(yè)得知后當即指控它們“侵權”,要求國際法制裁。在一些人道組織的大聲疾呼、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奮力拼搏努力下,聯(lián)合國有關部門終于作出公正裁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允許艾滋病藥品有條件地進入公共領域,批準相關國家大批生產(chǎn)。由此看來,降低一些藥品的價格,在法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里,是節(jié)約開支的手段;而在非洲不少窮困國家里,已是救不救人命的道德問題了。
    制造出保質(zhì)保量的“同類廉價藥”,使越來越多的人能享受正常醫(yī)療。與此同時,醫(yī)療人員不斷改進工作,從藥品的外表、口味、體積等等各方面尋找更有效的便民利民道路。醫(yī)生發(fā)現(xiàn),防止接受化療的癌癥病人嘔吐的一種藥,帶有草莓味,不受病人歡迎。經(jīng)研究改成了薄荷香味,非常成功。又如,一些人害怕吞藥片,怕卡在嗓子眼里。細心的制藥人于是找出辦法,使藥片更容易分割,方便吞咽;王先生發(fā)覺藥片比過去的細了長了,正是研究成果落實的結果。
    為了幫助病人和醫(yī)療人員一眼便能識別藥類,藥盒上有色標記的使用更加廣泛,藥品使用須知的說明更加簡明扼要。另外還發(fā)明了一種日歷式提示卡,幫助病人每天能按時服用藥品。
    服用“同類廉價藥” 既有效又節(jié)約
    “同類廉價藥” 的普及對于歷年無法收支平衡的法國社會保險局來說,無疑是一帖興奮劑,可為它節(jié)約下不少報銷費。更值得朋友們注意的是,王先生若同意使用“同類廉價藥”,個人也會因此得利。因為,社會保險局已在允許報銷的1850多種藥品里,規(guī)定出850種有“同類廉價藥” 可容投保人自己選擇的藥品。在醫(yī)生開出藥方,病人去藥店買藥時,只要在上述850種有“同類廉價藥”的藥品之列,選擇使用它便可以按當事人可享受的待遇發(fā)放,最常見的是不用個人付款,而由藥店直接與社保機關結算的“tiers payant”制度。王先生被藥劑師取消了這個資格,原因就在于,只有接受“同類廉價藥”藥品的投保人才能享受這一制度,否則只能自己先付款,再去社會保險局報銷。另一個區(qū)別是,由于原版藥和“同類廉價藥”的價錢不同,社保機構只給報銷規(guī)定部分,也即購買同類廉價藥的費用,余下來的差價自然就要由個人掏腰包了。那一次藥劑師讓王先生付錢的原因就在于此。這一原則目前已在全國22個省份實行,并很有可能推廣到全國范圍。
    對于長期服用避孕藥的女士而言,“同類廉價藥”的出現(xiàn)也是個好消息。因為第三代避孕丸屬于不能報銷范圍,但存在與它等量等值的“同類廉價藥”,價格便宜得多,這部分差價是長期使用者不應忽視的細節(jié)。一些無須醫(yī)生處方可以自由購買的藥品里,相當一部分也都有價格便宜的“同類兄弟”。如果您有自己買藥治療小病小痛的習慣,去藥房千萬不要忘記問一聲“可有‘同類廉價藥’替代嗎?”,因為,藥店里并不總會出現(xiàn)像王先生家旁邊那位和氣又負責的藥劑師的。
    您想進一步了解“同類廉價藥”藥品問題嗎?醫(yī)療界將于10月中下旬在全國開展“藥品周”普及活動。具體日程可上網(wǎng)查詢:www.le-medicament-parlons-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