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學生活手冊 從語言到出行

字號:


    這次留學去澳洲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其中不乏一些很有用的小常識,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1、所有的1樓都叫Ground Floor,Level表示樓層,而非Floor
    所有的1樓都叫Ground Floor,電梯上如果要去1樓,就按G,而不是1。所有標地址的地方,表示樓層時都用:level**,用level表示樓層的意思,而不是像在其他國家一樣,用floor**表示樓層。在一些大點的場地一般會標有樓層示意圖,上面會用以下的縮寫表示所在樓層,如:LG=Lower Level 一般為地下一層;G=一層;Level 1=2樓;Level 2=3樓,以此類推。這和美國及國內(nèi)的用法均不同,需要注意下,否則剛到澳洲的同學經(jīng)常會與找錯樓層的事情出現(xiàn)。
    2、洗手間統(tǒng)稱Toilet,無wash room等含蓄表達
    在澳洲,洗手間統(tǒng)稱:“toilet”,而不像在英美,較多使用:wash room啊,rest room啊,lady’s room啊等較為含蓄的詞語表達。澳洲英語有些英式英語的口音,又有改良,有一種獨特的澳洲口音,在某些單詞的發(fā)音上有較長的尾音,但是基本還是和英式英語更相近,和美語差別較大。Thanks God我的母語不是英語,所以每到一個新地方,我可以馬上入鄉(xiāng)隨俗,變成當?shù)乜谝?,來這里沒兩天,由于說話太多,我的口音也跟著周圍人變成了“澳洲腔”,這一下不要緊,在悉尼大學,幾個新生跑來問我某圖書館怎么走,我只好坦白自己也是new comer(初來者),幾個姑娘笑著說找錯人了,跑去找別人打聽了。
    3、See you 代替Bye bye
    澳洲人說再見時不太常說:Good bye或者 bye bye,而是常說See you,或See ya。請別人幫忙之后道謝,澳洲人不像美國或英國人,常說:you are welcome,而是常常說:no worries,也有不客氣的意思。其實是各個國家在一些常用語使用方面的差異,說到這里,倒想插一句題外話,我在悉尼歌劇院前坐輪渡時,對面有一個老太太,一個人拿著相機拍照,我就主動問她需不需要我?guī)兔?,她馬上表示感謝,拍完后,和她聊起來,她問我是哪里來的,我說:China, Beijing,于是老太太一路說起來,她是德國人,女兒女婿移民到這里快十年了,她來短期住一段時間,早上送孫子去了幼兒園,她自己沒事干,就出來自己逛逛。說到中國的時候,我問她去沒去過中國,她說沒有,還表達了對中國的很復雜的一種感情(老太太英語不是非常好,表情顯示她對中國可能還處在很初步的了解中,估計老太太一聽中國,腦子里閃現(xiàn)的還是什么文革了,共產(chǎn)黨了,社會主義什么的詞語),說不敢去。我于是馬上義不容辭的又充當起“文化大使”的責任,什么千年文化了(故宮),傳統(tǒng)美德了(世界各知名大學建立的孔子學院),現(xiàn)代城市了等等,加上給她拍的照片她很滿意,我還把自己修過攝影課程的“歷史”抖摟出來,說的老太太非常高興。并一再表示,她今天遇到我,從我身上感受到中國現(xiàn)在的變化,因此讓她徹底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她一定會找時間到中國旅游。
    老外對Beijing的拼寫沒概念,要說Peking
    半小時的談話很快要結(jié)束了,快下船時,老太太掏出一個記事本,請我把我所在的城市名字給她寫到本子上,我寫了:Beijing,看她沒反應,又寫了:Peking(這是英文中對老北京的英文,如廣東,在很多英語單詞中都常使用:Canton而不是拼音:Guangdong),這下子,老太太忽然恍然大悟,大聲說:“哦,原來你是從北京來啊,我還一直想我怎么沒聽說過你講的那個大城市Beijing啊!”。嗨,看看,還好我多解釋了一句,否則半天的文化大使白做了,估計老太太回去會和女兒女婿說,在輪渡上遇到一個中國某個大城市來的女士,給她拍了照等等。近幾年我每次出國,說起B(yǎng)eijing來,大多數(shù)人會馬上附和說一些他們對北京的認識,雖然認識有深有淺,但是通常都是知道北京的,加上奧運會期間,所有的宣傳出現(xiàn)的都是Beijing這個單詞,所以我自認Beijing的認知度已經(jīng)得到世界范圍的普及了。但實際是還是有一些老外,如那天碰上的這個德國老太太(可能這個老太太年級較長,也可能來自德國,相對來講歐洲的單一民族國家,對于外來文化的認知,還是不如移民國家這樣開放),就對Beijing這個稱呼毫無概念,我也因此學了一課,對提到北京沒有反應的老外,一定要補充一個:I am from Peking,,China,這樣比較保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