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洋大學讀書是什么感覺呢?拿吃飯來打比方,我現在就是在啃石頭。拿走路
來打比方,我現在就是在徒手攀登峭崖絕壁。吃力,費勁,痛苦。
走進大學課堂劈面而來的第一大關就是語言。這兒可不是日本語學校了,沒人象
幼兒園阿姨似的一個字一個字拉長了音翻來覆去地教給你;這兒可不是日本語學校
了,課堂內容不再是簡單的生活會話而是艱深的專業(yè)課題;這兒可不是日本語學校
了,你一個人淹沒在成百上千的日本學生當中而沒人拿你當個“外國人”。誰曉得
你只有一年左右的日語基礎呀,誰又管你所掌握的單詞量和語法還比不上日本的三
年級小學生?既然是上大學,那就得全部上大課,就得一腦袋扎進專業(yè)課,基礎課
,外語課……十好幾門哩。甭管三七二十一,你死活得跟著日本學生們同步前進。
前進,容易嗎?人家是從半山腰,你卻是從山腳跟;人家是一溜小跑走平地,你還
得一塊一塊地搬石頭,一個一個地填大坑;人家是直攻專業(yè),你卻先得穿越老厚老
厚的語言障礙層。
這里的大學老師上課從來很少寫黑板,上了講臺就是講,講,講。嘴皮子快得賽
飛輪。別的同學都聽得輕松有味,只有我被那成片成片連在一起分不清頭尾的嘰哩
咕嚕弄得火燒火燎,七竅生煙。當別人心平氣靜地記筆記時,我卻手忙腳亂地忙于
查字典--《日漢辭典》,《外來語詞典》,《漢字字典》,《古日語詞典》,有
時還得加上《英漢辭典》。每天書包里不知得比人家多裝多少塊大磚頭?。貌?BR> 容易查出來了一個詞,老師的話卻早就又不知沖出幾里地了。同樣一節(jié)課,別人獲
益匪淺,我呢,頂多只是學來了幾個日文單詞。
想想吧,如果有那么一個人突然有一天失去了聽覺,干看著對方張嘴卻什么聲音
也聽不見,他該是多么痛苦!而初上東洋大學的一年左右時間里,我仿佛分明是嘗
到了那痛苦的滋味。滿耳朵充塞的只是聲音,聲音,聲音,而不是“話”,不是“
語言”。“聲音”到底傳達不了準確的意思,而我想知道的卻是明確得不能再明確
,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東西。我是為了“學”才來的呀。如此狀況,學什么習?考
什么試?畢什么業(yè)?怎么辦?
我所知道的一些自費留學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中途從大學退學的。太難了!跟外
國人一同上課根本就聽不懂,在整堂課中活象個大傻瓜。課程又多。精神上吃不消
,面子上也吃不消。算了算了,遭這份洋罪何苦來!不就是一張不值幾個錢的學士
文憑嗎?沒有它也照樣賺錢,照樣發(fā)財。更何況腦袋上橫豎已經有了“留洋”的金
帽子呢。
不行,我不能退學。不上大學,我到日本圖什么?咬牙堅持!反正事物不會永遠
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不是前進便是后退。而我總不至于后退吧,只要決不松懈。
就這樣,一天一天又一天,講臺上老師的話在我耳邊由混濁的一大片慢慢變得清晰
起來,由根本不知所云漸漸變得能夠理解了。
越過語言障礙,對于一切未曾專業(yè)學過外語卻要一下子同外國學生同堂上課的人
說來,都曾是一段艱難的過程。但相對說來,學數理化,工業(yè)機械,音樂舞蹈美術
,乃至商業(yè),經濟,經營管理……比起專門學習外國語言文學來,課堂語言關要好
渡過些。因為至少那些公式,數字,圖表,術語,形象是不受任何語言限制的。我
呢,實在是自不量力,憑著還不到日語中級班的程度卻偏偏選擇了一門連日本人都
感到頭疼的“國語”專業(yè)。結果,就象掉進了無邊無際的苦海之中,怎么也得不到
解脫了。
“你是否說得太玄了?”或許有人會對我的感受表示懷疑:“那么多人去日本留
學學習語言專業(yè),沒聽誰象你似的這么叫苦呀?!?BR> 沒錯兒,我在日本就遇到不少專門攻讀日本語言或日本文學的中國留學生。但這
些人多數都是在國內學過幾年,甚至十幾年,二十幾年日語專業(yè)。他們的日語程度(
尤其是理論水平)甚至比起日本的高中生,乃至大學生都高。再者,由于他們早
就受
完了大學教育,到日本都是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既不需要象大學生似的為了
十幾門功課天天從早到晚地學,更不需要上什么大課。只研究一個專題,只接受指
導教師的個別指點。我怎么能跟這些“日語專家”們比呢?
“要知道,攻語言文學專業(yè)很難很難!”沒上東洋大學以前,日本語學校的老師
們這樣對我說,有修養(yǎng)的日本朋友們這樣對我說,口試時老教授也這樣對我說。難
當然是難嘍!--那時候我滿不在乎地想:中國人,人人都會說中國話卻不是人人
都懂文法,音韻,人人都會寫詩,作文章;人人都看得到了書和報,卻不是人人都
讀得了《詩經》《離騷》,人人都通曉平仄,對仗。在日本也是同樣。文學嘛,到
底是更高級的東西。
然而,只有真正學起來了,我才徹底懂得了那“難”字的全部含義。日本語本來
就是一種相當難的語言。光文字就有三四種(漢字,平假名,羅馬字),每
一個漢字
不僅讀音多種多樣而且語意含混,語法變化不僅繁瑣復雜而且不規(guī)律的現象大量存
在……對我說來就連現代日語都還遠遠沒有過關呢,卻莫名其妙一步闖進了古典日
語的殿堂。倒也是!學語言文學嘛,當然是得從“源”到“流”地學,古典是基礎
,是大樹的根??墒侨缃褚疫@個外國人也拿古典當基礎卻著實吃不消了。
“日本古典文學研究法”課一上來就拿日本中古時代的《伊勢物語》開刀。翻開
老厚的一大本《伊勢物語》一看,全是作者的手稿原跡。從頭到尾沒有句逗,滿篇
龍飛鳳舞的毛筆草書體,活脫脫一本書法監(jiān)摹貼子。死活半個字都看不懂!老實說
,就算它不用作品的手稿原跡,而用現代體的鉛字印刷,我也照樣看不懂(連日
本同
學也看不懂)。因為它畢竟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東西。文字也好,語言也好,都跟
今天
有著相當大的距離。
讀這種東西真是費老勁了!先得把亂七八糟的草體變成規(guī)規(guī)矩矩的漢字(這漢
字只
是取了中國漢字的字形,發(fā)音與詞意又另當別論),然后查出這個漢字應有的讀
音,
再由幾個漢字的讀音找出某一個詞匯的意思(現代日語中,一個漢字的讀音由幾
個音
節(jié)構成,表示一個詞意。而古代日語,一個漢字只代表一個日文的音節(jié)。所以一個
日文詞匯包含幾個單詞的意思,句子卻還是看不懂--古日語的文法與今天又差著
老鼻子。我曾拿著這類教科書向日語古典基礎不錯的中國“日語專家”們請教,他
們看了也連連搖頭:“這種玩藝兒可受不了,沒看過,快跟考古差不多了?!逼鋵?BR> 就是日本人不專門研究這個的也看不懂。
然而更叫我受不了的,還是老師對這門課的教授方法。字看不懂,詞匯意思不懂
,語法變化不懂,兩眼一抹瞎。那么老師總該教教吧?哪怕很粗略的。結果呢?到
底這里是大學了,老師什么都不講,一上來就把全篇文章從頭到尾按班里人數分成
幾十塊,一人來一塊,從今往后輪著班每個人上講臺作個人研究報告。這不活活是
趕著鴨子上架嗎!你就是把《伊勢物語》的現代日語譯本給我,我都尚且看不懂呢
!日本同學雖說也看不懂原本,但他們至少有日語基礎,在高中又都學過一些古文
,對《伊勢物語》的梗概也簡單地了解。我呢!但是,任你有天大的困難,天大的
理由,也甭想著老師會對你一個人開恩。你不是自己考進來的嗎?那好,別人怎么
學你也得怎么學。管你中國人,日本人!沒轍沒轍的,咬著牙關啃石頭吧!什么硬
不硬,消化不消化,只管撐大了嘴巴往里填(虧得還能得到同學們的幫助)。“研究
”古典不鉆故紙堆可不成,又是圖書館又是書店,一本又一本的參考書翻來翻去,
比來比去,抄下一段又一段……
到底,我也走上講臺了。把自己苦苦拼湊起來的那個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古怪東
西公布給眾人時,我甚至都沒覺得害臊。因為壓根兒就什么都不懂,并且知道不會
有任何一個同學向我提出問題(盡管其他同學可以隨便向作研究報告的人提問題
)。
果不其然,結結巴巴地念完以后,臺下一片肅靜,所有的同學都不出聲,一雙雙眼
睛從四面八方注視著我。最后還是老師說話了:“你確實很不容易,不是從小在日
語環(huán)境中長大起來的。”聽了老師這個評價,我竟不知道自己是該哭還是該笑?
然而“石頭”卻不僅僅只是“研究法”一門課。所有的專業(yè)課對我來說,都是又
硬又大,嚼不爛,吞不下的大石頭。因為只要與專業(yè)課沾邊,就得跟古典作品打交
道。“文學史”學的是上代,中古時期的《古事記》,《懷風藻》,《萬葉集》…
…等等;“國文法”學的是古典日語語法;“國語史”學的是日本語言的發(fā)展與變
遷;“國文講讀”學的是歷史古典名著……;還有可怕的“漢文”課。
原先我還以為學漢文對我這個中國人來說等于白玩兒呢。誰料想,日本人讀漢文
的方法跟中國人完全是兩碼事。漢文雖然是原封不動的中國古文,讀法卻是日本式
的“洋”讀法。首先,每個漢字的讀音變成了日文。其次,每個句子的語序全得大
挪大動(因為日文的語序與中文是滿擰的,如果完全照中文的語序讀,日本人根
本讀
不通)。結果,在漢文句子的左邊全標上了“一”,“二”,“三”,或“上”
,“
下”,“∨”,“弊”等等語序排列記號。而在漢文句子的右邊還用小字標上了各
種表示語法關系的日文助詞。依據這些記號,漢文的語序就由本來自然的 1 2 3 4
5 6 7 變成了面目全非的 1 7 6 3 2 4 5 之類了。日本學生在高中期間都學過
一兩
年的簡單漢詩漢文,同時學會了掌握漢文語序排列記號的讀法。因此,上漢文課,
對他們來說,最感困難的倒不是如何看著記號把漢文句子進行重新組合,而是那些
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文里,有著他們既不知其意又不會讀音的大量陌生漢字。
而我呢,跟他們正好相反。古文的意思是一看就懂了。(虧得以前老老實實學
過點
兒古文),卻苦于不知道怎么用日語進行翻譯和解釋(我的日語水平就連象
樣的作文
都寫不了,哪兒譯得了中國古典作品),更不曉得如何用日語的方式去念。漢字
的日
文讀音不知道,語序記號不會看。不會漢字的讀音就查字典吧,結果字典上一個漢
字的讀音就有一大串兒,到底用哪個,還是不知道。語序記號呢?從來沒學過。一
上來簡直暈頭轉向。單句還好說。比如“孟子見梁惠王”就讀成“孟子梁惠王見”(
當然要用日文讀音,還得加上日文助詞)??墒桥錾蠌途渚碗y了。比如“如使人
之所
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就得按著記號七拐八拐地讀成:“如人之
欲所于生甚莫使,則凡以生得可者何用不也。”可怕不可怕!別說整篇文章了,就
連一頁照這么拐下來也足以要我一命了,還不算查漢字讀音的功夫!這還不算,偏
偏我們的漢文教材又難乎其難,漢文老師又嚴乎其嚴。
我們的漢文考查是《孟子》。不是《孟子》中的某一篇,更不是某一段,而是全
部的十三篇。篇篇是全文,就連歷代各家的注釋都是全文。日本人就是這么學漢文
的!在中國,專業(yè)學中文的大學生學古文都未必學到這種程度吧。每節(jié)上課,老師
不僅要求學生們讀,解本文,而且要求讀,解所有注釋。
“上我的課,對你們只有一點要求:在下面得好好預習?!睗h文老師把一大本《
孟子》舉得高高地晃一晃:“這本書,從頭到尾,每一行每一句,大字也好,小字
也好(注釋部分),你都得給我老老實實地啃下來。上課的時候,我隨便挑
出哪一段
來,都得能給我念出來,解釋得清楚。一年里,要是三次提問回答不出來的人,只
好對不起,這門課您下一學年給我重新上?!?BR> 這壓力可非同尋常。甭說我了,連日本同學都一個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從早到
晚抱著那本重若千斤的寶貝《孟子》鉆在圖書館里查找各種參考書,復印各種有關
資料。即使是這樣 ,仍舊是心虛膽顫得不能自己。一到上漢文課,教室里亂了
營,
誰都拼命想往旮旯里藏,人堆里扎,生怕坐在顯眼的地方叫老師一把逮出來“示眾
”。你就看那教室里吧,前面三分之一的座位空無一人,大伙全在教室最后邊正當
中的位子上擠著堆著,有的同學還故意把后邊的大窗簾拉得嚴嚴實實,使教室后面
陷于一片昏暗之中。這種緊張到荒唐可笑程度的情景,每每總使我想起那“老鷹捉
小雞”的游戲--漢文可怕,老師更可怕,卻又不能不上課,于是大家只好象怕被
叼去的小雞似地藏過來躲過去。
我曾是非常想學漢文的,想通過這個學習掌握日文的漢字讀音和文法??墒沁@種
上課的方法一下子就讓我夠了。憑著我的中文程度,這漢文課我?guī)缀蹙陀貌恢稀?BR> 他們日本人學漢文,不就是為了弄懂文章的意思嗎?而我用不著那么七拐八拐那意
思也早就看懂了。但是,憑我的日文程度,學漢文又太早了。起碼總得先學會閱讀
語序記號吧,起碼總得把最常用的漢字日文讀音掌握了吧。唉唉,有什么辦法呢?
既然已經這么裹進來了,就只好這么一直裹下去。人家都是在自己的基礎上一點點
往上拱,只有我卡在個半空中想上上不去,想下下不來,狼狽不堪。
進東洋大學后,有相當一段時間,我情緒一直處在一種低落的狀態(tài)。專業(yè)課程太
難,每一門課都如同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基礎課程又太多,哪門不學都不行,“
英文”“法學”“生物”“哲學”“體育”……十個指頭按跳蚤;每天晚上還得去
打工,不然就得餓肚皮……一個人的肩膀上足足拉了有二十個套,沉重得幾乎喘不
過氣來。其實,我倒不怕擔子重,苦一點兒也不無好處。我發(fā)愁的只是自己的日語
基礎太差了。如何才能把日語水平與同學們拉齊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日語適應專
業(yè)課的程度呢?如何才能順順利利地完成全部學業(yè)呢?真著急……
如果有人問我:“你是不是后悔考進了大學,后悔選擇了國文專業(yè)呢?”那么,
我一定這樣回答:“不,我并不后悔。我只對一點感到深深的遺憾,這就是留學以
前沒有扎扎實實地打好日語基礎?!?BR> 所以,我很想對那些渴望出國留學的朋友奉獻一句話:外語這東西只能是下苦功
學出來,磨出來的,而不是泡所能泡得出來的(小孩除外)。在外國人社會
里泡出來
混出來的外語,永遠只能是?;M庑腥说摹鞍肫孔哟住?。你如果真想讓自己的外語
精通,地道,登得上大雅之堂,那么最好趁你還沒出國以前老老實實打下扎實的基
礎,越扎實越好。要知道,咱們中國的外語教育水平絕對是世界第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