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生口述:伯明翰讓我痛并快樂著

字號:


    2004年,林想取道倫敦,轉(zhuǎn)而赴伯明翰,就讀于伯明翰大學。2008年畢業(yè)后回國,就職于海航集團,后者因為急速擴張而吸引大量國際化人才
    伯明翰的苦與樂
    

    據(jù)說每個留學生背后都有一段交織歡樂與痛苦,幸福與辛酸的故事。和林想見面時,我希望能從他那里聽到一些波動曲折的經(jīng)歷,當我問他英國生活是不是很辛苦,飲食是否習慣,學英語有什么困難時,他笑了,似乎識破了我想引導他痛說革命家史的陰謀。在午后溫暖的陽光下,林想說,將來如果有機會,他還想回到英國去,不一定是伯明翰,在英國某個小城市,從事一份喜歡的工作,或者自己做點小生意,最重要的是那種熟悉而舒適的節(jié)奏生活。
    猜中開頭沒猜中結(jié)局
    

    “希思羅,我來了。”坐在飛往倫敦的飛機上,林想心里不禁泛起了激動的漣漪,他甚至有點不相信他已經(jīng)到了遙遠的英國上空。雖然從計劃出國到真正成行,過程既焦灼又漫長,中間還經(jīng)歷過被英國大使館拒簽的挫折。但是當他被美夢成真的眩暈感擊中時,這一切都顯得那么不真實。直到他走下飛機,放眼望去,全是陌生的面孔,人們步履輕松,都有明確的目標方向。但是他不一樣,在陌生的國家,舉目無親,他的英語又不好,彷佛闖進了斑馬群的馬,很快激動和新鮮感就褪去了,代之以孤獨和擔心。
    “我為什么要費盡精力到這么一個和中國遠隔千山萬水的地方來呢?”在從倫敦到伯明翰的路上,他就遏制不住地沖動,想掉轉(zhuǎn)頭回國。“剛到英國時,想家,那是翻來覆去、欲罷不能地想。”他的思鄉(xiāng)情切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每當肚子餓時,就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米飯。幸運的是,他的房東是個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餐廳里擺著中國白酒,聽說在酒窖里還珍藏著一批上世紀80年代的茅臺酒。房東為他提供中國式晚餐,雖然烹調(diào)手法簡單,但足以撫慰林想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感。
    他想回國的念頭持續(xù)了整整一年。異國生活的不適應,語言學習的壓力,經(jīng)濟負擔像三座大山,感覺難以承受時,回國的想法就一直在他腦海里盤旋,他想擺脫負擔,重新回到習慣的環(huán)境中去。直到時間的車輪駛過2004年后,他驀然發(fā)現(xiàn),日子沒那么難熬了。“朋友多了,也不擔心學費和生活費了,所以也就不再慌張了。”
    他用先苦后甜來形容他的五年留學生活。結(jié)束語言學校的學習后,他申請到了伯明翰大學,在商學院學習金融專業(yè)。每天上課下課,學習之余,他固定在伯明翰市的展覽中心打工,除此之外,他還打了一些零工,打工收入可以應付生活所需。有意思的是,別人打工的主旋律是累或者苦,他的主旋律是快樂。原來,他的工作內(nèi)容基本上都跟吃有關,比如,在展覽中心,他應聘的是飲食部門的崗位。這類工作的好處多多,不但可以品嘗美食,還可以節(jié)約食品開支,而食品這塊正是他最大筆的開支之一。
    在假期里,他跟朋友去旅行。海邊沙灘上,三五個好友一起渡過一個快樂的假日,暫時忘記了學業(yè)和打工,只享受眼前的美景。在英國旅游,學生身份可以享受多重優(yōu)惠。在英國幾年,他多次跟朋友外出旅行,印象最深刻的是蘇格蘭,不管是著名的蘇格蘭格子裙,還是悠揚動聽的蘇格蘭長笛,都給人愉悅的感官享受。
    主動學習
    

    在伯明翰大學讀書時,林想感覺學習難度并不高。無論是課堂作業(yè)、論文還是期末考試,他都能游刃有余地應對。讀研究生的一門課程時,他自認為期末考試可以考90分以上,就沒有做作業(yè),放棄了作業(yè)的分數(shù)。“學習壓力不大,應付起來還是很輕松的。”他回顧說。
    但是,學習不僅僅是應付考試。雖然為了打工,他可以從不太重要的課程上逃出去,但是他非常清楚,必須得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學校里學到有用的東西。比如他會按照老師開的書單,從圖書館把這些書借出來,非常認真地研讀。他認為有目的地學習是保證主動學習的前提。“有目的是說,你在學習之初,就要明白你將來想從事什么類的工作,然后,你根據(jù)職業(yè)規(guī)劃,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
    在英國,他看到了不少小留學生。他們在高中甚至是初中時,就被家長送到了英國。因為缺少自主學習的意識,他們的學習流于形式,慢慢不再上課,拿著家長的錢,在英國四處飄蕩,游手好閑。他的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在讀預科時,學習成績優(yōu)秀,申請到了英國排名非常靠前的學校,專業(yè)也好,可是和預科有人監(jiān)督不同,大學時,只身北上倫敦,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松懈下來,好幾門考試不能通過,最后被學校開除。
    都是金融危機惹的禍
    

    剛到英國時,林想也會習慣性地將商品價簽上的價格轉(zhuǎn)化成人民幣。后來開始掙錢后,他就不再這么做了。從而發(fā)現(xiàn)英國的消費壓力不大,生活比較輕松。按照英國小時工最低工資限制,他一個小時的收入可以買一個麥當勞套餐,而在國內(nèi),一個小時的收入還不足以買一個漢堡。在奢侈品領域,英國的價格優(yōu)勢更加明顯。每年打折期間,購買一套BOSS西裝,只需要三四千人民幣,而在國內(nèi),價格通常超過一萬。英國打折季開始時,商店前總排著長長的隊,LV店的門口幾乎清一色的中國面孔,彷佛全伯明翰的華人都趕來淘打折的便宜貨。
    英國普通大學畢業(yè)生的起薪在2000~3000英鎊,而在英國的菜市場,傍晚時,可以花一英鎊買到一盒蔬菜。林想就有這樣的經(jīng)歷,花兩英鎊買到一箱青椒,幾乎吃了將近一個月。英國的住宿條件不錯,學生有兩種選擇:住學校宿舍和在校外租房。只有倫敦,住學校宿舍相對便宜,在其他城市,都是在外租房劃算。他和三個室友一起租了一個聯(lián)排別墅,別墅外面的草坪又大又漂亮。每天傍晚,三三兩兩的人出來踢球,一會兒就匯成了幾支隊伍,踢得不亦樂乎。到了周末,還有些少年隊、青年隊的學生球員被教練領著來練習。“在英國工作的話,從經(jīng)濟角度來說,肯定是比較愜意的。”他解釋說,在習慣了英國的生活后,他決定畢業(yè)后留在英國工作。
    大學實習期間,他找到了一份實習的工作機會。和打工比起來,實習工作的收入更多。而且和國內(nèi)不同,實習單位招收實習生的主要目的是挑選人才儲備,不出意外的話,實習結(jié)束時,單位就會給實習生發(fā)offer,這樣,實習生畢業(yè)后直接去單位上班。每年的固定時期,招實習生的單位就到英國伯明翰大學來開演講會,設置招聘窗口,以招攬合適的實習生。
    實習結(jié)束后,經(jīng)理找林想談話:“鑒于你表現(xiàn)出色,公司希望你畢業(yè)后加入。”他告訴經(jīng)理,按照計劃,他還需要完成碩士生課程,如果將來有機會,他愿意加入公司,但是目前他仍然希望還是先回學校學習。經(jīng)理微笑著說希望一年后見,就這樣,他結(jié)束了實習,回到學校開始讀碩士學位。
    2008年,風云突變。“金融危機來了。”以前知道危機是從報紙上、電視上看到的,似乎離現(xiàn)實生活很遠。這次,他切實感受到危機來了。倫敦的金融城里風聲鶴唳,以前他就聽人說金融城里華人機會少。據(jù)說在金融城,西歐人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歐盟里的東歐人,再次是澳大利亞人,華人排到了最后,不但工作機會少,升遷的機會也少。金融危機爆發(fā)后,不僅金融城的大門關上了,就連原來的實習單位也在收縮財政,原本給他保留的職位沒有了。
    在金融危機的大潮中,他成了隨風飄蕩的一葉扁舟。學機械的、學IT的同學都找到了工作,學金融的他還在苦苦搜索。“回國吧。”同學向他建議。和英國嚴峻的形勢不同,回到中國,他參加了三次面試,都得到了OFFER。但是在國內(nèi)已經(jīng)工作兩年多的林想說:“如果有機會,我仍然愿意去英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