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在博客中發(fā)了兩篇有關學習韓國語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深感意外。筆者學習外語有三十幾年,不敢說有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但是對國人如何學習外語還是有點看法。其實,我早就想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但是遲遲未能動筆,根本原因就是筆者的觀點是不入流的,甚至會遭到一些人非議的?,F(xiàn)在借著那兩篇文章的“余威”,筆者斗膽將自己的觀點拋出來,讓大家評頭品足。
國人學外語歷史可不算短。筆者這里所說的學外語不包括以外語為專業(yè)的那種學習,也不包括那些到國外住了一段時間學習外語的情況。筆者重點要說的在中國國內(nèi)而且生活的圈子都是中國人該如何學習外語的問題。
國人學習外語早先是從語法入手,后來又改成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最近這十幾年又冒出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當然有不少有嘩眾取寵之嫌。盡管如此,國人的外語水平還是沒有質量的飛躍。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還是沒有搞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外語,學了之后干什么。這些問題搞不清楚,就很難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或者途徑。
根據(jù)觀察,筆者以為國人學習外語無非有這么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立志將來要從事以外語為主的工作,這樣的人最好專門學上幾年。另一個就是將外語當成自己工作的一個工具或者一個助手。當作專業(yè)來對待就不用說了。非外語專業(yè)的人學習外語應該抱著一種什么目的呢?我以為,夠用即可。因為在沒有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不出國就能將另一個國家的語言學得呱呱叫,而且聽說讀寫譯全都精通,是非常困難的,至少對大多數(shù)人,對一般不具備所謂語言天才的人,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不必要的。
筆者可是受過英語專門訓練的人,而且三十年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工作中也是經(jīng)常派得上用場。但是坦率地講,筆者并非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筆者做口譯就不在行,而且經(jīng)常聽不懂老外的講話。其根本原因就是,筆者平時并不跟老外在一起工作,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又都是中國人。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就是這樣,不論你在訓練班上練得多好,一旦你擱置不用,這種能力就會退化。可是,當一個外國朋友來北京跟筆者待上一個星期,筆者的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立即恢復原狀。
筆者認識幾個上海朋友,他們的英語講得非常漂亮,簡直是無懈可擊。究其原因就是他們整天跟老外接觸,朋友圈子里老外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老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學習漢語,這反過來倒成全了筆者朋友英語的聽說能力。筆者過去有個同事的妻子在國家一個部委負責國際聯(lián)絡工作,基本上就是迎來送往,英語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沒得挑,可是你要是讓她去用筆翻譯一篇文章,哪怕是不太難的文章,她都翻譯不好,不是理解上有問題,就是不知如何遣詞造句。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一種能力獲得之后如果不在實踐中運用,時間一久還是要退化的,甚至會喪失的。
可以這樣說,英語在我們國家只要是作為一種外語來使用,那么學習的人就不可能像那些視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國民那樣,將英語水平提高到一個很高的水準。還是那句老話,除了少數(shù)人可以做到,多數(shù)人永遠也不會將一種外語學到家,不論是聽說還是讀寫,概莫能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不如務實一些,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側重一些內(nèi)容。其實歷史上就有一些人是這樣做的,甚至還有不懂外語能夠“翻譯”出大批文學作品來的。
上個世紀初有個大翻譯家林紓。他對外語一竅不通,可是他的文學功底相當扎實。于是他與人合作,根據(jù)別人的口譯將作品“翻譯”出來,其譯作有一百八十多部,其中有的譯作還風靡全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那么有誰能說他不是一個杰出的翻譯家呢?筆者記得,多少年前,從一個刊物上看到一個介紹,說三十年代有個翻譯家翻譯了一些作品,但是此君的外語口語基本不行。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在文學翻譯領域作出成績。說這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一個人不可能全面,即使在外語掌握上也是如此。
那么對我們來說,在學習外語上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既然我們?nèi)鄙龠@種環(huán)境,那么我們在聽說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之后又不能應用于實踐,那這種努力就是一種浪費。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在閱讀和寫作以及翻譯上下一些功夫。在這方面,不光是國人就是外國人也有很好的例子。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一段經(jīng)歷就很能說明問題。二○○二年九月十日《參考消息》轉發(fā)香港《明報月刊》的報道,介紹了他學習俄語的經(jīng)過。季羨林先生說,那時他在德國留學,學習俄語,每星期四個小時,總共需要二十個星期。“老師開頭就把字母講了一講,原以為可以慢慢來的,沒想到第三堂課時老師就拿了一本果戈里的短篇小說,讓學生念!結果一星期四小時的課,學生起碼得花上三天時間來準備:查語法、查生詞…….生詞還只能查到前半個,后半個至詞尾部分查不著,苦得很,先生說,不過二十個星期下來,學原文,弄語法,念完了整本小說。”據(jù)說,馬克思七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羅馬尼亞語,就是利用自己一本著作的羅馬尼亞文版學的。一本書念下來了,一種語言也學會了。
筆者也有這方面的體會。多年以前,我就找來一本英國前首相艾登的回憶錄看,一邊看一邊寫感想。書看完了,感想寫了好多篇,不僅記住了書的內(nèi)容,而且還鍛煉了寫作能力。多看英語書,多用英語寫作還有一個益處,那就是可以幫助改進口語,因為你對英語的行文非常了解。當你需要說話的時候,你就算說不出來地道的口語,說出書面語來那是沒問題的,至少在交流上不受影響。筆者現(xiàn)在之所以見到老外還能說,就是因為筆者有著堅實的閱讀和寫作功夫。在某種程度上,閱讀和寫作彌補了一部分聽說能力的不足。這是不是比那些整天追逐新方法學得快忘得也快來得有效吧?
最后說一句,時間寶貴,我們還是來一些實際的,該舍棄的就要舍棄,要想面面俱到,到頭來什么也得不到。您說呢?
國人學外語歷史可不算短。筆者這里所說的學外語不包括以外語為專業(yè)的那種學習,也不包括那些到國外住了一段時間學習外語的情況。筆者重點要說的在中國國內(nèi)而且生活的圈子都是中國人該如何學習外語的問題。
國人學習外語早先是從語法入手,后來又改成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最近這十幾年又冒出了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當然有不少有嘩眾取寵之嫌。盡管如此,國人的外語水平還是沒有質量的飛躍。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還是沒有搞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外語,學了之后干什么。這些問題搞不清楚,就很難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或者途徑。
根據(jù)觀察,筆者以為國人學習外語無非有這么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立志將來要從事以外語為主的工作,這樣的人最好專門學上幾年。另一個就是將外語當成自己工作的一個工具或者一個助手。當作專業(yè)來對待就不用說了。非外語專業(yè)的人學習外語應該抱著一種什么目的呢?我以為,夠用即可。因為在沒有語言環(huán)境的條件下,不出國就能將另一個國家的語言學得呱呱叫,而且聽說讀寫譯全都精通,是非常困難的,至少對大多數(shù)人,對一般不具備所謂語言天才的人,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不必要的。
筆者可是受過英語專門訓練的人,而且三十年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工作中也是經(jīng)常派得上用場。但是坦率地講,筆者并非聽說讀寫譯樣樣精通。筆者做口譯就不在行,而且經(jīng)常聽不懂老外的講話。其根本原因就是,筆者平時并不跟老外在一起工作,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又都是中國人。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就是這樣,不論你在訓練班上練得多好,一旦你擱置不用,這種能力就會退化。可是,當一個外國朋友來北京跟筆者待上一個星期,筆者的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立即恢復原狀。
筆者認識幾個上海朋友,他們的英語講得非常漂亮,簡直是無懈可擊。究其原因就是他們整天跟老外接觸,朋友圈子里老外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老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學習漢語,這反過來倒成全了筆者朋友英語的聽說能力。筆者過去有個同事的妻子在國家一個部委負責國際聯(lián)絡工作,基本上就是迎來送往,英語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沒得挑,可是你要是讓她去用筆翻譯一篇文章,哪怕是不太難的文章,她都翻譯不好,不是理解上有問題,就是不知如何遣詞造句。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一種能力獲得之后如果不在實踐中運用,時間一久還是要退化的,甚至會喪失的。
可以這樣說,英語在我們國家只要是作為一種外語來使用,那么學習的人就不可能像那些視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國民那樣,將英語水平提高到一個很高的水準。還是那句老話,除了少數(shù)人可以做到,多數(shù)人永遠也不會將一種外語學到家,不論是聽說還是讀寫,概莫能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不如務實一些,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側重一些內(nèi)容。其實歷史上就有一些人是這樣做的,甚至還有不懂外語能夠“翻譯”出大批文學作品來的。
上個世紀初有個大翻譯家林紓。他對外語一竅不通,可是他的文學功底相當扎實。于是他與人合作,根據(jù)別人的口譯將作品“翻譯”出來,其譯作有一百八十多部,其中有的譯作還風靡全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那么有誰能說他不是一個杰出的翻譯家呢?筆者記得,多少年前,從一個刊物上看到一個介紹,說三十年代有個翻譯家翻譯了一些作品,但是此君的外語口語基本不行。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在文學翻譯領域作出成績。說這話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一個人不可能全面,即使在外語掌握上也是如此。
那么對我們來說,在學習外語上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既然我們?nèi)鄙龠@種環(huán)境,那么我們在聽說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之后又不能應用于實踐,那這種努力就是一種浪費。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在閱讀和寫作以及翻譯上下一些功夫。在這方面,不光是國人就是外國人也有很好的例子。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的一段經(jīng)歷就很能說明問題。二○○二年九月十日《參考消息》轉發(fā)香港《明報月刊》的報道,介紹了他學習俄語的經(jīng)過。季羨林先生說,那時他在德國留學,學習俄語,每星期四個小時,總共需要二十個星期。“老師開頭就把字母講了一講,原以為可以慢慢來的,沒想到第三堂課時老師就拿了一本果戈里的短篇小說,讓學生念!結果一星期四小時的課,學生起碼得花上三天時間來準備:查語法、查生詞…….生詞還只能查到前半個,后半個至詞尾部分查不著,苦得很,先生說,不過二十個星期下來,學原文,弄語法,念完了整本小說。”據(jù)說,馬克思七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羅馬尼亞語,就是利用自己一本著作的羅馬尼亞文版學的。一本書念下來了,一種語言也學會了。
筆者也有這方面的體會。多年以前,我就找來一本英國前首相艾登的回憶錄看,一邊看一邊寫感想。書看完了,感想寫了好多篇,不僅記住了書的內(nèi)容,而且還鍛煉了寫作能力。多看英語書,多用英語寫作還有一個益處,那就是可以幫助改進口語,因為你對英語的行文非常了解。當你需要說話的時候,你就算說不出來地道的口語,說出書面語來那是沒問題的,至少在交流上不受影響。筆者現(xiàn)在之所以見到老外還能說,就是因為筆者有著堅實的閱讀和寫作功夫。在某種程度上,閱讀和寫作彌補了一部分聽說能力的不足。這是不是比那些整天追逐新方法學得快忘得也快來得有效吧?
最后說一句,時間寶貴,我們還是來一些實際的,該舍棄的就要舍棄,要想面面俱到,到頭來什么也得不到。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