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跟美國人租房住的原因,是源于某次,有個教授就在我面前嘀咕:“那英語怎么提高?怎么能了解美國文化?”為了不加強他們的這種印象,我就鐵了心找美國人當室友。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個美國室友也是個在讀博士。不過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粗峒疫M來,我感覺既戲劇化又娛樂。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過日子該有的東西幾乎什么都沒有,不該有的她都有。她來來回回搬的就是這些不該有的東西。我們住的小小的兩室一廳,小房間里放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小書架基本上就滿滿當當了。她這些都沒有。先搬上來的是一盆植物,再搬上來的還是一盆植物,三盆、四盆、五盆……一盆兩盆在我看來還比較正常,三盆四盆有點多??此岬轿迮枰陨希业暮闷嫘木捅?。從窗戶里去看她的小車,里面盆盆罐罐的,竟然全都是植物。搬了幾個來回爬到三樓,她也有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
我跟她因為租房子的事情見過幾次面,還算比較熟,以后又要同住,所以干坐著看她忙乎也感覺有點不好意思;再說她的植物家私也很輕巧可愛,于是就動身給她幫忙。“讓我?guī)湍惆桑?rdquo;我說道。她很客氣地說:“不用,不過真的很謝謝你。”我覺得她只是客氣一下,一邊跟她下樓,一邊說:“沒關(guān)系,我反正也沒什么事。”然后就準備去拿一盆植物。不料,一直十分客氣十分溫婉的她突然火山般爆發(fā)起來,沖著我大聲嚷:“我說了不用,你知道‘不’的意思嗎?‘不’的意思就是‘不’!”我一下子呆住了,根本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番好心會是這樣的下場。后來,她送我一本圖畫書,算是賠不是。
后來,我還和幾個美國人做過室友。我發(fā)現(xiàn),美國人個體之間的差異之大,甚至讓我有點無法相信。相比之下,中國人共享的東西就要多得多,大到職業(yè)觀、愛情觀、價值觀、世界觀,小到美貌標準、學(xué)歷情結(jié)、車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等,似乎都有一個量化的、能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標準。而美國人的標準就像一個萬花筒,千變?nèi)f化、無奇不有。當然,美國人也有一些共享的東西,如對個體的尊重、對私人空間的保護等。但有時太過于注重個體,甚至走到了極端,也顯得過分敏感和脆弱。
“該死的英語單詞‘No’”
后來,我又有了一個美國新室友,彼此關(guān)系還處得比較融洽。有一天,我和美國室友一起吃飯,我自己下廚做了幾個拿手菜,并給室友品嘗。她嘗了一下,連說好吃。
我便說,那你就多吃點吧。她說:“不了,謝謝。”
我并沒理會,而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又多勸了一句:“再吃點吧,真的很好吃。”
這時,我看到她的臉色立刻變了,晴轉(zhuǎn)陰,似乎受了很大侮辱。我馬上想起了那位前室友在搬植物時的表現(xiàn),以及她嚷出來的“No means No!”
我這才恍然。不禁抱怨起那該死的英語單詞No!它的意思怎么連一個GRE、托??几叻值闹袊┦可茧y以弄明白呢?這邊廂,我一片好心天地可鑒;那邊廂,她們大概覺得我是一個無視他人感受的壞蛋。后來,隨著在美國時間的延續(xù),我才漸漸領(lǐng)悟到了,其實,這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室友的錯,這實在就是由于中美兩國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媽媽沒有和我預(yù)約,不能進來。”
再后來,我的另一個美國室友就更加神奇了。有一天,我的這位室友的母親來看望她,聽到門鈴后,她從門眼里望出去,看到了她媽媽,但她并不前去開門,而是把頭轉(zhuǎn)向我,用驚詫的口吻說:“是我媽。她怎么來了?為什么沒有和我預(yù)約呢?”接著就躡手躡腳地躲了起來。
我問她,“既然是你媽媽,為什么不讓她進來呢?”
她瞪大眼睛:“干嘛讓她進來?她又沒有和我預(yù)約。”
這時,她媽媽按了一會門鈴,看一直沒人開門,以為女兒不在,就悻悻地離開了。
幾天過后,我的室友還在為她媽媽沒有事先預(yù)約就來看她而生氣,可在我這個東方人看來,母親開車幾十分鐘專程來看女兒,無論打沒打招呼,女兒自然都要好好接待啊。
從這件小事也讓我感受到了,美國的個人空間概念是不分長幼親疏的,有時候,美國人的“大義滅親”還真一點都不含糊呢。
“不”的意思就是“不”
第一個美國室友也是個在讀博士。不過她搬家的第一天,就和我遭遇了文化碰撞??粗峒疫M來,我感覺既戲劇化又娛樂。原因是她的家私里面,居家過日子該有的東西幾乎什么都沒有,不該有的她都有。她來來回回搬的就是這些不該有的東西。我們住的小小的兩室一廳,小房間里放一張床、一張書桌、一個小書架基本上就滿滿當當了。她這些都沒有。先搬上來的是一盆植物,再搬上來的還是一盆植物,三盆、四盆、五盆……一盆兩盆在我看來還比較正常,三盆四盆有點多??此岬轿迮枰陨希业暮闷嫘木捅?。從窗戶里去看她的小車,里面盆盆罐罐的,竟然全都是植物。搬了幾個來回爬到三樓,她也有些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了。
我跟她因為租房子的事情見過幾次面,還算比較熟,以后又要同住,所以干坐著看她忙乎也感覺有點不好意思;再說她的植物家私也很輕巧可愛,于是就動身給她幫忙。“讓我?guī)湍惆桑?rdquo;我說道。她很客氣地說:“不用,不過真的很謝謝你。”我覺得她只是客氣一下,一邊跟她下樓,一邊說:“沒關(guān)系,我反正也沒什么事。”然后就準備去拿一盆植物。不料,一直十分客氣十分溫婉的她突然火山般爆發(fā)起來,沖著我大聲嚷:“我說了不用,你知道‘不’的意思嗎?‘不’的意思就是‘不’!”我一下子呆住了,根本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番好心會是這樣的下場。后來,她送我一本圖畫書,算是賠不是。
后來,我還和幾個美國人做過室友。我發(fā)現(xiàn),美國人個體之間的差異之大,甚至讓我有點無法相信。相比之下,中國人共享的東西就要多得多,大到職業(yè)觀、愛情觀、價值觀、世界觀,小到美貌標準、學(xué)歷情結(jié)、車子房子票子孩子面子等,似乎都有一個量化的、能被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標準。而美國人的標準就像一個萬花筒,千變?nèi)f化、無奇不有。當然,美國人也有一些共享的東西,如對個體的尊重、對私人空間的保護等。但有時太過于注重個體,甚至走到了極端,也顯得過分敏感和脆弱。
“該死的英語單詞‘No’”
后來,我又有了一個美國新室友,彼此關(guān)系還處得比較融洽。有一天,我和美國室友一起吃飯,我自己下廚做了幾個拿手菜,并給室友品嘗。她嘗了一下,連說好吃。
我便說,那你就多吃點吧。她說:“不了,謝謝。”
我并沒理會,而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又多勸了一句:“再吃點吧,真的很好吃。”
這時,我看到她的臉色立刻變了,晴轉(zhuǎn)陰,似乎受了很大侮辱。我馬上想起了那位前室友在搬植物時的表現(xiàn),以及她嚷出來的“No means No!”
我這才恍然。不禁抱怨起那該死的英語單詞No!它的意思怎么連一個GRE、托??几叻值闹袊┦可茧y以弄明白呢?這邊廂,我一片好心天地可鑒;那邊廂,她們大概覺得我是一個無視他人感受的壞蛋。后來,隨著在美國時間的延續(xù),我才漸漸領(lǐng)悟到了,其實,這不是我的錯,也不是我室友的錯,這實在就是由于中美兩國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媽媽沒有和我預(yù)約,不能進來。”
再后來,我的另一個美國室友就更加神奇了。有一天,我的這位室友的母親來看望她,聽到門鈴后,她從門眼里望出去,看到了她媽媽,但她并不前去開門,而是把頭轉(zhuǎn)向我,用驚詫的口吻說:“是我媽。她怎么來了?為什么沒有和我預(yù)約呢?”接著就躡手躡腳地躲了起來。
我問她,“既然是你媽媽,為什么不讓她進來呢?”
她瞪大眼睛:“干嘛讓她進來?她又沒有和我預(yù)約。”
這時,她媽媽按了一會門鈴,看一直沒人開門,以為女兒不在,就悻悻地離開了。
幾天過后,我的室友還在為她媽媽沒有事先預(yù)約就來看她而生氣,可在我這個東方人看來,母親開車幾十分鐘專程來看女兒,無論打沒打招呼,女兒自然都要好好接待啊。
從這件小事也讓我感受到了,美國的個人空間概念是不分長幼親疏的,有時候,美國人的“大義滅親”還真一點都不含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