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大學的群雕—教授的責任和尊嚴

字號:

進入維也納大學主校區(qū),先看到一組在玻璃上雕刻的頭像,可以想見,他們必定是大學的榮耀。是的,他們是諾爾貝獎獲得者:醫(yī)學生理學獎得主羅伯特·巴拉尼(1914年),物理學獎得主艾爾文·薛定諤(1933年),醫(yī)學和生理學獎得主康杜德·諾倫茨(1973年),經(jīng)濟學獎得主哈耶克(1974 年)等。
    在錯落樹立的玻璃雕像中,有一個沒有頭像,代之以問號。未經(jīng)求證,猜想,這大概是問:Who is the next one? 誰是下一個?誰的頭像將有幸被雕刻在這里?你們,在這里經(jīng)過、駐足的青年學子,可誓愿登上這光榮之榜?
    在這座四方建筑中,意想不到的是,與主樓一方相連的另外三方,高大寬敞的回形走道上,矗立著一座接連一座的雕像。人物形神各異,有的嵌入墻上,有的立于地面,雕像下方,刻著他們的生卒年月,什么時期在維也納大學擔任什么教授。他們屬于不同的專業(yè)領(lǐng)域,屬于不同的時代,有的身著古老的服裝,古老的佩飾;有的穿西裝,和我們同時代,過逝于10余年前。這些人生本不相交的人,此時,站到了一起,因為他們曾經(jīng)同屬于維也納大學,同為這所成立于1365年、奧地利最悠久大學,也是德語國家最古老大學,中歐和多瑙河地區(qū)學術(shù)研究中心、 歐洲科學“麥加”皇冠上的寶石。
    1365年,正值中國結(jié)束元代明朝建立之時。
    沒有數(shù)雕像的數(shù)目,可能得近百座吧。佇立在前,素然起敬。面對知識、智慧、真理追求者的化身,誰都會素然起敬,然而,因為中國,敬之外,更多的是感想,感懷,感嘆。
    在我們那里,在我們這里,教授貶值了。歐洲大學制度中教授數(shù)量有限,地位崇高。在中國,大學教授泛濫。教授之類頭銜,成了追名逐利甚至腐敗的工具,成了仕途的晉身之級。甘愿做冷板凳,真的熱愛學術(shù)窮究科學真理者少之又少,絕不是主流。
    我的朋友Maria幾個月前去東北一所大學參加學術(shù)會議。某系主任邀請外國學者去家里茶會。其奢華令Maria羞愧。然而,該系主任不以為恥,得意地顯擺,一再追問:“怎么樣???”,Maria和其他人連連說:Shock, 震驚!系主任引以為榮。真是丟臉?。∵@還并非最糟的。他們肯定不知,更不懂,在中國,官學兩界互串之風,教授名片上印著兼職某政府之官;政府官員名片上常有教授、博導之銜。ridicules! 荒唐!
    這是比較低級的炫耀。還有一種炫耀,是被部長或更高的官員接見。學校辦公室里陳列的是首長來訪、首長頒贈榮譽的照片。教授呢?教授的尊嚴何在?地位何在?試想,一個不以教授為榮的大學算個什么大學?!曾為北大校長,且為一代宗師的胡適先生塑像在北大竟樹不起來,非胡適之恥,是北大之恥。北大校長走馬燈換了不少,有何作為?誰能記得?誰又有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風骨和精神?
    教授不能治校是教授的悲哀、大學的悲哀,最是國家和人民的悲哀。
    清華梅貽琦先生說:大學乃大師也,非大樓也??上覀冎挥写髽?,沒有大師。
    教授和大學互相成就,大學因為優(yōu)秀的教授而光榮,教授因為光榮的大學而驕傲。然而,在一個教授貶值、知識貶值、急功近利的時代,何以為榮?何以為傲?
    在歐洲和其他地區(qū),哪管政治多變,戰(zhàn)爭頻發(fā),大學永恒。即使二戰(zhàn),大學也不曾關(guān)門。它是傳播知識和真理的神圣殿堂,教授仿佛古代社會中神的化身,知識的祭司。這是神圣而不能褻瀆的職位,有不可動搖的尊嚴。西方在結(jié)束中世紀之后,政治制度、宗教體系、經(jīng)濟制度有各種各樣的變革、沖突,惟有大學精神不可動搖。沒聽說大學頻繁改名、改組、合并的。人們不會特意尊敬頻繁更換的教育部長,卻必定尊敬在學術(shù)上持續(xù)貢獻的教授。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抗戰(zhàn)風火連天中,依然輾轉(zhuǎn)聚成西南聯(lián)大,保存了一條精神、科學、教育的血脈,成就了一代大師。真應(yīng)該懷念西南聯(lián)大,它維系了教授的尊嚴,知識的高尚,人們追求真理的理念。有華人血統(tǒng)在世界學術(shù)界有地位的人幾乎都是從西南聯(lián)大走出去的學生??墒?0世紀下半葉,一場“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竟關(guān)掉了大學的門。大學關(guān)門的,還有一處,是中國近鄰緬甸, 從1988年學生運動以來,曾經(jīng)享譽亞洲的仰光大學,關(guān)門至今,已經(jīng)進入第21個年頭。
    而近十幾年,知識分子、教授、學者之被收買腐蝕達到了悲哀之最。沒有優(yōu)秀的教授怎么有優(yōu)秀的學生,沒有優(yōu)秀的學生怎么可能有優(yōu)秀的教授呢?腐敗侵蝕進大學、教授、學術(shù),不僅可以買官,連教授的頭銜,學位也常??梢越灰住=淌诘馁H值必然導致學士、碩士、博士的貶值。大學校長、系主任有著應(yīng)付不過來的會議,評選,認證。大學的價值,豈能以官方認定為尺度。教育、學術(shù)、文明沒有國界,有的是客觀的世界標準,普世價值。大學(university)的詞根是universal,是宇宙的意思,意為以宇宙的真理、宇宙的規(guī)律為目標。中國把它譯成大學真了不起。四書五經(jīng)以《大學》為首,講格物致知。以“大學”對應(yīng)universal是再貼切不過了。不幸,如今既丟掉了創(chuàng)造universal知識的精神,又割斷了自古以來對大學的敬畏和崇拜。
    不知什么時候,才能重建大學尊嚴。當教授不再為追求真理之外的東西茍且而活,不再唯領(lǐng)導意志是從,不再學而優(yōu)則仕,大批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品格的知識分子得以涌現(xiàn)之時,便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順便說,維也納大學的榮耀還有:這里走出來奧地利政治家、前總理和總統(tǒng)倫納(K.Renner,1870-1950);前聯(lián)合國秘書長、奧地利共和國前任總統(tǒng)瓦爾德海姆(Waldheim,1918);歷史學家、奧地利前總理西諾瓦茨(Sinowatz-Fredl,1929- );物理學家多普勒(Ch.J.Doppler,1803-1853);遺傳學家孟德爾(G.J.Mendel,1822-1884);精神分析創(chuàng)立人弗洛伊德(S.Freude,1856-1939);德國生物學家貝爾(K.E.von Baer,1772-1876)……
    羨慕這里的學生,不論他們能否時時感到,但是,在內(nèi)心深處,一定為自己與雕像人物同為校友而光榮,維也納大學的榮耀正是源于這些教授和杰出人士。
    還有一個觀察。在維也納大學校園里,進進出出那么多學生,沒有濃妝艷抹的女生,都是行色匆匆,樸素的樣子。更沒有來來往往的小汽車。教育不是產(chǎn)業(yè),大學不是工廠,教授不是工程師,經(jīng)理,追求真理、學習知識本身就是目的。大學應(yīng)該是寧靜的、神圣的,不為外界所影響的。豈止是維也納大學,在世界上公認的一流大學里,無不有對于真理追求的傳統(tǒng)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