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香港大學一個多月,我嘗試著從日常生活中管中窺豹,感受一個學校所給予學生的最大影響,或許是其人文氛圍。
港大給我們自由:
宿舍從不熄燈斷網(wǎng)
教授學生整堂課爭論問題
港大給我們自由,當然,自由是相對的。
小到生活細節(jié):全校園覆蓋無線網(wǎng)絡(luò),幾乎所有課堂都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學生宿舍沒有“熄燈斷網(wǎng)”的規(guī)定;餐廳從早8時到晚10時一直有飯菜;圖書館雖然晚上會關(guān)閉,但24小時自習室燈火通明。這些事情雖然聽起來微不足道,但這種生活細節(jié)上的自由疊加起來,就給了每個人安排私人生活的空間。我曾經(jīng)下午5時半去餐廳吃晚飯,卻碰到一位商學院的教授正在享用下午茶;也曾經(jīng)半夜12時和內(nèi)地同學從圖書館匆匆趕回宿舍,卻碰到本地學生成群結(jié)隊優(yōu)哉游哉地準備去吃糖水(即夜宵)。
再到學術(shù)上: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會有小班授課的“研討課”形式,一個教授,十幾個學生,不時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而爭論整堂課。
正是因為這樣的自由,才更要求我們懂得自持。我們要學會合理掌控自己的生活,要學會充分利用擁有的自由,更要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這或許是隱藏在自由背后最大的規(guī)則和底線。
港大給我們機會:
個人郵箱天天都收到通知
學生有機會參與各種活動
曾經(jīng)有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學長感慨道:港大是一個你有多大能力,就能得到多少機會的地方。而這一個多月的生活里,我對“機會”這兩個字最直接的理解就來源于港大的“信息密集型”生活。
樓道里無處不在的海報欄和見縫插針的活動海報,宿舍電梯里三面墻滿滿當當?shù)耐ㄖ喈斢谛畔涔δ艿腜-Hole,走在路上總會不時遇見的各種社團的攤位,而最重要的莫過于港大的個人郵箱。從臺風停課通知到社團招新廣告,從學校管理層的人員任命到一些不可多得的講座活動(開學才一個月就已經(jīng)舉行了龍應(yīng)臺和李安的講座),幾乎所有通知都會通過個人郵箱發(fā)放,幾乎每一天,郵箱里都有少則十幾封多則二三十封的未讀郵件。
對于我們內(nèi)地生來說,港大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機會,就是學會自立。
港大給我們景色:
新生訓練營千奇百態(tài)
文化差異使學生學會自知
雖然港大絕大部分都是香港本地學生,但在港大的歐式校園里匆匆走過,一定會看到各種膚色的人,各種身著奇裝異服的人;一定會聽到活潑濃烈的廣東話、標準或帶著方言的普通話、流利或結(jié)結(jié)巴巴的英語;還有根本分辨不出的小語種語言。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語言的背后,是一個個帶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
日漸增多的內(nèi)地生和被內(nèi)地生稱作“local”的本港學生之間,大到語言文化,小到生活習慣,顯而易見的差異存在于各個方面。
舉例來說,幾乎每個內(nèi)地生到港第一天,就開始參加學院、院系、宿舍學生會組織的各式各樣的新生訓練營。短則一天半天,長則十幾天,形式各有不同,目的是讓新生熟悉校園和香港環(huán)境,結(jié)識新朋友,培養(yǎng)團隊精神。訓練營的活動千奇百怪,大家的評價也各有不同,如團體游戲、海濱日都是受內(nèi)地生歡迎的項目,而一些所謂的“港大傳統(tǒng)”卻讓很多人嗤之以鼻,如MO(老生責罵新生),如穿著刻板的襯衫西裝跑遍香港,如整個訓練營期間不準開手機……港大毫不保留地將這些和諧的、不和諧的景色展示給我們,讓我們學會自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面對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無窮多的差異和沖突,只有清楚地自知才能首先保護自己,進而融入其中。
港大即將迎來百歲,她期待著我們、我們也期待著自己,當走出去的那一天,能成為自持、自立、自知的人。
港大給我們自由:
宿舍從不熄燈斷網(wǎng)
教授學生整堂課爭論問題
港大給我們自由,當然,自由是相對的。
小到生活細節(jié):全校園覆蓋無線網(wǎng)絡(luò),幾乎所有課堂都可以使用筆記本電腦;學生宿舍沒有“熄燈斷網(wǎng)”的規(guī)定;餐廳從早8時到晚10時一直有飯菜;圖書館雖然晚上會關(guān)閉,但24小時自習室燈火通明。這些事情雖然聽起來微不足道,但這種生活細節(jié)上的自由疊加起來,就給了每個人安排私人生活的空間。我曾經(jīng)下午5時半去餐廳吃晚飯,卻碰到一位商學院的教授正在享用下午茶;也曾經(jīng)半夜12時和內(nèi)地同學從圖書館匆匆趕回宿舍,卻碰到本地學生成群結(jié)隊優(yōu)哉游哉地準備去吃糖水(即夜宵)。
再到學術(shù)上: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會有小班授課的“研討課”形式,一個教授,十幾個學生,不時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而爭論整堂課。
正是因為這樣的自由,才更要求我們懂得自持。我們要學會合理掌控自己的生活,要學會充分利用擁有的自由,更要懂得尊重他人的自由,這或許是隱藏在自由背后最大的規(guī)則和底線。
港大給我們機會:
個人郵箱天天都收到通知
學生有機會參與各種活動
曾經(jīng)有一個即將畢業(yè)的學長感慨道:港大是一個你有多大能力,就能得到多少機會的地方。而這一個多月的生活里,我對“機會”這兩個字最直接的理解就來源于港大的“信息密集型”生活。
樓道里無處不在的海報欄和見縫插針的活動海報,宿舍電梯里三面墻滿滿當當?shù)耐ㄖ喈斢谛畔涔δ艿腜-Hole,走在路上總會不時遇見的各種社團的攤位,而最重要的莫過于港大的個人郵箱。從臺風停課通知到社團招新廣告,從學校管理層的人員任命到一些不可多得的講座活動(開學才一個月就已經(jīng)舉行了龍應(yīng)臺和李安的講座),幾乎所有通知都會通過個人郵箱發(fā)放,幾乎每一天,郵箱里都有少則十幾封多則二三十封的未讀郵件。
對于我們內(nèi)地生來說,港大提供了另外一個重要機會,就是學會自立。
港大給我們景色:
新生訓練營千奇百態(tài)
文化差異使學生學會自知
雖然港大絕大部分都是香港本地學生,但在港大的歐式校園里匆匆走過,一定會看到各種膚色的人,各種身著奇裝異服的人;一定會聽到活潑濃烈的廣東話、標準或帶著方言的普通話、流利或結(jié)結(jié)巴巴的英語;還有根本分辨不出的小語種語言。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語言的背后,是一個個帶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
日漸增多的內(nèi)地生和被內(nèi)地生稱作“local”的本港學生之間,大到語言文化,小到生活習慣,顯而易見的差異存在于各個方面。
舉例來說,幾乎每個內(nèi)地生到港第一天,就開始參加學院、院系、宿舍學生會組織的各式各樣的新生訓練營。短則一天半天,長則十幾天,形式各有不同,目的是讓新生熟悉校園和香港環(huán)境,結(jié)識新朋友,培養(yǎng)團隊精神。訓練營的活動千奇百怪,大家的評價也各有不同,如團體游戲、海濱日都是受內(nèi)地生歡迎的項目,而一些所謂的“港大傳統(tǒng)”卻讓很多人嗤之以鼻,如MO(老生責罵新生),如穿著刻板的襯衫西裝跑遍香港,如整個訓練營期間不準開手機……港大毫不保留地將這些和諧的、不和諧的景色展示給我們,讓我們學會自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面對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無窮多的差異和沖突,只有清楚地自知才能首先保護自己,進而融入其中。
港大即將迎來百歲,她期待著我們、我們也期待著自己,當走出去的那一天,能成為自持、自立、自知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