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 伯牙絕弦說課稿(模板10篇)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一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jù)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一)故事引路,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nèi)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感受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shù)匮a充了一些和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tǒng)一。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二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文言文《伯牙絕弦》。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shè)計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六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從整組教材來看,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shù)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共四篇課文,都情真意切,文質(zhì)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shù)的魅力。選編本組教材的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藝術(shù)的情操和在寫作時如何展開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內(nèi)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達感受的方法。
    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安排這一內(nèi)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為初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chǔ);同時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以及體會音樂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本課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于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本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從中感受藝術(shù)的魅力,讀好文章卻是一大難題。
    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jù)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為: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記誦積累。
    教學難點為: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本節(jié)語文課會遵循語文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強學法目標意識,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多渠道地開發(fā)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中品味語言,在理解感悟中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采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高山流水》的樂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資料。
    (一)古文引路,煥發(fā)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佳的驅(qū)動力。上課伊始,我創(chuàng)設(shè)以下的情景,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愿。課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適和王勃關(guān)于贊頌朋友情誼的詩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和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導入課題,學生在愉悅的歌聲和充滿情誼的古詩中被吸引進了課堂。
    (二)初讀感知,讀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表達方式有所區(qū)別,學生讀起來比較吃力。所以我用課件幫助學生畫好斷句,并設(shè)計了教師配樂范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從而解決了讀的難點。我遵循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準則。上課伊始,我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把讀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來。接著鼓勵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文章中去品讀,去體味,去發(fā)現(xiàn)。學生讀完一次后,我采訪學生初讀文章的感受,以及讀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據(jù)文言文的文本特點,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把“讀課文”變?yōu)椤皩W閱讀”。當中,我用課件出示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讀通—讀懂—讀好)并引導學生回憶讀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課件出示,讓孩子們帶著這些方法默讀課文批注,然后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期間對一些特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重點引導。孩子在閱讀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難學的文言文就變得易學了,孩子對學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讀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應(yīng)該是充滿語文味道的,本節(jié)語文課我主要通過換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飛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1、換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為故事離我們很遠,小學生要學生體會當中的知音情誼實屬不易。根據(jù)學情,在講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會怎么贊嘆呢?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nèi)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接著我引導學生回到文本,讀相關(guān)的句子,聲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鐘子期也,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nèi)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這就是知音??!這樣一點撥,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換位思考的同時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lǐng)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對文本精妙之處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紤]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于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說出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關(guān)系,并讓他們交流收集到關(guān)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資料,接著問:你從哪里知道他們就是知音呢?請用橫線畫出相關(guān)的句子。學生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后,我順勢引導學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在文中體現(xiàn)知音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品味字詞,結(jié)合文章背景資料,從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
    3、放飛想象,深悟知音
    接著,我適時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你腦海里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呀?伯牙是個出名的琴師,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設(shè)計了語言訓練題: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會曰:善哉,兮若。學生練習用文中的句式說句子,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贝藭r教師小結(jié):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這就是朋友間的心靈相通。我繼續(xù)引導:那么多人懂音樂,伯牙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呢?當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時,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當時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無數(shù)次呼喚,他呼喚什么?終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鐘子期,伯牙又是一種怎么的心情?他一定會對伯牙說什么呀?這一系列的問題深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說:知音歡聚你想那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用咱們的聲音來表現(xiàn)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吧!接著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讀書。這樣,學生在聽音樂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讀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shù)的魅力,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為突破課文教學難點“伯牙為何絕弦?”鋪下了情感的基礎(chǔ)。期間,我也利用句式善哉…、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有意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絕弦,拓展延伸
    音樂的熏陶感染對小學生的情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當學生還沉浸在知音歡聚的愉快氣氛中時,我配樂動情地描述: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了知音,之后的離別又那么難舍,兩人相約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個句子。我順勢引導: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想什么?做什么呢?學生暢所欲言,接著我說:伯牙悲痛欲絕,是因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無人曰…志在流水,在無人曰……所以……,學生在回味讀書的過程中重溫了知音相聚的快樂,同時也就更懂伯牙絕弦的原因,接著我拓展引導:孩子們,伯牙斷絕的只是琴弦嗎?他還斷絕了什么?同時,我引進了課外知識,子期死后,伯牙寫下的一首詩,配上悲慘的音樂,師生共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絕弦的極端行為,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課文的最后一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文章的解讀也就更深了。
    作業(yè)的設(shè)計我采用自主選擇的形式,設(shè)計了作業(yè)超市,目的是鞏固拓展本課內(nèi)容。
    另外,在板書設(shè)計上,我努力體現(xiàn)精煉、清晰的理念,板書條理清晰,美觀大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luò)的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
    設(shè)計特色
    1、關(guān)注學生的主導地位。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了學習目標意識。我注重對教材學法的指導,把“講教材”變?yōu)椤皩W閱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3、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古色古香的課件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充滿古文味道的課堂中。
    4、追求“本色語文”和“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扎實、有效地體現(xiàn)語文課所承載的內(nèi)涵,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nèi)容,有說得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領(lǐng)導和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三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講述了音樂家俞伯牙為悼念知音鐘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復彈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guān)系與友情標準,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
    文言文,時空跨越較大,學生存在著明顯的語言障礙,理解障礙。
    知識: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祖國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能根據(jù)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法:運用“對比”法、“聯(lián)想”法和“資源整合”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法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播放樂曲《高山流水》并告訴學生:文言文是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剛才聆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絕弦》而改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伯牙絕弦》去打開這扇藝術(shù)大門,感受它的無窮魅力。
    1、讀通詞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教師巡視指導,并有針對性地范讀。
    2、讀懂意思。
    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chǔ)上,針 對 學生的疑問:什么是絕弦?“志”、“兮”以及四個“善”字等分別是什么意思?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注釋借用工具書、插圖試著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義。
    3、讀出韻味。
    文言文的吟誦,不僅要讀通順、讀流利,還要讀出文言特有的節(jié)奏、韻味。
    (1)指導停頓。學生自由讀文,教師指導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出停頓并練讀。再指名試讀,教師具體范讀指導。
    (2)指導讀語氣助詞?!吧圃铡薄ⅰ百狻钡仍~在文中沒有實指表贊嘆,教師指導讀出贊嘆語氣。
    此舉設(shè)計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點,通過逐層朗讀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jié),發(fā)揮語言的音韻美,讓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囊繇崳屄曇艋卦诳罩?,韻味深入心中?BR>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毕胂笫侨祟悓W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而文言文語言簡潔、精煉,正好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為了消除學生的理解障礙,促其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豐富表象,并在表達中發(fā)展語言,我圍繞文本設(shè)計了三個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換位性想象——感兩“善”。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蔽易寣W生從“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從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彈奏藝術(shù);讓學生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從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贊嘆與常人贊美的迵異;讓學生從此時兩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悅。師生一起想象:連綿起伏的巍巍群山,緩緩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種深層理解,真誠的贊嘆。音畫合一,伯牙醉于藝術(shù),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絕彈,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間的默契,我引導學生進行“借用式”的拓展和運用: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xiàn)哪些動人的場景?子期分別是怎樣贊嘆的?師生分角色想象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生接讀: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讀: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讀: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讓學生排比式地連讀,領(lǐng)悟文本內(nèi)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贊之。
    3、聯(lián)想型想象——悟“知音”。
    為了讓學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內(nèi)涵,實現(xiàn)從音樂知音到生活知音、心靈之音的提升,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象。
    伯牙和子期這一對知音終于相遇了,他們會干些什么呢?“他們一起探討音樂”“他們一起飲酒作詩”“他們一起上山砍柴”“他們一起說古論今”……真可謂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導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們聯(lián)想平時生活中當自己的行為、語言得到別人贊同和認可時內(nèi)心的愉悅從而體會伯牙子期相遇時的歡樂。
    為了讓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對比解讀的方法通過畫面的對比、音樂的對比及語感的對比,使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上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撥動學生的心弦。
    1、畫面的對比:展示伯牙與子期相遇時形影不離,鼓琴、賞景等愉悅畫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單孤獨寂寞的場景。
    2、音樂的對比:同時把相遇時的歡快樂曲換上悲傷的樂曲。
    3、語感的對比:
    (1)在歡快的樂曲中,愉悅的畫面烘托下,教師激情講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無數(shù)次忍不住在心里發(fā)出呼喚的知音終于找到了,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盡的歡樂說不完的喜悅,終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時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也終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時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沒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沒有人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著(死了)。他覺得,樂曲彈得再好,也沒人能理解,彈琴還有什么意思呢?難怪他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通過體會善鼓與善聽時愉悅心情從而讀出破琴絕弦時的悲愴。
    (2)引導理解: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弦的同時斷絕了什么”
    (這樣設(shè)計意在讓學生在文本中悄無聲息地走一個來回,通過不同層面的對比,隨同伯牙一起見證了由極度喜悅到極度悲痛的心路歷程,從而明絕弦之理。)
    1、課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描寫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導學生誦讀。
    2、學生交流。
    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關(guān)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師推薦。
    教師向?qū)W生推薦關(guān)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
    題詩后 (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此設(shè)計我旨在通過資源整合,讓學生體會由知音衍生的音樂美、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感受我國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
    古詩文不但要立意,還要讓學生化言。把文字內(nèi)化成語言,把語言運用到生活中,銘記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學生熟讀成誦典存經(jīng)典這一環(huán)節(jié)。
    1、積累名言名句。
    學生自由誦讀并積累有關(guān)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運用名言名句。
    學生自選以上名言、名句寫幾句話。
    3、仿寫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寫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節(jié)課將在古典詩文的浸潤中落幕,回顧整節(jié)課的設(shè)計,我始終本著以下三點原則來建構(gòu)。
    (一)讀為串珠線
    讀是打開語言文字這個神秘寶盒的金鑰匙,教學中我針對文言文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逐層深入的讀撥動學生心弦。初讀理解、讀中聯(lián)想、對比解讀、激情誦讀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經(jīng)典,聆聽了這聲嘆息,見證了這種尋求,從而向往這份美好。
    (二)知音為文本鏈
    “知音”是隱藏在文本中的一條暗線,教學時我抓住關(guān)鍵句子“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边M行教學。通過感知音之本義,解知音之內(nèi)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學生獲得語言的感悟和對文意的逐層認識提升。
    (三)琴為情感帶
    境由心造,琴為心生。對于伯牙來說,琴,原來只是他另外一個自己,整節(jié)課我圍繞絕弦展開教學。課始引導學生從字面上理解絕弦本意,課中探尋為何絕弦,課末深化絕弦內(nèi)涵。
    附:板書設(shè)計
    伯牙絕弦
    伯牙 鼓琴覓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絕弦悼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四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對《伯牙絕弦》的教學設(shè)想。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二人是知音。當鐘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文章雖然短小簡潔,卻用寥寥數(shù)語寫出了一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學習本篇課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對待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從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誼的道理。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學生,了解學情。我所教授的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于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并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shè)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了解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shè)立,我將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認識主人公的交往過程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通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從教什么、怎么教和為什么這樣教三個維度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shè)置情境,在上課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對其進行介紹,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出本課的課題《伯牙絕弦》。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導性,為接下來學習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lǐng)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首先會進行示范朗讀,提醒學生標注好朗讀技巧,再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翻譯的字詞。接著,引導學生結(jié)合工具書和書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內(nèi)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品讀文言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luò),理解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三)抓住特點,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向?qū)W生提問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首先,請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習,為兩位主人公制作一張名片。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個人資料,并意識到二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懸殊的。
    接著,請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兩個主人公是什么關(guān)系,學生會找到“知音”一詞,這里,我會順勢帶領(lǐng)學生理解“知音”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兩人地位懸殊,卻能夠成為知音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jié)合文中的具體句子去分析原因,學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鐘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將帶領(lǐng)學生齊讀描寫子期死后的句子,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當子期去世之后,伯牙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找到句子進行賞析。
    學生會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培養(yǎng)了學生對重要詞句的賞析能力,在交流討論中共同學習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體現(xiàn)了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要求。
    (四)穿越古代,開導伯牙
    為了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zhì),在本環(huán)節(jié),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會怎樣安慰他?帶領(lǐng)學生嘗試著扮演伯牙這一人物,從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五)師生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以師生共同總結(jié)的方式,總結(jié)本課所學,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因此,我將布置這樣一個作業(yè):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關(guān)于“友誼”的手抄報。這樣的作業(yè)既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又達到了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真正做到了“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好的板書猶如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書本著清晰、明了的原則,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展示如下,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改善,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考官批評指正。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五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僅僅只有77個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的故事。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一開課,教師出示詞語“秋意濃濃”,并引導學生打開思維,以游戲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讓學生以輕松的節(jié)奏走進課堂,在融洽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并巧妙的給課文接下來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边@堂課從開始到最后都充滿著瑯瑯的讀書聲。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大聲朗讀,爭取讀流利”、接著繼續(xù)接觸課文“找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將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澀化解、到“再將文章讀一遍,借助注釋,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jīng)]讀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讀”,以及在“善哉”處的對讀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課外拓展“伯牙在鐘子期墓前寫下的詞”的配樂讀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知音難覓等。每一次朗讀并不是一味地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層層遞進,步步提高。教師意在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點燃學生熱愛閱讀文言文的熱情。
    整節(jié)課,教師引著學生靜下心來,在這短短的77個字中品讀、想象、感悟。讓學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現(xiàn)代人的角度解讀“善哉”;查找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并在此處對“善鼓琴”“善聽”進行了拓展,使學生個性化得到體現(xiàn),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
    教師在教學中,為升華“知音難覓”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學末尾進行了拓展。教師飽含熱情地介紹了伯牙與鐘子期相識相知的始末,讓學生了解到他們相識的難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再在結(jié)尾處引出的伯牙祭奠鐘子期的詞“憶昔去年春, 江邊魯會君?!睂虒W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難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課,林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六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知識目標: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jù)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課題
    (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六、說設(shè)計思路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chuàng)設(shè)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nèi)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感受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shù)匮a充了一些和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nèi)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tǒng)一。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七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對《伯牙絕弦》的教學設(shè)想。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二人是知音。當鐘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文章雖然短小簡潔,卻用寥寥數(shù)語寫出了一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學習本篇課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對待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從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誼的道理。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學生,了解學情。我所教授的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于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并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shè)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了解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shè)立,我將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認識主人公的交往過程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通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從教什么、怎么教和為什么這樣教三個維度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shè)置情境,在上課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對其進行介紹,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出本課的課題《伯牙絕弦》。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導性,為接下來學習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lǐng)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首先會進行示范朗讀,提醒學生標注好朗讀技巧,再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翻譯的字詞。接著,引導學生結(jié)合工具書和書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內(nèi)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品讀文言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luò),理解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三)抓住特點,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向?qū)W生提問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首先,請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習,為兩位主人公制作一張名片。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個人資料,并意識到二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懸殊的。
    接著,請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兩個主人公是什么關(guān)系,學生會找到“知音”一詞,這里,我會順勢帶領(lǐng)學生理解“知音”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兩人地位懸殊,卻能夠成為知音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jié)合文中的具體句子去分析原因,學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鐘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將帶領(lǐng)學生齊讀描寫子期死后的句子,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當子期去世之后,伯牙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找到句子進行賞析。
    學生會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培養(yǎng)了學生對重要詞句的賞析能力,在交流討論中共同學習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體現(xiàn)了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要求。
    (四)穿越古代,開導伯牙
    為了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zhì),在本環(huán)節(jié),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會怎樣安慰他?帶領(lǐng)學生嘗試著扮演伯牙這一人物,從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五)師生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以師生共同總結(jié)的方式,總結(jié)本課所學,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因此,我將布置這樣一個作業(yè):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關(guān)于“友誼”的手抄報。這樣的作業(yè)既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又達到了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真正做到了“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好的板書猶如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書本著清晰、明了的原則,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展示如下,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改善,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考官批評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八
    《伯牙絕弦》是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chǎn)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
    (點評:文未見已感動。老師對此篇文章的解讀不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滿了情感。老師對文本的解讀是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老師應(yīng)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前,先在文本解讀上下功夫。)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shè)計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領(lǐng),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淀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訓練點:學生通過教師引導以及小組自主合作,能根據(jù)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jié)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復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
    過程方法引導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jù)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tài)度滲透點:學生能從文中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能從課內(nèi)外延伸結(jié)合中進一步了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本課教學,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盡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文學習的基礎(chǔ)在,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guān)鍵,因此在"備教材"的同時,我也在"備學生"上下了功夫。
    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關(guān)鍵都落在朗讀上,要樹立"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但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不易的,所以老師的精彩范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欲望的產(chǎn)生,形成學習的動力。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思維火花互相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聽說讀寫的過程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并進的過程,這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突破本課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nèi)容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的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將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因此我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qū)W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批批劃劃中養(yǎng)成學習習慣。
    (點評:老師進行教學設(shè)計,必須從學情方面去精心考慮。"一切為了學生"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已,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實在每節(jié)課上,落實在每個教學活動中。從上面老師對學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師注重到了教學的基點是學生,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時以學定教。)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全文,讓學生經(jīng)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成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jié)合,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了課文內(nèi)容。
    課前有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簡單交流,"楊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讓孩子想象出來優(yōu)美的意境,用心讀出這些詞語的聲音、畫面、味道,感受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美讀和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點評:教學有時間——課堂時間一般是40分鐘;教學無時間——凡是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資源對學生都起著教育教學的作用。此時,老師在課前,看似無意卻實屬有心的安排了一個想象詞語意境的詞語交流,用想象意境讀"楊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這些詞語,將學生的思緒、情感,學習的氛圍帶入到了課堂的學習中。)
    播放《高山流水》。在大屏幕上播放高山流水的風景畫,配上動聽的音樂,讓學生靜靜的欣賞聆聽,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輕松下來,同時也為下文伯牙與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音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教師介紹:這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就是中國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記載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古文《伯牙絕弦》。拉近了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點評:音樂的引入已逐漸成為了語文的一種教學形式。形式應(yīng)為內(nèi)容服務(wù)。此時,學生由課前的讀詞想意境的美,進入由音樂引進的本課的主題《高山流水》記載的千古佳話——伯牙絕弦,學習的意境非常美。這樣的導課非常自然,課前課始美境一體。同時,這樣的教學意境潛意識地為本文后面要呈現(xiàn)的悲壯做了鋪墊。)
    本層次的教學采用自悟交流法。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了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jù)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范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chǔ)。
    讀懂課文內(nèi)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難點,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yīng)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yīng)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基礎(chǔ)。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jīng)過交流,運用看注釋、請教老師同學、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組內(nèi)匯報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shè)計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fā)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理解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善于、擅長的意思,而"善哉 "的善表示贊嘆,好的意思。了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讓孩子們聯(lián)系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后指名說全文大意,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教師小結(jié):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既抓住了善字同字不同意的特點,又理解了志和念的同意不同字。重復中有對稱,凝煉里有變化,古文就是這樣簡約而不簡單。文章不厭百回讀,再來讀一讀這千古絕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吧。
    (點評:1、教學需要的是扎扎實實,來不得半點虛假。老師在讓學生讀通課文中采用了自悟交流法,對學生初讀課文提出了明確要求,且要求中有方法:"讀準字音"是要求,"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是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相機輔導。"老師了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jù)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等。2、老師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思考的引導。學習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然后才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通過想象情境,在頭腦中、在學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聳,水的浩蕩無邊,讀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綿長,教師和學生的引讀既讓這一畫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鐘子期的善聽;引領(lǐng)學生們思考"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知"語言背后暗含的意思,從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到仿照句式補充說話"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楊柳"理解所念的還有美好動人的事物后,教師引導:讓我們靜下心來,再想一想,伯牙的琴聲只是在表現(xiàn)這些美好的事物嗎?古人往往詩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聲還表達了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出所念的還應(yīng)有理想、抱負、情操、志向、心情等。教師升華總結(jié):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就叫—— 知音!
    師: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正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伯牙與鐘子期心心相印,他們就是一對真正的——知音。所以才會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匆曨l,讀《警世通言》,了解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深厚友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把聽,說,讀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師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語言朗讀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上永恒的經(jīng)典。在誦讀中,學生所能夠領(lǐng)悟到的文本意義,絲毫不會遜色于單純文字分析時所能夠獲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到伯牙絕弦,絕弦二字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xiàn)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樣,以圖畫展現(xiàn)情景、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
    后人感動于他們之間的情誼,譜寫了《高山流水》,讓我們再一次靜靜地聆聽,細細的品味。
    師:孩子們,再一次來看課文, 全文僅僅77個字,卻讓我們讀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識相知,讀出了情深意長;只有77個字,卻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蕩氣回腸的故事千古流傳,這就是我們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真是簡約而不簡單。同學們用心地讀吧,把這凝練、精美的語言留在我們的心中。
    至此,從開始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jié)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換詞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開愛生的情懷,不遺余力地溝通互動的情意,在不經(jīng)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知音情深的描述,從古唱到今。
    這一份份深厚的友情讓人動容,郭老師也特地選了兩本描繪朋友間情誼的書送給大家,想讀嗎?感受友情的美好,珍惜朋友間真摯的友情吧!老師的語言更能蕩滌人的心靈,引領(lǐng)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去讀、去思、去交流。
    (點評:1、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是我們教學應(yīng)該關(guān)注的重點,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重點句子時,不僅引領(lǐng)學生感悟課文的句子,同時,引導學生將課前交流詞語和此時的句式結(jié)合,加以練習運用,可謂是匠心所在,前后照應(yīng),教學前瞻后顧,均是為了學生。2、為進一步幫助學生的對文本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相機進行拓展,補充《警世通言》中的資料。通過補充資料,使學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而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傳百世的原因所在。)
    伯 牙 絕 弦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善聽
    這一板書的設(shè)計,內(nèi)容精當簡約,布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寓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九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講述了音樂家俞伯牙為悼念知音鐘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復彈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guān)系與友情標準,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
    文言文,時空跨越較大,學生存在著明顯的語言障礙,理解障礙。
    知識: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祖國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能根據(jù)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積累。
    教學難點: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法:運用“對比”法、“聯(lián)想”法和“資源整合”法。
    學法:采用“自讀自悟”法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一、反復誦讀,感觸知音之義
    播放樂曲《高山流水》并告訴學生:文言文是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shù)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剛才聆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絕弦》而改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伯牙絕弦》去打開這扇藝術(shù)大門,感受它的無窮魅力。
    1、讀通詞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教師巡視指導,并有針對性地范讀。
    2、讀懂意思。
    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chǔ)上,針對學生的疑問:什么是絕弦?“志”、“兮”以及四個“善”字等分別是什么意思?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注釋借用工具書、插圖試著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義。
    3、讀出韻味。
    文言文的吟誦,不僅要讀通順、讀流利,還要讀出文言特有的節(jié)奏、韻味。
    (1)指導停頓。學生自由讀文,教師指導學生結(jié)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出停頓并練讀。再指名試讀,教師具體范讀指導。
    (2)指導讀語氣助詞?!吧圃铡?、“兮”等詞在文中沒有實指表贊嘆,教師指導讀出贊嘆語氣。
    此舉設(shè)計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點,通過逐層朗讀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jié),發(fā)揮語言的音韻美,讓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囊繇崳屄曇艋卦诳罩?,韻味深入心中?BR>    二、展開想象,感遇知音之樂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而文言文語言簡潔、精煉,正好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為了消除學生的理解障礙,促其與作者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豐富表象,并在表達中發(fā)展語言,我圍繞文本設(shè)計了三個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換位性想象——感兩“善”。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蔽易寣W生從“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從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彈奏藝術(shù);讓學生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從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贊嘆與常人贊美的迵異;讓學生從此時兩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悅。師生一起想象:連綿起伏的巍巍群山,緩緩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種深層理解,真誠的贊嘆。音畫合一,伯牙醉于藝術(shù),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絕彈,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間的默契,我引導學生進行“借用式”的拓展和運用: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xiàn)哪些動人的場景?子期分別是怎樣贊嘆的?師生分角色想象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生接讀:善哉,裊裊兮若炊煙!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讀: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讀: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讓學生排比式地連讀,領(lǐng)悟文本內(nèi)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贊之。
    3、聯(lián)想型想象——悟“知音”。
    為了讓學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內(nèi)涵,實現(xiàn)從音樂知音到生活知音、心靈之音的提升,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想象。
    伯牙和子期這一對知音終于相遇了,他們會干些什么呢?“他們一起探討音樂”“他們一起飲酒作詩”“他們一起上山砍柴”“他們一起說古論今”……真可謂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導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們聯(lián)想平時生活中當自己的行為、語言得到別人贊同和認可時內(nèi)心的愉悅從而體會伯牙子期相遇時的歡樂。
    三、對比解讀,感失知音之痛
    為了讓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對比解讀的方法通過畫面的對比、音樂的對比及語感的對比,使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上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撥動學生的心弦。
    1、畫面的對比:展示伯牙與子期相遇時形影不離,鼓琴、賞景等愉悅畫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單孤獨寂寞的場景。
    2、音樂的對比:同時把相遇時的歡快樂曲換上悲傷的樂曲。
    3、語感的對比:
    (1)在歡快的樂曲中,愉悅的畫面烘托下,教師激情講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無數(shù)次忍不住在心里發(fā)出呼喚的知音終于找到了,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盡的歡樂說不完的喜悅,終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時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也終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時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沒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沒有人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著(死了)。他覺得,樂曲彈得再好,也沒人能理解,彈琴還有什么意思呢?難怪他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通過體會善鼓與善聽時愉悅心情從而讀出破琴絕弦時的悲愴。
    (2)引導理解: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弦的同時斷絕了什么”
    (這樣設(shè)計意在讓學生在文本中悄無聲息地走一個來回,通過不同層面的對比,隨同伯牙一起見證了由極度喜悅到極度悲痛的心路歷程,從而明絕弦之理。)
    四、整合資源,感悟知音之妙
    1、課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描寫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導學生誦讀。
    2、學生交流。
    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關(guān)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師推薦。
    教師向?qū)W生推薦關(guān)于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
    題詩后(賈島)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此設(shè)計我旨在通過資源整合,讓學生體會由知音衍生的音樂美、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感受我國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
    五、熟讀成誦,感懷知音于心
    古詩文不但要立意,還要讓學生化言。把文字內(nèi)化成語言,把語言運用到生活中,銘記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學生熟讀成誦典存經(jīng)典這一環(huán)節(jié)。
    1、積累名言名句。
    學生自由誦讀并積累有關(guān)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運用名言名句。
    學生自選以上名言、名句寫幾句話。
    3、仿寫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寫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節(jié)課將在古典詩文的浸潤中落幕,回顧整節(jié)課的設(shè)計,我始終本著以下三點原則來建構(gòu)。
    (一)讀為串珠線
    讀是打開語言文字這個神秘寶盒的金鑰匙,教學中我針對文言文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逐層深入的讀撥動學生心弦。初讀理解、讀中聯(lián)想、對比解讀、激情誦讀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經(jīng)典,聆聽了這聲嘆息,見證了這種尋求,從而向往這份美好。
    (二)知音為文本鏈
    “知音”是隱藏在文本中的一條暗線,教學時我抓住關(guān)鍵句子“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進行教學。通過感知音之本義,解知音之內(nèi)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學生獲得語言的感悟和對文意的逐層認識提升。
    (三)琴為情感帶
    境由心造,琴為心生。對于伯牙來說,琴,原來只是他另外一個自己,整節(jié)課我圍繞絕弦展開教學。課始引導學生從字面上理解絕弦本意,課中探尋為何絕弦,課末深化絕弦內(nèi)涵。
    伯牙絕弦說課稿一等獎篇十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對《伯牙絕弦》的教學設(shè)想。
    一、說教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他們二人是知音。當鐘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文章雖然短小簡潔,卻用寥寥數(shù)語寫出了一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學習本篇課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認真對待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從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誼的道理。
    二、說學情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學生,了解學情。我所教授的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于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并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設(shè)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nèi)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了解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shù)的美好。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shè)立,我將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nèi)容,認識主人公的交往過程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設(shè)置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通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從教什么、怎么教和為什么這樣教三個維度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趣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睘榱思ぐl(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shè)置情境,在上課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對其進行介紹,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出本課的課題《伯牙絕弦》。這樣的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導性,為接下來學習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lǐng)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首先會進行示范朗讀,提醒學生標注好朗讀技巧,再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翻譯的字詞。接著,引導學生結(jié)合工具書和書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內(nèi)容。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內(nèi)容,從而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品讀文言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luò),理解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三)抓住特點,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向?qū)W生提問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
    首先,請學生結(jié)合課前預習,為兩位主人公制作一張名片。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個人資料,并意識到二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懸殊的。
    接著,請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兩個主人公是什么關(guān)系,學生會找到“知音”一詞,這里,我會順勢帶領(lǐng)學生理解“知音”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兩人地位懸殊,卻能夠成為知音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jié)合文中的具體句子去分析原因,學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鐘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將帶領(lǐng)學生齊讀描寫子期死后的句子,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當子期去世之后,伯牙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找到句子進行賞析。
    學生會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培養(yǎng)了學生對重要詞句的賞析能力,在交流討論中共同學習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體現(xiàn)了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要求。
    (四)穿越古代,開導伯牙
    為了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zhì),在本環(huán)節(jié),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會怎樣安慰他?帶領(lǐng)學生嘗試著扮演伯牙這一人物,從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五)師生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以師生共同總結(jié)的方式,總結(jié)本課所學,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本節(jié)課所學。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因此,我將布置這樣一個作業(yè):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關(guān)于“友誼”的手抄報。這樣的作業(yè)既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又達到了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真正做到了“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七、說板書設(shè)計
    好的板書猶如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書本著清晰、明了的原則,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展示如下,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和改善,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考官批評指正。(鞠躬擦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