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jié)心得體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改正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zhì)。寫心得體會時,要注意語言精準和用詞準確,盡可能把握好篇幅和控制好文章的思路。以下是一些寫心得體會的常用句型和表達方式,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我想說明兩點:
一、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fā),不是從主義出發(fā),不能被某種具有霸權(quán)性質(zhì)的理論體系所局限。
二、人類的智慧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單極化或被少數(shù)理論所主導。各種學說越豐富,則人類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納在《藝術(shù)哲學》中說:“要了解藝術(shù)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xiàn)某種感情,就應當?shù)饺罕姷乃枷敫星楹惋L俗習慣中去探求?!薄耙私庖患囆g(shù)品,一個藝術(shù)家,一群藝術(shù)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shù)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笨吹降ぜ{對藝術(shù)本質(zhì)的理解,很多困惑油然而生。
他認為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zhì)、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huán)境、時代三大要素,這樣的論調(diào)似乎與馬克思的藝術(shù)起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藝術(shù)的本質(zhì)是實踐基礎上審美主客體的統(tǒng)一的唯物主義觀點吻合。困惑的原因不是對這種觀點不滿,只是有些郁悶,本來想通過一百多年前西方學者的思維體系或者智慧獲得一些關(guān)于藝術(shù)的不同的觀點,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但似乎要失敗。其實回過頭來看也順理成章,馬克思與丹納是否有立場上的不同本人還無法考證,但是他們的主張卻最終殊途同歸,得出幾乎相同的觀點,認為事物是在歷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而不是那種小兒科的假設對象先存在或者腦殘地討論科學先于藝術(shù)還是藝術(shù)先于科學(有感于某課堂討論……)。兩位先哲都是以事實為依據(jù)闡釋并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以,匆忙得出結(jié)論,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fā),不是從主義出發(fā)。我們應該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可并追求人類智慧的多元化,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某單極理論,或者允許某單極化理論成為統(tǒng)治人們思想的霸權(quán)理論。我們的意識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故意影響,從而陷入到十分有局限性的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與思維怪圈中,特別是久久的所遮蔽視野。丹納說:“科學同情各種藝術(shù)形式和藝術(shù)流派,對完全相反的形式與派別一視同仁,把他們看作是人類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認為形式與派別越多越相反,則人類精神表現(xiàn)的越多越新穎?!蹦岵筛沁M一步認為用智慧取代科學應該是人類的最高目標,科學思維只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把它提升到最高地位是科學霸權(quán)的表現(xiàn)??茖W僅僅是人類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對科學的強調(diào)就等于放棄了人類對內(nèi)在世界的探索。(注:此處的科學是廣義上的,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跋喾聪喑伞北闶歉嬖V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西方哲學史》我選取了梯俐、伍德編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書上評論說:它擁有更通俗的解釋和客觀的立場,因此就選取了它,望讀能讓自己對哲學史有個基礎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刻把它讀完了,但留在腦子里的東西不是很多,還好,我做了筆記,能夠隨時翻來看看,而不用整天抗著那本厚厚的書。
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哲學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學,我對這部分哲學很感興趣,源于我對宗教的興趣,正因我是在三種宗教信仰的包圍中成長的,但是我沒有宗教信仰,多種宗教環(huán)境讓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終都把宗教當成了一種文化,我也始終不能明白他們做禱告、禮拜以及跪拜的行為。個性是我的同學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們一向告訴我說,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為穆斯林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你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拜功。我確實感受不到他們的那種虔誠,正因我總覺的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就應是一個無神論者,為什么還會篤信虛無的神會賜予我們所有呢?這是我的一點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實讀這一部分時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這時期的哲學家大談特談神或者是上帝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們那么多論述后,我竟然出現(xiàn)了堅信上帝存在的傾向,還好,這個時刻很短暫,我是唯物主義者,由此我覺得宗教對人的“殺傷力”很大。我是帶著神秘感來讀這部分哲學的,但是最后并沒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覺得中世紀的哲學,正因某種原因提前給自己蒙了一塊面紗,面紗背后,其實什么也沒有,但是中世紀的文化藝術(shù),還是很值得人們?nèi)バ蕾p的,我比較喜愛以中世紀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和電影,原因是充滿了激情,浪漫,自由與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學,他離我的年代比起前兩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卻趨向了一種復雜。當應對這個部分的時候,我很激動,正因不會像中世紀帶著宗教的束縛,而是一點點的展露出科學精神的曙光,用科學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去解釋世界和禮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許多。盡管如此,但它并沒有完全同經(jīng)院哲學決裂,神學的偏見依然存在。然而當哲學走到康德那里的時候,他說,休謨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同時他也把我從理性的夢中喚醒了。他說:“一向到此刻為止,哲學是獨斷的,它往前行而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潛質(zhì),此刻務必批判或開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潛質(zhì)”。于是有了他的三個批判,對我而言,是種風暴。正因我沒有懷疑過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來,我有點錯了,理性也會存在問題,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當讀到黑格爾的時候,我再一次激動了,正因有部分資料我能夠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部分是源于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僅僅是提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觀點而且促進了哲學史和宗教史的發(fā)展,在他之后產(chǎn)生一批哲學史家如費舍、策勒爾、文德爾班等。再到之后,我覺得哲學真的是飛躍了,但是也越難解讀了。我對胡塞爾真的是提不起興趣來了,海德格爾給我比較詩意的感覺,看到他仿佛看到美麗的詩意的棲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與時刻》讓我很痛苦。還是很喜愛他那句話: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織著因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慮和苦惱。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讓我有了活著的勇氣,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開,此刻看開了,死生相互依存,活著是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種活的方式。一向都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正視死亡和杯具!我想我會堅強的應對……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本書讀完我總體的感覺就是:腦子一邊是水,一邊是面粉,攪攪成了漿糊。我覺得如果不對里面具體的人物及著作做詳細的閱讀的話,僅憑史上帶給的資料,是很難讀懂這些哲學思想的。通讀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當別人提起伊壁鳩魯,施特勞斯,伯格森等人的時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達見過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去閱讀做到整體的把握,給我的專業(yè)學習帶給幫忙。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左右)。
作為哲學家,閱讀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無盡的探索和靈感的源泉。每本書都給我?guī)聿煌挠|動和思考,而我對于書籍的體會與普通讀者或許不盡相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將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與書中的主題相結(jié)合,這樣可以在讀書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讀書心得,以及如何寫出一篇連貫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體會。
第二段: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200字左右)。
讀書心得的第一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在眾多的書籍中,我們要有所取舍,選擇那些與自己的興趣和所追求的哲學思想相關(guān)的書籍。比如,在我對倫理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我會選擇一些倫理學的經(jīng)典作品進行閱讀。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書籍后,我會先通覽全書,了解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主題,然后再深入閱讀。
第三段:邊讀邊思考(200字左右)。
在閱讀過程中,我將思考貫穿于全書。我會在書的旁邊記錄一些重要的觀點和段落,以便以后復習和整理。在讀書的同時,我會將自己的思考與書中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并思考作者的意圖和他對于某一問題的見解是否合理。這樣的邊讀邊思考可以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也有助于我更好地總結(jié)和表達我的讀書心得。
第四段:整理思路(200字左右)。
在讀完一本書后,我會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出來,并且思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思想整合成一個連貫的體系。首先,我會找出書中的主要觀點和爭論焦點,然后梳理出這些觀點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接著,我會查閱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加深對于書中觀點的理解,并且尋找一些權(quán)威的論據(jù)來支持自己的思考。最后,我會將這些整理好的思路以邏輯清晰、語言準確的方式寫進我的讀書心得。
第五段:表達個人觀點(200字左右)。
讀書心得最重要的是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思考。在書中,每個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啟示和體會,而這些體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語言來表達出來。在寫讀書心得時,我會盡量用簡潔明了、清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我的觀點,并注意以邏輯的方式展開我的思考。同時,我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書中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見解,以體現(xiàn)對書籍的深入理解。
結(jié)論(100字左右)。
通過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邊讀邊思考、整理思路并表達個人觀點,我認為這是寫一篇連貫的讀書心得文章的關(guān)鍵步驟。在將自己的思考與書中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并以清晰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可以使讀書心得更具有說服力和邏輯性。讀書心得的書寫不僅是對于書中思想的總結(jié),更是對自己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和展示。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M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心齋”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褪且獙Α靶摹边M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虛”字有單純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時,將英文稿整理改編成的書,這本書較之于其他的哲學理論書顯得更加淺顯易懂,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概述了中國歷史記載以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哲學并沒有像西方的那樣成體系,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激烈的思想觀念碰撞中產(chǎn)生的,漸漸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學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時有百家爭鳴這樣的現(xiàn)象,在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將古代“百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他們分別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馮先生對這主要的六大派系進行了誕生背景的介紹,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紹,談論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對各家思想上的沖突進行對比和辯證,除此之外,對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評論和比較,其功能性包括該思想在它所處的時代中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該思想能夠起到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也是由馮先生經(jīng)過整理前人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整合而出的著作,評論性的著作一般都帶有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跟古時候的一些學者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樣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通過學者自己的認知將其解讀。事實上,個人主觀或多或少的也會對原著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對于解讀中國古書籍更是這樣,中國古文較之于西方語言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僅僅幾個字往往能表達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義可能會讓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對來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派系的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辨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shù)之士?!边@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個主要的思想學派的評價。我以為,儒家為百家之首確實有其內(nèi)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較之于其他學派在社會層面上有更多的服務性,孔子提倡“仁義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這種德,與道家的“無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隱”的方式出世,儒家則強調(diào)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后期的儒家,這段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時代需要,比如儒家對“葬禮”的理解就很有趣,禮葬是對逝去人得一種送別儀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這個時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無神論,但卻仍然注重“禮”,外人看來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邊的親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這個時候強調(diào)理智就顯得很不人性,禮葬剛好能夠給悲痛的人一個釋放的出口,以一種儀式去對逝者告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經(jīng)典中有兩部是專講“禮”的,《禮儀》和《禮記》將原本禮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話凈化,將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zhuǎn)化為詩,不僅將其美化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和理智。儒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剛好杜絕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從另一方面來看,儒家是以哲學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繁瑣的教義和神話般的人物,儒家的內(nèi)在任務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一來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顯得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這可能是幾千年以來儒家學派遭遇很多變故仍經(jīng)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下仍然能給人以啟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能對人的心態(tài)有很好的影響。墨家顯得攻擊性太強,名家就顯得有些滑稽,公孫龍的《白馬論》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內(nèi)涵和思維邏輯在,但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從書中舉得名家例子中,更讓人覺著名家的言說有很濃烈的詭辯的味道。
這本書所介紹的各家學說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有一些現(xiàn)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關(guān)聯(lián),比如書中說,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么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后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還說:“言辯而不及。”所以“言盡?!薄Gf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若是照這樣的言論來說,在當下有一位學者的思想觀念與莊子的很像,就是網(wǎng)絡上人稱“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對的還是錯的我都是對的這樣的觀念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與他有過節(jié)的辨者,實屬當今網(wǎng)絡一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已經(jīng)是哲學書中的淺顯版本,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詞,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guān)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chǎn)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lián)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guān)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名”、“無名”見于關(guān)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jù)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jù)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nèi)”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BR>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贝笠馐牵杭偃缫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薄@献诱f“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BR>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姡瑥娜蹰_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nèi)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庖丁解?!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爸悴蝗瑁共淮?。”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無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道的運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fā)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zhuǎn)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lián)想到一個詞——欲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zhì)也會轉(zhuǎn)變?yōu)閷θ擞泻Φ臇|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于多余,結(jié)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lǐng),后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zhàn)勝?;貧w到本質(zhì),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我,萬物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nèi),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jié)果之內(nèi)。--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分內(nèi)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讀書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和思考方式,許多哲學家都從書籍中獲得了重要的啟示和智慧。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在不斷地研究和思考中,我對于讀書的心得和感悟也逐漸深入。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在閱讀中獲得的心得和思考,并希望這些對于廣大讀者有所啟發(fā)。
第二段:多讀書,多思考。
讀書需要不斷地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中汲取到智慧,而不僅僅是收集知識。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不斷地問“為什么”,不僅僅是理解書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更是反思它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這種思考方式,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內(nèi)容,也能夠?qū)械闹腔圻\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段:多元視角,開拓思路。
在我們閱讀的時候,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書籍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視角,我們才能夠拓展自己的思路,通過比較和對比,發(fā)現(xiàn)每一種觀點都是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這種多元視角的閱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固有的思維模式,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
第四段:讀書應該有策略性。
閱讀不僅僅是用眼睛觀察和識別,更是一個需要策略的過程。我們需要有計劃地選擇讀物和閱讀方式,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對閱讀內(nèi)容的分類和整理,快速地捕捉到重要和有價值的部分,提升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
第五段:閱讀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和知識,更是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的過程。當我們閱讀的時候,可以從文字中汲取作者的思考和體驗,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種共鳴和理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深層次地認識自己,也讓我們產(chǎn)生更大的愿景和追求,更好地執(zhí)著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結(jié)論:
閱讀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方式。通過多元視角、有策略的閱讀,以及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可以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和智慧,并將它們轉(zhuǎn)化為我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當我們在不斷沉淀和探索的過程中,閱讀也會成為我們精神和情感世界的支撐和指引,幫助我們形成和實現(xiàn)我們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讀書是人類成長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而哲學家在讀書中更是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對哲學家讀書的體會進行探討,并為讀者提供一些既深刻又實用的讀書心得。
第二段: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
哲學家在讀書中通常會關(guān)注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在這種解讀中,哲學家會探究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例如:宇宙的本質(zhì)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哲學家將通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來回答這些重要的哲學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在他們對于世界觀、人生價值、道德規(guī)范的思考中得到深化。
第三段:對于文學作品的探究。
與此同時,哲學家在讀書中也會對于文學作品進行探究。這些文學作品通常會反映出人類本身的內(nèi)在心理狀態(tài),哲學家會對這樣的文學作品進行哲學思考,并通過哲學思考來分析這些作品中所傳遞的信息。例如,尼采在他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通過對主人公對人生的反思,表達出了對于人的價值的思考,而哲學家受其觸動后會從文學作品中領(lǐng)悟到深層含義。
第四段:閱讀中的方法與技巧。
哲學家在閱讀中通常會有很多自己的方法與技巧。例如,他們會通過對某些篇章的重復閱讀來培養(yǎng)自己的洞察力,或者是關(guān)注文本背后的隱含意義,以此來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另外,他們在對文本進行思考時通常會進行批判性思考,不斷挑戰(zhàn)文本中的邏輯思維和表述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想要表達的觀點,這些方法與技巧的使用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思想,并更好地領(lǐng)悟到其中的內(nèi)涵。
第五段:結(jié)論。
在整個閱讀中,哲學家總是注重個人思考的深度,即主觀認識的深度,而不是只停留在作者的思考深度上。他們得到的啟示和體會是通過自我的思考聯(lián)系到讀者自己的世界觀,他們更注重通過閱讀來拓展自己對人文世界的理解,提高自己對生命、自然、社會和人類自我認識等領(lǐng)域的價值洞察力。因此,哲學家的閱讀體驗不光在于獲取新知識,更深層的體驗是反思、觸動、認識、領(lǐng)悟和開拓。作為讀書人,我們也應該遵循哲學家的閱讀原則,注重思考深度,用自己的理解來拓展閱讀的內(nèi)涵。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第一段:引入話題,介紹讀書會的背景和目的(約200字)。
近期,我參加了一次關(guān)于西方哲學史的讀書會,這次經(jīng)歷讓我受益匪淺。這個讀書會是由一群對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們自發(fā)組織的,旨在探討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和學派,并嘗試將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在這次讀書會中,我們一起閱讀了經(jīng)典的哲學著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個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約250字)。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意識到哲學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再到尼采的超人理論,每個學派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哲學史中的思想家們不僅提出了關(guān)鍵的問題,還提供了各種可能的答案,這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培養(yǎng)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讀書會中,我們經(jīng)常進行討論,探討哲學觀點的邏輯性和實用性。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想家們的觀點,并將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例如,通過斯多葛派的“接受命運”的理念,我們學會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境。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挫折,并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
第三段:探討哲學史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約250字)。
除了對個人的影響之外,西方哲學史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眾多的哲學觀點和學派給予了現(xiàn)代社會倫理和政治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自由和平等的觀點,為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xiàn),則極大地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
此外,許多哲學概念也被引入到了人文科學領(lǐng)域,對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尼采的意志力概念,對于心理學和個體行為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哲學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全面的人類認知。
第四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塑造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約250字)。
讀書會中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哲學史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哲學思想家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道德和倫理觀點,這為我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康德的功利主義和尼采的超人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追求個人幸福和價值實現(xiàn)的不同路徑。通過對這些觀點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并更自覺地選擇自己的價值觀。
讀書會的討論還加深了我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思考。我們討論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等問題。這些討論使我意識到道德問題是多么復雜和主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標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和倫理問題是不容爭議的,而是需要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和對話來探討。
第五段:總結(jié)全文,強調(diào)哲學史的重要性(約250字)。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受益匪淺。哲學史對個人的思維方式、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哲學思考的學習和探索,我們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探尋人生意義。哲學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知識,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此,我相信,了解和學習哲學史是每個人都應該進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學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它告訴我們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nèi)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nèi)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nèi)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nèi)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作為哲學家,讀書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通過讀書,我們可以不斷進一步了解世界和人性的奧秘,豐富自身的思想和知識儲備。然而,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并非僅僅是對書中內(nèi)容的簡單概括,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出對書籍的見解和體會。下面,我將從選擇書籍、閱讀過程、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與歸納以及表達與分享五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寫好哲學家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籍非常重要。作為哲學家,我們應當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研究領(lǐng)域,選擇相關(guān)或具有思想深度的書籍。這樣既能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能將書中的內(nèi)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聯(lián)系和反思。此外,我們還可以向身邊的同行或熱愛哲學的朋友尋求推薦,從中獲得更多的讀書靈感和方向。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思考和理解。哲學書籍往往充滿哲學家獨特而深邃的思想,因此,我們應該以主動的態(tài)度去參與其中,耐心地消化吸收每一個觀點和論證。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思想與自己的思考相結(jié)合,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和反思,并選擇性地詳細闡述和解釋。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核心思想,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需要總結(jié)與歸納。哲學書籍往往篇幅較長,內(nèi)容豐富,因此,我們應該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記錄和整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可以通過摘錄關(guān)鍵觀點、記錄自己的思維路徑和思考問題的思考筆記等方式實現(xiàn)。通過總結(jié)與歸納,我們可以將散落的知識點和思考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樣,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就有了較為清晰的結(jié)構(gòu)和邏輯性,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觀點和思考。
一旦我們完成了對書籍的總結(jié)與歸納,便可以著手寫作讀書心得體會了。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清晰、簡潔、有邏輯的原則,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表達得準確明了。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書籍的總體評價,二是對具體觀點和思考的闡述和論證。在總體評價中,我們可以談談書的主題和思想所引發(fā)的啟示,以及書中的論證和觀點是否合理、有說服力。在具體觀點和思考的闡述中,我們應該對書籍中的重點觀點進行詳細引用和解釋,并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觀點。
最后,在寫作完成后,我們應該及時分享和交流。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們深知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們可以聽到外界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思維。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尋找適合的機會和場合,將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與他人分享,從中獲取反饋和啟發(fā)。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維深度。
總而言之,作為哲學家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需要在選擇書籍、閱讀過程、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與歸納、表達與分享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與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我們才能寫出一篇深入淺出、思想精深的讀書心得體會,將書籍中的智慧和啟示傳遞給更多的人。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人的一生,讀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式和讀書體驗,就如同哲學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對于事物的啟示和感悟。下面本文將從哲學家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他們在讀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以期在讀書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第一段:讀書需要耐心。
哲學家在讀書的過程中,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他們明白,讀一本書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是無法抗拒的。而這些耐心和毅力,正是他們閱讀完成的關(guān)鍵因素。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讀書需要耐心。如果我們完全以數(shù)量來衡量閱讀的價值,不假思索地有所收獲,那就是一種無聊的負擔,對于實際應用不會有多少好處。因此,在我們的學術(shù)生涯中,應該學會耐心地享受每一本書帶來的收獲與啟迪。
第二段:讀書需要善于思考。
哲學家在讀書中,更注重的是思考,而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書。在他們看來,書籍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意圖,而是為了了解自己。通過讀書,他們發(fā)揚起對思想的批判性判斷和社交意向,不僅了解到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也能夠示范出對思想概念的創(chuàng)新。只有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才能夠完整地吸收讀書的精華和深層次的思想。
第三段:讀書需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
哲學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與傳統(tǒng)方式進行比較,它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歷程和世界觀,也需要持開放的思維態(tài)度去面對來自不同地方的思想的碰撞,抑或有造成根深蒂固的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拒絕探尋新的想法。因此,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新的知識。
第四段:讀書需要有交流的力量。
人總是需要溝通和交流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他們會與書本自己對話,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通過交流,哲學家能夠更好地總結(jié)得出自己理解的結(jié)論,并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想。這樣,不僅能夠強化我們對于閱讀的理解,還能夠使我們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修正和發(fā)展,以致在學術(shù)領(lǐng)域中更為毫無反應和自信。
第五段:讀書需要持久堅持。
閱讀需要持久堅持,只有堅持不懈地閱讀,才能有持續(xù)的改善和進步。哲學家們會在工作時間之外,利用空閑時間去讀書,確保時間總是有用和充實的。這樣的做法不僅增強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可以使我們在經(jīng)歷苦難時保持信心,也能更好地保證我們堅信信仰、夢想和行動所起的作用。閱讀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持久堅持的信仰和決心才能取得結(jié)果。
總而言之,哲學家的閱讀方法,要求我們不僅要增添閱讀量,還要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同時,閱讀的價值在于我們能夠接受過去和快速配合當前的發(fā)展趨勢,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知識和智慧。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理解,我們才能夠在途中擁有知識的改善和進步。這也是成功所必須的,要保證我們在閱讀中發(fā)掘出自己的技能,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條無盡、充滿希望的知識路。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哲學的發(fā)展源遠流長,許多哲學家都曾經(jīng)對讀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探索出了眾多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作為一個讀書人,不僅應該掌握哲學思想,同時也應該向哲學家學習讀書的心得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一些哲學家的讀書心得,幫助更多人讀書有所收獲,有所啟發(fā)。
第二段:喬治·桑塔亞那的讀書心得。
喬治·桑塔亞那是一位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他的讀書心得主要關(guān)注于認真閱讀,汲取經(jīng)驗,以及在讀書過程中與自我對話。他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真正掌握其中的思想。他建議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并與自己進行對話,讓讀書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
第三段:托馬斯·亨利·赫胥黎的讀書心得。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讀書心得也非常值得借鑒。他強調(diào)了對思想的解讀和分析,以及對書籍中的各種思想進行比較。赫胥黎認為,只有將不同的思想進行比較和對話,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和意義。
第四段:奧古斯丁的讀書心得。
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歷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學家,他的讀書心得著重于閱讀經(jīng)典著作。他認為,通過閱讀經(jīng)典著作,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化和歷史的發(fā)展,從中學習更多的道德和精神價值。他建議我們在讀完一本書之后,繼續(xù)采用類似的方法,繼續(xù)讀取其他經(jīng)典著作,以此來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
第五段:結(jié)論。
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感受到很多人生的感悟和啟示。然而,無論讀哪本書,始終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要么就是認真閱讀,合理批判,加強思考和分析。同時,我們還應該多多向哲學家們學習,尋找他們的讀書心得,并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相信這樣,我們才能在讀書的路上更加穩(wěn)健地前行,獲得更多的收獲和體會。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我想說明兩點:
一、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fā),不是從主義出發(fā),不能被某種具有霸權(quán)性質(zhì)的理論體系所局限。
二、人類的智慧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單極化或被少數(shù)理論所主導。各種學說越豐富,則人類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納在《藝術(shù)哲學》中說:“要了解藝術(shù)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xiàn)某種感情,就應當?shù)饺罕姷乃枷敫星楹惋L俗習慣中去探求?!薄耙私庖患囆g(shù)品,一個藝術(shù)家,一群藝術(shù)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shù)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笨吹降ぜ{對藝術(shù)本質(zhì)的理解,很多困惑油然而生。
他認為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zhì)、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huán)境、時代三大要素,這樣的論調(diào)似乎與馬克思的藝術(shù)起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藝術(shù)的本質(zhì)是實踐基礎上審美主客體的統(tǒng)一的唯物主義觀點吻合。困惑的原因不是對這種觀點不滿,只是有些郁悶,本來想通過一百多年前西方學者的思維體系或者智慧獲得一些關(guān)于藝術(shù)的不同的觀點,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但似乎要失敗。其實回過頭來看也順理成章,馬克思與丹納是否有立場上的不同本人還無法考證,但是他們的主張卻最終殊途同歸,得出幾乎相同的觀點,認為事物是在歷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而不是那種小兒科的假設對象先存在或者腦殘地討論科學先于藝術(shù)還是藝術(shù)先于科學(有感于某課堂討論……)。兩位先哲都是以事實為依據(jù)闡釋并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以,匆忙得出結(jié)論,研究學問應該從事實出發(fā),不是從主義出發(fā)。我們應該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可并追求人類智慧的多元化,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某單極理論,或者允許某單極化理論成為統(tǒng)治人們思想的霸權(quán)理論。我們的意識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故意影響,從而陷入到十分有局限性的狹隘的意識形態(tài)與思維怪圈中,特別是久久的所遮蔽視野。丹納說:“科學同情各種藝術(shù)形式和藝術(shù)流派,對完全相反的形式與派別一視同仁,把他們看作是人類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認為形式與派別越多越相反,則人類精神表現(xiàn)的越多越新穎?!蹦岵筛沁M一步認為用智慧取代科學應該是人類的最高目標,科學思維只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把它提升到最高地位是科學霸權(quán)的表現(xiàn)??茖W僅僅是人類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對科學的強調(diào)就等于放棄了人類對內(nèi)在世界的探索。(注:此處的科學是廣義上的,包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跋喾聪喑伞北闶歉嬖V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西方哲學史》我選取了梯俐、伍德編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書上評論說:它擁有更通俗的解釋和客觀的立場,因此就選取了它,望讀能讓自己對哲學史有個基礎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刻把它讀完了,但留在腦子里的東西不是很多,還好,我做了筆記,能夠隨時翻來看看,而不用整天抗著那本厚厚的書。
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哲學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學,我對這部分哲學很感興趣,源于我對宗教的興趣,正因我是在三種宗教信仰的包圍中成長的,但是我沒有宗教信仰,多種宗教環(huán)境讓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終都把宗教當成了一種文化,我也始終不能明白他們做禱告、禮拜以及跪拜的行為。個性是我的同學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們一向告訴我說,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為穆斯林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你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拜功。我確實感受不到他們的那種虔誠,正因我總覺的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就應是一個無神論者,為什么還會篤信虛無的神會賜予我們所有呢?這是我的一點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實讀這一部分時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這時期的哲學家大談特談神或者是上帝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們那么多論述后,我竟然出現(xiàn)了堅信上帝存在的傾向,還好,這個時刻很短暫,我是唯物主義者,由此我覺得宗教對人的“殺傷力”很大。我是帶著神秘感來讀這部分哲學的,但是最后并沒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覺得中世紀的哲學,正因某種原因提前給自己蒙了一塊面紗,面紗背后,其實什么也沒有,但是中世紀的文化藝術(shù),還是很值得人們?nèi)バ蕾p的,我比較喜愛以中世紀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和電影,原因是充滿了激情,浪漫,自由與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學,他離我的年代比起前兩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卻趨向了一種復雜。當應對這個部分的時候,我很激動,正因不會像中世紀帶著宗教的束縛,而是一點點的展露出科學精神的曙光,用科學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去解釋世界和禮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許多。盡管如此,但它并沒有完全同經(jīng)院哲學決裂,神學的偏見依然存在。然而當哲學走到康德那里的時候,他說,休謨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同時他也把我從理性的夢中喚醒了。他說:“一向到此刻為止,哲學是獨斷的,它往前行而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潛質(zhì),此刻務必批判或開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潛質(zhì)”。于是有了他的三個批判,對我而言,是種風暴。正因我沒有懷疑過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來,我有點錯了,理性也會存在問題,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當讀到黑格爾的時候,我再一次激動了,正因有部分資料我能夠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部分是源于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僅僅是提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觀點而且促進了哲學史和宗教史的發(fā)展,在他之后產(chǎn)生一批哲學史家如費舍、策勒爾、文德爾班等。再到之后,我覺得哲學真的是飛躍了,但是也越難解讀了。我對胡塞爾真的是提不起興趣來了,海德格爾給我比較詩意的感覺,看到他仿佛看到美麗的詩意的棲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與時刻》讓我很痛苦。還是很喜愛他那句話: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織著因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慮和苦惱。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讓我有了活著的勇氣,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開,此刻看開了,死生相互依存,活著是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種活的方式。一向都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正視死亡和杯具!我想我會堅強的應對……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本書讀完我總體的感覺就是:腦子一邊是水,一邊是面粉,攪攪成了漿糊。我覺得如果不對里面具體的人物及著作做詳細的閱讀的話,僅憑史上帶給的資料,是很難讀懂這些哲學思想的。通讀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當別人提起伊壁鳩魯,施特勞斯,伯格森等人的時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達見過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去閱讀做到整體的把握,給我的專業(yè)學習帶給幫忙。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左右)。
作為哲學家,閱讀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無盡的探索和靈感的源泉。每本書都給我?guī)聿煌挠|動和思考,而我對于書籍的體會與普通讀者或許不盡相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將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與書中的主題相結(jié)合,這樣可以在讀書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個人的讀書心得,以及如何寫出一篇連貫的文章來表達自己的體會。
第二段: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200字左右)。
讀書心得的第一步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在眾多的書籍中,我們要有所取舍,選擇那些與自己的興趣和所追求的哲學思想相關(guān)的書籍。比如,在我對倫理學感興趣的情況下,我會選擇一些倫理學的經(jīng)典作品進行閱讀。當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書籍后,我會先通覽全書,了解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主題,然后再深入閱讀。
第三段:邊讀邊思考(200字左右)。
在閱讀過程中,我將思考貫穿于全書。我會在書的旁邊記錄一些重要的觀點和段落,以便以后復習和整理。在讀書的同時,我會將自己的思考與書中的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并思考作者的意圖和他對于某一問題的見解是否合理。這樣的邊讀邊思考可以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也有助于我更好地總結(jié)和表達我的讀書心得。
第四段:整理思路(200字左右)。
在讀完一本書后,我會將自己的讀書筆記整理出來,并且思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思想整合成一個連貫的體系。首先,我會找出書中的主要觀點和爭論焦點,然后梳理出這些觀點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接著,我會查閱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加深對于書中觀點的理解,并且尋找一些權(quán)威的論據(jù)來支持自己的思考。最后,我會將這些整理好的思路以邏輯清晰、語言準確的方式寫進我的讀書心得。
第五段:表達個人觀點(200字左右)。
讀書心得最重要的是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思考。在書中,每個人都能找到不同的啟示和體會,而這些體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語言來表達出來。在寫讀書心得時,我會盡量用簡潔明了、清晰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我的觀點,并注意以邏輯的方式展開我的思考。同時,我會用自己的話語描述書中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見解,以體現(xiàn)對書籍的深入理解。
結(jié)論(100字左右)。
通過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邊讀邊思考、整理思路并表達個人觀點,我認為這是寫一篇連貫的讀書心得文章的關(guān)鍵步驟。在將自己的思考與書中的內(nèi)容相結(jié)合,并以清晰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可以使讀書心得更具有說服力和邏輯性。讀書心得的書寫不僅是對于書中思想的總結(jié),更是對自己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鍛煉和展示。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jié)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jié)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lián)想到名篇《逍遙游》里所描繪的那種“為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著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lǐng)悟。
一般人如果認為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tài)源自于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復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為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guān)注,并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慹(恐懼)、姚(輕?。?、佚(放縱)、啟(張狂)、態(tài)(作態(tài))。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復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并非對復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guān)人的問題是如此的復雜,那么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通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zhí)著,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shù)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為“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倌嵩唬骸粢恢尽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M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心齋”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欲望,以及以我為中心的觀念與成見??傊褪且獙Α靶摹边M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guān)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diào)“外化而內(nèi)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nèi)心保持不變。內(nèi)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yǎng)生主》)。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nèi)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nèi)不化”,堅持并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xiàn)了君子處世為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舟”(《莊子·列御寇》),“虛而待物者也”(《人間世》)。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游世,虛而待物的人生。“虛”字有單純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隨水而漂,人若無執(zhí),則可化解于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通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zhí)著和不得已,讓心處于虛靜狀態(tài),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復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于世俗的誘惑而執(zhí)著于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么心就成為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著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于“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保ā肚f子·天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xiàn)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由于太過執(zhí)著于世俗之爭,喪失了內(nèi)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nèi)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郁癥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為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tài)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zhí)著“相忘于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游于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中國哲學簡史》是由馮友蘭先生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時,將英文稿整理改編成的書,這本書較之于其他的哲學理論書顯得更加淺顯易懂,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概述了中國歷史記載以來哲學發(fā)展的`歷程。
中國古代哲學并沒有像西方的那樣成體系,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激烈的思想觀念碰撞中產(chǎn)生的,漸漸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學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時有百家爭鳴這樣的現(xiàn)象,在這本書中,馮友蘭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論及研究成果,將古代“百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他們分別是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馮先生對這主要的六大派系進行了誕生背景的介紹,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紹,談論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對各家思想上的沖突進行對比和辯證,除此之外,對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評論和比較,其功能性包括該思想在它所處的時代中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該思想能夠起到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也是由馮先生經(jīng)過整理前人的文獻,再加上自己的獨到的觀點整合而出的著作,評論性的著作一般都帶有作者自身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跟古時候的一些學者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樣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論基礎,通過學者自己的認知將其解讀。事實上,個人主觀或多或少的也會對原著本身想要表達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對于解讀中國古書籍更是這樣,中國古文較之于西方語言顯得更加晦澀難懂,僅僅幾個字往往能表達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義可能會讓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話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是這個意思,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對來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派系的思想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辨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術(shù)之士?!边@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個主要的思想學派的評價。我以為,儒家為百家之首確實有其內(nèi)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較之于其他學派在社會層面上有更多的服務性,孔子提倡“仁義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這種德,與道家的“無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隱”的方式出世,儒家則強調(diào)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后期的儒家,這段時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時代需要,比如儒家對“葬禮”的理解就很有趣,禮葬是對逝去人得一種送別儀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這個時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無神論,但卻仍然注重“禮”,外人看來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來說,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邊的親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這個時候強調(diào)理智就顯得很不人性,禮葬剛好能夠給悲痛的人一個釋放的出口,以一種儀式去對逝者告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滿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經(jīng)典中有兩部是專講“禮”的,《禮儀》和《禮記》將原本禮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話凈化,將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轉(zhuǎn)化為詩,不僅將其美化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和理智。儒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剛好杜絕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從另一方面來看,儒家是以哲學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繁瑣的教義和神話般的人物,儒家的內(nèi)在任務就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一來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顯得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這可能是幾千年以來儒家學派遭遇很多變故仍經(jīng)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下仍然能給人以啟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能對人的心態(tài)有很好的影響。墨家顯得攻擊性太強,名家就顯得有些滑稽,公孫龍的《白馬論》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的內(nèi)涵和思維邏輯在,但并不具有實際的意義,從書中舉得名家例子中,更讓人覺著名家的言說有很濃烈的詭辯的味道。
這本書所介紹的各家學說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有一些現(xiàn)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關(guān)聯(lián),比如書中說,莊子以為,在辯論中,什么也不能夠決定。他說,即使有人獲勝,勝者未必正確,敗者未必錯誤。但是在后期墨家看來,莊子說這番話,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別人,他正是在和別人辯論。他若辯贏了,這個事實不就正好證明他錯了?莊子又說:“大辯不言。”還說:“言辯而不及。”所以“言盡?!薄Gf子還進一步認為,萬物各從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見來看,都是正確的,這個不應當批評那個。若是照這樣的言論來說,在當下有一位學者的思想觀念與莊子的很像,就是網(wǎng)絡上人稱“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對的還是錯的我都是對的這樣的觀念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與他有過節(jié)的辨者,實屬當今網(wǎng)絡一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已經(jīng)是哲學書中的淺顯版本,但對我來說還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詞,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悟。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他不認同傳統(tǒng)的說法中關(guān)于《老子》一書是有個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馮先生研究認為:《老子》一書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時代的產(chǎn)物。老子與《老子》一書并無必然聯(lián)系,是兩回事。完全可能有個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長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這本書,他的作者則另有其人,或是群體編寫。這本書的年代晚一些,“我現(xiàn)在相信,這部書寫在(或編在)惠施、公孫龍之后,而不是在他們之前。”
其理由:因為《老子》里有很多關(guān)于“無名”的討論,而要討論“無名”之前",就得先要討論“名”。“名”、“無名”見于關(guān)于惠施、公孫龍等名家的記載。據(jù)此馮先生認為《老子》出現(xiàn)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之后。
僅憑“名”或“無名”見于惠施、公孫龍這些名家的記載中,在孔子之前不見記載,而斷言《老子》一書的年代,證據(jù)未免太單薄了些了吧?也許,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無名”的論辯,只是未被記載或我們未能見到記載罷了。
“道無名”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費神理解的部分。
人類大多習慣于具體思維,生動形象是蕓蕓眾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過感官把握的世界。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內(nèi)”的世界,眼見為實等。即通過眼見、耳聽、皮膚接觸可感知的世界,從而獲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體表達,用名來稱呼他們,描述他們。而“名家的哲學家開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對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層次的思想?!?BR> 超越了具體,從而思考抽象的“無”、“無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于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一個代號——稱其為道,其實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說,我們稱道為道,不同于稱桌子為桌子。我們稱桌子為桌子,意思是說,它有某些客觀的屬性和用途,由于有這些屬性和用途,就可以稱之為桌子。但是我們稱道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類似的可以言說的有名屬性。道,純粹是一個代號,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無名”。
(1)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絕對的界限嗎?極限在哪里?
萬物變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它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來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話是“反者道之動”、“逝曰遠,遠曰反”。意思是說,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質(zhì)如果發(fā)展至極端,一定轉(zhuǎn)變成它們的反面。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少則得,多則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正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滿,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預防欲速則不達,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們:“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這里的驕,是人前進到了極端界限的標志。驕,是人應該避免的第一件事。在這方面孔子有同樣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贝笠馐牵杭偃缫粋€人相貌與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驕傲且吝嗇,則我們只會看到他的驕傲與吝嗇,看不到其他方面。驕和吝,超過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觀了。
(3)“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所說的“?!弊直硎居肋h不變的東西,或是可以認為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事物變化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老子把它們叫做“?!薄@献诱f“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BR> 人應該認識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據(jù)它來指導社會活動。老子稱之為“襲明”——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比粝胱儚姡瑥娜蹰_始,“柔弱勝剛強”;“若想保持資本主義,就必須在其中容納一些社會主義成分。”一個單位內(nèi)一定程度的“反對派”、“刺頭”的存在,并不是壞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樣的救世情懷。尤其是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車奴”、負債、焦慮難安,聽聽老子言,勝服清涼散,可以“襲明”。
道家的中心問題是全生避害,躲開危險。“庖丁解?!闭f貴生,順著紋理、規(guī)律生活處事就安全,否則會損傷生命。人需要柔弱、謙虛、知足?!爸悴蝗瑁共淮?。”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從“反者道之動”這個總學說演繹而來得。“無為”,也來自此?!盁o為”并不是完全無所作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頭,不任性妄為。畫蛇添足,就是適得其反做過了頭。
任性妄為,不加約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暗馈比》ㄓ凇白匀弧?,道的運作是以自然為法則,以宇宙本來自然的規(guī)律為規(guī)律。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這個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中獲得能量,這就是“德”。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fā)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zhuǎn)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lián)想到一個詞——欲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zhì)也會轉(zhuǎn)變?yōu)閷θ擞泻Φ臇|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于多余,結(jié)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lǐng),后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zhàn)勝?;貧w到本質(zhì),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我,萬物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nèi),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jié)果之內(nèi)。--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分內(nèi)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讀書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和思考方式,許多哲學家都從書籍中獲得了重要的啟示和智慧。作為一個哲學愛好者,在不斷地研究和思考中,我對于讀書的心得和感悟也逐漸深入。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在閱讀中獲得的心得和思考,并希望這些對于廣大讀者有所啟發(fā)。
第二段:多讀書,多思考。
讀書需要不斷地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中汲取到智慧,而不僅僅是收集知識。在讀書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不斷地問“為什么”,不僅僅是理解書中所講述的內(nèi)容,更是反思它的意義和價值。通過這種思考方式,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中內(nèi)容,也能夠?qū)械闹腔圻\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三段:多元視角,開拓思路。
在我們閱讀的時候,不同的作者和不同的書籍會帶給我們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視角,我們才能夠拓展自己的思路,通過比較和對比,發(fā)現(xiàn)每一種觀點都是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這種多元視角的閱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固有的思維模式,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
第四段:讀書應該有策略性。
閱讀不僅僅是用眼睛觀察和識別,更是一個需要策略的過程。我們需要有計劃地選擇讀物和閱讀方式,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對閱讀內(nèi)容的分類和整理,快速地捕捉到重要和有價值的部分,提升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
第五段:閱讀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閱讀不僅僅是獲取信息和知識,更是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的過程。當我們閱讀的時候,可以從文字中汲取作者的思考和體驗,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種共鳴和理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深層次地認識自己,也讓我們產(chǎn)生更大的愿景和追求,更好地執(zhí)著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結(jié)論:
閱讀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和方式。通過多元視角、有策略的閱讀,以及不斷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可以獲取到更多的信息和智慧,并將它們轉(zhuǎn)化為我們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當我們在不斷沉淀和探索的過程中,閱讀也會成為我們精神和情感世界的支撐和指引,幫助我們形成和實現(xiàn)我們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讀書是人類成長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而哲學家在讀書中更是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本文將對哲學家讀書的體會進行探討,并為讀者提供一些既深刻又實用的讀書心得。
第二段:對于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
哲學家在讀書中通常會關(guān)注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在這種解讀中,哲學家會探究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例如:宇宙的本質(zhì)是什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哲學家將通過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解讀,來回答這些重要的哲學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在他們對于世界觀、人生價值、道德規(guī)范的思考中得到深化。
第三段:對于文學作品的探究。
與此同時,哲學家在讀書中也會對于文學作品進行探究。這些文學作品通常會反映出人類本身的內(nèi)在心理狀態(tài),哲學家會對這樣的文學作品進行哲學思考,并通過哲學思考來分析這些作品中所傳遞的信息。例如,尼采在他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通過對主人公對人生的反思,表達出了對于人的價值的思考,而哲學家受其觸動后會從文學作品中領(lǐng)悟到深層含義。
第四段:閱讀中的方法與技巧。
哲學家在閱讀中通常會有很多自己的方法與技巧。例如,他們會通過對某些篇章的重復閱讀來培養(yǎng)自己的洞察力,或者是關(guān)注文本背后的隱含意義,以此來更好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另外,他們在對文本進行思考時通常會進行批判性思考,不斷挑戰(zhàn)文本中的邏輯思維和表述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想要表達的觀點,這些方法與技巧的使用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思想,并更好地領(lǐng)悟到其中的內(nèi)涵。
第五段:結(jié)論。
在整個閱讀中,哲學家總是注重個人思考的深度,即主觀認識的深度,而不是只停留在作者的思考深度上。他們得到的啟示和體會是通過自我的思考聯(lián)系到讀者自己的世界觀,他們更注重通過閱讀來拓展自己對人文世界的理解,提高自己對生命、自然、社會和人類自我認識等領(lǐng)域的價值洞察力。因此,哲學家的閱讀體驗不光在于獲取新知識,更深層的體驗是反思、觸動、認識、領(lǐng)悟和開拓。作為讀書人,我們也應該遵循哲學家的閱讀原則,注重思考深度,用自己的理解來拓展閱讀的內(nèi)涵。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第一段:引入話題,介紹讀書會的背景和目的(約200字)。
近期,我參加了一次關(guān)于西方哲學史的讀書會,這次經(jīng)歷讓我受益匪淺。這個讀書會是由一群對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們自發(fā)組織的,旨在探討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和學派,并嘗試將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在這次讀書會中,我們一起閱讀了經(jīng)典的哲學著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通過這個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約250字)。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意識到哲學對于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從柏拉圖的理念論到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再到尼采的超人理論,每個學派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哲學史中的思想家們不僅提出了關(guān)鍵的問題,還提供了各種可能的答案,這讓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培養(yǎng)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讀書會中,我們經(jīng)常進行討論,探討哲學觀點的邏輯性和實用性。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想家們的觀點,并將其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例如,通過斯多葛派的“接受命運”的理念,我們學會了接受生活中的不可控因素,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境。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挫折,并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
第三段:探討哲學史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約250字)。
除了對個人的影響之外,西方哲學史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眾多的哲學觀點和學派給予了現(xiàn)代社會倫理和政治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例如,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的自由和平等的觀點,為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xiàn),則極大地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
此外,許多哲學概念也被引入到了人文科學領(lǐng)域,對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和尼采的意志力概念,對于心理學和個體行為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哲學觀點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全面的人類認知。
第四段:分析哲學史對于塑造個人價值觀的影響(約250字)。
讀書會中的討論也讓我意識到,哲學史對于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哲學思想家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道德和倫理觀點,這為我們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例如,康德的功利主義和尼采的超人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追求個人幸福和價值實現(xiàn)的不同路徑。通過對這些觀點的思考和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并更自覺地選擇自己的價值觀。
讀書會的討論還加深了我對道德和倫理問題的思考。我們討論了道德的起源、道德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等問題。這些討論使我意識到道德問題是多么復雜和主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標準。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道德和倫理問題是不容爭議的,而是需要我們通過深入思考和對話來探討。
第五段:總結(jié)全文,強調(diào)哲學史的重要性(約250字)。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受益匪淺。哲學史對個人的思維方式、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我們個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對哲學思考的學習和探索,我們可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理解人類行為和社會現(xiàn)象、探尋人生意義。哲學史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智慧和知識,還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因此,我相信,了解和學習哲學史是每個人都應該進行的一項重要任務。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钡覄偪吹健吨袊軐W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學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它告訴我們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順應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nèi)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nèi)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論的東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nèi)心像一面明鏡?!边@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nèi)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作為哲學家,讀書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通過讀書,我們可以不斷進一步了解世界和人性的奧秘,豐富自身的思想和知識儲備。然而,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并非僅僅是對書中內(nèi)容的簡單概括,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出對書籍的見解和體會。下面,我將從選擇書籍、閱讀過程、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與歸納以及表達與分享五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寫好哲學家的讀書心得體會。
首先,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籍非常重要。作為哲學家,我們應當根據(jù)自身的興趣和研究領(lǐng)域,選擇相關(guān)或具有思想深度的書籍。這樣既能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也能將書中的內(nèi)容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聯(lián)系和反思。此外,我們還可以向身邊的同行或熱愛哲學的朋友尋求推薦,從中獲得更多的讀書靈感和方向。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應當注重思考和理解。哲學書籍往往充滿哲學家獨特而深邃的思想,因此,我們應該以主動的態(tài)度去參與其中,耐心地消化吸收每一個觀點和論證。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思想與自己的思考相結(jié)合,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和反思,并選擇性地詳細闡述和解釋。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核心思想,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在思考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們需要總結(jié)與歸納。哲學書籍往往篇幅較長,內(nèi)容豐富,因此,我們應該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記錄和整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這可以通過摘錄關(guān)鍵觀點、記錄自己的思維路徑和思考問題的思考筆記等方式實現(xiàn)。通過總結(jié)與歸納,我們可以將散落的知識點和思考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思想體系。這樣,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就有了較為清晰的結(jié)構(gòu)和邏輯性,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的觀點和思考。
一旦我們完成了對書籍的總結(jié)與歸納,便可以著手寫作讀書心得體會了。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清晰、簡潔、有邏輯的原則,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表達得準確明了。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書籍的總體評價,二是對具體觀點和思考的闡述和論證。在總體評價中,我們可以談談書的主題和思想所引發(fā)的啟示,以及書中的論證和觀點是否合理、有說服力。在具體觀點和思考的闡述中,我們應該對書籍中的重點觀點進行詳細引用和解釋,并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獨特的見解和觀點。
最后,在寫作完成后,我們應該及時分享和交流。作為一個哲學家,我們深知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我們可以聽到外界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思維。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尋找適合的機會和場合,將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與他人分享,從中獲取反饋和啟發(fā)。這樣,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思維深度。
總而言之,作為哲學家讀書心得體會的寫作需要在選擇書籍、閱讀過程、思考和理解、總結(jié)與歸納、表達與分享等方面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與理解。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我們才能寫出一篇深入淺出、思想精深的讀書心得體會,將書籍中的智慧和啟示傳遞給更多的人。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人的一生,讀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讀書方式和讀書體驗,就如同哲學家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對于事物的啟示和感悟。下面本文將從哲學家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他們在讀書過程中的體會和感悟,以期在讀書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思考。
第一段:讀書需要耐心。
哲學家在讀書的過程中,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他們明白,讀一本書所需要的時間與精力是無法抗拒的。而這些耐心和毅力,正是他們閱讀完成的關(guān)鍵因素。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讀書需要耐心。如果我們完全以數(shù)量來衡量閱讀的價值,不假思索地有所收獲,那就是一種無聊的負擔,對于實際應用不會有多少好處。因此,在我們的學術(shù)生涯中,應該學會耐心地享受每一本書帶來的收獲與啟迪。
第二段:讀書需要善于思考。
哲學家在讀書中,更注重的是思考,而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書。在他們看來,書籍不是為了了解作者的意圖,而是為了了解自己。通過讀書,他們發(fā)揚起對思想的批判性判斷和社交意向,不僅了解到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也能夠示范出對思想概念的創(chuàng)新。只有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才能夠完整地吸收讀書的精華和深層次的思想。
第三段:讀書需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
哲學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與傳統(tǒng)方式進行比較,它們有著自己的思想歷程和世界觀,也需要持開放的思維態(tài)度去面對來自不同地方的思想的碰撞,抑或有造成根深蒂固的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拒絕探尋新的想法。因此,在讀書的過程中,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新的知識。
第四段:讀書需要有交流的力量。
人總是需要溝通和交流的,哲學家也不例外。他們會與書本自己對話,或者與朋友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通過交流,哲學家能夠更好地總結(jié)得出自己理解的結(jié)論,并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想。這樣,不僅能夠強化我們對于閱讀的理解,還能夠使我們的思想得到更好的修正和發(fā)展,以致在學術(shù)領(lǐng)域中更為毫無反應和自信。
第五段:讀書需要持久堅持。
閱讀需要持久堅持,只有堅持不懈地閱讀,才能有持續(xù)的改善和進步。哲學家們會在工作時間之外,利用空閑時間去讀書,確保時間總是有用和充實的。這樣的做法不僅增強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可以使我們在經(jīng)歷苦難時保持信心,也能更好地保證我們堅信信仰、夢想和行動所起的作用。閱讀是一條漫長的路,需要持久堅持的信仰和決心才能取得結(jié)果。
總而言之,哲學家的閱讀方法,要求我們不僅要增添閱讀量,還要更好地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同時,閱讀的價值在于我們能夠接受過去和快速配合當前的發(fā)展趨勢,隨之而來的是新的知識和智慧。只有不斷地學習和理解,我們才能夠在途中擁有知識的改善和進步。這也是成功所必須的,要保證我們在閱讀中發(fā)掘出自己的技能,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條無盡、充滿希望的知識路。
哲學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哲學的發(fā)展源遠流長,許多哲學家都曾經(jīng)對讀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探索出了眾多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作為一個讀書人,不僅應該掌握哲學思想,同時也應該向哲學家學習讀書的心得體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一些哲學家的讀書心得,幫助更多人讀書有所收獲,有所啟發(fā)。
第二段:喬治·桑塔亞那的讀書心得。
喬治·桑塔亞那是一位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他的讀書心得主要關(guān)注于認真閱讀,汲取經(jīng)驗,以及在讀書過程中與自我對話。他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理解書中的內(nèi)容,真正掌握其中的思想。他建議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并與自己進行對話,讓讀書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意義。
第三段:托馬斯·亨利·赫胥黎的讀書心得。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讀書心得也非常值得借鑒。他強調(diào)了對思想的解讀和分析,以及對書籍中的各種思想進行比較。赫胥黎認為,只有將不同的思想進行比較和對話,才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含義和意義。
第四段:奧古斯丁的讀書心得。
奧古斯丁是基督教歷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學家,他的讀書心得著重于閱讀經(jīng)典著作。他認為,通過閱讀經(jīng)典著作,我們可以了解到文化和歷史的發(fā)展,從中學習更多的道德和精神價值。他建議我們在讀完一本書之后,繼續(xù)采用類似的方法,繼續(xù)讀取其他經(jīng)典著作,以此來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
第五段:結(jié)論。
閱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感受到很多人生的感悟和啟示。然而,無論讀哪本書,始終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要么就是認真閱讀,合理批判,加強思考和分析。同時,我們還應該多多向哲學家們學習,尋找他們的讀書心得,并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相信這樣,我們才能在讀書的路上更加穩(wěn)健地前行,獲得更多的收獲和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