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5篇(優(yōu)秀)

字號: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一、領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二、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一、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一、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 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笨捶鸾獭⒌澜掏娇偸前焉揽吹煤芴摕o、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延伸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 文章作者之真?zhèn)?BR>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BR>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霸⒛坷黻悺保N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篇二
    《我的空中樓閣》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詩化語言,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2.學習托物言志的方法,領悟如詩如畫的意境。
    3.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獨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質(zhì)。
    教學重點:通過詩化語言的賞析和結(jié)構(gòu)的疏通鑒賞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李樂薇先生寫的《我的空中樓閣》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為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chuàng)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朗讀。
    2.分析寫小屋的觀察角度,理清文章脈絡,感知課文。
    觀察角度:遠望一近觀一遠眺一仰視一俯瞰。
    理清“文脈:
    開頭描寫小屋“立于山脊的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讓人產(chǎn)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為過觀”,樹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線條、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勢;再次,它有無限大的“領空”作“開放性院子”,而山路則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點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cè)的空中樓閣”。
    抓住文章的脈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現(xiàn)技巧方面的獨到之處
    (1)詩化的語言(學生找出并體會其表達的效果)
    ①對稱的句式,輕快的節(jié)奏
    本文在寫景時多用對稱句式,讀來節(jié)奏感很強,富有韻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龐,樹好比人的姿態(tài)。”“樹的動,顯出小屋的靜;樹的高大,顯出小屋的小巧?!钡鹊?。
    ②奇妙的修辭
    比喻新奇,有朝氣與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非常獨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韻致,不僅點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瓏,而且兩處配合自然、融合,渾然天成,令人浮想聯(lián)翩,美味無窮。
    b“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傳神,細膩地描繪了靜態(tài)之物的動態(tài)感,從而產(chǎn)生極好的藝術效果。
    排比、比喻結(jié)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無際的水面飄過一片風帆,遼闊無邊的天空掠過一只飛雁,是單純的底色上一點靈動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點生氣,一點情調(diào)?!币詣訉戩o,美景連動,令人浮想聯(lián)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靈氣。
    (2)畫的筆法
    ①工筆細描
    如關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線的變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圖畫,讓人感受真切而留戀不已。
    ②寫意渲染
    如遠觀小屋,全是寫意畫法,求神似。
    (3)動靜的糅合
    動靜景物的組合藝術往往會產(chǎn)生奇妙的表現(xiàn)效果,互相映襯,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藝術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機糅進靜態(tài)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樹,那些樹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xiàn),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本質(zhì)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卻像鳥一樣,蝶一樣,憩于枝頭,輕靈而自由!”這一節(jié),動靜糅合,產(chǎn)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總結(jié)、擴展
    鑒賞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yōu)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后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二。
    五、板書設計
    14 我的空中樓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文分析
    1.引導學生找出能體現(xiàn)作者生活情況的語句,理解其含義。
    如:寫自己小花園時說 “開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圍墻”側(cè)重表現(xiàn)“無形的圍墻”,目的是說小屋環(huán)境“適于心靈散步,眼睛旅行”,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這種環(huán)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暢,自由自在。描寫破曉和入暮美景時,可以看出作者在觀察過程中有難以言傳的享受,作者還點到,小屋是“快樂的起點”和“幸福的終點”,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小屋的喜愛之情。
    2.引導學生討論
    (1)文章反復寫山、樹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確:山、樹、屋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前兩者是自然景觀,后者則是人文景觀,人與自然不可分離,表明作者對自然的熱愛。
    (2)文章寫“無形的圍墻”和破曉、入暮時光線的變化,有什么深意?
    明確:大自然的美是無與倫比的,人生活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圍環(huán)境與塵世有什么不同?
    明確:寧靜、優(yōu)美,讓人心情舒暢,感到自由、幸福。
    ②寫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圖?
    明確:小屋脫離塵世,自由,表現(xiàn)作者對自由和生活的熱愛和對獨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關系怎樣?作者為什么把景物寫得那么美麗動人?
    明確:作者與小屋外在環(huán)境之間是融為一體的,寫外在景物,實際上寫內(nèi)心愿望,綠樹,鮮花等都帶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為作者對這些美景深愛情篤,才寫得如此動人,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4)有關“空中樓閣”的含義
    含義是雙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靈追求:自由。安靜、獨立的生活。
    (5)疑點討論
    小屋究竟是真是虛?
    此處自由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
    二、總結(jié)、擴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麗日、白云彩霞、瑞雪蒼松等等往往承載著作者的無限情思和理想,鑒賞時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過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無窮,由具體到空靈,由物態(tài)到人情,這樣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業(yè)
    學習本文寫法,寫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題目自擬。
    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篇三
    《鄉(xiāng)土情結(jié)》
    教學目標
    1. 認識故鄉(xiāng)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2.體會“鄉(xiāng)土情結(jié)”賦予的時代內(nèi)涵
    3. 體味散文的語言藝術,鑒賞文本的意蘊美。
    教學方法
    在教會學生評點的基礎上,學生感知、研習文本,對文章進行評點,課上師生、生生展開互動交流。
    教學步驟
    一.檢查字詞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魂牽夢縈(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
    悠邈(miǎo)崎嶇(qí qū)三匝(zā) 蕞(zuì)爾
    鎩(shā)羽而歸謫(zhé)居欷歔(xī xū)方興未艾(ài)
    桑梓(zǐ)屹(yì)立搭訕(shàn)褪(tuì)色
    發(fā)軔(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締(dì)造
    翹(qiáo)首殺戮(lù)諦(dì)聽
    2.解釋下列詞語
    侘傺:失意的樣子。
    鎩羽而歸:指失敗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來。
    田塍:田埂。
    蕞爾:形容小(多指地區(qū))。
    寄人籬下: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功敗垂成: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經(jīng)受艱辛苦難。
    方興未艾;事物正在發(fā)展,一時不會終止。
    翹首:抬起頭來望。
    發(fā)軔: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xiàn)。
    3.作家作品
    柯靈,浙江紹興人,現(xiàn)代作家。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兼副總編輯、文化部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所所長、《大眾電影》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作協(xié)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上海影協(xié)黨組成員兼常務副主席、上海電影局顧問等職。建國后主要著作有雜文散文選集《遙夜集》,短篇小說集《同伴》,散文集《暖流》,電影文學劇本《腐蝕》《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調(diào)。根據(jù)夏衍的劇本改編的《秋瑾傳》等。
    4.背景介紹
    每個人都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作為一位世紀文化老人,柯靈早年輾轉(zhuǎn)各地,飽受戰(zhàn)爭與災難的離亂之苦,對家園之思有特別的體會。因此,在《香港文學》創(chuàng)刊七周年之際,柯靈是懷著真摯深厚的情感寫下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這篇散文。
    二.文本研讀
    1. 作者為什么把鄉(xiāng)思稱為“情結(jié)”?結(jié)合第二段內(nèi)容,談談你的認識。
    之所以稱為“情結(jié)”,是因為它像烙印、像蠶繭、像文身一樣不能化解與消退。一個人的出身地不僅給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另一個人,故鄉(xiāng)的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
    2.鄉(xiāng)土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請整合第二段內(nèi)容作答。
    所謂“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時代留給人們的那些最深刻的記憶:父母親戚的愛;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鄰里鄉(xiāng)情四個方面。
    3.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寫的少年離別家鄉(xiāng)的情況有哪幾種?請概括說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氣息,為追求理想開創(chuàng)事業(yè)去闖世界。
    ②多數(shù)人是沉重的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為維持最低生活被打發(fā)出門。
    4. 年少離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結(jié)合第四段內(nèi)容談談。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無所有而回鄉(xiāng),有的流連在外;有的厭倦闖蕩、銳氣消盡,有的淡薄名利、渴慕歸隱;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春風得意。
    5.談談引用韋莊、孟浩然、項羽等詩文的作用。
    韋莊的“未老先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寫出了離鄉(xiāng)闖蕩的人怕歸鄉(xiāng)的心態(tài);孟浩然的“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寫出不得志后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滅;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寫出闖蕩有成者志得意滿,意欲回鄉(xiāng)炫耀的迫切心情。
    6.第五節(jié)段好像和“鄉(xiāng)土情結(jié)”關系不大,請你談談你的看法。
    第五節(jié)寫了戰(zhàn)爭、放逐等災難引發(fā)的超越思鄉(xiāng)情結(jié)的愛國情懷。這一段寫的表面上看不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實質(zhì)是建立在鄉(xiāng)土情結(jié)上的,并且是對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超越,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仁人志士高尚情懷的由衷贊頌。也就是說作者把僅僅只是表現(xiàn)為對家的思念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逐漸把升到愛國情懷的高度,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新的時代內(nèi)涵。
    7.本文寫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游的潮流,并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請你結(jié)合鄉(xiāng)土情結(jié),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
    ①把鄉(xiāng)土情結(jié)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并深化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內(nèi)涵。
    ②具體說明鄉(xiāng)土情結(jié)不因時間的久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題得到了深化。
    8.文中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寫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這四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xiāng)土的游子們孤苦無助的境遇。
    三、總結(jié)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長的時間順序?qū)戉l(xiāng)土情結(jié)的形成、發(fā)展、表現(xiàn)及升華。
    第三部分(7):歸納全文,點明主旨,升華主題。一方面強調(diào)鄉(xiāng)土之戀不會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勵祖國強盛的時代應有大展宏圖的志向,極富時代氣息。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習與評價手冊》相關內(nèi)容,
    2.課后收集有關寫家園之思的名句。
    3.寫一段以“思鄉(xiāng)”為話題的短文。準備課后交流。
    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篇四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貳、軍、辭、鄙、陪、敢、濟、肆、闕、與”10個詞語。
    2.歸納“若、說、辭、鄙、微、之”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領會和學習本文詳略得當、波瀾起伏、善用伏筆和照應的寫作技巧。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卡片、錄音機、《燭之武退秦師》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左傳》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了解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史實。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正音,借助注釋疏通文章。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yōu)槊衽艖n,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
    二、關于《左傳》
    (先讓學生看文章后面關于《左傳》的介紹)教師補充: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边@是朱彝尊《_考》中對《左傳》的高度評價。這里的“左氏”,司馬遷認為是春秋時代魯國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寫到:“魯君子左丘明懼_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睎|漢的班固也持此觀點,但由于文獻不足,《左傳》的作者迄今尚無定論。
    但這絲毫無損《左傳》的光輝,它是繼《春秋》之后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細而又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蹲髠鳌酚洈⒘松掀痿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內(nèi)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總之,《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范。
    三、放錄音(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正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孫)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問《燭之武退秦師》記敘了春秋時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學生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明確:_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資料顯示_圍鄭形勢圖
    四、簡介_圍鄭形勢圖
    這是秦國,都城為壅。這是晉國,都城為絳。這是鄭國,都城新鄭。晉鄭彼鄰,秦如攻打鄭國,的確如燭之武所言:“越國以鄙遠?!碑敃r,晉軍駐扎在函陵,即新鄭縣北;秦軍駐扎在汜水南面,離新鄭也不遠。大軍壓境,鄭國危如累卵?!稜T之武退秦師》中所記述的就是_攻打鄭國之前展開的一場外交斗爭。燭之武是這場外交斗爭的主角,他身負君命,只身赴秦,說退秦軍,實屬不易。
    當時,秦、晉、鄭三國的關系十分復雜,了解與次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對我們學好這篇課文十分重要。
    資料顯示
    秦立晉君(公元前651年)
    這一年,晉獻工卒,晉國陷入內(nèi)亂。晉國大夫里克殺了晉獻工的庶子夷齊、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獻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納了大臣呂省,卻芮的意見,厚禮_秦國,答應割讓晉河以東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擁立夷吾為君,即晉惠公。這就是課文中所言“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熬奔辞啬鹿皶x君”即晉惠公,“賜”則指“秦立晉君”之事。
    惠公背約(公元前650年)
    晉惠公借秦國之力即位后,對割讓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鄭赴秦國,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這就是文中“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指秦穆公,“許君焦、瑕”則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應予秦河東之地一事。_兩國之間的關系從此出現(xiàn)了裂痕。
    重耳過鄭(公元前637年)
    這一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jīng)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這就是課文中“以其無禮于晉”一事。
    鄭楚結(jié)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晉楚爭霸中原,戰(zhàn)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尊周攘夷,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當時,鄭國處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據(jù),又自無禮于重耳之后,故背晉助楚,因此,鄭文公曾到出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zhàn)。楚敗,鄭文公內(nèi)心恐懼,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陽西)。晉文公受周天子冊命與四方諸侯盟于踐土(在衡雍之西),晉文公為盟主,鄭參與踐土之盟,但晉、鄭間的隔閡并未消除。鄭既慫恿楚國出兵攻晉,又盟于晉,這就是文中所言“且貳于楚也”。
    《燭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與城濮之戰(zhàn)只相隔兩年。因此秦、晉圍鄭實屬城濮之戰(zhàn)的余波。
    放錄音,學生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放錄音后,學生齊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
    2.借助注釋、工具書疏
    高一語文新教材教案 高一語文教案篇五
    《離騷》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風"是指《詩經(jīng)》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詩經(jīng)》《楚辭》分別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
    二、解題
    1、簡介“楚辭”
    戰(zhàn)國時期興起的一種詩歌樣式。它淵源于中國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聲歌曲的形式,把《詩經(jīng)》三百篇特別是“雅”、“頌”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塊詩改為參差不齊,長短不拘的騷體詩,標志著我國文學史的詩歌的新發(fā)展。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作品有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離騷》
    屈原,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zhàn)國中期。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xiàn)。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峨x騷》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jīng)》,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
    三、誦讀課文
    1、放錄音:2、指名學生朗讀,指正讀音及句子的節(jié)奏。
    3、騷體詩的朗讀節(jié)奏:一般是三、四個節(jié)拍,隨文切分。
    四、作業(yè):誦讀
    《離騷》課時計劃第2課時(總第5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一、 字詞小結(jié)
    1、 實詞
    孟陬:正月揆:揣度 扈:被,披 搴:攀、折 騏驥:駿馬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后跟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2、 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jié)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導”,向?qū)?BR>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二、主旨把握
    明確:課文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中表現(xiàn)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jié)操,抒發(fā)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三、作業(yè):課后練習
    《離騷》課時計劃第3課時(總第6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屈原的《離騷》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離騷》在詩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辭”體。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的品德。疑難的字、詞句子的理解。
    教學方法:
    運用講讀法、逐節(jié)誦讀、講講背背,指點難字音、義。
    課時安排:3課時
    一、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二、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用香草比喻內(nèi)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現(xiàn)實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yǎng)性,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xiàn)美好政治理想,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三、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jié)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加強了生活色彩,使詩歌婉轉(zhuǎn)動人。
    2、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2)對偶句式的運用。(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
    四、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