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通用16篇)

字號:

    7.讀后感是對作者觀點的總結(jié),也是一種對自己思考的反思和總結(jié)。那么要寫出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首先,要對所讀書籍的整體內(nèi)容進行概括和總結(jié),并在此基礎(chǔ)上抓住自己最為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其次,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經(jīng)驗、生活體驗和觀點來展開對書中思想和觀點的闡釋和評價。最后,在書評中要用清晰明了的語言、準(zhǔn)確恰當(dāng)?shù)脑~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讓讀者讀后有所收獲、有所感悟。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對于這本書的評價和感受,或許可以為你的閱讀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一
    最近,我讀了《東施效顰》這個成語故事,心里深有感觸。
    這個成語故事寫的是春秋時期的越國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因此常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而同村的丑女東施看了覺得很美,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殊不知卻弄巧成拙,遭人嘲笑。
    然而我認(rèn)為,東施雖然丑,但因羨慕西施那沉魚落雁的美貌,而敢于去追求美,這是一種可貴的精神。東施希望自己能通過努力也獲得閉月羞花的容貌,更敢于在眾人面前進行努力,雖然她的努力失敗了,但誰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呢?她的“效肇”總比遁入空門逃避現(xiàn)實好得多。東施這種不自暴自棄、敢于愛美、敢于追求美的精神實在可嘉由此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也應(yīng)發(fā)揚這種“東施精神”。
    我們不僅要敢于欣賞美,更要敢于學(xué)習(xí)生活中別人的一切優(yōu)點;我們不僅要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要敞開國門,學(xué)習(xí)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shù),從而推進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shè)。
    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中國的騰飛,讓我們發(fā)揚“東施精神”。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二
    提起《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許多人腦中必然會呈現(xiàn)出一副羽扇綸巾的智者形象。的確,諸葛亮的智眾人皆知,且為人津津樂道。但我認(rèn)為,諸葛亮是集智、勇、忠、義于一身的。
    孔明先生的智在《三國演義》中不勝枚舉,單是對周瑜的一計草船借箭,便是以周瑜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了。而他在草廬中對“天下三分”的一番見解,也令人嘆服。被冠以“智”之名,他受之無愧。
    再者論忠。比起關(guān)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誠,諸葛亮似乎略遜一籌,但他絕對也是義無反顧的。自劉備請他出山以來,他便對劉備飽含一種知遇之情,他以他的忠來報這份恩。他的忠讓他獻出了他的智勇,使蜀國與吳、魏三足鼎立。即使在劉備死后,他也依然背負(fù)起忠的使命,輔佐幼主??赡欠霾黄鸬膭⒍?,畢竟不是當(dāng)皇帝的料,諸葛亮也只好親自率兵征戰(zhàn),心中卻還覺得愧對劉備。此種忠心,亦不一般矣。如他的義。
    也許,他的義,看似無情。在馬謖痛失街亭之后,最悲痛最矛盾的或許莫過于諸葛亮了。一方面,軍令如山;一方面,手足情深。他要怎樣選取?他能怎樣選取?斬馬謖,正軍心。任憑求情的將士跪了一地,任憑馬謖涕泗橫流,他不為所動。他自我親自下了那道行刑的`命令,但卻許諾照顧好馬謖的家人,然后背過身去,淚流滿面。流的又何止是淚,更是義的無奈!
    寫到那里,方覺得諸葛亮雖出自小說,卻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窮盡他一生的智勇忠義,終在后世人的心中留下鮮活的一筆。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三
    在我的心里,諸葛亮是一個英雄。他聰明絕頂,神機妙算。他淡泊名利,隱居在深山之中,不曾想在諸侯中名聲顯赫。然而劉備找到了他,向他請教了當(dāng)時的形勢。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于是就答應(yīng)效力與劉備。諸葛亮還善與用人,火燒赤壁后,曹軍大敗,本可借此機會除掉曹操。但是,在當(dāng)時,如果曹操死了,北方豪杰并起,天下又將陷入更大的戰(zhàn)亂之中。所以他就派了關(guān)羽去,因為他深知關(guān)羽定會不忘舊情,放了曹操。同時又可治理關(guān)羽,削減他的傲氣。
    諸葛亮不僅僅善于心計,而且他學(xué)識淵博,善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發(fā)明了木流流馬用于在山路中運輸糧草。發(fā)明了孔明燈用于照明。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各種智慧的體現(xiàn)。他心中有著一幅偉大的鴻圖。但由于后主的昏庸無能,未能實現(xiàn)就病死在定軍山。他是一個英雄,貨真價實的英雄,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四
    五丈原上,秋風(fēng)蕭瑟,蜀國病危的丞相仍搖著那一襲鵝毛扇,但雙眼已失去了往日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之氣,取而代之的,是茫然若失的神情。
    自我的生命,恐怕也快要如這秋風(fēng)中的枯葉,消亡了吧?他想。
    自從先主三顧茅廬以來,已快三十年了。南征北戰(zhàn)、北抗東和……于是,天下人看到了一個年未而立就火燒曹操的諸葛亮,看到了一個令孫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諸葛亮,看到了一個以一座空城一張古琴嚇退十萬大軍的諸葛亮……但是,天下人看不到的,是蜀國丞相的縷縷白發(fā)。
    他又回想起那折《后出師表》來,當(dāng)“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那八個字寫下時,他的千鈞重的心忽然放下了。他早就明白自我的結(jié)局必定是勞頓沙場而死。三十年的時間,他已經(jīng)支透了他的全部生命、全部智慧。而這些,是為了蜀漢,為了天下。
    最后一片秋葉落下了,將士們操演的吶喊聲傳來,但他們看到的,只是名揚天下的蜀相的遺體了。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那傳奇人物腦間最后閃過的一行字,亦是他一生的寫照。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五
    稱贊諸葛亮的詞有很多。但是,在那眾多華麗的詞藻中,“清醒”是最質(zhì)樸也是最適合他的。“收二川”“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排八陣”……他一切的豐功偉績,都要歸功于“清醒”和他手中那令他清醒的羽扇。
    相傳在孔明年少時,曾到一禪院學(xué)習(xí)。每一天都要經(jīng)過一家小農(nóng)舍。漸漸,孔明與農(nóng)舍中的年輕女子日久生情,不思進取了。禪院長老看出了孔明的心事,給了他一把龍頭拐杖,并叫他在午時燒掉那女子放在床上的衣裳。原先那女子是仙鶴化作的妖精,沒有那件衣服便變不成人形。妖精在與孔明的打斗中被扯下了尾巴上的毛,又被那龍頭拐杖打回了天庭。此后,孔明將那羽毛做成扇子,時刻提醒自我要“清醒”。
    于是,諸葛孔明搖著羽扇,清醒當(dāng)胸,創(chuàng)造了許多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奇跡,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留下了幾許佳話,更在歷史的天空中抹下了色彩濃重卻又不俗的一筆。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六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準(zhǔn)確地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他胸懷大志,卻情愿隱居南陽。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dāng)劉備三顧茅廬,詢問天下大計時,他口若懸河,還為劉備制定統(tǒng)一大計,足以證明他驚人的政治遠(yuǎn)見和戰(zhàn)略頭腦。他一生收二川,排八陣,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取西蜀,定南蠻,顯示出了他的聰明才智。
    赤壁之戰(zhàn),讓他的機智充分顯現(xiàn)。在東吳,他舌戰(zhàn)群儒,促成孫兩家聯(lián)手共拒曹軍。長江之上,大霧之中。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草船之上與魯肅對飲。草船借箭,顯示出了他無畏的氣概和淵博的才識?;馃啾?,是他眾多成就之中的一個佳作。他不費一后一卒,就輕而易舉地?zé)袅瞬懿俚陌耸f兵士和無數(shù)戰(zhàn)船?;鸸饷髁亮怂斑M的道路,進主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他三氣周瑜,把東吳的大都督活活氣死。既沒有破壞孫劉聯(lián)盟,又奪取了荊州。為劉備的霸業(yè)開辟了道路。之后,他輔佐劉備取下西蜀,為劉備找到了一個安歇之地。然后他又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使西蜀的北部安全得到保障。又為北上攻打曹操奠定了基礎(chǔ)。
    然而,就在即將看到統(tǒng)一漢家江山希望的時候,關(guān)羽卻敗走麥城喪了性命。而劉備不顧他的苦勸,揮師百萬入打東吳,卻合命喪帝城。在劉備白帝城托孤時,他本可以一走了之。然而,他為了報劉備的三顧之恩,選擇留下,輔佐年幼的阿斗,這也注定了他后半生的艱辛。而接下來他面臨的是五路大軍伐蜀,他不僅沒有絲毫畏懼,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危機,保衛(wèi)了西蜀。
    他南和蠻夷,但孟獲卻聽從了魏國之言叛變西蜀。他親率兵將,來到不毛之地,平定南蠻。他本可以輕松地平定南蠻,但為了使孟獲徹底臣服西蜀。他七次擒獲孟獲,但六次釋放了他。第七次,他火燒藤甲兵,第七次擒拿了他。最終,使孟獲徹底地效忠西蜀。使他的聰明才智再一次大放光彩。
    他在西蜀得到穩(wěn)定之后,他向上書《出師表》其言慷慨陳詞,表現(xiàn)了一們忠君愛國老人的夙愿。之后,他率大軍先后六次出入祁山,攻打蜀國。但均因司馬懿的抵抗以失敗而告終。而在失守街亭之后,他獨自在空城之上彈琴嚇退了魏軍。這足以顯現(xiàn)出他無畏的氣魄。
    但一個人終究是阻擋不住歷史的潮流,病死五丈原,但他赤膽的忠心,卓越的軍事才能令人敬佩,堪稱不朽之人。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七
    整潔的校服,得體的舉止,伴隨書墨的氣息,這是現(xiàn)在高中生的標(biāo)志,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顆不忘歷史的中國心。倚在窗邊,望著在夕陽余輝的映照下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擎天大樓的輪廓,很難讓人回憶起解放前夕那段黑暗殘酷的地下斗爭,那段名為紅巖的屈辱歷史。
    細(xì)細(xì)品讀這本記載了曾經(jīng)那條曲折坎坷的解放路,讓我年輕的心沸騰了。那個時期,是國民政府統(tǒng)治最為猖獗的時候,就像黎明前的那段黑暗,黑的讓人瑟瑟發(fā)抖。為了早日摘取革命果實,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但甫志高的自大,任意妄為,就早已說明了他的背叛是遲早的。他先是擴大書店規(guī)模,后又私自吸收鄭克昌導(dǎo)致更多的革命命脈被捕。每每讀到這些革命污點的所作所為,我的拳頭都會情不自禁的握緊。
    當(dāng)我讀到江姐為革命所做的一切時,心中便會被敬畏填滿,淚珠也情不自禁的低落在紙上。在黑暗的錘煉下,她依然用鮮血渲染了每個人心中的五星紅旗。雨霧蒙蒙的城墻門上,是一顆顆血淋淋的革命頭顱,他們是時代的驕傲,是后人世代傳頌的佳話。她努力的平靜自己,當(dāng)看到丈夫的名字被寫在了犧牲者名單的第一列時,她依然堅強,盡管他不敢也不愿在看,盡管她還是熱淚盈眶,心口梗塞,但她還是毅然決然的請求去丈夫逝世的地方繼續(xù)工作,她禁不住要吶喊,要痛哭,要宣泄心中的悲傷,但堅強的江姐明白自己身上承擔(dān)的是黨的托付,她沒有權(quán)利流露心中的絲毫,她的腳步,不斷地激起路邊的水花,她要繼續(xù)起舞,把永恒的疤痕藏在心中的最深處,漸漸地,她的眼中又展現(xiàn)出了久違的向前凝視的目光。
    在渣宰洞為了逼供出共產(chǎn)黨的情報,江姐的手指被殘忍的插入竹簽,俗話說十指連心,竹簽無情的撕裂皮肉,那種鉆心的疼隔著數(shù)十年依然直推我心,而江姐卻不以為然,傲然的說:“竹簽子是竹子做的,但是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倍嗝磩倓诺脑捳Z!多么鏗鏘有力的陳詞!深夜的牢籠那么冷,那么長,江姐一次次地昏死,又一次次地被潑醒,可我卻從未聽到過她的一聲哀求,一次哭泣,一絲呻吟。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撐著江姐一步步走下去呢?我想,是一種革命必勝的信念,是一種勇于獻身的精神,更是一種對國家、人民的無私的愛!就在即將可以讓光芒照耀到每個人臉上時,國民政府反動派狗急跳墻,開始?xì)⒑Κz中的共產(chǎn)黨人。而江姐為保護戰(zhàn)友,不暴露越獄計劃,從容不迫地告別戰(zhàn)友,挺身走向刑場,一顆革命的新星就此隕落,但她的精神將永存于世間,值得被人們傳頌,學(xué)習(xí)。
    人生的價值不是靠時間來衡量,而是深度,懦弱的人只會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燒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人要在挫折中成長,在一次次失敗中也逐漸明白,前面的路途將會更加的堅難,想要不被打倒,就只有打倒它們。弘揚紅巖精神,鑄龍魂碑韻,不要讓紅巖精神成為課本中的機械課文。在這個時尚和刺激的時代,我究竟該何去何從?殘酷的現(xiàn)實需要我去拼搏,去奮斗。紅巖,只有繼承這面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才能引我前方。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八
    《培根隨筆》的內(nèi)容涉及到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其中的每一篇隨筆都包含著培根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大到“論強國之道”,小到“論禮貌”,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培根。
    從“論真理”、“論死亡”中,可以看到熱愛哲學(xué)的培根;從“論嫉妒”、“論貸款”中,可以看到精于世俗人情的培根;從“論權(quán)位”、“論野心”中,可以看到熱衷于政治,深知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宮廷化妝舞會”、“論園藝”中可以看到一個注意細(xì)節(jié),熱愛生活的培根;從“論虛榮”、“論言談”中可以看到工于心計、老于世故的培根。
    《培根隨筆》文筆簡約,條理清晰,智慧明徹,使我不禁感嘆:培根怎么知道的這么多呢!清高孤傲的作家不屑于些生活小事,市井作家也寫不出安邦治國之道。培根則融合了二者的寫作特點,揚長避短,闊談了自己的見解。它像一盞燈,在人們迷茫時照亮眼前的黑暗。這便是培根的大智慧。
    書中《論強國之道》令我感觸最深。任何一個公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這項重?fù)?dān)就落在了治國者的身上。如果一個國家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領(lǐng)導(dǎo)人,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像他的領(lǐng)導(dǎo)人一樣偉大;如果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軟弱無能,那么這個國家只能被人瓜分,任人宰割。
    國家是否富強主要取決經(jīng)濟和軍事。想要富必須發(fā)展經(jīng)濟,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若想強,必須壯大軍隊,俄羅斯的強軍計劃和朝鮮的先軍計劃足以證明這一點。富可以使他國向我國靠攏;強可以使他國不敢同我國對抗。關(guān)于這一點,全球超級大國美國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一個好的政策可以造福一個民族,振興一個國家。人民賦予了治國者權(quán)利,治國者就有義務(wù)將國家?guī)蚋粡姟M瑯拥?,如果治國者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那么他必然會受到國民的愛戴,正如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那百分之六十的選票不是白給的。
    當(dāng)然,光靠領(lǐng)導(dǎo)人也是不夠的,還需要這個民族團結(jié)一致,心系一起。就如當(dāng)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時,正在內(nèi)戰(zhàn)的國共兩黨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歷史證明我們勝利了。
    《培根隨筆》的確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九
    茫茫歷史長河中,諸葛亮的名字無疑是顆璀璨的明星。他常被人們認(rèn)為是智慧的化身。但在我所讀過、看過的資料里,我不僅僅看到了他的足智多謀,還看到他人性中閃耀著的光輝。
    草船借箭、空城退敵、三氣周瑜……許多傳奇般的故事訴說著諸葛亮傳奇般的才能。但在他尚隱居茅廬中時,世道上群雄紛爭,而他的名字還不為許多人們所知。是當(dāng)時求賢若渴的劉備把他請出了茅廬,使他的才能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光輝的靈魂讓他懂得知恩圖報,雖然關(guān)羽、張飛對他心存芥蒂,雖然有時劉備聽不進他的勸誡。但他還是不斷地為劉備出謀劃策,助以興復(fù)漢室。
    白帝城,劉備又一次不聽諸葛亮而魂斷的地方。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完全能夠推掉劉備寄以的大事,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答應(yīng)了扶持后主,以報答劉備的三顧之恩。然而后主無能,令國家大事全部壓在了他身上。六出祁山,諸葛亮需要多大的耐心,耗費多大的心思??!可敵人的強勁,加上宮中的暗中阻攔,總使諸葛亮無功而返。但這日日夜夜,他夙夜不眠,導(dǎo)致過早衰老,最終星落五丈原。
    在我眼中,諸葛亮不僅僅是智慧的象征,還是人性光輝靈魂的化身。他所發(fā)的一寸熱,一分光,將永遠(yuǎn)被后人傳頌。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
    有一天,校長突擊檢查,碰巧今天值日生沒有在班。校長走到門前,在校長的鞋子前方有一個小紙片。天吶!完了完了,流動紅旗又沒有了。在我們干著急的時候,閆科嘉突然走了出來,他手里拿著一本書,三步并作兩步地走到校長面前,不慌不忙地問起了問題來。只見他面不改色地一腳踩住那片小紙片,而校長一點兒也沒有察覺,我們非常幸運地躲過了這次突擊檢查。這一切的一切全被同學(xué)看在眼里,于是他就有了“小諸葛”這個外號。
    小諸葛不僅足智多謀,而且非常熱心。記得那是一個下雨天,我們放學(xué)的時候光線很暗,突然“撲通”一聲,有一個同學(xué)不知被什么絆了一下,摔倒了。他的胳膊被劃破了,腿也不小心磕到了。這個同學(xué)因為年紀(jì)小,坐在地上不知所措,也沒辦法打傘,雨淋濕了他的身體。這時,一個身影向他沖了過來――是閆科嘉。只見他顧不上打傘,從口袋里拿出衛(wèi)生紙,幫他包扎了傷口,隨后,我們班的同學(xué)發(fā)現(xiàn)了他們,趕忙幫他們打著傘。包扎完傷口后,閆科嘉把這位受傷的同學(xué),扶到大門口的帳篷里,直到他的家長來接走后,閆科嘉才肯回家。
    這就是我們班的小諸葛,一個遇到事情冷靜,樂于助人的同學(xué)。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一
    一只老虎小的時候就被人逮住了,把它關(guān)在鐵籠子里。這個家里有一只狗,自小就勤勤懇懇地為人看守門戶,深受主人器重。沒想到,有一天晚上,狗因為太累而睡得太沉,讓賊偷走了一袋麥子,結(jié)果受到了主人的批評。
    一輩子什么事都不做,雖然不會犯什么錯,卻庸庸碌碌,活得毫無價值與意義。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事無成。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二
    三國里,我喜歡蜀地,我喜歡劉備,我更喜歡他的軍師——諸葛亮。
    “草船借箭”是我最喜歡看的篇章。一天,周瑜找諸葛亮議事:要求十日造箭十萬支,違期問斬。不料,諸葛亮當(dāng)即立下軍令狀:“三日內(nèi)交箭?!敝荑ぐ抵袊诟吏斆C令工匠遲延,以便處斬諸葛亮。
    魯肅又受令,到諸葛亮處探聽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求助:“你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軍士三十人,船上青布為幔,稻草人千個,三日后包管有十萬支箭,只是您不能告訴公瑾,不然……”魯肅答應(yīng)了。
    三日后,諸葛亮果然取回來十萬支箭。魯肅看到整個經(jīng)過,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
    諸葛亮真是太厲害了,我真的好想做他的徒弟呀。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三
    從管理學(xué)上講,職責(zé)是應(yīng)該那么分工,但要看在什么樣的具體環(huán)境之下。諸葛亮開府治事之時,許多工作剛剛起步,新組建的丞相府和調(diào)整過的益州府都需要磨合,各級官員的工作作風(fēng)也需要培養(yǎng)和鍛煉,諸葛亮從細(xì)節(jié)入手,親力親為,拿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狠抓工作作風(fēng)建設(shè),以此來帶動工作質(zhì)量和效率的提高。
    這是一個扭轉(zhuǎn)作風(fēng)、糾正錯誤的關(guān)鍵時刻,領(lǐng)導(dǎo)必須帶頭。
    在諸葛亮的嚴(yán)格要求下,各級官署的工作作風(fēng)大為改觀,一些雖然沒有背景卻有能力、肯干事的人得到了重用,何祗就是一個例子。
    深為諸葛亮器重的楊洪此時擔(dān)任蜀郡太守,諸葛亮讓他向自己推薦人才,楊洪推薦了自己的秘書(門下書佐)何祗。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四
    一提起諸葛亮,我不禁由心底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情感dd佩服。
    諸葛亮dd機智過人,通曉天文、地理。草船借箭正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利用大霧及所謂的地利、人和,用稻草人輕而易舉地從曹操那兒得到了幾十萬支箭,完成了旁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軍令狀,他的膽識和才智著實令人驚嘆。
    諸葛亮dd淡泊名利,志趣高潔。他只期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如此一般潛居而未顯達的有才能的人有著如此的心境令人贊嘆。
    諸葛亮dd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當(dāng)年,先帝不因為他身份卑微,而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已,且先帝臨崩前將大事托付給了他,更是讓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輔佐劉禪,建功立業(yè)。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心是這般高尚。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壯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五
    諸葛亮自古以來就一向受到人們的廣泛評論,深受人們的愛戴,出于茅廬的他輔佐實力單薄的劉備成王霸業(yè),忠貞地獻上自我的謀略,為蜀國打拼了一片天下。他的聰明才智和忠貞不虞讓許多人都為之欽佩。
    小時侯就聽過有關(guān)諸葛亮的故事,也看過一點《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所以,諸葛亮在我的心中總是神秘的,出神入化,無所不能。他是一個神奇的人,隱居于山中未能與外界接觸,卻能熟知當(dāng)時的情形,對外界了如指掌。應(yīng)對劉備的提問,他將時局分析得相當(dāng)透徹,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是那樣的周密,面面俱到。另外,他對于與曹操,孫權(quán)的關(guān)系方面的把握也做了相當(dāng)精妙的解析。最后還做出了最為重要的一個謀略——取荊州,作為蜀國的國土,并將荊州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關(guān)系都進行了嚴(yán)密的分析。能夠說,沒有哪個謀士能像諸葛亮一樣將各個方面都思考到,對于各個地理環(huán)鏡那樣的熟悉。在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算準(zhǔn)天氣,“呼風(fēng)喚雨”借東風(fēng),對于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可真可謂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數(shù)啟發(fā)和迷團。然而他的聰明才智,忠貞不虞會永遠(yuǎn)活在人們的心中,千古流傳,永不磨滅。
    諸葛亮的讀后感初中篇十六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這些神話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歷史長河里閃著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給后人留下無盡的慨嘆和唏噓。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躬耕于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yǎng)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墒?,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
    他足智多謀。初出茅廬就火燒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騎”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狼狽而逃。他巧借大霧,草船借箭,不費吹灰之力,就讓周瑜陷害他的美夢破滅,同時還大大挫傷了曹軍的銳氣。他六出歧山,屢戰(zhàn)屢勝,使魏軍中首出一指的司馬懿也聞風(fēng)喪膽。
    他大智大勇。面對兵臨城下的15萬大軍,依然笑容滿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閑地彈琴。為了孫劉聯(lián)盟,他泰然入?yún)牵m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難,甚至是生命危險。萌葭關(guān)下,為了劉備的事業(yè),他毅然決定冒刀光劍影,前去說服馬超投降。雖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氣可嘉。
    但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錯的時候。一個馬謖,一個魏延。前者言過其實,他卻委以重用,只因為馬謖讀了一肚子的兵書,談?wù)撈饋硖咸喜唤^;后者是難得的將才,他卻固執(zhí)地認(rèn)為“延腦后有反骨”,總是不能用人不疑??峙略谶@一點上,比起劉備和曹操,他要稍遜了一籌。他太謹(jǐn)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樂公”,縱然他是“兩朝開濟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淚滿襟”的慨嘆。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一個無奈的隱士,一個有超人膽略和杰出軍事才能的英雄,一個不免留有遺憾的悲壯之士。
    [簡評]。
    此文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對歷史人物作了客觀公正地評價,以自己的文化積累為依托,構(gòu)思精巧。文中巧引歷史故事作評價有理有據(jù),令人佩服。讀罷全文,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才氣,不得不佩服小作者的閱歷,不厚積,哪有如此難得的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