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精選12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在寫讀后感時應(yīng)注意結(jié)構(gòu)的合理安排,包括引言、主體和結(jié)論三個部分。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或許能夠給大家?guī)硇碌乃伎己屠斫狻?BR>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一
    近日閱讀了德國作家黑塞的小說《悉達多》。(很巧,最近看的兩本書都是關(guān)乎尋找自我的故事,是不是意味著我也正在不斷尋找自我?)書的篇幅很短,僅有130多頁,故事也很簡單,主要講的是悉達多的自我找尋之旅。
    書的主人公悉達多出生于印度的婆羅門家族,出身高貴,英俊聰慧,受到所有人的喜愛。但是這些都無法讓他幸福、安寧和幸福。為了尋找自我,讓空洞的心靈覓得安寧,達到無我的境界,悉達多開始了漫長的求索之路。他拋棄富裕安逸,先是去森林里當沙門(苦行僧),此后轉(zhuǎn)而追隨佛陀喬達摩,然而他發(fā)現(xiàn)佛陀是通過認知、徹悟而非通過法義修成正果,于是他離開佛陀,繼續(xù)自己的流浪漢生活。
    在林苑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羅,最終沉淪于情欲,沉淪于賭博,完全被世俗控制。某天突然清醒過來的他內(nèi)心充滿了絕望,準備跳河迎接死亡,然而就在這一刻他聽到了“唵”字,長眠的靈魂猛然復蘇,最后悉達多奔向河流成為一名擺渡者,“以等待和坦誠之心傾聽,不懷激情,不存熱望,不加判斷,不帶見解?!?BR>    悉達多在日復一日的擺渡中以河為師,聆聽河流的教誨,聽到了世界,聽到了整體與統(tǒng)一,聽到了“唵”,得到了圓滿。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但是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悟。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在解讀書中蘊含的宗教和哲學寓意,我對這些都不擅長,就站在凡人的角度說說書中印象深刻的幾句話。
    “他不再問詢本質(zhì),瞄準彼岸,他在世間尋找故鄉(xiāng)。如若人能毫無希求,質(zhì)樸而天真無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雋美!”當一個人以孩子般單純而無所希求的目光去觀看,這世界是如此美好;當一個人能夠如此單純,如此覺醒,如此專注于當下,毫無疑慮地走過這個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zhì)和當下。”我們唯一可以把握的是當下,當下的每一份體驗和感受,當下的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的感覺,才是我們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非常喜歡林清玄的“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這句話,不要做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不要為了虛無縹緲的未來而忽略當下的美好,快樂過好當下的每一刻。
    “思想和感官,均為美的事物;兩者背后均隱藏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值得參與,兩者均不容蔑視亦不必高估。”物質(zhì)和精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在貶低對物質(zhì)的'追求,將精神追求置于比物質(zhì)追求更高的地位。實際上,物質(zhì)追求才是基礎(chǔ),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滿足了物質(zhì)追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方面的目標。但我不贊同對物質(zhì)的過分追求,甚至將物質(zhì)追求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我認為,人很多的需求是物質(zhì)沒法滿足的,人真正的快樂和滿足都需要從內(nèi)心去探尋和挖掘。
    這是一本深刻的書,就像悉達多說的“知識可以分享,但智慧無法分享,它可以被發(fā)現(xiàn),被體驗”,愿每個人都能從悉達多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智慧,并認真體驗屬于自己的人生。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二
    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
    悉達多初登場便是一個“完人”――“他已學會體認內(nèi)在不朽的阿特曼,同宇宙合一”,“他將成長為偉大的賢士和僧侶,成長為婆羅門中的王”,“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悉達多令所有人喜悅,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這三句話概括了青年悉達多在精神、修養(yǎng)以及社會地位方面的卓越,從當代社會角度來說,悉達多的起點無疑是所有人想達到卻達不到的終點??墒?,他自己卻不快樂。他無法回答自己內(nèi)心的疑問,他的靈魂得不到滿足,他難以獲得真正的寧靜。于是他拋棄了婆羅門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沙門,去尋找“阿特曼”(即自我)。
    第一站?受苦。
    沙門的生活帶給他的是“忍受苦難”和“無我”。悉達多經(jīng)受暴雨、酷暑、饑餓、奔波等現(xiàn)代人難以忍受的苦修,獲得了身體的堅毅,可是他的心靈依舊未得滿足。因為悉達多逐漸意識到受苦不過是暫時的麻痹自己,從而達到“無我”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卻消失了。他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他想要找到自我的的初衷有所背離。他也開始懷疑“教義”的意義。他看透了反復品讀經(jīng)書以圖得道方式的局限性。在喬達摩這里,他印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決定擺脫經(jīng)書,身體力行去悟道――去體驗、感受、拷問,無論是幻滅還是永生,他直面自己,決不逃避。
    第二站?沉淪。
    他放棄僧侶的身份,踏入俗世生活。他經(jīng)名妓的引薦成為了一名商人的文字官,他逐漸開始富有。他一開始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體驗一切,但財富、酒色終于腐蝕了他曾經(jīng)堅毅的心靈。多年以后他回首過往,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平庸粗俗的中年人,他對自己感到惡心,他想到了自殺。
    第三站?重生。
    在河邊他意圖尋死,卻被“阿特曼”的覺醒所救:他意識到自己的靈魂選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從智慧到愚昧,從堅韌到墮落。這條道路引他自殺以便造就他的重生:因為經(jīng)歷,才能厭倦,才能擺脫,才能參透。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完人”,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完人。他徹底自由,“他的胸中沸騰著喜悅”。在他的青年時代,在他見喬達摩之時,他即決定擺脫所有的圣賢法義,追尋自己的內(nèi)心;數(shù)年之后,在他破敗不堪的中年時代,他終于做到了。
    第四站?佛陀。
    自此以后,他就棲息于河邊。他徹底擺脫了修習經(jīng)義,從凝視萬物中獲得啟發(fā)和力量,尤其是凝視流動的河水。在他漫長的老年時代,在他棲居于河畔的數(shù)十年里,他徹悟到了時間和愛的奧義。時間并非一去不回,它是過去也是現(xiàn)在;愛并非是占有,也是包容、放手;最重要的是,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即圓滿)。領(lǐng)悟至此,一位完人成為佛陀。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三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或事都可能犯過盲目的錯。錯不在錯本身,錯的根源源于那是自己喜愛的。
    當一個人在精神上出現(xiàn)危機時該怎么辦?《悉達多》這本書就是講得如何面對這種危機。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黑塞。這書之所以寫得深刻,實是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黑塞在一段時間出現(xiàn)了精神危機,哲學家的精神危機自是不同于常人,最后在心理學家榮格的幫助下才度過危機。
    悉達多出身貴族,長相俊秀。他一心想去探索智慧的奧秘。城里來了三個苦行僧,衣不蔽體,身上有傷疤,傷疤處還留著膿水。像是人群中混進來了三只受傷的豺狼。悉達多要拜三個苦行僧為師,在自己父親的房間里站了一夜,天明時在夜色的掩護下隨苦行僧走向遠方。悉達多跟著苦行僧開始在不見人煙的森林里苦修,忍受肉體上的種種痛苦,只為了找到心中的智慧。隨著時間的推移,悉達多發(fā)現(xiàn)在這條路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這時候釋迦牟尼出現(xiàn)了,各色各樣的人群像潮水一樣涌向釋迦摩尼的住處。
    悉達多要辭別自己的老師,當他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老苦行僧發(fā)怒了。悉達多微笑著看著老師,老師慢慢垂下了頭,讓悉達多離開了。
    悉達多在釋迦摩尼那里也沒找到答案。他開始墮入紅塵,開始享受世間的權(quán)利和金錢。隨著年歲增大,悉達多開始懷疑自己,心底的那個聲音又響了起來。在一個深夜,悉達多丟棄了屬于自己的一切,再次踏上了求道之路。他曾試圖自殺卻被人救了下來。最后在一條河邊和一個擺渡人住在了一起。
    悉達多在這條河邊學會了傾聽。他每天都在聽奔流不息的河流給他講各種各樣的事情。他俯身看河,河里出現(xiàn)了很多人的面孔,還有他父親的。悉達多離心中的路越來越近了。老擺渡人給悉達多講各種故事,悉達多認真地傾聽著,就像這些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就這樣過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悉達多的兒子來這里過河。悉達多的兒子和悉達多住在一起,可他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他想回城里過優(yōu)渥的生活。在忍無可忍后,在一天夜里偷偷回到了城里。悉達多想去城里把兒子帶到這里,可他心里知道兒子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老擺渡人也勸他不要去。悉達多不聽,一個人跑到了城里的郊區(qū),徘徊再三還是沒去。悉達多忽然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兒子很像多年前的自己。笑了一聲,悉達多放下了心里的執(zhí)念。頓覺輕松了。
    世間的萬物不再是一種幻影,愛世間可愛的東西。悉達多的臉上出現(xiàn)了一種少見的安詳?shù)墓饷ⅰ?BR>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四
    我太喜歡《悉達多》了,以至于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酣暢淋漓。
    我想每個人都會在尋求真理和真我的時候遇到麻煩吧。有過自大,有過對自己的厭惡,然后有過迷失,這本書是位很好的引路人。告訴你,別害怕,去經(jīng)歷,去感受,去拿起,去放下。
    個人最喜歡的章節(jié)是輪回。輪回這個章節(jié)太精彩了,好像就是作者畫了一個非常完美的一個圓。讓悉達多從大河渡過去入世,然后返回大河出世。剛好一個輪回,一次我生我死。悉達多這個修行者,有血有肉非常豐滿。充滿矛盾,但是像我們每一個人。
    有的讀者認為,真正的修行要六根清靜不理凡塵,無欲無求心無旁騖。
    但是不知眾生苦,怎會苦眾生之苦呢?不會小愛,怎知大愛。沒有我執(zhí),怎么放下我執(zhí)。所以私以為,最好的修行恰恰是到塵世里,看眾生觀百態(tài)。只有經(jīng)歷塵世從塵世中走出,方叫出世。這是相對的概念。
    書中的悉達多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他離家一心去追求無我的境界。對佛說的話謙卑但是他傲慢,他自以為一心向“無我”便可以真的達到最高境界。
    “悉達多只有一個目標——變得空無:沒有渴望、意愿、夢想、快樂和悲哀——讓“我”死掉。不再有“我”,體味空無心靈的平靜,體味純潔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標?!钡侨擞辛四繕?,也就有了欲,有了欲自然不會做到無我。做不到無我,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他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本心所看到的,完全受自己主觀因素的影響。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他入世了。他有了自己的愛情體驗,有了自己對金錢的渴望,他不再把這一切當作一場游戲。因為他有了強大的欲,也就有了強大的懼。他害怕失去,他變得世俗。一切的山山水水都和他沒有關(guān)系,他執(zhí)著于自己現(xiàn)有的財富和華麗的生活,他看重名利為五斗米折腰,背棄了自己的修行,墜入了塵世的欲念糾葛。他有了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便無法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即一切都是無。
    第三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悉達多經(jīng)歷了塵世,放走了自己這只金絲鳥。最后在大河里悟到,不是所有以愛為名的感情都是好的對的。自己應(yīng)該做的是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等他放下了對兒子的惦念,放下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就終于放下了“我”放下了小愛。小愛成了大愛,他愛每一塊只是石頭的石頭,愛每一個世人,愛每一種苦難和幸福。
    有句話我很喜歡,因緣而得往往求而不得。追求無上的境界本身就違背了修行的“皆空”和“無我”悉達多最終獲得了內(nèi)心的安寧,找到了“我”又失去了“我”。
    最后用喜歡的一句臺詞結(jié)束這個書評“眾生之愛皆是愛。有過痛苦,才知道眾生的痛苦;有過執(zhí)著,才能放下執(zhí)著;有過牽掛,才能了無牽掛?!?BR>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五
    “一個人在尋求的時候,”悉達多說,“往往只注意自己正在尋求的東西,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不了任何東西,吸取不到任何東西。因為他一心想著自己正在尋求中的東西,因為他有一個目標,他已經(jīng)執(zhí)著在自己的目標上了。尋求的意思是設(shè)定一個目標;而發(fā)現(xiàn)的意思是自由、包容和不設(shè)立目標?!?BR>    人生像一條河,學著聆聽,學著發(fā)現(xiàn),學會接受,學會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尋找真我、小我,無論何時請?zhí)鋈怏w軀殼的束縛,思想時間的禁錮。
    從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大話、瞎話;不喝酒;不要用高大富貴的床;不穿豪華奢侈的衣服、首飾以及香料;不要前往娼妓之所或聽靡靡之音)和八支(自律、勸制、體位、調(diào)息、制感、執(zhí)持、冥想、三摩地)來看,佛教和瑜伽好像有一定的想通之處,雖然這并不代表瑜伽就是佛教。
    但是佛教也確實和瑜伽有著不解之緣。
    首先,瑜伽和佛教都能夠引人向善,能夠帶領(lǐng)修行者去尋找內(nèi)心的安寧。
    其次,在佛教的六度中,除布施和般若智慧,中間的持節(jié)、忍辱、精進、禪定就相當于瑜伽敬重的八只分法的持戒、精進、體式、呼吸、制感、專注、禪定、三摩地。所以你可以說佛教中的實修方法就是瑜伽。
    最后,瑜伽和佛教都產(chǎn)生印度,但這兩樣東東都屬于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人類的范疇,都是為解決世界本源問題而來。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六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將去向何方、我將如何尋求永恒……這是一本始于佛陀叩問的書。
    青年悉達多厭倦了婆羅門生活,與好友歌文達一道跟隨沙門修行。在舍衛(wèi)城他們聆聽了佛陀喬達摩的教義,歌文達選擇追隨喬達摩,悉達多則繼續(xù)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結(jié)識名妓甘瑪拉,并通過她結(jié)識了商人卡瑪士瓦密,開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對一切產(chǎn)生厭倦。他再次拋下世俗,決心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在河邊,在絕望的瞬間,他聽到河水的聲音……經(jīng)過幾乎一生的追求,悉達多終于體驗到萬事萬物的圓融統(tǒng)一,所有生命不可摧毀的本性,并最終將自我融入了瞬間的永恒之中。
    他困惑于沙門們修行的方式,渴望沉進阿特曼,渴望悟得無以言表的天堂之樂;他困惑于佛陀喬達摩的徹悟,渴望離開所有的教導,希望單獨去達到自己的目標、尋求解脫;他困惑于自己竟會被世俗所累,熱烈地希求空寂、安寧、死亡,希求從這污穢的紅塵中解脫……悉達多一直在追求自我,即靈魂,在追求靈魂的過程中,他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但他永遠得不到滿足,因為那時的他,心中充滿著欲望。
    他是在歷經(jīng)了許多歧途之后慢慢從大人變成了孩子,是從思想者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他走過的這條路是好的,縱使他沉淪過、放縱過,為了能體會到慈悲,以往的他必須去歷經(jīng)絕望,為了在"我"中找到阿特曼,為了生活下去,為了真正的解脫。
    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是真實的。一個真理,如果它是片面的真理,就只能以文字表達出來,也只能局限在文字的范圍內(nèi)。每一樣事物,要是只用思想來思考和用文字來表達,都是單方面的,都只是一半的真理,它缺乏完全、圓滿和統(tǒng)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思考即是一種輪回,一次又一次的輪回,又仿若涅槃重生。
    世間的每一瞬間皆為圓滿,一切罪孽都承載寬恕。在我看來,存在中的每一樣都是好的——死亡同生命一樣好,罪惡同神圣一樣好,智慧同愚蠢一樣好。每一樣東西都是必需的,每一樣東西所屬于我們的,僅僅是我們的贊同、我們的承認、我們的理解。這個世界本沒有什么真相,你看到的即是真相,即是結(jié)果,即是圓滿。
    悉達多經(jīng)歷的,正是一個具備正常人格的普通人也都要經(jīng)歷的。他經(jīng)歷了從婆羅門到沙門,再到自我,再到擺渡人的轉(zhuǎn)變,最后找到了信仰,信仰世間的萬物,而不再拘泥于某一種教義和思想。好像不是在看小說,而是在理解一種意境、學習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學會拋開世俗的眼光去尋找真實的自我。
    一切都中我的意,一切都與我相得。我們花費一生去找尋的真"我",在生活中某一剎那醒來,愿我們能夠早日發(fā)現(xiàn)并熱愛自己。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七
    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
    悉達多初登場便是一個“完人”——“他已學會體認內(nèi)在不朽的阿特曼,同宇宙合一”,“他將成長為偉大的賢士和僧侶,成長為婆羅門中的王”,“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悉達多令所有人喜悅,所有人都對他興致勃勃”。這三句話概括了青年悉達多在精神、修養(yǎng)以及社會地位方面的卓越,從當代社會角度來說,悉達多的起點無疑是所有人想達到卻達不到的終點??墒牵约簠s不快樂。他無法回答自己內(nèi)心的疑問,他的靈魂得不到滿足,他難以獲得真正的寧靜。于是他拋棄了婆羅門的身份,成為了一個沙門,去尋找“阿特曼”(即自我)。
    第一站·受苦。
    沙門的生活帶給他的是“忍受苦難”和“無我”。悉達多經(jīng)受暴雨、酷暑、饑餓、奔波等現(xiàn)代人難以忍受的苦修,獲得了身體的堅毅,可是他的心靈依舊未得滿足。因為悉達多逐漸意識到受苦不過是暫時的麻痹自己,從而達到“無我”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卻消失了。他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他想要找到自我的的初衷有所背離。他也開始懷疑“教義”的意義。他看透了反復品讀經(jīng)書以圖得道方式的局限性。在喬達摩這里,他印證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決定擺脫經(jīng)書,身體力行去悟道——去體驗、感受、拷問,無論是幻滅還是永生,他直面自己,決不逃避。
    第二站·沉淪。
    他放棄僧侶的身份,踏入俗世生活。他經(jīng)名妓的引薦成為了一名商人的文字官,他逐漸開始富有。他一開始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體驗一切,但財富、酒色終于腐蝕了他曾經(jīng)堅毅的心靈。多年以后他回首過往,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平庸粗俗的中年人,他對自己感到惡心,他想到了自殺。
    第三站·重生。
    在河邊他意圖尋死,卻被“阿特曼”的覺醒所救:他意識到自己的靈魂選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從智慧到愚昧,從堅韌到墮落。這條道路引他自殺以便造就他的重生:因為經(jīng)歷,才能厭倦,才能擺脫,才能參透。因為他不再是一個“完人”,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完人。他徹底自由,“他的胸中沸騰著喜悅”。在他的青年時代,在他見喬達摩之時,他即決定擺脫所有的圣賢法義,追尋自己的內(nèi)心;數(shù)年之后,在他破敗不堪的中年時代,他終于做到了。
    第四站·佛陀。
    自此以后,他就棲息于河邊。他徹底擺脫了修習經(jīng)義,從凝視萬物中獲得啟發(fā)和力量,尤其是凝視流動的河水。在他漫長的老年時代,在他棲居于河畔的數(shù)十年里,他徹悟到了時間和愛的奧義。時間并非一去不回,它是過去也是現(xiàn)在;愛并非是占有,也是包容、放手;最重要的是,萬物既是確存也是虛妄,既是未生也已湮滅,既存善也藏惡,萬物即“唵”(即圓滿)。領(lǐng)悟至此,一位完人成為佛陀。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八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悉達多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本具足,這個詞我并不陌生,但是似乎是最近我才真正開始對他有所認識。這么多年以來我不斷的學習,跟著不同的老師,對很多理論都興趣勃勃??墒?,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對,我總會覺得這些理論都不是我的。
    跟別人學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將自己的思考、實踐融入其中,他永遠都不會成為我們的,而是只是我們教條的知道了而已。他并沒有成為我們的習慣,也沒有融入我們的生活,更沒有刻進我們的身體。我們像木偶,照章辦事,活成了別人的理論,活成了別人的正確,卻獨獨沒有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堅信自己所學的內(nèi)容。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可能都會把我們打倒,我們并不牢固,經(jīng)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驗。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搖擺不定的,有時候我們聽到不同老師的理論是矛盾的,便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其實這世上并沒有完全的正確,更沒有完美的.老師,如果有絕對正確的、完美的老師,那么他應(yīng)該就是神了吧!有時候只是我們的意念將專家和老師們神化了,問題還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nèi)狈ψ约旱男湃?,也缺乏獨立的思考,總想依賴他人,自然也就不會有自己的觀點。
    其實,誰也幫不了誰,真正的智慧無法通過語言教習,也無法通過外界的教授獲得。我們都是神,每個人都有神性,每個人都有智慧,問題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任自己,你是否給予內(nèi)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你是否認真的聽內(nèi)在智慧的聲音。我就是整個世界,我擁有整個世界,只有我能給我整個世界。
    說到親子關(guān)系,我漸漸發(fā)現(xiàn),成人其實都控制不了孩子,無法真正意義上的控制孩子。也許你能決定孩子穿什么衣服,你卻控制不了她想什么時候大小便;也許你能決定他睡在怎樣的床上,你卻控制不了她何時入睡。成人能控制孩子的,只是無關(guān)痛癢的那些外在的物質(zhì)條件,我們控制不了孩子內(nèi)在-----那里才是他們天馬行空的地方。
    真正想了解一個孩子、親近一個孩子,這里才是我們需要去了解和花心思的地方,這些不可以通過控制得到,只能通過愛,無條件的愛。
    神圣明慧如悉達多,也陷在親子關(guān)系里不能自已,何況我們這些俗人?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不在關(guān)系里入戲太深,特別是親子關(guān)系,我們非常容易代(kua)入(da)孩子的痛苦,特別放不下對孩子的擔憂,并以愛之名索取。
    對很多人來說,要放下是很痛苦的,但是執(zhí)著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痛苦。放下可能只是我們一個人痛,而執(zhí)著,可能會連孩子一起毀滅。
    在所有的關(guān)系里,都不要入戲太深,生而為人,我們只是來歷練這一場,感謝所有的遇見和所有的痛苦,他們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成長。有的時候能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我們在關(guān)系里如何自處,會更有助于我們定位自己關(guān)系里的角色。
    不與現(xiàn)實對抗。這是很早以前我從一個老師那里學到的一句話,知道但是并沒有做到,但幸好我一直帶著這句話生活。如今回想起來,似乎現(xiàn)在能比當初做得更好。
    有時候,我們可能錯過了一段感情,想重遇一位故人卻再不能夠,不愿接受生活里殘忍的真相,對自己的現(xiàn)狀有各種不滿意…很多無奈,他就這樣擱在我們眼前,不能退縮,也不能漠視,要么解決它、戰(zhàn)勝它,要么就與他一起糾纏沉淪。
    怎樣對待他,是暫且擱著還是充滿勇氣去戰(zhàn)勝,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事件,不管是令我們喜悅期待的還是令我們恐懼痛苦的,我們都安心的接納他,穩(wěn)穩(wěn)地接住她,因為我們知道,這只是我們這一生的又一個功課,早晚我們能夠?qū)W會,它所要教給給我們的。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九
    本章雖然很短,卻是自我成長必然經(jīng)歷的階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獨立思考的部分。
    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就是去偶像化。曾經(jīng)很長時間,悉達多都在尋求名師并聆聽他們的教誨,這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必要的。同時知識越多,引起的自我意識越強大;自我意識的強大,會讓我們覺得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時候會出現(xiàn)三個走向:或者被自我意識操控,狂妄自大,迷失自我;或者在更強大的導師名下皈依,用導師的自我壓抑自我意識的控制;或者放下所有的知識,放空自己,發(fā)現(xiàn)暗流涌動下的真實自我。
    人們往往不會選擇放下。悉達多做到了,“他了解到有些東西已經(jīng)離開了自己,像蛇蛻掉的舊皮一樣,不再附在身上”。他終于發(fā)現(xiàn)“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我一直是在探尋梵,探尋阿特曼。我希望毀滅我自己,離開我自己,為的是在深深的心底找到一切事情的核心:阿特曼、生命、神圣、終極。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
    吠陀經(jīng)里濕婆告訴我們,“修行只是一種途徑,修行的目的在于粉碎幻想,并且實現(xiàn)自我”。
    “我要從‘我’中學習,做‘我’的學生,我要從‘我’中學習悉達多的秘密?!毕み_多終于悟到了這一點。當這些思想經(jīng)過悉達多內(nèi)心時,他突然停下腳步,好像看到了一條蛇橫亙在面前的路上。
    本章關(guān)于蛇的隱喻很多。尼采取用它,黑塞取用它,舊約里亞當夏娃在它的幫助下獲得了智慧。蛇,就是自我智慧的化身,在印度神話里,是眾神之王濕婆的隨身之物。當一條蛇橫亙在路上,意識就是“我看見了我自己”,“我蘇醒了”。
    第二,斷舍離。
    悉達多的選擇是:去掉知識的自我,成為純粹的自我,當做完這個決定“他內(nèi)心顫抖,像一個小動物,像一只鳥或一只兔子,這時他意識到自己是多么孤單?!毕み_多的世界里,只剩下他自己?!八闹艿氖澜缦Я耍み_多孤獨地站在那里,像是一顆天上的星”,他割斷了與整個世界的聯(lián)系。以一個完全的,一如新生嬰兒般的生命重新面對這個世界。沒有父親,沒有身份地位,沒有知識。
    “他僅僅是悉達多,一個蘇醒了的人。此外,什么也不是?!?BR>    第三,用“悉達多”體驗“悉達多”。
    經(jīng)過新生的最后陣痛之后,悉達多以“自我”的形態(tài)重新投入生活,去經(jīng)驗人生。他又開始經(jīng)歷吠陀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居家期”。這個“自我”和重生之前的自我是不一樣的。之前的自我?guī)е改?、導師、朋友的烙印和影子,里面混雜著諸多“他我”的成分。確切的說,是無數(shù)的“他我”組成了悉達多曾經(jīng)的“自我”。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經(jīng)歷“居家期”,無疑也是“他我”的再一次生命體驗。
    經(jīng)過跟常人相反的體驗之后,以純粹自我進入世俗生活的悉達多,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不同呢?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十
    本章雖然很短,卻是自我成長必然經(jīng)歷的階段,分為三個部分。
    這個階段的主要標志就是去偶像化。曾經(jīng)很長時間,悉達多都在尋求名師并聆聽他們的教誨,這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是必要的。同時知識越多,引起的自我意識越強大;自我意識的強大,會讓我們覺得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時候會出現(xiàn)三個走向:或者被自我意識操控,狂妄自大,迷失自我;或者在更強大的導師名下皈依,用導師的自我壓抑自我意識的控制;或者放下所有的知識,放空自己,發(fā)現(xiàn)暗流涌動下的真實自我。
    人們往往不會選擇放下。悉達多做到了,“他了解到有些東西已經(jīng)離開了自己,像蛇蛻掉的舊皮一樣,不再附在身上”。他終于發(fā)現(xiàn)“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我一直是在探尋梵,探尋阿特曼。我希望毀滅我自己,離開我自己,為的是在深深的心底找到一切事情的核心:阿特曼、生命、神圣、終極。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
    吠陀經(jīng)里濕婆告訴我們,“修行只是一種途徑,修行的目的在于粉碎幻想,并且實現(xiàn)自我”。
    “我要從‘我’中學習,做‘我’的學生,我要從‘我’中學習悉達多的秘密。”悉達多終于悟到了這一點。當這些思想經(jīng)過悉達多內(nèi)心時,他突然停下腳步,好像看到了一條蛇橫亙在面前的路上。
    本章關(guān)于蛇的隱喻很多。尼采取用它,黑塞取用它,舊約里亞當夏娃在它的幫助下獲得了智慧。蛇,就是自我智慧的化身,在印度神話里,是眾神之王濕婆的隨身之物。當一條蛇橫亙在路上,意識就是“我看見了我自己”,“我蘇醒了”。
    悉達多的選擇是:去掉知識的自我,成為純粹的自我,當做完這個決定“他內(nèi)心顫抖,像一個小動物,像一只鳥或一只兔子,這時他意識到自己是多么孤單?!毕み_多的世界里,只剩下他自己?!八闹艿氖澜缦Я耍み_多孤獨地站在那里,像是一顆天上的星”,他割斷了與整個世界的聯(lián)系。以一個完全的,一如新生嬰兒般的生命重新面對這個世界。沒有父親,沒有身份地位,沒有知識。
    “他僅僅是悉達多,一個蘇醒了的人。此外,什么也不是?!?BR>    經(jīng)過新生的最后陣痛之后,悉達多以“自我”的形態(tài)重新投入生活,去經(jīng)驗人生。他又開始經(jīng)歷吠陀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居家期”。這個“自我”和重生之前的自我是不一樣的。之前的自我?guī)е改?、導師、朋友的烙印和影子,里面混雜著諸多“他我”的成分。確切的說,是無數(shù)的“他我”組成了悉達多曾經(jīng)的“自我”。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經(jīng)歷“居家期”,無疑也是“他我”的再一次生命體驗。
    經(jīng)過跟常人相反的體驗之后,以純粹自我進入世俗生活的悉達多,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不同呢?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十一
    第一次讀哲學小說。聽到“哲學”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著看后且很想了解悉達多的一切行為和行為動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覺得悉達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他行走在時間河流中,卻忘記珍惜當下,享受當下。
    很久前聽過一句話——順其自然是看破紅塵掙扎無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達多的順其自然是更多是對當前生活的一種坦然和釋手。當悉達多和喬文達決定去見佛陀時,他說了句非常安詳?shù)脑挕白屛覀兿碛眠@一果實,并繼續(xù)期待吧,喬文達。我們已經(jīng)受了喬達摩的恩惠。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喚我們離開沙門。至于是否還有其它更多的果實,讓我們靜心等待吧?!逼鋵嵨矣悬c難以理一個人能如此安詳仍然執(zhí)著于遠方的自我,更何況處于冉冉社會的我們呢。
    “我曾經(jīng)常想到:是否有一天喬文達能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我而獨立走出一步?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是一個男子漢,你選擇了自己的路。愿你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贖!”這是悉達多在準備離開喬文達時講的一句話。想起初中的英語老師曾說過人都是非常孤獨之類的話。老師對我講的這些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獨,緣始而聚,緣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會是人生獨一無二的體驗和回憶,體驗過程,珍惜過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樣的儀態(tài),能如他一樣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瀟灑、如此尊嚴、如此謹飭、如此坦誠,如此單純又如此神秘。一個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處才能有他一樣的神態(tài)和舉止。我也必須探入自己的最深處。”這段是悉達多對佛陀微笑的描寫。從文字和腦海中對佛像的面容,瞬間感覺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測、別有蘊意。好像很小時看電視之類的對佛祖的容貌就有點印象,但從未好好洞悉過佛陀的微笑里包含著些什么,被作者這樣一描述,感覺從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這番話的描述,我在想佛陀會不會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時候,應(yīng)該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覺得悉達多這一生是幸運而多彩的,他雖然沒能尋到他很明確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經(jīng)歷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嘗過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沒有白白來人間一趟吧。
    《悉達多》小說故事后面的末尾讓我感覺有點進展過快。我覺得喬達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達多前額后瞬間參透和領(lǐng)悟這么多事情有點奇怪,我不太理解。
    名著悉達多讀后感篇十二
    近日閱讀了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的小說《悉達多》,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著作。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在黑塞的書中,喬達摩和悉達多卻變成了兩個人,喬達摩成了歷史上的釋迦牟尼,而悉達多卻成了一個獨自探尋真理的浪子。他經(jīng)歷了出家苦行的沙門生活,后來和同行的朋友果文達遇見了喬達摩佛陀,果文達皈依了佛陀,而悉達多卻選擇繼續(xù)獨行。為了探索真理,他又拋棄了沙門身份,還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后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
    醉生夢死的生活了二十年后,他忽然感到了自己的衰老,感到了絕望。心靈深處的召喚讓他再次出走,穿過森林,在一條河邊他遇見了一個船夫,他也成為了船夫,成了清貧的擺渡人。在日復一日的擺渡中,他以河為師,終于悟道成佛。此時喬達摩佛陀已經(jīng)入滅,追隨佛陀一生的果文達依然沒有悟道,他在彷徨中再次在河邊與悉達多相遇,一番交談之后,感慨良多,我一生都在追隨佛陀,可佛陀已經(jīng)入滅我還是沒能解脫。你與佛陀只有一面之緣,便特立獨行,走上了一條與佛陀的教誨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后卻獲得了與佛陀同等的覺悟。
    解脫的境界只有一個,但達到這個境界的途徑卻不止一個。有人說禪宗不是印度的佛教,跟釋迦牟尼的說法完全不同。這是真的,即使今天東南亞的高僧也會對中國禪宗的教法感到很陌生。禪宗就是另一個途徑。何止禪宗,中國的道家同樣達到了解脫的境界。只是道家不但不喜歡宣傳,而且還特別低調(diào),藏著掖著,表述隱秘,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世界上有這么多人,每個人的性情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喜好也不一樣,沒找到適合自己的鞋子,走起路來就很別扭。我們要到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但我們的鞋子可能是不一樣的。跟著圣人后面走,你未必就能成為圣人,邯鄲學步的故事你明白。對于我來說,沒有比禪宗更好的選擇,在我眼里禪宗就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說,這雙鞋特別適合我。那么我的文章同樣只對與禪宗有緣分的人有效。
    在我看來禪宗實在是太好了,立刻就能超越生死,立刻就能獲得大自在。禪宗的作用全靠一個悟來發(fā)動,沒有悟那就沒有任何效果。我要自己悟那是特別容易的事情,我要別人悟那就是特別難的事情。我不需要給自己講任何理由,這不生不滅的悟境就在眼前,我還要告訴自己什么?大熱天的走在外面,太陽照得你眼睛都睜不開,你還要不斷說服自己,天上有個太陽嗎?我要給一個一輩子活在地洞里,從來沒見過光的人說天上有個太陽,那就得寫一本哲學論著進行論證,那就太麻煩了。喜歡禪宗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歡這樣做,那應(yīng)該是佛學家的事情。我說過禪宗就是非常實用的,你得了好處就行了,你得了好處自然就明白了。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那不是讓你相信天上有太陽的問題,而是該找個陰涼處躲太陽了。所以自己悟容易,讓人悟難。這長生不死的要訣就在這一悟里面,不是印在紙上的,所以再富貴的人不自己悟也沒辦法得到,這就叫做大道為公。
    不要被這個世界上的道理給套住了,你的悟能讓你超越這個世界,能讓你在無數(shù)的世界存在。悟是不在任何道理里面的,這里面不存在什么有我無我的說法,那些老僧常談的東西,都是在廟里面念了一輩子的經(jīng),變成了他們的順口溜。我這里就沒有這些,我就是個爽快人,我就說,你不沾染生死,你就沒有生死??炊慕o我個鮮花,不懂的扔我個雞蛋,如此而已,呵呵。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