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原名石悅。據(jù)說他在中小學時期就把《上下五千年》通讀了12遍,看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他能寫出《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也是來自于他從小就積累的歷史文化底蘊,筆名當年明月,取自宋代晏幾道的一首詞“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某部雜志曾經(jīng)對他有過一個評價:白天,他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公務員,晚上,他就化身為六七百年前的一輪明月照耀空中。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間的歷史。這是一本火了很久的書,雖然寫的是歷史吧,確有小說的趣味。而我本人對明朝的歷史事情就非常的感興趣,機緣巧合下,就接觸了這本書。故借此機會把我喜歡的事,喜歡的書推薦給大家。
書中那些真實的人,真實的喜悅和悲痛,真實的突如其來的變故,真實的積重難返的絕望,直接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這些真實構成的歷史本來就足夠精彩紛呈,讀著讀著,我發(fā)現(xiàn)這不是戲說,這是在還原歷史的情緒,將那些冰冷冷的時間線,串成一段段不朽的故事。
整套書很多,一共九部,書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的鮮活,無論是明朝的16帝,還是打贏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于謙,為大明延續(xù)國運幾十年的張居正,清官的典范海青天——海瑞,一邊讀一邊仿佛有無數(shù)幀畫面在我腦海中閃過,真的覺得自己就是書中一個個歷史事件的親身經(jīng)歷者。
說到明太祖朱元璋,這里一個有關于他的傳說,據(jù)說他的外公是南宋亡國戰(zhàn)爭崖山海戰(zhàn)的一個親身經(jīng)歷者,當年南宋的那場崖山之戰(zhàn),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宋少帝投海自盡,數(shù)十萬民眾葬身于大海,朱元璋的外祖就是當時參戰(zhàn)的一位士兵,他后來生了一位女兒,這位女兒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元朝的統(tǒng)治只在華夏大地上存在了九十八年,最終還是由宋代的后人來報了元代對南宋的亡國之仇。
我在摘錄了書中的幾段原話,講解的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故事,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朱棣當年的規(guī)劃才有了現(xiàn)代北京城的初步的`樣子,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宮、天壇等著名的建筑都是朱棣時期打下的基礎。
這本書最令我震撼的也是我想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它傳遞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價值觀,剛強氣節(jié),善良忠誠,這些永遠是沉淀在中華民族心中永恒的財富。
在這本風云跌宕的歷史書的最后,卻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徐霞客游玩中國的山川大地,寫下了《徐霞客游記》,這是一本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徐霞客,論學識,論權利,所有的一切,他是絕對比不上其他人的,卻被作者寫在了書末,而正是這最后的一筆讓這本書變得完美,當我們的腦海里面還是王侯將相,戰(zhàn)鼓狼煙,宮廷爭斗時,突然所有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你看到了一個老人,哼著歌,騎著馬,拿著一支筆行走在華夏土地的湖泊山川,他的嘴角帶著笑意,那種超然和淡泊,不禁讓我想到這句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之中!”
這一刻也許那個困擾了我們很久的,那個人類活著的終極意義呼之欲出。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道理——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二
最近花了兩周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除了好還是好。
讀到這本書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讀它的,當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點擊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熱愛歷史,喜歡歷史故事,比如全國正在熱播三國演義,當然是新版的,我感覺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一些事,還挺貼近歷史形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新版的不好,我想這應該是受了舊版三國與小說影響太深的原因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三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閑著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結尾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著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著的意義”么!
年少時總是著急,急著出人頭地,急著自己的未來怎么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么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曾經(jīng)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無成,于是更加著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著我這個曾經(jīng)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么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為什么活著,總想著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立下一份不朽功業(yè),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xiàn)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為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活著。開頭和結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為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jīng)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為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shù),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shù)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shù)值也都是一樣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并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范圍內(nèi)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著,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四
最近,我看了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石悅),這本書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說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小說的筆法,對明朝的十七個皇帝、王公權貴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一個全景描述,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的筆墨最多。還加入了21世紀最流行的字眼,連朱元璋也時不時說說“股份”這樣的金融詞匯。里面還有精彩的古代宮廷爾虞我詐,權謀之術、戰(zhàn)爭之術、詭詐之術、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閹黨的徐階、土木堡事變后力挽狂瀾的于謙、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著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啟(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jiān)、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里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仿佛這些畫面都出現(xiàn)在腦海里,雖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xiàn)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當年明月將《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幽默風趣、詼諧、有時令人心情舒暢,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五
這是我們?nèi)业谝淮喂沧x的一本書。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們?nèi)叶荚诳础睹鞒切┦聝骸?。媽媽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們都愛交流、分享?BR>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間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歷史書那樣深奧嚴肅,讀起來既枯燥又難懂,可是這本書語言幽默風趣,敘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經(jīng)常用很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套用現(xiàn)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詞闡明自己的觀點看法,讀起來既新鮮又有趣,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樣好看,,我們?nèi)乙恢鹿J。
這套書一共五本,它開始是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的小說,書中介紹了明朝的歷代帝王,以及王公貴族、名臣奸相,它講述了明朝的開創(chuàng)、輝煌、磨難、中興、衰敗的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讓我敬佩,他從一個窮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為威風凜凜的皇帝,如果沒有無窮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他如何戰(zhàn)勝強有力的敵手。燕王朱棣編寫《永樂大典》,鄭和七下西洋,明朝驅逐韃靼,使明朝走向鼎盛。還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繼光,傾軋朝野的奸臣嚴嵩,為中興朝廷的張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數(shù)于謙了。于謙的名字我們早就知道,他是詩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詳:“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發(fā)現(xiàn)于謙還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樣,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他指揮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變”后被劫為人質,韃靼圍攻北京的危難之時,朝廷里亂成一鍋粥,王朝的命運岌岌可危,就在此時,于謙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軍不多的情況下,指揮有方,用杰出的謀略和無窮的智慧,打響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粉碎了韃靼陰險的詭計,挽救了明朝的命運,如果沒有他,明朝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墒橇钊藗暮蜌夥盏氖?,重新復辟后的朱祁鎮(zhèn)聽信小人讒言,在北京崇文門外,這座他曾拼死保衛(wèi)的城池前斬決,史載:天下冤之。在隨后的抄家中,人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個朝廷一品大員家一貧如洗,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連抄家的官員都羞愧自己的行為,我不禁難過得流下眼淚。
《明朝那些事兒》不但讓我了解了歷史,而且使我愛上了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六
但為什么會這樣呢?人們都知道,《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鮮亮麗的一頁,它代表著我們實現(xiàn)了本質上的突破,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的里程碑。而作為當時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領導者,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編輯,解縉的一生有足夠的資本被當下的我們永遠傳唱,銘記在心。
原因很簡單,明月先生已經(jīng)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此事做了詳細的'解答。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jīng)充分闡述清楚了足以導致解縉“失寵”的根本原因——政治。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還不是一般的政治漩渦,而是關系到帝國根本的最大漩渦——繼承人問題?!?BR> 是的,解縉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政治根本(因為他曾經(jīng)果斷地投降朱棣并得到了許多好處)于是毅然決然的涉足了這個危險的“未知水域”。他認為,朱棣是不會背叛諸如:“朕與你義如君臣,恩猶父子?!边@樣類似于“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話,他同樣自負的認為自己作為“明朝第一學子”,不僅學習好,也同樣不會在政治上吃虧的。
就這樣,解縉最終壞在了自己越來越露骨的表現(xiàn)下,說得文雅一點就是“不知進退”,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過于囂張”,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抓鼻子上臉。”
可悲,可嘆,他原本可以光耀后世的一生,與其說是斷送在朱棣和朱高煦的雙手上,不如說是斷送在這位“明代第一才子”一時間的糊涂和自大上。
當下的我們,常常會為了某些已經(jīng)做過但做錯的事情惋惜不已,雖然說作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種生活中小小的惋惜頂多帶給我們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過不去,伴隨的也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幾聲埋怨而已。但遲早有一天,這種惋惜會釀成大禍。因為當你面對真正的決策時,你的機會往往也只有一次,所謂“成者王侯敗者寇”,并不單單指得是戰(zhàn)場上你死我活的斗爭,同樣是在代指面對抉擇時自己心里的拼搏。
而做事不三思更是導致解縉失敗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孔孟都曾多次強調過“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第一才子”的悲慘人生也迫使我們再一次明白了古人言的準確性。事實是殘酷的,當我們面對它們時,難免會慌亂,難免會自負。但千萬不要像解縉一樣,不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就立刻參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去渾水摸魚。此時,盡量去做一個觀棋不語的人,盡情地看著這些“跳梁小丑”表演罷了。
沒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他既然能將一個人從悲劇的深淵抬舉到萬人之上的最高點,那么他也同樣能做到將一個人從幸福的港灣扔向無邊的苦海。
第一才子解縉,你的故事終將落幕,而我自傾懷,君且隨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七
一個平凡而又安靜的夜晚,我打開了一個很久未打開過的抽屜,拿出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兒》,輕輕拂去那一層厚厚的積灰,一看這本暗淡無光的封面,我便想起了那書中一個又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
朱元璋:明與斷的象征
在中國那么幾個朝代里,百姓平民出身的皇帝有幾個?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位。一個月,三十天,他家就餓死了三個人,在這種壓迫下,他成為了一個看清局勢,明見結局的人。和尚出寺時,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全民造反的那個元朝,他卻明白造反是要砍頭的,他不像別人那么魯莽,同時,他也立馬斷定自己不會有事,而且,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等爭奪天下時,他靠著明和斷這二個技能,從而讓這位看明局勢且一馬斷先的.人,當上了明朝的第一個有名的平民皇帝。
常遇春:膽與武的象征
陳友諒:堅與絕的象征
在這么久的一個明代里,還有不少風風雨雨的人物,在我們看來,他們似十全十美,其實,他們也有各自的短處,朱元璋,其實也是一個暴君,殺了眾多官員,使朝廷上下只有五個人;再如常遇春,他看似英勇不懼,在戰(zhàn)場上膽識過人,其實,他曾把三千多名士兵活生生用土給埋了;而那個陳友諒更不用說了。那我們?yōu)楹尾幌駛髡f中一那個十全十美的人學習而奮斗呢?取長補短,方能更勝一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八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起初看標題,以為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wǎng)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群眾的評論依然那么火熱。于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閱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鑒》、《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xiàn)代化,加入個人心里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寫點什么,卻不知從何說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為之澎湃,對里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弊屛翼敹Y膜拜的至理名言。以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嘆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yī)療水平也相對落后,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边@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征逝去時說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guī)律,誰也逃脫不了自然規(guī)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九
王祎
我讀過許多書,有童話,有小說,有傳記,有歷史故事,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他讓我知道了許多歷史知識。明朝有276年之久,有16位皇帝,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永樂皇帝——朱棣。
在我看來朱棣并不是一個好人,但它的確是個好皇帝,因為他很有遠見。在他統(tǒng)治的時代下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荒地被開墾,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倉庫里堆滿了糧食和錢幣,經(jīng)濟和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發(fā)展,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他還命鄭和出海下西洋,把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和文明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他用了風趣和幽默解說了這段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一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原名石悅。據(jù)說他在中小學時期就把《上下五千年》通讀了12遍,看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他能寫出《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也是來自于他從小就積累的歷史文化底蘊,筆名當年明月,取自宋代晏幾道的一首詞“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某部雜志曾經(jīng)對他有過一個評價:白天,他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公務員,晚上,他就化身為六七百年前的一輪明月照耀空中。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間的歷史。這是一本火了很久的書,雖然寫的是歷史吧,確有小說的趣味。而我本人對明朝的歷史事情就非常的感興趣,機緣巧合下,就接觸了這本書。故借此機會把我喜歡的事,喜歡的書推薦給大家。
書中那些真實的人,真實的喜悅和悲痛,真實的突如其來的變故,真實的積重難返的絕望,直接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這些真實構成的歷史本來就足夠精彩紛呈,讀著讀著,我發(fā)現(xiàn)這不是戲說,這是在還原歷史的情緒,將那些冰冷冷的時間線,串成一段段不朽的故事。
整套書很多,一共九部,書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的鮮活,無論是明朝的16帝,還是打贏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于謙,為大明延續(xù)國運幾十年的張居正,清官的典范海青天——海瑞,一邊讀一邊仿佛有無數(shù)幀畫面在我腦海中閃過,真的覺得自己就是書中一個個歷史事件的親身經(jīng)歷者。
說到明太祖朱元璋,這里一個有關于他的傳說,據(jù)說他的外公是南宋亡國戰(zhàn)爭崖山海戰(zhàn)的一個親身經(jīng)歷者,當年南宋的那場崖山之戰(zhàn),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宋少帝投海自盡,數(shù)十萬民眾葬身于大海,朱元璋的外祖就是當時參戰(zhàn)的一位士兵,他后來生了一位女兒,這位女兒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元朝的統(tǒng)治只在華夏大地上存在了九十八年,最終還是由宋代的后人來報了元代對南宋的亡國之仇。
我在摘錄了書中的幾段原話,講解的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故事,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朱棣當年的規(guī)劃才有了現(xiàn)代北京城的初步的`樣子,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宮、天壇等著名的建筑都是朱棣時期打下的基礎。
這本書最令我震撼的也是我想推薦大家去看這本書的原因,是它傳遞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價值觀,剛強氣節(jié),善良忠誠,這些永遠是沉淀在中華民族心中永恒的財富。
在這本風云跌宕的歷史書的最后,卻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徐霞客游玩中國的山川大地,寫下了《徐霞客游記》,這是一本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徐霞客,論學識,論權利,所有的一切,他是絕對比不上其他人的,卻被作者寫在了書末,而正是這最后的一筆讓這本書變得完美,當我們的腦海里面還是王侯將相,戰(zhàn)鼓狼煙,宮廷爭斗時,突然所有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你看到了一個老人,哼著歌,騎著馬,拿著一支筆行走在華夏土地的湖泊山川,他的嘴角帶著笑意,那種超然和淡泊,不禁讓我想到這句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之中!”
這一刻也許那個困擾了我們很久的,那個人類活著的終極意義呼之欲出。也許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道理——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二
最近花了兩周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除了好還是好。
讀到這本書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讀它的,當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點擊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熱愛歷史,喜歡歷史故事,比如全國正在熱播三國演義,當然是新版的,我感覺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一些事,還挺貼近歷史形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新版的不好,我想這應該是受了舊版三國與小說影響太深的原因吧!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三
放假第一天,在家實在閑著無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兒》,結尾當年明月說: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一切的豁達,既不盲目的樂觀,也不放棄的悲觀,帶著知道結局的心情去努力讓過程更有意義一些,這不正是我所要尋找的“活著的意義”么!
年少時總是著急,急著出人頭地,急著自己的未來怎么還沒來,萬一不來了怎么辦。越長大越覺得人生的悲哀,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自己依舊如此渺小,依舊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塵埃,何時才能變成閃光的金子呢?還是這一輩子就如此了,命運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話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曾經(jīng)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無成,于是更加著急,甚至悲觀。歷史用嘲諷的眼神望著我這個曾經(jīng)癡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讓你活蹦幾年,你就開始做夢!連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夢做的多了總要醒的,醒了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最終都是要“做了糞土”的,何必那么糾結。
也許很多人早已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我這頑冥不化的腦袋始終在糾結,自己到底為什么活著,總想著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總想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yè),立下一份不朽功業(yè),總覺得自己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應該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顧,還很輕蔑的說“沒意義”,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顧,甚至不解周圍人的指責,還很理直氣壯的說:“做這些事有什么意義?你要能說出它的意義我就做!”現(xiàn)在想來實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為既然活著就應該好好活著。開頭和結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樣,無論你是貴為天子還是撿破爛的,無一例外,“先化作糞,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經(jīng)有多輝煌結局都會很悲慘,甚至越輝煌結局越悲慘,因為爬的高所以摔的慘。我們的起點與終點是在一條水平線上的,中間的過程就在這兩點之間起起落落,把所有點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有趣的函數(shù),雖然每個人的人生函數(shù)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變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圍,起點與終點的函數(shù)值也都是一樣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個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應該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去做好該做的事,做一個平凡的人,過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簡單的幸福,勿動貪念。這也并不是消極,如果在能力范圍內(nèi)能做好所有該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從中也定能體會到無盡的快樂。
人生無常,事事無休,興衰交替,聰明的人一定能從中獲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自己都要充滿希望的活著,去尋找快樂。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四
最近,我看了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石悅),這本書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說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小說的筆法,對明朝的十七個皇帝、王公權貴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一個全景描述,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的筆墨最多。還加入了21世紀最流行的字眼,連朱元璋也時不時說說“股份”這樣的金融詞匯。里面還有精彩的古代宮廷爾虞我詐,權謀之術、戰(zhàn)爭之術、詭詐之術、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閹黨的徐階、土木堡事變后力挽狂瀾的于謙、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著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啟(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jiān)、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里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仿佛這些畫面都出現(xiàn)在腦海里,雖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xiàn)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當年明月將《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幽默風趣、詼諧、有時令人心情舒暢,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五
這是我們?nèi)业谝淮喂沧x的一本書。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們?nèi)叶荚诳础睹鞒切┦聝骸?。媽媽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們都愛交流、分享?BR>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間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歷史書那樣深奧嚴肅,讀起來既枯燥又難懂,可是這本書語言幽默風趣,敘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經(jīng)常用很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套用現(xiàn)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詞闡明自己的觀點看法,讀起來既新鮮又有趣,原來歷史書也可以這樣好看,,我們?nèi)乙恢鹿J。
這套書一共五本,它開始是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的小說,書中介紹了明朝的歷代帝王,以及王公貴族、名臣奸相,它講述了明朝的開創(chuàng)、輝煌、磨難、中興、衰敗的歷史。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讓我敬佩,他從一個窮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為威風凜凜的皇帝,如果沒有無窮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他如何戰(zhàn)勝強有力的敵手。燕王朱棣編寫《永樂大典》,鄭和七下西洋,明朝驅逐韃靼,使明朝走向鼎盛。還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繼光,傾軋朝野的奸臣嚴嵩,為中興朝廷的張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數(shù)于謙了。于謙的名字我們早就知道,他是詩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詳:“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讀了《明朝那些事兒》,我發(fā)現(xiàn)于謙還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樣,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他指揮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變”后被劫為人質,韃靼圍攻北京的危難之時,朝廷里亂成一鍋粥,王朝的命運岌岌可危,就在此時,于謙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軍不多的情況下,指揮有方,用杰出的謀略和無窮的智慧,打響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粉碎了韃靼陰險的詭計,挽救了明朝的命運,如果沒有他,明朝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墒橇钊藗暮蜌夥盏氖?,重新復辟后的朱祁鎮(zhèn)聽信小人讒言,在北京崇文門外,這座他曾拼死保衛(wèi)的城池前斬決,史載:天下冤之。在隨后的抄家中,人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個朝廷一品大員家一貧如洗,沒有一樣值錢的東西,連抄家的官員都羞愧自己的行為,我不禁難過得流下眼淚。
《明朝那些事兒》不但讓我了解了歷史,而且使我愛上了歷史。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六
但為什么會這樣呢?人們都知道,《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鮮亮麗的一頁,它代表著我們實現(xiàn)了本質上的突破,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的里程碑。而作為當時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領導者,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編輯,解縉的一生有足夠的資本被當下的我們永遠傳唱,銘記在心。
原因很簡單,明月先生已經(jīng)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此事做了詳細的'解答。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jīng)充分闡述清楚了足以導致解縉“失寵”的根本原因——政治。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還不是一般的政治漩渦,而是關系到帝國根本的最大漩渦——繼承人問題?!?BR> 是的,解縉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政治根本(因為他曾經(jīng)果斷地投降朱棣并得到了許多好處)于是毅然決然的涉足了這個危險的“未知水域”。他認為,朱棣是不會背叛諸如:“朕與你義如君臣,恩猶父子?!边@樣類似于“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話,他同樣自負的認為自己作為“明朝第一學子”,不僅學習好,也同樣不會在政治上吃虧的。
就這樣,解縉最終壞在了自己越來越露骨的表現(xiàn)下,說得文雅一點就是“不知進退”,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過于囂張”,說得難聽一點就是“抓鼻子上臉。”
可悲,可嘆,他原本可以光耀后世的一生,與其說是斷送在朱棣和朱高煦的雙手上,不如說是斷送在這位“明代第一才子”一時間的糊涂和自大上。
當下的我們,常常會為了某些已經(jīng)做過但做錯的事情惋惜不已,雖然說作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種生活中小小的惋惜頂多帶給我們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過不去,伴隨的也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幾聲埋怨而已。但遲早有一天,這種惋惜會釀成大禍。因為當你面對真正的決策時,你的機會往往也只有一次,所謂“成者王侯敗者寇”,并不單單指得是戰(zhàn)場上你死我活的斗爭,同樣是在代指面對抉擇時自己心里的拼搏。
而做事不三思更是導致解縉失敗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孔孟都曾多次強調過“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第一才子”的悲慘人生也迫使我們再一次明白了古人言的準確性。事實是殘酷的,當我們面對它們時,難免會慌亂,難免會自負。但千萬不要像解縉一樣,不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就立刻參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去渾水摸魚。此時,盡量去做一個觀棋不語的人,盡情地看著這些“跳梁小丑”表演罷了。
沒錯,歷史就是這么殘酷,他既然能將一個人從悲劇的深淵抬舉到萬人之上的最高點,那么他也同樣能做到將一個人從幸福的港灣扔向無邊的苦海。
第一才子解縉,你的故事終將落幕,而我自傾懷,君且隨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七
一個平凡而又安靜的夜晚,我打開了一個很久未打開過的抽屜,拿出了一本《明朝那些事兒》,輕輕拂去那一層厚厚的積灰,一看這本暗淡無光的封面,我便想起了那書中一個又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
朱元璋:明與斷的象征
在中國那么幾個朝代里,百姓平民出身的皇帝有幾個?朱元璋就是其中一位。一個月,三十天,他家就餓死了三個人,在這種壓迫下,他成為了一個看清局勢,明見結局的人。和尚出寺時,也可以證明這一點,在全民造反的那個元朝,他卻明白造反是要砍頭的,他不像別人那么魯莽,同時,他也立馬斷定自己不會有事,而且,在與陳友諒、張士誠等爭奪天下時,他靠著明和斷這二個技能,從而讓這位看明局勢且一馬斷先的.人,當上了明朝的第一個有名的平民皇帝。
常遇春:膽與武的象征
陳友諒:堅與絕的象征
在這么久的一個明代里,還有不少風風雨雨的人物,在我們看來,他們似十全十美,其實,他們也有各自的短處,朱元璋,其實也是一個暴君,殺了眾多官員,使朝廷上下只有五個人;再如常遇春,他看似英勇不懼,在戰(zhàn)場上膽識過人,其實,他曾把三千多名士兵活生生用土給埋了;而那個陳友諒更不用說了。那我們?yōu)楹尾幌駛髡f中一那個十全十美的人學習而奮斗呢?取長補短,方能更勝一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八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起初看標題,以為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wǎng)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群眾的評論依然那么火熱。于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閱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鑒》、《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xiàn)代化,加入個人心里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寫點什么,卻不知從何說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為之澎湃,對里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弊屛翼敹Y膜拜的至理名言。以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嘆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yī)療水平也相對落后,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边@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征逝去時說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guī)律,誰也逃脫不了自然規(guī)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篇九
王祎
我讀過許多書,有童話,有小說,有傳記,有歷史故事,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兒》,他讓我知道了許多歷史知識。明朝有276年之久,有16位皇帝,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永樂皇帝——朱棣。
在我看來朱棣并不是一個好人,但它的確是個好皇帝,因為他很有遠見。在他統(tǒng)治的時代下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荒地被開墾,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倉庫里堆滿了糧食和錢幣,經(jīng)濟和科技文化都有很大的發(fā)展,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他還命鄭和出海下西洋,把中華民族的先進科學和文明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他用了風趣和幽默解說了這段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