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一
1、從句子結(jié)構(gòu)來看,要把握兩點:
(1)主謂間、動賓間、狀之間、動補間經(jīng)常要停等。例如:
例1、(云南省2005年課改題)以下語句朗誦節(jié)奏感準確的1項是()。
a、今齊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這兒a項的主語是“齊國的地方”,謂語是“四周幾千里”,因此這句要在“齊地”后間斷。
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式上稱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礎的能力。下邊網(wǎng)編為大家查找梳理了有關語文科文言文斷句答題技能,熱烈歡迎參照借鑒,期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想要知道更多有關訊息請連續(xù)關注我們應屆生培訓網(wǎng)。
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取決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悟,所以朗讀就看起來至關重要。我們遇到斷句篇段,不要急切解題,應領先朗讀這個篇段,根據(jù)朗讀,力圖對全篇的內(nèi)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漸變小范疇,隨后再集中注意力剖析難斷處,遵從先易后難的準則。
找虛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談到: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也送末之常科。可見,文言虛詞(尤其是語氣詞),通常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中普遍放到句首的發(fā)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放到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和(歟)、焉、耶(邪)等;出現(xiàn)在句中的虛詞有:于、為、則、而、以等。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二
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BR> 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
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BR> “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
例3:“君與具來?!?BR> “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lián)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
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二刪。
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例1:“夫戰(zhàn),勇氣也?!?BR> 譯句:“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fā)語詞,刪去不譯。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來自 WWw.XUefeN.Com.cn
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R> 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薄耙病睘榫渲姓Z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diào)。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diào)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笨烧{(diào)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笨烧{(diào)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
例:“何以戰(zhàn)?”可調(diào)成“以何戰(zhàn)”。
4、介賓短語前移。
“還自揚州?!笨烧{(diào)成“自揚州還”。
四留。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BR>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
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
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jié)詞。
2、對于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句義擴展其內(nèi)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
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使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BR> 譯句:“(秦)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于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確的翻譯。
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BR> 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
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體現(xiàn)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
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例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鐘于我何加焉”中的“萬鐘”代高官厚祿等?!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fā)”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
替就是替換。
1、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
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xiàn)代詞或詞組。
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边@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xiàn)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shù)脑~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成“都”;“咨”,要換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jié)構(gòu)替換成現(xiàn)代詞或結(jié)構(gòu)。
例:“然則……”:換成“既然這樣,那么……”;“何以………?”換成“根據(jù)什么……”。
十
選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薄氨笔且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三
留: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
刪:
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zhàn)》“夫戰(zhàn),勇氣也?!边@里的“夫”為發(fā)語詞,翻譯時應該刪去。《狼》:“肉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边@里的“之”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沒有實意,應該刪去。
補:
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換:
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如《觀潮》:“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這里的“歲”應換成“年”。
調(diào):
翻譯時,有些句子(謂語前置、定語后置、賓語前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等)的詞序需要調(diào)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調(diào)整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選:
選用恰當?shù)脑~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選用恰當?shù)脑~義進行翻譯,已經(jīng)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里的“顧”是一個多義詞,有多種解釋: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在本句中用“拜訪”最為恰當。
譯:
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核舟記》:“石青糝之?!边@里的“糝”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翻譯時必須譯出。
意:
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白,應用意譯。如《鴻門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里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占有。
縮: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以將其凝縮。
擴: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
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nèi)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四
讀文段:
找虛詞:
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多就解決了。
察對話:
例〔3〕、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依總分:
據(jù)修辭:
頂真:
例〔5〕、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
例〔6〕、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
對稱: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怨不期深淺∕其于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BR> (《戰(zhàn)國策?中山策》)。
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復:
例〔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xiàn),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
辨句式:
例〔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一題。
例〔10〕、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了問題。
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該是多管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五
題目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
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二、仔細分析標題。
學生應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nèi)容了。
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三、結(jié)合注釋。
速讀全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
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
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xù)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對癥下藥”
解答問題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nèi)容理解題。
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
這類題目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
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nèi)容理解題。
一般來說,作者通過短小的文言語段,記敘一件事,表達一個中心或一種哲理。所以我們了解了全文的內(nèi)容后,還要進一步思考作者蘊藏在文章里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將主旨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時作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時發(fā)表議論,直抒胸臆,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顯旨,贊頌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為己任,抒發(fā)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六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diào)、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靶拧本褪且矣谠?,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斑_”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文字語句要生動優(yōu)美、簡練流暢??傊难晕姆g要求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
“留、換、調(diào)、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jù)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xiàn)在仍在用,但現(xiàn)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shù)脑~進行替換。
三、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來調(diào)整語序。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跡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jié)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jié)詞補充為現(xiàn)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jié)訶。
2.文言文里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xiàn)象,翻譯時應忠實于原文,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么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七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為了激發(fā)學生文言文閱讀興趣,讓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談談自己的膚淺見解。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作用。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怕學文言文,甚至討厭文言文。我覺得這種現(xiàn)狀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讓初中學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學習效果呢?我主要從以下八個方面著手。
一、確立目標,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
上了幾年的初中語文,發(fā)覺大多教師的文言文教學過程都是一種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紹——朗讀——疏通詞句——課文內(nèi)容及主題分析——練習。這種模式存在這樣三個“中心意識”:1.以知識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接受。2.以教師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灌輸。3.以誦記為中心,一味強調(diào)記憶。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記個不停,課后教師再加一句,回去把這些內(nèi)容背出,明天檢查!不用擔心學生掌握不了。但我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知道這種教法遠遠達不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并非僅此而已,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shù)蔫b賞評析。大多數(shù)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課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意境之美,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shù)修養(yǎng)、審美情趣是很有影響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內(nèi)容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文言作品做出適當?shù)蔫b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這是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也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橋鋪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文言文教學首先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激發(fā)他們讀原著的熱情,尤其從激發(fā)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這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并且組織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的詞匯,把學習文言文變?yōu)閷W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
例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病人膏肓”、“諱疾忌醫(y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人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jié),必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此外,文言文、現(xiàn)代文一脈相承,許多語詞、語用、語義是相通相連的,學生學習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詳?shù)某烧Z、名句,學生積累的知識經(jīng)驗、已有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基礎。這些與學生生活、學習息息相關的經(jīng)驗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調(diào)動,文言文與學生的距離感就會大大消除。因而,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前盡可能使學生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橋和路”,增強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和興趣。另外,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要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在教學“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靈活多樣的教法,生動形象地吸引學生,把學生的興趣全部挖掘出來。根據(jù)文言文的特點,可以進行以下教學設計。
1、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八
快速瀏覽題目。
仔細分析標題。
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xù)閱讀??傊僮x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nèi)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nèi)容理解題。一般來說,作者通過短小的文言語段,記敘一件事,表達一個中心或一種哲理。所以我們了解了全文的內(nèi)容后,還要進一步思考作者蘊藏在文章里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將主旨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時作者在文章的結(jié)尾時發(fā)表議論,直抒胸臆,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顯旨,贊頌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為己任,抒發(fā)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怎樣準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xiàn)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借助于被動詞,如“被”、“于”、“為……所……”表示被動;不借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yōu)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留、補、刪、換、調(diào)。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diào)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注: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九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其中,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句可分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類。系統(tǒng)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弄清其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2.反復誦讀。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多誦讀可以培養(yǎng)語感,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講究內(nèi)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反復誦讀可以充分領略作品的音樂美,提高學習興趣。
3.詞性法。
解答文言文,我們可以析字形,明字義;可以將給出的詞義代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辨別實詞的詞性來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擾項。眾所周知,漢字的詞性不一樣,字義也就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這一特點來幫助解題。
4.代入法。
文言文課外知識是課內(nèi)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課內(nèi)知識點,特別是掌握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虛詞這一小題時自如地運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虛詞的題型絕大部分是將每個虛詞都放在兩個句子中加以比較來考查其異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學課本。答題時,可以先從課內(nèi)的那一句入手,把這句中該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解釋,看是否通順,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則不相同。
5.對照法。
文言文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可能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所以,對句意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先通過對照,找準選項中與原文的不同點,之后,把難以區(qū)分的地方向原文詞語上靠,找到對應的詞匯,看看人物事跡的敘述注意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準確、人物性格是否準確等,同時,主旨性的選項要結(jié)合全文,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要總體把握文意。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
我們對文言文題普遍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其實,只要稍稍作一點準備,就會發(fā)現(xiàn),歷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高考選文標準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二十四史”中的傳記部分和《資治通鑒》中的名段;以《孟子》《韓非子》為代表的先秦淺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筆記文;以《夢溪筆談》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說。從以往的選文看,高考雖說回避社會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但倡導并弘揚真善美是永恒的時代主題,結(jié)合當前反腐倡廉和社會輿論看,對忠臣廉吏的價值判斷依然會影響高考文言文的選文。
如何讀懂文言文文段。
帶著“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結(jié)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兩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釋,很多時候有提示作用。對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盡可能地排除。對理解文段起關鍵作用的詞句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認真閱讀最后一道有關內(nèi)容分析的'題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
答題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
實詞理解: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
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古代多單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類似于現(xiàn)代漢語雙音節(jié)的詞,古義盡可能分開理解。要具體、形象。分開解釋的含義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與上下文保持一致。四個選項比較、權(quán)衡,增強準確性。
古今異義:將該詞語的今義帶進原文,通則對,不通則錯。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一
一、怎么去讀。
(1)先讀最后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nèi)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jié)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jù)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diào)動的:調(diào)、徙、轉(zhuǎn)、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quán),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二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fā)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shù)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后來當“紙”大規(guī)模使用時,統(tǒng)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jīng)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jīng)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么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同學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jù)教學實踐總結(jié)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應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jié)構(gòu)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nèi)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nèi)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
第三步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jié)合注釋速讀全文。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lián)系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xù)閱讀??傊?,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nèi)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基本原則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zhuǎn)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xiàn)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掌握文言文中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借助于被動詞,如“被”、“于”、“為……所……”表示被動;不借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
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yōu)美、有文采)。
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留、補、刪、換、調(diào)。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diào)整過來。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
注:直譯即逐字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三
文言翻譯,就是用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方式,把文言句子的意思說出來。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于準確地翻譯文言文。詳情請看下文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方法: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diào)、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靶拧本褪且矣谠?,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斑_”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文字語句要生動優(yōu)美、簡練流暢??傊难晕姆g要求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nèi)容。
“留、換、調(diào)、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為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jù)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謚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里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xiàn)在仍在用,但現(xiàn)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shù)脑~進行替換。
三、調(diào)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來調(diào)整語序。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里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chǎn)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跡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jié)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jié)詞補充為現(xiàn)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jié)訶。
2.文言文里將數(shù)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
3.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見的現(xiàn)象,翻譯時應忠實于原文,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么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為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里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xiàn)代漢語里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四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nèi)容。
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大致把文章瀏覽一遍,不要求掌握全部文意,大概讀懂就行了。文段后的注釋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關注。文段中出現(xiàn)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
可采用提取主要信息法,通過速讀提取主要信息如下:寫的是什么人,主要生活在什么時代,做了什么事,這些事有什么意義,文中還涉及什么人物。把握了以上信息,可以說基本上弄懂了文章的大意,在這個前提下做題,也許仍會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會有大的失誤。
許多考生解題時,往往只注重選項本身的比較,而不去對照原文,更不去看他的上下文,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注重語境,根據(jù)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斷,把問題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分析,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是答題的重要一環(huán)節(jié),不可等閑視之。
對照選項都相當于給文言文語段加了注解,特別是如果題干中要求選不正確的一項,那么四個選項中就有三個正確,這就等于給了你大量的注解,毋庸置疑,這對于正確理解文意作用是相當大的。
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nèi)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lián)系上下文檢驗,經(jīng)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
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砂堰@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
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
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做一個整理本,整理所學的實詞虛詞做歸納,方便隨時查記。
例如: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diào)動的:調(diào)、徙、轉(zhuǎn)、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quán),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五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嬰”、“晏子”等不用翻譯。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討沒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連詞,可不譯,整句意思是“子猷與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BR>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一詞是“妻子、兒女”的意思;(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語時了不悲”,翻譯為:(子猷)說話時候完全不悲傷。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罢{(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聞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裝,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為什么”。“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白娱鄦栕笥摇?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對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譯口訣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lián)系后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guī)律。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譯完之后,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一)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弊g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崩?:“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薄霸佟薄叭焙笫÷粤酥^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薄芭c”后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lián)詞。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1(二)刪。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fā)語詞、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例1:“夫戰(zhàn),勇氣也?!弊g句:“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胺颉睘榘l(fā)語詞,刪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弊g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薄耙病睘榫渲姓Z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
(三)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diào)整語句語序,大體有四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笨烧{(diào)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笨烧{(diào)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例:“何以戰(zhàn)?”可調(diào)成“以何戰(zhàn)”。
4、介賓短語前移?!斑€自揚州?!笨烧{(diào)成“自揚州還”。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薄皯c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擴。就是擴展。
1、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役”、“賦”擴展為雙音節(jié)詞。
2、對于一些緊縮復句或言簡義豐的句子,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句義擴展其內(nèi)容,才能使意思表達清楚。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六)縮。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弊g句:“(秦)有吞并天下,統(tǒng)一四海的雄心?!?BR> (七)直。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于文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八)意。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體現(xiàn)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ノ模舷挛母饔薪诲e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例2:“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笨勺g為:“將軍和壯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鐘于我何加焉”中的“萬鐘”代高官厚祿等?!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fā)”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說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換,1、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把古詞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xiàn)代詞或詞組。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边@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2短淺”。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結(jié)構(gòu)替換成現(xiàn)代詞或結(jié)構(gòu)。例:“然則??”:換成“既然這樣,那么??”;“何以????”換成“根據(jù)什么??”。
(十)選。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xiàn)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shù)脑~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薄氨笔且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軍事、戰(zhàn)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為便于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xiàn)代詞語替。倒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guī)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霸?、刪、調(diào)、留、擴、縮、直、意、替、選”是中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jié)合在一起的,我們要根據(jù)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四、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譯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譯“四重奏”最近兩年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察由選擇正誤改為筆譯。這就增加了答題難度,而且所出試題均出于課外,仿佛無跡可求,無從下手。其實,還是可以講究一點技巧,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譯四重奏”:
1.翻譯要注意補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現(xiàn)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語、省略謂語動詞、省略介詞、省略賓語等。在大家做翻譯題時,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補充完整,否則譯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譯要注意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變式句時常出現(xiàn),有主謂后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等四種類型。翻譯時調(diào)整好語序,才能便于翻譯,否則譯文易顛三倒四,給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3.翻譯要注意活用現(xiàn)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實詞可以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用法,這就是活用。主要有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用作動詞,名詞作狀語等。翻譯時要抓住詞語的臨時含義。
4.翻譯要抓住關鍵詞,聯(lián)系語境,重點突破。在文言文閱讀中,有些句子往往因為個別詞而影響全句的理解。這個詞就是一個關鍵詞。對于它,我們要聯(lián)系語境去理解、參悟。綜上所述,文言文翻譯,只要平時努力,并注意以上四點,加以靈活掌握,要翻譯正確是不難的。
五、文言文翻譯得分點把握技巧“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對這一知識點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譯題中體現(xiàn),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譯題已成為考生們關注的焦點。
1、看詞性——從詞類活用現(xiàn)象方面把握備考對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xiàn)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
2、觀句式——從文言句式特點方面把握備考對策:文言句式已納入高考考查范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點,特別要掌握好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3前置句。而這些句式一般說來都有語言標志,因此,可以通過對這些語言標志的識別,來判斷它們是屬于哪種句式特點。
3、悟詞義——從關鍵實詞意義方面把握備考對策:所謂關鍵實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句子中的關鍵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
4、辨用法——從主要虛詞用法方面把握備考對策:虛詞是句子構(gòu)成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試大綱18個文言虛詞中經(jīng)??嫉挠小岸⒁?、于、因、用、乃、其、為、則、之”等,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并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所以,在文言文翻譯中,一定要注意通過看詞性、觀句式、悟詞義、辨用法等方法,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些得分點并準確地把它們翻譯好,翻譯得通順流暢。這樣,才能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六
鄒兵。
電話:***。
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著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更好的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作用。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怕學文言文,甚至討厭文言文。我覺得這種現(xiàn)狀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的乏味造成。因此,結(jié)合中學生的特點,對于不同的文言文課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一、綜合分析法:
初中語文課文《陳涉世家》中,關于陳涉起義原因及發(fā)動過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為此,我在教學使用了“綜合分析”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把握這部分內(nèi)容。具體步驟如下:
(一)抓住關鍵詞語(句)進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斬”----戍卒們由于途中遇雨耽誤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軍法,都要殺頭。這是陳涉起義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間建造了許多豪華的宮殿,當時的賦稅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嚴酷,全國百姓在秦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下,早已痛苦不堪。這是陳涉起義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脈絡:
課文依次交代了起義的背景,分析了起義前的謀劃,及起義前的“威眾”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
2、謀劃: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3、威眾之策:置書魚腹、狐鳴而呼(三)把握其主旨:
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過對起義原因及準備過程的記述,揭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實質(zhì)是一場反對暴力統(tǒng)治的偉大革命運動,刻畫出陳涉這個農(nóng)民革命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的最初形象,表現(xiàn)出他卓越的組織才干。
(四)再看看寫作特點:
作者選材詳略相間,重點寫陳涉謀劃起義,而其余如大澤鄉(xiāng)遇雨、問卜等都寫得簡略,這樣突出地表現(xiàn)出陳涉的非凡才略。
二、議讀體驗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讀并相互討論來感受美點。具體可用說、讀、論、評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訴學生描寫的方式有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兩種,引導學生初步體會對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寫,由于文字淺顯,完全可采用“說、讀、論、評”方法。第一階段: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文字找出來并把閱讀的初步感受告訴同桌,然后同桌之間進行討論交流;第二階段:由每個討論小組推薦一至二名學生上臺陳述小組的審美體驗結(jié)果;第三階段:學生審美信息評述。由教師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進行講評,或由學生進行評點。在這里,教師的評講尤為重要。它對學生的審美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要讓課堂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鑒賞、自主審美活動。
三、橫向比較法: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將幾篇類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可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點。比較的原則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礎上找不同處,或在不同的基礎上找相同處。(一)同一題材文章的比較蘇洵、蘇轍兩篇《六國論》,都取材于“六國破滅”的舊事,但兩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論點是“弊在賂秦”,作者是借題發(fā)揮,勸戒當朝統(tǒng)治者要以史為鑒;后文則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作者是就史論史,盡管作者不能認識到秦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未能全面論述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但是,加強團結(jié)以圖生存的見解仍然值得人們深思。經(jīng)過這么一比較,兩文的特點已不說自明了。
《過秦論》和《阿房宮賦》也可進行比較。兩文都討論秦國由盛到亡的原因,寫作意圖也都諷喻當朝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賈誼認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則認為“六國不能各愛其人,秦亦不能復愛六國之人”。在文體上,賈文是“論”,杜文為“賦”。
(二)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較屈原的《涉江》、《國殤》為同一作者,又都屬楚辭,用詞、結(jié)構(gòu)等也有不少類似處。但《涉江》偏重抒發(fā)個人的悲憤心情;而《國殤》則熱情歌頌為國捐軀的英勇將士。一個風格沉郁,一個風格激昂。從這比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詩歌的全貌。
(三)同一時代文章的比較。先秦諸子散文,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風格。
《論語》質(zhì)樸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氣勢充沛,長于論辯;《莊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樸實渾厚,嚴整精密;《韓非子》鋒芒銳利,說理透辟。四.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引入法。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篇十七
文言文翻譯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個“高難度動作”。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考生掌握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容易得多;否則,就會捉襟見肘,甚至難以完成。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jié)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jié)詞轉(zhuǎn)換成雙音節(jié)詞。
古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古漢語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gòu)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在多數(shù)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jié)詞轉(zhuǎn)換成雙音節(jié)詞。理解并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8: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于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種植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jié)詞換成了雙音節(jié)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diào)”“留”“增”“補”“刪”五字訣。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說法已經(jīng)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09安徽卷)。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于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diào)”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倒裝現(xiàn)象,譯文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規(guī)范,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diào)整。如例5中的定語后置,例6中的狀語后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shù)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謚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shù)或?qū)I(yè)術(shù)語,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jié),前后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0xx年全國一卷)。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jié)交很深,前前后后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
(4)“增”。文言文省略現(xiàn)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shù)詞后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xiàn)象,翻譯時應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
(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fā)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jīng)及一些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yǎng)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nèi)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nèi)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yǎng)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于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yǎng)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shù)剡\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