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專業(yè)15篇)

字號: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并改正錯誤和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為了寫一份較為完美的總結,我們需要注意事項、確定重點和抓住要點。以下是一些關于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的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一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109~110頁。
    教學目標。
    1.在對已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中,進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能合理、靈活、正確地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1.引導觀察。
    談話:下面是某新華書店銷售的三種圖書的價格。
    出示:
    書名。
    每本書的價錢(元)。
    《數學故事》。
    12。
    《成語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問:觀察表格,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如:買一本《數學故事》和一本《成語故事》要用多少元?買三本書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買3本《數學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隨著學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
    2.解決問題。
    提問:同學們很會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數學問題,你想解答哪些問題?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樣比較快地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解決自己所選擇的問題,教師巡視。
    反饋:你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計算的?(著重交流是怎樣運用加法或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
    板書: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較:觀察上面的兩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課題。
    談話: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經常要運用加法、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板書課題:運算律復習)。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你想怎樣復習?通過復習達到什么要求?
    二、合作交流,知識梳理。
    談話:下面就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本學期學過的運算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整理出來,并在小組內交流你整理的結果。
    學生獨立完成整理,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整理方法有:舉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組活動: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經學過的運算律,請把你整理的結果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分享,并討論一下,能把你們小組同學的各種方法整理在一張表格里嗎?試一試。
    組織交流,由小組選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據學生的整理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舉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題目:
    下面的計算分別應用了什么運算律?在括號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題目:
    先在括號填上適當的數,再連一連。
    81+()=0+81乘法交換律。
    16×4×25=16×()加法交換律。
    184+168+32=184+()乘法結合律。
    a×56×b=()×56加法結合律。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組題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要求:比較每組的兩道題,它們的計算結果相同嗎?各是應用了什么運算律或運算性質?
    4.算一算。
    出示題目:
    你能分別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幾個數的和,圓中幾個數的積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說一說怎樣算比較快。
    四、靈活應用,解決問題。
    1.下面是某校學生生活區(qū)今年上半年用電情況,根據相關信息,解決下列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求出一共用電多少千瓦時,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
    分組匯報怎樣算比較快。
    提問:解決了上面的問題,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嗎?
    2.下面是四(2)班馬小平同學閱讀三本課外書的情況統(tǒng)計。
    提問:根據表中數據,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提問:怎樣分別求出每本課外書一共有多少頁呢?怎樣算比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獨立解決。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指名介紹自己的算法。
    師生共同評價各種算法,并總結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方法。
    五、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提問: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嗎?
    學生交流,并評價自己與同伴的表現。
    六、課后延伸,挑戰(zhàn)自我。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二
    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有關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的,主要認識中括號,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并了解運算律(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會應用運算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乘法結合律。(教材第54~55頁)。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能力。
    3.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結合律。
    難點:通過探索乘法的結合律,培養(yǎng)強烈的學習興趣。
    師:(出示)請同學們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70×5=13×100=25×4=125×8=。
    師:有誰愿意試一試,直接告訴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師:好!請坐,太棒了!同學們再看這題,淘氣和笑笑給我們帶來了兩組式題,分別如下:。
    (2×4)×32×(4×3)7×4×257×(4×25)。
    =8×3=2×12=28×25=7×100。
    =24=24=700=700。
    師:觀察這兩組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可能說:含有相同的乘數,積相等;都用乘法計算,但運算順序不同。
    師:任意三個數連乘,改變運算順序,積都不會變嗎?我們來找出三個數,算算看。
    先獨立舉例子,再在小組內交流,說說想法。為了節(jié)省時間,遇到較大的數可以借用計算器。
    生匯報列舉的等式。先展示,再板書。
    師:剛才大家列舉了那么多的算式,三個數相乘,雖然運算順序變了,但結果怎樣?(不變)。
    學生嘗試回答。
    師:其實把大家剛才說的共同點總結起來,就是數學中的乘法結合律。
    師:如果用a、b、c三個字母分別表示這三個數,你能寫出乘法結合律嗎?
    學生口頭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結合律。
    (a×b)×c=a×(b×c)。
    師:同學們真聰明!老師把我們剛才發(fā)現的過程用語言表示出來,就是“發(fā)現問題——舉例驗證——概括規(guī)律”。以后,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發(fā)現更多的規(guī)律。
    師:好,下面讓我們放松一下。
    先看教材第55頁“練一練”第2題,快速完成。(教師個別輔導)。
    師:下面這題,怎樣計算簡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學生獨立完成。
    匯報交流125×9×8。
    =125×8×9利用乘法交換律。
    =(125×8)×9利用乘法結合律。
    =1000×9。
    =9000。
    師:好的,太棒了!這就是綜合運用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妙處,大大降低了運算的難度,能直接將三位數乘兩個一位數的連乘計算化為口算!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說給你的小伙伴聽聽吧。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三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能應用交換律驗算加法和乘法的計算,能應用這些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三步計算,并且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放在四年級(下冊)結合三步計算的教學加以安排。
    教材分兩段編排:第一段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第二段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結合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體會運算律的現實背景。(教材第56頁)。
    在加法運算律的教學中,教材安排了計算操場上跳繩、踢毽子人數的場景,乘法運算律的教學安排了計算踢毽子的人數,計算參加跳繩比賽的人數等熟悉的問題,便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比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出運算律。并且學生可以以解決問題的結果為依托,經歷探索運算律的過程。同時,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練習中還注意安排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借助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和認識運算律。
    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經歷運算律的發(fā)現過程。
    學生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對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質和規(guī)律已經有所了解,本單元的教學要著重幫助學生把這些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規(guī)律性的理性經驗。教材引導學生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十分細膩,探索乘法運算律則逐步放手,為學生留下較多的探索空間。要切實引導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1)引出一個實例。教材以跳繩、踢毽為情境,在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由于28+17和17+28的得數相同,可以用等式表示,初步感知“28和17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2)寫出一些類似的等式。要組織學生切實計算結果,是否相等。(3)進行觀察和比較。在充分感知大量具體等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自己的發(fā)現。(4)用個性化的符號表示。體會多樣的表示方法的共同點,加深對交換律的認識,發(fā)展符號感。(5)用字母表示,提升對運算律的認識和理解,體會字母表示的簡潔性和概括性。對乘法運算律的教學,要幫助學生把探索加法運算律的經驗運用到乘法運算律中來,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
    3.在具體情境中逐步學會合理靈活地使用運算律,理解和掌握簡便算法。
    教材的安排注意“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發(fā)展”?!扒坝性蟹敝冈诮虒W使用運算律簡便計算之前,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生感悟算式中數的特點。比如教學應用加法運算律簡算之前,在第58頁“想想做做”第1題的后兩題三個數中有兩個是可以湊成整十和整百的,第2題也安排了這樣的例子。“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比較哪道算式的計算簡便,第5題找出兩片樹葉上數的和是100,都為學生學習加法運算律做了有效的孕伏。
    “中有突破”,指的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經歷嘗試計算和比較的過程,經歷交流和反思的過程,形成計算前觀察數據特征的意識,加深體會運算律可以改變運算順序,從而使計算簡便。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說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律,體會簡便運算的合理性。
    “后有發(fā)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簡便運算的題型及時擴展,提高學生靈活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的能力。學習加法運算律后,第60頁“想想做做”第3題,安排了一個數加接近整百數的簡算;在學習乘法運算律后,在第63頁“想想做做”第8、9題,安排了一個數乘兩位數可以改寫成連續(xù)乘兩個一位數的簡算和一個數連續(xù)乘兩個一位數可以改寫成乘這兩個一位數的積的簡算,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二是引導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觀察算式的特征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意識,感受簡便運算的實際價值。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以及應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并對這些運算定律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一些實例來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的。本單元先教學加法的運算律,再教學乘法的運算律;先教學交換律,再教學結合律;先教學運算律的含義,再教學運算律的應用。這樣安排有三個用意:首先是由易到難,便于教學。交換律的內容比結合律簡單,學生對交換律的感性認識比結合律豐富,先教學比較容易的交換律,有利于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學效率。交換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結合律,加法運算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乘法運算律,遷移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再次是符合認識規(guī)律。先理解運算律的含義,再應用運算律使一些計算簡便,體現了發(fā)現規(guī)律是為了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
    四、育人價值: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還要發(fā)揮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多方面有所發(fā)展。教材希望學生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認識運算律并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為此,教材設計了一條鮮明的教學線索,在發(fā)現運算律、總結運算律的時候,都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安排了豐富、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教材選擇編排的這些點狀的數運算規(guī)律固然需要學生去理解、記憶、掌握和運用,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為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而教學,其更重要的教育價值是要承載起培養(yǎng)學生研究意識和能力的任務,承載起促進學生主動成長和發(fā)展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加減乘除四種運算中所有“結構狀”的規(guī)律都可以成為育人的載體和豐富的資源。通過數運算規(guī)律探究的教學,抽象出一般的數學結論的過程。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創(chuàng)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了解從偶然現象中去發(fā)現必然規(guī)律的一般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發(fā)現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斷發(fā)現乃至創(chuàng)新的需要和可能;幫助學生形成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體驗探索的艱辛和發(fā)現的歡樂,感受前人的智慧以及滲透其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作為培養(yǎng)學生研究意識的載體,它不但提供了學生更多實踐和反思的機會,而且有利于學生整體地認識和結構化地把握這些數運算的規(guī)律;不但為學生的類比猜想和結構思考提供可能,而且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tài);不但能使學生形成認知的結構化,而且有利于學生建立起結構化的思維方式。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四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內容的難點。乘法分配律是學生以后進行簡便計算的前提和依據,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節(ji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現的步驟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歸納規(guī)律。
    (二)說教學目標。
    過去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將教學目標分為了三維。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為主線,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將教學目標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
    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會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歷主動參與、探索,發(fā)現和概括規(guī)律的學習活動;發(fā)展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強用符號表達數學規(guī)律意識。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應用乘法分配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規(guī)律的確定性和普遍適用性,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jié)課的。
    1.教學重點:理解應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學難點:乘法分配律的運算及逆運算。
    二、說學情。
    今天我們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經掌握了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運用這些定律使一些運算得到簡便。四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運用能力不夠,抽象概括能力不強,形象思維占主導,個人思維常受一些定勢思維的干擾。對于復雜些的計算題,其理解、掌握還不夠,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學法。
    在設計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時,依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采用自主學習,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使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本節(jié)課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通過學生的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積極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的: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抽象概括以及口頭表達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滲透通過現象看本質和變中不變的思想。
    教學難點:抓住等號左右兩邊算式的特征和聯(lián)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儀、學具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設疑引入。
    1、口算。
    a;b。
    (2+8)×5;2×5+8×5。
    (2+10)×3;2×3+10×3。
    (9+11)×6;9×6+11×6。
    (12+18)×5;12×5+12×5。
    (出現第四組口算題時,后一道先不出示,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樣的口算題。學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師提出疑問:你們真厲害,一下子就猜對了。這里面有什么秘密嗎?
    2、我們觀察這兩組口算題的結果怎樣?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等號左右的算式一樣嗎?
    3、教師設疑: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結果相等呢?結果相等的兩個算式有什么聯(lián)系?剛才你們有是根據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長方形圖)書p55的第3題:
    學校要在這塊長方形草地周圍植樹,你能算出這塊草地的周長嗎?
    (1)學生動手,獨立計算周長。
    (2)匯報解答思路:(選代表回答)交流時要講清每一步計算的.意義。
    教師板書算式:(64+26)×2;64×2+26×2。
    2、統(tǒng)計本班的男女生人數,寫在小黑板上。
    現在要求每人栽3棵樹,那我們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樹?
    (1)學生動手,獨立計算棵樹。
    (2)匯報解答思路:(選代表回答)交流時要講清每一步計算的意義。
    教師板書算式:
    (3)觀察兩個算式計算結果怎樣?可用什么符號連接?并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個算式。
    三、嘗試討論: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等號的左邊都是一些怎樣的算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即時小結兩個加數的和乘一個數并板書)。
    仔細觀察等號的右邊,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它和左邊的算式有什么聯(lián)系?(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小結兩個加數分別乘第三個數,再把積相加并板書)。
    2、驗證發(fā)現:
    在寫之前,先想一想,你寫了2個算式準備如何驗證?(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驗證)。
    (2)學生嘗試寫算式。驗證,然后匯報交流。
    (3)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板書學生的算式,并問學生是如何驗證的?
    (4)觀察這些算式,等號左邊有什么共同點?右邊呢?等號左右兩邊有什么聯(lián)系?
    3、總結乘法分配律:兩個數的和同一個數相乘,可以把兩個加數分別同這個數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你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這個規(guī)律嗎?
    學生自編公式,集體匯報介紹自己寫的公式。
    四、反饋調節(jié):
    1、你能用今天學的知識解釋,剛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題的?
    2、現在我們把書翻到p55第1題,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們補充完整嗎?
    先請學生讀題目要求。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學生自己思考,填寫,校對時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思考的,填寫的依據是什么?
    2、書p55的第二題:在作業(yè)紙上呈現。
    先請學生讀題目要求,再獨立完成,校對時說說自己是怎么判斷的?
    (64+36)×8=64×8+36×8。
    (28+32)×7=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請學生在四組得數相等的算式中各選做一題,比比誰算得快。
    學生選題計算。
    交流都是選得什么題目?為什么選它們?(因為計算簡便)。
    運用乘法分配律還可以使計算簡便,該怎樣簡算,這是我們下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3、解決實際問題:
    (1)變新授時的長方形題目為求這個長方形的長比寬多多少米?
    讓學生獨立解答。匯報交流。(得到兩種解法,板書)。
    (2)變植樹題為求女生比男生少種多少棵樹?
    讓學生獨立解答。匯報交流。(得到兩種解法,板書)。
    五、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乘法分配律嗎?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六
    1.在對已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中,進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能合理、靈活、正確地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fā)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1.引導觀察。
    談話:下面是某新華書店銷售的三種圖書的價格。
    出示:
    書名。
    每本書的價錢(元)。
    《數學故事》。
    12。
    《成語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問:觀察表格,你能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如:買一本《數學故事》和一本《成語故事》要用多少元?買三本書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級有5個班,每個班買3本《數學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隨著學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
    2.解決問題。
    提問:同學們很會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數學問題,你想解答哪些問題?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樣比較快地算出結果。
    學生獨立解決自己所選擇的問題,教師巡視。
    反饋:你解決了哪些問題?是怎樣計算的?(著重交流是怎樣運用加法或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
    板書: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較:觀察上面的兩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課題。
    談話: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時,經常要運用加法、乘法的運算律,使計算簡便。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板書課題:運算律復習)。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律?你想怎樣復習?通過復習達到什么要求?
    二、合作交流,知識梳理。
    談話:下面就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本學期學過的運算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整理出來,并在小組內交流你整理的結果。
    學生獨立完成整理,教師巡視。
    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整理方法有:舉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組活動: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經學過的運算律,請把你整理的結果和小組里的同學一起分享,并討論一下,能把你們小組同學的各種方法整理在一張表格里嗎?試一試。
    組織交流,由小組選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據學生的整理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舉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加
    法
    交換律。
    結合律。
    乘
    法
    交換律。
    結合律。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題目:
    下面的計算分別應用了什么運算律?在括號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題目:
    先在括號填上適當的數,再連一連。
    81+()=0+81乘法交換律。
    16×4×25=16×()加法交換律。
    184+168+32=184+()乘法結合律。
    a×56×b=()×56加法結合律。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組題的計算結果相同嗎?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要求:比較每組的兩道題,它們的計算結果相同嗎?各是應用了什么運算律或運算性質?
    4.算一算。
    出示題目:
    你能分別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幾個數的和,圓中幾個數的積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說一說怎樣算比較快。
    四、靈活應用,解決問題。
    1.下面是某校學生生活區(qū)今年上半年用電情況,根據相關信息,解決下列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求出一共用電多少千瓦時,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
    分組匯報怎樣算比較快。
    提問:解決了上面的問題,你有什么想對大家說的嗎?
    2.下面是四(2)班馬小平同學閱讀三本課外書的情況統(tǒng)計。
    提問:根據表中數據,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
    提問:怎樣分別求出每本課外書一共有多少頁呢?怎樣算比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獨立解決。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后,指名介紹自己的算法。
    師生共同評價各種算法,并總結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的方法。
    五、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提問: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問題嗎?
    學生交流,并評價自己與同伴的表現。
    六、課后延伸,挑戰(zhàn)自我。
    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七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和混合運算順序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運算律,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掌握運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加法的運算律,再教學乘法的運算律;先教學交換律,再教學結合律;先教學運算律的含義,再教學運算律的應用。這樣安排有三個好處:首先是由易到難,便于教學。交換律的內容比結合律簡單,學生對交換律的感性認識比結合律豐富,先教學比較容易的交換律,有利于引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學效率。交換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結合律,加法運算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活動可以遷移到乘法運算律,遷移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再次是符合認識規(guī)律。先理解運算律的含義,再應用運算律使一些計算簡便,體現了發(fā)現規(guī)律是為了掌握和利用規(guī)律。
    1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學習活動中主動認識運算律。
    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還要發(fā)揮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在多方面有所發(fā)展。教材希望學生在本單元的教學中認識運算律并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為此,教材設計了一條鮮明的教學線索,在發(fā)現運算律、總結運算律的時候,都給學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間,為學生安排了豐富、多樣、有效的學習活動。教材安排了“引出一個實例進行類似的實驗在眾多案例中概括用符號表達”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充分地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獲得正確的結論。
    (1)引出一個實例。
    第56頁例題求跳繩的人數,學生分別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數相同,這兩道算式可以組成等式28+17=17+28,這是教學加法交換律引出的第一個實例。如果求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會列式(28+17)+23或28+(17+23),這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也可以組成等式(28+17)+23=28+(17+23),這是教學加法結合律引出的第一個實例。同樣,在教學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材也都先引出一個實例。
    各個實例的要點是等式中的數學內容,在28+17=17+28這個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的加數調換了位置。在(28+17)+23=28+(17+23)這個等式中,等號左右兩邊的運算順序不同,分別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加第三個數和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要組織學生仔細觀察第一個實例,了解其中的數學內容,明白當前的學習任務,產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
    教學第一個實例要注意兩點:一是教師參與列算式活動。第57頁求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可以列出許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結合律需要的算式。這時,需要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的不必要糾纏。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數學內容很重要,要把學生的學習心向引導到對運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緊密聯(lián)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運算律。
    (2)進行類似的實驗。
    在第一個實例中看到的數學現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規(guī)律,這需要在類似的情況中驗證。在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教材安排分別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組的兩道算式中間能填上等號嗎?讓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第一個實例中的數學現象在類似的情況中同樣存在。教學的時候,不能讓學生未經計算就在每組的兩道算式之間寫上等號。教學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寫出幾組類似的算式,進行更多的驗證,體驗現象的普遍性。
    (3)在眾多案例中概括。
    教學加法的兩條運算定律時,教材都讓學生從這些等式中說說“有什么發(fā)現”,在教學乘法運算律時,教材要求學生“在小組里說說,有什么發(fā)現”,這些問題都引導學生對眾多案例進行概括,把同類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來。
    與過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沒有用文字語言講述各條運算律的內容,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運算律的活動留給學生進行,以避免機械接受、死記硬背。學生經過自己的觀察、驗證,再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運算律的內容,才是他們對運算律的實實在在的理解。教學時要十分重視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這是鍛煉思維的極好時機。對學生的口頭表述不要提過高的要求,基本正確、能講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換律比較容易,概括結合律比較難,特別是加法結合律。要引導學生應用運算順序的知識和混合運算的經驗,以分別講述等號兩邊算式的計算步驟為載體進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三個數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概括要聯(lián)系等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經常進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號表示運算律。
    教材讓學生用圖形和字母組成的等式表示運算律,這是過去數學教材里沒有的。圖形和字母能直觀、簡潔地顯現運算律的本質內容。學生用圖形、字母表示運算律時,能充分體會這種表達方式的優(yōu)越性,從而既加強對運算律的理解,又培養(yǎng)符號意識,發(fā)展符號感。
    還要指出的是,教學四條運算律的線索基本相同,在具體落實時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學生對交換律的已有感性認識的積累比結合律多,因此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教材在引出第一個實例后緊接著問學生“你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嗎?”教學加法結合律時,教材在引出第一個實例后還繼續(xù)提供感知材料,安排兩組算式,讓學生經過計算得出同組的兩道算式可以組成等式的結論。其次是把加法運算律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向乘法運算律的教學遷移,在教學乘法運算律時給學生更大的主動學習空間。如乘法交換律的第一個實例的等式的'出現比加法交換律快,而且讓學生填寫完整。又如乘法結合律教學中的類似驗證比加法結合律放得開。再次,用符號表示運算律的過程也不相同。加法運算律先用圖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為圖形比字母生動、有趣,學生容易接受,也喜歡使用。乘法運算律則直接用字母表示,跳過了圖形表示這個活動,這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具有用字母表示運算律的能力和體驗。
    2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
    應用運算律能使有些計算簡便,簡便運算應該是學生的主動追求和自覺行為。教材只編排一道例題作為引導,在“試一試”和“想想做做”里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次體驗的機會,讓他們主動進行簡便運算。
    (1)體驗簡便,選擇簡便。
    第58頁第4題和第62頁第2題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較每組中的兩道算式。通過算和比,學生一要看到同組的兩道算式的得數相同;二要感到兩道算式的運算順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組的兩道算式中,一道計算比較簡便,另一道比較麻煩;四要知道同組的兩道算式可以利用運算律相互改寫。如果學生有了上面四點收獲,那么就為教學簡便運算作了有益的鋪墊。
    第59頁的例題求三個年級參加跳繩比賽的總人數,通過“哪種方法簡便?為什么”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次體驗三個數連加時,如果應用加法結合律把能湊成整百的兩個數先加,運算比較簡便。另外,在第59頁“想想做做”第1題、第62頁“想想做做”第3題,創(chuàng)設了簡便算法的氛圍,引導學生把例題里獲得的體驗轉化成進行簡便運算的內在動力,使簡便運算成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覺要求。
    (2)體驗靈活,適應變化。
    第60頁第2題和第62頁第4題中,應用加法結合律,有些題先進行后兩個數的計算比較簡便,有些題先進行前兩個數的計算比較簡便,有些題要同時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才能使計算簡便。教材設計這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時,要從實際出發(fā),靈活處理各種具體情況,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頁第3題是兩個三位數相加,其中一個加數接近整百數。如果把這個接近整百數的三位數分解成“幾百加幾”,原題就從兩個數相加變成三個數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結合律簡便運算。類似的還有兩個兩位數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個乘數分解成兩個一位數相乘,就可以應用乘法結合律使原來不容易口算的題變成容易口算的題。這些技巧都是靈活應用運算律的表現,也是學生充分體驗的結果。
    教材里還安排了一些實際問題,如第60頁第4、5兩題、第63頁第10題等,這些題都可以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設計這些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簡便運算不只是數學技能,也能簡便地解決實際問題。
    體驗是學習者的心理行為,外界只能為學習者提供體驗的條件,不能代替學習者進行體驗。體驗既能對數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還能產生情感表現。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應用運算律是教材的編寫理念,教材為學生預留了許多體驗的機會,教學時要充分利用這些機會,把學生的體驗落到實處,讓體驗產生效果。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八
    遲老師執(zhí)教的《復習乘法運算律》一課,力求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谶@種思想,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注意了以下兩個問題:
    1、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前及課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復習乘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乘法運算律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這節(jié)復習課旨在使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歸納、深化、突破、超越。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fā)展到理性。
    這節(jié)課有以下兩個亮點:
    一是學生自己出練習卷題。
    (1)25×(4×17)和25×(4+17);
    (2)78×99。
    =78×(99+1)。
    老師一直關注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等方面,復習過程中,也許有的學生一時想不出如何解答或答案不正確,都不要緊,畢竟他在參與。
    這節(jié)課,遲老師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營造了極力探索和理解問題的良好課堂氣氛,老師不斷地鼓勵學生表達,對不同答案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成果,不斷啟發(fā)學生關注問題的主要方面,及時提示那些出現在學生中,新鮮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使練習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習題設計層次化。
    這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綜合練習。遲老師出示了兩組不同程度的練習題:
    a組25×9×4b組45×99+45。
    7×125×8125×72。
    (10+4)×25101×34。
    48×79+48×2125×5×4×12。
    53×9931×18-31-31×7。
    a組題著重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鞏固,而b組題則是鼓勵更多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既設計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題,又要設計出訓練學生思維發(fā)展題,體現了練習題既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認識到,結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認真思考!
    出示兩組題后,遲老師對同學們說,你喜歡作哪組題就作哪組題!課堂氣氛和諧輕松!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了。
    建議:有的題目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來解決,這樣學生的參與面更廣,效果也會更理想。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九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第22~24頁例4,課堂活動第1~2題和練習五第1題。
    教學目標。
    1.經歷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情境中探索發(fā)現乘法分配律的過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解決數學問題中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通過發(fā)現運算律培養(yǎng)探索、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索發(fā)現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運用乘法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對乘法分配律進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問題情景,解決問題。
    你從情景圖中獲取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養(yǎng)雞場共有多少只雞?”該怎樣列式計算?(學生口答信息,然后獨立列式計算)。
    全班匯報解題思路和方法。
    教師板書:
    (50+30)×7550×75+30×75。
    =80×75=3750+2250。
    =6000(只)=6000(只)。
    (2)比較兩種解法,發(fā)現兩種解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舉出生活中的類似例子。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板書:(50+30)×75=50×75+30×75。
    (3)在計算中比較并發(fā)現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3×(4+6)=3×4+3×6=。
    (13+12)×4=13×4+12×4=。
    比較每排的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每排的兩個算式的計算結果相等嗎?
    學生獨立計算驗證自己的猜想。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板書:
    (3+2)×35=3×35+2×35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師:誰還能舉出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例子?(學生舉例)。
    教師: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幾組算式所反映的規(guī)律?(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與這個數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可以用怎樣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學生獨立寫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師整理并板書:(a+b)×c=a×c+b×c或a×c+b×c=(a+b)×c。
    二、課堂活動。
    1.課堂活動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算一算,對有困難的也可先在小組中議一議。
    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說明乘法分配律嗎?
    2.課堂活動第2題:先讓學生討論,找出錯誤的原因,再匯報,最后讓學生改正。
    4?練習五中第1題:學生獨立做在書上,訂正時讓學生說說運用的是什么運算律?
    先做,再議一議,最后與全班同學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問題?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
    重新站在小學的水泥道上,望著蒙蒙細雨,怔了許久,才發(fā)現自己又在淋雨了。這個習慣似乎還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傷在心中彌漫開來。
    至今,我還記得小學時那段快樂的時光,還有帶給我快樂的天使一般的女孩。
    那時我讀小學四年級,爸爸媽媽給我轉學了。那個時候我很內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說話,總是一個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著那些新同學在說笑?,F在想來,那個時候,那些說笑的同學可能在笑我像個啞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們一起說話。那時候,我感覺世上好像只有我一個人。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細雨,我望著天空,卻有一種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沖動。
    蒙蒙細雨吸引著我到秋千邊坐下來,閉著眼睛,感受著雨水飄落在我的頭發(fā)上的感覺,頸間是冰涼的濕意。一會兒,由手間傳出的溫暖使得我慢慢睜開了閉著的雙眼,我看見了一張秀氣的臉。她有著一頭長發(fā),有靈氣的眸子,還有微微上揚的嘴角。她開口問我:“能和稱一起玩嗎?”我沒有說話,只是點了點頭。她就坐在我的旁邊,然后開始和我說話。聽著她說話,我的心里忽然感覺很溫暖,我覺得她就像個姐姐。一會兒,在她的帶動下,我們玩了起來。我在秋千上,她推著我蕩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來,每次看著天似乎伸手就能觸摸,卻又是那么遙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個秋千上,蕩到同一個能觸摸天空的地方,看著她蕩漾的笑容,聽著她銀鈴般的笑聲,恍惚是夢境。
    許久,上課鈴聲響起,我們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門口的時候,我叫住了她,紅著臉說出了我猶豫了很久的話:“我可以和你做永遠的好朋友嗎?”她望著我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我突然覺得,其實和別人交談并沒有什么難的,并沒有人會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話,然后,嘲笑我,只不過是我自己多余的擔心而已。此后,我們就每天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做作業(yè)……但這樣的日子卻在不知不覺中,離我們遠去,而且越來越遠。我們慢慢長大了,時間改變了我和她,我們彼此之間竟變得陌生起來。
    從回憶中醒來,才發(fā)現操場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時候又坐了兩個小女孩,如同當初的我和她。一個女孩指了指我,說:“那個姐姐哭了!”另一個卻說:“不是,你沒看見在下雨嗎?是雨水,不是淚水。”聽著她們的話,我下意識地摸了一下面頰,真的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
    我轉身離開,留下一片腳印和一串回憶,讓那個遠方的她留在記憶的最深處,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
    結束了昨天的比賽,1班和2班輸了,我們班和3班贏了,今天開始爭奪冠亞軍了,我十分緊張,但信心十足。
    第三節(jié)課我整節(jié)課都沒心思上課,幸好第三節(jié)課是綜合實踐,我的心思都放在大課間的拔河比賽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課,我們興奮的走到科技樓廣場等待比賽,但太緊張了,我必須上一趟廁所?;貋淼臅r候剛要開始。
    一開始是2班和3班比賽,比賽十分激烈,我們班站在右邊,哪個班站在我們那邊,我們就為那個班鼓掌加油。第一回合2班贏了。中場休息的時候,我也在為他們加油。第二回合1班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把繩扳回來,不出我所料,1班果然贏了第二回合。到了決勝負的時刻了,我們每個人心情都十分緊張,老師一吹哨子,兩個班都使勁地拉,臉蛋像兩個紅蘋果,關公的臉,繃得緊緊的?!凹佑?,加油”。大家都在為1班和2班加油。連老師都十分興奮,一個勁的喊加油。最終還是2班贏了。1班的人也愿賭服輸,沒什么爭議。
    終于輪到我們班和3班比賽。去年我們和3班比賽,我們班輸了。今年的比賽我們一定要爭回一口氣。比賽臨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信心十足,我從沒看到過我們班這么團結,這在我意料之外。不管男男女女都在互相加油鼓勁,一片團結的景象。我們班好幾個女孩都在喊:“班長加油,為了我們班一定要加油啊。”我使勁地點了點頭,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繩子上,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比賽開始了,我們使勁拉,3班的力氣和1班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比起和1班比賽,哎。我?guī)缀踹B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臉紅得要命,這也許是我最狼狽的樣子了,但為了4班,沒所謂了。我們使勁拉繩子,繩子似乎很聽話,慢慢地往我們這邊走。到我們班快贏的時候,又被3班扯了過去,我的腳用力頂住地面,身體往后傾,使勁拉著繩子。
    我們班的人都在為我們加油,我們的信心一下子又回來了。我們又使出全身力氣,把繩子又扯過來。裁判一吹哨子,我們班贏啦。我們都歡呼起來。中場休息的時候,我們班的男孩都信心滿滿的。第二回合比賽還沒開始,3班好像發(fā)威了,使勁拉著繩子,我差點被他們拉了過去,比賽開始了,我站到了后面(繩子尾端的第二位),這次3班似乎比上次要用力,開始的時候繩子好想控制不住,老往3班那邊走。隨著加油聲的擴大,我們的士氣也在提高,使勁地往后拉,繩子終于過來了,但我們毫不放松警惕,要知道3班可不是一般的對手哦。我們使勁拉拉拉,隨著裁判的哨子聲,我們贏啦。我們興奮極了。在歡呼,在大笑。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高聲喊叫。
    可是3班輸了不服氣,她們那些女的簡直在指著我們罵,那是什么意思。以為我們好欺負啊,上次我們輸了也愿賭服輸,沒有罵過他們一句,可是他們敬酒不喝喝罰酒,偏要來惹我們。玩不起就別玩,輸了又賴賬,卑鄙小人。我第一次這么生氣的罵人:“玩不起就別玩,輸了又賴賬,算什么英雄,有什么不服氣的就光明正大的說,干嘛要在人別后指指點點,小人?!蔽覀儼嗫刹恢刮乙粋€人生氣,連平時不怎么出聲的彭洋也生氣了,幾乎每個人都不開心,本來贏了拔河比賽應該很開心才對,可現在,就因為3班的不服氣,造成了這個局面。我心里很不爽,回到教室以后破口大罵,發(fā)泄內心的憤怒。
    放學的時候,同學們一直在議論這件事。我們出來的時候還沒放學,就在芒果樹下等老師。議論聲越來越大,心中的許多不憤都要發(fā)泄出來。突然,在候車的劉想飛奔過來,說:“班長,3班的楊前東輸了比賽不服氣用籃球砸鄧雪彤?!甭犃艘院螅以絹碓胶?班的人。如果不是要帶隊,我一定會去和他理論的,氣死我了。
    學校里的桃花綻開了笑容,迎接著春姑娘的到來,給校園添上了一抹紅。
    走進桃樹,那一朵朵頂著晶瑩透明小水珠的桃花,在陽光照射下,全都變成了小精靈,一起眨著含笑的眼睛,向我致意!
    桃花猩紅的熱烈,粉紅的嫵媚,如點染了的胭脂,紅得耀眼,美得醉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枝頭,有的藏在葉子底下,它們都耐心地等待著根的喂養(yǎng),葉的撫育,時刻盼望出人頭地的一天,它們又仿佛是一群膽怯羞澀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擁著,誰也不肯第一個綻開笑臉。半開著的,像一位純潔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著臉龐。那完全盛開的,更加動人,她開朗地向人們露出美麗的笑容。
    走進桃花叢中,恍若置身于鋪滿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之中,微風掠過,桃花呢喃細語,讓我心曠神怡,忘記了所有的煩惱,心情一下子愉快了起來。
    桃花足有一人多高。雖然不是五彩繽紛,但是卻顯得那么端莊,淡雅。桃花的花瓣嫩嫩的,像剛出生嬰兒的皮膚。小的花跟指甲一般大,大的花卻和粉板擦的一半差不多大。在同一條枝干上,開滿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桃花,仿佛要把梅花鹿一樣的枝頭壓垮了才肯罷休,真是“千朵萬朵壓枝低”。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殘留的一絲春寒都驅盡了。但奇怪的是,這桃花只開桃樹的一半,難道今年桃樹都流行這種頭發(fā),真搞不明白這樣有什么好看的。
    湊上去聞一聞,一開始有點臭,慢慢地就變香了,真是能夠和臭豆腐媲美了!桃花的葉子火紅火紅的,總是躲在桃花后面,好似一個靦腆的小姑娘。花兒好美,使人摘不得,葉子好紅,使人碰不得。她的美,永遠都說不完,道不盡。
    這就是校園里的一抹紅!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一
    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2、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經歷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的發(fā)現過程,體驗觀察比較,舉例論證,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
    2、經歷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過程,體驗數學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它的廣泛應用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感受發(fā)現知識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情況,在計算時靈活應用乘法的運算律。
    3、教學用具。
    4、標簽。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換律。
    師:同學們,環(huán)境保護對于人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總是要力所能及的保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植樹就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大家都參加過植樹活動嗎?看看小明的同學們,正在植樹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同學們參加植樹活動,一共有25組,每個組有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
    1、求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題意。
    根據已知條件,有25個小組,每組有4人負責挖坑種樹,求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
    4或4×25多少人,也就是求25個4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2)解決問題。
    25×4=100(人)或4×25=100(人)。
    (3)觀察算式,發(fā)現定律。
    4=100(人)或4×25=100(人),發(fā)現兩道乘法算式的因數相同,交換因數觀察25×4=4×25。的位置,積不變,像這樣,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觀、方便。
    板書:乘法交換律a×b=b×a。
    歸納總結1: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隨堂練習:
    小明買了12支圓珠筆,每支2元,小紅買了2只鋼筆,每支12元,兩個人誰花的錢多?
    答案:小紅12×2=24(元)小剛2×12=24(元)。
    答:兩人花得錢一樣多。
    探究新知2:乘法結合律。
    情境導入:
    問參加植樹的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1、理解題意。
    師:要求25組共要澆多少桶水,就是把總的棵數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組要澆的桶數求出再乘以25組。
    2、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種多少棵樹,再求種這些樹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5×5)×2=125×2=250(桶)。
    3、發(fā)現規(guī)律。
    觀察兩種解題方法,發(fā)現:都是25,5,2三個因數相乘,不同的是第一個算式按從左往右的順序直接計算,第二個則是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第二種方法因為2等于10,所以運算簡便些,但他們的得數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兩個算式用等后面。
    歸納總結2:三個數相乘,如果后兩個數相乘能使計算簡便些,就利用括號改變運算順序,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與第一個數相乘,積不變,這個叫乘法結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活學活用:
    每瓶礦泉水2元,每箱礦泉水24瓶,要買5箱礦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錢?
    拓展提升。
    一個數與兩個數的商相乘,可以用這個數先和被除數相乘,再除以除數,或用這個數先除以除數,再和被除數相乘。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二
    乘法運算律”是一節(jié)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是在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對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奧蘇伯爾“降格處理”,教師能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老師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動建構乘法的分配律。教師的“設問”目的非常明確。在反饋練習中,設計多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達到靈活應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難點。以溫馨“問題”,促使學生學習。課堂教學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幫助我們大家記住乘法的分配律”?與學生對話時,“談談你從書本獲得的知識”等溫馨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學習,主動獲取。教師在評價時帶著濃濃的情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如答對了,教師進行激勵:“你真行!”;如果答錯了,教師鼓勵:“沒關系,你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結果很有創(chuàng)意,教師也激動地說:“你真棒!”整節(jié)課上老師優(yōu)美的體態(tài)、燦爛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學生敢說、敢做、敢問就能體驗到參與學習的快樂,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大增??傊?,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借助多媒體,以“問題”為主線,實施扎實、開放的數學活動,拓展空間,置學生于探索者,發(fā)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三
    一、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
    618+32476×28728÷18。
    二、簡便計算。
    44+37+56163+49+26174+(137+326)。
    36×2525×125×3235×22。
    5×(63×2)540÷45÷2540÷36。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四
    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jié)課,力求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整百整十數的口算等方法,通過自主嘗試、探索與交流,經歷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探索過程,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筆算方法。
    教師十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精心設計各項數學活動。從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始.組織學生展開探索、嘗試、交流、實踐多種活動,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獲得同步發(fā)展,全課教學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特色:
    一、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涉及的知識背景十分廣闊,教師以學生喜愛的小動物作為學習素材,引領學生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乘法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情緒和親切感,使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王老師比較成功地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置身于解決具體問題的情境中,探索和運用計算方法,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活動有趣、有意義。王老師的課堂還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基本理念,在解決例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探討計算方法——總結方法的基本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是學生自主尋找的計算方法,是學生在交流中總結的筆算方法。
    三、.練習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整節(jié)課的練習設計與生活中數學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又對筆算乘法有了更刻的認識,每個題目之間導語生動有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練習的內容由淺入深,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為了學生避免計算錯誤,還讓學生當小醫(yī)生,對典型“病例”進行診斷開方、治療,在處置的過程中,學生懂得計算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總之,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非常清晰,重點突出,對學生的訓練到位,教學效率是很高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四年數學乘法運算律教學設計篇十五
    聽了葛老師的課,很有收獲。學生從學習乘法就開始接觸乘法運算率,對乘法運算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又學習了加法的運算律,這是學習乘法運算律的基礎。葛老師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fā)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fā)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構知識。對本節(jié)課談一下感受:
    1、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新課的有效展開創(chuàng)設了條件。
    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思維活躍,主動參與,使學生有話敢說。
    2、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在學習乘法運算律之前,學生對四則運算已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為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中始終處于探索知識的最佳狀態(tài),促使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并為課堂上的猜想驗證提供了知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悟數學。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上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乘法運算律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經歷乘法運算律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4、在練習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數學的價值在于服務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在由淺入深的練習中,使學生逐步感受到乘法運算律的優(yōu)點,能夠提高計算的速度以及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