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一
端午節(jié)快要到了,你知道關于端午節(jié)的知識嗎?如果不知道,那就讓我一一告訴你吧!
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頭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害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人們都用這種方式來祭奠他。
端午節(jié)還有三種傳統(tǒng)的活動。
第一種是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第二種是端午食粽。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
第三種是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兒佩香囊,傳說有辟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指導教師許**。
[端午節(jié)的歷史由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二
材料:黃芪、紅糖各30克,粳米100克,陳皮6克。做法:將黃芪洗凈切片,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將粳米淘洗干凈,與陳皮、紅糖放入鍋中,再倒入黃芪汁,加清水適量,煮至米爛熟即成,佐餐食。
功效:紅糖味甘甜,性溫潤,有潤心肺、和中健脾、緩肝氣、補血、破淤之功效;黃芪味甘,性溫,有固表止汗、托瘡生機的作用;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的作用。此粥有益氣養(yǎng)顏的功效,適用于氣血虛弱所致顏面蒼白無華者。
2、冬瓜薏米排骨湯。
材料:排骨750g、冬瓜300g、百合40g、薏米80g、姜適量做法:1.薏米和百合提前浸泡2小時。2.排骨入冷水鍋燙水去血沫。3.撈出沖干凈控水。4.冬瓜切塊,姜片備好。5.所有材料入電飯煲。6.加入足量水,料酒,生抽一勺,鹽適量,按煲湯鍵。7.煲好撒上蔥花食用。
功效:薏米本微寒,它有補肺,清熱、補脾的作用。冬瓜有潤肺生津,化痰止渴,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的功效。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三
勞動節(jié)源于美國芝加哥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萬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jīng)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
為紀念這次工人運動,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組織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
1、慶祝工人運動勝利:勞動節(jié)的設立是為了紀念1886年5月1日工人運動的'勝利,在這次運動上,二十多萬工人用自己的鮮血和不屈的精神,爭取到8小時工作制,換來了屬于自己的合法權益。
2、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應當以工人們頑強不屈的精神為榜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尊重勞動、敬畏勞動,因為一切文明和財富,都是由勞動者創(chuàng)造而來。
1、紀年勞動人民爭取合法權益:在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勞動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很難得到保障的,甚至被各個階層所壓迫,直到后來思想解放,勞動人民才逐漸開始爭取合法權益,這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值得銘記并慶祝的事情。所以在1889年恩格斯提出設立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并于次年進行國際勞動者游行。
2、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勞動人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障,不僅僅是他們自身有好處,更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當人們開始尊重勞動人民的權益,那么就是人類文明的飛躍。所以勞動節(jié)自從被提出后,一直都是大部分國家最重視的節(jié)日之一,而中國更是將其設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
3、提醒人民奮斗精神:勞動節(jié)的背后是無數(shù)的國際勞動者的汗水,他們?yōu)榱俗陨淼暮戏嘁嬗涡?,不屈不撓爭取到人權,這份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和學習的,更是所有勞動者不應該遺忘的,所以每年五一到來的時候都要舉行勞動節(jié)。
01《中國》
中國華語群星—中國
02《咱們工人有力量》
咱們工人有力量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激揚的革命歌曲
03《我為祖國獻石油》
我為祖國獻石油劉秉義—20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
04《紡織姑娘》
紡織姑娘黑鴨子組合—歲月如歌7難忘的蘇聯(lián)時代
05《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
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關貴敏—歌曲合輯
06《好日子》
好日子宋祖英—好日子
07《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黑鴨子組合—黑鴨子典盛集3
08《太陽出來喜洋洋》
太陽出來喜洋洋黑鴨子組合—伴你二十年6—民歌專輯
09《時代號子》
時代號子師鵬;石頭—啟航202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跨年盛典
10《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百年經(jīng)典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四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jié)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等地向群眾散發(fā)介紹“五一”的傳單。19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49年12月將“五一”定為法定的勞動節(jié)。
19“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chuàng)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chuàng)編而成的。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五
經(jīng)濟: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后,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治理制度,6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運繁盛,運河兩岸興起數(shù)十座商業(yè)城鎮(zhèn),對古代經(jīng)濟的奉獻無法估計。
社會:在社會領域,隨著制度的完善和規(guī)模的'擴大,漕運逐步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為主體的窠臼,發(fā)揮著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功能,成為保護王朝穩(wěn)固和制衡社會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古代社會中后期,統(tǒng)治者純熟而頻繁地利用漕運進行社會制衡與調(diào)控,消弭諸如重賦、災禍以及物價波動等造成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六
五四運動是195月4日發(fā)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zhuǎn)折點。1939年,陜甘寧邊區(qū)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規(guī)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jié)。
1、五四青年節(jié)的設立是為了繼承和發(fā)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2、五四青年節(jié)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征意義。其象征意義主要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對各行各業(yè)的喚醒與創(chuàng)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fā)展的方向。
五四的精神核心。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nèi)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xiàn)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nèi)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fā)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chuàng)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
五四青年節(jié)年齡范圍。
按照國家公布的《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規(guī)定,“青年節(jié)(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這一規(guī)定沒有明確放假適用人群的年齡上限。
4月,經(jīng)國家法制辦同意,“青年節(jié)”放假適用人群為14至28周歲的青年,3億多青年將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此次進一步明確年齡上限后,將有3億多年齡在14至28周歲之間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節(jié)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會對青年的關愛。可見,五四青年節(jié)當天青年是可以享受半天假期的。
但是五四青年節(jié)不是法定節(jié)假日,國家沒有強制執(zhí)行,所以實際上多數(shù)單位并沒有放假,而是以組織活動居多,因為放假通知里對于年齡的限制在28周歲以下,實在是有些難以統(tǒng)一安排!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七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亦稱“五一節(jié)”,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無產(chǎn)隊級、勞動人民的共同節(jié)日。
此節(jié)源于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萬六千余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jīng)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jié)的活動可追溯至19。是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fā)介紹“五一”的傳單。19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yè)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jié)。放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jié),是日全國放假一天。節(jié)日,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jié)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八
1、您是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給我生命,把我哺育,教我做人,護我成長。您的愛,伴我一生。母親節(jié),真心祝愿親愛的媽媽永葆青春,健康長壽,幸福無憂。
2、母愛如天空般蔚藍,給了你我翱翔的空間;母愛如太陽般溫暖,給了你我人生的燦爛;母愛如海洋般深湛,給了你我停泊的港灣。衷心祝我們的母親節(jié)日快樂。
3、表表我的孝心,彌補您多年的勞心,讓您永遠開心;敞開我的真心,去除您無名的擔心,讓您永遠放心。媽媽,您多年的付出只為我健康的長大,母親節(jié)到了,謝謝您所做的一切。
4、母愛像春天的暖風,吹拂著你的心;母愛像綿綿細雨,輕輕拍打著你的臉面,滋潤著你的心田;母愛像冬天的火爐,給你在嚴冬中營造暖人心意的陽光。
5、媽媽,雖然我老跟您發(fā)脾氣,但我真的愛您!
6、母親永遠是我心靈的港灣,祝親愛的媽媽健康快樂、
7、媽媽我感謝你賜給了我生命,是您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無論將來怎么樣,我永遠愛您!
8、媽媽:這十幾年來您辛苦了!希望在這特別的日子送上我特別的問候!祝您健康長壽!永遠年輕!天天快樂!
9、捋開額前的細發(fā),便可以驚見星星點點銀絲,孩子,是我的青春轉(zhuǎn)嫁到了你的身上么?
10、辛勞一輩子的您雖已銀發(fā)如雪,可您在我心目中仍是那么的青春靚麗!媽,祝您永遠年輕快樂!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九
都江堰的創(chuàng)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xié)合統(tǒng)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tài)工程”。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出處 xUeFEN.coM.Cn
都江堰水利系統(tǒng)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內(nèi)便躍升為秦的`重要糧倉,使巴蜀真正變成了秦地大物博、經(jīng)濟富饒的戰(zhàn)略大后方,從實力上改變了過去秦、楚、齊三強長期并駕齊驅(qū)的局面。在秦末暴政及大亂時期,都江堰水利系統(tǒng)發(fā)揮了穩(wěn)定蜀地、穩(wěn)定統(tǒng)治的巨大作用。
巴蜀地區(qū)充足的糧食,為古代饑荒頻發(fā)、戰(zhàn)事不斷的時局提供物質(zhì)支撐。歷史上曾多次完善都江堰水利設施。成都平原水利建設的不斷完善,直接導致水稻播種面積不斷擴大,加之輪作復種的普及,糧食產(chǎn)量大幅度提高,為全國最大的、最重要的產(chǎn)糧區(qū)之一。
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人了一個新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世界自然遺產(chǎn)(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泵髦腥~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BR>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F(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拜年手勢“男左女右”的由來。
中國自古便有“男左女右”的區(qū)分,這與中國哲學的陰陽思想有關:
男子剛烈,屬陽于左,女子溫柔和順,守陰于右。而拜年的手勢,也有男女之分。
據(jù)《禮記·內(nèi)則》記載,日常結發(fā),男子結左,女子結右。因此,拜年手勢有講究,男女有別千萬不能錯。
標準的男子拜年姿勢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為右手是攻擊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則相反,但不抱拳,只壓手。這和自古“男左女右”傳統(tǒng)一脈相承。如左右手弄反的話,那可是哀拳,報喪、求饒才用?!澳凶笈摇钡牧曀走€和古代人的哲學觀關系非常緊密。
在傳統(tǒng)文化的概念里,宇宙中貫通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就是陰陽。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長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將其歸類分為大、長、上、左為陽,小、短、下、右為陰。陽者剛強,陰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剛強屬于陽于左,女子溫柔屬于陰于右。
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祥”。
中國古代有以左為尊的說法,作揖時,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反之,右手抱左手則為“兇拜”,一般用于喪禮。
兩個大拇指要并齊,不能左手的壓了右手,或右手的壓了左手。拜年時手晃三下即可。
春節(jié)拜年與忌門。
熟人見面頭一句:您過年好!”甭問,這是北京人、這是春節(jié)了。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shù)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jié)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后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民國后至現(xiàn)在,親友間相互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同事間互訪,以及團拜、宴會、晚會、茶話會等恭賀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春聯(lián)的起源。
春聯(lián),起源于桃符?!疤曳保艽鷳覓煸诖箝T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jù)《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罢乱蝗?,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彼裕宕堆嗑r歲記》上說:“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BR>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lián)語。據(jù)《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lián)。直到宋代,春聯(lián)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lián)”。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lián)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lián)一幅帝微行時出現(xiàn)?!敝煸安粌H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lián)。他經(jīng)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lián),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聯(lián)意貼切、幽默。經(jīng)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lián)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一
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以來,歐洲各國先后稱霸世界.英國雖未贏得主動,但卻抓住了時機,成為近代歷史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科教文化、工業(yè)技術等領域引領世界達300多年.這一切與英國人的思想文化以及傳統(tǒng)觀念不無關聯(lián).作者就英國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歷史文化意義做細致分析,說明創(chuàng)新在英國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作用;同時也客觀分析了英國及英國文化對當今及未來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由于文化大國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作者也預言英國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影響世界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作者:徐志凡作者單位: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外語系,云南,昆明,650033刊名:學術探索pku英文刊名:academicexploration年,卷(期):2003“”(12)分類號:g05/k561.4關鍵詞:創(chuàng)新英國文化核心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二
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以后,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根據(jù)地的各項工作中,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得到更加變本加厲的推行。在這種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了,迫使紅軍放棄革命根據(jù)地,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并且把戰(zhàn)略轉(zhuǎn)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diào)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為了擺脫尾追和堵?lián)舻臄耻?,毛澤東同志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zhèn)遵義。
中央政治局委員。
秦邦憲(19—1946年)又名博古,1926年留學蘇聯(lián),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長征開始時為中央“三人團”成員。
朱德(1886年—1976年)清末秀才,曾留學德國進修社會學和哲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軍總司令兼紅一方面軍司令。
陳云(19—1995年)學徒工出身,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長征開始時為紅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治委員,遵義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
張聞天(19—1976年)又名洛甫,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紅色教授學院學習、任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
毛澤東(1893年—1976年)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院畢業(yè),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三屆中央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主席。
周恩來(18—1976年)曾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政治委員,長征開始時為中央“三人團”成員。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王稼祥(19—197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
鄧發(fā)(1906年—1946年)國家政治保衛(wèi)局局長。
劉少奇(1898年—1969年)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長征開始時為紅八軍團中央代表,黎平會議后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
何克全(1906年—1955年)又名凱豐,共青團中央書記、長征開始時為紅九軍團中央代表。
參加會議的其他人員。
劉伯承(1892年—1986年)紅軍總參謀長、軍委縱隊司令員,遵義警備司令部司令員。
李富春(1900—1975年)中央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林彪(1907年—1971年)紅一軍團軍團長。
聶榮臻(18—1992年)紅一軍團政治委員。
彭德懷(1898年—1974年)中央候補委員、紅三軍團軍團長。
楊尚昆(1907年—)中央候補委員、紅三軍團政治委員。
李卓然(1899年—1989年)紅五軍團政治委員。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第五次反“圍剿”的經(jīng)驗教訓。首先,由博古作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他在報告中極力為“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辯護。
接著,周恩來作了副報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及軍事指揮上的錯誤,并作了自我批評,主動承擔了責任。毛澤東同志在會上作了重要發(fā)言,著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以來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以及博古在總結報告中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辯護的錯誤觀點。
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劉少奇等多數(shù)同志在會上發(fā)言,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意見。會議經(jīng)過激烈的爭論,在統(tǒng)一思想的基礎上,委托張聞天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并由常委審查通過。決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zhàn)的基本原則,否定了博古關于第五次反“圍剿”的總結報告,提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中心任務是戰(zhàn)勝川、滇、黔的敵軍,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據(jù)地。
會議決定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當時應無常委之說),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會后,常委進行分工: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在行軍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工作。至此,遵義會議以后的中央組織整頓工作大體完成。
事實上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即遵義會議決議,后來在長征途中的扎西會議上通過。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決議,委托常委審查后,發(fā)到支部中去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分工;。
(4)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而周恩來同志是黨內(nèi)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
(5)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三
母親節(jié)起源于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jié)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jié)。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于1905年世紀,在母親去世時,amanm悲痛欲絕。兩年后(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jié)成為一個法定的節(jié)日。amanm認為子女經(jīng)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jié)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jié)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jié)日里,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并以此流傳下來。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jié)。母親節(jié)從此流傳開來!
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文化記憶很大一部分是節(jié)日的記憶。多年后,許多往事都淡忘了,但過節(jié)的情景卻歷歷在目。同時,節(jié)日具有廣泛覆蓋、不斷重復、寓教于樂的特點,對人影響至深,所以重大的人倫節(jié)日對培養(yǎng)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至關重要的。真正的母親節(jié)應該扎在心里面,去體悟母親的愛。我們中華母親節(jié)一面提倡母愛、母教;一面提倡愛母、孝親。另一方面,父母給予子女生命,對子女有一種出于本能的無私的慈愛。設立中華母親節(jié),就是為了讓天下父母的愛心有一個得以彰顯、讓人認真體認的節(jié)日;讓天下子女的孝心有一個受到喚醒、并精致表達的節(jié)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四
涿鹿戰(zhàn)爭之后,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系。漢族本由華族發(fā)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shù)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自涿鹿戰(zhàn)爭后,黃帝則乘戰(zhàn)勝之余威,繼續(xù)對四方大事征討。黃帝對周圍部族影響的擴大,華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響也隨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圍許多氏族不是歸順華夏族,就是被華夏族同化。在華夏族日益發(fā)展擴大的同時,其人口也不斷增多,這就是今天漢族人口之眾多的重要淵源。
涿鹿戰(zhàn)爭之后,方圓數(shù)百數(shù)千里懾于黃帝威嚴,各宗族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其四方趨于安定。因而各宗族活動的地域便相對固定下來?;顒拥赜虻南鄬潭?,使得氏族成員由游獵為生逐步轉(zhuǎn)向稼穡為生,從而使得生產(chǎn)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涿鹿戰(zhàn)爭對華夏戰(zhàn)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于涿鹿戰(zhàn)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yōu)勢,之后黃帝又趁勢收復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xiàn)了團結統(tǒng)一。此后,又進一步征服了其它氏族部落,使黎族、夷族等與華夏族結為同盟,這都與黃帝的軍事才能及其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有極大關系。后來的首領雖然無法從理論上學到黃帝的用兵韜略,但從所聞所傳中間接地領略到黃帝的'兵法,并代代相傳,這就為華夏的軍事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除此之外,這次戰(zhàn)爭對之后的兵器制造以及技術發(fā)展也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許多史書上稱,涿鹿之戰(zhàn)是中華民族在發(fā)展時期興亡絕續(xù)之大事。涿鹿之戰(zhàn)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jù)有廣大中原地區(qū)的基礎,并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zhàn)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zhàn)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fā)軔時期決定日后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zhàn)爭”。
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意義與歷史篇十五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jīng)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于獲得了勝利。
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在恩格斯組織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
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游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游行以示慶祝并公眾放假。規(guī)定1890年5月1日國際勞動者舉行游行,并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
中國起源。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jié)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fā)介紹“五一”的傳單。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yè)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jié)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jié)日發(fā)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真相。陳獨秀又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lián)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了“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fā)《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斗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jié)。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chǎn)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chuàng)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里,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凈,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chuàng)編而成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將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jié)。節(jié)日,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jié)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