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專業(yè)14篇)

字號: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評價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呢?培養(yǎng)正確的閱讀習慣是拓展知識和提升能力的關鍵。隨后是一些經典的總結案例,希望能幫助您更好地掌握總結的要領。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一
    才女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這首詞的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的脫下羅綢外裳,一個人獨自躺上眠床。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鑒賞。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jié)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ㄩ_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思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fā)??梢韵胍?,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fā),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chuàng)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詞牌格律。
    《詞譜》以周邦彥、吳文英詞為正體。周詞為上下片各六句三平韻,即起句、第三句和結句用韻。夢窗詞為上下片各六句,四平韻,即起句,三、四句和結句用韻。另一體為每句用韻,如蔣捷、張炎詞。另有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兩體。此調以一個七言句帶兩個四言句,節(jié)奏明快。
    對照例詞: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中仄平平仄仄平(韻)。
    紅藕香殘玉簟秋。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云中誰寄錦書來?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中仄平平中仄平(韻)。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此情無計可消除,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二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誦讀——點撥——探究。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學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詞寫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和極盡相思之苦的思婦情結;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夫死,其詞抒發(fā)了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詞風大變,轉為凄苦悲愴、哀婉動人。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試在詞中找出“詞眼”。
    明確:這首詞的詞眼是“愁”,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兩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來抒寫愁緒?
    明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請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聯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心中的愁緒的。
    明確:紅藕玉簟雁?月花水。
    1、“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紅藕香殘”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分析“雁”與“月”兩個意象。
    明確:“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鄉(xiāng),懷念親朋的美好愿望。
    詞人身處西樓,因惦念丈夫行蹤,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錦書難托。感嘆明月自滿,人未團圓。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相思之情都縈繞于詞人心頭。(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
    3、“花自飄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見的景物,詞人為什么對此格外敏感?分析“花”與“水”兩個意象。
    明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實甫《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花”:人生、青春、年華。
    “流水”:時光。
    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觸動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感。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4、“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比較鑒賞: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缎行兄匦行小?。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李白《長相思》。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詞人在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夫妻恩愛,互相關懷、信任,兩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確:這相思,這離愁無法消除,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對“愁”的描寫化抽象為具體,把無形的“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卻……”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轉移之快與難于排解。
    小結:鑒賞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聯系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反復誦讀,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畫面,鑒賞意境美;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風住塵香花已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中流露出詞人怎樣的心境?
    2、賞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的表達技巧。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三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教學目的。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視頻《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fā)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教學過程:
    從今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入手導入新課,“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幻燈片),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三)、作品鑒賞。
    1、聽視頻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tài)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學后,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3、齊讀這首詞,提問:詞的上下兩闋分別側重寫什么?全詞抒發(fā)詞人什么感情?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fā)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之后教師作小結。各句的分析總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四
    整體設計說明:《一剪梅》選自新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李清照的作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因為有詩仙、詩圣、詩鬼、詩豪等一大批杰出詩人的存在,詩歌到了唐朝已發(fā)展到了顛峰階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徑,發(fā)展并完善了詞這一文學樣式,使它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詞,人們就會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現,給森然的中國歷史帶來了幾多水氣,幾多溫馨,她就是被認為是婉約派詞的正宗,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
    關于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特別把“知人論世”當做一個重點,專門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課件中通過畫面把李的一生及寫作背景簡單呈現出來,讓學生便于理解這首詞。另外,通過對《如夢令》的陪襯介紹,讓學生把握她人生的浮沉及她的婉約詞風格。
    當然,課堂核心是對這首詞意境及主旨的把握。為此我設計了歌曲《月滿西樓》的欣賞,配合畫面的詞句含義解釋等。這盡可能的.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理解詞意,把握主旨。
    教學目標。
    1.了解李清照的詞風。
    2.體會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點。
    3.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1.情景交融的寫法。
    2.背誦相關名句。
    教學難點: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寫作風格。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好!大家先看兩幅國畫,這兩幅畫都是畫梅花的。其實,我國文學自古就和梅花分不開,文人愛梅、詠梅,歌唱家自然就唱梅,頌梅。古代有一支詞牌名就叫“一剪梅”。而在這個詞牌下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學習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來,我們先聽聽這首詞的曲調,看大家喜歡嗎。
    二: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
    在上課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來簡單介紹一下這為偉大的女詞人。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14歲時的李清照能寫出讓其飽讀詩書的父親驚訝的詞句:“我現在已沒有能力來評論你的詞,需要大家?!睆钠湓~作的成就來看這個傳說還是令人置信的。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以南度為界,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寫閨情相思,明快妍麗;南渡之后,則多寫國破家亡的離亂生活,沉哀入骨,詞情凄黯。下面讀一首她早年的作品《如夢令》,體會一下她早年的風格: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婚后不久,趙明誠即遠行,李清照便寫下了這首《一剪梅》寄給丈夫。
    三:具體研習。
    1.“紅藕”“玉簟”不僅表明秋天已至,進一步發(fā)掘,它的深刻意蘊是什么呢?“紅藕香殘”,雖然是表明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凹t藕香殘”——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坝耵∏铩薄獜闹饔^感受表達秋的到來。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視覺、嗅覺)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詞人的主觀感受(觸覺)來表達秋的到來。這樣一句話,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嗎?輕:輕手輕腳。怕驚動別人、小心翼翼。獨:借泛舟以消愁,非閑情逸致的游玩。過去和夫君雙雙泛舟,充滿詩情畫意,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獨:——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劃船該多好啊!
    3.“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是一個倒裝句,其意味是什么?順序: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及誰寄錦書來誰——趙明誠誰寄——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縈繞于詞人心頭。
    4.“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意義分析:
    (1)寫眼前之景,花落水流,與“紅藕香殘”、“獨上蘭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遲暮。
    ——屈原。
    水流無限似儂愁。
    水流花謝兩無情。
    ——崔涂。
    5.領略詞人“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純潔、心心相印的愛情寫自己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及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兩心相印。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深化: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
    6.名句賞析:“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情”要用“計”消除,可知其重。又“無計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崩钋逭諏⑦@句化得出奇了: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把愁說成是一種能夠運動的有形之物,更為出奇的是它的運動方式。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相思之情無法排遣?!安拧獏s——”有連接關系,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詩人感情在短暫中的變幻起伏,真實形象,給人以遐想。(聯想:李煜:“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四:課文小結(見圖)。
    五:本文的寫作特點:
    2.大膽歌頌自己的愛情,象蜜甜、象水清,落落大方;。
    3.淺俗清新,明白如話,也多用偶句,瑯瑯上口,聲韻和諧。
    六:作業(yè):背誦全詞。
    教后反思:本堂課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成功的地方在于讓學生結合音樂畫面進入詩歌,理解詞意,把握主旨(感性認識,理性把握);注重對學生的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了課堂背誦。
    缺點是課堂注重了意境感受的同時,有些同學“麻木不仁”,“無動于衷”,在課堂上“掉隊”了。這給我留下一個進步的余地。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五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
    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作品藝術風格的把握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停留在淺表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接下來顯示李清照的有關材料,進一步加強認識。第二階段,播放朗誦視頻《一剪梅》,同時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自由發(fā)言,評價詞句。第四階段,拓展閱讀,總結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今人對李清照的評價入手導入新課。
    “在我國詞壇有一位傳奇女子,她把三分淚水、七分才氣凝結成篇篇妙語華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萬古愁心李清照”
    (二).讓學生回憶接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紹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師小結(見背投),引出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明確李清照的詩詞內容。
    (三).作品鑒賞:
    1.聽視頻朗誦《一剪梅》,同時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tài)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詞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學后,李清照填詞《一剪梅》送給丈夫。古來抒寫愁緒的詩句有很多,如李白的“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而李清照寫愁卻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筆下的“愁”有何獨特之處呢?下面我們就來認真研讀作品。
    3.齊讀這首詞,提問:詞的上下兩闋分別側重寫什么?全詞抒發(fā)詞人什么感情?
    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fā)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之后教師作小結。各句的分析總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huán)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3).研讀“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提問:這句詞按照邏輯順序應怎樣排列?
    明確: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思誰寄錦書來”。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yōu)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5.研讀下闋。這部分詞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緒盡顯于字里行間。
    (1).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
    明確: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明確: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fā)無限的遐想。
    (四).誦讀并背誦全詞。對比賞析《一剪梅》與《聲聲慢》,小結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
    總結:清新典雅,溫婉細膩,婉約詞的代表,世人稱之為“易安體”。
    (五).欣賞歌曲《月滿西樓》的flash,加強審美印象。
    (六).布置作業(yè):
    搜集李清照的有關作品,進一步體會“易安體”的藝術風格。
    六.教學過程流程圖。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六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fā)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yōu)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誦全詞。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解讀文句,品味意境。
    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難點:學會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一剪梅》,同時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有關問題。第三階段,顯示作品,學生合作探究,品析詞句。第四階段,強化詩詞的背誦。第五階段,播放《月滿西樓》,在唯美的畫面與歌聲中結束課程。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費玉清的一曲宛轉悠揚的.《一剪梅》將我們陶醉在其中,其實真正陶醉我們的是其中傳遞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懷愁情。輕拂中華歷史的塵煙紗縵,咀嚼古往今來的悲懷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學長河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滄海愁人恐怕當數女詞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她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說不盡的愁”。
    2.題解。
    一剪梅,詞牌名,又名《臘梅香》,得名于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詞牌格式,雙調六十字,前后闋句句用平韻,一韻到底,八個四字句一般都用對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1084——約1155)我國文學史上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李清照工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等,更擅于詞.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疑難字詞。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停頓斷句。
    3.請一位同學讀,其余同學認真聽,聽后做評價。
    4.齊讀課文,找出體現作者心理狀態(tài)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詞的情感基調。明確:“閑愁”二字最能體現作者心情,是全詞的詞眼,主旨句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全詞抒發(fā)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讀課文,賞析句子。
    1、詞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樣的情感?
    紅藕香殘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作者從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huán)境的。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七
    1.學習本課5個生字。
    2.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二、教學重點。
    1.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賞析《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寫法,以小見大,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
    2.指名朗讀三首古詩。(讀出詩的節(jié)奏,讀準確)。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屐齒扣瀲滟亦抹。
    3.簡要交流三首古詩的作者資料。
    (三)指導學習《游園不值》。
    1.指名讀課文。(讀準、讀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劃出不理解的問題。
    3.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質疑。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春天美好風光的贊美和喜愛)。
    5.反復吟誦。(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背誦古詩。
    提問:詩人向我們描述園子里的景象了嗎?為什么?
    讓學生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著畫龍點睛之筆,這比那一覽無余、面面俱到描寫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發(fā)揮讀者的形象,使詩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開拓聯想,激發(fā)創(chuàng)作。
    我們已經充分感悟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學們愿意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繪畫,自由創(chuàng)作。
    (四)作業(yè)。
    你還能背一背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嗎?
    附:板書。
    《游園不值》。
    屐齒扣瀲滟亦抹。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課時。
    1.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
    (一)導入新課。
    (二)回憶學法。
    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
    小結板書:
    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
    2.質疑、討論和交流。
    3.反復吟誦,
    4.看圖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三)學習新課。
    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
    出示自學提示:
    (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
    (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
    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
    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
    5.指名吟誦,背誦。
    (四)激情創(chuàng)作。
    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
    (五)作業(yè)。
    1.默寫三首古詩。
    2.完成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
    附:板書。
    《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蘇軾)(楊萬里)。
    西湖晴雨天氣滿湖荷花荷葉。
    學法:
    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
    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chuàng)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八
    1、會認個生字,正確讀寫、、、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內容。
    3、通過學習,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由教學目標衍生出來的,是依據教材確定,著重讓學生掌握什么;難點是依據學情而定的。)。
    教具準備(根據所上課的內容及自己實際情況來準備教具)。
    學具準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及課的內容準備)。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2、新課學習。
    1)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2)再讀課文,了解內容;。
    3)品讀課文,感悟體會。
    3、拓展延伸。
    4、師生交流、小結。
    b自我評析。
    本“教學設計書寫模板”主要是根據《備課實務與新技能》中的第五章《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第七章《備課的一個完整過程分析》中的相關理論指導并結合自己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編寫而成的。
    1、談談“教學目標”
    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fā)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
    教學目標不要寫得過多,寫三點即可,所以我對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三點。我們的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學目標沒有設計好,而造成教學目標沒有達成,影響了整體效果。
    2、確定教學的重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應該確定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學重、難點是由本節(jié)教學目標引出來的,著重讓學生應該掌握些什么,明白些什么。教學難點是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定的,要靈活處理。當然是面向大部分學生而言的“教學難點”。
    3、教學方法上,我們要根據課型來安排。課型不同,教學方法也不同。教學方法的選用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據具體的目的、內容及教師、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さ比唬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更好,標準和要求:學生學得實在,學有所獲,能夠不斷進步。學生“學有所獲”,教師的“教”才有水平。
    4、“教學時間”上,我贊同一個課時寫一個教案,不連堂寫。這樣便于老師操作。編寫教案中,“教具、學具的準備”必不可少。這有助于指導“教”與“學”,達到優(yōu)化。
    5、“教學過程”主要是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為四個步驟: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新課學習;拓展延伸;師生交流、小結。一步一步地進行教學活動,做到“有目標引路;有重點、難點的凸現;有知識點的歸納小結”,力促目標的達成。
    6、“作業(yè)設計”不是布置作業(yè)。爭取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實踐等來鞏固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水平,促進學生發(fā)展。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九
    我在教授科學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化學第七章第二節(jié)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教學時,我當時按照已經準備好的教學思路走進課堂,滿懷信心地實施課堂教學。根據多年的經驗,這堂課教起來并不難,只要把飽和溶液的概念通過實驗形象化的給出,方便學生理解即可;在繼續(xù)深化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與濃溶液、稀溶液關系,讓學生準確地用語言描述其四個概念間的關系,即達到其教學目的。
    課堂教學中所用的實驗沒有用教材上現成的試驗。這節(jié)課教學的開始便從現實生活入手,我選擇生活中最熟悉、最多見的食鹽和水來做試驗,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距離之近。我設計的試驗是這樣的,在室溫下,選擇一個量程為250毫升燒杯,在燒杯里加入100克水,分四次向燒杯里加入10克食鹽,而且加完食鹽后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保證食鹽充分溶解,同時觀察且記錄結果,記錄結果如下:
    第一次:加入10克食鹽,結果是全溶無食鹽剩余。
    第二次:再加入10克食鹽,結果是全溶無食鹽剩余。
    第三次:再加入10克食鹽,結果是全溶無食鹽剩余。
    第四次:再加入10克食鹽,結果是部分溶解有食鹽剩余。
    [注:未溶食鹽是4克]。
    第一次所得溶液、第二次所得溶液,、第三次所得溶液均能溶解食鹽故稱為不飽和溶液,第四次所得溶液已經達到不能溶解食鹽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達到溶解極限,其極限值為36克,溶液稱為飽和溶液。據此可借此試驗全過程,分析。
    總結。
    得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含義;此時有位女同學問:“老師,所有固體物質在100克水中溶解均有極限值嗎?”聽完后,我大腦中突然有了新感覺,感覺到第四次試驗溶解達到極限,其極限值為36克,已經為固體溶解度的理解無形中提供了相當不錯的理論基礎,何不借此順水推舟把固體溶解度與學生一起學完,同時也給這位女同學一個解釋。這樣把下一節(jié)難理解的概念輕而易舉得學會了,為下一節(jié)學習提供了很大方便,做到難點分散,教材有機整合。于是我這樣做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配合得非常默挈,有水到渠成之感,過去對固體溶解度的教學之困得到解決,而且收效奇佳。真有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真是瞬間的靈感為解決教學難點提供了挈機,可見稍縱即逝的靈感,我們如果不注意便會離我們遠去,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捕捉這種靈感,時刻注意挖掘這種教學潛在資源,開辟教學新天地,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真正地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十
    1、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密切關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再造意境的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通過解讀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詞的藝術風格,掌握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詞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探究。
    【教學過程與內容】。
    一、導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其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考據學家。李清照夫婦雅好詞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亂,李清照隨家顛簸南下,后來丈夫病死,李亡國繼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終。
    其詞以南渡為界,前期詞寫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和極盡相思之苦的思婦情結;南渡之后國破家亡夫死,其詞抒發(fā)了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詞風大變,轉為凄苦悲愴、哀婉動人。
    三、吟詠詞韻:
    明確:《一剪梅》是雙調,每段有四個樂句,每句四拍,形式上與七律相近,節(jié)奏整齊。所不同的是,它的雙數句被分解成兩小句,每小句四字。這兩小句有時意思直貫而下,如“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有時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甚至可用疊韻,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前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要短一些;讀后一種四字句,兩句間停頓稍長,以造成懸念,突出下句內容的重要性。從整首詞來看,單數句應讀得緩慢、悠長,雙數句可以讀得輕快短促,這就有了對比。
    四、整體感知: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試在詞中找出“詞眼”。
    明確:這首詞的詞眼是“愁”,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極言自己獨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兩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來抒寫愁緒?
    明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3、請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并聯系所學詩文,說說詞人是如何通過意象來抒發(fā)心中的愁緒的。
    明確:紅藕玉簟雁月花水。
    五、緣景明情:
    1、“紅藕香殘玉簟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
    明確:“紅藕香殘”點明了時節(jié),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蕭條,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季節(jié)的變遷,還會使女詞人產生丈夫離家日久的感覺使她覺得孤單寂寞。
    秋天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暑退秋來,竹席也涼了,不止是說天氣變涼,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獨守空房關系倒更為密切,襯托出詞人冷清與孤寂。(引導學生從詞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句詞是一幅怎樣的'優(yōu)美意境呢?分析“雁”與“月”兩個意象。
    明確:“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鄉(xiāng),懷念親朋的美好愿望。
    詞人身處西樓,因惦念丈夫行蹤,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錦書難托。感嘆明月自滿,人未團圓。不管白日月夜,無論舟上樓中,相思之情都縈繞于詞人心頭。(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
    3、“花自飄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見的景物,詞人為什么對此格外敏感?分析“花”與“水”兩個意象。
    明確: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王實甫《西廂記》: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花”:人生、青春、年華。
    “流水”:時光。
    花飄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態(tài),女詞人見此景象,極為傷懷,觸動了韶光易逝,青春難再之感。但花和水卻不理會她的情懷,依舊不停地飄落,不停地流逝。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一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從小注意鍛煉身體,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
    2、讓學生自己對假期的一些鍛煉進行自我總結。
    教學準備。
    設計意圖教學流程解析與拓展。
    一、常規(guī)教學。
    1、集合站隊,報告人數。
    2、師生相互問好。
    3、教師宣布教學內容和要求。
    二、同學們,愉快的暑假結束了,在長長的假期里,你們過的愉快嗎?你們參加了哪些有意義的活動?你堅持鍛煉身體了嗎?讓我們先自己回顧一下。
    學生自己回想。
    分小組討論:4人一組。
    教師集合分別提出問題。
    學生踴躍舉手回答教師的問題。
    三、總結。
    1、只有從小鍛煉,才會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
    2、只有加強鍛煉,才會有一個更強壯的身體;才會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3、新的學期里我們要共同鍛煉,共同營造我們的和諧課堂。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二
    學生在詩歌鑒賞的能力上有點薄弱,并且他們積累的東西稍微有點少。所以遇到詩歌鑒賞只能是想當然,回答題目毫無邊際,導致丟分嚴重。在詩歌賞析上要多下功夫,讓學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一、選修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2)風格流派、文體;(3)名句填空;(4)詩詞鑒賞;(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讓學生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通過對詞的學習,結合詞中的景分析詞人的情感。
    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一、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老師的講解,學生能當堂背誦這首詞。
    二、小組交流合作探討,找出詞中的景,并分析抒發(fā)的情感。學會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
    一、誦讀感悟法。在誦讀過程中體驗詞人的孤凄愁絕的情感,讓學生在誦讀中發(fā)現詞的情感美。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中體會詞人的愁情。
    三、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
    一、介紹詞人前期和后期詞的風格。。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鑒賞詩歌。
    三、賞析。
    四、板書。
    1、板書按行文思路來安排。
    2、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背誦。
    五、練習。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一剪梅》,我說課的內容由五部分組成,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教學小結與作業(yè)。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十三
    一、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2)風格流派、文體;(3)名句填空;(4)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5)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
    2、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
    二、這首詞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要講《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李清照,他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
    三、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本詞。
    2、熟記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約詞的意境及特點。
    一、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李清照積滿苦澀憂怨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跟自己親人分隔兩地的經歷,更不可能有過結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體會,如不引導,很難體會面對冷月涼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蘇軾辛棄疾,她傾向于寫深閨體會的婉約詞。
    二、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情景交融的寫法;更能領悟到李清照用詞的精妙,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我安排的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正體現了上述認識和想法。
    一、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婉約詞與豪放詞的區(qū)分打下基礎。
    二、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了點,希望各位老師指正。
    三、范讀正音。
    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婉約詞,應讀得語調低緩,情感深沉。
    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
    五、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兩首詞為例比較不同,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一、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盡可能課堂背誦。
    二、在指導檢查作業(yè)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
    一剪梅教學設計案例篇十四
    1、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夏日情景,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朗讀并背誦古詩。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們喜歡夏天嗎?那你們喜歡夏天的什么呢?現在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別樣的夏天,看你們喜歡老師說的夏天嗎。
    播放配樂,朗誦描述一段描述夏天的美文。
    這是一個初夏的午后,天還不是很熱,在一個小池塘里,不時有涓涓細流涌出,豎起耳朵聽聽有傳說中的泉水丁冬聲嗎?沒有,也許是流的實在太細了吧。不遠處,柳樹隨著風輕撫水面,樹影倒映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清晰可見。好是這濃密樹陰也愛上了晴天午后柔美的風光,放眼望去,幾只蜻蜓在露出綠頭的荷花投影上嬉戲呢。
    這樣的夏天美嗎?有位詩人叫楊萬里,只用了個字寫了首詩就把這樣美的夏天描述了出來,小朋友想學學嗎?出示古詩《小池》范讀一遍。
    二、學習古詩。
    1、講解古詩大意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寫的和老師剛才說的一樣嗎?
    《小池》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細很慢,樹蔭照在水中,似乎愛上了這晴天里柔和而美麗的風光。小荷才露出一個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經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2、小朋友說說這樣的景色美嗎?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它。
    第一遍,跟讀(并指出詩句對應圖的位置。)第二遍,跟讀(逐字讀)。
    4、小朋友們都讀的非常好,動作也做的很漂亮呢,我要告訴小朋友,小池還有一首歌呢,接下來我們聽一遍,然后我們唱的時候把我們編的動作加上好嗎?好的,我們先來聽一遍。
    好的,現在老師念那句,表演那句的小朋友就趕緊擺好動作好不好,我們來比一比那組最快。(可進行兩遍)。
    三、拓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