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心得體會 中學守望教育讀書心得(優(yōu)質(zhì)8篇)

字號:

    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jīng)歷的事物,結(jié)合自身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guī)痛蠹艺覍げ⒄砹艘恍﹥?yōu)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一
    “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雖說不能是精讀,但也能看過一遍,發(fā)現(xiàn)它確實是一本好書,值得為師者一看。在文中讓我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在教學中道德教育和知識傳授哪個對于孩子什么才是最重要?”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詮釋,以“教化的困惑”為標題,體現(xiàn)了撰寫者對當今社會道德教育沉重的擔憂和對學校教育問題復雜化思考的審慎,作者以一個學者的角度為我們解惑。在“關(guān)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nèi)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德故事來喚醒孩子們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鑒。他強調(diào)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雙管齊下之要素,第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知,第二個則憑借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作為聽者的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著。故事的閱讀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代代孩童通過閱讀童話故事完善自己的精神構(gòu)建,而孩子們閱讀中成為經(jīng)典,成了永不褪色的永恒。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多讀一些好的兒童作品,看或聽一些兒童影片、故事那是必需的。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閱讀,留給學生閱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tǒng)、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薄皟?yōu)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guān)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guī)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BR>    讓孩子在這些美德故事中,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成長。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二
    這是一本關(guān)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里,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zhí)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fā)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lǐng)著現(xiàn)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后,尋思現(xiàn)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zhí)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身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的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更加關(guān)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其字里行間洋溢著溫暖的“人間情懷”。作者十分推重北大教授陳平原在其《學者的人間情懷》中倡導的學術(shù)作風:“應該提倡這么一種觀念:允許并尊重那些鉆研象牙塔的純粹書生的選擇,在從事學術(shù)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痹谧髡呖磥恚粋€真正意義上的學者,在搞好專業(yè)研究的同時,必須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具有文化批判意識,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表態(tài)”。于是,作者將自己深邃的目光、純凈的心靈,交付于眾說紛紜的教育。在《一位“愛教育者”的“人間情懷”(代跋)》中,作者以一種足以讓人動容的真誠來剖析自己的心跡:“作為一個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農(nóng)民的兒子,我關(guān)注社會底層;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我關(guān)注歷史與現(xiàn)實之中不時涌現(xiàn)出來的他者命運之幸與不幸;作為一個在20世紀后期出生長大的個人,我特別關(guān)注20世紀里無數(shù)在封建與反封建、自由與專制、啟蒙與救亡、個體尊嚴與國家命運之間的輾轉(zhuǎn)反側(cè)”,“只是因為,我對他人當下存在或曾經(jīng)存在的命運的關(guān)注與體驗,構(gòu)成了我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一部分,我必須言說,只是因為它們構(gòu)成了我生命之中的牽扯與疼痛。這個我每天生活其中的世界是我的生命得以可能的惟一的世界,是滋養(yǎng)我生命成長的永久的搖籃,我沒有理由不關(guān)切我身處其中的世界,關(guān)注并且愛這個世界中與我相遇的人們。這并不是因為我多偉大,而是因為我與周遭世界的交往構(gòu)成了我生命存在的真實內(nèi)涵?!边@樣的文字,讓人分明讀出:作為一名研究教育的學者,作者也許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影響蕓蕓眾生的悲歡,但他愿意以自己的良知和赤誠,去“言說”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關(guān)愛他生于斯長于斯的世界。這樣的“人間情懷”,既使作者一往情深地為教育吶喊、揮汗、流淚并幸福,也使讀者對《守望教育》心向往之。
    《守望教育》的第二個特點,是其內(nèi)容的豐富性和見解的獨到性。劉鐵芳先生懷著對教育的滿腔深情,把敏銳的目光投向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學日益成為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為公眾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著個人獨到的問題關(guān)注,關(guān)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兒童教育、鄉(xiāng)村教育、道德教育、教師成長和人文幽思社會弱勢群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nèi)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guān)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于一種低調(diào)的言說姿態(tài),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jīng)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nèi)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tài)來面對復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里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作者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對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強調(diào)“技術(shù)主義”和“權(quán)威主義”、并以此作為讓學生“聽話”的秘訣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教育指導思想違背教育為了“人的發(fā)展”的宗旨,不利于學生個性的、活潑的成長。這充分體現(xiàn)作者爭鳴的勇氣、學術(shù)的個性和見解的獨立。
    《守望教育》的第三個特點,是其文筆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筆的生澀和艱深,顯得平和寧靜、靈動流暢和詩意盎然。
    在《遠離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憶兒時聽大人講故事的情景:“(各類故事)連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涼,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時光在故事的記憶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鮮活如舊,帶給我綿綿不絕的生命暖意。”讀這樣的文字,一種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
    讀這樣的教育著作,有如輕風拂面、甘露潤喉,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劉鐵芳先生的魅力。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三
    《守望教育》一書滿建宇博士的教育隨筆集。作為一個中學校長,一生都在從事教育。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斷反思自我剖析及完善教育。作者在最后寫道:“教育即生活”,細細想來,的確如此。人是要有精神支柱的,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給從教及致力于教改的工作者帶來啟發(fā)與鼓舞,同時我也相信中國的教育事業(yè)需要越來越多這樣執(zhí)著的堅守者。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jīng)常、持續(xù)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档虏粌H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并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于自然法則。那么,在目前一些領(lǐng)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chǎn)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xiàn)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guān)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nèi)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jīng)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tǒng)、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yōu)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guān)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guī)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xiàn)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guān)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guī)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guān)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guān)聯(lián)。“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xiàn)。教育是培養(yǎng)生命的事業(yè),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fā)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四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守望教育》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一書,還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闡述了我們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讓每個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斷地追問,在不斷質(zhì)疑、追問的過程中,催生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質(zhì)量。
    在《研究性教學: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一文中,劉教授指出:好的教學實際上只是為了把學生引入“問題”之中,引入他們屬己的“問題意識”之中,并且不斷擴展他們的問題意識。這樣,好的教學就不再是以其過程中的知識、技能的授——受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好的教學不再是一次性地解決問題,而只是通過暫時的解決問題來激勵、煥發(fā)學生更多的問題,煥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覺地走上自己的問題思想之路。這也讓我們對于現(xiàn)階段正在研究的“問題意識”的課題有了更深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處理教與學的關(guān)系。畢竟“教”是為了“不教”,我們的研究性教學也并不是為了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學術(shù)研究的專家,而意在讓每個學生都能自我“想問題”,能獨立思考、判斷、評價、選擇、創(chuàng)造,視野開闊,并最終落實到對社會、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關(guān)注之中。
    作為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課堂。因為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還課堂以心靈的溫度,還課堂以思想的靈動,還課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設(shè)計問題,指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關(guān)鍵,因此也是我們今后課堂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堅守課堂,就是堅守教育之魂就是讓教育擁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五
    閱讀,是一種與書中人物心靈對話的過程,多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心靈。有人把閱讀經(jīng)典比作與偉大的哲人對話,"閱讀一百本好書,就是和一百個有思想的人對話。"這種深層閱讀中的思考,更能體現(xiàn)出閱讀的價值。
    今年暑期,閱讀了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字里行間的很多文字引發(fā)了我的共鳴。特別是《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這一個章節(jié)讓我感慨良多,書中說道:"那時候的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什么讀物、輔導資料。作業(yè)盡管也有一些,但感覺好像都能輕松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jīng)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jīng)常有伙伴一起自由地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這番話讓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因為這正是我們這代人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時的我們,確實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接觸自然,與小伙伴們自由地玩耍"——這便是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時我們晚上完成好為數(shù)不多的作業(yè)之后,生產(chǎn)隊倉庫便是我們自發(fā)形成的聚集地,吸引我們的,除了那鎖在一個木箱子里的電視機外,便是那倉庫外的場地、以及周圍堆放的各個草垛,這一切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游戲場所;自然課上我們學習種蓖麻,老師發(fā)給我們每人幾顆難得一見的種子,我們在自己家后面的空地上虔誠地把它們種下,天天去澆水、觀察,期待它的果實能為祖國建設(shè)出一份力;春天的時候我們會在放學后去挑馬蘭頭,曬干后送給一些女老師,覺得用自己的勞動成果來感謝老師是那么的光榮;還會和小伙伴們相約去桑園里采桑椹吃,即使嘴唇染成了黑紫色也毫不顧忌……印象中好像沒什么課堂作業(yè),一到下課時間,我們就在學校的泥地操場上用粉筆劃了方格玩斗雞、造房子、扔沙包。當時作為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好固然令人羨慕,可你要是在玩游戲上樣樣都不那么精通的話,你也會感受到孤獨的。想想我們的童年生活,真的是在無形中完美地印證了劉教授所說的那段話中的兩個關(guān)鍵詞——自由、隨意。
    再看看如今的學生,從各種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透露出的信息是總感覺到他們每天是忙忙碌碌的。不知什么時候起,靜悄悄的教室演變成了靜悄悄的校園,特別是每天中午時分,很多學校都顯得特別的安靜,究竟是什么把學生們包裹起來了?我在思考著,也在不斷地尋找著答案。
    幾年前,作為班主任的我?guī)ьI(lǐng)班級參加了為期三天的青少年綜合素質(zhì)實踐活動,來到了位于五厙的實踐基地。第一天,走在去農(nóng)展館的路上,孩子們會為一簇不知名的野花歡呼,會為路邊的一只小羊而流連。在植物園中,當他們看到樹上的一串串香蕉時,會小心翼翼地用手去觸摸一下,以辨真假;當他們聽到一種植物的汁水有劇毒時,身子都會不由自主地后退一小步,好像那毒汁會隨時隨地濺出來似的;當他們聽到有一種奇異的果子,吃了它之后,在四個小時內(nèi)再去吃其他果子,感覺都會是甜的時,眼里滿是渴慕的神情。第二天,在農(nóng)戶家體驗生活時,他們會興致勃勃地學包水餃,在灶頭旁搶著要燒火煮餃子,在品嘗餃子時,有兩只燕子從外面飛回來,停留在客廳墻壁的燕巢內(nèi),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要求我用相機把這畫面拍攝下來,有一位女同學還隨口背誦道:"一身烏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切的一切,讓我感覺他們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快樂,那么的好學,這才是我心目中的孩子的形象,這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童年生活。
    "崇尚理解、潤澤生命、奠基幸福",這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基于這樣的理念,學校嚴格貫徹落實每周一下午半天的快樂活動日的各項活動,當看到男孩子們在綠蔭場上追逐奔跑,為踢進一個球而歡呼雀躍時;當看到女孩子們在操場一角嘴里喊著"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盡興地玩著現(xiàn)代版的"石頭剪刀布"時;當看到中午時分,孩子們在"夢想舞臺"上盡情綻放自己的風采的時候,我被他們的快樂感染著,心中也便漸漸釋然了。
    回顧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思女兒的成長歷程,面對學校孩子的可喜表現(xiàn),我終于明白了:大自然是孩子們快樂的源泉,同伴是孩子們快樂的基石。擁有了這兩者,他們童年的味道一定也可以是甜美的。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六
    學校開展讀書活動,我品閱了劉鐵芳教授編著的《守望教育》一書,細細品讀,絲絲回味,感受著教授對教育事件的理性反思,頗為感動。
    在這本書中令我映象最深的是“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這一章節(jié),它勾起了我對自己小學時代的回憶。
    記得我和鄰居家的幾個孩子一同上學,那時的物質(zhì)是貧乏的,沒有豐富的課外書,沒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有的只是無邊的快樂。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后輕輕松松回家,作業(yè)盡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松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jīng)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jīng)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
    那時我們連電視都不常見,更不知電腦為何物了。但是我們卻沉醉在大汗淋漓中的快樂--踢鍵子、跳橡皮筋、官兵抓強盜等等。校園里,只要一下課,便立刻沸騰起來,幾人一組,跑的、跳的,直到上課鈴響,才會停止。放學后,更是三五一群,結(jié)伴挖野菜、割豬草、抓知了,沉浸在無窮的樂趣之中。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四季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雷雨,奇妙偉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兒童知識的寶庫?!薄按笞匀皇俏覀兊幕罱滩?,活老師,我們應該向它領(lǐng)教,向它探討?!标惱舷壬繝柌蝗旱慕逃枷耄匀徊皇榻裉旖逃母镏械睦碚撝笇Ш蛯嵺`經(jīng)驗。
    今天,且讓我們共同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讓我們心系教育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教師和學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所在。讓孩子們多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fā)展,使他們將來成長為心理健康、體魄健壯、素質(zhì)全面的國家棟梁之材。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七
    利用寒假時間把劉鐵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認真閱讀完了,我為在這喧囂的社會,還有一批像劉教授這樣沉靜思索的人感到高興,同時也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我知道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劉教授有著不平凡的境遇,干著不平凡的事業(yè)。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確實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yè)是需要愛心的職業(yè),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
    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zhuǎn)化工作如同醫(yī)生診病一樣,醫(y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癥中才能提高醫(y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后進生的確也很關(guān)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個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zhuǎn)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反復,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是啊,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幼苗。對學生的愛既要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對學生一視同仁,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guān)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愛就一個字,說說容易,做做難。
    守望教育心得體會篇八
    這是一本關(guān)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里,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zhí)著守望著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fā)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lǐng)著現(xiàn)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后,尋思現(xiàn)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zhí)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身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的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更加關(guān)注中小學教育,熟悉中小學教育,對中小學教育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特點是其文筆不像一般教育著作文筆的生澀和艱深,顯得平和寧靜、靈動流暢和詩意盎然。
    在《遠離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憶兒時聽大人講故事的情景:“連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涼,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時光在故事的記憶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鮮活如舊,帶給我綿綿不絕的生命暖意?!弊x這樣的文字,一種溫暖的感覺油然而生。
    讀這樣的教育著作,有如輕風拂面、甘露潤喉,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劉鐵芳先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