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提前規(guī)劃教學(xué)內(nèi)容和思路,確保教學(xué)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教案中的教學(xué)活動要能夠幫助學(xué)生建立知識體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xué)習(xí)范文,教師可以提高教案編寫和教學(xué)設(shè)計的水平。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一
王安國性亮直,嫉惡太甚。王荊公初為參知政事,閑日因閱讀晏元獻(xiàn)公小詞而笑曰:“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顧其事業(yè)豈止如是耶!”時呂惠卿為館職,亦在坐,遽曰:“為政必先放鄭聲,況自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鄭聲,不若遠(yuǎn)佞人也?!眳未笠詾樽h己,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
注釋。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國:宋朝人,字平甫。
4、參知政事:官職名稱,相當(dāng)于副宰相。
5、晏元獻(xiàn):晏殊,字元獻(xiàn)。
6、小詞:指描寫愛情的詞。
7、館職:官職名稱,負(fù)責(zé)書籍編校。
8、爾:同“耳”,罷了。
9、是:這樣。
10、顧:難道。
11、正色:表情嚴(yán)肅。
12、遽:立刻。
13、自是:從此。
譯文。
王安國性格正直,嫉惡如仇。王荊公一開始職務(wù)為副宰相,閑暇的時候因為閱讀晏元獻(xiàn)公描寫愛情的詞而笑著說:“做宰相的怎能作這種小(志氣)的詞?”平甫回答:“晏元獻(xiàn)公也只是偶爾因為得意之事而這樣做罷了,難道他的事業(yè)僅僅停留在這種層次上面嗎!”當(dāng)時呂惠卿作為館職也坐在一旁,立刻說到:“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鄭國的音樂,何況自己干這種事呢?”平甫表情嚴(yán)肅地說:“排斥鄭國的音樂,還不如遠(yuǎn)離小人?!眳位萸湔J(rèn)為在批評他自己,從此尤其與平甫不和睦。
王安國簡介。
王安國自幼聰穎上進(jìn),雖未曾從師入學(xué),但寫出的文章卻有條理。12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shù)十篇向人展示,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的《題滕王閣》一詩是在13歲時登滕王閣所作,詩中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從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傳,并得到好評。而他也越奮發(fā)讀書,對詩文、詞賦更有所長。他雖然多次參加應(yīng)試,但因仕籍糾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為此,歐陽修曾有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負(fù)責(zé)考選的官員將其所寫的文章列為第一,但未能參加進(jìn)士考試。
王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jié)善友,是個出名的賢士。熙寧元年(1068年)經(jīng)大臣--三司使韓綺舉薦,經(jīng)神宗召試,賜進(jìn)士及第,任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教授西京國子。此時王安國已41歲,才從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寧四年(1071年)任滿回京,神宗召見,詢問外界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映。王安國對王安石變法不甚理解,頗有微詞,直說道:“恨之人不明,聚斂太急耳”!(外面說他用人不當(dāng),斂財太急了)。這與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悅,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書,后改為著作佐郎秘閣校理,世稱王校理。
王安國對變法由不理解到反對,因而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見,當(dāng)王安石勸他少沉溺于吹笛時,他則要其兄遠(yuǎn)小人。呂惠卿對此非常氣憤,熙寧七年,趁王安石罷相,他任參知政事之機(jī),借鄭俠以《流民圖》反對新法下獄事,認(rèn)為王安國與鄭俠屬同黨,削職放歸鄉(xiāng)里,“天下之人皆以為冤”。不久,朝廷決定再次起用他時,他卻不幸因病亡故。
熙寧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孫王仕榮遷居臨川榮山鄉(xiāng),曾孫王仕顯遷東鄉(xiāng)蒿源、浯溪一帶。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王安國作品。
王安國工詩文,詞尤博采眾長,工麗曲折,近似婉約派。詩工于用事,對偶親切。其天才逸發(fā),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書序》、《韓干畫馬跋》,借題發(fā)揮,議論爽快,綽有深意(《艇齋詩話》)。詩歌格律穩(wěn)健,風(fēng)韻秀雅,足以名家(《詩藪》外編卷五)。七言詩佳句如“檜作寒聲風(fēng)過夜,梅含春意雪殘時”(《繚垣》),“平地風(fēng)煙飛白鳥,半山云木卷蒼藤”(《甘露寺》),“若憐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陰》),“北固山橫三楚盡,中泠水入九江深。紛紛落月?lián)u窗影,杳杳歸舟送梵音”(《同器之過金山奉寄兼呈潛道》),頗有唐詩風(fēng)韻。也能詞,《減字木蘭花》(春情)詞有“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之句,將思春情緒寫得纏綿悱惻,楚楚動人。
王安國逝世后,家人匯集其詩文編為文集100卷(曾鞏《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安國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刪并。詩文大多已佚,今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兩宋名賢小集》?!度卧姟肪?31錄其詩一卷?!度卧~》第一冊收其詞三首?!度挝摹肪?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江西詩征》收錄《題滕王閣》等詩5首。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二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雜畜:混在一起喂養(yǎng)。
畜:圈養(yǎng)。
稍:漸漸地。
頗:很。
馴:順從,馴服。
為狼:是狼。
就:靠。
作:發(fā)出。
伺:窺探。
未覺:沒有醒。
信:確實。
貽:留下。
逸:逃走。
陽:表面上。
陰:背地里。
不測:這里指難以揣測的陰謀和企圖。
文言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三
嘻(嗯)!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猶是爾。
注釋。
1、盆盎:花盆一類的.盛器。
2、節(jié):樹木枝干交接處。
3、柚嶺:山峰。
4、干青云:直上青云。
5、去:距離、差別。
6、性:性格。
7、屈:使……彎曲。
8、置:放置。
感悟。
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有精神追求,那就更不用說和植物相比。人要學(xué)會有精神追求,堅持做自己,堅定自己的觀念。即使委身于人,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要學(xué)會在壞境中慢慢適應(yīng),但在同時也要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凈土,不被世俗的影響而扭曲。正是如此,所以才有句擬人句來比喻高潔者說:“良禽擇木而棲”。
譯文。
松樹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幾尺高,可頂也是直直的。有人將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華美的屋內(nèi),彎曲它的枝桿,綁縛它的關(guān)節(jié),施肥灌溉,形狀好像撐開的傘,這樣子并非不招人喜歡。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嶺之間,直插青天,凌駕藍(lán)天,茂盛蔥郁(地生長)在嚴(yán)霜積雪的松樹,相差多少??!
唉!賢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這松樹一樣。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四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jì)、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shè)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yōu)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dá)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jié)構(gòu),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fēng)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shù)掌握不當(dāng)。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zhì),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jié)間長,外形細(xì)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xì)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zhì)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zhì)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zhì)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jié)儉美德的人,如果發(fā)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guān)節(jié)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xì),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chǎn)地不同,質(zhì)量差異很大,甚至?xí)聿焕绊?。上等的人參出產(chǎn)在上黨,中等的出產(chǎn)在百濟(jì)、新羅,下等的出產(chǎn)在高麗。出產(chǎn)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zhì)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dāng)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于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五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也?!?BR> 譯文:
魏王準(zhǔn)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艺f:‘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fèi)多?!艺f:‘路費(fèi)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于趕車?!易詈笳f:‘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yuǎn)!’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yè),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qiáng)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kuò)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yè)無疑是越來越遠(yuǎn)。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啟示:
想到達(dá)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故事主要寫了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shù)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南轅北轍”的事情。環(huán)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dāng)今社會,向人們呼吁保護(hù)環(huán)境的人有無數(shù),可是,人們卻充耳不聞。連倡導(dǎo)人們保護(hù)環(huán)境的人,自己都沒有做到,那么,其他人就更不會做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空氣有多么的清新,環(huán)境有多么的美麗,多么的潔凈??!而我們這兒呢?滿街都是飄飛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瓶瓶罐罐。我們大家都生存在這個環(huán)境中,就要使這兒變得最美麗,不讓它被污染。既然,人們都有環(huán)保的意識,只不過行動與想法是背道而馳的罷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都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xí)慣,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相信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空氣清新,環(huán)境美麗的家園!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六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zhàn)于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BR> 譯文。
將要作戰(zhàn)之前,華元?dú)⒀蜿p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zhàn)的時候,羊斟說:“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zhàn)的'事,由我作主。”于是就故意把兵車驅(qū)入鄭軍之中(使華元被俘),所以宋軍戰(zhàn)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蹲髠鳌穼λ脑u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羊斟將遺臭萬年。因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七
齊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于人,曰:“虎貓?!笨驼f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為‘龍貓’?!庇挚驼f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說之曰:“云靄蔽天,風(fēng)倏散之,云故不敵風(fēng)也,請更名曰‘風(fēng)’?!庇挚驼f之曰:“大風(fēng)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fēng)其如墻何?名之‘墻貓’可?!庇挚驼f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斯墻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BR>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哉!”
解釋。
1.畜:養(yǎng)。
2.號:名號這里作動詞用即取名號。
3.其:語氣詞表推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尚:崇高這里是超過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來。
9.尚:高超。
10.靄:霧。
11.飆:暴風(fēng)這里作‘起’的狀語。
12.圮(pi):毀。
13.故:通(同)“固”,本來。
14.自奇之:自認(rèn)為它很奇怪。
15.維屏以墻:維,句首語氣助詞。以墻為屏障。
16.龍固神于虎也:龍確實比虎更神通。
17.風(fēng)其如墻何:風(fēng)和墻比如何。
18.東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為:為何。
譯文。
齊奄養(yǎng)了一只貓,自認(rèn)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腿藙袼溃骸盎⒌拇_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一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云上,云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云?!绷硪粋€客人勸他道:“云霧遮蔽天空,風(fēng)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敵風(fēng)啊,請改名風(fēng)。”另一個客人勸他說:“大風(fēng)狂起,用墻就足夠擋蔽了,風(fēng)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另一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東里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高考常見失分點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
1.第15課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钡茏觽冇謫枺骸澳敲催@樣吊唁朋友,行嗎?”秦失說:“......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八
作品簡介《賈島推敲》是中國古代一個名聲頗顯的的故事,語出后蜀何光遠(yuǎn)的《鑒戒錄·賈忤旨》,反映了創(chuàng)作詩歌過程中對字句的凝練。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fù)斟酌、調(diào)動詞句,以求準(zhǔn)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chǎn)品的操作情況。
作品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quán)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jié)。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釋。
1、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4、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5、始:最初,開始。
6、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fù)錘煉,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里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7、吟哦:吟頌。
8、時時:不時。
9、引手:伸手。引:舉。
10、勢:樣子,態(tài)勢。
11、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12、訝:對……而感到詫異。
13、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權(quán):臨時代理。
15、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zhí)行禮儀任務(wù)的分隊。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17、車騎:車馬。這里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18、至:到。
19、第三節(jié):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節(jié):這里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20、具對:詳細(xì)回答。具,詳細(xì),具體。
21、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24、留連:舍不得離開。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作品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毕胗谩巴啤弊郑窒胗谩扒谩弊?,反復(fù)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xù))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dāng)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xì)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眱扇擞谑遣⑴膨T著驢馬回家,一同談?wù)撟髟姷姆椒?,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作品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復(fù)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jìn)。永遠(yuǎn)精益求精!
作品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fèi)心血,花費(fèi)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dāng)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fèi)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fù)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yīng)換成“敲”??伤钟X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fù)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jìn)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jìn)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后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fù)琢磨,反復(fù)斟酌。
原詩譯文。
造訪獨(dú)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沒有鄰家,顯得閑適寧靜,只有一條雜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院。月下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僧人敲響友人的院門。(沒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過了橋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動的山石遮住了云層接地的部分。我暫時離開,但還會再來,相約的會面,不會食言。
相關(guān)人物。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kuò)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dāng)代口語的提煉,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九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jī)妙算、運(yùn)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
臣聞主將之法,務(wù)覽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漢光武聰聽之主也,謬于龐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張邈。何則?夫物類者,世之所惑亂也。故曰:狙者類智而非智也,愚者類君子而非君子也,戇者類勇而非勇也。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驪牛之黃似虎;白骨疑象;碔砆類玉。此皆似是而非也。
孔子曰:“凡人心險于山川,難知于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懷而達(dá),有堅而縵,有緩而釬?!碧唬骸笆坑袊?yán)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威威而無成者,有如敢斷而不能斷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內(nèi)怯者:有夢夢而反易人者。
無使不至,無使不遂,天下所賤,圣人所責(zé),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見其際?!贝耸恐饷膊慌c中情相應(yīng)者也。
【譯文】。
【譯文】。
除了“察色”,知人之法還有“考志”一說。
“考志”的辦法是通過與對方談話來考核他的心志。如果一個人的語氣寬緩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諂媚,先禮后言,常常自己主動表露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的人是可以結(jié)別人帶來好處的人。如果說話盛氣凌人,話語上總想占上風(fēng),想方設(shè)法掩蓋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飾他的無能,這種人只會損害別人。[姜太公說:“夸夸其談,抬高自己的為人,喜歡高談闊論,非議時俗的人是奸險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寵信他。]如果一個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輕慢,言談?wù)倍黄?,不掩飾自己的美德,不隱藏自己的壞處,不防備自己的過失會使自己被動,這是質(zhì)樸的人。[姜太公還說:“給他好處不因此而高興,不給他好處也不因此而惱恨,沉靜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這是淳厚而寧靜的人。”太公說:“不打扮,不修飾,篷頭垢面,破衣爛衫,講的是清靜無為,求的是功名利祿;說是無利無欲,實際上貪得無厭,這種人是偽君子。君王千萬不能親近這種人。那些貌似質(zhì)樸的人中就有這種偽君子。]如果一個人的神情總是討好別人,他的言談竭盡阿諛奉承,好做表面文章,盡量表現(xiàn)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鳴得意,這種人是虛偽的人。[晏子說:“如果君王的身邊盡是些好進(jìn)讒言的奸佞之輩,他們會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獲取君王的恩寵。心中隱藏著極大的不誠實的人,會把小小的誠實表露出來,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測的目的,這種人是最難察知的?!?BR> 如果別人說什么也不聽,自私自利,毫不掩飾,強(qiáng)詞奪理,顛倒黑白,這種人是好誣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一下。
有一次劉備讓一個客人去見諸葛亮,并說這個客人很不錯。諸葛亮見過后對劉備說:“我觀察來客的言談舉止,神情游移畏懼,低著頭好幾次顯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外露奸儉,內(nèi)藏邪惡。此人必是曹操派來的刺客。”后來果然證明了諸葛亮的預(yù)測。一般奸佞之徒大抵都是這樣。
西晉時的何晏、夏候玄和鄧揚(yáng)等希望與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絕。
以上知人的辦法,就叫做“考志”。
又有測隱。測隱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讓而大爭,言愿以為質(zhì),偽愛以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隱于仁賢。
若問而不對,詳而不詳,貌示有余,假道自從,困之以物,窮則托深。
若自事君親而好以告人,飾其物而不誠于內(nèi),發(fā)名以君親,因名以私身。
【譯文】。
還有用探測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辦法來認(rèn)識人的,稱之為“測隱”。
考查一個人時,如果向他提問他不回答,詳細(xì)追問他又含糊其辭;外表讓人感到很有學(xué)識,打著傳播真理的幌子放縱自己;為環(huán)境所困時,一旦沒招就故作深沉。這是借學(xué)識理論來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
若飲食以親,貨賂以交,損利以合,得其權(quán)譽(yù)而隱于物者,曰貪鄙者也。
[太公曰:“果敢輕死,茍以貪得,尊爵重祿,不圖大事,待利而動,王者勿使也?!盷。
【譯文】。
也可以通過為人處事的方式來考查一個人。
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無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dá),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貴恭儉而能威嚴(yán),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議曰:魚豢云:“貪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非人性,分處所然耳?!笔侵獎e恭儉者,必在于寶貴人也。]有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勛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愛以事親,情乖而不叛,力竭而無違,曰忠孝者也。此之謂揆德。
[桓范曰:“夫帝王之君,歷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賢,惡亡國之失士。
【譯文】。
知人還有“揆德”之法。所謂“揆德”,就是用估量一個人的品德的辦法來判斷人。
如果一個人言語忠實,行為穩(wěn)重,由于意志堅定而大公無私,做了好事不求回報,內(nèi)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揚(yáng)但性情安靜穩(wěn)健,這是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個人遇有突發(fā)性變故而能卓有成效地處理,身處窮困之境而能奮發(fā)向上,進(jìn)身立功能夠如愿,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個人富貴顯赫之后仍然恭敬勤儉而不失威嚴(yán),對人彬彬有禮而不驕橫,這是有福德的人。[三國時魏人魚豢說:“貧窮的人無須學(xué)習(xí)儉樸,卑賤的人無須學(xué)習(xí)謙恭,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處境決定的。所以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儉恭,必須在富貴人身上才能鑒別出來。”]有的人處在簡陋清貧的狀況下而無所畏懼,處在安樂富裕的情況下而不奢侈,功勞卓著而不反叛,高興或憤怒時都很有節(jié)度,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愛愛地孝敬父母,與人感情不和但決不背叛,竭盡全力也始終不渝,這是忠孝的人,這就叫做“揆德”。
[桓范說:“歷代帝王都羨慕成就王圖霸業(yè)的人能任用賢能,惋惜亡國的人失去了人才。然而他們依然要任用那些兇險愚頑的奸臣,結(jié)果國破家亡的事連綿不絕。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擇人不看是否合乎道義,只求意氣相投?!度宋镏尽氛f:‘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人,以正直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雖然閱人無數(shù),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合乎倫常而用人,對于其法術(shù)是否詭詐持懷疑態(tài)度;推崇謀略的人以計策是否高明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鑒別策略的奇特還是平庸,但是往往違背了對正確法度的遵循;玩弄權(quán)術(shù)的人以是否能立功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看清進(jìn)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講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別人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把握辯論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內(nèi)在美質(zhì),因此互相爭辨但都不服輸。凡此種種,都屬于人才中的一流。
同一個檔次的才能看清對方的長處。要想做到諸長皆備,無所不通,就必須廣聚眾才?!?BR> 故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洋,必三日而后足。何謂三日而后足?
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shù)。然后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務(wù)以流,數(shù)抒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果者,謂兼也。好陳已善,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謂偏也。]是故仲尼訓(xùn)“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愛物,蔽在無斷;信者誠露,蔽在無隱。此偏材之常失也]。
【譯文】。
圣賢最贊賞的是聰明,聰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識才,各種人才就會都有合適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辦好。
[還有一種說法:我們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處,如何才能知道與準(zhǔn)相處最好呢?如果要了解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夠了。如果要全面了解,最起碼也得三天。為什么是三天呢?能做國家柱石的人,必須兼?zhèn)淙N才能,所以說不談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要用來談道德;第二天用來談法制;第三天用來談謀略。然后才能盡顯他的長處以便舉薦他。但是,又憑什么知道他是全才還是偏才以便與他交談呢?如果他在為人上務(wù)求與他人相容,不斷他講別人的長處并為之尋找相應(yīng)的理由,這種人就是全才。
【按語】。
古人知人有理論也有實跡。據(jù)說,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善于察士知人的人。呂蒙正剛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結(jié)他,自稱家中有祖?zhèn)鞴喷R一面,可照鑒百里之外的東西。呂蒙正一聽這種瞎吹就知道此人是個騙子,但他并沒有動怒,而是很幽默地說:“我的臉面不過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鏡子呢?”
還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使朔方,下令中書省選擇能擔(dān)當(dāng)此任的人。呂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選姓名,但皇帝沒有答應(yīng),命他再議。第二天,皇帝又問了三次,呂蒙正依然如故,三次推薦的都是同一個人?;实酆苁巧鷼?,便責(zé)問他:“卿為何如此固執(zhí)?”呂蒙正不加思索地回答:“非臣固執(zhí),大概是陛下沒有深思?!辈⒖隙ǖ卣f:“臣知道此人可以擔(dān)當(dāng)出使大任,別的人趕不上他。臣不想以諂媚來討好皇上,以免誤國。”在呂蒙的堅持下,皇帝終于任用了品蒙正推舉的人選,后來果然很稱職。
宋真宗景德年間,呂蒙正告老還鄉(xiāng),真宗曾前后兩次到過他的家鄉(xiāng)親自探望他?;实蹎柶穑骸扒涞膬鹤又杏姓l可以擔(dān)當(dāng)大任?”他回答說:“我的幾個兒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兒呂夷簡現(xiàn)任穎州推官,卻是個宰相之才。”后來呂夷簡因此知名,并受到重用。
史載呂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呂蒙正推薦一下自己的兒子,呂蒙正同意了,要求見一見他的兒子。第一次見到那個孩子,呂蒙正竟大吃一驚:“此兒將來名位不亞于我,而功勛業(yè)績更在我之上?!庇谑?,把這個孩子留在了身邊讀書。這個孩子便是北宋兩度入相、歷史上大名頂頂?shù)母诲觥?BR> 呂蒙正可以說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一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qū)懗鰜?,它還涉及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表達(dá)能力問題。我們認(rèn)為,高考題型的變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jìn)考生的語言表達(dá)能力。對考生而言,也意味著試題難度的提高。
應(yīng)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diào)、變。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yīng)地用現(xiàn)代漢語進(jìn)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zhǔn)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yīng)增補(bǔ)出來。
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調(diào)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diào)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yīng)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fēng)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二
“信、達(dá)、雅”是得到公認(rèn)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biāo)準(zhǔn)?!靶拧笔侵缸g代要準(zhǔn)確無誤,就是要使譯代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dāng)?shù)剡\(yùn)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dá)”是指譯代要通順暢達(dá),就是要使譯代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xí)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代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代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dá)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yīng)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dá)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代,把握代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shù),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代,再進(jìn)行推敲。譯完全代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biāo)注要點;關(guān)注全代,準(zhǔn)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yīng)翻譯;調(diào)整全句,符合規(guī)范。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jìn)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代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代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jìn)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代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代意連貫,譯代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dá)習(xí)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bǔ)、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皠h”,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代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把a(bǔ)”,就是增補(bǔ)。(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bǔ)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bǔ)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bǔ)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罢{(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習(xí)慣?!白儭?,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澤有關(guān)代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fēng)平浪靜”。
常見的翻譯失誤類型。
1、不需翻譯的強(qiáng)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勺g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2、以今義當(dāng)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dāng)古義。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誤譯:先帝(劉備)不認(rèn)為我卑鄙無恥。“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xiàn)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zhì)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dāng)古義,應(yīng)改為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誤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dāng)。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誤譯: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dāng),“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誤譯: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也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dāng)?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yīng)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yīng)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dāng)?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quán)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誤譯:孫權(quán)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yīng)該在“孫權(quán)”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7、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代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dāng),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誤譯: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tuán)結(jié)。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xiāng)通向;辟通避)。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簡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jìn)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qiáng)調(diào)指出“非獨(dú)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jīng)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dāng)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nèi)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jié)構(gòu)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yīng)當(dāng)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yán)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yùn)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四
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shù)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翻譯。
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dāng)他寫碑文或贊頌辭時,就先磨好數(shù)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dāng)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注解。
所至:所到的地方。
請托:請求委托。
帛:綢緞。
碑頌:刻在墓碑上頌揚(yáng)死者的文辭。
初不竄點:從不更改。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五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jī)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jìn)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fā)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jì),而鄉(xiāng)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后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xiāng),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nóng)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nóng)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yán)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dāng)?shù)氐臋?quán)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xiāng)村里聚眾結(jié)伙,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夸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yáng),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guān)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diào)任洪州。適逢江西當(dāng)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zhèn)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yīng)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y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jīng)過的州要準(zhǔn)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jī)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jié)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后,城鄉(xiāng)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龍圖閣、任福州知州。南劍州將樂地方的`盜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屬潰散以后又糾合在一起,暗地里結(jié)成團(tuán)伙,遍及各個州,一個尤其兇殘暴虐的盜匪根本不聽招降,當(dāng)?shù)匕傩辗浅?謶?。曾鞏設(shè)計謀抓住了他,接著相繼出來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侶認(rèn)為佛寺的富饒有利可圖,爭著想做寺院主持,行賄之事公然進(jìn)行。曾鞏讓僧徒們共同推選主持,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次序補(bǔ)缺。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福州沒有職田,官府每年用賣園圃蔬菜來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萬。曾鞏說:“太守與民爭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這種做法,后來的官員也不再這樣獲取收入了。
調(diào)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fù)有才名,長期任地方官,社會上不少人認(rèn)為他命運(yùn)不濟(jì),時運(yùn)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后輩晚生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他經(jīng)過京城,神宗召見他,犒勞慰問十分寵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當(dāng)判官。他上疏議論經(jīng)費(fèi)問題,神宗說:“曾鞏把節(jié)約資財作為理財?shù)年P(guān)鍵,世上談?wù)摾碡數(shù)模瑳]有說到這點的。”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后,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曾鞏寫文章,引古論今,縱橫捭闔,而且越寫越好。他的寫作以“六經(jīng)”為本,借鑒司馬遷、韓愈,當(dāng)時善于寫文章的人,很少能超過他的。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六
乞貓主要講人們在生活中為達(dá)到某一目的,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關(guān)鍵是要權(quán)衡得失利弊,正確判斷。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乞貓》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yuǎn),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fā)生了鼠患,到中山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沒了。他的兒子很擔(dān)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禍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有老鼠,就會偷吃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墻壁,啃壞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不是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距離饑寒交迫還很遠(yuǎn),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1.找出文中寫老鼠禍害的句子,并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它的意思。
句子是:
意思是:
2.趙人與其子在養(yǎng)貓問題上各自的主張是什么?
3.這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若之何而去夫貓也?”翻譯"去"的意思。
5.中山人予之的之指代是什么?
其子患之的之指代是什么?
6.趙人之子求父"去夫貓"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2.趙人認(rèn)為貓可以滅鼠是問題的主要方面,貓吃雞是問題的次要方面,只要能滅鼠,所以應(yīng)該留貓。他的兒子則認(rèn)為貓也吃雞應(yīng)該把貓除去。
3.分清問題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可因小失大。
4.去是趕走,失去的意思。
5.前之代趙人,要貓的人。后之代貓,以貓為患。
6.鼠盡而雞亦盡。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七
譯文: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yáng)揚(yáng)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绷硪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著風(fēng)飛舞?!碧荡笮ζ饋?。她就是謝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作者簡介:
劉義慶(4-444年):南朝宋著名文學(xué)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袞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文章通過神態(tài)描寫和身份補(bǔ)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xué)才華,并因此而流傳千古,成為一段佳話。后世有同名同題詩詞多篇見諸文壇,一并流傳下來。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八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鞭打馬,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BR>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的食器,櫪:馬棚。槽櫪:馬廄。
[4]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為千里馬。以,把,介詞。稱,稱頌,稱道。
[5]馬之千里者:馬(當(dāng)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6]一食:吃一頓?;颍河袝r。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a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石,十斗為石。
[7]食:同飼,喂養(yǎng)。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dāng)。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馬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不譯(轉(zhuǎn)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哀嘆,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九
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彼驼呶粗?,于是舟泊于滸者以千數(shù),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惡乎擇?”對曰:“甚易也,但視其敝蓬折櫓而破帆者,即官舟也。”從而得之。瓠里子仰天嘆曰:“今之治政,其亦以民為官民與?則愛之者鮮矣,宜其敝也?!?BR> 瓠里子從吳國返回粵地去,吳相國要派人送他,說:“派的人會自己選擇官府的'船而過河?!彼偷娜诉€未到,此時停泊在水中的船有上千只,瓠里子想自己選擇一只官船,但不能識別。送的人來了,瓠里子問他說:“有這么多船,怎么選擇,全國最大的免費(fèi)本站end#呢?”那人回答說:“這太容易了,只要看到那破篷斷櫓而又掛著舊帆的就是官船?!别镒影此f的果然找到了官船。瓠里子仰天嘆息說:“如今治理國政,難道也把民當(dāng)做‘官民’對待嗎?那么愛他們的人就太少了,大概他們就像那破舊的官船一樣破敗不堪吧?!?BR>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痹谖膶W(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二十
周訪字士達(dá),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漢朝末年避亂到了江南,至周訪已四代。吳地平定,于是在廬江尋陽安家。周訪年少時深沉有毅力,謙虛禮讓,處事果斷,周濟(jì)窮人,家中沒有剩余的財錢。擔(dān)任縣功曹,當(dāng)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dān)任主簿,兩人結(jié)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周訪被舉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沒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為參贊鎮(zhèn)東軍事。當(dāng)時有人和周訪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員錯捕周訪,周訪奮力反擊抓捕自己的人,數(shù)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卻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沒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為揚(yáng)烈將軍,討伐華軼。統(tǒng)帥的厲武將軍丁乾和華軼統(tǒng)帥的武昌太守馮逸勾結(jié),周訪逮捕斬殺了他。馮逸進(jìn)攻周訪,周訪率軍擊敗來敵。華軼部將周廣燒城抵御周訪,華軼軍隊潰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讓周訪擔(dān)任振武將軍,命周訪和各路人馬一起征討杜弢。杜弢造桔槔擊打官軍船艦,周訪造長岐棖抵御,桔槔沒有造成危害。周訪又率水軍開往湘城,軍隊到達(dá)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周訪步行到柴桑,悄悄地過河,和賊軍交戰(zhàn),殺死敵人好幾百。賊軍退保廬陵,周訪又把杜弘軍隊包圍在廬陵。杜弘把寶物拋擲在城外,軍隊和百姓搶著去拾,杜弘于是乘亂突圍逃跑了。周訪率軍追擊,繳獲鞍馬鎧甲軍杖數(shù)不勝數(shù)。杜弘進(jìn)入南康,太守率兵迎擊,又打敗了他,一直逃到臨賀。元帝又提升周訪為龍驤將軍。
周訪到襄陽后,大興農(nóng)業(yè),訓(xùn)練士卒,勤于納言。王敦?fù)?dān)心,但憚于他的勢力強(qiáng)大,不敢有異心。周訪威顯四方,遠(yuǎn)近心悅誠服,智勇過人,是中興名將。(周訪)生性謙虛,未曾談?wù)撟约旱?功勞。有人問周訪:“常人有點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頌揚(yáng)。您的功勛這樣(卓著),卻不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周訪說:“將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勞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訪訓(xùn)練士卒,檢閱軍隊,想要為討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納安撫,士兵百姓都愿為他效死命。聽說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訪常常恨得咬牙切齒,王敦雖然心懷不軌,最終因為周訪在世,不敢作亂。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一
王安國性亮直,嫉惡太甚。王荊公初為參知政事,閑日因閱讀晏元獻(xiàn)公小詞而笑曰:“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為爾,顧其事業(yè)豈止如是耶!”時呂惠卿為館職,亦在坐,遽曰:“為政必先放鄭聲,況自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鄭聲,不若遠(yuǎn)佞人也?!眳未笠詾樽h己,自是尤與平甫相失也。
注釋。
1、亮:耿直。
2、嫉:憎恨。
3、王安國:宋朝人,字平甫。
4、參知政事:官職名稱,相當(dāng)于副宰相。
5、晏元獻(xiàn):晏殊,字元獻(xiàn)。
6、小詞:指描寫愛情的詞。
7、館職:官職名稱,負(fù)責(zé)書籍編校。
8、爾:同“耳”,罷了。
9、是:這樣。
10、顧:難道。
11、正色:表情嚴(yán)肅。
12、遽:立刻。
13、自是:從此。
譯文。
王安國性格正直,嫉惡如仇。王荊公一開始職務(wù)為副宰相,閑暇的時候因為閱讀晏元獻(xiàn)公描寫愛情的詞而笑著說:“做宰相的怎能作這種小(志氣)的詞?”平甫回答:“晏元獻(xiàn)公也只是偶爾因為得意之事而這樣做罷了,難道他的事業(yè)僅僅停留在這種層次上面嗎!”當(dāng)時呂惠卿作為館職也坐在一旁,立刻說到:“為政的人一定要先排斥鄭國的音樂,何況自己干這種事呢?”平甫表情嚴(yán)肅地說:“排斥鄭國的音樂,還不如遠(yuǎn)離小人?!眳位萸湔J(rèn)為在批評他自己,從此尤其與平甫不和睦。
王安國簡介。
王安國自幼聰穎上進(jìn),雖未曾從師入學(xué),但寫出的文章卻有條理。12歲時將其所寫的詩、銘、論、賦數(shù)十篇向人展示,觀者無不驚嘆其文采超群。他的《題滕王閣》一詩是在13歲時登滕王閣所作,詩中言盡而意不盡,極有韻味。從此,他的文章在士大夫和文人中流傳,并得到好評。而他也越奮發(fā)讀書,對詩文、詞賦更有所長。他雖然多次參加應(yīng)試,但因仕籍糾葛,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勢謀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為此,歐陽修曾有詩說:“自慚知子不能薦,白首胡為侍從官。”在參加茂才考試時,負(fù)責(zé)考選的官員將其所寫的文章列為第一,但未能參加進(jìn)士考試。
王安國不但文才出眾,而且長期盡心盡力侍奉母親,廣結(jié)善友,是個出名的賢士。熙寧元年(1068年)經(jīng)大臣--三司使韓綺舉薦,經(jīng)神宗召試,賜進(jìn)士及第,任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教授西京國子。此時王安國已41歲,才從布衣入仕。
因他是王安石胞弟,熙寧四年(1071年)任滿回京,神宗召見,詢問外界對王安石變法的反映。王安國對王安石變法不甚理解,頗有微詞,直說道:“恨之人不明,聚斂太急耳”!(外面說他用人不當(dāng),斂財太急了)。這與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悅,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書,后改為著作佐郎秘閣校理,世稱王校理。
王安國對變法由不理解到反對,因而對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見,當(dāng)王安石勸他少沉溺于吹笛時,他則要其兄遠(yuǎn)小人。呂惠卿對此非常氣憤,熙寧七年,趁王安石罷相,他任參知政事之機(jī),借鄭俠以《流民圖》反對新法下獄事,認(rèn)為王安國與鄭俠屬同黨,削職放歸鄉(xiāng)里,“天下之人皆以為冤”。不久,朝廷決定再次起用他時,他卻不幸因病亡故。
熙寧七年八月卒,年四十七。其后裔:曾孫王仕榮遷居臨川榮山鄉(xiāng),曾孫王仕顯遷東鄉(xiāng)蒿源、浯溪一帶。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王安國作品。
王安國工詩文,詞尤博采眾長,工麗曲折,近似婉約派。詩工于用事,對偶親切。其天才逸發(fā),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王平甫文集序》)。文章如《后周書序》、《韓干畫馬跋》,借題發(fā)揮,議論爽快,綽有深意(《艇齋詩話》)。詩歌格律穩(wěn)健,風(fēng)韻秀雅,足以名家(《詩藪》外編卷五)。七言詩佳句如“檜作寒聲風(fēng)過夜,梅含春意雪殘時”(《繚垣》),“平地風(fēng)煙飛白鳥,半山云木卷蒼藤”(《甘露寺》),“若憐燕子寒相并,生怕梨花晚不禁”(《春陰》),“北固山橫三楚盡,中泠水入九江深。紛紛落月?lián)u窗影,杳杳歸舟送梵音”(《同器之過金山奉寄兼呈潛道》),頗有唐詩風(fēng)韻。也能詞,《減字木蘭花》(春情)詞有“今夜夢魂何處去,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之句,將思春情緒寫得纏綿悱惻,楚楚動人。
王安國逝世后,家人匯集其詩文編為文集100卷(曾鞏《王平甫文集序》),《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安國集》60卷、《序言》八卷,似有刪并。詩文大多已佚,今僅存《王校理集》一卷,收入《兩宋名賢小集》?!度卧姟肪?31錄其詩一卷?!度卧~》第一冊收其詞三首?!度挝摹肪?586至1587收其文二卷。《江西詩征》收錄《題滕王閣》等詩5首。事跡見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臨川先生文集》卷91)、《宋史》卷327本傳。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二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雜畜:混在一起喂養(yǎng)。
畜:圈養(yǎng)。
稍:漸漸地。
頗:很。
馴:順從,馴服。
為狼:是狼。
就:靠。
作:發(fā)出。
伺:窺探。
未覺:沒有醒。
信:確實。
貽:留下。
逸:逃走。
陽:表面上。
陰:背地里。
不測:這里指難以揣測的陰謀和企圖。
文言文。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三
嘻(嗯)!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猶是爾。
注釋。
1、盆盎:花盆一類的.盛器。
2、節(jié):樹木枝干交接處。
3、柚嶺:山峰。
4、干青云:直上青云。
5、去:距離、差別。
6、性:性格。
7、屈:使……彎曲。
8、置:放置。
感悟。
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是人有精神追求,那就更不用說和植物相比。人要學(xué)會有精神追求,堅持做自己,堅定自己的觀念。即使委身于人,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要學(xué)會在壞境中慢慢適應(yīng),但在同時也要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凈土,不被世俗的影響而扭曲。正是如此,所以才有句擬人句來比喻高潔者說:“良禽擇木而棲”。
譯文。
松樹的性格是挺直向上。就是幾尺高,可頂也是直直的。有人將它移栽到盆中,放它到華美的屋內(nèi),彎曲它的枝桿,綁縛它的關(guān)節(jié),施肥灌溉,形狀好像撐開的傘,這樣子并非不招人喜歡。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嶺之間,直插青天,凌駕藍(lán)天,茂盛蔥郁(地生長)在嚴(yán)霜積雪的松樹,相差多少??!
唉!賢士君子委身于人,也如同這松樹一樣。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四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jié)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jì)、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shè)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譯文】。
茶,是我國南方的優(yōu)良樹木。它高一尺、二尺。有的甚至高達(dá)幾十尺。在巴山、峽川一帶,有樹桿粗到兩人合抱的。要將樹枝砍下來,才能采摘到芽葉。
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白薔薇,種子像棕櫚。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結(jié)構(gòu),有的從“草”部(寫作“茶”),有的從“木”部(寫作“[木荼]”),有的“草”“木”兼從(寫作“荼”)。荼的名稱有五種:一稱“茶”,二稱“槚”,三稱“蔎”,四稱“茗”,五稱“荈”。
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fēng)化的土壤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粘土最差。
一般說來,茶苗移栽的技術(shù)掌握不當(dāng)。移栽后的茶樹很少長得茂盛。種植的方法象種瓜一樣。種后三年即可采茶。茶葉的品質(zhì),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在向陽山坡,林蔭覆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以節(jié)間長,外形細(xì)長如筍的為好,芽葉細(xì)弱的較次。葉綠反卷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zhì)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zhì)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茶的功用,因為它的性質(zhì)冷涼,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適宜。品行端正有節(jié)儉美德的人,如果發(fā)燒,口渴,胸悶,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guān)節(jié)不暢,喝上四五口,其效果與最好的飲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適時,制造的不精細(xì),夾雜著野草敗葉,喝了就會生病。
茶和人參一樣,產(chǎn)地不同,質(zhì)量差異很大,甚至?xí)聿焕绊?。上等的人參出產(chǎn)在上黨,中等的出產(chǎn)在百濟(jì)、新羅,下等的出產(chǎn)在高麗。出產(chǎn)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質(zhì)最差),作藥用,沒有療效,更何況比它們還不如的呢!倘若誤把薺苨當(dāng)人參服用,將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對于人參的比喻,茶的不良影響,也就可明白了。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五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yuǎn)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yuǎn)耳。猶至楚而北行也?!?BR> 譯文:
魏王準(zhǔn)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艺f:‘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fèi)多?!艺f:‘路費(fèi)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于趕車?!易詈笳f:‘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yuǎn)!’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yè),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qiáng)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kuò)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yè)無疑是越來越遠(yuǎn)。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啟示:
想到達(dá)南方,車子卻向北行。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讀了一則寓言故事—《南轅北轍》。
這則寓言故事主要寫了從前有一個人,從魏國到楚國去,他帶上很多的盤纏,雇了上好的車,駕上駿馬,請了駕車技術(shù)精湛的車夫,就上路了。楚國在魏國的南面,可這個人不問青紅皂白,讓駕車人趕著馬車一直向北走去。它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準(zhǔn)方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南轅北轍”的事情。環(huán)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dāng)今社會,向人們呼吁保護(hù)環(huán)境的人有無數(shù),可是,人們卻充耳不聞。連倡導(dǎo)人們保護(hù)環(huán)境的人,自己都沒有做到,那么,其他人就更不會做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青藏高原的空氣有多么的清新,環(huán)境有多么的美麗,多么的潔凈??!而我們這兒呢?滿街都是飄飛的塑料袋,一次性的瓶瓶罐罐。我們大家都生存在這個環(huán)境中,就要使這兒變得最美麗,不讓它被污染。既然,人們都有環(huán)保的意識,只不過行動與想法是背道而馳的罷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都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xí)慣,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相信我們一定會擁有一個空氣清新,環(huán)境美麗的家園!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六
羊斟以私敗國出自《左傳·宣公二年》。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受命于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zhàn)于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狂狡輅鄭人,鄭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BR> 譯文。
將要作戰(zhàn)之前,華元?dú)⒀蜿p士兵,沒給他的駕車人羊斟吃。等到作戰(zhàn)的時候,羊斟說:“前天殺羊犒軍的事,由你作主;今天駕車作戰(zhàn)的'事,由我作主。”于是就故意把兵車驅(qū)入鄭軍之中(使華元被俘),所以宋軍戰(zhàn)敗了。羊斟是一個以私害公的典型?!蹲髠鳌穼λ脑u價是:“以其私憾,敗國殄民。”
羊斟以私敗國這件事被載入史冊了,羊斟將遺臭萬年。因為他把一碗羊肉看得比國家都重要。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七
齊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于人,曰:“虎貓?!笨驼f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為‘龍貓’?!庇挚驼f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說之曰:“云靄蔽天,風(fēng)倏散之,云故不敵風(fēng)也,請更名曰‘風(fēng)’?!庇挚驼f之曰:“大風(fēng)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fēng)其如墻何?名之‘墻貓’可?!庇挚驼f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斯墻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BR>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哉!”
解釋。
1.畜:養(yǎng)。
2.號:名號這里作動詞用即取名號。
3.其:語氣詞表推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尚:崇高這里是超過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來。
9.尚:高超。
10.靄:霧。
11.飆:暴風(fēng)這里作‘起’的狀語。
12.圮(pi):毀。
13.故:通(同)“固”,本來。
14.自奇之:自認(rèn)為它很奇怪。
15.維屏以墻:維,句首語氣助詞。以墻為屏障。
16.龍固神于虎也:龍確實比虎更神通。
17.風(fēng)其如墻何:風(fēng)和墻比如何。
18.東里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為:為何。
譯文。
齊奄養(yǎng)了一只貓,自認(rèn)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腿藙袼溃骸盎⒌拇_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一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云上,云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云?!绷硪粋€客人勸他道:“云霧遮蔽天空,風(fēng)突然一下就把它吹散了,云所以是不敵風(fēng)啊,請改名風(fēng)。”另一個客人勸他說:“大風(fēng)狂起,用墻就足夠擋蔽了,風(fēng)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另一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里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東里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干什么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高考常見失分點在高考文言閱讀中,是對文言知識點的一個綜合性考查。由于種種原因,考生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失分,本文以高考題為例有針對性地指出三類失分點......
1.第15課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钡茏觽冇謫枺骸澳敲催@樣吊唁朋友,行嗎?”秦失說:“......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八
作品簡介《賈島推敲》是中國古代一個名聲頗顯的的故事,語出后蜀何光遠(yuǎn)的《鑒戒錄·賈忤旨》,反映了創(chuàng)作詩歌過程中對字句的凝練。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fù)斟酌、調(diào)動詞句,以求準(zhǔn)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chǎn)品的操作情況。
作品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quán)京兆伊,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jié)。俄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彼觳⑥\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釋。
1、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4、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5、始:最初,開始。
6、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復(fù)錘煉,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里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7、吟哦:吟頌。
8、時時:不時。
9、引手:伸手。引:舉。
10、勢:樣子,態(tài)勢。
11、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12、訝:對……而感到詫異。
13、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xué)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權(quán):臨時代理。
15、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zhí)行禮儀任務(wù)的分隊。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17、車騎:車馬。這里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18、至:到。
19、第三節(jié):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節(jié):這里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20、具對:詳細(xì)回答。具,詳細(xì),具體。
21、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24、留連:舍不得離開。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作品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里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毕胗谩巴啤弊郑窒胗谩扒谩弊?,反復(fù)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xù))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dāng)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于是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xì)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眱扇擞谑遣⑴膨T著驢馬回家,一同談?wù)撟髟姷姆椒?,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作品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復(fù)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jìn)。永遠(yuǎn)精益求精!
作品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fèi)心血,花費(fèi)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dāng)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fèi)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fù)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yīng)換成“敲”??伤钟X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fù)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jìn)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jié)。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jìn)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兩個人并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后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fù)琢磨,反復(fù)斟酌。
原詩譯文。
造訪獨(dú)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沒有鄰家,顯得閑適寧靜,只有一條雜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蕪的小院。月下鳥兒歇宿在池邊的樹上,僧人敲響友人的院門。(沒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過了橋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動的山石遮住了云層接地的部分。我暫時離開,但還會再來,相約的會面,不會食言。
相關(guān)人物。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初落拓為僧,名無本,后還俗,屢舉進(jìn)士不第。曾任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稱賈長江。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以五律見長,注意詞句錘煉,刻苦求工。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長江集》。
韓愈(768—824年)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kuò)大文言文的表達(dá)功能。宋代蘇軾稱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dāng)代口語的提煉,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九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jī)妙算、運(yùn)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
臣聞主將之法,務(wù)覽英雄之心。然人未易知,知人未易。漢光武聰聽之主也,謬于龐萌;曹盂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張邈。何則?夫物類者,世之所惑亂也。故曰:狙者類智而非智也,愚者類君子而非君子也,戇者類勇而非勇也。亡國之主似智;亡國之臣似忠;幽莠之幼似禾;驪牛之黃似虎;白骨疑象;碔砆類玉。此皆似是而非也。
孔子曰:“凡人心險于山川,難知于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懷而達(dá),有堅而縵,有緩而釬?!碧唬骸笆坑袊?yán)而不肖者,有溫良而為盜者,有外貌恭敬中心欺慢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威威而無成者,有如敢斷而不能斷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倭倭拖拖而有效者,有貌勇狠而內(nèi)怯者:有夢夢而反易人者。
無使不至,無使不遂,天下所賤,圣人所責(zé),凡人莫知,惟有大明,乃見其際?!贝耸恐饷膊慌c中情相應(yīng)者也。
【譯文】。
【譯文】。
除了“察色”,知人之法還有“考志”一說。
“考志”的辦法是通過與對方談話來考核他的心志。如果一個人的語氣寬緩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諂媚,先禮后言,常常自己主動表露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的人是可以結(jié)別人帶來好處的人。如果說話盛氣凌人,話語上總想占上風(fēng),想方設(shè)法掩蓋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飾他的無能,這種人只會損害別人。[姜太公說:“夸夸其談,抬高自己的為人,喜歡高談闊論,非議時俗的人是奸險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寵信他。]如果一個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輕慢,言談?wù)倍黄?,不掩飾自己的美德,不隱藏自己的壞處,不防備自己的過失會使自己被動,這是質(zhì)樸的人。[姜太公還說:“給他好處不因此而高興,不給他好處也不因此而惱恨,沉靜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這是淳厚而寧靜的人。”太公說:“不打扮,不修飾,篷頭垢面,破衣爛衫,講的是清靜無為,求的是功名利祿;說是無利無欲,實際上貪得無厭,這種人是偽君子。君王千萬不能親近這種人。那些貌似質(zhì)樸的人中就有這種偽君子。]如果一個人的神情總是討好別人,他的言談竭盡阿諛奉承,好做表面文章,盡量表現(xiàn)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鳴得意,這種人是虛偽的人。[晏子說:“如果君王的身邊盡是些好進(jìn)讒言的奸佞之輩,他們會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獲取君王的恩寵。心中隱藏著極大的不誠實的人,會把小小的誠實表露出來,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測的目的,這種人是最難察知的?!?BR> 如果別人說什么也不聽,自私自利,毫不掩飾,強(qiáng)詞奪理,顛倒黑白,這種人是好誣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一下。
有一次劉備讓一個客人去見諸葛亮,并說這個客人很不錯。諸葛亮見過后對劉備說:“我觀察來客的言談舉止,神情游移畏懼,低著頭好幾次顯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外露奸儉,內(nèi)藏邪惡。此人必是曹操派來的刺客。”后來果然證明了諸葛亮的預(yù)測。一般奸佞之徒大抵都是這樣。
西晉時的何晏、夏候玄和鄧揚(yáng)等希望與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絕。
以上知人的辦法,就叫做“考志”。
又有測隱。測隱者,若小施而好得,小讓而大爭,言愿以為質(zhì),偽愛以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此隱于仁賢。
若問而不對,詳而不詳,貌示有余,假道自從,困之以物,窮則托深。
若自事君親而好以告人,飾其物而不誠于內(nèi),發(fā)名以君親,因名以私身。
【譯文】。
還有用探測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辦法來認(rèn)識人的,稱之為“測隱”。
考查一個人時,如果向他提問他不回答,詳細(xì)追問他又含糊其辭;外表讓人感到很有學(xué)識,打著傳播真理的幌子放縱自己;為環(huán)境所困時,一旦沒招就故作深沉。這是借學(xué)識理論來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
若飲食以親,貨賂以交,損利以合,得其權(quán)譽(yù)而隱于物者,曰貪鄙者也。
[太公曰:“果敢輕死,茍以貪得,尊爵重祿,不圖大事,待利而動,王者勿使也?!盷。
【譯文】。
也可以通過為人處事的方式來考查一個人。
又有揆德。揆德者,其有言忠行夷,秉志無私,施不求反,情忠而察,貌拙而安者,曰仁心者也。有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dá),措身立功而能遂,曰有知者也。有富貴恭儉而能威嚴(yán),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議曰:魚豢云:“貪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非人性,分處所然耳?!笔侵獎e恭儉者,必在于寶貴人也。]有隱約而不懾,安樂而不奢,勛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有恭敬以事君,恩愛以事親,情乖而不叛,力竭而無違,曰忠孝者也。此之謂揆德。
[桓范曰:“夫帝王之君,歷代相踵,莫不慕霸王之任賢,惡亡國之失士。
【譯文】。
知人還有“揆德”之法。所謂“揆德”,就是用估量一個人的品德的辦法來判斷人。
如果一個人言語忠實,行為穩(wěn)重,由于意志堅定而大公無私,做了好事不求回報,內(nèi)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揚(yáng)但性情安靜穩(wěn)健,這是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個人遇有突發(fā)性變故而能卓有成效地處理,身處窮困之境而能奮發(fā)向上,進(jìn)身立功能夠如愿,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個人富貴顯赫之后仍然恭敬勤儉而不失威嚴(yán),對人彬彬有禮而不驕橫,這是有福德的人。[三國時魏人魚豢說:“貧窮的人無須學(xué)習(xí)儉樸,卑賤的人無須學(xué)習(xí)謙恭,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處境決定的。所以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儉恭,必須在富貴人身上才能鑒別出來。”]有的人處在簡陋清貧的狀況下而無所畏懼,處在安樂富裕的情況下而不奢侈,功勞卓著而不反叛,高興或憤怒時都很有節(jié)度,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愛愛地孝敬父母,與人感情不和但決不背叛,竭盡全力也始終不渝,這是忠孝的人,這就叫做“揆德”。
[桓范說:“歷代帝王都羨慕成就王圖霸業(yè)的人能任用賢能,惋惜亡國的人失去了人才。然而他們依然要任用那些兇險愚頑的奸臣,結(jié)果國破家亡的事連綿不絕。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擇人不看是否合乎道義,只求意氣相投?!度宋镏尽氛f:‘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人,以正直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雖然閱人無數(shù),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合乎倫常而用人,對于其法術(shù)是否詭詐持懷疑態(tài)度;推崇謀略的人以計策是否高明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鑒別策略的奇特還是平庸,但是往往違背了對正確法度的遵循;玩弄權(quán)術(shù)的人以是否能立功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看清進(jìn)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講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別人為標(biāo)準(zhǔn),所以能夠把握辯論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內(nèi)在美質(zhì),因此互相爭辨但都不服輸。凡此種種,都屬于人才中的一流。
同一個檔次的才能看清對方的長處。要想做到諸長皆備,無所不通,就必須廣聚眾才?!?BR> 故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洋,必三日而后足。何謂三日而后足?
夫國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shù)。然后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務(wù)以流,數(shù)抒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果者,謂兼也。好陳已善,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謂偏也。]是故仲尼訓(xùn)“六蔽”,以戒偏材之失[仁者愛物,蔽在無斷;信者誠露,蔽在無隱。此偏材之常失也]。
【譯文】。
圣賢最贊賞的是聰明,聰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識才,各種人才就會都有合適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辦好。
[還有一種說法:我們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處,如何才能知道與準(zhǔn)相處最好呢?如果要了解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夠了。如果要全面了解,最起碼也得三天。為什么是三天呢?能做國家柱石的人,必須兼?zhèn)淙N才能,所以說不談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要用來談道德;第二天用來談法制;第三天用來談謀略。然后才能盡顯他的長處以便舉薦他。但是,又憑什么知道他是全才還是偏才以便與他交談呢?如果他在為人上務(wù)求與他人相容,不斷他講別人的長處并為之尋找相應(yīng)的理由,這種人就是全才。
【按語】。
古人知人有理論也有實跡。據(jù)說,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善于察士知人的人。呂蒙正剛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結(jié)他,自稱家中有祖?zhèn)鞴喷R一面,可照鑒百里之外的東西。呂蒙正一聽這種瞎吹就知道此人是個騙子,但他并沒有動怒,而是很幽默地說:“我的臉面不過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鏡子呢?”
還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使朔方,下令中書省選擇能擔(dān)當(dāng)此任的人。呂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選姓名,但皇帝沒有答應(yīng),命他再議。第二天,皇帝又問了三次,呂蒙正依然如故,三次推薦的都是同一個人?;实酆苁巧鷼?,便責(zé)問他:“卿為何如此固執(zhí)?”呂蒙正不加思索地回答:“非臣固執(zhí),大概是陛下沒有深思?!辈⒖隙ǖ卣f:“臣知道此人可以擔(dān)當(dāng)出使大任,別的人趕不上他。臣不想以諂媚來討好皇上,以免誤國。”在呂蒙的堅持下,皇帝終于任用了品蒙正推舉的人選,后來果然很稱職。
宋真宗景德年間,呂蒙正告老還鄉(xiāng),真宗曾前后兩次到過他的家鄉(xiāng)親自探望他?;实蹎柶穑骸扒涞膬鹤又杏姓l可以擔(dān)當(dāng)大任?”他回答說:“我的幾個兒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兒呂夷簡現(xiàn)任穎州推官,卻是個宰相之才。”后來呂夷簡因此知名,并受到重用。
史載呂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呂蒙正推薦一下自己的兒子,呂蒙正同意了,要求見一見他的兒子。第一次見到那個孩子,呂蒙正竟大吃一驚:“此兒將來名位不亞于我,而功勛業(yè)績更在我之上?!庇谑?,把這個孩子留在了身邊讀書。這個孩子便是北宋兩度入相、歷史上大名頂頂?shù)母诲觥?BR> 呂蒙正可以說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一
翻譯文言文不是能讀懂文本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因為心里邊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夠說出來,嘴上能說出來不等于筆下能夠?qū)懗鰜?,它還涉及現(xiàn)代漢語的書面表達(dá)能力問題。我們認(rèn)為,高考題型的變化,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實的閱讀能力,有利于促進(jìn)考生的語言表達(dá)能力。對考生而言,也意味著試題難度的提高。
應(yīng)該掌握五字訣:留、刪、增、調(diào)、變。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詞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年號、某些典章制度名稱以及物品名稱等,這些不必翻譯。硬要翻譯,反而會弄巧成拙。
刪去一些只起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無法對應(yīng)地用現(xiàn)代漢語進(jìn)行翻譯,刪后又不影響句子的準(zhǔn)確通順的,亦可刪去。
把文言文的單音詞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詞;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譯時也應(yīng)增補(bǔ)出來。
將古今漢語不同的語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調(diào)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是一個定語后置句,翻譯時就要把定語可以終身行調(diào)到中心詞一言之前。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兩個賓語前置句,應(yīng)按不知句讀,不解惑來翻譯。
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驚,可譯為(湖面)風(fēng)平浪靜。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二
“信、達(dá)、雅”是得到公認(rèn)的文言文翻譯的三條標(biāo)準(zhǔn)?!靶拧笔侵缸g代要準(zhǔn)確無誤,就是要使譯代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dāng)?shù)剡\(yùn)用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
“達(dá)”是指譯代要通順暢達(dá),就是要使譯代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xí)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代要優(yōu)美自然,就是要使譯代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dá)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
二、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yīng)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dá)到完美。
三、翻譯的步驟。
文言文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代,把握代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shù),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代,再進(jìn)行推敲。譯完全代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簡言之,通讀全句,標(biāo)注要點;關(guān)注全代,準(zhǔn)確理解;按照詞序,對應(yīng)翻譯;調(diào)整全句,符合規(guī)范。
文言文翻譯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jìn)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代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代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jìn)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代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代意連貫,譯代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dá)習(xí)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文言文翻譯具體方法有:留、刪、補(bǔ)、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皠h”,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代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把a(bǔ)”,就是增補(bǔ)。(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bǔ)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bǔ)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bǔ)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皳Q”,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罢{(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習(xí)慣?!白儭?,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澤有關(guān)代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fēng)平浪靜”。
常見的翻譯失誤類型。
1、不需翻譯的強(qiáng)行翻譯。
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xiàn)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勺g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
2、以今義當(dāng)古義。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意義已經(jīng)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zhuǎn)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dāng)古義。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誤譯:先帝(劉備)不認(rèn)為我卑鄙無恥。“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xiàn)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zhì)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dāng)古義,應(yīng)改為古義。
3、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誤譯: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yīng)當(dāng)譯成“任命”才算正確。
4、詞語翻譯得不恰當(dāng)。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誤譯: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把“愛”譯成“愛惜”不當(dāng),“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
5、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誤譯: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也已經(jīng)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jié),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dāng)?shù)脑~可以用來表示它,應(yīng)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yīng)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dāng)?shù)牡胤郊由吓袛嘣~“是”。
6、省略成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quán)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誤譯:孫權(quán)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yīng)該在“孫權(quán)”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
7、該增添的內(nèi)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代句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必須增添一些內(nèi)容,才算恰當(dāng),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xié)。誤譯:現(xiàn)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tuán)結(jié)。在數(shù)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shù)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三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dú)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與通歟;鄉(xiāng)通向;辟通避)。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xùn)|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因此有災(zāi)禍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辦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yán)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
一碗食物,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會餓死。如果盛氣凌人地呼喝著給他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就連乞丐也會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為了大義寧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為了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簡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jù),對人的生死觀進(jìn)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yīng)如何對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對比地論證了義重于生,必須舍生取義。還強(qiáng)調(diào)指出“非獨(dú)賢者有是心(舍生取義之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人如果經(jīng)不住萬鐘、宮室、妻妾、施恩的誘惑,必然會“失其本心(舍生取義之心)”。
《魚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孟子會毅然“舍生而取義者也”。這當(dāng)中的“義”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惡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廉恥之心”)。因為人只有擁有“羞惡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線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圍所不接納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這樣才能不被“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識窮乏者得我”所誘惑,而像“不食嗟來之食”的人一樣,內(nèi)心有一種凜然的“義”。
《魚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結(jié)構(gòu)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論點應(yīng)當(dāng)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的“本心”,“賢者能勿喪耳”。如果把《魚》文分成三段來分析,是不難說明這一觀點的。本文邏輯嚴(yán)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yùn)用,使語言生動、流暢,氣充詞沛,頗具說服力。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四
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shù)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翻譯。
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dāng)他寫碑文或贊頌辭時,就先磨好數(shù)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dāng)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注解。
所至:所到的地方。
請托:請求委托。
帛:綢緞。
碑頌:刻在墓碑上頌揚(yáng)死者的文辭。
初不竄點:從不更改。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五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jī)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jìn)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fā)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jì),而鄉(xiāng)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后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xiāng),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nóng)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nóng)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yán)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dāng)?shù)氐臋?quán)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xiāng)村里聚眾結(jié)伙,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夸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yáng),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guān)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diào)任洪州。適逢江西當(dāng)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zhèn)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yīng)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y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jīng)過的州要準(zhǔn)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jī)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jié)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后,城鄉(xiāng)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龍圖閣、任福州知州。南劍州將樂地方的`盜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屬潰散以后又糾合在一起,暗地里結(jié)成團(tuán)伙,遍及各個州,一個尤其兇殘暴虐的盜匪根本不聽招降,當(dāng)?shù)匕傩辗浅?謶?。曾鞏設(shè)計謀抓住了他,接著相繼出來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侶認(rèn)為佛寺的富饒有利可圖,爭著想做寺院主持,行賄之事公然進(jìn)行。曾鞏讓僧徒們共同推選主持,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次序補(bǔ)缺。在官府公開張貼文告,拒絕私下贈謝,來杜絕身邊人竊取賄賂的弊端。福州沒有職田,官府每年用賣園圃蔬菜來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萬。曾鞏說:“太守與民爭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這種做法,后來的官員也不再這樣獲取收入了。
調(diào)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fù)有才名,長期任地方官,社會上不少人認(rèn)為他命運(yùn)不濟(jì),時運(yùn)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后輩晚生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他經(jīng)過京城,神宗召見他,犒勞慰問十分寵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當(dāng)判官。他上疏議論經(jīng)費(fèi)問題,神宗說:“曾鞏把節(jié)約資財作為理財?shù)年P(guān)鍵,世上談?wù)摾碡數(shù)模瑳]有說到這點的。”他被任命為中書舍人。幾個月以后,因母喪離職。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
曾鞏寫文章,引古論今,縱橫捭闔,而且越寫越好。他的寫作以“六經(jīng)”為本,借鑒司馬遷、韓愈,當(dāng)時善于寫文章的人,很少能超過他的。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六
乞貓主要講人們在生活中為達(dá)到某一目的,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關(guān)鍵是要權(quán)衡得失利弊,正確判斷。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乞貓》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yuǎn),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fā)生了鼠患,到中山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沒了。他的兒子很擔(dān)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禍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有老鼠,就會偷吃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墻壁,啃壞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不是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距離饑寒交迫還很遠(yuǎn),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1.找出文中寫老鼠禍害的句子,并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它的意思。
句子是:
意思是:
2.趙人與其子在養(yǎng)貓問題上各自的主張是什么?
3.這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4.若之何而去夫貓也?”翻譯"去"的意思。
5.中山人予之的之指代是什么?
其子患之的之指代是什么?
6.趙人之子求父"去夫貓"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1.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2.趙人認(rèn)為貓可以滅鼠是問題的主要方面,貓吃雞是問題的次要方面,只要能滅鼠,所以應(yīng)該留貓。他的兒子則認(rèn)為貓也吃雞應(yīng)該把貓除去。
3.分清問題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可因小失大。
4.去是趕走,失去的意思。
5.前之代趙人,要貓的人。后之代貓,以貓為患。
6.鼠盡而雞亦盡。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七
譯文:
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給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yáng)揚(yáng)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在空中撒鹽差不多可以相比?!绷硪粋€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柳絮憑借著風(fēng)飛舞?!碧荡笮ζ饋?。她就是謝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作者簡介:
劉義慶(4-444年):南朝宋著名文學(xué)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袞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文章通過神態(tài)描寫和身份補(bǔ)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xué)才華,并因此而流傳千古,成為一段佳話。后世有同名同題詩詞多篇見諸文壇,一并流傳下來。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八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里面,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鞭打馬,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夠充分發(fā)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rèn)識千里馬?。?BR>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只是辱沒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
[3]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槽:喂牲口的食器,櫪:馬棚。槽櫪:馬廄。
[4]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為千里馬。以,把,介詞。稱,稱頌,稱道。
[5]馬之千里者:馬(當(dāng)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6]一食:吃一頓?;颍河袝r。盡粟一石:吃盡一石(dan)食料。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古代喂馬的口糧石,十斗為石。
[7]食:同飼,喂養(yǎng)。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語后置,不譯。)。
[9]是:這樣,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
[12]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dāng)。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本意馬鞭子,這里名詞作動詞用,譯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辦法。
[15]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鳴:馬叫,之:不譯(轉(zhuǎn)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面對。臨之:面對千里馬。
[18]嗚呼:表示哀嘆,唉。
[19]其:難道,表反問語氣。
[20]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十九
瓠里子自吳歸粵,相國使人送之,曰:“使自擇官舟以渡?!彼驼呶粗?,于是舟泊于滸者以千數(shù),瓠里子欲擇之而不能識。送者至,問之曰:“舟若是多也,惡乎擇?”對曰:“甚易也,但視其敝蓬折櫓而破帆者,即官舟也。”從而得之。瓠里子仰天嘆曰:“今之治政,其亦以民為官民與?則愛之者鮮矣,宜其敝也?!?BR> 瓠里子從吳國返回粵地去,吳相國要派人送他,說:“派的人會自己選擇官府的'船而過河?!彼偷娜诉€未到,此時停泊在水中的船有上千只,瓠里子想自己選擇一只官船,但不能識別。送的人來了,瓠里子問他說:“有這么多船,怎么選擇,全國最大的免費(fèi)本站end#呢?”那人回答說:“這太容易了,只要看到那破篷斷櫓而又掛著舊帆的就是官船?!别镒影此f的果然找到了官船。瓠里子仰天嘆息說:“如今治理國政,難道也把民當(dāng)做‘官民’對待嗎?那么愛他們的人就太少了,大概他們就像那破舊的官船一樣破敗不堪吧?!?BR>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詩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痹谖膶W(xué)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文言文翻譯教案篇二十
周訪字士達(dá),先人是汝南安城人。漢朝末年避亂到了江南,至周訪已四代。吳地平定,于是在廬江尋陽安家。周訪年少時深沉有毅力,謙虛禮讓,處事果斷,周濟(jì)窮人,家中沒有剩余的財錢。擔(dān)任縣功曹,當(dāng)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dān)任主簿,兩人結(jié)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周訪被舉為孝廉,授予郎中、上甲令,都沒有就任。
等到元帝渡江,任命他為參贊鎮(zhèn)東軍事。當(dāng)時有人和周訪同姓同名,判了死罪,吏員錯捕周訪,周訪奮力反擊抓捕自己的人,數(shù)十人都四散逃走,自己卻到元帝前自首,元帝沒有治他的罪。不久被任命為揚(yáng)烈將軍,討伐華軼。統(tǒng)帥的厲武將軍丁乾和華軼統(tǒng)帥的武昌太守馮逸勾結(jié),周訪逮捕斬殺了他。馮逸進(jìn)攻周訪,周訪率軍擊敗來敵。華軼部將周廣燒城抵御周訪,華軼軍隊潰退,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讓周訪擔(dān)任振武將軍,命周訪和各路人馬一起征討杜弢。杜弢造桔槔擊打官軍船艦,周訪造長岐棖抵御,桔槔沒有造成危害。周訪又率水軍開往湘城,軍隊到達(dá)富口,而杜弢派杜弘出?;?。周訪步行到柴桑,悄悄地過河,和賊軍交戰(zhàn),殺死敵人好幾百。賊軍退保廬陵,周訪又把杜弘軍隊包圍在廬陵。杜弘把寶物拋擲在城外,軍隊和百姓搶著去拾,杜弘于是乘亂突圍逃跑了。周訪率軍追擊,繳獲鞍馬鎧甲軍杖數(shù)不勝數(shù)。杜弘進(jìn)入南康,太守率兵迎擊,又打敗了他,一直逃到臨賀。元帝又提升周訪為龍驤將軍。
周訪到襄陽后,大興農(nóng)業(yè),訓(xùn)練士卒,勤于納言。王敦?fù)?dān)心,但憚于他的勢力強(qiáng)大,不敢有異心。周訪威顯四方,遠(yuǎn)近心悅誠服,智勇過人,是中興名將。(周訪)生性謙虛,未曾談?wù)撟约旱?功勞。有人問周訪:“常人有點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頌揚(yáng)。您的功勛這樣(卓著),卻不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周訪說:“將士效命,我又有何功勞呢?”士人因此推重他。
周訪訓(xùn)練士卒,檢閱軍隊,想要為討伐中原效力,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招納安撫,士兵百姓都愿為他效死命。聽說王敦有反叛之心,周訪常常恨得咬牙切齒,王敦雖然心懷不軌,最終因為周訪在世,不敢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