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精選14篇)

字號:

    總結(jié)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個人和團隊的成長。3、在寫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總結(jié)的目的和主要內(nèi)容。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總結(jié)都是必不可少的;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一
    1、今天,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和一個蹩腳的建筑師的區(qū)別在于,蹩腳的`建筑師屈從于每一種誘惑,而優(yōu)秀的建筑師則予以抵制。
    2、我呆在一個別人繼續(xù)向前的地方。
    3、一個命題的含義就是它被證實的方法。
    4、人類生活的核心是思考。
    5、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是什么。
    6、漂亮的東西不會是美麗的。
    7、家長們要求他們的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長(只不過更好一些)。
    

轉(zhuǎn)載自 WwW.xUEFEn.cOM.Cn
    8、其實,一個男人的夢想幾乎是從來不會實現(xiàn)的。
    9、強迫自己按既定的順序去思維,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
    10、不要玩弄另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
    11、沒有什么事情比公正地對待事實更為困難了。
    12、只有在天才不濟之處你才看見才能。
    13、言詞即行為。
    14、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wù)摰?,就?yīng)該保持沉默。
    15、人會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惡看作是蒙蔽。
    17、我相信,國家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培養(yǎng)了家庭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一個老是準備罷工的工人,是不會培養(yǎng)他的孩子去尊重秩序的。
    18、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全是舊的。
    19、不可言說之事,必將無言以對。
    20、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huán)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下決心去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這對我們來說是太難了。
    21、哲學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22、對某人談他不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哪怕你告訴他,他也照樣不能夠理解。
    23、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實話?
    24、我的心靈的襞里始終粘貼在一起,為了敞開內(nèi)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將他們撕開。
    25、否定責任是讓人不去承擔責任。
    26、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
    27、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
    28、天才并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29、生活難以應(yīng)付這個事實說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適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適應(yīng)生活的模式,疑難問題就隨之消失。
    30、哲學問題可以比作保險柜上的鎖,拔某個詞或者數(shù)字可以打開它,這樣,只有當這個詞正好對上了時,才會輕而易舉地打開它,而且只要是對上了,連小孩子都能打開它。
    31、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權(quán)利憐憫別人。
    32、一個人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正常,顯出各種病態(tài)。只有讓他回歸本性,才會有良好的結(jié)果,使一切顯出正常。
    33、每個悲劇的開章都可以寫道:“本來什么都不會發(fā)生,倘若不是……”
    34、要是人們某些時候沒有做蠢事,那就不會做成聰明的事情。
    35、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36、假如藝術(shù)的作用是“喚起情感”,也許,領(lǐng)悟藝術(shù)的意識是包含在這些情感之中?
    37、去信仰吧!這沒有害處。
    38、懺悔必須成為你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39、人類是人類靈魂最好的圖畫。
    40、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41、什么是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42、任何宗教都不像數(shù)學那樣,因濫用形而上的表達而負有如此多的罪孽。
    43、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要不撒謊很難。
    44、思想家與制圖員十分相似,制圖員的目的在于描繪事物之間的各種相互聯(lián)系。
    45、假如你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人的愛,那么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購買它的話,那么任何一點犧牲都是巨大了。
    46、我曾說過的這句話或許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將變成一堆廢墟,最后變成一堆灰燼,但精神將在灰燼的上空迂回盤旋。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二
    (君子能夠協(xié)調(diào)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shù)姆绞接懰矚g,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shù)氖侄斡懰矚g,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鬃印墩撜Z》。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孔子《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三
    1. 只有在天才不濟之處你才看見才能。
    2. 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則是另一回事。
    3. 漂亮的東西不會是美麗的。
    4. 數(shù)學是各式各樣的證明技巧。
    5. 好心對待你不喜歡的人,不僅需要本性善良,而且需要非常機敏。
    6. 任何靠梯子才能達到的東西都不能引起我的興趣。
    7. 思維也有一段耕耘的時間和一段用來收獲的時間。
    8. 我不讓自己受到影響,這就很好!
    9. 當你的智慧超越時光數(shù)百年,時光總有一天會超越你的智慧。
    10. 我貼著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11. 否定責任是讓人不去承擔責任。
    12. 人會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惡看作是蒙蔽。
    13. 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要不撒謊很難。
    14. 我的心靈的襞里始終粘貼在一起,為了敞開內(nèi)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將他們撕開。
    15. 其實,一個男人的夢想幾乎是從來不會實現(xiàn)的。(名人名言 )
    16. 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是什么。
    17. 要是人們某些時候沒有做蠢事,那就不會做成聰明的事情。人類是人類靈魂最好的圖畫。
    18. 言詞即行為。
    19. 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權(quán)利憐憫別人。
    20. 去信仰吧!這沒有害處。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四
    (對人進行。
    教育。
    不管他是哪一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鬃印墩撜Z》。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葋碇?,則安之。——摘孔子《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nèi)不安寧?!葋砹?,要使他們安家樂業(yè)。)。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君子有三種事應(yīng)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jīng)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jīng)過。
    學習。
    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鬃印墩撜Z》。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huán)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印墩撜Z》。
    (君子能夠協(xié)調(diào)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shù)姆绞接懰矚g,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shù)氖侄斡懰矚g,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鬃印墩撜Z》。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鬃印墩撜Z》。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鬃印墩撜Z》。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有殺身以成仁?!鬃印墩撜Z》。
    (能犧牲。
    生命。
    來成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鬃印墩撜Z》。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鬃印墩撜Z》。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摘孔子《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鬃印墩撜Z》。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論語》。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小不忍,則亂大謀?!鬃印墩撜Z》。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孔子《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孔子《論語》。
    (我曾經(jīng)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jié)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當仁,不讓于師?!鬃印墩撜Z》。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五
    1、今天,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和一個蹩腳的建筑師的區(qū)別在于,蹩腳的`建筑師屈從于每一種誘惑,而優(yōu)秀的建筑師則予以抵制。
    2、我呆在一個別人繼續(xù)向前的地方。
    3、一個命題的含義就是它被證實的方法。
    4、人類生活的核心是思考。
    5、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是什么。
    6、漂亮的東西不會是美麗的。
    7、家長們要求他們的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長(只不過更好一些)。
    

轉(zhuǎn)載自 WwW.xUEFEn.cOM.Cn
    8、其實,一個男人的夢想幾乎是從來不會實現(xiàn)的。
    9、強迫自己按既定的順序去思維,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
    10、不要玩弄另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
    11、沒有什么事情比公正地對待事實更為困難了。
    12、只有在天才不濟之處你才看見才能。
    13、言詞即行為。
    14、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wù)摰?,就?yīng)該保持沉默。
    15、人會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惡看作是蒙蔽。
    17、我相信,國家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培養(yǎng)了家庭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一個老是準備罷工的工人,是不會培養(yǎng)他的孩子去尊重秩序的。
    18、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全是舊的。
    19、不可言說之事,必將無言以對。
    20、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huán)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下決心去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這對我們來說是太難了。
    21、哲學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22、對某人談他不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哪怕你告訴他,他也照樣不能夠理解。
    23、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實話?
    24、我的心靈的襞里始終粘貼在一起,為了敞開內(nèi)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將他們撕開。
    25、否定責任是讓人不去承擔責任。
    26、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
    27、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
    28、天才并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29、生活難以應(yīng)付這個事實說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適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適應(yīng)生活的模式,疑難問題就隨之消失。
    30、哲學問題可以比作保險柜上的鎖,拔某個詞或者數(shù)字可以打開它,這樣,只有當這個詞正好對上了時,才會輕而易舉地打開它,而且只要是對上了,連小孩子都能打開它。
    31、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權(quán)利憐憫別人。
    32、一個人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正常,顯出各種病態(tài)。只有讓他回歸本性,才會有良好的結(jié)果,使一切顯出正常。
    33、每個悲劇的開章都可以寫道:“本來什么都不會發(fā)生,倘若不是……”
    34、要是人們某些時候沒有做蠢事,那就不會做成聰明的事情。
    35、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36、假如藝術(shù)的作用是“喚起情感”,也許,領(lǐng)悟藝術(shù)的意識是包含在這些情感之中?
    37、去信仰吧!這沒有害處。
    38、懺悔必須成為你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39、人類是人類靈魂最好的圖畫。
    40、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41、什么是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42、任何宗教都不像數(shù)學那樣,因濫用形而上的表達而負有如此多的罪孽。
    43、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要不撒謊很難。
    44、思想家與制圖員十分相似,制圖員的目的在于描繪事物之間的各種相互聯(lián)系。
    45、假如你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人的愛,那么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購買它的話,那么任何一點犧牲都是巨大了。
    46、我曾說過的這句話或許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將變成一堆廢墟,最后變成一堆灰燼,但精神將在灰燼的上空迂回盤旋。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六
    1.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要不撒謊很難。
    2.我曾說過的這句話或許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將變成一堆廢墟,最后變成一堆灰燼,但精神將在灰燼的上空迂回盤旋。
    3.不要玩弄另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東西。
    4.天才并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5.如果生活變得難以忍受,我們會想到改變我們的環(huán)境。但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改變,即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甚至幾乎沒有想到過。下決心去采取這樣一個步驟,這對我們來說是太難了。
    6.一個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7.對某人談他不理解的東西是徒勞的,哪怕你告訴他,他也照樣不能夠理解。
    8.今天,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和一個蹩腳的建筑師的區(qū)別在于,蹩腳的建筑師屈從于每一種誘惑,而優(yōu)秀的建筑師則予以抵制。
    10.哲學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11.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wù)摰?,就?yīng)該保持沉默。
    12.我呆在一個別人繼續(xù)向前的地方。
    13.人會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惡看作是蒙蔽。
    14.否定責任是讓人不去承擔責任。
    15.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fā)現(xiàn),要不撒謊很難。
    16.我的心靈的襞里始終粘貼在一起,為了敞開內(nèi)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將他們撕開。
    17.其實,一個男人的夢想幾乎是從來不會實現(xiàn)的。
    18.一個人能夠看見他擁有什么,但看不見他是什么。
    19.要是人們某些時候沒有做蠢事,那就不會做成聰明的事情。
    20.人類是人類靈魂最好的圖畫。
    21.言詞即行為。
    22.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權(quán)利憐憫別人。
    23.去信仰吧!這沒有害處。
    24.只有在天才不濟之處你才看見才能。
    25.假如你已經(jīng)擁有了一個人的`愛,那么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但若是想購買它的話,那么任何一點犧牲都是巨大了。
    26.假如藝術(shù)的作用是“喚起情感”,也許,領(lǐng)悟藝術(shù)的意識是包含在這些情感之中?
    27.任何宗教都不像數(shù)學那樣,因濫用形而上的表達而負有如此多的罪孽。
    28.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
    29.生活難以應(yīng)付這個事實說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適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適應(yīng)生活的模式,疑難問題就隨之消失。
    30.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么要說實話?
    31.一個人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時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正常,顯出各種病態(tài)。只有讓他回歸本性,才會有良好的結(jié)果,使一切顯出正常。
    32.懺悔必須成為你的新生活的一部分。
    33.人類生活的核心是思考。
    34.沒有什么事情比公正地對待事實更為困難了。
    35.漂亮的東西不會是美麗的。
    36.不可言說之事,必將無言以對。
    37.什么是哲學?就是給蒼蠅指出逃出捕蠅瓶的道路。
    38.每個悲劇的開章都可以寫道:“本來什么都不會發(fā)生,倘若不是……”
    39.強迫自己按既定的順序去思維,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
    40.哲學的對象是對思想的邏輯闡明。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活動。
    41.家長們要求他們的孩子像他們自己那樣成長(只不過更好一些)。
    42.思想家與制圖員十分相似,制圖員的目的在于描繪事物之間的各種相互聯(lián)系。
    43.事實的邏輯圖像是思想。
    44.你必須說出新的東西,但它肯定全是舊的。
    45.其實,一個男人的夢想幾乎是從來不會實現(xiàn)的。
    46.我相信,國家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培養(yǎng)了家庭內(nèi)部惡劣的管理。一個老是準備罷工的工人,是不會培養(yǎng)他的孩子去尊重秩序的。
    47.一個命題的含義就是它被證實的方法。
    48.哲學問題可以比作保險柜上的鎖,拔某個詞或者數(shù)字可以打開它,這樣,只有當這個詞正好對上了時,才會輕而易舉地打開它,而且只要是對上了,連小孩子都能打開它。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七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有關(guān)端午節(jié)屈原的。
    名言。
    名句,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于屈原的名作《離騷》,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漫漫:長。
    修:長。
    兮:語氣詞,相當與“啊”。
    將:將要,還要。
    求索:尋找。
    這句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感情:雖然現(xiàn)實很黑暗、很殘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很遙遠,但是,“我”(即屈原)也會不惜一切去尋求真理,表現(xiàn)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
    意識是說:光陰似箭,我惟恐抓不住這飛逝的時光,讓歲月來塑造我美好的心靈。
    “汨”指汨水。
    “汨汨而過”指時間流逝。
    這句話可翻譯為:“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我是在哀嘆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艱難!”
    顯然,我們可從這里發(fā)現(xiàn),雖然屈原是楚國貴族,是個士大夫,可他在流放期間對勞動人民的深入接觸,他深深的感于人民的痛苦處境,所以,在他的詩歌里常有憂國憂民的詩句。這句話就表現(xiàn)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意識是說:太陽與月亮互相交迭,未嘗稍停,新春與金秋相互交替,永無止境。
    意識是說:想到樹上黃葉紛紛飄零,我害怕美人啊,您頭上也添上絲絲霜鬢!
    意思是:我指著蒼天起誓、讓天作證啊。我的忠誠只是為了君王的緣故。
    “靈修”指: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
    木葉:枯黃的樹葉。
    意思是:沒有比別離更悲傷的事情了,也沒有比新相識更高興的事情了。
    意思是說:我在竹林深處一直見不到天,因為道路比較艱險所以我一個人遲到了。
    “幽篁”就是竹林。
    意思是:雖然春秋代序,年復一年,但祭祀之禮不廢,禮樂終古而相傳。
    此篇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稱禮神而稱禮魂。
    表面意思是在說自己是一個正直的人,別人的心和自己的不一樣。深層意應(yīng)如“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在表示自己孤獨卻執(zhí)著的信念。
    翻譯:我不管是彎路還是捷徑,只顧南行戴著日月與星星。
    意識是說:我將依著正道而不猶豫,哪怕困于黑暗終身不見光明。
    意識是說: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意識是說: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濁的,惟獨我干凈、清白;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人清醒。
    這句話是屈原《招魂》里的詩句,表現(xiàn)的是詩人遠離故國,擔憂國家的悲傷情感,直接翻譯就是:(我的)眼睛看著千里之外(的故土),心里傷心極了。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八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兩個時期的維特根斯坦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語言這一他始終關(guān)注的主題。前期維特根斯坦以《邏輯哲學論》(1921)為標志,主要目的是為世界劃界,區(qū)分世界內(nèi)和世界外,區(qū)分可說和不可說。后期維特根斯坦以《哲學研究》(1953)為標志,主要進行語法研究,即通過澄清語言的用法去解決哲學問題。
    《邏輯哲學論》的主旨是劃界,“本書將為思維劃定一個界限,或者不如說不是為思維,而是為思想的表達劃定一個界限”,這個界限同時也是語言、邏輯和世界的界限?!盀榭伤嫉臇|西劃界限,從而也為不可思的東西劃界限”??伤嫉?、能夠言說的、有含義的在界限的這邊,例如世界、思想、語言、邏輯、科學;不可思的、不能言說(但能顯示)的、無含義的在界限的另一邊,例如邏輯形式、形而上學主體、倫理學、美學、“神秘的事情”。
    02可說的――語言圖像論。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世界范圍之內(nèi)的事情都是可說的,因為語言是世界的邏輯圖像――這就是維特根斯坦著名的“語言圖像論”。語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圖像,是因為二者有著同樣的、一一對應(yīng)的“邏輯結(jié)構(gòu)”。
    語言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語言由命題組成;命題由基本命題組成;基本命題由名稱組成。維特根斯坦指出,“命題是基本命題的真值函項,基本命題是自身的真值函項”,而“名稱不可用定義來作任何進一步的分析:名稱是一種初始記號?!爆F(xiàn)實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世界由事實(facts)組成;事實由基本事實組成;基本事實由對象(邏輯上不可再分的“絕對地簡單的”東西)組成。邏輯空間或可能世界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可能)世界由事態(tài)(stateofaffairs)組成;事態(tài)由基本事態(tài)組成;基本事態(tài)由對象組成。其中,事實是已發(fā)生的事情或?qū)嶋H情況;事態(tài)則是潛在的、可能的事實,一切在邏輯上有意義的語句所表達的都是事態(tài)。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一個事態(tài)的存在和不存在叫做事實”,如果事態(tài)變成存在的,它就到了現(xiàn)實世界,并因而成了事實,或者說,正的事實;如果事態(tài)變成不存在,它實際上也到了現(xiàn)實世界,并因而成了事實,或者說,負的事實?!拔覀円卜Q事態(tài)的存在為正的事實,事態(tài)的非存在為負的事實”,這就是事態(tài)和事實的關(guān)系??偠灾?,語言的邏輯關(guān)系和世界的邏輯關(guān)系在本質(zhì)上是同一的。
    “事態(tài)的存在和非存在就是實在”。命題可以刻畫實在,是實在的圖像,“命題表述事態(tài)的存在或不存在”。“若一個基本命題為真,事態(tài)就存在;若一個基本命題為假,事態(tài)就不存在”。(復合)命題是(復合)事態(tài)或事實的圖像,基本命題是基本事態(tài)或事實的圖像。而名稱對應(yīng)于對象,名稱的意義即其對象,名稱沒有描述的功能,因而不是對象的圖像。世界不是對象或物的總和,因為對象沒有自己的獨立存在,只有在事態(tài)或事實中才能存在。語言是命題的總和,但不是名稱的總和,因為名稱只有在命題中才能存在,“只有命題才有意義;只有在命題的聯(lián)系關(guān)系中名稱才有指謂”。命題的總和等于事態(tài)的總和、大于事實的總和?!叭袅信e出所有為真的基本命題,就完全地描述了世界。世界通過列舉所有的基本命題加上列舉其中哪些為真哪些為假而被完全地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題都是世界的圖像,邏輯和數(shù)學命題或是重言式或是矛盾式,因而對于世界的存在或不存在什么也沒有說,即無論世界呈現(xiàn)出何種面貌,它們永遠為真或為假?!懊}顯示它們所說的東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則顯示它們什么也沒有說”,“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意義的”,“重言式和矛盾式不是實在的圖像。它們不表述任何可能情況。因為前者容許每一種可能情況,后者則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情況”。
    命題作為事實的圖像而描述事實,“語言圖像論”說明了什么是可說的,而“凡是不可說的東西,必須對之沉默”。
    03不可說。
    對于不可說的必須保持沉默,但維特根斯坦自己卻并沒有遵守自己給出的規(guī)則,而是列出了一系列不可說的東西。
    首先是命題的意義和邏輯形式?!懊}的意義是它與事態(tài)的存在和不存在的可能性符合和不符合”,一個命題的真值可以通過考察它所描述的事實是否存在而確定,一個有真值的命題必定是有意義的,而且我們理解它的意義。但是要問這個命題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卻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命題的意義是不可說的,“命題顯示自己的意義”,而“能顯示出來的東西,不能說出來”。邏輯形式也是不可說的?!懊}能表現(xiàn)全部實在,但是不能表現(xiàn)其為能表現(xiàn)實在而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邏輯形式”,“命題不能表現(xiàn)邏輯形式:邏輯形式反映于命題中。語言不能表現(xiàn)那反映在語言中的東西。我們不能用語言表達那自身表達于語言中的東西”,而“為能表現(xiàn)邏輯形式,我們必須能使自己連同命題都處于邏輯之外,亦即處于世界之外”。
    存在著一個作為世界界限的形而上學主體,這個主體也是神秘的和不可說的。形而上學主體不是物理的主體――人的肉體,也不是心理的主體――人的心靈,此二者都在事實世界之中,都可以用語言描述。形而上學的主體是思想著的、描述著的主體,思想者思考然而卻不能思考自己,描述者描述然而卻不能描述自身,因為思想和描述不能站在思想者和描述者之外。維特根斯坦把形而上學主體與世界的關(guān)系比作眼睛與視野的關(guān)系,眼睛是視野的先決條件,即視野必定是眼睛的視野,然而眼睛本身卻不能出現(xiàn)在視野之中。眼睛是視野的界限而決定著視野,同樣,“主體不屬于世界,然而它是世界的一個界限”。
    把世界作為有限整體而企圖有所說時,所說的也是不可說的而且是沒有意義的?!瓣P(guān)于世界是有限整體的感覺,是神秘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不可說的,否則必然也會遇到要求把自己置身于世界之外的矛盾。例如:斷言世界上一定會發(fā)生什么或者一定不會發(fā)生什么,就是試圖在時間上置身于世界之外;斷言世界上有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和結(jié)構(gòu),就是試圖在空間上置身與世界之外;斷言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之間存在著某種確定不變的規(guī)律,就是試圖在存在上置身于世界之外??傊?,一切表現(xiàn)為必然性形式的命題,如果包含著對世界上事情的某種看法,就都屬于這種把世界看成為一個有限整體的企圖。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一切發(fā)生的和既存的東西都是偶然的。使它們成為非偶然的那種東西,不可能在世界之中”。
    另外,倫理學和美學也是不可說的。倫理學是關(guān)涉世界和人生終極意義與絕對價值的,必定在世界之外?!皞惱韺W不討論世界。倫理學像邏輯一樣,必然是世界的條件”,“只有通過主體才出現(xiàn)善惡。主體并不屬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個界限”。不可能有任何倫理的命題,命題不可能表達高渺玄遠的東西。“我所描述的一切都存在于世界中。在完整的世界描述中從不會有倫理學命題,即使我描述的是一個殺人犯。倫理學的命題不是事態(tài)”。美學也是不可說的。在廣義上,“倫理和美學是一個東西”,“美正是使人幸福的東西”,“藝術(shù)品是在永恒的觀點下看到的對象;善的生活是在永恒的觀點下看到的世界。這就是藝術(shù)和倫理學的聯(lián)系”,而“倫理判斷和審美判斷不是命題,因為它們不能被證實”。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而哲學的任務(wù)就是劃出這個界限,防止人們因為越界而犯錯誤:“我們對于什么是可說的陷入一團混亂,我們正在清理這個混亂。這個清理活動就是哲學”。
    04超越。
    羅素在《邏輯哲學論》引言中寫道:“對不可言說,維特根斯坦畢竟設(shè)法說了許多呀!”但正如維特根斯坦在最后說的:“我的論題可作如下闡釋:任何理解我的人,當他已通過這些論題,并一步一步地超越這些論題時,最終會意識到它們是無意義的。(可以說,在登上高處之后他必須把梯子扔掉,)他必須超越這些命題,然后他就會正確看待世界?!?BR>    而在后期維特根斯坦那里,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更是完成了對自己前期思想的一次超越。圍繞著語言問題,《邏輯哲學論》力圖解決言說的自明性問題,而《哲學研究》則力圖解決顯示的自明性問題。“邏輯形式”決定我們能夠說什么,“生活形式”決定我們能夠顯示什么。從言說到顯示,從邏輯形式到生活形式,維特根斯坦實現(xiàn)了一次從“語言圖像”到“語言游戲”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賀紹甲譯,商務(wù)印書館,12月第1版.
    [3]張志林,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分析,哲學研究,1994年第2期.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九
    從其探討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個角度講,他看到了個性與共性的不同,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能夠開辟邏輯領(lǐng)域,發(fā)現(xiàn)了名詞的外延和內(nèi)涵的關(guān)系,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發(fā)展中,起到了糾正名實混亂的作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開創(chuàng)性。
    一、概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紛亂,為維護傳統(tǒng),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主張,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綜核名實”,墨家有“以名舉實”等等,這其中,有一個流派提倡“循名責實”學說,他們提倡的“正名實”,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
    他們與各家不同之處,是“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辯論的內(nèi)容,又多半集中于與社會政治無關(guān)的哲學問題上,故稱“名家”。
    因這一流派以詭辯著稱,其中心論題又是所謂“名”和“實”的邏輯關(guān)系問題,所以名家也叫“辯者”、“察士”。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和惠施。
    公孫龍,(公元前3-公元前250年)字子秉,中國古代哲學家,戰(zhàn)國末年趙國人,他曾經(jīng)做過平原君的門客,能言善辯,代表著作《公孫龍子》,他的主要思想都保存在此書中。
    其中,《跡府》是后人匯集公孫龍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
    其余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他也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公孫龍子》中,公孫龍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所具有的內(nèi)在矛盾,他的特點就是夸大這種矛盾,并否認兩者的統(tǒng)一,所以最后得出違背常理的結(jié)論。
    作為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他在和別人論辯時,常常使用詰難句式,以揭露對方的矛盾,使其屈服,而針對對方的問題,他又能巧妙答辯,并且將深深的哲理蘊含在簡潔的語句中。
    他的論辯標新立異,犀利靈通,可以說是詭辯,而在詭辯之中更突出了他的論辯之才。
    在他的著作《公孫龍子》中的《白馬論》,提出“白馬非馬”的觀點,他通過三點論證證明了這個命題。
    第一,他說:“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馬非馬。”他指出“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言,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
    “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這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馬”的內(nèi)涵是一種動物,是強調(diào)“馬”不取其確定的顏色,它實際上是包括各種顏色的。
    “白”的內(nèi)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nèi)涵是一種動物加一種顏色,“白馬”是專取其確定的白色的,不包括黃色、黑色等非白色。
    三者內(nèi)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二點,他說:“求馬,黃、黑馬皆可致。
    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異馬也。
    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
    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yīng)有馬,而不可以應(yīng)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yīng)。
    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yīng)耳。
    無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馬非馬”。
    公孫龍說要馬,給黃馬、黑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黑馬、給黃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
    這次,他又強調(diào)了“馬”和“白馬”外延的不同。
    “馬”的外延包括一切馬,不管其顏色的區(qū)別。
    “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馬,有相應(yīng)的顏色區(qū)別。
    由于“馬”與“白馬”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點,公孫龍說:“馬固有色,故有白馬。
    使馬無色,有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
    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彼麖娬{(diào)說,“馬”與“白馬”共性的不同。
    馬的共性,是一切馬的本質(zhì)屬性。
    而“白馬”的共性則包涵了“白”的顏色。
    這樣“馬”的共性與“白馬”的共性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二、白馬非馬的片面之處。
    通讀了全篇后,個人認為:按白馬非馬的邏輯,可以得出紅馬不是馬,黃馬不是馬,黑馬不是馬……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顏色的馬都不是馬,那豈不是“世間無馬”了?“白馬非馬”命題肯定是錯的。
    在“白馬非馬”這個命題,公孫龍沒有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辯證法用運動、變化、普遍聯(lián)系的方法看問題,而形而上學則用靜止、孤立的方式看問題。
    他就是將馬的形狀與顏色孤立起來了,而沒有考慮他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共同特點,所以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僅僅只是片面看問題,沒有弄清整體和局部的關(guān)系,他像瞎子摸象一樣,錯誤地割裂了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辯證關(guān)系,是主觀混淆概念的結(jié)果,不符合辯證法的“個別存在于一般之中”的觀點。
    是詭辯的典型。
    我們承認:“白馬”和“馬”這兩個概念是的確有區(qū)別的,因為“馬”與“白馬”這兩個概念內(nèi)涵和外延都不同,“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包括“紅馬”、“黑馬“、“黃馬”等等在內(nèi)的所有馬。
    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相蘊含的關(guān)系,在哲學上也是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guān)系。
    從一般和個別的關(guān)系上看,“馬”和“白馬”是有區(qū)別的,“馬”是“一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一般性質(zhì)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個別”,是“馬”的一種。
    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去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
    “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于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zhì),不表現(xiàn)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
    后來,他沿著同樣的原理提出的“雞三足”、“火不熱”等辯說,墜入“詭辯”的深淵中。
    荀子批駁他為“此惑于用名以亂實也。”鄒衍也批評他是“害大道”、“不能無害君子”。
    在實際生活的工作學習中、我們決不能像公孫龍那樣割裂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辯證關(guān)系,主觀任意割裂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抓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否認另一個方面。
    三、白馬非馬的可貴之處。
    雖然說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聽起來很荒謬,所表達出的觀點也是地地道道的詭辯論,從哲學上來講,他也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lián)結(jié)的原理。
    他也不像惠施那樣強調(diào)“實”是相對的、變化的,反而強調(diào)“名”是絕對的、不變的。
    但是個人認為,學習研究“白馬非馬”,可以讓我們學習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辯證法,也能有效揭穿詭辯論。
    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qū)別,“白馬”是個別,“馬”是一般,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
    他提出“白馬非馬”,從其探討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個角度講,他看到了個性與共性的不同,符合辯證法講的個別與一般相區(qū)別的原理,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也是難能可貴的。
    這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表現(xiàn),也算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感性認識。
    他能夠開辟邏輯領(lǐng)域,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在當時百家爭鳴的發(fā)展中,起到了糾正名實混亂的作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開創(chuàng)性。
    從邏輯學上講,公孫龍發(fā)現(xiàn)了名詞的外延和內(nèi)涵的關(guān)系。
    從“馬”的外延說,“馬”這個名詞包括白馬在內(nèi),但就“馬”的內(nèi)涵說,“馬”這個名詞指馬的本質(zhì)屬性,和“白馬”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區(qū)別的。
    不能把這兩個名詞混同起來。
    這也算是公孫龍的一個貢獻吧。
    四、離堅白。
    《公孫龍子》另有一篇《堅白論》。
    其主要命題是“離堅白”。
    認為對于“堅白石”,“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強調(diào)視覺與觸覺的差異故“堅白石二”。
    假設(shè)有堅而白的石,他設(shè)問說:“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
    曰:二,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
    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边@段對話是從知識論方面證明堅、白是彼此分離的。
    有一堅白石,用眼看,則只“得其所白”,只得一白石;用手摸,則只“得其所堅”,只得一堅石。
    感覺白時不能感覺堅,感覺堅時不能感覺白。
    所以,從知識論方面說,只有“白石”沒有“堅白石”。
    這就是“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的意思。
    他的關(guān)于名與實的關(guān)系的理論是建立在他的關(guān)于共相的唯心主義哲學理論之上的。
    他認為共相是一種獨立存在。
    他的“堅白論”就是企圖論證一塊白石頭的白色和堅硬性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他首先從關(guān)于“堅白石”的感覺來進行分析,企圖說明,“堅”與“白”可以互相分離,然后再說明它們可以離開人們的意識而存在。
    他說:“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堅白論》)又說:“得其白.得其堅,見與不見離:不見離。
    一一不相盈故離,離也者藏也。”(同上)這是說,看的時候感覺不到堅硬性,而只感覺到白色,這時候堅硬性等于沒有。
    觸的時候感覺不到白色,而只感覺到堅硬性,這時候白色等于沒有。
    或者感覺到白色,或者感覺到堅硬性。
    感覺到的與感覺不到的是彼此分離的。
    彼此不聯(lián)在一起,所以說是分離。
    而分離就是藏在自身之中。
    (公孫龍自己解釋說“藏”是指“自藏”有相當于“潛存”之意)公孫龍的這兩段話是說堅白石的白色和堅硬性是可以彼此分離而存在的。
    他又說:“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同上)這里所說的“神”即精神作用,也就是指意識;“火”就是光。
    這是說,例如白色是靠著眼睛和光看見的。
    但光本身沒有見物的作用,那么光和眼睛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見,只能是意識在看見,而意識本身也是沒有見物作用的。
    所以白色是和視覺分離著的。
    公孫龍在這里是在說明白色等共相是可以離開人類的感覺而獨立存在的。
    (公孫龍在這里犯了一些邏輯錯誤。因為由眼睛離開了光不能見物和光本身沒有見物作用這樣的前提,不能推出,眼睛和光合在一起也不能看見。)由這一些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公孫龍主張像“白色”這一類共相是客觀存在的,因之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五、詭辯論。
    公孫龍可以說是古今中外詭辯論的著名代表。
    詭辯論是一種利用似是而非的推理和論斷否認客觀真理的思維方式,是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相對主義的表現(xiàn)之一。
    更確切地說,詭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一種歪曲的論證,詭辯在論證其道理時,總是要拿出一大堆得“根據(jù)”,所以,在表面上,它很能迷惑一部分人。
    列寧說:“哲學唯心主義的變種可能有一千種色調(diào),并且隨時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千零一種色調(diào)來。”可以這樣說,每一種錯誤命題的提出,都是用了某一種詭辯手法的。
    我們要真正制服詭辯論,必須從分析他們的詭辯特點入手。
    詭辯論的主要特點是:一、理論基礎(chǔ)是主觀唯心主義;方法論是相對主義和片面論。
    二、常見的表現(xiàn)是夸大事物的某一側(cè)面,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強詞奪理,斷章取義;偷換概念,轉(zhuǎn)換命題,虛構(gòu)論據(jù);機械比附,不分是非,等等。
    三、突出表現(xiàn)于對辯證法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和普遍聯(lián)系觀點的歪曲上。
    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事物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可是詭辯論卻是把共性與個性、把事物的聯(lián)系割裂開來,加以歪曲。
    可以說詭辯論是反辯證法的。
    黑格爾曾經(jīng)指出:“詭辯這個詞通常意味著以任意的方式,憑借虛假的根據(jù),或者將一個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動搖了;或者將一個虛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動聽,好象真的一樣?!彼倪@段話,也深刻揭露了詭辯論有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陳柱撰,《公孫龍子集解》,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版.
    [2]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188―207.
    [3]馮友蘭著,《中國哲學簡史》[m].新世紀出版社,.71―80.
    [4]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m].人民出版社,.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十
    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了,歲月不等人令我害怕。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離騷》。
    我看到草木在凋零,就害怕美人也在衰老!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那眼淚流了下來,哀嘆人生是多么的艱難。
    我因為佩帶蕙蘭而被解職,又因為采摘香草而被加罪,這些都是我內(nèi)心所珍愛的,就是讓我為之死上一百次也不后悔。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身不得志。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我要堅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為此毫不猶豫,寧肯終身處在黑暗境地,也不會放棄。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肚瓭O夫》。
    如果江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冠帶。如果江水渾濁,可以洗我的腳。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漁夫》。
    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而唯獨我是清白的,眾人都是沉醉的,而唯獨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屈原。離騷》。
    騎著千里馬奔馳,來吧,我愿意為你在前面指引那道路。
    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如果我的心是端方正直的,雖然在荒僻遙遠之地,又有什么悲傷的呢?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目成《楚辭·九歌》。
    在眾多迎神的美麗女子中,我只對你一人特別鐘情。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再也沒有比生別離更加令人悲傷的,再也沒有比遇到新相知,更加令人歡欣的。
    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聽說鳥飛行千里,最終會返回到自己的老窩,狐貍在臨死時,頭總朝向出生的小山頭。比喻不忘根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屈原遠游》。
    只是天地永恒沒有窮盡,哀嘆于人生的辛勞艱難,逝去的一切我再也追不上,將來的一切我還不曾知道。哀嘆天地之大,人的渺小。
    寧與騏驥亢軛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屈原卜居》。
    是寧愿與駿馬匹敵,還是愿意隨劣馬同奔?是寧愿與天鵝比飛高低,還是與鴨子去爭食?喻指一個人的志向要遠大,不要只圖眼前小利。
    世界渾濁不清:蟬翼被認為很重,千鈞卻被認為很輕。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讒言獻媚的人居于高位,賢能的人士默默無聞。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漁夫》。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十一
    柏拉圖是第一個思考政治問題的哲學家。如果我們贊同斯特勞斯,那么可以姑且認為他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哲學家。柏拉圖有兩個老師:蘇格拉底和畢達哥拉斯,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用最完美的方式詮釋了畢達哥拉斯賦予“哲學”這個詞的含義,那就是“愛智慧”。蘇格拉底聲稱自己沒有智慧,但是熱愛智慧,以此和那些自認為有智慧的“智者”的修辭學傳統(tǒng)保持距離。智慧就是邏各斯,而邏各斯的意涵是“說出真理”。但是越是走到高處的哲學家,越是發(fā)現(xiàn)最高的真理是說不出來的。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用畢生的時間與人對話,但是一到最關(guān)鍵的段落,蘇格拉底就開始說胡話了,或者至少開始講神話和笑話了,這給研究者們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謎團。斯特勞斯以“雙重真理”來解釋這一點,以便說明柏拉圖是微言大義的政治哲學家,而我覺得這恰恰錯失了哲學之為哲學的本質(zhì),那就是試圖說出一種其實根本無法被說出來的真理:柏拉圖認為真理只能被“觀看”,但是看到真理的人,其實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交流真理,除非他人也“看到了”。
    不過,蘇格拉底畢竟可以通過語言來引導他人,逐步把他人帶上通往真理之像的道路,這種哲學教育被稱為“靈魂助產(chǎn)術(shù)”。柏拉圖對于智者的根本批判,其實并不在于政治立場(就雅典而言,民主或者寡頭),而在于智者并沒有看到他們自認為擁有、并宣稱可以被講授(還要收學費)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智者的教育無法培養(yǎng)“好人”,只能培養(yǎng)“好公民”,服務(wù)于演說程序的修辭學,和作為城邦立法的根據(jù)的詩歌一樣,只是政治內(nèi)部的調(diào)節(jié)和運轉(zhuǎn),無法與政治保持足夠的張力,而只有哲學家才是任何馬匹都不能缺少的牛虻,因為只有哲學家才能對政治施加真正的壓力。
    不應(yīng)該忽略,維特根斯坦讀過的哲學書不多,但是對《懺悔錄》卻讀到了部分段落可以背誦的程度(我猜他能背的是第9卷)?!哆壿嬚軐W論》的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都帶著強烈的奧古斯丁色彩。我相信羅素讀不懂的正是這兩句,中間部分他理解起來應(yīng)該沒有困難?!笆挛铩焙汀笆聦崱眳^(qū)別何在?“存在者”和“去存在”的區(qū)別意味著什么?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進路和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進路看似差別很大,但是就《邏輯哲學論》和《存在與時間》都深受奧古斯丁《懺悔錄》一書的影響而言,其內(nèi)在精神其實非常一致。就“沉默”而言,維特根斯坦告誡我們必須保持的沉默和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說不出來的真理,以及奧古斯丁在《懺悔錄》第9卷對于沉默的討論之間,存在著重大的思想史連續(xù)性,而且這一連續(xù)性涉及哲學“說出沉默之真理”的本質(zhì)。這一本質(zhì)在古典語境中表現(xiàn)為哲學和城邦政治的張力,但經(jīng)過基督教的轉(zhuǎn)化,它在現(xiàn)代的語境中則是哲學和科學的張力。我不喜歡分析哲學的最終原因,在于維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學從事者”并沒有生活在可說和不可說的邊界上,從而根本不是愛智慧的哲學家,反而更像愛推理的修辭家。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十二
    中國古人說“道可道,非常道“,圣經(jīng)說“道既是上帝”,從而人類獲得了用語言描述上帝的權(quán)力,按照斯賓諾莎對上帝的定義,科學也既是分析上帝的學問,然而問題是,當科學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境,逐漸與自身產(chǎn)生的源頭漸行漸遠的時候,人類在自身理性的巨大成就面前卻無法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從而感到了現(xiàn)代性的帶來的虛無,承受著無家可歸的痛苦。按照維特根斯坦的思路,從本質(zhì)上說理性的道路所通向的無疑就是人類所向往的終極關(guān)懷,然而這種天才般的預言卻無法改變?nèi)祟惞陋殶o助的現(xiàn)實,拉普拉斯所設(shè)想的那個神,在維特根斯坦看來無比真實,而這個神則在人類陷入最瘋狂的暴行漩渦時,卻安之若素,無動于衷。
    尼采說:“上帝死了”,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以為超越善惡的“超人”,試圖為蕓蕓眾生發(fā)明新的上帝。然而物質(zhì)的誘惑終究是不可抵御的,科學對物質(zhì)財富創(chuàng)造所潛在的巨大推動能力,使現(xiàn)實中的人更愿意,將被稱為科學的新的造物主作為自己禮拜的對象。在與科學的對抗中,“超人”失敗了。
    理性,就其有限性而言,并不像存在主義所說的那樣是其內(nèi)部的缺陷,與此正相反,所謂“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人類運用理性的能力的有限性一種表象,人類將自己運用理性的能力的缺乏而產(chǎn)生的困境歸罪于理性本身是不正確的。計算機的產(chǎn)生才是人類為了突破自我困境所進行的有意義的嘗試之一,事實上,即使人類永遠無法掌握足夠強大的力量使自己能夠使用理性的武器神化自我,即使我們永遠需要一個作為他者的上帝,我能也不能因此而放棄接近上帝的努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維特根斯坦所謂“不能說的就應(yīng)當保持沉默”是相當消極的。畢竟維特根斯坦所謂不能說的就是“上帝”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十三
    1、提出觀點:闡述題目所蘊含的哲理,確定中心論點。
    2、論證觀點:通過事實論證及理論論證,事實論證可以舉例進行說明,包括結(jié)合當今現(xiàn)狀,古今中外人物的事例,電影書中的例子等等;理論論證可以通過名言警句,也可以論證必要性、重要性、啟示意義等等。
    3、落實觀點:聯(lián)系實際,包括聯(lián)系國家,社會,企業(yè),個人等進一步落實中心論點。
    二、經(jīng)典例題。
    孔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已”,談?wù)勀愕目捶?
    三、專家解析。
    本題屬于綜合分析哲理類題型,對于孔子這句話,大家首先要理解準確,這是答好題目的基礎(chǔ),可以從中得出中心論點??鬃舆@句話的意思是“道德修養(yǎng)淺薄卻占據(jù)高位,智慧有限卻要自作聰明地謀劃大事,能力有限卻要不自量力地承擔重任,這樣的人沒有幾個是不遭受禍害的?!彼源痤}時我們更多要從勝任力談??忌梢詮母刹窟x拔任用“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來談,也可以從“自身要有準確認識、不能自視過高”來談,還可以從如何提高勝任力來談。
    那么答題中我們可以從三個部分來答:
    1、直接解釋孔子這句話的涵義,點明中心論點。
    2、結(jié)合公務(wù)員工作,論述選人用人和自身能力建設(shè)上的啟示意義。
    3、聯(lián)系自身來談提高勝任力的關(guān)鍵。
    四、參考答案。
    孔子說:“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边@句話的含義是:“道德修養(yǎng)淺薄卻占據(jù)高位,智慧有限卻要自作聰明地謀劃大事,能力有限卻要不自量力地承擔重任,這樣的人沒有幾個是不遭受禍害的?!笨鬃舆@句話,給我以下啟示:
    一、我們選拔任用黨員干部必須知人善任,德才兼?zhèn)?,把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崗位?!暗虏环Q,其禍必酷;能不稱,其殃必大”。“勝其任”是選拔用人的基本。堅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lǐng)導崗位上來。
    二、個人在工作中,一定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不能自視過高,盲目承擔自己力量所不能及或自己不擅長的工作重任,這樣,不僅會影響工作本身的效率質(zhì)量,還會危及百姓的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后果。選擇能勝任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三、提高勝任力,關(guān)鍵在于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向書本學習,向群眾領(lǐng)導同事請教,不斷提高各項工作技能,掌握各項工作方法技巧,這樣,才能勝任工作,高效圓滿完成工作。
    在以后工作中,我也會以“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自勉,嚴格要求自己,做好工作。
    希望廣大考生能夠在學習綜合分析一般思路的基礎(chǔ)上,掌握哲理類題目高分策略,靈活應(yīng)用,觀點突出,論證充分,最后聯(lián)系實際升華中心論點,贏得考官青睞。
    維特根斯坦名言解讀篇十四
    1、被克服的困難就是勝利的契機。
    2、戰(zhàn)勝困難格言只要脊梁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山。
    3、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4、想象困難做出的反應(yīng),不是逃避或繞開它們,而是面對它們,同它們打交道,以一種進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們奮斗。
    5、每人心中都應(yīng)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
    6、腳步怎樣才能不斷前時?把腳印留在身后。
    7、讓生活的句號圈住的人,是無法前時半步的。
    8、少一點預設(shè)的期待,那份對人的關(guān)懷會更自在。
    9、榕樹因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綠蔭才會越長越茂盛。稗子享受著禾苗一樣的待遇,結(jié)出的卻不是谷穗。
    10、進取乾用汗水譜烈軍屬著奮斗和希望之歌。
    11、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jié)。
    12、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來看它。
    13、機會只對進取有為的人開放,庸人永遠無法光顧。
    14、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
    15、驕傲,是斷了引線的風箏,稍縱即逝;自卑,是剪了雙翼的飛鳥,難上青天。這兩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16、如果圓規(guī)的兩只腳都動,永遠也畫不出一個圓。
    17、有困難是壞事也是好事,困難會逼著人想辦法,困難環(huán)境能鍛煉出人才來。
    18、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19、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yīng)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20、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21、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
    22、生命力的意義在于拼搏,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競技場。
    23、所有的失敗,與失去自己的失敗比起來,更是微不足道。
    24、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的勝利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
    26、山路不象坦途那樣匍匐在人們足下。
    27、行之非艱,而知之惟艱。
    28、海浪的品格,就是無數(shù)次被礁石擊碎又無數(shù)閃地撲向礁石。
    29、霧氣彌漫的清晨,并不意味著是一個陰霾的白天。累累的創(chuàng)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chuàng)傷上在都標示著前進的一步。
    30、上天給人一份困難時,同時也給人一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