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實用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之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所寫的一種文學評論。寫讀后感時,要注意文字的準確表達,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情感表達。接下來是一些精心挑選的讀后感佳作,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都具有參考價值。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一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龍應臺和兒子之間往來的36封家書。我用了兩周斷斷續(xù)續(xù)的時間,今天終于讀完了。
    本書內容概要:這本書是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作為母親龍應臺和兒子中間隔了三十年。他們之間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因為有隔閡,作為母親不愿意從此“失去”曾經(jīng)認識的那個兒子。于是,想到了采用書信的方式與兒子交流。兒子也在她的影響下,采用書信的方式與母親交流。于是,關于人生、關于生活、關于學業(yè)等等的一些看法兩代人就開始了溝通和思想的碰撞。作為父母與孩子同住一個屋檐下,卻是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補相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找不到語言。這種寫信的方式,讓彼此有了連結。
    這本書中,母子兩人的家書圍繞:德國的足球、香港文化上升到兩代人對國家的不同認識。在閱讀過程中特別佩服龍應臺的一些犀利的見解。
    因為是家書,讀起來特別輕松,也特別溫馨,在母子對話中讓讀者有收獲,有思考。對于我自己也有一些思考??粗唏僦械膵雰阂惶焯煸陂L大,而作為母親的我也在一天天的老去,我也希望當女兒長大的那一天,我同樣可以趕上她的步伐。這種“家書”的形式對于我也是在女兒十八歲和她溝通的一種方式。
    就如,我之前每天寫日記,只是為了寫給自己一天的所思,所想,當年老的一天還能回憶生活的印記。
    在閱讀到《給河馬刷牙》的時候,“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蔽乙矔此甲约耗壳暗墓ぷ鞯降资鞘裁茨兀课覀兌枷M凶饑赖幕钪?,體面的工作就是讓我們有尊嚴的生活著,而目前自己的工作只能是我自己謀生的手段,很有意義的工作,現(xiàn)在做的特別糾結和落寞,沒有了方向感,特別想跳出那個圈圈,而卻沒有了跳出的勇氣,只能在糾結中生活著。希望自己能夠心存陽光,期待光明的一天。
    提到孩子,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帮L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經(jīng)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愛孩子,愛家人,我們也必須有度才行。愛的太深,對方會窒息,想逃避,愛的太少,我們就缺少了感情交流。所以“愛”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二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時間,母親與孩子書信交流,構成了這本書。
    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皢?、瞭”,是孩子喜歡、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長的往往是“判”。交流變成說教,孩子選擇閉嘴。父母與孩子間,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時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與孩子的代溝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因代溝產(chǎn)生的沖突,需要學習,需要抱著理解、溝通的心態(tài),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歡你的愛好和選擇,但我尊重、理解你的愛好和選擇。對父母,這樣做很難,但有效。
    父母,特別是母親,應該早早明白,“孩子”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讓抱著、奶著、護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孩子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不容易??!
    孩子最初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母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母親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著孩子離開。對母親來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充滿不舍。但是母親退出,孩子才能成長、獨立。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BR>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三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边@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著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不滿和疑惑。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責任心的人都會說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這本書或許能為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矛盾的家庭有著幫助。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四
    在很小的時候,他便坐上了前往異鄉(xiāng)的航班,從此身邊環(huán)繞著不同發(fā)色的人,耳邊充斥著各色的口音,透著陣陣寒氣的冰塊在舌尖翻滾,五光十色的雞尾酒在嘴角絲絲跳躍,從此忘了時間,在快感與茫然中等待陽光和清晨。
    在銀絲垂?jié)M額間時,她的腦海與回憶充斥著他的背影,隔著茫茫的海洋,望著散著淡淡秋色的白玉盤掛在枝頭,從此任由相思浸滿淡薄的月色。只是,她勇敢地向前追去,執(zhí)筆迎接一個個續(xù)寫的明天。
    他是安德烈,而她是龍應臺。一對身在異鄉(xiāng)的母子,在茫茫的人海中,尋找彼此飄渺而堅定的身影。
    那一封封微不足道的信封,卻裝著兩顆勻勻跳動而赤誠的心靈。有一次,他問她,能否挑戰(zhàn)權威,言語中盡是少年的躍躍欲試,像一股狂風,似攜卷飛舞的殘葉;而她則輕柔地娓娓道來,似柔中帶剛的柳枝,在逆風中從容地舒展著纖細的身軀,枝尖盈盈地點向遠方。當十八歲的他在感情中跌跌撞撞,在彎曲的路上嘗盡酸甜苦辣時,又不小心與寂寞撞了個滿懷;而將一切收進眼底的她,并沒有苦口婆心地陳鋪那些爛熟于心的大道理,而是如娟娟流水,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溫暖他那被千瘡百孔的靈魂,為他灑上滿天繁星,任他在自己心靈港灣棲息,靜靜傾聽他勻勻的心跳。
    柔月在枝頭棲息,雖然他們身居兩地,但每當他在現(xiàn)實生活被千瘡百孔時,在異國四處漂泊時,她便會第一時間,用一封封誠摯的信件訴說那一段段深情,用最平常的文字寫盡一個母親的柔軟心腸。淡淡的詞句,卻可以霎時填充那個或迷?;蚯酀男⌒⌒撵`。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應該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吧。
    或許某天,他走在繁華的街道,身邊的行人絡繹不絕,燈光五光十色,而她則輕輕漫步于彎彎曲曲至前方右轉的泥徑,淡薄的陽光旁是一樹梨花洋洋灑灑,這時他們或許會想到彼此,心間徒添一點溫暖。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五
    龍應臺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異,雖然談不上天差地別,但差別也不小。這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安德烈覺得香港沒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們都甚至無法停下來,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進行總結與反思。連這些都被剝奪,更別說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時,站在香港繁忙的街頭,車水馬龍,匆匆的行人隨處可見,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隨著人流腳步越來越快,進入快節(jié)奏模式。感覺稍微慢下來,就耽誤了什么,心中不踏實。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計劃變了,并且是從性質上改變,變成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任務。然后,大家都抓緊時間,抓緊時間購物,抓緊時間逛多幾個景點,抓緊時間多吃幾樣小吃。為何不慢一些,為何那么匆忙,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們是來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閑的氣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幾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沒有遺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義呢??梢越o自己留一點驚喜??!
    由此看來,龍應臺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適。港人不逗留,觀光客也無法逗留,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每個人都盡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務。環(huán)境造就了循環(huán)如此之快的社會,這種社會適合鳶飛戾天者,努力拼搏開發(fā)能力得到功名和財富。但不適合學術研究,更不適合潛心創(chuàng)作,即使有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著別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財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為一個浮躁的社會。
    香港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禮拜天回來就是一頓睡把睡眠補回來,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學生的生活——上課,談文化,喝咖啡、啤酒,讀書,旅游,休息,上課,聊天,談文化……無憂無慮。
    這兩類人的生活差異一眼便知,也許歐洲學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吧。香港人其實并不是沒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歐洲學生如此閑適。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地區(qū)的氛圍造成的,香港沒有歷史根基,歐洲各種名勝古跡,香港想達到那樣的氛圍——難。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六
    一直都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章,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卻不乏哲思與智慧。近來又看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兩代人的促膝長談,在驚嘆他們之間無話不談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他們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對于我們來說,是那么真實可觸。
    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們這些國外孩子思想的成熟。先談談菲利普吧,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對于他不喜歡的任課教師,他的處理,他的思考,他的對策,讓我嗟嘆不已,至少我在那個年齡,是沒有這么嚴密的邏輯思維的。其次是安德烈,同樣作為19歲左右的大學生,在他面前,我真是相形見絀:他對于故鄉(xiāng)的懷念,對于國家的思考,對于自身道德的反思,對于社會的觀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個成熟睿智的靈魂,獨立善思的人格。當他在思考這些在我看來高深遙遠的社會現(xiàn)實之時,我卻拘泥于看劇,逛街購物。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這些小事都顯露無遺。
    其次是他們身上的獨立自主意識。一次,龍應臺打算帶他們倆兄弟去中國到處逛逛,心中已想好去哪些景點。但他們兩個異口同聲地說:“和你一起去多沒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們要自己去認識謝謝城市。”龍應臺就被這樣無情的拒絕了,兩個孩子自己開拓他們的中國之旅了。轉念一想,中國的父母,如果帶孩子去國外,會放人生地不熟的他們獨自行走在異國他鄉(xiāng),浪跡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嘛(他們還并未成年)?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絕的。他們會選好旅游地點,訂好酒店,找好搭乘車輛……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shù)模⒆觽冎还芊判牡耐婢托辛恕?BR>    于是也想到了自己,一個已進入大學的成年人,但父母家人總還把我當成個小孩子。并不是要著急著宣誓著自己的主權,證明著自己的成長,也不是煩惱著他們的叨擾管教,只是強烈的希望他們把我當成一個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這句話,只有他們相信我能夠獨立完成好一件事,并放手讓我去做,我才會真正成長?!傍B籠里飛不出雄鷹,花盆里長不出蒼松”與其沉溺在溫暖的港灣,待在舒適區(qū),我更愿意前方荊棘叢生,驚濤駭浪。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已經(jīng)許久了,但至今覺得回味無窮,哲思不斷。這本書對于很多事的看法,已經(jīng)它提到的諸多我所沒未觸及的方面,都讓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讓我學會了思考,懂得了一些東西。如此看來,也算值得。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七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后,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矗繒r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八
    長大后想做什么?這個問題真是從小被問到大。從前,幼兒園里的我永遠回答“畫家”。如果別人繼續(xù)追問為什么,我便閉口不答。小學之后我的理想動搖了,老師?作家?我真的回答不出。到初中我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短期理想——志愿高中等等。
    十八歲的安德烈面對母親的追問,給出的答案,似乎比孩子的還要荒謬,“流浪漢,蝙蝠俠,007……”是真的想做那些怪異的不存在的工作,還是和我甚至我們一樣,對未來充滿疑惑,甚至恐懼?顯然是后者。
    有時候我常有這樣一種奇怪的感覺。坐在家里時,認為自己可以大有一番作為,天地間總有我立足之處。一走在擁擠的街道上,自信盡失,尤其是清晨,在充滿上班族的十字路口,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只是偌大世界上不起眼的一個學生,在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我沒有過人的天賦,沒有永恒的毅力,如何做出一番成就?我愣了。
    未來的我一定很平庸吧?;蛟S是一個小職員?無業(yè)游民?可能天天被上司罵?忙于完成各種不重要的小任務?書中龍應臺是這么說的:“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BR>    什么意思?但我媽媽似乎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呀,當我考試失利時,我曾問過媽媽:“如果以后我成績不再好了,怎么辦?”
    平庸,其實是不存在的。別人眼中的“沒出息”,在熱愛的人眼中,或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書中說: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或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jīng)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BR>    動物管理員,是個平凡的工作,但它從不平庸。是的,天平握在自己手中,砝碼永遠是內心的偏向。安德利在那個安靜夜里問mm的一句話,訴諸了我們的心聲,我們做的一切抉擇都是對自己負責。別再害怕平庸了。
    至少我們都可以給河馬刷牙。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身處不同國度地域之間的對話,媽媽雖然無法填補四年的空白,她選擇的是這樣的方式去主動了解兒子的十八歲,去參與兒子的成長,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兒子之間那座無形的墻,兒子也通過書信第一次去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信是他們交流的橋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時間,讓他們彼此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自打記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們講他們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樣艱苦,那時候的他們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頭,才有了現(xiàn)在的生活。我不是沒有感觸,只是我不了解那個時代,那段屬于父輩的歲月。初讀此書,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樣給安德烈講她的十八歲,她曾經(jīng)的那些過去。想必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也無法領會到那個時期的父母的艱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們也有我們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也知道要知足,我們也不想自己依賴著誰來過一輩子,來自外界現(xiàn)實的壓力也是上一代人難以想象的。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BR>    這些屬于兩代人之間的疑惑,我想在mm.這位母親與安德烈的對話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們這代人,都能在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微妙的角色轉換,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體諒”轉化為“互相理解”。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但是學習沒有間斷。讀完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幾天了,盡管讀的時候很有感覺,但是寫的時候卻感覺無從下筆。今天又細細回想了一下,不由地詢問自己:
    4、龍應臺對孩子也有諸多的不滿,比如抽煙,可是她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安德烈是自己的孩子的局限,站在“如果是別的成熟的個體自己會干涉嗎”的角度看問題。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一
    這些書信最初的愿望是龍應臺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心世界;正因她發(fā)現(xiàn),她和兒子,幾乎已經(jīng)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愛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不喜愛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刻沒有生活在一齊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答曰,隨時刻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饑,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愿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正因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必須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正因年齡,父母不會熱衷于同樣的事情,正因經(jīng)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因此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于父母,卻是從全心依靠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fā)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因此不好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好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龍應臺的《目送》,寫的還是太傷感了。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代替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正因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明白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刻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能夠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刻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透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到達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發(fā)奮,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要隨時刻去的東西,即使你追憶的再辛苦,它也是不會回來的。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二
    這本書是目前為止自己最喜歡的一本了?,F(xiàn)在大二,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好奇啊。龍阿姨的這本書就像是一位博學精深的親人講述兒子成長中的疑惑,有大到國家政權,有小到抽煙喝酒?,F(xiàn)在的我們,更多擔憂的就是生活,學習,感情等問題。
    生活中我與安德烈有好多相似之處,喜歡找個地方坐下來與朋友們暢談,相對于淺層次的對話我更喜歡有些兒走心的交談。自己也喜歡抽出一些獨處時間,享受自己內心的最明亮的想法。我更喜歡聽歌,打球,這些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啊。
    在學習上,就像書里說的是為了在以后擁有選擇的能力,而不至于被迫過上逼不得已的日子。況且相比于頹廢的日子去把玩當成一種負擔,我更喜歡充實自己的每一天。所以啊,不擔憂明天,不懊悔昨天,踏踏實實的做好今天的此刻的自己,這樣就夠啦,以后是怎樣誰說的準呢!
    感情上,自己的不斷分分合合已經(jīng)讓我感到厭倦。但有時也是很期待那個唯一的人,所以就會很寂寞。阿姨說的那個可以在驚濤駭浪中牢牢我住我手的人,真的讓人很為期待?。?BR>    生活中,自己對人際關系等等問題還是有些擔憂的,但我相信不論別人如何,我始終會保持對他人有溫度的笑臉。人么,怎么能全是讓你討厭的地方。
    自己現(xiàn)在印象深刻的是兩個兒子對母親的憤怒的勸導。一個是在多為他人著想,一個是對待地位低下侍者的態(tài)度。真好!
    羨慕有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家庭,但我不會抱怨自己出生平凡。我要做的是讓自己優(yōu)秀,讓自己博學精深,為自己的后代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高層次的學習氛圍。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三
     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主要通過36封電子家書,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兩代人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歡迎閱讀與借鑒。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_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在《親愛的安德烈》中,龍應臺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習帶去幫助和指導……所以,在我看來,龍應臺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坦誠地面對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容和文化內容讓我收獲頗多。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四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可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齊。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經(jīng)過書信訴說著自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能夠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團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深沉的母愛滲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齊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樣。
    并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媽媽,我們每一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異常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后,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忙……趁我們此刻還與母親在一齊,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五
    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
    “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
    “嘲笑有加”;--。
    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
    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六
    “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BR>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奇怪:一個兒子對自我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痛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我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當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墒怯钟卸嗌偃嗽诘玫阶杂珊竽芎芎玫毓芾砗米晕业??我覺得應當不多吧。畢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我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我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我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所以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可是問我用手機的情景,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當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最終,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一樣膚色不一樣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我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我的視野,豐富自我的思想。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七
    龍應臺在書中寫到,“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BR>    孩子與母親的關系,往往漸行漸遠,孩子懷揣青春的故事拼命地往前奔跑,母親則總是守候在回憶的渡口默默想念。即使許多讀者羨慕龍應臺和兒子推心置腹的交流,也無法繞過他們母子之間也會有距離的現(xiàn)實。
    特別是安德烈寫的第34封信《你知道什么叫二十一歲?》,還有龍應臺寫的第35封信《獨立宣言》,你便知道母子之間會產(chǎn)生一定的距離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二十一歲的安德烈迫切地希望母親把他當成一個真正的成人,十八歲的菲力普去上海實習也期待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不想再躲在媽媽溫暖的羽翼之下而見不到人生真正的風景,他們想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的長度和深度,用自己的手掌觸摸世界的溫度與濕度。
    這一切,都需要與父親母親家庭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能有足夠廣闊的時空去錘煉獨立的自我,這是每一個孩子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為兒女獨立的勇氣而自豪,他們終于試著闖進這復雜的世界,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方向。
    如今的事實是,父母每次見到20多歲的兒女都忙于催婚,介紹相親,讓女兒早點找個終生依靠,兒子早日成家生子,讓學業(yè)事業(yè)壓力本來就很大的兒女更是焦躁不已,往往奔著拉近距離的目的,卻總是越干涉越矛盾,與他們漸行漸遠了。反作用力在青春時期是逆反心理,一切[]跟父母對抗著來,而到了青年時期就是逃避心理,他們遠離父母,遠離家鄉(xiāng),因為外面的世界給尚未想通的他們提供了一個安靜和寬闊的時空自我緩沖,他們身處陌生城市但是內心踏實。
    如今這也是一個事實,很多年輕人過年過節(jié)不愿意回家,反而更喜歡待在大城市里圖一個清靜。
    所以,在兒女需要距離的時候,請父母主動騰出一個空間,給他們一點時間吧,等他們想明白了,就會向你們飛奔而去,因為他們所謂的背井離鄉(xiāng),都是為了有一天讓你們完全放心。
    平庸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篇十八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xiàn)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
    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
    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