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匯總16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過程需要教師進行認真思考和周密計劃,保證教學質量。教案的設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注重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教案范文中有很多關于案例分析和教學設計的有益經驗。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一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觀察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空間概念。
    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教具、課件。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教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正方體)
    (二)新課講授。
    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呢?我們在研究時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也應該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教師問: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長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二
    課本p38~40。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積概念的建立以及對體積計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學難點。
    感知物體的體積以及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四、教學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系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五、教學設計。
    (一)鋪墊選擇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2.觀察思考。
    (視頻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二)發(fā)現并認識體積。
    2.教師巡視與學生一起探討。
    3.提問匯報。
    (1)你們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你們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3)學生動手操作。
    (4)學生回答。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為木塊占有一定空間。
    4.表象再現。
    (1)閉眼回憶剛才驗證物體的樣子。
    (2)學生閉眼想象。
    5.抽象體積的概念。
    (1)物體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2)學生回答。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fā)現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3)為什么上升的水面會比原來的高?
    (4)學生回答。
    生:因為大石塊占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說,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看書質疑。
    (三)自我探索體積單位。
    2.猜想。
    你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匯報:將你們學習到的說給大家聽聽。
    (3)學生回答。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體積單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間有多大?比畫比畫。
    (2)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畫比畫。
    (4)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鉆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4.填入適當的單位。
    (1)橡皮的體積大約是5。
    (2)桌子的體積大約是240()。
    5.質疑。
    (四)體積的初步計量。
    1.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么?
    (5)為什么不管擺什么形狀,體積都是6立方厘米?
    2.學具操作。
    (2)為什么所擺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9立方厘米?
    3.歸納概括。
    (四人一組討論)根據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根粉筆的體積大約是10()。
    (2)講臺桌的體積大約是0.4()。
    (3)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大約是0.35()。
    (4)一張信紙的面積大約是5()。
    (5)一塊城磚的體積大約是3()。
    3.拼一拼,說說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心得和體會?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計量: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三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趣引入。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guī)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a×a=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a表示3個a相加。
    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yè)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四
    1、通過回顧與整理以及練習與應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以學過的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加深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的理解。
    2、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樂于與同伴合作并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加深對小數乘除法計算方法,以及數學規(guī)律的認識。
    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樂于與同伴合作并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訓練習題投影或小黑板
    一、回顧與整理
    這一單元,你了解了什么規(guī)律?學會了哪些計算?
    學生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二、練習與應用
    1、口算練習
    2、第2題
    將后六欄中的兩個因數分別與第一欄進行比較,從而初步體會積的變化規(guī)律。
    3、用豎式計算
    4、第4題
    讓學生根據題目的特點,判斷哪幾題的商小于1,再通過計算驗證開始的判斷是否正確。
    5、第5題
    弄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再決定小數點是向右移動還是向左移動。
    三、全課小結
    四、作業(yè)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五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比較,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目標: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
    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空間想像力。
    教學過程。
    一、數學來源生活,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1、出示實物,根據形狀給它們歸類。(長方體、正方體、球、其它)。
    2、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文體和正方體。(頂點、棱、閃爍)。
    導入:為什么,我們能很快地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因為,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歸納事物特征。
    1、學生用小圓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個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三組面都不同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組中每個人都要獨立動手制作,組員中相互指導、評議。
    3、思考:怎樣選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選取三種長度的木棒,每種4根)。
    4、選取合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將框架圍起來,制成一個立體的小盒子。
    5、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棱、面、頂點。
    6、結合制作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長方體的特征和正方體的特征。
    7、請每小組把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變成正方體(事先用長白蘿卜削好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正方體具備了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長文體,并用韋恩圖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8、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中較長的叫長,較短的叫寬,豎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歸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的長寬高和棱長。
    并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指出哪些是等長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個長方體的長為14cm,寬為10cm,高為7cm,想像這個長方體。
    4、長方體廣告箱長5米,寬0.5米,高3米,要用鋁條鑲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鋁條?
    四、拓展應用。
    用數學創(chuàng)造生活。
    欣賞水立方、長方體建筑物、美麗的盒子、裝飾品,讓學生感受數學創(chuàng)造的美,也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五、總結。
    六、作業(yè)布置。
    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能有多少種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請你親自動手試一試。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六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觀察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空間概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正方體的特征。
    三、教學難點:
    理清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四、教具運用:
    正方體教具、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教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板書課題:正方體)。
    (二)新課講授。
    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1、想一想。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呢?我們在研究時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也應該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去考慮)。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教師問: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長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yè)。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七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明確正方體的特征,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jié)課的內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師:誰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棱、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fā)現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征。(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么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棱?有什么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小組匯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棱,這12條棱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師:說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板書展示: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jié)課里,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a類
    1.因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 )的長方體,所以正方體是( )的長方體。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為a,棱長之和是( ),當a=6厘米時,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 )厘米。
    3.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多少厘米?
    b類
    用72厘米長的鐵絲焊接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參考答案
    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a類:
    1.相等特殊2. 12a 72 3. 5×12=60(厘米)
    b類:
    72÷12=6(厘米)
    教材習題
    教材第20頁做一做
    (1) 8個(2)略(3)搭成的是正方體
    教材第21頁練習五
    4.正方體10厘米6個9. c f d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八
    本內容是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變換,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結合實例了解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現象,并經歷了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正確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初步建立圖形的位置關系及其變化的表象。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
    投影儀、實物展示臺、課件、練習紙等。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談話引入:
    (出示兒童樂園的圖片)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樂項目,想看嗎?
    現在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注意觀察它們是怎樣運動變化的。
    (分別出示兒童樂園中的一些動態(tài)畫面,如: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小火車、纜車、青蛙跳等等)。
    (同時出示6個畫面)這幾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么運動的,請大家用手勢比劃比劃。
    你能根據它們的運動方式把它們分分類嗎?先在小組里商量商量吧。
    你是怎么分的?(學生說分類方法)你為什么要這樣分?
    揭示課題:像上面這三種(即纜車、小火車、青蛙跳)都是沿著直線運動的,我們把這樣的運動方式稱為平移(板書:平移);而像下面這三種(即旋轉木馬、觀纜車、豪華波浪)都是繞著一個固定的點轉動的,這樣的運動方式我們就稱為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圖形的變換:平移和旋轉。
    二、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
    1.判斷下面哪些物體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課件演示)。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者旋轉?
    三、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認識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1)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移的距離。
    情景:(邊敘述邊出示小兔搬家圖)下面就跟著楊老師一起去美麗的草地上看看吧???,來了三只--小兔子。原來它們正忙著搬家呢。(出示簡化的格子圖)瞧,小房子是在做什么運動?(平移)向哪邊平移的?(右邊)。
    小兔子們覺得有些累,就停下來休息。(分別出示3段錄音)。
    一只小兔子說:你們看,我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3格。
    第二只小兔子說:不對,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兔子說:你們說的都不對,我們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7格。
    同學們,你們同意哪種說法呢?在小組里相互說說。
    學生匯報各自的想法。(結合畫面指一指,動態(tài)演示平移的過程)。
    (2)動手實踐,理解平移的距離。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紙,在左邊的小房子圖上找一個你最喜歡的點,再到右邊的.小房子圖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說說它向右平移了幾格。
    你們找的點向右平移了幾格?都是7格嗎?
    我們再來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幾格呢?(動態(tài)演示)。
    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總結:不管哪個點,都是向右平移了7格,正好和小房子平移的距離是一樣的。我們以后數一個圖形平移了幾格,只要在這個圖形上找到一個點,看這個點平移了幾格,它所在的圖形就平移了幾格。
    (3)練一練: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幅圖分別向哪邊平移了幾格?你是怎樣想的?
    這幅金魚圖向哪邊平移了幾格呢?你是怎么看的?這幅蘑菇圖呢?〖同時出示金魚圖(向左平移6格)、松樹圖(向上平移5格)、蘑菇圖(向下平移6格)及相應的填空題,學生先匯報,教師在電腦上完成填空。
    2.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1)畫出線段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
    你們能不能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呢?(出示格子紙上的線段圖,要求是向右平移6格)。提問:這是一條......?(線段)。
    (2)畫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圖形。
    (3)學生獨立畫出平行四邊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圖形。(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學生作業(yè))。
    3.游戲:走迷宮。
    老師想跟大家一起來玩一個貓抓老鼠的游戲。有興趣嗎?(出示圖)我們來看,圖上有貓和老鼠,老鼠很狡猾,在途中設置了不少的障礙物,貓只能橫著走或豎著走。你能幫貓設計一條合理的路線嗎?先試著畫畫看。
    指名學生匯報是怎樣幫貓設計路線的。指出:介紹的時候,要說清楚貓先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再向哪個方向平移幾格。(多請幾個學生匯報,也可讓學生同桌之間說說,關鍵是說的面要廣)。
    你認為哪條路線能使貓最先抓到老鼠?為什么?先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然后再匯報。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九
    圖形的變換。
    軸對稱教學設計。
    教材第3~4頁例1和例2。
    2.掌握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的軸對稱情況,能正確地找出其對稱軸;
    3.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重點難點:會利用軸對稱的知識畫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1)欣賞下面的圖形,并找出各個圖形的對稱軸。
    (2)學生相互交流。
    你們還見過哪些軸對稱圖形?
    (3)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4)通過例題探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同學們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教師:“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兩側的距離相等”我們可以用這個性質來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蛘咦鲗ΨQ圖形。
    1.判斷下面各圖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如果是,請指出它們的對稱軸。
    2.。
    例題2:
    (1)引導學生思考:
    a、怎樣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b、每條線段都應該畫多長?
    (2)在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鉛筆試畫。
    (3)通過課件演示畫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糾正不足。
    1、課內練習一-----第1、2題。
    2、課外作業(yè):
    板書設計:
    軸對稱。
    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反思:
    旋轉教學設計。
    教材第5~5頁例3和例題4。
    1、通過生活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圖形的平移變換和旋轉變換。并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兩種變換。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能正確區(qū)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幻燈片、課件。
    課件出現游樂場情景: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滑滑梯、推車、小火車、速滑。
    游樂園里各種游樂項目的運動變化相同嗎?
    你能根據他們不同的運動變化分分類嗎?
    在游樂園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車、小火車的直行、速滑這些物體都是沿著直線移動這樣的現象叫做平移(板書:平移)。
    而摩天輪、穿梭機、旋轉木馬,這些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移動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他叫做旋轉(板書:旋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旋轉”。板書課題。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平移就是物體沿著直線移動。
    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平移現象?先說給你同組的小朋友聽聽!再請學生回答。
    說得真棒,瞧,我們見過的電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著一條直線移動就是平移。
    你們想親身體驗一下平移嗎?
    你們真是聰明的孩子,不僅認識了平移的現象還學會了平移的方法。剛才我們還見到了另一種現象,是什么呀?(旋轉)。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先說給同桌聽聽,然后匯報。
    像鐘面的指針,指南針它們都繞著一個點移動,這些都是旋轉現象。
    同學們的思維真開闊,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旋轉的現象吧!起立,一起來左轉2圈,右轉2圈。旋轉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圍的物體體驗一下旋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輕松輕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吧!
    (1)與學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題,余下的由學生獨立完成。
    (2)對于有錯誤的學生,在全班進行講評。
    (1)引導學生數時要找準物體的一個點,再看這個點通過旋轉后到什么位置,再來數一數經過多少格。
    (2)先讓學生說一說畫圖的步驟,再來畫圖。
    (3)讓學生學會先選擇幾個點,把位置定下來,再來畫圖。
    (4)課件演示畫圖過程,并幫助學生訂正。
    1.第6頁2題。
    2.第9頁4題、
    板書設計:旋轉。
    平移和旋轉都是物體或圖形的位置變化。
    平移就是物體沿直線移動。
    旋轉就是物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軸運動。
    教學反思:
    欣賞設計。
    教材第7~11頁。
    1.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已學過的對稱、平移、旋轉等現象。
    2.欣賞美麗的對稱圖形,并能自己設計圖案。
    3.學生感受圖形的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審美意識。
    1.能利用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繪制精美的圖案。
    2.感受圖形的內在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利用課件顯示課本第7頁四幅美麗的圖案,配音樂,讓學生欣賞。
    1、伴著動聽的音樂,我們欣賞了這四幅美麗的圖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讓學生盡情發(fā)表自己的感受。
    1、上面每幅圖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
    2.上面哪幅圖是對稱的?先讓學生邊觀察討論,再進行交流。
    完成第8頁3題。
    1、這個圖案我們應該怎樣畫?
    2、仔細觀察這幾個圖案是由哪個圖形經過什么變換得到的?
    1、分別利用對稱、平移和旋轉創(chuàng)作一個圖案。
    2、交流并欣賞。說一說好在哪里?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廣泛地應用于平面、立體的建筑藝術和幾何圖像上,而且還涉及到其它領域,希望同學們平時注意觀察,都成為杰出的設計師。
    教材第9頁第5題。
    板書設計:
    欣賞和設計。
    圖案1。
    圖案2。
    圖案3。
    圖案4。
    對稱、平移和旋轉知識有廣泛的應用。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發(fā)展空間觀念。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fā)言進行總結)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一
    1.在觀察、討論、判斷等活動中,經歷初步認識扇形的過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圓中畫出扇形。
    3.體會扇形和圓的關系,感受扇形圖與名稱的聯(lián)系。,
    認識扇形以及圓心角和弧。
    認識扇形以及圓心角和弧。
    教師準備兩把折扇(其中一把圓形扇)、畫有教材中四幅圖的小黑板;學生準備水彩筆、量角器、直尺。
    一、導入新課
    師:(用折扇作為導入新課的道具)同學們對折扇并不陌生,能說說你們對它的認識嗎?
    學生自由討論,指名交流匯報。
    教師:同學們說的這些知識,我們今天一起來解決。
    二、探究新知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圖,圓中的涂色部分與圓有什么關系?
    它們是圓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圓心角的兩條半徑和圓心角所對的弧圍成的圖形。形象地說,就是兩條線段和一段?。ㄇ€)圍成了扇形。
    1.認識圓心角。
    出示例3圖。
    教師在右圖的基礎上標出1,指出:像1這樣,頂點在圓心上的角叫作圓心角。
    提問:圓心角是由什么組成的?頂點在什么上?
    使學生認識到:圓心角是由兩條半徑和圓心組成的,所以圓心角的頂點在圓心上。
    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幾個角,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圓心角。
    教師接著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在圓上分別畫出圓心角是 、 、 、 的扇形,讓學生比較這些扇形的大小。使學生明確:在同一個圓中,扇形的大小與這個扇形的圓心角的大小有關,圓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梢栽俅窝菔菊凵龋话焉茸?,張開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認識弧。
    教師拿出圓規(guī)和直尺,先畫一個虛線圓,在圓上取a、b兩點,再用實線a、b兩點間的部分。(弧是圓上的一部分,這樣處理易于理解)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點間的實線部分是在什么上畫出來的?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二
    1.我能理解因數與倍數的含義。
    2.我會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3.我知道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含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能熟練地找一個數的因數。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獨學。
    1.互動分享收獲。
    2.質疑探討。
    三、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這里講的因數一樣嗎?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組代表交流、匯報。
    (3)自讀課本第12頁下面的一段話。
    2.自學課本第13頁例1。思考:
    (1)18的因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個。
    (2)18的最小因數是________,因數是________。它的因數的個數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這樣表示:18的因數。
    3.組內交流并討論:怎樣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遺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組代表匯報,總結。
    5.試試身手(第13頁“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三
    教材第134頁的例1及136頁的1-3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yōu)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2.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四教具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介紹自己對天平的了解,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天平大家都見過嗎?有兩個托盤,如果兩個托盤里的物品質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會……輕的一端就會……,老師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
    2.創(chuàng)設情景,自主探索。
    (2)獨立思考。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設想,積極發(fā)言。
    全班匯報。老師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并且積極評價各種方案:打開瓶子數一數、用手掂掂、用秤稱(你選擇用什么秤來稱)、用天平稱(老師不急于讓學生說出最佳方案,給全班留出思考空間。)。
    3.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老師小結:利用天平找到這瓶鈣片有多種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祛碼稱出每瓶的質量再進行比較。還可以在天平兩端各放一瓶,根據天平是否平衡來判斷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說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說明上揚的一端是少的。
    4.揭示課題。
    綜合比較幾種方法(打開瓶子數一數、用手掂掂、用盤秤稱、用天平稱……),哪一種更加快速、準確?(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情況,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著一個質量不同的,輕一點或是重一點,利用天平能夠快速準確地把它找出來,我們把這類問題叫做找次品。(板書課題:找次品)接下來我們再請?zhí)炱絹韼蛶兔Α?BR>    (二)教學實施。
    1.出示例1:這里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3片,設法把它找出來。
    2.讓學生思考后,說出自己的想法。
    (2)獨立思考,有一定思維結果的時候組織小組交流。老師指導學生在交流中比較方法。
    (5)老師小結:在天平的幫助下找到這瓶鈣片有多種方法,可以……還可以……。除了利用學具,還可以畫出示意圖來幫助我們思考。
    5.完成教材第136、137頁練習二十六的第1-3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l)第1題,因總數為9筐,故可平均分成3份,只稱2次就能保證把吃過的那筐松果找出來。如果天平兩端各放4筐,如果這時天平恰好平衡,則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過的,這樣只稱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過的那筐松果;但這種方法是不能保證一次就能稱出來的,也不能保證2次就能稱出來,只能保證稱3次就一定能稱出來,故該方法不是最優(yōu)的。
    (2)第2題,把15盒平均分成3份,至多3次就可能保證找出較輕的那盒餅干。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四
    知識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比較,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目標: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空間想像力。
    一、數學來源生活,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1、出示實物,根據形狀給它們歸類。(長方體、正方體、球、其它)。
    2、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文體和正方體。(頂點、棱、閃爍)。
    導入:為什么,我們能很快地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因為,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歸納事物特征。
    1、學生用小圓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個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三組面都不同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組中每個人都要獨立動手制作,組員中相互指導、評議。
    3、思考:怎樣選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選取三種長度的木棒,每種4根)。
    4、選取合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將框架圍起來,制成一個立體的小盒子。
    5、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棱、面、頂點。
    6、結合制作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長方體的特征和正方體的特征。
    7、請每小組把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變成正方體(事先用長白蘿卜削好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正方體具備了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長文體,并用韋恩圖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8、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中較長的叫長,較短的叫寬,豎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歸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的長寬高和棱長。
    并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指出哪些是等長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個長方體的長為14cm,寬為10cm,高為7cm,想像這個長方體。
    4、長方體廣告箱長5米,寬0.5米,高3米,要用鋁條鑲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鋁條?
    5、有6米長的鐵絲,要制成一個棱長為40厘米的燈籠框架,夠瞧用嗎?
    拓展應用。
    用數學創(chuàng)造生活。
    欣賞水立方、長方體建筑物、美麗的盒子、裝飾品,讓學生感受數學創(chuàng)造的美,也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總結。
    作業(yè)布置。
    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能有多少種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請你親自動手試一試。
    板書設計。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五
    1.自由讀第2自然段,說一說鯨是怎樣進化的?把你自己當作鯨,給同組同學說一說“你”的進化過程.
    學生匯報:我們鯨在很遠古的時代,和牛、羊一樣生活在陸地上.后來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陸地的淺海里.又經過了很長時間,我們的前肢和尾巴漸漸變成了鰭,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適應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們并不是魚,而是哺乳動物.
    2.快速讀第3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匯報,你是從哪里了解到的,把這些讀給大家聽一聽.
    3.鯨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魚,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習性方面又有什么特點呢?默讀4~7自然段,想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課文從吃食、呼吸、睡覺、生長這四個方面介紹了鯨的生活習性.)
    4.鯨分為兩類,它們在生活習性上有什么不同嗎?自由讀第4、5自然段用“——”畫出須鯨的生活習性;用“~~~~~”畫出齒鯨的生活習性.填好表后在小組內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點)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點 都吃魚蝦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從鼻孔噴氣
    須鯨 小魚小蝦吞進吃的多 噴出的水柱垂直細高
    齒鯨 大魚海獸咬住兇猛 噴出的水柱傾斜粗短
    5.鯨在睡覺時是什么樣呢?學習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鯨睡覺的樣子,并把它畫下來.
    6.輕聲讀一讀第7自然段,說一說你還知道了什么?
    我們對鯨的生活習性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哪個方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這部分讀給小組的人聽,看看哪個同學能把自己喜歡的內容背下來.
    出示“資料袋”的內容,自由朗讀,談談感受.
    1.完成指導叢書。
    2.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鯨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其實,我們人類對鯨還有許多地方都不夠了解,這些都等待著同學們去探索.布置同學搜集課外資料,以“鯨的自述”為題,圍繞某一方面的內容寫一篇短文.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例文篇十六
    教材第20頁的內容及練習五第4、第9題。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掌握正方體的特征,建立正方體的概念。
    2.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明確正方體的特征,掌握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正方體實物模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當右面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的時候,這個長方體變成了什么?
    生:正方體。
    師:同學們猜得對不對呢?老師暫時先保密,相信學完本節(jié)課的內容,大家就都清楚了。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投影出示例3。
    1.探究正方體的特征。
    師:誰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面、棱、頂點。
    師:那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棱、幾個頂點?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請你也用探究長方體的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發(fā)現記錄下來。
    師:請同學們觀察正方體的特征。(出示觀察要點)。
    (1)正方體有幾個面?有什么特點?
    (2)正方體有幾條棱?有什么特點?
    (3)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小組匯報:
    (1)正方體有6個面,這6個面都完全相同。
    (2)正方體有12條棱,這12條棱長都相等。
    (3)正方體有8個頂點。
    2.探究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學生對照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在組內交流觀察到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投影展示:
    師:說它是特殊的長方體,它特殊在哪兒呢?(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一個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板書展示: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在這節(jié)課里,我們認識了正方體,知道了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完全相同,有8個頂點,12條棱,每條棱的長度都相等。了解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知道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知識的條理性,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地研究問題和總結結論。在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棱、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于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后,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并有條理地板書。讓學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為后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