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豈能盜鈴范文(17篇)

字號:

    總結是一種反思的過程,通過整理思緒來提升自我。針對這個情況,我們需要采取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措施。以下是文化名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和保護,讓我們共同傳承文明。
    掩耳豈能盜鈴篇一
    1.閱讀圖書《掩耳盜鈴》,感知成語故事的內容。
    2.仔細觀察圖片,發(fā)現(xiàn)圖畫中的細節(jié),理解成語故事的含義。
    3.通過專注的閱讀和積極的討論,知道故事主人翁行為的愚蠢可笑。
    幼兒入手一本圖書,與圖書內容相同的幻燈片一套,銅鑼一面。
    1.教師:請小朋友仔細地看圖,看過后想想有什么問題或者疑問。
    2.幼兒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問題。
    (看幻燈集體閱讀圖書第2~3頁,引發(fā)討論,激發(fā)閱讀興趣。)
    1.教師閱讀圖書第2~3頁,讓幼兒知道畫面的內容。
    (觀察畫面上鐘的圖案并用適當?shù)恼Z言表達,豐富詞匯:圖案精美。)
    (學一學動作和表情,體會一下小偷想得到大鐘的迫切心情,為后面想辦法搬走大鐘的想象做鋪墊。)
    教師:這兩個點是什么?(小偷頭上的汗珠)
    (這是一個細節(jié)的觀察,更加明確小偷想偷大鐘的意圖,另一方面是一個暗示,暗示孩子從圖畫的細節(jié)中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教師:這只鐘怎么樣?
    (學習詞匯:又大又重)
    4.教師:這只鐘又大又重,小偷可能會用什么方法把它搬回家?請小朋友猜一猜。
    5.引導幼兒觀察圖書第8頁的四幅小圖,了解小偷的想法。
    提問:小偷究竟想了哪些辦法呢?
    6.教師:小偷想了這么多辦法,那他究竟會用什么方法把鐘搬回家呢?他能如愿所償嗎?請小朋友接著把書看完。
    1、幼兒自由閱讀圖書。
    (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從書中尋找答案的動機閱讀,這樣的自主閱讀才是有效的。)
    2.師生共同看幻燈,觀察了解圖書第9頁至結束的內容。
    教師:小偷用了什么辦法呢?最后有沒有如愿所償呢?我們一起接著來看大屏幕。
    看到10~11頁,配班教師敲鑼。(敲響鑼,讓幼兒感受鐘聲的巨響,體會小偷的做賊心虛。)
    12~13頁:教師:從哪里看出小偷嚇了一大跳?他慌忙怎樣做?
    14~15頁:教師:鐘聲被捂住了嗎?這是什么意思?小偷他做了一個什么動作?
    16~17頁:教師:這是什么?小偷的表情是什么樣的?他為什么要笑呢?
    18~19頁:教師:小偷拿大錘做什么了?
    20~21頁:教師:小偷得逞了嗎?他是什么下場?(教師針對每一幅畫面,有意識地圍繞目標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的細節(jié),以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準確理解成語故事的內容。)
    教師:在這本書里,藏著一個小秘密,請小朋友仔細地再看一遍書,找一找。
    (黑貓是這本書畫面的經(jīng)典設計,自始至終在畫面上出現(xiàn),能夠更加烘托小偷自欺欺人的主題。)
    (留白的方式誘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成語故事內涵的理解。)
    1.改編讀本和選材理由。幼兒園早期閱讀活動開展的初期,讀本的選擇多為國外引進的繪本,隨著早期閱讀教學活動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感到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有許多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應當以適當?shù)姆绞桨阉鼈儌鬟f給孩子,從而弘揚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南京市部分喜愛讀書并致力于幼兒早期閱讀教學研究的教師收集了大量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并做了必要的篩選。我們認為針對學齡前階段幼兒選擇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一是應重視和關注兒童的視角,盡量選擇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內容;二是要關注幼兒的年齡特點,作品內容是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感知、理解的;三是作品應具有積極的思想情感,對幼兒的成長有正向的陶冶作用。我在教學中慎重地選取了《掩耳盜鈴》這個成語故事,并在文字上進行了精心的改編,努力做到文字表達既充分尊重原作品,又盡量淺顯易懂符合大班幼兒認知的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和審美性。我還與圖畫的創(chuàng)作者多次溝通、交流,合作完成了繪本的創(chuàng)作。
    2.樸實、有節(jié)奏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整個活動由五個大環(huán)節(jié)構成,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共同觀察圖書第2~3頁,引發(fā)第一次猜測、討論,激發(fā)閱讀興趣。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師生共同閱讀圖書第2頁至第8頁,進行第二次猜測、討論。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幼兒自由閱讀(從第9頁至結束),師生共同討論對圖書內容的感知、理解。第四個環(huán)節(jié),集體完整閱讀圖書,全面感知圖書的內容。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尋找圖書的秘密,進一步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v觀整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我力求簡明而清晰,追求的是孩子和教師一起平靜而投入地走進繪本里的閱讀狀態(tài)以及和諧的課堂氛圍??紤]到《掩耳盜鈴》是個成語故事,具有敘事性,故事情節(jié)推進的脈絡比較清晰,有前因和后果,因而在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上,我關注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推進合著幼兒感知《掩耳盜鈴》故事的節(jié)拍,努力追求活動環(huán)節(jié)組織的節(jié)奏與故事敘事節(jié)奏的和諧共振,讓樸實的活動本身對幼兒產(chǎn)生吸引力,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自然流露。
    3.簡約、生動的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藝術以及教學智慧的具體體現(xiàn)。我認為閱讀是需要閱讀者安心、靜心、定心的,投入地閱讀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組織閱讀活動時,教學策略的設計和選擇應講究簡約、生動。從課堂的氛圍入手,引領幼兒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在《掩耳盜鈴》閱讀活動中,我只設計和運用了猜測討論、動作模仿、自主閱讀等為數(shù)不多且簡便易行的教學策略,并以生動的方式落實這些教學策略,讓簡約的課堂充滿活力。運用猜測討論的教學策略,是抓住大班幼兒好勝的心理,由猜測引發(fā)的討論,熱烈而積極,有效地生成有意義的師生和生生互動。在閱讀圖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在觀察圖畫書畫面的基礎上,模仿故事中角色的動作,體會角色的心理活動,讓孩子與角色間產(chǎn)生通感,在感同身受的基礎上,較準確地理解故事的內涵?;顒又校處熯€提供了一個讓幼兒自主閱讀圖畫書的機會。這個機會安排在整個閱讀活動的中間,先前的閱讀和猜測討論引起了懸念,此時讓幼兒帶著問題、帶著尋找答案的期待自主地閱讀,孩子們投入而積極,較好地起到了引領幼兒走進圖畫書靜心閱讀的作用。
    實踐證明,早期閱讀活動中簡約而生動的教學策略的運用符合閱讀活動本身的特質,且符合孩子發(fā)展需要。
    掩耳豈能盜鈴篇二
    1、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2、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3、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4、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么用呢?
    5、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6、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7、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8、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污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fā)現(xiàn)的。
    9、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10、對于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11、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2、政府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13、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14、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15、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6、網(wǎng)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shù)氐墓矙C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17、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8、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19、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20、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癡癡地笑,說你這叫掩耳盜鈴。
    21、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22、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3、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24、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25、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26、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jīng)看到的,這種一廂情愿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么效果。
    27、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28、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29、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30、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31、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2、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33、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34、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5、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豈能盜鈴篇三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二課時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板書設計
    掩耳盜鈴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fā)覺
    (自欺欺人)
    掩耳豈能盜鈴篇四
    1、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5、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6、掩耳盜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
    7、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8、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9、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11、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3、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14、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16、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17、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掩耳豈能盜鈴篇五
    1、理解故事的內容,并體會其中的道理。
    3、朗讀課文并能背誦。
    4、表演課文。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有一定的感想。
    一、揭題引入。
    1、板書課題,回想以往學過哪些寓言故事,說一說。
    2、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點出學習寓言的目的。)。
    3、板書:掩耳盜鈴(解釋“掩”和“盜”的意思)。
    二、學習寓言―――《掩耳盜鈴》。
    1、初讀課文,了解大意: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鈴人的心里的想法讓學生找出句子,用“――”劃出,并指導讀出自以為聰明的語氣,再結合偷鈴人的想法提出問題。(生提問)。
    3、教師歸納出學生的問題:
    (1)是什么讓他想到捂住耳朵去頭鈴鐺的?
    (2)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3)從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組帶著問題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自學情況并從中悟出寓意。
    @結合課文出現(xiàn)的關聯(lián)詞“只要……就”、“剛……就”進行語言訓練。
    @從那個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課文,通過角色的互換再次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組先排演,教師巡視指導,并挑選出較精彩的小組進行表演,最后采訪扮演偷鈴鐺的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做得對不對或讓觀眾評一評。
    三、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沒有看到、聽到或自己做的'類似《掩耳盜鈴》的事例,說一說。
    四、拓展。
    29、寓言兩則。
    明知只要……就……。
    可是如果……就……。
    誰知剛……就……。
    掩耳豈能盜鈴篇六
    1、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3、對于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4、我們在做學問上一定不能掩耳盜鈴,要的是實事求是。
    5、他們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這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6、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污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fā)現(xiàn)的。
    7、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8、就是因為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9、別以為自己聰明,可以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10、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11、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12、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13、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一定不會放過你的。
    14、政府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15、做事情一定要誠懇,()不要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16、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不過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17、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jīng)看到的,這種一廂情愿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么效果。
    18、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己欺騙自己外,還有什么用呢?
    19、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20、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奇怪呢!
    21、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2、網(wǎng)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shù)氐墓矙C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23、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4、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嗎?
    25、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26、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27、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28、掩耳盜鈴最后的結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9、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30、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31、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32、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33、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一定要誠懇,要踏實,不要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4、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掩耳豈能盜鈴篇七
    我媽媽曾給我買過許多成語故事書,我也積累過許多成語故事,我覺得最有深意的是掩耳盜鈴。
    講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小偷,他特別貪財,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認識他。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家里快沒錢了,就當天夜里到大街上轉悠,想偷拿一些值錢的東西。他走到一家富人門口,發(fā)現(xiàn)門口有一個精致小巧的鈴鐺。他想:“要把這個鈴鐺偷走,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他想用手摘,可是剛一碰到鈴鐺就發(fā)出聲音,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堵上,再去偷,這回他自己聽不見聲音了,但是還沒有偷到手就被大富戶給抓起來了。
    讀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一些丑事,有一次我又想玩媽媽的手機了,但是媽媽不讓我玩兒,于是我長出了一點小計謀。當天夜里,我把媽媽的手機偷來,上床把手機調到最大聲音,然后用被子把自己給蒙起來,以為這樣媽媽就聽不見了,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果不其然,媽媽聽見了……后面的`事,我都不忍心講下去了。哎,我猜你們一定想起了那些慘不忍睹的場面,到這時想想還回味無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事情是不行的,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掩耳豈能盜鈴篇八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課時。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掇朊缰L》、《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掩耳盜鈴》是一篇成語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個故事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
    在上這節(jié)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首先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豈能盜鈴篇九
    1、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2、政府之間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樣有心有意,實際上大家都清楚,我們玩的是掩耳盜鈴。
    3、不幸的是,就像他們已經(jīng)看到的,這種一廂情愿掩耳盜鈴式的做法實在是沒什么效果。
    4、你認為這樣掩耳盜鈴,就能騙別人嗎?
    5、你太愚蠢了,不好再做掩耳盜鈴的事情了。
    6、如果你在這件事情上對我掩耳盜鈴的我必須不會放過你的。
    7、不好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8、網(wǎng)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shù)氐墓矙C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9、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但是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10、網(wǎng)絡上鬧的沸沸揚揚的“被自殺”事件,使得當?shù)氐墓矙C關愚蠢行為無異于掩耳盜鈴。
    11、做事情必須要誠懇,不好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12、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13、青蛙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大吼一聲跳起,把蟲子捉住了。
    14、他光明正大,從不做掩耳盜鈴的怪事。
    15、做事情必須要誠懇,不好萬事都是掩耳盜鈴的。
    16、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我欺騙自我外,還有什么用呢?
    18、就是正因你上次在這個知識點上的掩耳盜鈴導致了你這次考試沒有及格。
    19、對于自我價值的掩耳盜鈴會將你引入邪路。
    20、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21、別以為自我聰明,能夠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2、我們在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必須要誠懇,要踏實,不好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3、你找藉口來掩飾貪污的事實,這種掩耳盜鈴的技倆,早晚會被發(fā)現(xiàn)的。
    24、硬把錯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把戲,事實的真相,大家心頭是雪亮的。
    25、別以為自我聰明,能夠掩飾所做的壞事,其實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26、掩耳盜鐘”之后變成“掩耳盜鈴”,用來諷刺自作聰明,自我欺騙自我。
    27、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的,實質上在掩耳盜鈴。
    28、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29、如果不去發(fā)奮,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30、美國的債券收益率正在飛漲,而西方的央行盡管內部緊張氣氛正在加劇,依然持續(xù)著掩耳盜鈴的姿態(tài)。
    31、無論學習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應實事求是,不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32、不好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33、難道你不覺得你這樣掩耳盜鈴的聽課是完全沒有任何好處的事情嗎?
    34、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盜鈴”這個典故,主題就更突出了。
    35、硬要將違法的搜括說成是合法的借貸,豈不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36、這樣做猶如掩耳盜鈴,除了自我欺騙自我外,還有什么用呢?
    37、妄想把不法行為合法化,只但是是掩耳盜鈴把戲罷了。
    38、掩耳盜鈴只有在這兒是可能的,另外一邊兒是不成能的。
    39、她持續(xù)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搭不理屈詞窮之勢,插了隊,并且買到了火車票,眾人對她罵罵咧咧,她卻毫不在乎。
    40、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41、掩耳盜鈴是一種看上去很聰明其實很愚昧的方法。
    42、這種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盜鈴,欺騙不了大家。
    43、這兩種陰謀論聽起來像極了掩耳盜鈴。
    44、你這種愚蠢的做法無疑是掩耳盜鈴。
    45、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掩耳盜鈴的蠢事;這又有什么個性呢!
    46、他們硬把漢奸合法化了,這只是掩耳盜鈴的笨拙的把戲。
    47、你這樣做,跟掩耳盜鈴沒什么分別。
    48、如果不去發(fā)奮,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掩耳盜鈴。
    49、一個人做了壞事,還編出一套理由來掩飾,(veryok)那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50、他這個人從來都不會做掩耳盜鈴的事情。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1、在理 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掇朊缰L》、《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 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一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3、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4、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板書課題: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別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己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雖然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二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二課時。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己欺騙自己。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板書設計。
    想偷鈴鐺—————掩住耳朵—————被人發(fā)覺。
    (自欺欺人)。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讀寫。
    2.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題。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2.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掩耳盜鈴”這則寓言。教師板書:掩耳盜鈴。
    3.通過預習,誰知道“掩耳盜鈴”中的“掩”、“盜”是什么意思?“掩耳盜鈴”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
    二、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鈴”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片理解故事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則寓言。
    (讓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對所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
    三、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l)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勾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勾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jīng)過怎樣?結果又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書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齊讀。
    (3)指名用“只要……就”口頭造句。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四
    有了!我就裝作過路人!這樣,他們就會誤以為小偷已經(jīng)逃走了,嘿嘿,看我多聰明!
    被抓了可就倒霉死了,這個“偷鈴方法”還是我“親自‘發(fā)明’”的,為了想這個方法,我可已經(jīng)兩天兩夜沒吃飯了!
    突然,從大門里冷不丁的冒出一個人:“喂,你偷我家鈴鐺,我要報官!”
    一聽到這兒,我立馬就想跑,可已經(jīng)來不及了,那戶人家一下子把我揪了進去,我的屁股著了一下地,確定能睡時,我便一下子進入夢鄉(xiāng)。
    第二天,那戶人家?guī)е胰チ斯俑銌栁沂窃趺葱训?那戶人家一下子潑我一盆冷水,還帶冰。我就醒了。
    在法庭上,我們都爭論不休......
    最后,我想出來一個“好主意”:買通官府。
    我來到法官的身邊,對他說了一些承諾的話。
    法官一拍驚堂木:“來呀,把這個偷鈴的押進大牢!因為他試圖買通我!”
    哦,這輩子真是倒霉!看來以后不能干偷偷摸摸的事了!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五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他好吃懶做,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晚上就出來活動,經(jīng)常到別人家順手牽羊,把別人的勞動果實給偷走。
    街坊鄰居看到他直搖頭、直嘆氣,又都怕他,生怕被他惦記。大家遠遠看到他,就小聲喊了起來:“張三又來了!快回家關門!”鄰居們以前也都勸他學個手藝,可是他什么都不愿意學。
    一天,他來到李員外的家門口??吹搅碎T上掛著一個金黃的鈴鐺。上面的花紋精美巧妙,栩栩如生。看著看著,他仿佛身臨其境又來到了酒館,“小二!給我來二斤牛肉,再加兩壇好酒!”他雙眼發(fā)光,還搓著手,自言自語地說:“這個鈴鐺是我的,誰也別想拿走,嘿嘿!”
    他躲在一旁觀察,一個秀才模樣的人來到了李員外家門前。他把鈴鐺一拍,“叮當!叮當!”便發(fā)出了響聲。門開了,走出兩個家丁,一個家丁身強體壯,一個家丁手里拿著木棍。那個秀才行禮后便說:“我來找李員外有些事情要商議。”兩個家丁就讓那個拜訪的人進去了,門又被“咚”的一聲關上了。他在一旁尋思:鈴鐺一碰就會發(fā)出“叮當!叮當!”的響聲,家丁就會出來,這我可得小心,千萬別被抓住了。記得上次偷東西被別人抓住,把我打個半死。
    回到家后,他絞盡腦汁想辦法。哦,有了!他從被子里拽了一點棉花出來,往兩個耳朵里一塞,拍了拍手,“聽不到,聽不到了!”開心極了。
    他便去了李員外家口,縱身一跳,把鈴鐺給扯了下來。鈴鐺““叮當!叮當!”直響?!罢l呀?”兩個家丁開門出來了,發(fā)現(xiàn)張三手里正拿著鈴鐺?!靶⊥?!居然偷我家的鈴鐺!”他們對著張三你一拳,我一腳地揍了起來。
    “哎呀!別打臉!我明明把耳朵塞上了,你們怎么還能聽見?”
    “笨蛋!是你的耳朵聽不到了,我們耳朵還能聽的到呢!”
    路上行人看了,叫道:“打得好,打得好,叫他再敢偷!”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張三被揍得哭爹喊娘。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六
    1、理解寓言的含義,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
    一課時
    一、指名講學過的寓言故事?!掇朊缰L》、《亡羊補牢》
    二、教師邊作圖邊講故事,學生猜故事結尾。
    三、這個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該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鈴鐺。)
    四、給故事取個題目。
    掩耳盜鈴
    五、釋題
    掩耳:捂住耳朵。盜:偷。
    掩耳盜鈴: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鈴鐺。
    六、翻開課本讀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結合插圖板書“想偷鈴鐺”。
    2、讀第二自然段,想想、議儀。
    1)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那他是想出一個什么方法去偷鈴鐺的?(結合插圖板書“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3)那個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結果怎樣了?(結合插圖板書“被人發(fā)覺”)
    3、小結:結果當然會被他人發(fā)現(xiàn)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鈴鐺,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不過只是自身聽不見,他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哪個偷鈴鐺的人只是自身欺騙自身。
    4、用一個成語說說偷鈴人的行為。(自欺欺人)
    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想欺騙他人,結果只是欺騙了自身的人,所以說是自欺欺人。
    九、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掩耳豈能盜鈴篇十七
    近年干旱,處處饑荒,范家因家貧而遷離此地。
    某一天,有個路人見他們家門口有一口銅鐘,在寒風中孤獨地矗立著。
    路人想:“這口鐘甚合我意,偷去賣了,也有幾兩銀子的收入,發(fā)筆小財?!?BR>    于是,他躡手躡腳地靠近銅鐘,近距離仔細打量了一番后,他蹲下身去,雙手抱住銅鐘,臉憋得通紅,使勁地一提,忍不住叫聲“起”。可那口鐘卻一動也不動,好像一尊力大無比的菩薩。路人可不甘心,他把身子再蹲下去一些,雙手插進鐘與地面的縫隙,死死地扣住銅鐘的邊緣,手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瞪著眼睛,咬緊牙關,從牙縫中擠出一個字,“走——!”。只見那銅鐘動了一動,銅鐘稍離開了地面一點,那路人就早已累趴在了地上。
    路人心想:“這口鐘還頗有些分量!要把它背回家就別想了??晌也桓市陌?。不行,我今天非得把它弄回家去不可?!?BR>    路人的眼光掃到了角落里的一把銹跡斑斑的鐵錘。“有了!”路人高興地快要跳起來了,他黯淡的眼睛中頓時涌出了光芒?!坝缅N子,用錘子!”路人一邊說,一邊興奮地搓著手,似乎找到了靈丹妙藥一般。
    他從角落里一把操起那把鐵錘,拿在手上掂量了一下。
    “對,就這樣把它敲碎了,用碎銅片換點碎銀子也好的?!甭啡俗笫治罩N柄的末端,右手握著錘柄的上端,高高地掄起鐵錘,剛要砸下去,突然停在了半空中。
    “不對,萬一鐘聲被鄰居聽見,豈不誤事。不但撈不到好處,反而落下個小偷的惡名,那就不美了?!甭啡艘贿呄耄贿叞谚F錘放下來?!皩?,把耳朵塞住不就聽不見了嗎?哎呀,我太聰明了,這么復雜的問題,都給我想通了?!?BR>    只見他從口袋中拿出一團棉絮樣的東西來,撕成兩半,分別塞在了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一切就緒之后,路人往手心上響亮地吐了口唾沫,再次高高地掄起鐵錘,毫不猶豫地朝著那口大鐘狠狠地砸了下去。
    只聽“哐——”的一聲,一個震天的聲音從那口大鐘里發(fā)出來,就像一個炸雷在銅鐘旁炸響,并迅速撲向村子的每一個角落。
    路人可沒有聽見,仍舊起勁地敲著,“哐——哐——哐——”一邊敲,還一邊做著發(fā)財?shù)拿缐裟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