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實用16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評估和反思教學效果和質量。教案中的教學活動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在這里,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教案的范本,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設想: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20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xiàn)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jié)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xù)創(chuàng)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fā)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zhèn)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fā)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jié)):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zhàn)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jié)):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中,抒發(fā)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jié)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guī)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tài),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tài)。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lián)系?
    互相照應,2、3、4節(jié)分別照應5、6、7節(jié)。
    2、3、4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tǒng)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5、6、7節(jié)每一節(jié)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每一節(ji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xiàn)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xù)。(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二
    《金色花》是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第三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感悟親情”。通過朱自清的《背影》、梁曉聲的《慈母情深》、楊新雨的《養(yǎng)母》、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以及里柯克的《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jié)的》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那無私偉大的愛,那么,對于這樣的愛我們只接受不應該去回報嗎?《金色花》一文則從孩子的角度抒發(fā)了子女對母親的愛和回報。因此,為本文的學習,定下基本的感情基調:感恩!
    二、了解學情,設目標。
    初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最適合對其進行情感熏陶和人文關懷。從實際情況看,我們的孩子總是忽略父母對他們的默默關懷和深深的愛,更不知道如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因此,學習本文能很好的開啟他們愛的心門,使孩子們學會感受愛、理解愛、回報愛。學生學習此篇課文時,已經有了3個月的初中語文學習的積累,七年級的學生形象性思維比較活躍,對作品反映的形象比較感興趣,又愿意朗讀,沒有羞澀感,所以我就設置了朗讀教學法,以讀促悟,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具體目標設置為:
    1.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2.研讀課文---感悟真愛。
    3.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三、環(huán)節(jié)巧設,調激情。
    1.課前。
    【活動1】播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為學習本文造勢。
    【活動2】一課一詞語:文如其人:指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通過“一課一詞語”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2.導入。
    小游戲導入:聽文章,猜性格(教師范讀課文《金色花》,學生聽讀課文,猜一猜作者是一個有著怎樣性格的人?)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普普通通的范讀課文變成了做游戲之后,學生參與的熱情更高了,也聽的更認真了。猜性格之后自然而然的引入作者的介紹,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流暢而生動,毫無斧鑿之感。
    3.朗讀、研讀。
    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我設置了:提要求,自由讀—我來讀,你來聽(展示讀)--感知形象,重點讀—感悟真情,角色讀—理解內容,默默讀—感動摯愛,齊聲讀六個讀書環(huán)節(jié)?!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分詩,七分讀”充分的朗讀,使本文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寫真情。
    我比較引以為豪的是:深入鉆研了教材,理解了編者的意圖。這一點,今后要發(fā)揚。寫真情,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我是這樣入手的:回顧本單元課文中父母對孩子的表現(xiàn),回憶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自己的,之后,將你對父母的那份感恩之情用“假如我變成,我要。”或者“媽媽,我想變成,當你的時候,我。”的句式寫下來。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有些瑕疵:因課堂時間限制,我過于匆忙,自己越俎代庖說的過多,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xiàn)。
    5.背書大競賽。
    競賽、挑戰(zhàn)的形式,對于精力旺盛的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有用,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又適時的推薦了上下句背誦法和首字背誦法,有激情有方法,學生順利的完成了背誦任務。
    以上是我教學《金色花》一課之后的一點反思和體會,有得亦有失,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以十二分認真的態(tài)度準備了這節(jié)課。以后,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取長舍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三
    一天,農夫帶著他的兒子上山砍柴。忽然,一條毒蛇從樹洞里竄出來,咬了農夫兒子一口。這條蛇的毒性很大,不多時候農夫的兒子就死了。農夫痛苦萬分,拿著板斧,守在蛇出入的洞口,等著蛇出來,想一斧子把它砍死。
    農夫守候了許久,蛇終于露了一下頭,農夫便使勁兒用斧子砍下去,但沒有砍中,卻把洞旁邊的一塊大石頭劈成了兩半。蛇嚇了一跳,縮在洞里再也不出來了。沒辦法,農夫只好回家。
    農夫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經過跟妻子講了。他妻子認為,那毒蛇太兇狠,擔心善良的丈夫不是蛇的對手,遭到和兒子同樣的下場,就勸丈夫放棄報仇的念頭,以免毒蛇糾纏,后患無窮。農夫聽了妻子的話,就去懇求蛇與他和平相處。
    但是,蛇不贊成。它對農夫說:“我一見到那被你用斧子劈開的石頭,就對你沒有好感,同樣,你一見到你兒子的墳墓,就會想起對我的仇恨,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故事告訴人們,與沒有改變兇狠惡毒本性的仇人是很難和解的。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四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旌德縣出現(xiàn)了老虎。
    紀曉嵐的同族哥哥聽后,與眾人商議,很多人都知道唐打獵,贊同這個建議。于是,第二天,衙門里便派人帶著禮金專程去請?zhí)拼颢C。
    過了幾天,派去的人回來了,說:“唐家專門挑選了兩位技藝最好的人,已經在路上了,很快就到?!钡搅酥?,眾人一看,卻很是失望。原來唐家派來的是這么兩個人:一個身形瘦小的老翁,頭發(fā)胡子全白了,說話的時候還不時咯咯咳嗽,似乎隨時都可能摔倒地上,再也起不來;另一個是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兒,看樣子根本沒有力氣。眾人無法可想,唐家既然派了人來跑了這么遠的路,那就先安頓下吧。這時,老翁忽然走上前來,半跪說:“不必忙乎。聽說那只老虎在離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來,再吃飯不遲!”紀曉嵐的同族哥哥客氣了幾句,派人領著他們去尋找老虎呆的地方。時值正午。縣衙來的人領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邊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有我在,你們還怕什么?”眾人只好硬著頭皮再往前走。走到峽谷深處,已經有幾個人渾身哆嗦,不愿再走了。老翁看看大男孩兒,說:“看情形,這個畜生好像還在睡覺,你把它叫醒?!贝竽泻簭埧谀7吕匣⒌膰[聲,聲震林木,落葉紛紛。不一會兒,老虎果然從林中出來。眾人嚇得紛紛后退,大男孩兒也退后十幾步,然后遠遠站定。留下老翁站在原地。
    老虎發(fā)覺眼前有人,停了停,猛然徑直向老翁撲來!老翁手里攥著一把長約八,九寸、寬四五寸的短小斧頭,覷定撲來的老虎,奮起右臂,屹立不動。老虎半空里撲到,老翁側頭避過虎勢。眨眼間,老虎從頭頂越過,落地已經血流一片,顫動幾下,就不動了。眾人跑來,確信老虎真的死掉了,紛紛去看。
    這才發(fā)現(xiàn):老虎的身子,從下頜、肚子到尾巴,一條長長的裂痕,早讓老翁的斧頭破成了兩片!此時,眾人才發(fā)覺老翁不是凡人,紛紛上前施禮請教。老翁說自己為了這一招,光臂力就練了十年。別人用掃帚在他的眼前揮過,他的眼睛不會眨一下;他的胳膊平舉時,可以讓幾個壯漢向下拉,壯漢們懸著身子使勁晃,老翁的胳膊卻一動不動。這是清代大文豪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記載的一件故事。頃刻之間,一頭罕見的猛虎就死在一位年邁的老翁手里,使人對唐打獵的絕技不能不倍加贊嘆。關鍵是最后作者又補敘了老翁絕技的由來,從而不僅使故事令人信服,也由此展示了一條哲理:世上的事兒,都是“功到自然成”,唐打獵的殺虎絕技也同樣來之不易。這篇故事末尾還有一段話,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者寫道:《莊子》說,技術高超的人能夠讓眾人佩服,天生神巧的人也不敢經過他的家門,因為無法超過他。其實,現(xiàn)存《莊子》里并沒有這句話,大概是作者為了行文有信,杜撰出來的。但是道理很明白,任何絕技都是經過苦練才能成功。作者說,他的一位朋友嗣彪,黑燈瞎火捉筆寫條幅,和白天燈下寫一樣;還有康熙年間的勵文恪,將紙張剪成一百片,每片書寫一個字,然后對著太陽,將幾十片疊映,字體沒有絲毫出入。這都是熟能生巧的例子,決不是另有什么詐巧。其實,作者自己的淵博也是這么練出來的。他做官做到副宰相,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編修,本身就曾經苦讀思考,才能成就一代文豪的。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治愛美情趣,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熏陶。
    3、結合學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chuàng)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5、學會4個生字。
    教學重點: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設計特色:自主體悟想象創(chuàng)新。
    信息資料:1、搜集查閱陸游、的相關資料,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2、錄音范讀磁帶和舒緩的樂曲。
    教學流程:
    一、溫故引新,確定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xiāng)的詩-----《靜夜思》。過渡:今天我們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題)。
    2、引導學生回顧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師點撥。(以舊引新自然,自主確定目標民主。)。
    二、提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示:告知,告訴。
    引發(fā)思考:誰告訴兒子?告訴了兒子什么?為什么要告訴?
    2、結合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試讀,要求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注釋,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體會,理解內容。
    運用掌握的學詩方法:讀查連疑,弄清詩句內容,體會詩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畫面,吟誦玩味。
    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充分練讀;想象詩人臨危時,遺憾之至,叮囑兒子時的情景,教師可通過放音樂,用語言描繪,啟發(fā)學生閉目想象,深悟詩情。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1、默寫《示兒》,互相檢查。
    2、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及人物的語言。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六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yè)。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妒緝骸吩娛窃娙伺R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tǒng)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tǒng)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zhí)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yè)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yè)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七
    一.按照常規(guī)自行預習。提示學生注意這是一首散文詩,誦讀時要讀出詩的感情和韻味。還要注意到是寫黎明時分的長江,讀時應處理好語速和語調。
    二.課上指定幾位朗讀較好的學生朗讀全文,師生共同評點,適當結合對詩歌感情的品味。最后教師示范讀一遍。
    三.在課堂上準備“練習?探究”一,二的發(fā)言提要,要求寫在筆記本上。如果需要分點來說,要將主次先后考慮清楚,避免觀點含混不清。
    四.課堂討論,教師相機指點,糾正整合,最后給出一個較完整的鳶浮?
    五.布置課后完成“練習?探究”四,并就第三題所提示的每人試舉“重復出現(xiàn)”的一兩處,說說自己的看法。文中寫長江的“醒來”、“微笑”有多次重復,應指定學生注意聯(lián)想和想象的一致性。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八
    這里想說的是背影里的幾個元素。
    先說人物:一個“祖母”,二個“父親”,三個“兒子”,四個人物。文中出現(xiàn)的四個人物,剛死的祖母、我的父親、我兒子的父親、我的兒子。四代人,四個人物。父親是主要人物,他悲痛著喪母之痛,傷心著賦閑之苦,擔心著兒子行程。到了老景慘淡頹唐之時,仍然一心牽掛著我,牽掛著我的兒子。殷殷之情令人感動,回憶背影熱淚盈出。
    再說情節(jié):一惦記背影、二刻畫背影、三惜別背影、四再現(xiàn)背影。先倒敘設疑,點背影;再重點描繪,見背影;后飽含感情,送背影;末含淚讀信,憶背影。層次清晰,自然而成。
    地點四個:北京、徐州、揚州、南京。
    流淚四次: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
    c、惜別之淚:父子離別。
    d、傷心之淚:再現(xiàn)背影,淚光瑩瑩。
    次次真誠感動。
    父親四句話: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4進去吧,里邊沒人。
    句句充滿舐犢之情。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九
    輪船從神戶港開往北海道,當駛出懶戶內海到了志摩海面時,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著華麗、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高貴夫人。有一個老女傭和一個侍女陪伴在她身邊。
    離貴夫人不遠,有個四十歲左右的窮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孩子們看上去個個聰明可愛,可是每個孩子的衣裳都污跡斑斑。
    不知為什么,高貴夫人總看著這父子們。后來,她在老女傭耳邊嘀咕了一陣,女傭就走到那個窮人身旁搭訕起來:
    “孩子多。真快樂啊!”
    “哪里的話,老實說,我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窮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話,我們夫妻已沒法子養(yǎng)育這四個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拋棄他們。這不,現(xiàn)在就是為了孩子們,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BR>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館的大富翁,年過四十,可是沒有孩子。夫人讓我跟你商量,是否能從你的孩子當中領養(yǎng)一個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會給你們一筆錢作酬謝?!?BR>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還是和孩子的母親商量商量再決定?!?BR>    傍晚,輪船駛進相模灘時,那個男人和妻子帶著大兒子來到夫人的艙房。
    “請您收下這小家伙吧“。
    夫妻倆收下了錢,流著眼淚離開了夫人艙房。
    第二天清晨,當船駛過房總半島,父親拉著五歲的二兒子出現(xiàn)在貴夫人的艙房。
    “昨晚,我們仔細地考慮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窮,我們也該留著大兒子繼承家業(yè),把長子送人,不管怎么說是不合適的。如果允許,我們想用二兒子換回大兒子!”
    “完全可以“。貴夫人愉快地回答。
    這天傍晚,母親又領著三歲的女兒到了貴夫人艙內,很難為情地說:
    “按理說我們不該再給您添麻煩了。我二兒子的長相、嗓音極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給您,總覺得像是拋棄了婆婆似的,實在太對不起我丈夫了。再說,孩子五歲了,也開始記事了。他已經懂得是我們拋棄他的。這太可憐了。如果您允許,我想用女兒換回他.?!?BR>    貴夫人一聽是想用女孩換回男孩,稍有點不高興,看見母親難過的樣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輪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時候,夫妻倆又出現(xiàn)在貴夫人的臥艙里,什么話還沒說就放聲大哭。
    “你們怎么了?”貴夫人問了好幾遍。
    父親抽泣地說:“對不起。昨晚我們一夜沒合眼,女兒太小了,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給別人,我們做父母的心太殘酷了。我們愿意把錢還給您。請您把孩子還給我們。與其把孩子送給別人,還不如全家一起挨餓……”
    貴夫人聽著流下同情的淚:
    “都是我不好。我雖沒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羨慕你們。孩子應該還給你們,可這錢要請你們收下,是對你們父母心的酬謝。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
    拓展視野。
    (四)板書設計。
    酶與酶促反應。
    一、什么是酶。
    1、定義要點。
    活細胞產生有催化活性特殊有機物。
    2、化學本質。
    蛋白質或核糖核酸。
    二、酶促反應。
    1、主要專有名詞:
    酶促反應酶活性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
    酶活性中心底物。
    2、酶在酶促反應中的作用方式:
    酶的活性中心與底物特定部位結合。
    3、影響酶促反應效率(酶活性)的因素:
    ph值溫度酶濃度底物濃度。
    五、教學評價:本教學設計有以下四個特點。
    實踐性: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自主性:主動思考與實驗探究的自主選擇。
    聯(lián)系性:不只局限于課堂,鼓勵學生聯(lián)系社會和使用課外素材;。
    直觀性:實驗現(xiàn)象直觀。
    六、教學反思。
    效果:1、教學目標基本實現(xiàn)。
    2、體現(xiàn)學生主體,實驗探究得以實現(xiàn)。
    3、開放的知識結構,擴大了學生視野。
    局限:學生的實驗技能、知識面及時間等限制了教學效果。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2、經歷用不同方式比較圖形面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經歷面積單位產生過程。
    3、在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過程中,提高交流,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和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的意義,建立面積單位的正確表象。
    教學準備:
    學具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2、全班交流。
    3、提示課題:你知道,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平方米是指房間的什么?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就來探討有關面積的知識。(板書:面積)。
    二、感知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物體表面的大小。
    (1)在我們身邊的每個物體都有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
    (3)看一看看一看黑板的面,課桌的面相比,怎樣?
    (4)想一想生活中的物體,你還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
    (5)歸納: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看一看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的表面)我們把書表面的大小叫做書面的面積,把黑板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積。
    2、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
    (1)出示。
    (2)歸納:看來只有象a、b、c這樣封閉的圖形才能判斷它的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的圖形)。
    3、歸納面積的意義。
    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面積?完整板書,齊讀。
    三、操作探究,認識單位。
    1、比較面積的大小。
    請同學們從學具里取出三個圖形,這三個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呢?下面請同桌合作,一起來想辦法比較一下。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二
    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簡況。
    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等重要史實。
    理解:此時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還能得到鞏固。
    過程與方法。
    閱讀提煉: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概括提煉出基本的知識要點。
    縱向聯(lián)系溫故知新: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能夠用歷史事實說明臺灣、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愛國主義民族自尊:使學生認識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的斗爭都是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tǒng);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
    繼承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培養(yǎng)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zhàn)和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難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明清時期加強君主集權的負面作用是什么?(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過渡講解:這個時期的中國開始走向落后,但是還有能力抗擊外來侵略,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發(fā)生了收復臺灣和勝利抗擊沙俄兩件大事。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開辟荊榛逐荷夷”
    1.歷第一個對我國進行侵略活動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葡萄牙)。
    2.緊接著侵占臺灣的殖民國家是哪一個?(荷蘭)。
    3.誰收復了臺灣?(鄭成功)。
    4.這件事在歷起了什么作用?(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維護了領土完整)。
    5.根據(jù)95頁“動腦筋”: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三國時,孫權就派萬人大船隊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元朝時又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臺灣。所以,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6.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臺灣的開發(fā),另一方面與清政府分庭抗禮,形成分裂狀態(tài)。)。
    7.清政府怎么解決分裂問題?(1683年進軍臺灣,1684年設立臺灣府,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加強了臺灣同內地的聯(lián)系,鞏固了海防。)。
    過渡講解:東南方向的分裂問題解決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衛(wèi)了東北領土的完整。
    雅克薩之戰(zhàn)。
    1.唐朝以來,黑龍江流域出現(xiàn)過哪些少數(shù)民族?(靺鞨、女真、滿洲等)。
    2.在雅克薩之戰(zhàn)中英勇抗擊沙俄的少數(shù)民族是哪一個?(達斡爾族)。
    3.誰兩次下令打敗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侵略軍?(康熙帝)。
    4.根據(jù)98頁插圖和“自由閱讀卡”回答:圖中哪些是清軍?哪些是俄軍?清軍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車而逃的是俄軍,右面眾志成城的是清軍。取勝原因是康熙決心大,部署周密;軍民眾志成城,為正義而戰(zhàn);人數(shù)和武器裝備占有優(yōu)勢等。)。
    5.1689年,中俄簽定什么條約?(《尼布楚條約》)。
    指導學生在97頁《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上,標明黑龍江、烏蘇里江、庫頁島的位置。
    6.這個條約在歷和法律上有什么意義?(它是平等的條約,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qū),都是中國的領土。)。
    教師講解“平等”概念并小結、留“伏筆”:經過協(xié)商,雙方各有讓步——清政府同意將尼布楚劃歸沙俄,沙俄同意將烏第河以南地區(qū)劃為“待議地區(qū)”,所以它是平等的??梢姡@時中國社會發(fā)展雖然緩慢了,但是與侵略者相比,還有一定的實力,還能有效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但是,后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壯大、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雙方實力的差距日益擴大,終于導致東北許多地區(qū)逐漸被沙俄割走,臺灣也被日本割占兩次。具體情況,我們將會在今后的課程中逐步了解。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97頁“練一練”:連線搭配。
    2.完成新學案72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1的答案有誤,應訂正為bcd)。
    3.提醒學生預習19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三
    1、用列舉法(列表法)求簡單隨機事件的概率,進一步培養(yǎng)隨機概念。
    2、用畫樹形圖法計算概率,并通過比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決策。
    3、經歷實驗、列表、統(tǒng)計、運算、設計等活動,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分析事件,計算其發(fā)生的概率,滲透數(shù)形結合,分類討論,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通過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交流成功的經驗,體驗數(shù)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chuàng)造,體會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積極思維的學習習慣。
    運用列表法和畫樹形圖法求事件的概率、
    運用畫樹形圖法進行列舉,解決較復雜事件概率的計算問題、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填空:(1)擲一枚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2)擲一枚骰子,向上一面的點數(shù)是3的概率是、
    二、新課教學。
    例1同時拋擲兩枚質地均勻的硬幣,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兩枚硬幣全部正面向上;
    (2)兩枚硬幣全部反面向上;
    (3)一枚硬幣正面向上、一枚硬幣反面向上、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四
    16、千里馬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
    17、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君子性非異也,__________________。
    18、位卑則足羞,_________________。
    19、句讀之不知,______________,或師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見其明也。
    20、吾師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歸心日夜憶咸陽。___________________,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22、_________________,經冬復歷春。________________,不敢問來人。
    23、_________________,游子身上衣。
    24、只應守寂寞,_________________。
    25、男兒何不帶吳鉤,___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__,豈因禍福避趨之。___________________,養(yǎng)拙剛于戍卒宜。
    27、___________________?煙波江上使人愁。
    28、還顧望故鄉(xiāng),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___,春來江上幾人還?
    30、不知何處吹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五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shù)脑u價。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唐太宗、武則天人物圖。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fā)。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長安,建立唐朝。
    3、講授新課:
    一、唐朝建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統(tǒng)治才能鞏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他任命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他們是“房謀杜斷”。
    5、唐朝時沿用并發(fā)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6、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fā)展,國力逐步強盛,歷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梢韵扔山處熤v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親眼目睹隋朝的覆滅,親身參加反隋斗爭,認識到君民關系如同舟水。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后,教師小結:由于唐太宗對君民關系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jù)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則天:
    三、開元盛世:
    武則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國封建社會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四、全課學完后請學生就本課內容,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tǒng)治的看法。
    五、教師小結:
    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tǒng)治應給予肯定。
    六、問題探究:
    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么共同之處?
    七、作業(yè):
    制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附:板書設計。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都:長安。
    2、繼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時沿用并發(fā)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4、“貞觀之治”。
    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北師大份七年級語文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fā)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法、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qū)。
    方案一:各小組匯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shù)據(jù)出現(xiàn)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qū):增加細胞的數(shù)量。(2)伸長區(qū):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yǎng)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_發(fā)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qū)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shù)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后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fā)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tài)展示芽發(fā)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并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仔細觀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發(fā)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fā)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并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tài)展示芽發(fā)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后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fā)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癥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yǎng)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xiàn)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xiàn)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lián)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做法,樹立環(huán)保的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