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字號: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提前思考教學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教學步驟,使教學更加有條不紊。制定一份好的教案需要注意一些要點。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確保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還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此外,教案的編寫要簡明扼要,使用清晰明了的語言和布局。了解這些教案范文,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問題所在。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一
    1.品味詩意,體會詩人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
    2.感悟革命者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3.了解吉鴻昌,背誦詩歌。
    導入。
    吉鴻昌說“我是中國人”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yè)”。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剌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招待中國人,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nèi)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不知道中國。陪同的人對吉鴻昌說:“你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禮遇?!奔櫜敿磁獾剑骸澳阌X得當中國人丟臉,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了一塊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1932年,吉鴻昌回到祖國,率領(lǐng)抗日同盟軍,轉(zhuǎn)戰(zhàn)長城內(nèi)外,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后來不幸被敵人誘捕,就義前他揮筆寫下了正氣凜然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BR>    認識作者。
    吉鴻昌(1895-1934)河南扶溝人,1913年入馮玉祥部當兵,以英勇善戰(zhàn)升為旅、師長。他為人正直,不畏權(quán)勢,人稱“吉大膽”。1930年9月接受蔣介石收編,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奉命“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但不愿替蔣打內(nèi)戰(zhàn),態(tài)度消極。1931年8月被蔣介石解除兵權(quán),強令出國“考察”。遂環(huán)游歐美,發(fā)表抗日演說,尋求國際聲援。1933年5月,與馮玉祥、方振武在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第2軍軍長、北路前敵總指揮,率部向察北日偽軍進擊,將日軍驅(qū)出察境。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天津繼續(xù)進行抗日活動。同年11月9日被國民黨復興社特務刺傷被捕,24日在北平陸軍監(jiān)獄英勇就義。
    【賞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雖寥寥幾筆,卻將他臨難時的憤懣之情直瀉而出。1933年5月,吉鴻昌聯(lián)合馮玉祥等組織抗日同盟軍,同日軍展開了英勇的戰(zhàn)斗。同盟軍軍紀嚴明,同仇敵愾,收復了許多失地,深受全國人民的擁護。大敵當前,外侮在即,然而蔣介石政府卻不顧全國人民的意志,公然推行“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反動政策,對外屈膝退讓,對內(nèi)瘋狂屠殺抗日愛國志士。在生死的關(guān)頭,吉鴻昌已將自己個人的命運同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自覺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體現(xiàn)出了一個革命者博大寬廣的胸懷和強烈的民族責任感。
    后兩句,緊承上句,“國破尚如此”,“國破”是因其壯志未酬身先卒之憾恨而讓他刻骨難忘。東北淪陷,生靈涂炭,而日寇的野心也肆意膨脹,華北危急,平津告難,在此國之將亡之際,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依然推行其不抵抗的賣國政策。吉鴻昌早已抱定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毅然決心。如果不能死在抗日前線上,那么留此頭顱又有何意。其悲壯之勢,豪邁之情,直逼云霄。
    小結(jié)。
    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和精神呢?
    詩歌表達了詩人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袒露了作者不甘受奴役,不愿當亡國奴的民族氣節(jié),為沒有能夠死在抗日的戰(zhàn)場而深感遺憾和對民族前途的無比擔憂以及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犧牲精神。
    練習。
    就義詩。
    楊超。
    漫天風雪漫天愁,革命何須怕斷頭?
    留得子胥豪氣在,三年歸報楚王愁。
    1.默寫吉鴻昌的《就義詩》。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2.第一句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
    悲壯寥廓。為悲壯和從容就義做鋪墊和渲染。
    3.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反問。更加強烈堅定的表達了作者不怕犧牲的的革命精神。
    4.三四兩句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決心和理想?
    寫作者死后還要繼續(xù)革命,消滅敵人。表達了革命到底的決心和革命必勝的信念。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二
    情感需要表達。音樂家,用聲音來傳遞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貝多芬和他的《命運交響曲》;畫家用色彩來描繪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詩人呢?用詩。詞人呢?用詞。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傳世名篇《聲聲慢》。今天,就讓我們通過婉約詞名作《聲聲慢》,走進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這首詞中表達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達這樣的情感的?
    二、朗誦感知。
    自由朗誦,體會情感。
    學生朗誦,正音;緩慢;低沉.(“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誦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問:詞人在這首詞中,寫了一種什么情感?
    齊讀:就讓我們低沉的語調(diào),緩慢的語速來傳達女詞人清照這種濃濃的哀愁吧。
    三、具體分析。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中句句皆現(xiàn)愁”,(分組討論),你覺得哪句最能體現(xiàn)“愁”字?為什么?
    要求:確定一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斷產(chǎn)生。
    1、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尋覓什么?往昔快樂生活,并不是生來如此孤獨愁苦,她也有過快樂生活。
    《如夢令》:春游、飲酒。
    結(jié)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為何要尋覓?人在什么情況下會追憶往昔生活?說說生活體驗。
    可以調(diào)換?不可以,感情逐層深入:動作——身體——心理。
    可以單字?疊字使情感更濃厚。
    舉例體會。“庭院深深深幾許?”
    《木蘭詩》“唧唧復唧唧”
    《聽聽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
    (投影)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朗讀隨機。
    2、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
    為何喝酒?借酒澆愁?!芭e杯消愁愁更愁?!?BR>    不足為奇,與其它的不一樣的地方,“淡酒”說明什么?愁濃。
    詞人濃烈的愁緒,本以為可以解酒來消除,但酒淡壓不住愁濃啊,更何況在這樣一個風急得傍晚。
    聯(lián)系自己排解愁緒的方法談談體會:談琴、散步。
    3、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雁:急風、淡酒、濃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給詞人給人孤寂冷清之感。
    “舊相識”:曾經(jīng)寄來丈夫趙明誠的信。《一剪梅》,而現(xiàn)在大雁雖在,而人已去。
    歲月依然無情遠去,拋下她一個人在孤寂中打發(fā)冷清時日。
    4、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憔悴損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詞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輕時鮮麗嬌嫩,嫁作他人婦,愛情滋潤更是嬌嫩異常,而后來世事變化,國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萬愁緒無人傾訴時,再嬌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梧桐:葉大?!拔嗤┮蝗~落,天下盡知秋?!?BR>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細雨:你的感受?傍晚、細雨打在梧桐樹上。
    不是滴在樹上,是滴在詞人的心理啊。
    小結(jié):真是“句句皆現(xiàn)愁”啊。
    四、體會意境。
    (閉上眼睛,想象畫面)。
    在南宋,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秋風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無依無靠。她尋覓著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尋不著,反而更添惆悵難耐。想憑借兩盞淡酒澆去心中濃濃孤寂之愁,無奈敵不過冷冷秋風秋雨。看過去所見之景:是滿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聽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聲聲滴在心里啊。
    這樣畫面,怎一個“冷清”可以形容;這樣的濃愁。又豈是一個“愁”字就能說得清的!
    (朗讀體會)。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讀,根據(jù)我們剛剛對詞的分析和理解來處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語速舒緩外,也許我們還應該在個別字上面,加以重音、語調(diào)的處理,情感投入。
    表揚。
    五、寫作方法指導練習。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詞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風冷雨,化作了兩盞淡酒,化作了南飛的大雁,化作了滿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細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體的意象。
    歷史:其實不僅是李清照,古往今來,很多詞人都是如此傳達他們的愁緒的。(投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薄铎稀队菝廊恕贰?BR>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薄钋逭铡段淞甏骸?。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
    問題:體會;回答分別是通過那些意象寫愁的?寫出了愁的量、形、重。
    現(xiàn)實:聯(lián)系我們自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也有萬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筆,通過具體的意象去勾勒,去表達呢?也許一不小心,一個大文豪就誕生了。(練筆)。
    練筆展示。
    教師展示。老師也有愁緒,面對時間。共賞析。
    六、知人論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樣的愁呢?使得她化為這曲《聲聲慢》。
    學生回答。
    教師補充:出身官宦世家,這樣的出身使得她能夠飽讀詩書,這樣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內(nèi)秀如竹”。18歲的時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寶貴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趙明誠,他們情投意合,恩愛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統(tǒng)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國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經(jīng)歷了人生的三大磨難: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難;二是國家破碎,身世飄零,居無定所;三是晚年孤獨,身邊無親無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畢生所學傳給一位孫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絕了她。一代才女,卻無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經(jīng)歷了一個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個女子所無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個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國家的破滅的悲痛。是李清照在這國家與個人災難性的打擊下依然不屈,依然頑強的展現(xiàn)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她憑著極高的藝術(shù)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地紡織,化愁為美,或許就是這極端的幸福與苦痛造就了曠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亂世美神。
    齊讀。
    機動:鄭振鐸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說:“她是獨創(chuàng)一格的,她是獨立于一群詞人之中的。她不受別的詞人的什么影響,別的詞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響。她是太高絕一時了,庸才的作家是絕不能追得上的。無數(shù)的詞人詩人,寫著無數(shù)的離情閨怨的詩詞;他們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這一切的詩詞,在清照之前,直如糞土似的無可評價。”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轉(zhuǎn)化為凄清的悲劇之美,她和她的詞也就永遠高懸在歷史的星空。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三
    (根據(jù)作者手跡抄錄)。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呵,給你自由!
    我渴望著自由,
    但也深知到——。
    人的軀體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著,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沖騰,
    把這活棺材和我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
    歌詞版。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起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課文版(2014年)。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囚歌》課文原文。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四
    一.語言積累與運用。
    【閱讀訓練】。
    1.解釋加點詞語的意義。
    (1)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2)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
    (3)及花之既謝。
    (4)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
    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2)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3)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3.我們可以把《芙蕖》看作是說明文。請梳理出本文的說明順序。
    4.我們也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請從文體、題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將《芙蕖》與《愛蓮說》作一比較鑒賞。
    【參考答案】。
    1.(1)詳細,完備(2)借指時候(3)已經(jīng)(4)整年,全年。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五
    【作者】:章楶——《水龍吟》。
    【內(nèi)容】: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
    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
    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霑瓊綴。
    繡床旋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
    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作者】:
    章楶(1027-1102),字質(zhì)夫,浦城(今屬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進士。哲宗朝,歷集賢殿修撰,知渭州,進端明殿學士?;兆跁r除同知樞密院事。
    【注釋】:
    雪沾瓊綴:落滿了柳絮。
    章臺路杳:漢代長安有章臺街。后人常以章臺為歌妓聚居所。這三句是說,閨中人看不見丈夫游蕩的章臺路,獨居寂寞,只有暗自流淚。
    【賞析】。
    這首詠絮詞,上片寫暮春季節(jié),風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寫楊花四處飄落。通過擬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離情。作者準確地把握物象,著意刻畫,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詞寫得婉麗工巧,新穎別致,把楊花描繪得栩栩如生,成為絕唱。
    徐釚《詞苑叢談》:東坡與質(zhì)夫帖云: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辭。
    黃花庵《花庵詞選》:傍珠簾散漫數(shù)語,形容盡矣。
    薛礪若《宋詞通論》:《水龍吟》為吟柳花絕唱,最為東坡所稱賞。
    詞中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繡床漸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坍嬃酰芍^工細委婉之至。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zhì)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詩人玉屑》:余以為質(zhì)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必能及。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六
    原文:
    初四日。十五里,至湯口。五里,至湯寺,浴于湯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云里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轉(zhuǎn)入石門,越天都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二頂,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cè)。復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zhuǎn)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坡,燦若圖繡。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時夫仆俱阻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兩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時已過午,奴輩適至。立庵前,指點兩峰。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庇嗖粡模瑳Q意游天都。
    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至天都側(cè),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cè)削則援崖。每至手足無可著處,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歷險數(shù)次,遂達峰頂。惟一石頂壁起猶數(shù)十丈,澄源尋視其側(cè),得級,挾予以登。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后;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于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山高風鉅,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qū)宇也。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jù)地,坐而下脫;至險絕處,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譯文:
    九月初四這天。(動身行走)十五里到湯口。(又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洗了澡。拄著拐杖望著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上到黃泥岡。(這時)先前云霧籠罩著的那些山峰,漸漸地露出來了,也漸漸地落到我的手杖底下。轉(zhuǎn)身進入石門峰,經(jīng)過天都峰的山腰下來,就(望見)天都、蓮花兩峰頂,都高高地聳出半天之外。路旁有一條岔路向東直上,是前次(游山時)沒有到過的,于是向前直往上走,差不多到了天都峰側(cè)面了。再往北上,走在狹谷中的小道上。石峰一片片地夾立高聳;路就在石峰間宛轉(zhuǎn)延伸,石頭堵塞的地方就把它鑿開,陡峭的地方把它鑿成石級,中斷的地方就架上木頭,使它暢通,高懸的地方就樹起梯子連接。向下看,(只見)陡峻的山谷氣象陰森,楓樹、松樹雜然相間,五色繽紛,燦爛得象圖畫,象錦繡。因此想到黃山算得是我生平所看到的奇景,而有這樣的奇景,前次游山卻未來探訪,這次游山真是既痛快而又慚愧呀!
    這時仆人們都因路險陰隔,落在后面,我也停下來不向上攀登;可是一路上奇麗的景色,不覺又吸引著我一人走上去了。已經(jīng)登上山頭,見一個小寺廟,檐角翹起,象小鳥張開翅膀似的立在那兒,這就是文殊院,也是我從前想登而沒有登的地方。(它)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后倚的是玉屏風,兩峰秀麗的景色,(好象)都可以伸手攬取。四周環(huán)顧,奇峰錯落地排列,眾多的山谷縱橫交錯,實在是黃山風景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重來,怎么知道它如此奇麗呢?遇見云游的和尚澄源來了,(我們)游興很濃。時間已過正午,仆人們也剛剛趕到。(我們)站在寺廟前面,(望著)兩峰指指點點。庵中和尚說:“天都峰雖近,可是無路可通,蓮花峰可登,路卻又太遠。(看來)只好就近處望望天都峰,明天再登蓮花峰頂吧”。我不同意,決意游天都峰。
    (便)帶著澄源和仆人仍從峽谷小路下來。到天都峰側(cè),從那被山溪沖下來的亂石上象蛇一樣彎彎曲曲地爬上去。攀雜草,牽荊棘,石塊叢起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側(cè)削的地方就攀緣石壁。每到手腳沒有著落的地方,澄源總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應(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這樣困難,下山更不知怎么辦了?最后還是不管那些。經(jīng)過多次艱險,終于到達峰頂。只是它上面還有一座石峰,象一堵墻壁聳起好象有幾十丈高,澄源在它的旁邊尋找,發(fā)現(xiàn)有石級,就拉著我登上去。(到那一看)萬千峰巒,無不躬身下伏,只有蓮花峰能和它抗衡罷了。這時濃霧忽起忽散,每來一陣,就對面不見人。遠望蓮花諸峰,多半隱在霧中。獨自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霧就飄到我后面去了;我走到右邊,霧就從左邊出來了。那些松樹還有盤曲挺撥縱橫交錯的;柏樹雖然大枝干粗如手臂,(可是)都平貼在石上,好象苔蘚似的。山高風大,霧氣來去不定。下望群峰,有時露出來象碧綠的山尖,有時被霧淹沒了象一片銀海;再遠眺山下,日光晶瑩閃亮,別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漸晚,于是就把雙腳伸向前邊,手向后按著地面,坐著往下滑;到極危險的地方,澄源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過了險處,下到山坳,已經(jīng)夜色籠罩了。又從峽谷中經(jīng)過棧道上山,(回到)文殊院留宿。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七
    1、正確、流利的朗讀詩歌,感受葉挺將軍對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tǒng)治的憤慨,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獻身的壯志豪情。
    2、抓住關(guān)鍵詞語,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重點分析詩人在“爬出來”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兩者的選擇,體會詩歌兩個“自由”的內(nèi)涵。
    作者。
    葉挺(1896-1946),原名為詢,字希夷,廣東惠陽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毛澤東曾當面稱他是“共產(chǎn)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zhàn)史要從你寫起”。他開創(chuàng)人民軍隊之路的功績以及崇高的氣節(jié),將永世流芳。1924年赴蘇聯(lián)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學習。1925年回國。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團長、二十四師師長、十一軍軍長。1927年先后參加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箲?zhàn)時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慶“中美特種技術(shù)合作所”集中營。1946年3月4日,由于中共中央的堅決要求,始獲自由。出獄后即電中共中央請求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于3月7日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4月8日自重慶飛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導入課文。
    1941年的“皖南事變”葉挺被蔣介石無理扣押后,被關(guān)入桂林一個潮濕的山洞中,他為表示抗議拒絕理發(fā)。一年多后,蔣介石認為他嘗夠了苦頭可能會被軟化,下令押往重慶。葉挺下飛機時頭發(fā)胡子都很長,手持一盞油燈。別人問白日為何舉燈,葉挺回答說天還未明,對國民黨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到重慶后,蔣介石當面勸他\'悔過\',還許以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之職。葉挺斷然拒絕,只要求釋放被囚的新四軍人員。蔣介石惱羞成怒,又把他關(guān)入\'中美合作所\'單獨監(jiān)禁。直到1946年才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營救下釋放,可是,一個月后,他同夫人一起坐飛機回延安,因飛機失事而犧牲,毛澤東為他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苯裉煳覀円獙W的《囚歌》,就是葉廷在獄中寫的詩歌。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學習這首詩。
    內(nèi)容分析。
    1.它為什么不叫“囚詩”而叫“囚歌”?
    第一節(jié)。
    2、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答:“人”指堅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隊伍中的叛徒。
    3、讀完這節(jié)詩,你明白了什么?
    答:“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敵人鎖得緊緊的。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指為牢房中的叛徒所準備的道路是敞開的,只要你叛變革命,隨時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指國民黨反動派在聲嘶力竭地叫喊誘騙革命者變節(jié)投降充當叛徒。
    過渡:這一節(jié)詩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者。當時擺在獄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堅貞不屈,意味著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當叛徒,出賣革命,將得到自由。作者選擇哪一條路呢?第二節(jié)詩告訴了我們。
    第二節(jié)詩。
    4、思考:作者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做出怎樣的回答?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決不會向敵人屈膝投降當叛徒的。
    5、這節(jié)詩中也有一個“自由”,它跟第一節(jié)詩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
    第一節(jié)詩:所謂的自由;第二節(jié)詩:真正的自由。
    6、作者要什么樣的自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達葉挺同志決不向敵人屈膝投降的決心,表現(xiàn)了革命者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jié)。
    過渡:為什么葉挺同志有這么強烈的決心,是什么支持著他為革命事業(yè)而獻身?我們來看第三節(jié)。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八
    1、感受詩詞創(chuàng)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意。
    2、了解作者,體會詞中作者的情感。
    3、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能力。
    【作者】。
    章楶(1027-1102),字質(zhì)夫,浦城(今屬福建)人。治平二年(1065)進士。哲宗朝,歷集賢殿修撰,知渭州,進端明殿學士?;兆跁r除同知樞密院事。
    【賞析】。
    這首詠柳花的詞曾被蘇軾贊為妙絕,但詞史上,人們多贊賞東坡的和柳花詞,而對這首原作卻頗多微詞。實際上,這首詞清麗和婉,不失為詞中精品。
    首句“燕忙鶯懶芳殘”開篇點題,寫燕忙于營巢,鶯懶于啼唱,繁花紛紛凋殘,表明季節(jié)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點:“柳花飄墜”,點明主題。
    破題之后,用“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緊接上句,把柳花飄墜的形狀作了一番渲染。它為下文鋪敘,起了蓄勢的作用。韓愈《晚春》詩云:“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币馑际钦f:“楊花(即柳花)和榆莢一無才華,二不工心計;不肯爭芳斗艷,開不出千紅萬絮的花。韓愈表面上是貶楊花,實際上卻暗寓自己的形象,稱許它潔白、灑脫和不事奔競。章楶用這個典故,自然也包含這層意思。
    “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睂懙酱?,詞人竟把柳花虛擬成一群天真無邪、愛嬉鬧的孩子,悠閑地趁著春天的游絲,象蕩秋千似地悄悄進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漸長,而庭院門卻整天閉著。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樣,想探個究竟。這樣,就把柳花的形象寫活了。
    “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绷ňo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下到閨房里去,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風吹起來。這幾句深得南宋黃昇和魏關(guān)之的欣賞。黃昇說它“形容居”(《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五評);魏慶之說它“曲盡楊花妙處”,甚至認為蘇軾的和詞也“恐未能及”(《詩人玉屑》卷二十一)。當然,把這首詞評蘇軾和詞之上是未免偏愛太過;但說它刻畫之工不同尋常,那是確實不假。這幾句除了刻畫出柳花的輕盈體態(tài)外,還把它擬人化了,賦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從“玉人”方面寫:“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霑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shù),才圓卻碎。”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稱此詞為“閨怨詞”,估計就是從這里著眼的。到這里,“玉人”已成為詞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襯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終不曾離開柳花的形象著筆,下片無非是再通過閨中少婦的心眼,進一步摹寫柳花的形神罷了。柳花終于鉆入了閨房,粘少婦的春衣上。少婦的繡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滿,柳花象無數(shù)香球似地飛滾著,一會兒圓,一會兒又破碎了。這段描寫,不僅把柳花寫得神情酷肖,同時也把少婦惝恍迷離的內(nèi)心世界顯現(xiàn)出來。柳花少婦的心目中竟變成了輕薄子弟,千方沾惹,萬般追逐,乍合乍離,反覆無常。
    “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這幾句既著意形容柳花飄空墜水時為蜂兒和魚所貪愛,又反襯幽閨少婦的孤寂無歡。
    “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借兩個典故,既狀寫柳花飄墜似淚花,又刻畫少婦望不見正“章臺走馬”的游冶郎時的痛苦心情。章臺為漢代長安街名?!稘h書。張敞傳》:“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qū),自以便面拊馬?!鳖亷煿抛⒅^其不欲見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臺走馬”指冶游之事。唐崔顥《渭城少年行》:“斗雞下杜塵初合,走馬章臺日半斜。章臺帝城稱貴里,青樓日晚歌鐘起”,即其一例。至于柳與章臺的關(guān)系,較早見于南朝梁詩人費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已映章臺陌,復掃長門扉?!碧拼鷤髌妗读蟼鳌酚钟小罢屡_柳”故事。
    這首詞若有不足,當是上下片主題不一,從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詞仍值用心玩味。
    【譯文】。
    燕兒忙筑巢,鶯兒懶啼唱,繁花凋殘,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飄墜。柳花輕飛亂舞,點綴著樹林,像是全無才華和情思。悠閑地趁著春天的游絲,悄悄蕩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漸長,院門緊閉。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進入閨房,卻又被陣風吹起。蘭帳中美人才睡醒,正驚怪春衣被雪沾瓊花綴。繡床上被落絮鋪滿,結(jié)成無數(shù)香球,才滾圓卻又破碎。時時見著蜂兒粘花粉,魚兒戲池水。望著長安路遙遠,郎跨著金鞍游章臺,眼中涌滿盈盈淚。
    【總結(jié)】。
    這首詠絮詞,上片寫暮春季節(jié),風吹柳絮的情景,下片寫楊花四處飄落。通過擬人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露了離情。作者準確地把握物象,著意刻畫,并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詞寫得婉麗工巧,新穎別致,把楊花描繪得栩栩如生,成為絕唱。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九
    讀《三峽》,完成7—10題。
    三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絕溯:________。
    (2)屬引凄異屬:________。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9.閱讀文中畫線的語句,發(fā)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清榮峻茂”在你的腦海中呈現(xiàn)出的畫面。(3分)。
    10.請你從下面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2分)。
    (1)上文描繪了三峽的景色。說到三峽,你會想到的古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你眼前呈現(xiàn)出長江寬闊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時,你會想到的古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1)逆流而上。(2)連續(xù)不斷。
    8.(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2)即使乘著快馬駕著清風,也不如船行得快。【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文言句子的翻譯要遵循“增、刪、替、補、留”的翻譯原則,同時根據(jù)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對語序進行調(diào)整。注意對句中關(guān)鍵詞“自非”“亭午”“夜分”“曦”以及“雖”“奔”“御風”“以”的翻譯。
    9.每當春冬之季,三峽的景色格外美麗,江水滔滔,魚兒在其中歡唱,樹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長,山勢高聳,青草茂盛,色彩鮮艷生機勃勃。意境明快,讓人感到心情愉悅?!窘馕觥勘绢}考查對文言句子所呈現(xiàn)的意境的理解與表達。首先要明白該句所呈現(xiàn)的意境,“清榮峻茂”課文中一般翻譯為“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答題時圍繞這四點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擴展呈現(xiàn)即可,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或運用一定的修辭,使描述更生動形象。注意描述的完整。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
    課前預習:1、閱讀課文,標出生字新詞,并自己查字典解決。
    2、借助工具書了解課文有關(guān)文學常識。
    課程標準:1、比較學習,理解兩篇文章內(nèi)容。
    2、認真閱讀,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理解文章并積累文中的生字詞語。
    2、品味文章語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3、體會作者感情,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4、學會多角度體驗和感悟事物。
    重、難點:理解文章主旨;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評價任務:1、能利用相關(guān)資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借助工具書,感知文章內(nèi)容。
    3、分析語言特色,學習作者寫法。
    4、通過閱讀,樹立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
    (播放課件:黃土高原圖片)同學們,看完圖片你對黃土高原有怎樣的感受?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她養(yǎng)育了炎黃子孫,有人認為她是剛毅不屈精神的化身,學完此課,也許你會感同身受,請看我們今天的學習目標吧。(出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
    1、積累生字詞。
    北麓峁墚塬長髯逶迤褶皺颯然喑啞粗獷商賈。
    甲胄玉輦剽悍膂力貧瘠銼刀曝熱器械侃動輒。
    嗆縱橫捭闔折煞窒息諦聽豁谷高亢牽強邏輯。
    嘶啞所向披靡荒冢影影綽綽繾綣。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8、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可愛者甚蕃()(2)濯清漣而不妖()。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4)陶后鮮有聞()。
    19、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加橫線句子的意思。(3分)。
    20、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3分)。
    21、下面詩句都表達了詩人一定的內(nèi)心旨取,請幫周敦頤從中找出他的“同予者”。(2分)。
    常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李商隱: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陸龜蒙: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18、(1)多(2)洗滌(3)親近而不莊重(4)少(4分。每題1分。意思對即可。)。
    19、(蓮花的莖)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的,香氣傳得越遠就越顯得幽香,筆直潔凈的挺立在那里。(3分,意思對即可,有兩個實詞理解有誤扣1分。)。
    20、答題要點: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正直、表里如一、行為端正;美名遠揚;端莊、清高、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這篇文章不但相當有魄力地表現(xiàn)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顯示著他自己的靈魂的風貌。開始筆酣墨飽地謳歌生命的偉力和自然的造化,謳歌大西北的雄渾與蒼茫,浩瀚戈壁上的黃沙,原本是無知無覺、無性無靈的。但它成了《悟沙》的抒寫對象后,便幻化為西部的象征和語言。它不僅擁有剛?cè)嵯酀娜菝埠蛣幼?,而且還表現(xiàn)出性格上的熱情與沉默,暴虐與纏綿,以及渴望讓人聽懂的永不消歇的傾訴。
    (二)重點語句。
    我把黃沙視作西部的語言,我陶醉于我的發(fā)現(xiàn),我把它渲染得絢麗多姿,魅力無邊。
    解析:這正好說明在他心靈中,有著這種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否則他不可能對于西部大自然的地貌殘缺特征,欣賞到了這種程度,他竟這樣強調(diào):“我堅信,讀懂了沙子就讀懂了西部,讀懂了柴達木?!眲⒃e先生看到了什么,什么東西最使劉元舉先生才思得以激發(fā),我們就知道他的心靈風貌,或者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什么的家伙,或者文雅一點說,他所追求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藝術(shù)人格。
    (三)寫作特點。
    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不在于他的強悍和奇詭,不滿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詭風景的刺激。譬如,在本文中,元舉的生命激情總是被目光里的恢宏、堅忍或崇高所喚醒、所牽動:“因為松散而任人宰割,因為松散而過于低賤,因為松散而形不成氣候,更形不成風景。但是,在這里我看到的沙子卻具有著偉大的魅力。這種偉大魅力是來自一種群體意識。它足以震動天地萬物,更能夠震動人類?!笔紫仁钦饎游业氖撬铰糜尉包c的大跨度的思緒,從空間來說,有對于舒適生活對人消極作用的批判,還有西部的鹽堿使得人有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強悍和悲壯;從時間來說,有從二億年前地殼變遷的很有歷史(教學案例,試卷,課件,教案)氣概的想像;還有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憂思。他奉獻給讀者的,不僅僅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而且還有他自身的內(nèi)心景觀,正因為這三種景觀的自由組合,使得他的散文在如此廣大的時間和空間的廣度上和心靈的深度上展開,在他寫得最精彩的地方,頗具震撼的效果。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劉元舉的散文的最大特點不在于他的強悍和奇詭,不滿足于用他的眼睛去享受奇詭風景的刺激,而是以他的心去作“精神的旅程”。如:“我固執(zhí)地按著自己的邏輯解釋它這生生不息的鳴叫。也許這很牽強,但是,很有意義。古往今來,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傾聽過它的呼叫,而如此感悟者,非我莫屬。實為幸哉!”劉元舉不但描述著這種情境,并且把它變?yōu)橐环N震撼人心的心靈熔爐來追求。他不但相當有魄力地表現(xiàn)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顯示著他自己的靈魂的風貌。楚楚心清如水,人淡如菊,能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心中有清澈的山水與純凈的藍天,因為,心中有一樹菩提,超然,開著微笑的花。如:“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廣。天空只像是草原的一件總不合體的藍綢衣。草的長大在與天空賽跑,草贏了。綢衣接了又接,還是捉襟見肘?!背纳⑽脑姡粫襻樫H時事的詩那樣冷峻,一針見血,也不會填充著媚俗和銅臭,唯有凌空和精致,氤氳著禪意的詩情,才是她的真正特色。
    第二題:“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表現(xiàn)了草原強大單一的遼闊。使人覺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退隱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曠遠天地的面前,人只會覺得自己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陡咴?,我的中國色》也是這樣如:“暮云垂落下來,低矮的天地盡頭,走來一個小小的黑點。一個軍人?!薄昂肋~的西風從長空颯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褲角同時低唱起喑啞而粗獷的古歌。剎那間,他獲得了人與天地自然、與遙遠的初民時代那種無縫無隙的交合。是一種虛空又充實,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覺?!?BR>    第三題:《悟沙》最后兩段寫了“我”的深情思索,但卻似乎沒有結(jié)論。表明他不但相當有魄力地表現(xiàn)了西部的大自然的特征,而且也在顯示著他自己的靈魂的風貌。有一種敦煌文化被劫掠的深沉的文化憂思。作者回到了他體悟最深的生命哲學上來?!陡咴?,我的中國色》的結(jié)尾:“他想,有了這些男子漢,高原,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會死去。因為軒轅柏在這里扎著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莖。這個人,這個軍人,就是我?!薄败庌@柏”則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讀這篇文章時的震驚如在波濤洶涌般的激情里,人才不會再為風花雪月而陷入本是虛無的憂傷,才會找回應有的凌云壯志。這個軍人讓我肅然起敬。讓讀者感慨良多。中國需要這樣的人。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三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八蝮椅獭本褪桥?、戴著笠的老漁翁。
    師: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來遮雨遮雪的。
    師:見過蓑笠嗎?
    生:(齊)沒有。
    師:蓑衣斗笠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jīng)消失了,但在詩歌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卻給我們獨特的感受。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漁翁。漁翁在哪里?請結(jié)合詩中語句加以解說。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單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從?!昂比齻€字中看出的。
    生4:在烏飛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腳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鳥飛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鳥都躲在巢里不出來了;“萬徑人蹤滅”也是說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來,因此,雪地里就沒有了腳印。(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不錯。那么這么冷的天,連鳥兒都不出來,這個老翁跑出來干什么呀?
    生1:釣魚。
    生2:能釣到嗎?
    生1: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生笑)。
    生3:釣雪。因為詩歌的原句就這樣寫——“獨釣寒江雪”。
    生4:不對!這句話應該是說“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江上獨自釣魚”。
    師:不管釣什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釣”(板書),而且是——。
    生:“獨”釣(齊聲)。
    師:大家對這個“獨”字怎么理解?
    生1:應該是孤獨,因為沒有人釣,只有他一個人在釣。
    生2:不僅孤獨,還有一股傲氣與清高。這么大冷天,誰都不愿意釣,但他卻獨自來釣。
    生3:應該是特立獨行,因為他一個人來釣很獨特,他是故意要來釣的。
    生4:我覺得應該是孤苦,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這樣的天氣來釣魚。他可能是為了生計而釣,或者是為了逃離別人而來到這個安靜的地方。
    生5:我覺得是孤芳自賞,因為讀詩歌時,沒覺得釣魚翁很苦或孤獨,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來釣,而是覺得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雖然無人理解,但他自己卻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釣,而且好像不需要別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樣子。
    師: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師也有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詩歌中的老翁也許由于什么原因,他覺得別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別人來理解了。
    生1: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生2: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圖。連綿的群山連個鳥也沒有,千萬條的路沒人走,江面上有一葉孤舟,有一個披蓑衣戴笠帽的老頭,獨自在釣魚,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飄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賞圖。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蒙一片,鳥不飛,人不行。在這寧靜幽獨的環(huán)境里,穿蓑戴笠的漁翁獨坐舟中,垂著魚竿悠閑地釣魚,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憂傷和悲痛。
    二、詩人心境圖。
    師:假如把同學們剛才所說的文字畫成一幅畫,畫面的中心應該畫什么?
    生:(雜聲)蓑笠翁。垂釣者。
    師:蓑笠翁到底是指誰呢?在文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個人。
    生:這首詩歌是作者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生1:有可能指政治環(huán)境。仕途的落寞與改革之路的絕滅。
    生2:還可以指身世環(huán)境。文中說是作者身世坎坷、命運多舛、晚年生活凄慘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會環(huán)境。當時社會混亂,朝廷腐敗,他不但不被別人理解,還遭到誹謗。
    生1:作者有一種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獨。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敗與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與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單,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決不向現(xiàn)實低頭。
    生2:結(jié)合材料可知,作者與外面世界隔絕的自我孤閉,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順利造成的。
    生3:詩歌寫出了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閑專心地垂釣。從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沒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現(xiàn)實社會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獨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形體雖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賞。
    生4: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因為政治斗爭太黑暗,改革失敗后他既逃避又抗爭,有一種很復雜的心態(tài),他沒有像陶淵明一樣完全脫離社會。
    生1:也是社會環(huán)境、政治改革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運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負與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種徹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語柳宗元。
    師:最后讓我們對柳宗元或者對自己說幾句話吧,或勸慰或自嘲或激勵,或知音般的噓寒問暖,都行。
    生1: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般的人生幻滅感,讀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憐無數(shù)山的無奈。
    生2: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與孤傲,讀出了在“高處不勝寒”的江面上你有壯志難酬的苦悶。我也知道了怎樣不讓自己在困難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從《江雪》中,我還讀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獨釣,你在絕望中垂釣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處的幸運時代。
    師:(結(jié)語)也許我們從《江雪》中可以讀出更多的東西,也許我們永遠也不能完全讀懂柳宗元的《江雪》,還是讓我們隨著閱歷的豐富永遠走在理解這首詩歌的路途中吧!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識記原文及翻譯。
    了解一些故事鏈接。
    二、教學重點:
    《論讀書》識記原文及翻譯。
    三、教學過程:
    一.讀書三“有”
    有志:立遠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識:須知學問無盡,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學不斷則無不成之事.
    二.讀書要“約”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而必廣掘數(shù)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讀書猶如游觀,萬壑爭流,必有主脈,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會貫通。
    曾國藩:每日讀背誦之書十頁,看涉獵之書六十頁。
    三。讀書要“?!?BR>    讀書不“二”,“窮經(jīng)必專一經(jīng),不可泛騖?!弊x書一部未完,決不換他部,此為不易之道。經(jīng)則專守一經(jīng),史則專熟一代。讀一人之書,則目見、耳聞、天地之間無別書也。
    四。讀書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適,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五,讀書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猶為重要,讀書時圈點評注,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可幫助記憶;讀文以聲調(diào)為本。劉大《論文偶記》曰:學者求神氣而得之于音節(jié),求音節(jié)而得之于字句。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jié),都在我喉吻間。
    六,讀書須“看、溫、習、思”
    以上四點必須并行??磿饲笏伲欢嚅唲t太陋;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習字宜有恒,不善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溫偏重于知識方面,而習、思則偏重于技術(shù)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專。精讀之書不妨“約”,瀏覽之書無懼多。
    田園樂北師大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詞匯,疏通文章大意。
    掌握依據(jù)對象表現(xiàn)的過程描寫景物,并通過多種修辭手法進行描繪潤色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梳理文中白洋潮到來的過程并完成課本上的表格。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你有看潮的經(jīng)歷嗎?如果有,能不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象和心理的感受呢?
    2、視頻播放。
    3、今天我們可以看視頻,古代要記錄漲潮,只能通過文字。我們跟隨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看一看白洋潮的壯觀景象,學一學古代人是怎樣通過文字表現(xiàn)洶涌澎湃的潮水的。
    二、自主學習,掌握字詞,疏通文意。
    1、借助工具書,自主學習文中的生字讀音及解釋,課堂交流。
    遄、踵、擘、蹴、鏃(簇)、颶、辟、礴、龕、赭、漱、湫、吊、故事。
    2、朗讀全文,感受作者筆下白洋潮的特點。
    3、疏通文意。
    三、學習寫作手法。
    1、作者以一百三十余字的短小篇幅,條理清晰地記錄了看潮的經(jīng)過,并繪聲繪色的表現(xiàn)了白洋潮到來時壯觀的景象,寫作手法可謂高超,而其高超之處,便在于依照景物變化的順序進行記錄,并充分運用了修辭手法,使得讀者產(chǎn)生豐富的視覺聯(lián)想。
    2、出示學習目標:圈劃標志性詞語,梳理課文中景物描寫的順序。
    整理文中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分析其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3、在自學的過程中完成課本上的表格。
    4、小組合作完善,課堂交流修正。
    5、熟讀課文第三小節(jié),加深印象,力爭成誦。
    四、總結(jié)與鞏固。
    1、本文的成功之處在于依照景物的變化順序,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使得景物描寫條理清晰又形象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2、用200字左右的篇幅,寫一寫從萬里無云到烏云密布的過程,要有清晰明顯的變化過程,并運用盡可能豐富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