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自己閱讀體驗的深思熟慮和書寫表達。要寫好讀后感,我們需要認真思考書中所傳遞的主題和中心思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幾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的閱讀和寫作有所幫助。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一
無論外國中國,無論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推崇一個境界,這種境界在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名字,按儒家孟子講叫致良知,管子叫心術(shù)。英國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情況與精神病態(tài)有些類似,當然佛教也管這個叫禪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事物還是一種事物,用簡明的語言來敘述,就是不受情緒所控制,因為情緒會影響人的決斷的準確性,不論是高興的情緒也好,還是悲傷的情緒也罷,亦或是恐懼的情緒,都會讓你心中的天平不再平衡。用管子的話叫: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梢哉f清楚的描繪了當你的心動時情緒帶給你的影響。孫子講戰(zhàn)術(shù)叫多方以誤,總之就是用各種手段讓你受情緒左右,從而判斷失誤,比方說唇亡齒寒的那個虢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而沒有看清形勢,等人家打完回來就順手就被滅了。諸葛亮用空城計也是利用的司馬懿對他的畏懼之心,如果換做別人,司馬懿早就破城了。那么就簡單談到這里,我更想談的可能還是各方對此的認識與方法。
國外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們的杏仁核(腦中掌控情緒的地方)天生不發(fā)達,即他們的天生就對情感不怎么感冒,他們因此而冷酷無情,鎮(zhèn)靜,專注,富有行動力(拖延癥據(jù)分析就是因為對未知的未來感到害怕而產(chǎn)生),當然也許還富有冒險精神,因為沒有了情緒他們的生活很無趣,種種這些加起來,便構(gòu)成了一個富有魅力的壞男人。他們可以是執(zhí)掌一方的ceo,也可能是沉著的外科主刀醫(yī)生,也有可能是一個極度危險的連壞殺人兇手(他們感受不到殺人所帶來的道德譴責),一切都要看他們對自我的把控。
這個可以說是一種天賦,他們天生就達到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他們不沉溺于過去,也不展望未來,他們只活在現(xiàn)在(他們很少會考慮后果)。聽起來不錯,但副作用也是相當?shù)拇?,而且不是你想就能做的到的,這需要天賦。當然,凡人對比于天才也有自己的路子。
首先可以說是佛教了,他們提倡以禪修的方式來達到這個境界,不斷打坐修煉自己,讓自己不為外物所動,可以說這種方法確實可行,有人就測試過修行高深的僧人,然后突然在他耳邊響起爆炸聲(當然會調(diào)控分貝大?。?,看他們的心率變化,結(jié)果確實也讓人震驚,他們的心率居然一點變化都沒有,就是說絲毫不受外界所影響,按那位僧人的話來說,就是他的修行讓他感覺這就是遠處發(fā)生的事情一樣。
道家雖然沒有什么禪修之類的說法,但跟佛教也差不多,即清心寡欲。佛說叫斬斷七情六欲,忘卻紅塵煩惱。道家也說: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管子語,老子說的也差不多)??傊褪峭鼌s自己的欲望,因為欲望是情感的來源。
而對于儒家來說,我認為他們的積極入世是很難達到的,但孔子還是達到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就很有意思了,想了想,還是從孟子那里得到了解釋。孟子通篇思想就是致良知,大白話就是自己不想做的就不做,做自己心里想做的。感覺這種方式就是以原則來約束自己,以原則高于情緒,縱使再怎么情緒波動,也都該怎么辦就怎么辦,久而久之,也就處之泰然。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懂,但真正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孟子之后歷史上能達到他這種境界的可謂鳳毛麟角,因為一旦破壞原則就有了所謂的第一次,再二再三也就跟著來了,能守住本心的確實不多。凡人么,強調(diào)要達到圣人的境界確實是少,但向這方面看齊,仍會有很大好處,也許這番修為在以后你做決斷時助你下出更現(xiàn)實和正確的決定。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二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三
孟子是亞圣,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jīng)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并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nèi)而發(fā),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于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游列國,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傅佩榮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jīng)由不斷的努力奮斗,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nèi)而發(fā),但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環(huán)境,不可忽視環(huán)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于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jié)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fā)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四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五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復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xù)續(xù)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nèi)圣外王”、“內(nèi)養(yǎng)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復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內(nèi)養(yǎng)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nèi)在的學問,修養(yǎng),朝圣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yè)。我們談不上走圣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nèi)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yǎng),而發(fā)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yǎng)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么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yǎng)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欲望,有時不當?shù)挠軞缢械囊磺?,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泵献诱f: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tài)度,只是修身養(yǎng)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說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生活就容易打死結(jié),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diào)整這個“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六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那么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于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yè)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yǎng)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么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于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fā)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墒且话闳?,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jīng)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fā)向上進德修業(yè),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yǎng)心性更要如此。
讀后感: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里?慚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托舉哥以及無數(shù)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范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nèi)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yè)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huán)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七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F(xiàn)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fā)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說,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tǒng)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
因為這段文字,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中國的當今社會。因為我們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一定要保持著思想上的先進性,始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方向,走群眾路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而具體地說,就是在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努力協(xié)調(diào)和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chǎn)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一切阻礙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譬如說,在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寧愿國民受苦,也傾盡國力去支援一些國家,卻沒有得到友誼的事情讓很多中國人很不滿。在本國國情不容樂觀的情況(中國的失、輟學兒童人數(shù)世界第一;九億農(nóng)民幾乎沒有任何醫(yī)療社保)下,為何沒有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反而尋求外在的好名聲呢?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覺得黨和國家早日解決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問題,與人民大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有最廣大群眾支持的決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現(xiàn)“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討好,還遭民怨”的事發(fā)生,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今后的決策中可以更關注民生。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八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jīng)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是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也能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長出了一個錛俿角癇,于是他隱居與樹林里,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為徒,三年后,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里,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令老師后,回家興學育才,憑借著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著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為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確性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柜為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有因為他學識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后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里基礎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zhuǎn)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在怎么,也得綠葉歸根,于是,在眾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著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試論孟子和楊朱的分歧。
淺析孟子“仁義”倫理思想略論。
從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
孟子的性善論:養(yǎng)氣養(yǎng)德論文。
淺論康德與孟子倫理思想之比較。
孟子“性善論”影響下的現(xiàn)代德育反思。
先秦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方式探析。
論孟子性善論與孩子品德教育論文。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九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里喜歡說臟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圣書,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圣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秘很多,意思雖然現(xiàn)在不能完全領悟,但感覺這些圣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里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著我的頭關心我,看看發(fā)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里還有很多經(jīng)常陪我玩的同學:胡i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圣書,受圣賢教育教誨。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圣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jīng)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圣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后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后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即使我的視野和眼識短淺,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偉大領袖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雖然讀《孟子》的時間不長,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孟子》的讀后感。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二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構(gòu)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chuàng)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性向善〞。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那么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爸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jīng)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quán)自然就穩(wěn)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開展,需要做到優(yōu)那么與民同憂,樂那么與民同樂。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diào)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jié)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外表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開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開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nèi)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huán)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yǎng)性。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成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nèi)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三
《離婁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勢不行也。”即:“由于情勢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后,接著給出了原因。他說: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情誼。同時,子女就會說:“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為卻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會就是這樣復雜,正的東西需要一點點引導,從而構(gòu)建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可是,眾多因素又要求有所變通,因此,有時候很難都用正道來衡量從事。一旦出現(xiàn)偏差,就會出現(xiàn)分歧,隨之矛盾就會產(chǎn)生,情感就會出現(xiàn)裂痕。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易子而教。
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間因求好而相互責備,從而使“愛之深,責之切”的“責”降到最低限度。親人之間,始終保持溫婉規(guī)勸,真的很難很難。
不過,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較而言,還是前者的成功幾率要大。所以,人們普遍贊成后者。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四
公孫丑又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乎?”于是孟子大談闊論,從勇氣談到豪然正氣,其實它真正想談的就是他所謂的浩然正氣。公孫丑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敢問何謂浩然正氣也?”曰:“難言也……”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與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真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娞矣?!泵献咏袒藗兣囵B(yǎng)仁義之心和浩然正氣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人走在路上連一只螞蟻也不敢踩死,正是因為對這種思想的培養(yǎng),大多數(shù)中國人骨子里就生長著仁義,這恰恰讓一部分小人乘虛而入。當今的世道就有這樣的小人在大小的舞臺上指手畫腳,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如果大家都有一點老黑格爾的性惡論的思想,就不至于產(chǎn)生這樣的小人了。
當然孟子有許多好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公孫丑說:“然則夫子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謙虛,從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況我孟子呢?這正是孟子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們?nèi)鄙俚恼敲献拥倪@種人格魅力,在學習生活當中,有一點成績就夸夸其談,自高自大。我要說:孟子尚不敢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呢!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一
無論外國中國,無論現(xiàn)在還是過去,都推崇一個境界,這種境界在不同的領域都有不同的名字,按儒家孟子講叫致良知,管子叫心術(shù)。英國的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情況與精神病態(tài)有些類似,當然佛教也管這個叫禪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事物還是一種事物,用簡明的語言來敘述,就是不受情緒所控制,因為情緒會影響人的決斷的準確性,不論是高興的情緒也好,還是悲傷的情緒也罷,亦或是恐懼的情緒,都會讓你心中的天平不再平衡。用管子的話叫:心處其道,九竅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見色,耳不聞聲??梢哉f清楚的描繪了當你的心動時情緒帶給你的影響。孫子講戰(zhàn)術(shù)叫多方以誤,總之就是用各種手段讓你受情緒左右,從而判斷失誤,比方說唇亡齒寒的那個虢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安全)而沒有看清形勢,等人家打完回來就順手就被滅了。諸葛亮用空城計也是利用的司馬懿對他的畏懼之心,如果換做別人,司馬懿早就破城了。那么就簡單談到這里,我更想談的可能還是各方對此的認識與方法。
國外發(fā)現(xiàn)世界上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們的杏仁核(腦中掌控情緒的地方)天生不發(fā)達,即他們的天生就對情感不怎么感冒,他們因此而冷酷無情,鎮(zhèn)靜,專注,富有行動力(拖延癥據(jù)分析就是因為對未知的未來感到害怕而產(chǎn)生),當然也許還富有冒險精神,因為沒有了情緒他們的生活很無趣,種種這些加起來,便構(gòu)成了一個富有魅力的壞男人。他們可以是執(zhí)掌一方的ceo,也可能是沉著的外科主刀醫(yī)生,也有可能是一個極度危險的連壞殺人兇手(他們感受不到殺人所帶來的道德譴責),一切都要看他們對自我的把控。
這個可以說是一種天賦,他們天生就達到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境界,他們不沉溺于過去,也不展望未來,他們只活在現(xiàn)在(他們很少會考慮后果)。聽起來不錯,但副作用也是相當?shù)拇?,而且不是你想就能做的到的,這需要天賦。當然,凡人對比于天才也有自己的路子。
首先可以說是佛教了,他們提倡以禪修的方式來達到這個境界,不斷打坐修煉自己,讓自己不為外物所動,可以說這種方法確實可行,有人就測試過修行高深的僧人,然后突然在他耳邊響起爆炸聲(當然會調(diào)控分貝大?。?,看他們的心率變化,結(jié)果確實也讓人震驚,他們的心率居然一點變化都沒有,就是說絲毫不受外界所影響,按那位僧人的話來說,就是他的修行讓他感覺這就是遠處發(fā)生的事情一樣。
道家雖然沒有什么禪修之類的說法,但跟佛教也差不多,即清心寡欲。佛說叫斬斷七情六欲,忘卻紅塵煩惱。道家也說:惡不失其理,欲不過其情,故曰“君子”(管子語,老子說的也差不多)??傊褪峭鼌s自己的欲望,因為欲望是情感的來源。
而對于儒家來說,我認為他們的積極入世是很難達到的,但孔子還是達到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就很有意思了,想了想,還是從孟子那里得到了解釋。孟子通篇思想就是致良知,大白話就是自己不想做的就不做,做自己心里想做的。感覺這種方式就是以原則來約束自己,以原則高于情緒,縱使再怎么情緒波動,也都該怎么辦就怎么辦,久而久之,也就處之泰然。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懂,但真正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孟子之后歷史上能達到他這種境界的可謂鳳毛麟角,因為一旦破壞原則就有了所謂的第一次,再二再三也就跟著來了,能守住本心的確實不多。凡人么,強調(diào)要達到圣人的境界確實是少,但向這方面看齊,仍會有很大好處,也許這番修為在以后你做決斷時助你下出更現(xiàn)實和正確的決定。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二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三
孟子是亞圣,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學者一直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榮先生經(jīng)過研究認為,孔子、孟子都沒有認為"人性本善"。而實際人性并無善惡,只有"善的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種傾向,說明人生是開放的,永遠是一種對自我的要求,且此種要求由內(nèi)而發(fā),不是由外在給予的,因此,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實現(xiàn)自我向善的本性。這就不難于理解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為何總是不辭辛苦,以天下為已任,周游列國,不可為而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為樂。他們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巔??!傅佩榮先生總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經(jīng)由不斷的努力奮斗,使自己越來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來越高,這才會享有真正的快樂,最大的快樂。
我們要學習孟子的"浩然之氣"。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幾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nèi)而發(fā),但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環(huán)境,不可忽視環(huán)境的因素,人的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孟子宣揚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孟子從未言棄。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些話兩千年來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對于我們凡人來說,工作學習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細節(jié)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長,等到時機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擔大任的一天,發(fā)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四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五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在讀本書的時候,將上篇十六字心傳反復看了很多邊。因為之前我有斷斷續(xù)續(xù)在看《孟子與公孫丑》、《原本大學微言》等書,好像每本書都會提到“內(nèi)圣外王”、“內(nèi)養(yǎng)外用”這一中心思想,反復看這十六個字,使我更加印證了在讀《原本大學微言》時,一個簡單的字有很多層的涵義,一個字、一個音就代表了一個觀念,甚至幾種觀念,包括一個字在古文中怎樣寫?為什么要這樣寫,都是大有學問的,這是我之前未學到的,所以開篇就讓我很受益。
“內(nèi)養(yǎng)外用”,也就是充實自己內(nèi)在的學問,修養(yǎng),朝圣賢的道路上走,從事濟世救人的大業(yè)。我們談不上走圣賢道路,更談不上濟世救人,但能透過讀書、學習,身為職員、家長把自己的思想行為,做到恰如其分,由內(nèi)在的學問、思想的修養(yǎng),而發(fā)揮到外在利己利他的事情上來,將“萬事追求適度”來做為我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
身心修養(yǎng)是做一個人的根本。我們每個人有生以來要扮演很多的角色,職員、家長、父母的孩子、社會的一員,不論處在什么地位都要盡力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就得修養(yǎng)自己,當然這也是很難的。因為人的思想情緒是非常微妙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凡是人都有欲望,比如好奇心、好勝心等,歸納起來都是欲望,有時不當?shù)挠軞缢械囊磺?,我們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正就正,領導自己壞就壞,所以我們做人處世要持平,導正自己的思想。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泵献诱f: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以此來對待天命。不論壽命是長是短都不改變態(tài)度,只是修身養(yǎng)性等待天命,這就是正確對待命運的方法。
前段時間朋友來電說日子過得很累,不幸福。我們就幸福這兩個字展開了討論,究竟怎樣才能幸福呢?可能每個人的感悟不同,定義自然就不同,通過討論我們一致認為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就會擁有幸福。人生在世,坎坷磨難在所難免,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自己不能調(diào)整好心態(tài),生活就容易打死結(jié),必然給我們帶來額外的痛苦,因此要靜下心來,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來,調(diào)整這個“根源”,然后就可以“知其性”。
時間匆匆逝去,我們都會慢慢變老,從起點到終點,自然而又必然,這是每個人的路,不能逃開也不能躲開。一生,仔細想想就該盡力、盡心活好!扮演好我們每個人生階段需要扮演的角色。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六
原文: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有人?
釋義:
一個人的生命本來有道,但沒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馳求,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就變成平常人,也就是凡夫、眾生了。
如果作人做事,不知隨時隨地反省檢查自己過錯的話,德行是不會有所進步的,如果能時時自我反省,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錯,那么這一天活著的生命就是有恥,就是有慚愧心。假使犯了過錯,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辯護認為沒有錯,甚至推過于別人,也就根本無慚無愧了。
有慚有愧之心,是平常進德修業(yè)最大的關鍵。佛家學說也是如此,認為慚與愧,是人生修養(yǎng)非常重要的善行。有些人,非常聰明伶俐,做錯了事,自己運用機心,很巧妙地為自己辯護,肯定自己沒有錯,這一類人,就是用心極不誠實,非常狡猾的人。慚愧兩個字,對這種人根本用不上。當你不如人的時候,假如自己還沒有慚愧心,那你怎么能夠做到和人家一樣呢?人都有好勝上進的心理,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卻困于自己的壞習慣,只是自卑,不肯自求進步。其實,不必怕不如人,只要發(fā)一個慚愧、有恥之心,自己努力,別人也許十日能做到的事,自己百日、千日總可以達到與別人同樣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墒且话闳?,往往不會自我承認無恥,反而容易犯自卑感的毛病,其實能夠有自卑感,已經(jīng)是有知恥的動機,但是必須要拿出勇氣,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沒,更要奮發(fā)向上進德修業(yè),作人做事要這樣,修養(yǎng)心性更要如此。
讀后感:
先賢所講的無恥之心在哪里?慚愧之心在哪里?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道德和良心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底線。
好在我們還有油條哥、托舉哥以及無數(shù)的志愿者和好心人,在這些道德模范的引領下,每個人都應心存善念,心存慚愧之心,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一定要想想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nèi)外的力量約束自己。
相信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就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企業(yè)效益自然會提升,社會環(huán)境也自然會和諧。所以從當下做起,從自我做起吧。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七
讀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學而又仁愛的偉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們的古人很厲害,但是他卻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還要高出很多?,F(xiàn)在讓我來談談讀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關于國家發(fā)展這一問題的。也希望你可以從孟子身上學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識和精神。
一直很喜歡孟子的一段話:“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說,因為老百姓快樂而感到快樂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快樂而感到快樂;因為老百姓的憂愁而感到憂愁的(統(tǒng)治者),老百姓也會因為他的憂愁而憂愁。因為天下人的快樂而快樂,也因為天下人的憂慮而憂慮,如果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稱王天下的(統(tǒng)治者),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
因為這段文字,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中國的當今社會。因為我們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的政治制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決策關系著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一定要保持著思想上的先進性,始終堅持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群眾方向,走群眾路線。只有做到這樣,才能保證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不偏離正確的方向。
而具體地說,就是在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情況下,努力協(xié)調(diào)和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和落后生產(chǎn)力之間的基本矛盾,解決一切阻礙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素。就譬如說,在最近的幾年里,中國在并不富裕的情況下,寧愿國民受苦,也傾盡國力去支援一些國家,卻沒有得到友誼的事情讓很多中國人很不滿。在本國國情不容樂觀的情況(中國的失、輟學兒童人數(shù)世界第一;九億農(nóng)民幾乎沒有任何醫(yī)療社保)下,為何沒有加大力度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反而尋求外在的好名聲呢?就我個人而言,當然是覺得黨和國家早日解決這些在百姓眼里、生活中是大問題,與人民大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有最廣大群眾支持的決策才是最容易施行和收到成效的。我打心眼里不希望出現(xiàn)“政策的形成和施行吃力不討好,還遭民怨”的事發(fā)生,希望我們的黨和國家在今后的決策中可以更關注民生。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八
孟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覺得孟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這本書剛開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實孟子是孔子去世很久;才出生的。小時候,孟子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幾歲的時候,它還去過魯國,相知孔圣人的門第來叫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這時,司徒牛也已經(jīng)是個駝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師(孔子的學生是最重視的學生,不過,一場疾病導致了他不敢見人,也能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的長出了一個錛俿角癇,于是他隱居與樹林里,誰也沒見過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聽了孟子的講述,決定收他為徒,三年后,司徒牛讓孟子離開了那里,勸他去更加開闊的地方展示才華。
孟子淚令老師后,回家興學育才,憑借著他的本領,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師。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帶著幾個門徒去了齊國。起先,他受到齊威王的歡迎,齊威王知道他是一個人才,但孟子齊國不被重用,因為他堅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齊威王確性霸道,他想要把整個天下柜為己有,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錛偽琻銡玗一口才,他說話滔滔不絕,有因為他學識淵博,知道的東西很多,隨后就能說出大道理來,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說服齊威王行仁政,他給齊威王講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腦海里基礎的知識,要是我是齊威王,都會聽得暈頭轉(zhuǎn)向呢!
78歲時,孟子決定辭了官衖,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覺得在怎么,也得綠葉歸根,于是,在眾人的挽留下,孟子熱淚盈眶地回了家,在齊國35年。
85歲,古稀之年,孟子帶著鄒國百姓的嘆息聲,徒弟的哭聲,去世了。
孟子,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試論孟子和楊朱的分歧。
淺析孟子“仁義”倫理思想略論。
從孟子的“王道”思想看民本政治。
仁者無敵:孟子的人生哲學。
孟子的性善論:養(yǎng)氣養(yǎng)德論文。
淺論康德與孟子倫理思想之比較。
孟子“性善論”影響下的現(xiàn)代德育反思。
先秦孟子的傳播思想與傳播方式探析。
論孟子性善論與孩子品德教育論文。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九
我感覺讀完了《孟子》自己改變了個人,孟子這本書每一句都提醒我改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說,以前我在家里喜歡說臟話,媽媽對我說,出去玩要早點回家,而我,卻很少遵守媽媽的話,常常很晚才回家,回到家我給媽媽說,我下次再不玩這么晚了等等……但有每次都犯,這些壞習慣我都在漸漸地改正。我以前覺得自己記憶力很差,至從讀了《孟子》這本圣書,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記憶力其實超級好,我感覺圣書跟普通的書比起來要智慧與奧秘很多,意思雖然現(xiàn)在不能完全領悟,但感覺這些圣書對我將來會有很大用處。
書院里對我最親的人就是程老師,她教我讀《學庸論語》、《孟子》,我還記得有一次,身體有點不舒服,程老師每天都摸著我的頭關心我,看看發(fā)燒沒有,謝謝程老師!我到張老師那個班也上過課,所以也謝謝張老師!書院里還有很多經(jīng)常陪我玩的同學:胡i文、姚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謝謝你們!
進入弘毅厚謙書院是為了讀圣書,受圣賢教育教誨。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背了五萬多字了!而進文禮書院需要二十萬中文和十萬英文才能進文禮書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進入文禮書院的目標去努力。爸爸告訴我圣賢教育可以幫助我一生。爸爸還要求我把佛經(jīng)一起背,爸爸還想最終把我送去當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實也很喜歡讀這些圣書,爸爸告訴我,我先要打好基礎,以后要去文禮書院或去孔子學堂深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鼻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后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即使我的視野和眼識短淺,也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常化險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偉大領袖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雖然讀《孟子》的時間不長,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一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孟子》的讀后感。
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
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
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
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二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說“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當代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曾說“三十歲后,我做人處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譽為亞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將孔子的思想發(fā)揚光大,構(gòu)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體系,提出有許多重要的思想創(chuàng)見。孟子主張“仁政、兼愛、非攻,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性向善〞。個人感覺孟子比論語更為豐厚可讀,是儒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也是現(xiàn)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營養(yǎng)。今天,我坐下來靜靜的攤開這本書,再次讓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這幾篇文章我反復誦讀,頗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仁義的準那么應該是為政者處理國家政事的根本立腳點。仁義的思想應該貫徹在國家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爸泼裰a(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這句話說的是,如果在經(jīng)濟上能使大家安居樂業(yè),社會自然就安定,政權(quán)自然就穩(wěn)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樹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樹立起仁愛的觀念。在關心民眾疾苦,要為解除民眾的疾苦而盡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無幼以及人之幼〞。在這篇梁惠王上下中,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安定繁榮和開展,需要做到優(yōu)那么與民同憂,樂那么與民同樂。在公孫丑上下中,孟子倡導仁義,主張施行仁政。他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強調(diào)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氣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節(jié)操;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在我認為,孟子是懷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負的。在離婁上下中,講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來,修、齊、治、平,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施行仁義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為己任的.。在萬章上下中,通過對歷史的闡述,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思想,在孟子·盡心上下中“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外表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yè)的征途上,我們經(jīng)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開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開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yè)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tài),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感觸最深的是告子上下這篇,在闡述行善論的學說。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說:“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有無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屬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們都有一種內(nèi)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識。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為人們存在著內(nèi)在的鮮艷的道德意識,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們的行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環(huán)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邊不善。第四,對于這種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須著意的加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在于專心致志的存心養(yǎng)性。
作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華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窺豹摘錄下自己淺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厲害之處在于不管是闡述怎樣施行仁政治國平天下,還是做人處事,他都能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成認自己的錯誤。總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每次誦讀都會使人感受頗多,受益匪淺,它可以平和我們煩躁的內(nèi)心,可以讓我以圣人的精神為指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做的更好!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三
《離婁章句上》第18章有言:“君子之不教子,何也?”意即:“君子不親自教育兒子,為什么呢?”
孟子的回答是:“勢不行也。”即:“由于情勢不通。”
孟子在亮明自己的觀點之后,接著給出了原因。他說:教育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無效,就會憤怒,憤怒就會傷害父子之間的.情誼。同時,子女就會說:“您拿正理正道教育我,您的所作所為卻為什么不出于正道呢?”
社會就是這樣復雜,正的東西需要一點點引導,從而構(gòu)建一個人的精神大廈。可是,眾多因素又要求有所變通,因此,有時候很難都用正道來衡量從事。一旦出現(xiàn)偏差,就會出現(xiàn)分歧,隨之矛盾就會產(chǎn)生,情感就會出現(xiàn)裂痕。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易子而教。
這樣,有效地避免了父子間因求好而相互責備,從而使“愛之深,責之切”的“責”降到最低限度。親人之間,始終保持溫婉規(guī)勸,真的很難很難。
不過,也有教育自己孩子成功的典型。但是,相較而言,還是前者的成功幾率要大。所以,人們普遍贊成后者。
讀孟子的讀后感分享篇十四
公孫丑又問孟子:“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乎?”于是孟子大談闊論,從勇氣談到豪然正氣,其實它真正想談的就是他所謂的浩然正氣。公孫丑問道:“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正氣。”“敢問何謂浩然正氣也?”曰:“難言也……”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與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真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娞矣?!泵献咏袒藗兣囵B(yǎng)仁義之心和浩然正氣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這種思想的影響,有人走在路上連一只螞蟻也不敢踩死,正是因為對這種思想的培養(yǎng),大多數(shù)中國人骨子里就生長著仁義,這恰恰讓一部分小人乘虛而入。當今的世道就有這樣的小人在大小的舞臺上指手畫腳,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論。如果大家都有一點老黑格爾的性惡論的思想,就不至于產(chǎn)生這樣的小人了。
當然孟子有許多好的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公孫丑說:“然則夫子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謙虛,從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況我孟子呢?這正是孟子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們?nèi)鄙俚恼敲献拥倪@種人格魅力,在學習生活當中,有一點成績就夸夸其談,自高自大。我要說:孟子尚不敢如此,何況我們這些平庸之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