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習俗教案(專業(yè)12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是教師教學備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反復思考和修改。那么要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需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該注意教材的分析和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是教學藝術的體現,這些范文展示了教師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教學智慧。
    端午習俗教案篇一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其實端午節(jié)除了放假最讓人開心之外還有的看點就是賽龍舟了。這是一個既有的吃又有的玩的節(jié)日了,了解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風俗,遇到別人問你的時候就可以告訴他了,這個端午你不會過的無聊了。
    端午習俗教案篇二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班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習俗》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以及地方風俗習慣。
    2、引導幼兒主動學習與端午節(jié)有關兒歌,感受一些端午節(jié)的作品,語言節(jié)奏和韻律美。
    3、引導幼兒感受家鄉(xiāng)傳統節(jié)日的氣氛,感受家里過端午節(jié)的氣氛,激發(fā)學習端午節(jié)習俗的興趣以及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1、端午節(jié)ppt課件
    2、端午節(jié)相關視頻鏈接
    3、操作材料
    1、教師情景導入,用粽子引出端午節(jié),激發(fā)幼兒探索端午節(jié)的樂趣。
    (1)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粽子)老師一邊說一邊點開ppt出示粽子。
    (3)教師描述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故事,為了紀念屈原,我們就把五月初五屈原跳江這天定為端午節(jié)!
    2、教師引導幼兒觀看劃龍舟視頻,講解端午節(jié)劃龍舟的意義,激發(fā)幼兒興趣。
    (1)出示賽龍舟視頻(點擊課件視頻鏈接[需要聯網])
    (2)小朋友你們看到視頻里的人在干嘛什么呀?(在劃龍舟)
    (3)每個節(jié)日都有各自各的習俗與傳說,這些習俗和傳說不僅代表了我們的文化,也流傳下來許多的節(jié)慶活動,像現在端午節(jié)舉行的龍舟比賽。
    3、教師帶領幼兒學習兒歌《端午習俗》,感受端午節(jié)帶來的快樂氣氛。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兒歌。請幼兒細細感受和傾聽。
    五月五,慶端陽,劃龍舟,掛香囊。
    雄黃畫個花臉妝,好吃粽子香又香。
    (2)剛剛兒歌的題目叫什么?(端午習俗)對,端午習俗。那兒歌里都說了哪些習俗呢?(老師請幼兒隨機點擊問號,幼兒點擊后出現不同的習俗照片)。
    4、教師再次朗誦端午習俗兒歌,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加深印象。
    1、一起畫雄黃妝
    今天老師想請你們能不能幫助一個小朋友,他要去參加端午晚會,他不會畫雄黃妝,也不會畫香囊想請你們幫助她,你們愿意嗎?幼兒人手一份材料,用畫筆給香囊和臉譜上色化妝。
    2、劃龍舟游戲
    小朋友想邀請我們小朋友一起去參加端午晚會,可是要經過一條大河我們該怎么去呢?我聽到了有小朋友說劃龍舟這真是個不錯主意,現在跟老師一起學一學劃龍舟的動作,我們小朋友學的真棒現在我們坐上龍舟出發(fā)吧!
    端午習俗教案篇三
    端午節(jié),本名“端五節(jié)”,又稱為“端陽節(jié)”、“重五”、“重午”等,是的傳統節(jié)日。每到端午節(jié)的時候,人們都要吃粽子。
    古籍中記載,唐朝的粽子除了用粳米之外,還有粟子、大棗等配料。唐朝京城長安的百姓在端午節(jié)時常吃一種特殊的“百索粽子”。人們通常把粽子纏上許多色彩絢麗的絲線、編織著花紋的草索,所以稱之為“百索粽子”。而且這天,唐朝長安的皇宮中還往往要趕制出許多粉團粽子,讓人們用小角弓去射,誰射中就送給誰吃。
    賽龍舟。相傳因屈原當年投江后,曾有許多的船只前往打撈,漸漸就形成了在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風俗。唐朝也不例外,當時,在南方過端午節(jié)就有賽龍舟的風俗。
    唐朝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這天常要身佩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這種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稱為“長命縷”、“五色縷”、“續(xù)命縷”。每到這天,唐朝京城長安的女子們喜歡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成的彩帶。當時民間流傳著佩上這種帶子可以延年益壽的說法。唐朝大臣權德輿曾因在端午節(jié)得到過皇帝賞賜的五色彩帶,他就欣喜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闭鎸嵉孛枥L了端午節(jié)佩戴五色彩帶的習俗。除了在身上佩戴五色絲線編織成的彩帶,唐朝的人們還喜歡在端午節(jié)用數種顏色的絲線編成絲條,縫成圓圓的鐲子的模樣,給孩子們戴在手腕和腳腕上,據說這樣可以祈求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唐朝的端午節(jié)在民間還流傳著互贈禮物的習俗。人們總是要互相贈送彩絲編織物或其它物品。唐太宗李世民在端午節(jié)時贈給大臣長孫無忌和楊師道絹扇時說道:“庶動清風,以揚美德?!碧瞥亩宋绻?jié)期間,親戚朋友以及同僚、同學之間,互送禮物,已經蔚然成風。
    更有趣的是,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送肚兜的習俗。肚兜又稱“裹肚”、“護肚”,因此這種風俗又稱為“送裹肚”。肚兜是用紅布剪成橢圓形的,上面有繡花圖案,肚兜的大小剛好護住孩子的腹部,肚兜上有帶子,可以系在孩子的脖子上,左右用帶子捆在腰間。因為端午節(jié)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了,孩子晚上睡覺戴上肚兜可以避免受涼感冒。人們還特意在肚兜上繡蟾蜍或五毒的圖案,用以避邪,驅除毒害。
    此外,唐朝的端午節(jié)還有給皇帝制作進貢銅鏡的習俗,這是唐朝的制鏡工匠的一個獨特習俗。每年端午節(jié)的正午時分,唐朝的制鏡工匠就在揚州的長江中心的船上鑄造銅鏡,專門進貢給皇帝,稱為“天子鏡”。對此,唐朝詩人白居易在《百煉鏡》一詩中寫道:“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史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BR>    掛鏡——東漢張衡的《論衡》提到在端午這天午時以銅鏡磨礪生光,作陽燧向日取火。唐代五月五日午時于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F在有些地方仍流行于端午節(jié)在門前掛鏡驅邪。
    桃印——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于上古神荼、郁壘祛鬼門神之傳說。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xù)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焙笫赖膽溢娯赶?、昧符、吉祥葫蘆等均類此。
    葫蘆——《燕京歲時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于門闌上,以泄毒氣?!边@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于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炒五毒——江蘇中部以韭菜、茭草(或金針菜)、木耳、銀魚、蝦米等(象征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同炒,過去是端午的必備菜肴,但現在已少見。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以辣椒、蔥、姜、蒜、香菜五種有刺激的東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館都可以點到此菜。河北等地則吃“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端午節(jié)各爐食鋪有“五毒餅”出售。
    打午時水——臺灣在端午節(jié)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jié)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大甲鎮(zhèn)砧山上的劍井,傳說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藥仙草,于是每年端午節(jié),劍井旁邊爭汲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但河北有些地方則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
    斗草——《物原》云:“始于漢武”。據梁朝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戲?!北本┕蕦m博物院藏《群嬰斗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我們兒時多用車前草的花軸,),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斗草,盡日樂嬉嬉?!?BR>    躲端午——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度節(jié),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已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都尉嘎c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jié)”。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鴨蛋絡子——江蘇一帶端午節(jié)孩子興掛“鴨蛋絡子”,一般是將與棕子一起煮熟的咸鴨蛋裝在彩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似亦“百索”遺風之一種。
    吃十二紅——過去,在南京一帶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于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如雄黃酒、黃魚、咸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等作為在這一節(jié)日里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jié)日氣氛。
    端午習俗教案篇四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洋?!泵磕甑奈逶鲁跷迨嵌宋绻?jié)。每逢端午節(jié),人們會吃粽子,插艾葉,賽龍舟,戴香囊,喝雄黃酒。我知道把粽子投入江河,是為了讓魚蝦吃飽了,不去吃屈原的遺體;喝雄黃酒,是為了驅蟲避邪。南方人在端午節(jié)的時候,要吃“五黃?!秉S魚、黃瓜、咸鴨蛋、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但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聽我媽媽說我小時候過端午的時候,還要穿百獸的衣服來避邪??闪钗野偎疾坏闷浣獾氖牵簽槭裁匆慅堉勰??我想知道個究竟,便好奇地去問媽媽。
    “媽媽,媽媽,端午節(jié)的時候為什么要賽龍舟呢?”我好奇地問媽媽。
    “這個說來話長?!眿寢屄硭箺l地對我賣起了關子,“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屈原雖忠事楚懷玉,卻遭遇排擠。楚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饞言而流放,最終投汩羅江而死。人們聽了,悲痛欲絕,便把船做成龍的樣子來撈救投汨羅江的屈原。后來,賽龍舟這個習俗便流傳開了?!?BR>    “哦,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典故啊!”我感嘆道。
    了解到了這么多端午節(jié)的習俗,好期待端午節(jié)的到來。
    端午習俗教案篇五
    節(jié)日是一種文化現象,端午節(jié)也是如此。端午節(jié)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非常隆重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文化歷經幾千年,質是不變的,這個質就是源于生養(yǎng)我們的“文化之根”。端午節(jié)文化的魅力,使端午節(jié)成為非常有凝聚力的節(jié)日。每當端午節(jié)來臨,人們就會包粽子,賽龍舟,插艾香,贈香包。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yōu)橐环N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們五年級舉行了“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綜合實踐活動。
    (一)活動主題: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
    (二)活動目標:
    1、了解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非常重視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與端午節(jié)有關的知識。
    2、到超市、飾品屋、節(jié)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并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過年的熱鬧與快樂,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彼此間的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參與意識。
    4,通過屈原的故事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三)活動人員:五年一班
    (四)活動時間:(五)活動分組:
    收集文字資料:
    攝影:
    購買包粽子,疊葫蘆的材料:
    學習包粽子:
    指導老師:(
    六)活動準備:
    1、活動前,學生通過上網或查找書籍的方式獲得端午節(jié)的有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探究記錄表,學生根據表格展開活動。
    3、學生準備各種資料(包括小故事、圖片,糯米,剪刀,粽子葉等)。
    (七)活動注意事項:
    1、活動在老師帶領下有序進行,注意安全;
    2、調查采訪時態(tài)度誠懇,注意文明禮貌,并做相應的記錄。
    階段一:分組確定研究項目(準備階段)
    (一)由中國傳統節(jié)日引出課題“端午節(jié)習俗研究“。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關問題:
    1、關于“端午節(jié)習俗”你了解多少?
    2、對于“端午節(jié)習俗”你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端午節(jié)的來歷、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活動等等)
    3、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為下一步作準備。
    (三)學生分組確定研究問題
    1、根據問題的類別,學生自由選擇,成立研究小組(互相協調)。
    2、分組討論要采用何種研究方法(上網查資料、調查、訪問等)。
    3、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
    4、確定研究專題:
    (1)回溯歷史淵源——端午節(jié)的來歷
    (2)端午節(jié)的飲食文化——吃粽子
    (3)端午節(jié)的傳統風俗習慣——吃粽子,賽龍舟,戴五彩繩,插艾香,贈香包。(4)屈原的詩歌。
    (四)分組制定研究計劃
    1、提供一份研究計劃,供學生學習參考。
    2、各組制訂詳細的調查計劃和方法,設計調查表格和訪問記錄表。組員分工,商討在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教師及時指導。
    階段二:各小組展開研究計劃(實施階段)
    (一)每個小組分頭行動,通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徑最終獲得所研究問題的結果。(小組成員分工協作)
    第一組:端午節(jié)的來歷調查小組。 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組的同學根據自己的計劃開展活動,有的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有的走向圖書館,搜集關于端午節(jié)的資料,最后進行加工整理,編寫小報,供大家欣賞。
    第二組:端午節(jié)的食俗調查小組。
    該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到食品批發(fā)市場、各大超市,了解端午節(jié)期間人們的購物情
    況。其中,最重要的是粽子 ,喝雄黃酒。并學習了折葫蘆,在現場折,并展示給大家。
    第三組:漫話端午粽調查小組。
    小組學生通過上網或者查找書籍了解粽子的種類他們了解了包粽子的材料。粽子的品種,從實物到圖片、文字,最后到自己親自動手包粽子,從中感受到活動的無限樂趣。
    。
    第四小組:端午節(jié)民間習俗。
    各小組通過上網,調查,訪問的方法了解端午節(jié)民間的習俗。了解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學生編制五彩線,現場給老師同學送祝福。
    (二)各小組整理歸納研究成果。
    階段三:信息交流會,展示動手實踐、創(chuàng)作的成果。(展示階段)
    1、交流研究成果。
    2、歸納總結各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歷史淵源”小組搜集了端午節(jié)的來歷,端午節(jié)相關的典故等,并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展示。制作手抄報。
    (2)研究“端午節(jié)的飲食文化”小組,主要研究“粽子”的來歷、程序及象征意義;,并現場折葫蘆。
    (3)研究“漫話端午粽”小組,主要研究的是粽子的種類和名稱?,F場包粽子。
    (4)研究“端午民間習俗”小組主要研究的是賽龍舟,插艾香,贈香包。等習俗的來歷和方式,學生扎五彩繩。(在展示階段里,學生為了更好地匯報本組收獲,小組成員團結協作,運用了多門學科的知識,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個性特長,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合作性。
    3、總結延伸:
    (1)活動后,將有關“端午節(jié)習俗”的資料歸類匯編成冊,或制成專題網頁,上傳到學校網站上展示。
    (2)了解中國其他傳統的節(jié)日
    這次綜合實踐活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突破了教材和學校的局限,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領域,了解到了許多端午節(jié)的知識,形成了一定的訪問、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將自己的活動成果以新穎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1、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此次活動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愛好及興趣,為學生自主性學習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從主題的選定到小組成員,從制定計劃到調查研究,教師只是對各組成員進行必要的指導,沒有包辦代替的現象。
    2、為合作學習提供了廣闊空間。合作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題的研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同時又是協同互助,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的做法,葫蘆的折法;也可以向手工藝人拜師學藝,制作各種有特色的民間物品。
    端午習俗教案篇六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jié)”,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f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於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惫艜r,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產,斬除妖魔。
    江南地區(qū),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jié)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jié)日便可飲用。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這“端午三友”驅鬼外,還有一種重要的驅鬼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如有的要求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較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節(jié),赤口白舌盡消滅”之類。上海人過去在端午節(jié)懸掛鐘馗像于門口,正是這種辟邪風俗的繼續(xù)與演變。另外,類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習俗,還有在兒童額上點雄黃酒。節(jié)日一早,婦女們便將兒童耳上夾艾蒿,頭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黃酒在額上寫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
    中國江南民間端午節(jié)有吃“五黃”的食俗?!拔妩S”指黃鱔、黃魚、黃瓜、咸蛋黃及雄黃酒。神話傳說《白蛇傳》中,白娘子飲雄黃酒,現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間便認為蛇蝎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jié)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身體降。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關于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吳均的的《續(xù)齊諧記》。較后,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F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志中,共有227種方志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劃龍舟,龍舟競渡的說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fā),趕往丞救屈原?!奔啊耙粎群肮臉穱樛蓑札??!?BR>    端午習俗教案篇七
    在過去,韓國家家戶戶都會在端午當天吃艾子糕,用菖蒲湯洗頭。人們還會穿著傳統服裝參加祭祀、演出和體育活動,女人蕩秋千,男人則聚在一起進行摔跤比賽。
    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過去在韓國許多地區(qū)都保持的端午習俗,現在已經少有人能記得并傳承了,尤其是在首爾這樣的大城市。雖然有些家庭還會保留過端午節(jié)的習慣,但因為城市生活條件限制,已不再有運動會和摔跤比賽,人們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擺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個簡單的祭祀臺,以示慶祝。
    現在韓國唯一完整保留端午習俗的是位于東海之濱的江陵。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羅時代的山神祭,原是村農祈祝豐收的慶典,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韓國的江陵端午祭雖然受中國端午節(jié)影響,但經過多年發(fā)展變化已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有很大不同。
    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從釀制神酒開始的。農歷四月五日,人們用江陵舊官府七事堂發(fā)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釀制神酒,準備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四月十五日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和國師城隍祭。
    祭祀結束后,鋸一段神木,人們將青紅禮緞掛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導下,組成迎神行列,農歷五月初三傍晚時分,回到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鄭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結束后,將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場。從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舉行朝奠祭。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儒教式祭儀以奉讀漢文祝禱詞的形式進行,祝祭的內容涉及除禍招福、健康安寧、治愈疾病、農漁豐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開始伴隨歌舞戲劇表演進行的巫俗祭儀,直至深夜。
    韓國端午節(jié)吃什么
    農村過端午祭的氣氛比較濃,在五月初五這天,全家人會穿上傳統的韓國服裝聚集在一起吃飯聊天;傳統的食品有車輪餅食,類似我們的煎餅,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蔥粒等煎成的,但他們不吃粽子。游戲活動有蕩秋千等,此外還有一些民俗戲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劇以及民謠演唱,蕩秋千比較常見,但不劃龍舟。
    韓國人喜歡在端午節(jié)的正午時分將用黃紙紅字寫成的條幅貼在堂屋或者頂樓的墻上,這個條幅被稱為端午符,目的是為了驅除一年的晦氣、保佑家族的平安。
    在端午節(jié),親友之間互贈端午扇也是韓國流行的風尚。由于端午節(jié)時正值夏日,扇子可以趕走暑氣,為人們帶來一絲涼意。據說在李氏朝鮮朝代,宮廷中人們會自制扇子進貢給皇帝;在民間,同樣流行制作扇子贈予長輩的風俗,而長輩之間也會互贈扇子、祝福安康。
    韓國端午節(jié)和中國端午節(jié)的區(qū)別
    中國端午節(jié)的許多習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縷,劃龍舟、紀念屈原等習 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并不存在。但韓國江陵地區(qū)的端午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祭祀、演戲、游藝是其主要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 容,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傳統江陵端午祭是現在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jié)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qū)都有端午習俗,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jié)u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qū)完整地保存著。
    端午習俗教案篇八
    在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叫屈原。他被皇帝開除了,因為他受到了叛徒的挑釁。但他仍然熱愛他的國家。他終于跳進了河里。后來,人們有了今天的端午節(jié)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jié)日特色已不復存在。然而,閩南仍有濃厚的民俗風情。
    早上,每個人都會去割艾草。剪下的艾草掛在門前和屋后。整條街都是一片綠色,仿佛成千上萬條綠色圍巾在風中飄揚。這種艾草意味著驅除蚊子、昆蟲和邪靈。
    艾草祛邪的民俗流傳至今,十二點更是令人難忘。
    中午12點。每家每戶都提著水壺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洗腳或洗臉,可以洗去你的厄運。之后,人們將聚集在河邊進行祭祀。不僅跪下,而且在貢品平臺上還提供許多祭品,如雞、鴨、魚、酒、水果和蔬菜。當然,最重要的巧克力餅并不短缺。最后,其中六只被扔進河里喂魚和蝦。(這樣屈原的尸體就可以躺在海底)祭品結束了。其余的貢品可以帶回家吃,以獲得一些運氣和帶來好運。
    下午,端午節(jié)的另一個高潮;采蓮。在一個穿著糟糕的醉漢的引導下,他帶著一個木制龍頭。龍首雕刻栩栩如生,眼睛明亮,威嚴神圣不可侵犯。隨后是鑼鼓、花童等。游行隊伍將進入每家每戶,舞動旗幟,拂去灰塵。主人應該招待客人,并送他們一些糖果和餅干。這支隊伍有十多米長,由數百人組成。鞭炮聲不絕于耳,鑼鼓聲響徹天空。動力真的不同!
    在端午節(jié),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得到一份禮物;香囊。顏色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繡有一些美麗的圖案。據成年人說,香包里有很多好東西。余繼祥,帶著長輩們對孩子們的完美祝愿。
    閩南的端午節(jié)總是那么獨特和難忘!
    端午習俗教案篇九
    端午節(jié)是我們傳統的節(jié)日,在該節(jié)日里,有哪些傳統的風俗習慣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褒堫^”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蹦媳背瘯r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xx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習俗教案篇十
    在我國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人物的,每年端午的亮點就是粽子和劃龍舟了,我國的地區(qū)文化差異是非常大的,而且每個地方的慶祝方式和節(jié)日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你對臺州的端午節(jié)習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傳統節(jié)日為你解析。
    同個臺州,北邊的臨海、仙居、天臺等地,端午是吃粽子,而南邊的椒江、路橋、黃巖和溫嶺吃的卻是食餅筒,溫嶺那邊還會吃麥餅。
    臺州人吃粽子名堂挺多,不僅品種繁多,而且用料考究,有米粽、肉粽、豇豆粽、蜜棗粽,形狀則有六角粽、三角粽、四角粽等。
    當地人稱這種叫“斗米蟲”的蟲子具有強身健體、清涼解毒、生津開胃的奇效。據《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國藥典》記載:食用該蟲后身體強壯,可治麻毒內陷、痱疹、無名腫毒。而《溫嶺縣藥物資源名錄》也記載,可治小兒營養(yǎng)不良,筋骨痛,小兒初生不乳。在澄江當地,一條蟲子最貴可賣50元。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從醫(yī)學上說,艾葉和菖蒲的莖、葉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可入藥。所以,在端午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插上菖蒲做的“避邪劍”或艾條,也有些人會插在衣服的扣子上。在臺州,一到端午,賣艾葉和菖蒲的小販就會走街串巷叫賣,聞聲的人們也會買上一把,做成“避邪劍”掛在家門口,或再造幾把劍給小孩子嬉戲用,樂趣頗多。
    端午習俗教案篇十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艾節(jié)、端五、重午、午日、夏節(jié)。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中國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習俗教案篇十二
    鄂州百姓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敬仰與懷念之情,還在各地修建了一些建筑物,供人們祭祀紀念。
    史載,明正德年間,副使惲巍在西山絕頂(現西山松風閣北面)建望楚亭一座,取屈原詩“乘鄂渚而反顧兮”之意。后毀重建,以示對屈原的懷念。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城區(qū)小東門外建有“三閭大夫廟”,在縣東北。祀屈原,俗傳屈原之女尋父至此,故立廟祀之?!敖袢偞蠓驈R,在縣治小東門外江濱,額題‘忠潔王廟’(后來毀掉)?!?BR>    因受時代和地理環(huán)境變遷的影響,鄂州地區(qū)端午節(jié)有些習俗消失了,如喝雄黃酒,當代人知道有毒副作用后,不再飲用了,有的習俗則保留了下來,沿襲了幾千年。在華容一帶,出嫁之女,此日要回家探望父母;各地有吃粽子、咸蛋的習俗;臨江還有用獨蒜及艾葉煮蛋吃的風俗;食品店用木模制作并售賣芝麻糕和綠豆糕等食品。
    龍舟競渡要在農歷五月初三至初五舉行。龍舟按地區(qū)分白、黃、紅、青四色,約百余只,各船槳手(又稱“橈子”)均著龍舟本色服裝及頭巾。競渡時,南湖(現已成為明堂體育場)四周銃炮齊鳴,各槳手高呼口號:“橈子!?。∴类类馈彼嫔?,百舟競發(fā);湖岸上,觀者如潮,氣氛熱烈。獲獎物品多置于彭家山、九曲亭及魁星閣(今明塘路新世界商廈東北)等處。各船選手棄船搶岸后還要長跑一段,后來居上者必須從側面抄上前面一名選手,到達終點,才算奪標。
    端午節(jié)后,人們將艾葉剪短泡入溫水盆內,用水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祛痱止癢。
    清光緒《武昌縣志》載,鄂州端午節(jié)習俗還有“俗謂初五為小端陽,十五日為大端陽”。農歷五月十五至十八為大端午節(jié),有放神船的盛舉,俗稱“茅船會”。神船俗稱茅船,下面用舊木船底做神船底,上扎2層樓閣,飛檐翹角;前扎龍頭,后扎鳳毛,中間扎有金花圣母等數十尊神像,神像著繡花緞子衣服,戴的耳環(huán)系純金制成(船放入大江時,衣服、耳環(huán)都取下來,次年再用),神像栩栩如生。
    1949年后,端午習俗保留了吃粽子和用雄黃酒涂抹小伢身體以避蟲害的習俗。五月初五這天,家家戶戶均插菖蒲、艾葉于門首及窗戶上;中午,點燃雄黃熏于室內陰暗角落,如床、柜、箱子的底部暗處,用舊臉盆燒中草藥末燃煙,以熏蟲之用;從中藥鋪購回配好的中藥香料粉,用針縫于布綢做成的香袋中,掛在身上。
    澤林鎮(zhèn)澤林村紀念屈原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之間,據說是澤林人民得到屈原沉江消息時已是五月十五了,故一直延續(xù)下來,每年端午風俗要祭游龍舟、唱會戲。1993年,澤林重啟這種民間活動,除了游旱龍舟、唱會戲之外,還舉辦吟詩作賦、書畫展等活動。
    在梁子湖區(qū)沼山鎮(zhèn),還有穿花龍舟表演習俗,20xx年開始,曾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龍舟大賽活動,獲得金獎和銀獎。
    近年來,龍舟競渡活動也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