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專業(yè)19篇)

字號:

    總結是對努力付出的一種認可和獎勵。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是寫一篇完美總結的有效途徑。下面是一些寫作總結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一
    《竇娥冤》(關漢卿)。
    1、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福貴又壽延。
    2、天地也!作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
    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4、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二
    1、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的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1、誦讀并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三、教學難點。
    1.在誦讀中滲透正字正音、辨詞析句、層次疏理、文意理解、語言鑒賞等多項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
    2.掌握全文比喻和對比論證的特點。
    四、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結合書后思考練習題預習課文。
    五、教學過程。
    1、解讀第一段(7分鐘)。
    1)回憶上個課時的內容并結合學生自主預習的結果,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學習不可以停止)。
    2)齊背誦第一段后,提問:
    a.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
    b.運用什么方法論述的?
    d.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e.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
    f.“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
    g.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問題層層遞進,學生回答一個接一個問題時思考,本段的主旨即學習的意義為何?)。
    3)教師總結。
    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yōu)椤吧啤?。這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fā)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2、解讀第二段(7分鐘)。
    1)同學們一起背誦第二自然段。
    2)提問:
    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第一層闡明什么內容?
    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么關系?
    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用哪幾個比喻?
    (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導學生自主剖析第二段的層次和主旨--學習的重要性)。
    3)教師總結。
    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
    3、解讀第三段(7分鐘)。
    1)引導學生仿照第二段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第三段(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
    4、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
    5、布置作業(yè):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議論文,論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適當運用比喻論證法。
    劉里。
    [勸學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三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zhàn)爭后,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并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fā)展,并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fā)展階段表。
    階段時間原因表現影響認識。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yè)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到一戰(zhàn)前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yè)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短暫春天。
    b.“實業(yè)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zhàn)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輕工業(yè)發(fā)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yè)家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b.國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經濟政策(“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fā)展。發(fā)展顯著,民族工業(yè)在國民生產總值中逐漸占主導地位。
    萎縮抗戰(zhàn)勝利后(1945—1949)a.美國的經濟掠奪。(《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新二十一條”)。
    b.官僚資本的排擠。
    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國統(tǒng)區(qū)的工業(yè)體系趨于瓦解。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四
    1、原始農業(yè)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yè)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yè)的傳統(tǒng)耕作方式形成。
    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3、古代水利建設概況。
    1、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fā)展。
    2、春秋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
    都江堰。
    3、秦:靈渠。
    4、兩漢:西漢漢武帝親到黃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東漢王景治黃河才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
    5、隋煬帝:開通了大運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
    6、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y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還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yè)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yè)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順序:麻葛絲棉。
    (2)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qū)。
    (3)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yè)也有相當大的規(guī)模,朝廷征收民間紡織品的數量相當可觀。
    2、冶金業(yè)主要成就: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特點:分布廣,規(guī)模大,水平高。戰(zhàn)國以后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3、制瓷業(y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fā)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五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fā)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中國封建社會開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戰(zhàn)國、秦、漢,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fā)展”時期,又經過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滅陳,重新統(tǒng)一南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新的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BR>    二、講授新內容。
    板書: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1、南北重歸統(tǒng)一。
    提問:為什么說是同歸統(tǒng)一?
    581年,北周外戚隨國公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年號開皇。因怕時運隨之而走,去掉“走之”,稱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重新統(tǒng)一的條件已經成熟。(板書: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tǒng)一。
    提問:南北朝的王朝順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西魏由北周替代。東魏由北齊替代。北周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時間581年,定都長安。(副板書)。
    南朝為宋、齊、梁、陳,都以建康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滅陳,重新統(tǒng)一南北方。晉王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是滅陳大軍的統(tǒng)帥之一。(副板書)。
    板書:(581—589—618)。
    1隋朝統(tǒng)一的原因。
    2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
    提問:看圖隋朝的疆域四至。(相當于現在中國除去內蒙西藏的領土大小。南邊到越南,東邊到朝鮮交接,北邊到內蒙南邊,西邊到新疆以西。)。
    隋文帝楊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杰出皇帝。領導完成祖國南北方的重新統(tǒng)一。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期間國家統(tǒng)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fā)展,史稱隋文帝的統(tǒng)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出示《隋朝大運河圖》)。
    時間:公元605年。解釋三點四段五河六省(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2.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3.開運河的意義。
    四、隋朝的覆滅。
    隋煬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有名的暴君,他為了滿足奢侈生活和虛榮心,營建東都洛陽,修豪華的宮殿;沿運河南下游江都;三次對高麗作戰(zhàn)。他濫用民力,征發(fā)的徭役兵役負擔遠遠超過人民可承受的極限。終于,人民大起義爆發(fā),全國起義農民達幾百萬,重要的有30多支。隋朝的統(tǒng)治在人民起義的打擊下陷于瓦解。隋朝的官吏,也趁機打起反隋旗號。太原起兵的李淵渡黃河占領長安,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與民約法,廢除苛政,爭得政治與軍事上的主動權。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殺隋煬帝。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板書設計】。
    一、南北重歸統(tǒng)一。
    1.隋朝的建立時間;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
    2.隋朝的統(tǒng)一(581—589—618)。
    1隋朝統(tǒng)一的原因。
    2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
    3.隋朝初年經濟繁榮。
    1表現:人口、墾田、糧食。
    2原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二、大運河的開通。
    1.開通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六省)。
    2.時間:公元605年。
    3.開運河的原因(目的)。
    4.開運河的意義。
    三、隋朝的覆滅618年。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六
    1.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2.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從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詠懷古跡(其三)(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4.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
    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停濁酒杯。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七
    2.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原句:這座空中樓閣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內設計和其他的裝飾。(《我的空中樓閣》)“空中樓閣”重在說明沒有根基,脫離實際,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空想等。“海市蜃樓”是幻景,可比喻易幻滅的“希望”“虛幻”的前景等。
    3.意圖.企圖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我與地壇〉〉)“意圖”,指希望達到某種目的的打算,名詞;企圖,指圖謀、打算,動詞,如: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企圖表現的主題并不突出。
    4.領域.范疇原句: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fā)現。(〈〈在馬克思墓前講話〉〉)二者都是名詞,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圍.“領域”,可以指認識的范圍,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會活動,使用范圍較大.“范疇”,哲學術語,只能用在思維邏輯等方面,使用范圍教小.如:本質和現象是唯物主義辨證法的基本范疇.
    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價值的發(fā)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者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經驗的情況下一點一點地尋找,對象多為方向.門徑.經驗等.有“試探”的意思.。“探索”,側重進行深入的探究,試圖發(fā)現,求得隱藏的事物,對象多為本質.根源.奧秘.規(guī)律等。書面語言色彩更為嚴濃厚。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6.歷程.里程原句:北大在長期發(fā)展和斗爭里程中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tǒng),顯示的不斷鉆研、求實、創(chuàng)新、向上的優(yōu)良學風,生動的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在慶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上的講話》)“歷程”指經歷的過程?!袄锍獭敝赴l(fā)展的過程。
    7.喧鬧?喧嘩?喧嚷?喧擾.?喧騰原句: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胡同文化》)喧鬧:喧嘩且熱鬧,如:喧鬧的城市。喧嘩:聲音大而雜亂,如:笑語喧嘩。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如:人聲喧嚷。喧騰:喧鬧沸騰,如:工地一片喧騰。
    8.安土重遷?安居樂業(yè)原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大不愿意搬家。(《胡同文化》)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安居樂業(yè):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勞動。
    9.微薄?淺薄原句:這條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樣波瀾滾滾,但對于需求淺薄的村民來說,已經綽有余裕。(《寬容序言》“微北,微小單薄,數量少;淺薄,指缺乏學識或修養(yǎng),或指思想輕福。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八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zhàn)爭后,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并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fā)展,并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fā)展階段表。
    階段時間原因表現影響認識。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yè)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到一戰(zhàn)前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yè)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短暫春天。
    b.“實業(yè)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zhàn)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輕工業(yè)發(fā)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yè)家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九
    1.服飾(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tǒng)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橐鲲L俗的變遷特征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
    1、全國解放前夕,國統(tǒng)區(qū)經濟趨于崩潰的原因有: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戰(zhàn)爭的破壞。
    2、“一五計劃”的目的: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國家。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其特點是:同時并舉。
    4、“一五計劃”中工礦業(yè)建設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
    5、“一五計劃”的意義:為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6、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義是: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以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9、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核心為調整。調整的含義是: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
    12、1966年國民經濟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有: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_**海沒有擴展到經濟領域。
    13、1967、1968年國民經濟呈下降趨勢的原因:“_**擴展到經濟領域。
    14、1973年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是:復蘇。原因是: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15、1975年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
    必修二歷史學習方法。
    改善記憶效率的策略。
    必修二歷史學習技巧。
    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和規(guī)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fā)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fā)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fā)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一
    1.服飾(1)中山裝與旗袍是近現代民族服飾。
    (2)近代,中國男子的流行服飾有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
    (3)階段。
    第一個階段:鴉片戰(zhàn)爭后到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階段的階段特征為中式與西式、傳統(tǒng)和現代服飾并存;具體表現在長袍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裝、中山裝、旗袍更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服飾。
    第二個階段:新中國建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時期由于政治上的影響,階段特征為與革命相關的服飾成為主流;具體表現在列寧裝、制服裝、綠軍裝成為社會的流行。
    第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階段特征為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具體表現在,服飾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觀大方轉變,各種款式的服裝層出不窮。
    2.飲食結構: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傳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開始出現西化的趨向,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4.習俗風尚:
    (1)促使變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
    (2)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橐鲲L俗的變遷特征是刪繁就簡。
    5、影響中國近現代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維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動。
    6、中國近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習俗變遷的特點。
    (1)在鴉片戰(zhàn)爭后直至民國時期經歷了由盲目排外向學習西方、由過去的封建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趨進的過程,呈現出既追新慕異、去土存洋,又新舊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國后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又重新趨于封閉化、獨立化。
    (3)改革開放以后,由于觀念的轉變,與世界聯系愈加緊密,逐漸又跟上了國際的潮流。
    7.交通:牽引動力由人力、畜力向機械動力演進,是交通近代化的趨勢。
    (1)中國有自己的自行車制造廠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軌電車,1924上海公共汽車。
    (2)中國近代輪船業(yè)發(fā)端于洋務運動時期。(1865年,中國終于建造成了自行設計的第一艘輪船。)民航事業(yè)起始于20世紀代。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二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zhàn)爭后,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并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fā)展,并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fā)展階段表。
    階段時間原因表現影響認識。
    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a.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b.外商企業(yè)豐厚利潤的刺激。
    c.洋務運動的誘導。抵御了列強的經濟侵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1.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2.要實現近代化,必須實現民族獨立。
    初步發(fā)展從甲午戰(zhàn)爭到一戰(zhàn)前a.列強的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自然經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c.“實業(yè)救國”的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短暫春天。
    b.“實業(yè)救國”的影響。
    c.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d.一戰(zhàn)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輕工業(yè)發(fā)展較快;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yè)家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三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chuàng)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yè)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yè)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fā)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qū)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qū))、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q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qū)、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
    (4)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1988年。
    (5)1990年開發(fā)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四
    1、數學知識:掌握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有關性質;。
    2、數學能力: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類比學習,培養(yǎng)學生類比歸納的'能力;。
    歸納——猜想——證明的數學研究方法;。
    3、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分類討論,函數的數學思想。
    重點:等比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如何通過類比利用等差數列學習等比數列;。
    難點:等比數列的性質的探索過程。
    教學過程:
    1、問題引入: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類特殊的數列——等差數列。
    問題1:滿足什么條件的數列是等差數列?如何確定一個等差數列?
    (學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要想確定一個等差數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項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數列的首項a1和d,那么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板書)an=a1+(n-1)d。
    師:事實上,等差數列的關鍵是一個“差”字,即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
    (第一次類比)類似的,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問題2: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叫做……數列。
    (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法,對于“和”與“積”的情況,可以利用具體的例子予以說明: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和”(或“積”)等于同一個常數的話,這個數列是一個各項重復出現的“周期數列”,而與等差數列最相似的是“比”為同一個常數的情況。而這個數列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數列了。)。
    2、新課:
    1)等比數列的定義:如果一個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于同一個常數,那么這個數列就叫做等比數列。這個常數叫做公比。
    師生共同簡要回顧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推導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導:(師生共同完成)。
    若設等比數列的公比為q和首項為a1,則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數列的性質:
    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等比數列的性質。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發(fā)現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之間似乎有著相似的地方,這為我們研究等比數列的性質提供了一條思路:我們可以利用等差數列的性質,通過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性質。
    問題4:如果{an}是一個等差數列,它有哪些性質?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引導學生通過具體例子,尋找規(guī)律,如:
    3、例題鞏固:
    例1、一個等比數列的第二項是2,第三項與第四項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項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項等比數列{an}中,a6·a15+a9·a12=30,則log15a1a2a3…a20=_10____.
    (本題為開放題,沒有唯一的答案,如對于{cn}:2,4,8,16,……,2n,……,則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項是等差數列中的第2k-1項。關鍵是對通項公式的理解)。
    1、小結: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有關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以及它的性質,通過今天的學習。
    我們不僅學到了關于等比數列的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學會了由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思維的過程。
    2、作業(yè):
    p129:1,2,3。
    1、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首先作為等比數列的第一節(jié)課,對于等比數列的概念、通項公式及其性質是學生接下來學習等比數列的基礎,是必須要落實的;其次,數學教學除了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科學的研究方法,等比數列是在等差數列之后學習的因此對等比數列的學習必然要和等差數列結合起來,通過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的類比學習,對培養(yǎng)學生類比——猜想——證明的科學研究方法是有利的。這也就成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2、教學設計過程: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通過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類比得出等比數列的定義;。
    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
    3)等比數列的性質;。
    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復習等差數列的定義及其通項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學生回顧舊。
    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聯想,為類比地探索等比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奠定基礎。
    在類比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再對幾個具體的數列進行鑒別,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認識規(guī)律,使學生體會觀察、類比、歸納等合情推理方法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數列的定義之后,探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又是一個重點。這里通過問題3的設計,使學生產生不得不考慮通項公式的心理傾向,造成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從而使學生主動完成對知識的接受。
    通過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的比較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為下面類比學習等比數列的性質,做好鋪墊。
    等比性質的研究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通過類比。
    關于例題設計:重知識的應用,具有開放性,為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五
    民權主義:創(chuàng)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增長的歸國家所以,由國民共享。
    局限性:1.時代局限: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2.階級局限: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的綱領(因而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會,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
    19,辛亥革命爆發(fā),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tǒng)治。
    19,孫中山根據三民主義原則制訂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舊三民主義發(fā)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內容:對外獨立,對內平等。
    民族主義:一為中華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jié)約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六
    《新青年》的誕生:
    19,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新文化運動: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白話文運動的意義: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開啟民智,有利于擴大民主社會的群眾基礎)。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沖擊正統(tǒng),宣傳西學,傳播馬列,鼓動五四,催生中共。
    19,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標:1、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其思想情感和人格魅力。
    2、賞析情、荷、塘、月四者交融的境界。
    3、積累通感等手法。
    重點難點:
    重點:對情景交融的意境和手法的把握,難點:對本文主題的解讀。
    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朗讀,理清思路:
    三個部分:1--3。
    4--6。
    7--最后。
    情感線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
    猛一抬頭,已到自己的門前。
    二、欣賞品讀1--3。
    1、情感:不寧靜--悄悄--幽靜--寂寞--且受用--想排遣不寧靜。
    2、為什么不寧靜?私事?公事?(從第三自然段的感慨看出是公事)。
    3、結合作者經歷分析背景:路(革命或反革命)--保護學生--參與學生抗議--李公樸聞一多的死--成為斗士--拒絕吃救濟糧--民族尊嚴。(深化不寧靜的內涵)。
    第二課時。
    三、欣賞品讀4--6。
    1、月色下的荷塘:葉--花--香--波--水(比喻、擬人、通感)。
    2、荷塘上的月色:瀉--浮--洗。
    影--畫--名曲。
    3、荷塘四周:樹--山--燈--蟬聲蛙聲。
    4、感情:陶醉于荷塘月色之中--淡淡的喜悅。
    回到現實--失落。
    5、荷花的象征。
    6、情景交融意境的分析:情中見景,景中含情。
    7、語言:精雕細刻,華麗朦朧。
    第三課時。
    四、品讀7--最后。
    1、解讀兩首古詩,想象采蓮情事。解釋六朝、雙關手法。
    2、為什么想起古詩美好的光景?(向往美好,逃避現實,無法脫離現實)。
    3、概括主題:(政治、理想、生活、鄉(xiāng)愁等角度)不滿現實,向往美好,逃避現實,無法逃避,彷徨苦悶。
    五、總結: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語言賞析:
    3、多種手法的運用。
    4、多重主題。
    蕭雨。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八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jié)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jié)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jié)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fā)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jié)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fā)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yè)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jié)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jié)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yè)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jié)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jié):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人教版數學必修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等史實。理解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工業(yè)壓迫的史實,學會史論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掌握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所進行的斗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帝國主義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與摧殘;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府對民族工業(yè)的摧殘與破壞;民族資產階級斗爭的目的。
    難點: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與中華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
    教學建議:
    (1)首先讓學生回憶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指出發(fā)展曲折,設問:為什么中國民資發(fā)展曲折緩慢呢?由民族資本主義受雙重壓迫的漫畫導入新課。
    (2)“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目,教師需要講述兩方面問題: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然后結合教材,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壓迫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3)“在斗爭中求發(fā)展”一目,則需要依據教材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斗爭具體的一些表現。最后教師需要總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受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可能有充分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