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解和運用書中的知識和思想。首先,要充分理解書籍的主旨和核心觀點,從整體上把握書籍的結構和發(fā)展脈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l(fā)和靈感。快來看看吧,也讓我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讀后感吧。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一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yōu)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xiàn)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tǒng),直面現(xiàn)實而發(fā)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xiàn)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tài)。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xiàn)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绷簩嵡锏纳⑽漠攲俸笳?。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xiàn)了“以理節(jié)情的心態(tài)、恬靜安詳?shù)男木撑c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庇终f:“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yè)的,凡是以正當?shù)膽B(tài)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zhàn),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小品動筆于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qū),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tǒng)統(tǒng)以舍為名。1949年赴臺,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閑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二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雅舍談吃讀后感。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吹揭患倚〉辏贾藐愒O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熱熱的面皮,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3.讀后感大全。
4.讀后感400字。
6.《傷仲永》讀后感。
10.《好嗎好的》讀后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三
梁實秋將多年來的讀書札記、書信和詩歌收錄在這本《雅舍隨筆》,這本書題材豐富多樣,文筆精妙既涉獵外國文學,又有古詩詞,還有自己寫的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學貫中外,通曉古今,博覽全書。讀書札記中他獨到的見解,書信中感受到他的真情實感,詩歌中飽含人生的感悟,讀完讓人受益匪淺。
我們都知道梁實秋是以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而聞名中外的,他對外國文學有很深的研究,這在讀書札記中就有所體現(xiàn)。不管是亞瑟王,莎士比亞,約翰遜的字典還是桑德福與冒頓這種兒童讀物,都有很深的體會。尤其是關于莎士比亞的解讀,見解獨到與眾不同,消除人們對莎翁的一些誤會。梁實秋對林肯告別春天一文中對林肯演講詞的簡潔精煉推崇備至,這從他個人的其他作品中能能看出他直截了當,典雅凝練的風格。此外,他還總結出具備歷史小說的幾點條件,異常深刻。
對古詩詞,梁實秋提出不必為賢者諱,他就很直接的指出杜甫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意義嫌晦,構想平庸。同樣,精妙的地方他同樣給與贊揚,如評價《詞林摘艷》中的戲曲詞調明白曉暢,樸素天真,是其可喜處。讀書札記中還表現(xiàn)出他細膩的一面,他在杜詩中對于“喪家犬”中喪的讀音的看法可以看出來。在梁實秋的那堆書信中,可以讀書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和思念之情,身在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在老伴意外去世后的通過書信表達出的哀傷,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讓我們認識到了書外的梁實秋。
《雅舍隨筆》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梁實秋,他的赤誠感染了每一個讀者。讓我們讀懂他的內心和人生。“快樂本身就含有苦惱;快活若不含有幾分苦惱,苦惱會從外邊慘進去的。”這大概是也他對人生最高的領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四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飴。
《雅舍談吃》一書中收錄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過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風自然親切,仿佛都是信手拈來,毫無矯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點像是雜文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他寫的大多數(shù)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窩頭、火腿、咖喱雞、醋溜魚、魚丸,也寫飲酒、喝茶、康乃馨牛奶,親切的就像是老一輩在對你嘮嗑??粗夸浘拖窨粗环莘葚S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動。
梁實秋先生說:“雖然飲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調而能達到藝術境界,則必須有充裕的經濟狀況。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談不到什么食譜。只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適的狀態(tài)之下,烹飪術才能有特殊發(fā)展?!币虼酥熠A椿與梁先生不同之處在于,《肥肉》一書中更多的講述一代人,在那個滿是饑餓的時代里,吃都實屬不易,更不要說是肉。而透過一塊現(xiàn)代人大多舍棄的油膩的食物,穿越歷史,當或悲或喜的記憶紛至沓來,該是何等矛盾的情感?聽如今文壇上的才子們講起那段與饑餓的共同記憶,不禁會有所觸動。兩本書雖然同是講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歷史版的沉痛,《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
遠去的吆喝、飄香的美味、揮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經幻化成風,悄然入夢。書中寫道:“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精湛的絕活凸顯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軼事。老一輩人對于生活真實的態(tài)度,仿佛瞥見一位白胡子老爺爺立于身側,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與理想不可拋。”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點、風俗,雖然已經隨時代的變遷黯然不見了,但是再走過那些舊時的尋常巷陌,熟悉的記憶又會在怵然間奔涌而來,將你淹沒。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對于喜歡的吃的更是寫道:“每個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庇謱τ诓幌驳娜毡旧~片又嫌它軟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卻對西湖樓外樓的“魚生”贊不絕口。這樣一個真性情的老先生讓我們懷戀,懷戀他對喜愛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時欣喜,有時愛嘮叨,有時情到深處又感傷的文字傾倒。
個中緣由,我覺得用張愛玲的話,再合適不過。她說:“做成的蛋糕遠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華全在烘焙時期的焦香。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BR> 張愛玲懷戀的爐膛里冒起的青煙;朱贏椿所記錄的是饑餓時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實寫的不過是對于故土的深深眷戀。而《雅舍》文字的動人之處,正是對似水年華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五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誘惑,歷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擺下,更是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梁實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種“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負”的那一類人。我喜歡美食,喜歡親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過程。讀了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個和我有著相同觀念的朋友。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君子不一定要遠庖廚。這個觀點和我是相同的。因為烹飪不只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一種過程。從小我就非常羨慕那些餐廳里的大廚,羨慕他們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為熱愛和一份傳承,如同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書中不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樓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記憶中家鄉(xiāng)里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經過細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臨摹記憶。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對鄉(xiāng)味的懷念。
讀著“芙蓉雞片”,我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后開始挽起袖子也想試試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雞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油光,酣暢淋漓。
《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寫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塵世煙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六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xiàn)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側莵頍o奈一笑??吹贸鰜碜髡邔τ趪鴮W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tài)。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xiàn)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lián)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很多,其中有問題,還有很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yè)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颈磉_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痹偃缡恰澳腥硕喟胱运?。”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笨炊嗔四切└哐潘囆g,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jù)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lián)系了很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很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tài)的看法。有很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可能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七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鳎L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碧K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八
粱實秋,原名梁治華,字秋實。祖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fā)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fā)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報》。
1923年留學美國。1926年回國,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并主編《新月》等刊物。1949年遷居臺灣,曾任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研究所主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編輯譯館館長。梁實秋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評論,兼長翻譯,成就非凡。主要有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秋實雜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另外還著有《英美文學史》等。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翻譯家。
題目解析。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續(xù)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實秋作為散文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雅舍小品》開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為“雅舍”,實際上是記述半山腰的一間陋室。明明是“陋”,卻偏要稱“雅”,這表現(xiàn)了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自嘲、自諷,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態(tài)。
歷代文人寫自己居住的樓、室、齋、園的文章很多。盡人皆知的《陋室銘》字數(shù)不多,著重在表心跡,至于劉禹錫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實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繪淋漓盡致,使讀者身臨其境。
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閑來之筆。但在讀到“磚柱”“木頭架子”“瓦”“竹南墻”“泥灰”的同時,也從“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體會到作者不滿的情緒。既不滿卻又對“好感油然而生”,可見其幽默。
由此,我們便能理解為什么作者評價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經濟”一詞,為什么在寫到“雅舍”的時候用了引號。像“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這樣的句子用詞逼真、細膩,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但在“贊美”“雅舍”的.語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飯后鼓腹而出”似漫畫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現(xiàn)出作者處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無限。辛酸,而他偏以曠達超脫的胸襟從容視之,以寬緩舒和的語氣予以,調侃,自具雅人情致,別有況味。論住處,作者說:“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睂橛阎?,作者說:“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
論生活環(huán)境,作者似乎是在審美:“鄰人轟飲作樂,唯晤詩章,隅隅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難而來,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卻能挖掘出它的許多可人之處,柳話聽聲,鑼鼓聽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現(xiàn)著作者閑適、散淡、不與人爭的生活態(tài)度。從對“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厭煩中.我們看到作者用了“騷擾“”“猖撅”,這或可理解為作者內心的不滿,對生活、對戰(zhàn)爭的不滿,回設有直抒胸臆的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對“月夜”“細雨”的欣賞,對“簡樸”之風的追求,對“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在談話中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獨白,一是靜聽,一是互話。
談話不是演說,更不是訓話,所以一個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時間,不可以長篇大論的絮聒不休,旁若無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別發(fā)達,一開口便不能自休,絕不容許別人插嘴,話如連珠,音容并茂。他講一件事能從盤古開天地講起,慢慢的進入本題,亦能枝節(jié)橫生,終于忘記本題是什么。這樣霸道的談話者,如果他言談之中確有內容,所謂“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亦不難覓取聽眾。在英國文人中,約翰遜博士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咖啡店里,他一開口,老鼠都不敢叫。那個結結巴巴的高爾斯密一插嘴便觸霉頭。siroracle在說話,誰敢出聲?約翰遜之所以被稱為當時文藝界的獨裁者,良有以也。學問風趣不及約翰遜者,必定是比較的語言無味,如果喋喋不已,如何令人耐得。
有人也許是以為嘴只管吃飯而不作別用,對人乃鉗口結舌,一言不發(fā)。這樣的人也是談話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為談話,和演戲一樣,是需要聽眾的,這樣的`人正是理想的聽眾。歐洲中古時代的一個嚴肅的教派carthusianmonks以不說話為苦修精進的法門之一,整年的不說一句話,實在不易。那究竟是方外人,另當別論,我們平常人中卻也有人真能寡言。他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他的背上應有銘曰:“今之慎言人也。”你對他講話,他洗耳恭聽,你問他一句話,他能用最經濟的辭句把你打發(fā)掉。如果你恰好也是“毋多言,多言多敗”的信仰者,相對不交一言,那便只好共聽壁上掛鐘之滴答滴答了。鐘會之與嵇康,則由打鐵的叮當聲來破除兩人間之岑寂。這樣的人現(xiàn)代也有,相對無言,莫逆于心,巴答巴答的抽完一包香煙,興盡而散。無論如何,老于世故的人總是勸人多聽少說,以耳代口,凡是不大開口的人總是令人莫測高深;口邊若無遮攔,則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道剪裁的就更少了。寫文章講究開門見山,起筆最要緊,要來得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談話亦然。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為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常見有客來訪,賓主落座,客人徐徐開言:“您沒有出門啊?”主人除了重申“我沒有出門”這一事實之外沒有法子再作其他的答話。談公事,講生意,只求其明白清楚,沒有什么可說的。一般的談話往往是屬于“無題”“偶成”之類,沒有固定的題材,信手拈來,自有情致。情人們喁喁私語,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談到無可再談,則“此時無聲勝有聲”了。老朋友們剪燭西窗,班荊道故,上下古今無不可談,其間并無定則,只要對方不打哈欠。禪師們在談吐間好逞機鋒,不落跡象,那又是一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企望得到的。善談和健談不同,健談者能使四座生春,但多少有點霸道,善談者盡管舌燦蓮花,但總還要給別人留些說話的機會。
在技巧上,談話也有些個禁忌?!霸挼娇谶吜舭刖洹?,只是勸人慎言,卻有人認真施行,真?zhèn)€的只說半句,其余半句要由你去揣摩,好像文法習題中的造句,半句話要由你去填充。有時候是光說前半句,要你猜后半句;有時候是光說后半句,要你想前半句。一段談話中若是破碎的句子太多,在聽的方面不加整理是難以理解的。費時費事,莫此為甚。我看在談話時最好還是注意文法,多用完整的句子為宜。另一極端是,唯恐聽者印象不深,每一句話重復一遍,這辦法對于聽者的忍耐力實在要求過奢。談話的腔調與嗓音因人而異,有的如破鑼,有的如公雞,有的行腔使氣有板有眼,有的回腸蕩氣如怨如訴,有的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格格的笑,有的于說完一段話之后像鯨魚一般噴一口大氣,這一切都無關宏旨,要緊的是說話的聲音之大小需要一點控制。一開口便血脈僨張,聲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聲嘶,氣急敗壞,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談話別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詞與動詞一律用低音,甚至變成耳語,令聽者頗為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別發(fā)達,三言兩句之后嘴角上便積有兩灘如奶油狀的泡沫,于發(fā)出重唇音的時候便不免星沫四濺,真像是痰唾珠璣。人與人相處,本來易生摩擦,談話時也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筆名秋郎。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他是20世紀華語世界一代文學宗師,為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沉甸甸的著譯。他用他的生命壘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豐碑——獨力譯成四百多萬字的莎士比亞全部劇作和三卷詩歌;著成一百萬字的《英國文學史》,并選擇了一百二十萬字的《英國文學選》;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及三十多種英文詞典和教科書。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余部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19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戰(zhàn)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箲?zhàn)后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后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現(xiàn)在《雅舍》已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魯迅先生痛批梁實秋的雜文倒是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
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1940年寫于重慶。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梁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后,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于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這“舍”到底“雅”在何處?作者于“雅舍”的描寫中寄托了怎樣的情感,本文的語言風格又有何特色?這些是我們在閱讀時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跋瘛币蛔孔樱褪钦f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竟用了駢偶句式。
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點,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
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當今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當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我自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自然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弊髡呱钌畹母袊@,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不無借鑒價值。
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毋庸諱言,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3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傊渺`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你說它典雅吧,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庇秩缫猛鈬藢恕皯卸琛钡淖I評后,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一
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馃^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皼]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檬ⅲ俏仪八匆姷??!熬畚贸衫住闭嬗衅涫?!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把派帷敝愒O,只當?shù)煤啒愣郑珵叻魇?,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把派帷彼?,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梁實秋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箲?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梁實秋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梁實秋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梁實秋“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梁實秋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梁實秋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梁實秋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保凹摹奔磁R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梁實秋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梁實秋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梁實秋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梁實秋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梁實秋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梁實秋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跋嗍笥醒馈币嗫勺魅缡怯^。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總之,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后,梁實秋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范。
文學題材。
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jié)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范疇,強調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后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到傳統(tǒng)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tǒng)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說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于人性;至于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fā)生怎樣的關系,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tǒng)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于文學的價值沒有關系。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痹谶@里梁實秋說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于文學是否表現(xiàn)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tǒng)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現(xiàn)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xiàn)普遍固定之人性。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xiàn)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xiàn)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于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于:文藝要顯現(xiàn)普遍性,要顯現(xiàn)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說的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xiàn)代意義所在。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二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全書固然沒有統(tǒng)一的主題,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
梁實秋1937年來重慶,1939年移居雅舍,1946年返回北平。在重慶蟄伏期間的他寫出了風靡世界的《雅舍》。據(jù)統(tǒng)計,《雅舍》流播海內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他在重慶的舊居“雅舍”也因此出名。“雅舍”的“雅”字取同住的友人吳景超之妻龔業(yè)雅名字的最后一字。在這里,梁實秋不僅寫作了著名的《雅舍》,同時還翻譯了《呼嘯山莊》和部分莎士比亞作品。相對于高樓掩映中的老舍舊居,位于北碚蔡鍔路雅舍要好找得多,解放碑到北碚的公車都要經過這里。舊居門口石壁上刻有“雅舍”兩個大字。
簡介/《雅舍》。
1、簡析作者抓住個性描繪“雅舍”特點。
梁實秋,新月派成員,《雅舍》一文原載于1940年11月15日《星期評論》第一期,后收入散文集《雅舍小品》。
文章中,對舍之“雅”、“美”并未著幾語,簡陋正是它的個性。作者抓住它個性的特征,生動而有層次的描寫了“雅舍”的形態(tài)構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時的自然情狀,以及雅舍內的陳設,使讀者可想象雅舍雖簡陋卻又不俗的特點。并讓人感到它的可親和可愛。
2、簡析關于作者選取的于苦澀中尋覓雅趣的表現(xiàn)角度。
“雅舍”本無雅處,寒傖、簡陋,但旅居其中的作者卻頗具雅興,以他平和、幽默的心態(tài),以及文人雅士的眼光去觀照、去描繪,便將陋蔽化為樸雅,于苦澀中尋覓意趣,在詼諧中拭去煩厭與愁緒,淡化、消弭客觀存在的陰影。甚至作者還主動去翻新陳設,張揚個性,使一物一事“俱不從俗”。整篇文章因而情趣盎然,不見愁容,顯示出作者安素求樸,因陋就簡,較為曠達、超脫的心態(tài)。
梁實秋寫的《雅舍》的梗概。
(1)記敘我住的“雅舍”最是經濟(雖不能蔽風雨,卻有它的個性).
(2)記敘“雅舍”的地點荒涼.(個性之一)。
(3)記敘“雅舍”的(人、鼠、蚊)三聲.(個性之二)。
(4)記敘“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絕、細雨有趣、大雨惶悚--個性之三)。
(5)記敘“雅舍”的陳設(簡樸).(個性之四)。
(6)抒寫“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7)說明“雅舍小品”的寫作因緣.
主旨:抒寫“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皼]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檬?,是我前所未見的?!熬畚贸衫住闭嬗衅涫?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把派帷敝愒O,只當?shù)煤啒愣?,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箲?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薄跋瘛币蛔孔?,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龋此贫嘤嗟膹U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傊?,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后,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范。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三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玉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蛠韯t光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
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蔑L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的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上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shù)煤啒愣?,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把派帷彼?,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一
最近中我有幸閱讀了梁實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筆、優(yōu)雅的語調所吸引。幾個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邊享受冬日的溫暖的陽光,一邊品味《雅舍》的悠閑,可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有個學者曾經說過:““五四”以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現(xiàn)代散文,大致可分為兩代流派。一派繼承“載道”的傳統(tǒng),直面現(xiàn)實而發(fā)出進擊的純響,如魯迅所言“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同時也不斷錘煉散文的藝術;一派延伸“言志”的脈絡,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書寫“美文”,融人生思辯、處世智慧和脫俗情調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地顯現(xiàn)生命氣象和人生百態(tài)。這兩派散文各有側重、異質同構、互補共榮,合而為一道現(xiàn)代散文亮麗多姿的風景?!绷簩嵡锏纳⑽漠攲俸笳?。
綜觀梁實秋的散文小品,無論是記敘個人經歷、民俗風情、還是回憶親朋師友,雅趣苦事;無論是紀游、雜感、札記,還是小品、隨筆,都體現(xiàn)了“以理節(jié)情的心態(tài)、恬靜安詳?shù)男木撑c平和沖淡的心氣”。梁實秋的散文,其精神資源來自西人的新人文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梁實秋曾自述:“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大概就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產物?!庇终f:“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學影響不少,但是在文學方面如何遣詞造句等等是中國文學影響……”
梁實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讀書、好議論”。歷史上的梁實秋霸才橫溢:五四大潮,演講鼓吹;八年清華,三趕校長;辯駁問難,拳打周作人,腳踢吳稚暉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辯論中說,“我梁實秋是把文學當做獻身的事業(yè)的,凡是以正當?shù)膽B(tài)度研究文學的都引為同志。文藝里有主義的不同,沒有偏僻的黨見。梁實秋生就的一身硬骨頭,不怕嘲罵,不避嫌疑,不惜費紙費筆費精神!……”好一個“一身硬骨”!梁實秋后來和魯迅論戰(zhàn),無疑便是這身傲骨的自照。與魯迅交手,是梁實秋第一大敗著,兩雄相撲,傲骨對傲骨,此時便要看大勢所趨了。梁實秋最終被魯迅釘上“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恥辱柱,終其一生都掙扎不脫。
雅舍小品動筆于1939年。所謂“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郊區(qū),一處叫北灣的農村,置下的幾間平房。他在那兒一直住到1948年,其間寫作的散文隨筆,統(tǒng)統(tǒng)以舍為名。1949年赴臺,地點變化了,而情志不變,他把閑常寫作的部分散文、小品、雜感、札記。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二
猶記初讀梁實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書里,雅舍談吃讀后感。課外閱讀里一小節(jié)。講迎新年團圓的吃食,一大屜一大屜的紅米、雜燴,滿漲的,是人們映著火光紅潤的臉。記得大鍋的燉肉燉雞,亂舞的粉絲,鋪著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國冷冽的風,揚起的塵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滿耳蟬鳴時去的,帶著雅舍這本書,走倦了看看讀讀,有日,趕了地鐵去故宮,累極渴極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鹽味蘇打餅,牛嚼牡丹一樣盡數(shù)咽了,也還渾身無力??吹揭患倚〉辏贾藐愒O已舊了,但一塵不染。老板娘一團和氣,裝了一碗酸梅湯給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幾塊檸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門口,學著梁老先生的樣兒,半瞇眼,一手端碗,一手支頭,一小口一小口灌飲,那烈日灼陽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愜意!我飲過好多酸梅湯,甘苦皆有,有十幾錢一瓶的,也有三錢一杯的,大酒館里,街邊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宮的酸梅湯,陽光雨露沉積起來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題,《雅舍談吃》書寫舊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國的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使人回味無窮。書中寫了好幾個制美食的好地,如東興樓、致美齋、玉華臺等,最愛的還是那道燒鴨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京烤鴨,片得飛薄,有溫溫熱熱的面皮,一大卷蔥絲黃瓜之類的,一碗烏黑的醬,鴨子帶油,油皮肉,拈兩片放到面皮上,夾了蔥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舊年的吃坊或是在歷史中湮滅,或已舊貌換了新顏,縱使街巷是對的,也尋不到了。我是吃過全聚德,對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實秋的文筆,是像水一樣清淡的,每一道豐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憶里徐徐地闡述出來,我更喜歡的,是他將故鄉(xiāng)的思念情懷一同融進去了,讀著倍感親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舊年的北京望望了。
3.讀后感大全。
4.讀后感400字。
6.《傷仲永》讀后感。
10.《好嗎好的》讀后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三
梁實秋將多年來的讀書札記、書信和詩歌收錄在這本《雅舍隨筆》,這本書題材豐富多樣,文筆精妙既涉獵外國文學,又有古詩詞,還有自己寫的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學貫中外,通曉古今,博覽全書。讀書札記中他獨到的見解,書信中感受到他的真情實感,詩歌中飽含人生的感悟,讀完讓人受益匪淺。
我們都知道梁實秋是以翻譯《莎士比亞全集》而聞名中外的,他對外國文學有很深的研究,這在讀書札記中就有所體現(xiàn)。不管是亞瑟王,莎士比亞,約翰遜的字典還是桑德福與冒頓這種兒童讀物,都有很深的體會。尤其是關于莎士比亞的解讀,見解獨到與眾不同,消除人們對莎翁的一些誤會。梁實秋對林肯告別春天一文中對林肯演講詞的簡潔精煉推崇備至,這從他個人的其他作品中能能看出他直截了當,典雅凝練的風格。此外,他還總結出具備歷史小說的幾點條件,異常深刻。
對古詩詞,梁實秋提出不必為賢者諱,他就很直接的指出杜甫詩《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不是煩形勝,深慚畏損神”意義嫌晦,構想平庸。同樣,精妙的地方他同樣給與贊揚,如評價《詞林摘艷》中的戲曲詞調明白曉暢,樸素天真,是其可喜處。讀書札記中還表現(xiàn)出他細膩的一面,他在杜詩中對于“喪家犬”中喪的讀音的看法可以看出來。在梁實秋的那堆書信中,可以讀書他對朋友的真摯情感和思念之情,身在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在老伴意外去世后的通過書信表達出的哀傷,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讓我們認識到了書外的梁實秋。
《雅舍隨筆》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的梁實秋,他的赤誠感染了每一個讀者。讓我們讀懂他的內心和人生。“快樂本身就含有苦惱;快活若不含有幾分苦惱,苦惱會從外邊慘進去的。”這大概是也他對人生最高的領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四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飴。
《雅舍談吃》一書中收錄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過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風自然親切,仿佛都是信手拈來,毫無矯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點像是雜文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他寫的大多數(shù)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窩頭、火腿、咖喱雞、醋溜魚、魚丸,也寫飲酒、喝茶、康乃馨牛奶,親切的就像是老一輩在對你嘮嗑??粗夸浘拖窨粗环莘葚S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動。
梁實秋先生說:“雖然飲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調而能達到藝術境界,則必須有充裕的經濟狀況。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談不到什么食譜。只有在貧富懸殊而社會安定、生活閑適的狀態(tài)之下,烹飪術才能有特殊發(fā)展?!币虼酥熠A椿與梁先生不同之處在于,《肥肉》一書中更多的講述一代人,在那個滿是饑餓的時代里,吃都實屬不易,更不要說是肉。而透過一塊現(xiàn)代人大多舍棄的油膩的食物,穿越歷史,當或悲或喜的記憶紛至沓來,該是何等矛盾的情感?聽如今文壇上的才子們講起那段與饑餓的共同記憶,不禁會有所觸動。兩本書雖然同是講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歷史版的沉痛,《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
遠去的吆喝、飄香的美味、揮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經幻化成風,悄然入夢。書中寫道:“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應該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蓋飲食雖為小道,也要有賴于才。名廚難得,猶之乎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精湛的絕活凸顯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軼事。老一輩人對于生活真實的態(tài)度,仿佛瞥見一位白胡子老爺爺立于身側,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與理想不可拋。”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點、風俗,雖然已經隨時代的變遷黯然不見了,但是再走過那些舊時的尋常巷陌,熟悉的記憶又會在怵然間奔涌而來,將你淹沒。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對于喜歡的吃的更是寫道:“每個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庇謱τ诓幌驳娜毡旧~片又嫌它軟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卻對西湖樓外樓的“魚生”贊不絕口。這樣一個真性情的老先生讓我們懷戀,懷戀他對喜愛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時欣喜,有時愛嘮叨,有時情到深處又感傷的文字傾倒。
個中緣由,我覺得用張愛玲的話,再合適不過。她說:“做成的蛋糕遠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華全在烘焙時期的焦香。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BR> 張愛玲懷戀的爐膛里冒起的青煙;朱贏椿所記錄的是饑餓時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實寫的不過是對于故土的深深眷戀。而《雅舍》文字的動人之處,正是對似水年華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五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抗拒美食的誘惑,歷代的文人墨客拜倒在美食的裙擺下,更是多的數(shù)不勝數(shù)。梁實秋先生大概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了。他雖不是像美食家對于美食如數(shù)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對于生活的感悟。
我是那種“唯美食和信仰不可辜負”的那一類人。我喜歡美食,喜歡親手制作美食和回味的.過程。讀了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我仿佛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一個和我有著相同觀念的朋友。
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君子不一定要遠庖廚。這個觀點和我是相同的。因為烹飪不只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而是非常讓人享受的一種過程。從小我就非常羨慕那些餐廳里的大廚,羨慕他們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烹飪的技巧可以傳授,但真正獨得之秘也不是盡人而能的。當廚子從學徒做起,從剝蔥剝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廚房里耳濡目染若干年,若不是因為熱愛和一份傳承,如同戲劇的名角,一旦凋謝,其作品便成《廣陵散》矣。
書中不僅有平常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式,也有茶樓酒肆的招牌美味,更多的是記憶中家鄉(xiāng)里走街串巷的小販叫賣的小吃。每一道菜肴都經過細致的描述,描述味道,也是在臨摹記憶。每道菜品都大不相同,相同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對鄉(xiāng)味的懷念。
讀著“芙蓉雞片”,我就會被飯館跑堂的剝蒜、剝蔥、剝蝦仁的麻溜勁給吸引住,讀到說山東腔的堂倌說:“二爺!甭起蝦夷兒了,蝦夷兒不香”,堂倌與食客的畫面感給吸引住。然后開始挽起袖子也想試試炸得片片薄脆的芙蓉雞片。一口下去,是不是也會吃得滿面油光,酣暢淋漓。
《雅舍談吃》更多的是對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過處盡管不精細,難得的是一位老人對故土的濃濃情意。寫的是味道,品的是人生。不停地追憶,不停地烘焙,帶著記憶和鄉(xiāng)愁的香,是吃的精華。
是啊,正如所言,初心不改,便能在塵世煙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六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xiàn)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側莵頍o奈一笑??吹贸鰜碜髡邔τ趪鴮W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tài)。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xiàn)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lián)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很多,其中有問題,還有很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yè)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颈磉_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痹偃缡恰澳腥硕喟胱运?。”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笨炊嗔四切└哐潘囆g,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jù)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lián)系了很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很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tài)的看法。有很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可能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七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鳎L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碧K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八
粱實秋,原名梁治華,字秋實。祖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fā)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fā)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報》。
1923年留學美國。1926年回國,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并主編《新月》等刊物。1949年遷居臺灣,曾任臺灣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研究所主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編輯譯館館長。梁實秋左手寫散文,右手寫評論,兼長翻譯,成就非凡。主要有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秋實雜文》,散文集《雅舍小品》,譯著《莎士比亞全集》,另外還著有《英美文學史》等。他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翻譯家。
題目解析。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續(xù)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實秋作為散文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雅舍小品》開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為“雅舍”,實際上是記述半山腰的一間陋室。明明是“陋”,卻偏要稱“雅”,這表現(xiàn)了作者對所處戰(zhàn)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自嘲、自諷,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態(tài)。
歷代文人寫自己居住的樓、室、齋、園的文章很多。盡人皆知的《陋室銘》字數(shù)不多,著重在表心跡,至于劉禹錫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實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繪淋漓盡致,使讀者身臨其境。
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閑來之筆。但在讀到“磚柱”“木頭架子”“瓦”“竹南墻”“泥灰”的同時,也從“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體會到作者不滿的情緒。既不滿卻又對“好感油然而生”,可見其幽默。
由此,我們便能理解為什么作者評價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經濟”一詞,為什么在寫到“雅舍”的時候用了引號。像“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這樣的句子用詞逼真、細膩,真實地再現(xiàn)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但在“贊美”“雅舍”的.語境里,“地板…坡度甚大”“飯后鼓腹而出”似漫畫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現(xiàn)出作者處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無限。辛酸,而他偏以曠達超脫的胸襟從容視之,以寬緩舒和的語氣予以,調侃,自具雅人情致,別有況味。論住處,作者說:“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睂橛阎?,作者說:“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
論生活環(huán)境,作者似乎是在審美:“鄰人轟飲作樂,唯晤詩章,隅隅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難而來,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卻能挖掘出它的許多可人之處,柳話聽聲,鑼鼓聽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現(xiàn)著作者閑適、散淡、不與人爭的生活態(tài)度。從對“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厭煩中.我們看到作者用了“騷擾“”“猖撅”,這或可理解為作者內心的不滿,對生活、對戰(zhàn)爭的不滿,回設有直抒胸臆的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對“月夜”“細雨”的欣賞,對“簡樸”之風的追求,對“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九
一個人在談話中可以采取三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獨白,一是靜聽,一是互話。
談話不是演說,更不是訓話,所以一個人不可以霸占所有的時間,不可以長篇大論的絮聒不休,旁若無人。有些人大概是口部筋肉特別發(fā)達,一開口便不能自休,絕不容許別人插嘴,話如連珠,音容并茂。他講一件事能從盤古開天地講起,慢慢的進入本題,亦能枝節(jié)橫生,終于忘記本題是什么。這樣霸道的談話者,如果他言談之中確有內容,所謂“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亦不難覓取聽眾。在英國文人中,約翰遜博士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在咖啡店里,他一開口,老鼠都不敢叫。那個結結巴巴的高爾斯密一插嘴便觸霉頭。siroracle在說話,誰敢出聲?約翰遜之所以被稱為當時文藝界的獨裁者,良有以也。學問風趣不及約翰遜者,必定是比較的語言無味,如果喋喋不已,如何令人耐得。
有人也許是以為嘴只管吃飯而不作別用,對人乃鉗口結舌,一言不發(fā)。這樣的人也是談話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為談話,和演戲一樣,是需要聽眾的,這樣的`人正是理想的聽眾。歐洲中古時代的一個嚴肅的教派carthusianmonks以不說話為苦修精進的法門之一,整年的不說一句話,實在不易。那究竟是方外人,另當別論,我們平常人中卻也有人真能寡言。他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他的背上應有銘曰:“今之慎言人也。”你對他講話,他洗耳恭聽,你問他一句話,他能用最經濟的辭句把你打發(fā)掉。如果你恰好也是“毋多言,多言多敗”的信仰者,相對不交一言,那便只好共聽壁上掛鐘之滴答滴答了。鐘會之與嵇康,則由打鐵的叮當聲來破除兩人間之岑寂。這樣的人現(xiàn)代也有,相對無言,莫逆于心,巴答巴答的抽完一包香煙,興盡而散。無論如何,老于世故的人總是勸人多聽少說,以耳代口,凡是不大開口的人總是令人莫測高深;口邊若無遮攔,則容易令人一眼望到底。
談話,和作文一樣,有主題,有腹稿,有層次,有頭尾,不可語無倫次。寫文章肯用心的人就不太多,談話而知道剪裁的就更少了。寫文章講究開門見山,起筆最要緊,要來得挺拔而突兀,或是非常爽朗,總之要引人入勝,不同凡響。談話亦然。開口便談天氣好壞,當然亦不失為一種寒暄之道,究竟缺乏風趣。常見有客來訪,賓主落座,客人徐徐開言:“您沒有出門啊?”主人除了重申“我沒有出門”這一事實之外沒有法子再作其他的答話。談公事,講生意,只求其明白清楚,沒有什么可說的。一般的談話往往是屬于“無題”“偶成”之類,沒有固定的題材,信手拈來,自有情致。情人們喁喁私語,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談到無可再談,則“此時無聲勝有聲”了。老朋友們剪燭西窗,班荊道故,上下古今無不可談,其間并無定則,只要對方不打哈欠。禪師們在談吐間好逞機鋒,不落跡象,那又是一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俗子所能企望得到的。善談和健談不同,健談者能使四座生春,但多少有點霸道,善談者盡管舌燦蓮花,但總還要給別人留些說話的機會。
在技巧上,談話也有些個禁忌?!霸挼娇谶吜舭刖洹?,只是勸人慎言,卻有人認真施行,真?zhèn)€的只說半句,其余半句要由你去揣摩,好像文法習題中的造句,半句話要由你去填充。有時候是光說前半句,要你猜后半句;有時候是光說后半句,要你想前半句。一段談話中若是破碎的句子太多,在聽的方面不加整理是難以理解的。費時費事,莫此為甚。我看在談話時最好還是注意文法,多用完整的句子為宜。另一極端是,唯恐聽者印象不深,每一句話重復一遍,這辦法對于聽者的忍耐力實在要求過奢。談話的腔調與嗓音因人而異,有的如破鑼,有的如公雞,有的行腔使氣有板有眼,有的回腸蕩氣如怨如訴,有的于每一句尾加上一串格格的笑,有的于說完一段話之后像鯨魚一般噴一口大氣,這一切都無關宏旨,要緊的是說話的聲音之大小需要一點控制。一開口便血脈僨張,聲震屋瓦,不久便要力竭聲嘶,氣急敗壞,似可不必。另有一些人的談話別有公式,把每句中的名詞與動詞一律用低音,甚至變成耳語,令聽者頗為吃力。有些人唾腺特別發(fā)達,三言兩句之后嘴角上便積有兩灘如奶油狀的泡沫,于發(fā)出重唇音的時候便不免星沫四濺,真像是痰唾珠璣。人與人相處,本來易生摩擦,談話時也要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梁實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筆名秋郎。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他是20世紀華語世界一代文學宗師,為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沉甸甸的著譯。他用他的生命壘起了一座座了不起的文化豐碑——獨力譯成四百多萬字的莎士比亞全部劇作和三卷詩歌;著成一百萬字的《英國文學史》,并選擇了一百二十萬字的《英國文學選》;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及三十多種英文詞典和教科書。他更以《雅舍小品》等十余部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奠定了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19梁實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
199月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發(fā)表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5月28日于《晨報》第7版發(fā)表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
1923年8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college)留學。
1924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1925年任中國海洋大學第一任外國語學院系主任。
1926年回國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
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0年在當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國立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楊振聲為國立山東大學(原國立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便邀請梁實秋(包括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tǒng)照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到山東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當時江青在國立青島大學(即山東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副刊《文學周刊》。
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創(chuàng)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離家獨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戰(zhàn)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箲?zhàn)后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后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后重返臺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現(xiàn)在《雅舍》已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魯迅先生痛批梁實秋的雜文倒是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
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1940年寫于重慶。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梁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然而.梁實秋住進后,賓客盈門,騷人墨客,常聚會于此,吟詩作畫,彈琴對弈,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1946),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雅舍其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這“舍”到底“雅”在何處?作者于“雅舍”的描寫中寄托了怎樣的情感,本文的語言風格又有何特色?這些是我們在閱讀時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曰:“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跋瘛币蛔孔樱褪钦f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竟用了駢偶句式。
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似乎“荒涼”只是別人所說,自己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真是“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既有那么多缺點,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云:“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曰:“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
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當今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當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我自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自然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弊髡呱钌畹母袊@,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不無借鑒價值。
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毋庸諱言,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3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傊渺`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你說它典雅吧,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庇秩缫猛鈬藢恕皯卸琛钡淖I評后,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一
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馃^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皼]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檬ⅲ俏仪八匆姷??!熬畚贸衫住闭嬗衅涫?!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把派帷敝愒O,只當?shù)煤啒愣郑珵叻魇?,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把派帷彼?,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堆派嵝∑贰繁闶撬纳⑽拇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梁實秋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箲?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梁實秋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梁實秋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梁實秋“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梁實秋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梁實秋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看似多余的廢話,實則表達了梁實秋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保凹摹奔磁R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梁實秋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梁實秋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梁實秋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梁實秋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梁實秋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梁實秋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跋嗍笥醒馈币嗫勺魅缡怯^。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總之,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后,梁實秋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范。
文學題材。
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jié)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范疇,強調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后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到傳統(tǒng)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tǒng)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說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于人性;至于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fā)生怎樣的關系,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tǒng)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于文學的價值沒有關系。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痹谶@里梁實秋說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于文學是否表現(xiàn)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tǒng)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現(xiàn)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xiàn)普遍固定之人性。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xiàn)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xiàn)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于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于:文藝要顯現(xiàn)普遍性,要顯現(xiàn)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說的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xiàn)代意義所在。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二
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每篇作品不出二千字,寫的都是身邊瑣事,生活隨筆.既不涉及政治思想,也不談中西文化問題。全書固然沒有統(tǒng)一的主題,所寫的都是獨立成篇,而且題材多是隨手拈來的。
梁實秋1937年來重慶,1939年移居雅舍,1946年返回北平。在重慶蟄伏期間的他寫出了風靡世界的《雅舍》。據(jù)統(tǒng)計,《雅舍》流播海內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他在重慶的舊居“雅舍”也因此出名。“雅舍”的“雅”字取同住的友人吳景超之妻龔業(yè)雅名字的最后一字。在這里,梁實秋不僅寫作了著名的《雅舍》,同時還翻譯了《呼嘯山莊》和部分莎士比亞作品。相對于高樓掩映中的老舍舊居,位于北碚蔡鍔路雅舍要好找得多,解放碑到北碚的公車都要經過這里。舊居門口石壁上刻有“雅舍”兩個大字。
簡介/《雅舍》。
1、簡析作者抓住個性描繪“雅舍”特點。
梁實秋,新月派成員,《雅舍》一文原載于1940年11月15日《星期評論》第一期,后收入散文集《雅舍小品》。
文章中,對舍之“雅”、“美”并未著幾語,簡陋正是它的個性。作者抓住它個性的特征,生動而有層次的描寫了“雅舍”的形態(tài)構造、地理位置、夜晚、雨天時的自然情狀,以及雅舍內的陳設,使讀者可想象雅舍雖簡陋卻又不俗的特點。并讓人感到它的可親和可愛。
2、簡析關于作者選取的于苦澀中尋覓雅趣的表現(xiàn)角度。
“雅舍”本無雅處,寒傖、簡陋,但旅居其中的作者卻頗具雅興,以他平和、幽默的心態(tài),以及文人雅士的眼光去觀照、去描繪,便將陋蔽化為樸雅,于苦澀中尋覓意趣,在詼諧中拭去煩厭與愁緒,淡化、消弭客觀存在的陰影。甚至作者還主動去翻新陳設,張揚個性,使一物一事“俱不從俗”。整篇文章因而情趣盎然,不見愁容,顯示出作者安素求樸,因陋就簡,較為曠達、超脫的心態(tài)。
梁實秋寫的《雅舍》的梗概。
(1)記敘我住的“雅舍”最是經濟(雖不能蔽風雨,卻有它的個性).
(2)記敘“雅舍”的地點荒涼.(個性之一)。
(3)記敘“雅舍”的(人、鼠、蚊)三聲.(個性之二)。
(4)記敘“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絕、細雨有趣、大雨惶悚--個性之三)。
(5)記敘“雅舍”的陳設(簡樸).(個性之四)。
(6)抒寫“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7)說明“雅舍小品”的寫作因緣.
主旨:抒寫“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茅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棹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皼]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檬?,是我前所未見的?!熬畚贸衫住闭嬗衅涫?每當黃昏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素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把派帷敝愒O,只當?shù)煤啒愣?,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賞析。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于重慶??箲?zhàn)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小學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后,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里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墻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于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薄跋瘛币蛔孔?,就是說它實際上并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墻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xiàn)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丑,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丑”,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xiàn)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huán)境之不寧,而最后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xiàn)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夸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huán)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象的。
“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并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于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于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tài)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边@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tài)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余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fā)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jiān)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huán)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小學戰(zhàn)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chuàng)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在后來物欲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鑒之處?!拔曳秋@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y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贝颂幣疟龋此贫嘤嗟膹U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翱屠铩币蛔鳌翱蜕帷?,“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里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蕩年代的特征。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xiàn)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xiàn)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于字里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舍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笆谴蟛抛幼燥L流?!绷簩嵡镌谘派峋幼r表現(xiàn)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yè),以及出入于“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tài)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于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xiàn)代,不無借鑒價值。
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fā)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于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卷自如,恰如行云流水,姿態(tài)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詞匯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yǎng),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而從全篇來看,精致、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熬畚贸衫住蓖ㄓ昧x相當于“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里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閑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余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傊?,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于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并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后,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后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tǒng)一,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范。
梁實秋雅舍讀后感篇十三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xiàn)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
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玉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那里,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fā)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并不敢存奢望,現(xiàn)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v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蛠韯t光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墻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臺,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于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tài)度。
其實我的對付鼠子并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把派帷钡奈蔑L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的時候,滿屋里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上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藉,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shù)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shù)煤啒愣?,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yè)理發(fā),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只茶幾。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把派帷彼?,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睛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蔽掖藭r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后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后,由于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yè)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后印出300多版,創(chuàng)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發(fā)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