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通用13篇)

字號:

    教案需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xué)方法和教具,在教學(xué)過程中引導(dǎo)學(xué)生。教案的評價標準應(yīng)當與教學(xué)目標相一致,能夠客觀反映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情況。教案的編寫可以結(jié)合教學(xué)軟件和多媒體教具的使用,提供更多的學(xué)習(xí)資源和互動機會。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一
    《記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這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的文言文,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世界,傳達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
    1、誦讀: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fēng)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積累文言字詞,學(xué)習(xí)寫景手法。
    3、感悟: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xué)重點:
    1、熟讀成誦,欣賞文章的語言風(fēng)格,讀出文章的韻味。
    2、積累文言字詞,學(xué)習(xí)寫景手法。
    教學(xué)難點:探究關(guān)鍵字詞,感受作者復(fù)雜微妙的心境,領(lǐng)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一、激趣導(dǎo)入。
    同學(xué)們,我們一起朗讀課文,走近蘇軾。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他的“東坡居士”號就是在黃州種田時起的,這個地方叫東坡,現(xiàn)在聽起來是一個雅號。這篇文章就是寫于作者貶官期間。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韻。
    1、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
    自學(xué)指導(dǎo):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老師范讀,拖音讀“念”、“蓋”、“但”這三個字。
    “念——無與為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有一點感慨之情。這三個字把它們的音節(jié)拖長一點,文言的味道就出來了。
    3、學(xué)生齊讀課文,模仿老師的語音處理方式。
    (二)再讀課文,讀出寧靜的氛圍。
    第一:語速緩一點;
    第二:音調(diào)低一點。輕聲地朗讀,注意那三個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讀課文,對話文本。
    1、文言積累。
    結(jié)合注釋翻譯課文,劃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重點詞匯報積累:
    戶:單扇門木蘭當戶織?!稑犯娂つ咎m詩》。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
    蓋:大概是蓋以誘敵——《狼》。
    但:只是但當涉獵————《孫權(quán)勸學(xué)》。
    2、品讀析文。
    讀標題,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通過以上的問題,需要落實:
    (1)夜游的原因:月色優(yōu)美。
    (2)和誰一起游:張懷民。
    補充張懷民的簡介: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遷謫之事。公務(wù)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時所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寫的妙處。
    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皎潔,空明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蓋”的妙處。(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全班討論“閑人”的韻味。
    2、同學(xué)各抒己見,老師予以點撥。
    閑人:勾連“閑敲棋子落燈花”“人閑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閑”可感受到兩人夜游時的心境:空靈自在,悠游自如。
    閑人:勾連兩人的政治處境,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quán)(閑置),清閑無比(空閑),內(nèi)心悲涼無可訴說。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隨后被流放至湖北黃州。蘇軾所任職的黃州團練副使無職無權(quán),只是一個虛名。
    雖是“閑人”,為何會有一個“但”字?表轉(zhuǎn)折,表明兩人超拔不群,迥異流俗之意。
    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美讀“何夜無月……”。重點“閑人”,“但”。
    五、拓展延伸,溫故知新。
    1、想想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復(fù)雜的心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2、“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薄鯂S《人間詞話》。
    分享你接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詩詞文章。
    3、走進蘇東坡,背誦全篇。
    六、附板書設(shè)計。
    蘇軾。
    閒——閑。
    志同道合悲涼心境閑情雅致。
    七、教學(xué)反思得與失:
    黃枝秀。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二
    《記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xué)家。
    1、念無與為樂者2、相與步于中庭5、庭下如積水空明。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念無與為樂者。
    2、相與步于中庭。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yīng)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wù)劇?BR>    12、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四、古詩鑒賞。
    (一)《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BR>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wù)勀愕睦斫狻?BR>    答案:
    1、念:考慮、想到。2、相與:共同,一起3、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1、念無與為樂者。譯文: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2、相與步于中庭。譯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譯文: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
    2、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并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
    答: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fā)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4、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答: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現(xiàn)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7、作者稱自己是“閑人”,有什么深意?
    答:“閑人”可指閑來無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蘇軾被貶后失意落寞之情;“閑人”又可指有閑情逸致的人,自此我們又可看出蘇軾不以被貶為意,仍舊有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情懷。
    8、“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一句表達作者怎樣的胸懷?
    答:體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闊大胸襟。
    9、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被貶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fù)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10、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寫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達和張懷民的深厚友情。
    11、此文為作者遭貶之后所作,作者此時心情應(yīng)抑郁才對,可作者卻“欣然起行”,不但措繪了月景,還自詡“閑人”。對于作者這種做法,你怎樣看待?結(jié)合實際談?wù)劇?BR>    答:作者此時心情雖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賞月”和自詡閑人,都是苦中作樂,用娛情于景來排遣抑郁。這種做法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多么抑郁,都應(yīng)學(xué)會苦中作樂,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盡可能給自己一個快樂的心情。因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無補的。
    12、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很多詩人對月有獨特的感受,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請舉出兩個這樣的例子,注明出處和作者。
    答: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一)《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1、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心懷天下,推已及人,憂國憂民。
    2、賞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三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詩人關(guān)心民生疾苦,同情勞動人民,即使身處逆境仍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3、對這首詩的有關(guān)語句的表達方式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a、八月秋高風(fēng)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議論)。
    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敘事)。
    c、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寫景)。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ㄊ闱椋?。
    4、杜甫一向關(guān)心人民疾苦他的詩素有“詩史”之稱,但為什么他卻反常態(tài)只寫了自己的個人遭遇?請談?wù)勀愕睦斫狻?BR>    答:以小見大,推己及人,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三
    北宋王朝,尚文輕武。此種社風(fēng),東坡臨世。年少裘馬頗清狂的他,卻因王安石變法而引出的烏臺詩案被一貶再貶。
    貶官黃州,四年,這年,他四十五歲。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在貶黃州期間,蘇東坡的內(nèi)心深處無時不憂慮著國家黎民,思念著親人,孤獨而寂寞著。
    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得罪了權(quán)臣,他又能如何?只能心中默念。歷經(jīng)了多年的滄桑,他學(xué)會了從容地看淡一切,享受孤獨。遂寫下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整體采用了長短句相結(jié)合的方式。寫道: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正當他無事可做,無公文可批,準備入睡時,驚然發(fā)覺那澄明清澈的月光斜射入了門中的縫隙,他欣賞地起床了,剎時又念一人賞景豈不百無聊寂,心中不禁又暗然失色。轉(zhuǎn)念,于是就懷揣著希望去承天寺敲了與他同命相連的張懷民的門,門開了。懷民亦未寢,蘇東坡心中不免閃過一絲驚喜,又想到懷民與他都心懷鴻鵠之志,卻生不逢時,都郁郁寡歡,不得志。
    閑來無事,便悠閑自在,擁有了閑情雅趣,卻慢步于庭中,懷著一點小歡喜,小閑適去細分水中之景,寫庭下如積水空明,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內(nèi)心如皎潔的月光一樣澄澈,光明磊落。文中“竹柏”我意亦暗示了達觀處世,堅強著樂觀。難道不是嗎?細品此文,從蘇東坡的一舉一動中,仿佛呈現(xiàn)出了一位胡須飄飄,白發(fā)蒼蒼,目光炯炯,健步有力的“壯中少年”。
    文末,東坡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成了一代名句,這句詩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自我解嘲,是一種議論抒情,亦是借此夜美景抒發(fā)自己曠達卻壯志難酬的人生遭遇。正如他還說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睔v盡滄桑、卻以一種歷經(jīng)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fēng)輕拂面般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去對人生,對挫折,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譜下百篇名作。更是在風(fēng)一更,雪一更中瀟灑而淡然,超脫世俗的存活著。
    朋友你可能會問,東坡不曾憂愁?且道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靜止,求泄的方法在動。而蘇東坡的一生雖是雪泥鴻爪,卻也用這種方式,以動泄愁――耕地五十畝,種桑三百尺,讀書,助民,寫作……此舉更突顯了他的智慧!
    從古到今,滄桑巨變,而蘇東坡守一片寧靜,攜一份淡然,無畏世事紛擾。他一桌一椅,一人一壺,便斟滿整個夕陽,他半世癲狂,半世流離,一生的逆旅,一世的行人!
    蘇東坡先生以曠達尋美之心對命運,智慧從容之心對人生,面態(tài)。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xué)重點:掌握詩人描寫月色的方法。
    理解詩人的心境。
    一、導(dǎo)語。
    古人描寫月色有一句很有名的詩:月光如水水如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蘇軾是如何描習(xí)月色的。
    二、簡介作者、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三人同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列。寫本文時蘇軾因“烏臺詩案”再貶為有名無實的黃州團練副使已經(jīng)四年。
    三、聽錄音。
    四、齊讀課文。
    五、根據(jù)重要字詞疏通課文。
    戶欣然相與步庭念遂尋但閑人耳。
    六、討論。
    1、詩人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境界?
    2、在這樣的境界里詩人的心境如何?
    3、詩人稱自己為“閑人”,哪些語句體現(xiàn)他的“閑”?
    4、揣摩詩人自稱“閑人”的含義。
    七、作業(yè)。
    寫一篇描寫月色的小短文。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五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閑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誦讀法、比較法。
    1課時。
    一、導(dǎo)入,激發(fā)閱讀興趣。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BR>    猜一猜他是誰?
    對,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二、識其人。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題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題——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黃岡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其規(guī)模僅次于開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2、作者簡介。
    下面我們共同來回顧蘇軾的相關(guān)資料。比比看誰掌握的好。同學(xué)們回答的非常好。
    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朱德這樣來評價:“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BR>    法國《世界報》這樣評價他,“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于政務(wù);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zé),為善一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quán)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lǐng)略江山風(fēng)月,寫下無數(shù)傳世杰作?!?BR>    這樣一位俯仰無愧于天地,領(lǐng)略無限江山風(fēng)月的風(fēng)流人物是在怎樣的境遇下寫下這篇文章的?讓我們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蘇軾小品。
    1、背景介紹。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jiān)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里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閑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并無權(quán)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shù)十畝荒地經(jīng)營,筑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并在坡邊自筑茅屋,號“東坡居士”。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xiàn)了二人即他和張懷民的深厚友誼和無限感慨。
    2、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找生字、讀準音。
    (2)看斷句、品節(jié)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釋、通文意。
    4.測一測,你記住了嗎?
    5.試一試,你能行。翻譯下列句子:
    6.全文譯文:
    四、與蘇軾對話。
    1、第一段閱讀過程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產(chǎn)生了哪些困惑?
    資料鏈接一:寫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閑差,于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有時游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fā)郁悶心情。
    資料鏈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蘇軾。
    蘇軾政治上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軾累官至端明殿學(xué)士兼翰林侍讀學(xué)士。因譏諷朝政被貶任杭州通判;歷徙湖州、黃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師,任中樞舍人、禮部尚書。后又與司馬光面爭新法“不可盡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親政啟用新黨,他又被一貶再貶,直至貶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時在常州逝世。
    資料鏈接三:
    張懷民:名夢得,清河人,他于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初到時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縱覽江山的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并寫了一首《水調(diào)歌頭》詞贈他,詞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的名句。蘇軾之弟蘇轍也為他寫了一篇《黃州快哉亭記》,文章中說張懷民雖然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遷謫放在心上,公務(wù)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一位有過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強的人。
    共同賞月的人應(yīng)當是志同道合之人,有著高雅志趣,浩然正氣,心胸坦蕩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勢利之徒,是不配來與自己共同賞月的。作者只尋張懷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處境,無人敢與之交往。
    五、與蘇軾共賞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全班齊背誦讀。
    將月色比作積水,將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樣的特點?空明交橫。
    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
    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也曾有非常經(jīng)典的描寫月光的句子,你還記得嗎?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小結(jié):《水調(diào)歌頭》句,用擬人的手法把月光擬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輾轉(zhuǎn)陪伴無眠之人。
    本文寫月而不見月,以“積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現(xiàn)月的“皎潔”“空明”;僅此還不夠,又以“藻荇”襯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動靜結(jié)合,如此層層設(shè)喻,別出心裁,將這清美的月光寫到了極致。
    難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樹,就沒有其他植物嗎?
    蘇軾《于潛僧綠筠軒》中有這樣的句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蘇軾很喜歡竹子,寧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對居住環(huán)境都有相當高雅的品味,這是對竹的高度評價,自古就有梅,竹,菊,蘭歲寒四友。把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須有竹子生長,哪怕那里離鬧市太遠而沒有肉吃;沒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點力氣,而沒有竹子的居所就會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細節(jié)也可見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覓蘇軾知音。
    過渡: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在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結(jié)合參考語句分析。
    小組討論。
    你認為“閑人”是指什么樣的人?“閑人”指誰?為何自稱“閑人”?
    “閑人”二字表現(xiàn)了蘇軾怎樣的復(fù)雜情感?
    明確:
    2、賞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閑適自得得以賞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對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負了美景的慨嘆,
    4、漫步的悠閑:自己安閑自適,能夠安然賞此美景;
    作者品過人生百味,抒發(fā)無盡的人生慨嘆,最終淡然處之。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他漸漸習(xí)慣于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zhì)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這一切,使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江山風(fēng)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
    ——蘇軾《臨皋閑題》。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西江月》。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面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fā)現(xiàn)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請用現(xiàn)代漢語描繪此句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以此指導(dǎo)學(xué)生如何使描寫形象生動。寫法要點:
    1、恰當?shù)男揎椪Z;2、準確的修辭手法;3、適時的聯(lián)想與想像;4、作者的主觀感受等。
    參考示例: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六
    (時間)解衣欲睡,(起因)念無與樂者,遂至(地點),尋(人物)。
    (經(jīng)過)。
    庭下,水中,蓋。(經(jīng)過)。
    何夜?何處?但少。(經(jīng)過)。
    2、背誦全文。
    八、作業(yè)。
    板書:
    積水空明貶謫的悲涼。
    寫景抒情自我排遣的達觀。
    藻荇交橫有閑賞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搖曳)。
    皆
    景語情語。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七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xué)習(xí)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受學(xué)習(xí)蘇軾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xué)重點】。
    品析寫景語句并體味意境。
    【教學(xué)難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月夜圖導(dǎo)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xiàn),似真似幻。面對如此美景,真讓人忍不住要出門去好好欣賞一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蘇軾去承天寺,一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二、誦讀譯讀,初讀感知課文。
    1、師范讀課文。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jié)奏,做好標記。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3、生個別讀,其他點評。
    4、生齊讀課文。
    5、生結(jié)合注釋,譯讀全文。
    用小組對抗賽和新舊知識結(jié)合的方法來落實課文重點詞的理解和課文翻譯。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八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疏通文義。
    2、概括文章內(nèi)容,體味作者復(fù)雜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xué)習(xí)景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并學(xué)習(xí)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學(xué)習(xí)重難點。
    1、概括文章內(nèi)容,體味作者復(fù)雜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優(yōu)美的寫景句子,學(xué)習(xí)景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并學(xué)習(xí)作者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xué)習(xí)過程。
    一、知識鏈接。
    1、了解游記的常識。
    簡單地說,游記就是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描述下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文體?!队洺刑焖乱褂巍肪褪翘K軾將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擅長詩詞、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東坡全集》傳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賦》《石鐘山記》《題西林壁》《贈劉景文》《飲湖上初晴后雨》等。
    3、寫作背景。
    蘇軾生活的時代大興“新法”,改革之風(fēng)大盛。由于他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調(diào)離出京。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說他寫詩諷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指當時的御史府)。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掉了腦袋。由于范鎮(zhèn)、張方平等的營救,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真實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學(xué)習(xí)。
    (一)正音釋義。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解衣遂()至。
    未寢()藻荇交橫()。
    2、解釋下列詞語。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情感。
    2、結(jié)合注釋和工具書翻譯整篇文章。
    三、合作學(xué)習(xí)。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為什么這句描寫景色的句子會成為千古名句?(請從修辭角度賞析)。
    2、從“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中,你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九
    教學(xué)目的:掌握一些實詞,能譯重點句子,理解中心、寫法。
    教學(xué)重點:理解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復(fù)雜微妙的感情。
    教學(xué)難點:同“重點”并理解“閑人”的深刻內(nèi)涵。
    德育滲透要點:學(xué)習(xí)蘇軾做一個樂觀豁達、積極進取之人。
    教學(xué)步驟:
    一、一分鐘演講:師生簡評。
    二、激情導(dǎo)入:
    三、復(fù)習(xí)檢查:
    現(xiàn)在請兩位同學(xué)到黑板上默寫《記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學(xué)大聲地自由朗讀、背誦全文。指導(dǎo)一個默寫到“相與步于中庭”,一個默寫“庭下如積水空明”到結(jié)尾。要求學(xué)生寫得不要太高了,寫一行空一行,老師要在字里行間作筆記。
    師生共同糾正默寫的錯誤。
    提問以下字詞解釋:
    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相與步于中庭空明。
    交橫蓋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四、解讀全文:
    全班同學(xué)朗讀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問:時間?
    明確:“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年月日,又寫個字“夜”。
    問:夜里干什么?
    背景簡介:元豐二年,蘇軾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詩中有對王安石新法評價的詩句,說他是以詩誹謗新法,于是將他逮捕下獄,這就是“烏臺詩案”。經(jīng)弟弟蘇轍等人多方營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貶往黃州現(xiàn)在的湖北黃岡縣南。雖給了他個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官銜,實際上是作為政治犯地方官監(jiān)管。不準簽署文件,不準處理公務(wù),甚至連行動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與他往來。
    原來他是一個人獨處定惠院內(nèi),無事可做只有睡覺。
    問: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什么?
    明確:擬人。(板書)蘇軾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問:干什么?
    明確:賞月,尋找樂趣。
    于是他興奮喜悅地“欣然起行”。這兩句一伏一起,一沉悶一活躍,文章頓顯波瀾。
    問:為什么“月色入戶”能使蘇軾披衣而起,興致陡增呢?
    明確:可能是兩個原因:一是蘇軾對大自然特別是對月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詩詞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詠月佳句。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二是由于貶謫中的孤獨和郁悶,他企圖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調(diào)整好心態(tài),重歸于平靜坦然、樂觀曠達的心境中。他東走走西看看,一個人沒啥意思,再有一個人共賞這良辰美景就好了?!澳顭o與為樂者”就是這個意思,于是他就想著找朋友去。
    問: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誰啊?
    明確:張懷民。
    問:張懷民住在哪兒?
    明確:承天寺。
    懷民簡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縣南。張懷民,名夢得,他和蘇軾遭遇相同,也被貶黃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還建了一大體上亭子。蘇軾題名為“快哉亭”,就是“快樂亭”。在這里他們可以共同排遣被貶后郁悶的心情,可見,他們是性情相投的朋友親密戰(zhàn)友。從哪兒能看出他們性情相投呢?“懷民亦未”中“亦”,“也”的意思。張懷民想必也不愿錯過這良辰美景。于是他倆就“相與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閑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層(板書)。
    問:這些是敘事還是寫景、抒情、議論?
    明確:敘事(板書)。
    問:敘了何事?
    明確:一、寫“尋友賞月”(板書)。
    問:以下轉(zhuǎn)入到寫什么了?
    明確:寫景。(板書)學(xué)生齊聲朗讀寫景的三個句子。作者寫月色用了18個字,這歷來被譽為寫月色的絕唱。
    問:那到底絕妙在哪兒呢?請同學(xué)們從寫法角度入手回答。
    審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脫俗(板書)。一般人寫月色總是說“月光如水”,這雖很準確,但顯得陳舊。蘇軾同樣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錯覺。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積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錯在一起。不對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蓋竹柏影也”。原來月光把院里竹樹柏樹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問:那天的月夜一定還伴著什么?
    問:還有什么絕妙之處?還是從寫法上分析。
    明確:二是動靜相結(jié)合。
    問:哪句給人一種靜謐之美?明確:“積水空明”。靜景(板書)。
    問:哪句給人動態(tài)搖曳之美?明確:“藻荇橫”。動景(板書)。
    問:還有絕妙之三?明確:“處處有月處處不提月”(板書)。三句沒提一個“月”字,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月光無處不在。月光把影子從空中到地上整個地包裹了起來,象一個空靈透明的水晶球,好一個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層是寫景,寫了良辰美景(板書)。
    問:文章最后一層是什么?
    明確:三、抒情、議論(板書)。學(xué)生齊聲朗讀最后一層。連續(xù)兩次發(fā)問,是什么問句?明確:反問。
    問:意思是肯定還是否定?
    明確:肯定?!澳囊灰苟加性鹿?,哪一處都有竹柏”,這是個否定的反問句,更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所以感情強烈,是抒情的表達方式。
    問:這兩個反問句是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板書),它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板書),飽含了作者復(fù)雜而微妙的感情。
    重點解決:此時此刻蘇軾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時時可覓、處處可尋的。但你不能只顧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開闊一點、對名利看淡一點,把閑暇時間給自己多一點。當然同時你還應(yīng)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還應(yīng)該是一個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有欣賞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時時處處享受到大自然美景。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書)!這是第三層。所以“閑人”在這里有哪兩個意思呢?清閑之人、雅趣之人(板書)。
    難點突破:剛才說到最后一句話還飽含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思想感情。復(fù)雜,不止一種感情微妙,深奧玄妙、難以捉磨。難捉磨也要捉磨,老師先不讓同學(xué)們捉磨這句話,降低難度。
    問:先看這三個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確:“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相與步于中庭”。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漫步的悠閑(板書)。
    問:我們再來挖掘最后一句話是不是含有這三種感情呢?
    明確:有。蘇軾有閑暇、有情致賞月,欣喜;想不到是作為政治犯的角色在賞月,悲涼;他倆此時此刻有的是時間漫步、悠閑。至此,全文寥寥84個字,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shù)境界,傳達了作者復(fù)雜微妙的思想感情(板書)。
    德育滲透:
    問:蘇軾在內(nèi)心深處愿意做一個整天賞景的清閑之人嗎?為什么?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
    這堂課從最初設(shè)計到最后的呈現(xiàn),感想良多,下面就選擇其中最深的三點談?wù)劊?BR>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chǔ)。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應(yīng)多讓學(xué)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兩天教學(xué)文言文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都無一例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xué)的對象是學(xué)生,教學(xué)成效只有通過學(xué)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xué)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這次活動是將八上的內(nèi)容放在初一學(xué)生中教學(xué),這就更需要考慮學(xué)生接受能力了。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xué)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guān)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xué)又有浮于表面之嫌。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guān)系?當我看到錢夢龍先生回憶改變?nèi)松囊还?jié)課——《愚公移山》教學(xué)的時候,他介紹自己的文言文教學(xué)主張:一般都在學(xué)生自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和學(xué)的互動,幫助學(xué)生在整體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時領(lǐng)會文言字詞的含義和用法,而不是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去孤立地解釋字詞的知識。這個主張就是在教學(xué)中關(guān)注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教學(xué)創(chuàng)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學(xué)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陳小英老師所言:“再好的創(chuàng)意也只會成為學(xué)生心中永遠的創(chuàng)影?!?BR>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guān)注點不應(yīng)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xué)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jié)合作者在黃州的經(jīng)歷,探究“閑人”的內(nèi)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nèi)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xué),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lǐng)悟其人生態(tài)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jīng)幾次調(diào)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xué)的一個總結(jié)。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對我而言,我要說一句:本想收獲一縷清風(fēng),而你卻給了我整個夏天!再次感謝語文組的全體老師!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態(tài)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滴,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shù)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shù)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丑態(tài),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xué)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你喜歡的方式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學(xué)生領(lǐng)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上完這節(jié)課后的幾點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層次后,我?guī)ьI(lǐng)同學(xué)們直奔課文第6段,重點品析了“望父買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畫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xué)生去找描寫背影的句子,品析動詞描寫的妙處,歸納人物特定環(huán)境下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此時,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主動性很高,紛紛舉手,品詞品句很精彩。緊接著,在課堂的下半段時間里,我還設(shè)計了請學(xué)生“表演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學(xué)生們高昂的積極性再度被調(diào)動起來。我班的許秀雨、陳茂、郭虹余等幾位同學(xué)經(jīng)過認真揣摩課文中的精彩詞句,表演時很投入,把父親攀爬鐵道時一系列的重要的動作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學(xué)習(xí),師生之間的互動相當之好,原本顯得有些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笑聲不斷。這樣不但做到了分析課文時重點突出,還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樂。
    三、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用心感恩,培養(yǎng)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針對學(xué)生們存在的對家長的愛認為是理所當然而進行的一種美德教育。課堂上我先讓學(xué)生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在家里孝順和不孝順父母的種種表現(xiàn),然后用一段這樣的話去震憾學(xué)生的心靈:“世間的愛有千萬種,惟有父母的愛最無私。時間的長河可以帶走一切,但帶不走父母的愛。它已深入我們的骨髓,溶入我們的血液。這愛留在我們的心中,時刻溫暖著我們的生命歷程?!弊詈笪艺Z重心長對我班學(xué)生說:“同學(xué)們,去孝敬父母、珍愛親情吧。因為只有愛父母,才會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愛我們這個人類社會?!笨煜抡n時,我還給學(xué)生留下了這樣的家庭作業(yè):1、給父母挾一次菜.2、給父母倒一杯熱水.3、向父母道一聲:辛苦了!
    上完這篇課文,我覺得學(xué)會理解,學(xué)會感恩,是現(xiàn)在我們的學(xué)生急需補上的重要一課。不僅要教會學(xué)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為在這篇課文的學(xué)習(xí)上,我不但教會了學(xué)生去品析課文中的令我們感動的字句,學(xué)習(xí)課文的寫作方法,同時我也注重了對學(xué)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訴同學(xué)們: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正在擁有的這一份份親情之愛。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初二語文教案篇十三
    (課前:多媒體播放“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jīng)典美文感悟情懷”)。
    師:大家剛才欣賞的圖片中都有什么?
    生(齊):月亮。
    生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生2: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生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shù)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愿。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懷呢?那就讓我們同游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jīng)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師:首先,請聽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屏幕顯示: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停頓、揣摩作者情感。)。
    師:老師讀完了,請大家根據(jù)要求自由朗讀課文。(屏幕顯示: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生大聲朗讀課文。)。
    師:誰來為大家讀一讀課文?
    (一學(xué)生朗讀課文。)。
    師:大家評評她讀得怎么樣?
    生1:讀得流暢,字音準確。
    生2:節(jié)奏感把握得比較好。
    生3:語速有點快,應(yīng)略微舒緩一些。
    師:同學(xué)們聽得很認真,評價也很到位。還有一處停頓要注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生齊讀這句話兩遍。)。
    師:請大家根據(jù)朗讀要求一齊來讀一遍課文。
    (生齊讀課文。)。
    師:在誦讀聲中我們與蘇軾同游了承天寺,可老先生滿口“之乎者也”,我們還得把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師:首先,請對照注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劃出疑難字詞;然后,同組之間合作解決疑難問題;若還有不明白的提出來我們一同解決。(屏幕顯示:對照注釋,獨立翻譯課文,圈劃出疑難字詞;小組合作解決疑難問題。)。
    (生翻譯,交流。師巡視指導(dǎo)。)。
    師:還有不明白的字詞嗎?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師:誰來幫幫他?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師:大家同意這種解釋嗎?
    生(齊):同意。
    生3:“蓋竹柏影也”中的“蓋”是什么意思?
    師:誰知道?
    生4:覆蓋,遮蓋。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5:應(yīng)該是“原來”的意思,“原來是竹柏的影子?!?BR>    師:你的回答得很準確。
    生6:“月色入戶”的“戶”怎么解釋?
    生7:窗戶。
    師:是嗎?
    生(齊):是。
    師:不是?!皯簟痹谖闹胁皇侵复皯?,而是指門。大家知道“足不出戶”這個成語吧?
    生(齊):知道。
    師:這里的“戶”就是指門,我們總不能從窗戶走出去吧?(生笑,在課本上寫下正確釋義。)。
    師:還有問題嗎?(生搖頭。)。
    師:那老師有幾個句子想考考大家,敢迎接挑戰(zhàn)嗎?
    生(齊):敢!(躍躍欲試)。
    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怎么翻譯?
    生1:月色灑滿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竹柏的影子。
    師:“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如何翻譯?
    生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里沒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師:回答得非常好!可學(xué)古文只理解了字詞的含義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家就課文內(nèi)容讀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毕旅婢驼埓蠹腋鶕?jù)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問的問題。
    生1:文中哪句是寫月色的?
    生2: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生3:課下注釋中說蘇軾此時被貶黃州是一個閑人,為什么他還有閑情欣賞空明月色呢?
    師:你的問題很深刻,很有價值。其他同學(xué)還有問題嗎?
    生4:作者開頭交待時間的作用是什么?
    生5:作者都要睡覺了,為什么突然又起來了?
    師:這后兩個問題誰能解答?
    生1:開頭就是交待夜游的時間,沒什么特別的作用。
    生2:作者起來是因為“月色入戶”,欣賞月色美景。
    師:很好。那么前三個問題就由小組合作討論解決吧,一會兒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生展開熱烈討論,師巡視指導(dǎo)。)。
    師:哪組同學(xué)先來展示你們的探討成果?
    生1:寫月色的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BR>    師:這月色有什么特點?
    生(齊):空明。(板書——月色:空明)。
    師: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2: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生3:欣悅的、欣賞的語氣。
    師:你試著用欣悅的語氣來讀一讀,其他同學(xué)邊聽邊展開想象再現(xiàn)畫面。
    (生朗讀。)。
    師:他的朗讀給我們身臨其境之感。常言說:“三分文章七分讀”,如果一篇文章按十分計算的話,朗讀給人的美感可以達到七分。請大家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聲音把這月光之美表現(xiàn)出來,讀出韻味,讀出美感。
    (女生美讀;男生美讀。)。
    師:哪組同學(xué)能解答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生1:此時的他被貶黃州,沒有什么事情可做,夜晚賞月正好可以消磨時間。
    師(問提出此問題的同學(xué)):你對他的說法滿意嗎?
    生2(提出問題者):不太滿意。
    師:你能說說你的看法嗎?
    生2:蘇軾雖然被貶黃州做著有名無實的官職,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悅性,從容流連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貶謫之事放在心上,而是心胸寬闊不汲汲于名利。(聽課老師及同學(xué)為她鼓掌。)。
    師:你很有思想,回答非常精彩!
    師:那大家知道他為什么被貶黃州,在黃州的生活狀況如何嗎?
    (生搖頭。)。
    師:老師這里有一則材料,(指一生)你為大家讀一讀。
    (一生讀屏顯背景材料:(一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獲釋出獄后,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yǎng)家。)。
    師:從這則材料中大家發(fā)現(xiàn)哪些信息?
    生1:他是被誣陷入獄的,獲釋后貶到黃州,做了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
    生2:親自耕田種地養(yǎng)家糊口,生活肯定很貧困。
    師:有道理。在城東坡地耕田的經(jīng)歷還使他有了一個伴隨他一生的雅號——東坡,在黃州的蘇軾就成為“閑人”蘇東坡。
    師:大家能從文中找到體現(xiàn)他“閑”的句子嗎?
    生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生2:“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BR>    生3:“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賞月。
    生4:寫月色的句子最能體現(xiàn)他的“閑”。
    師:大家想想這里的“閑”是不是閑來無聊,無所事事啊?
    生(齊):不是!
    師:“閑”究竟是什么意思?請你給“閑”字組組詞,看誰組得詞最準確、最合理。
    生1:空閑。
    生2:閑暇。
    生3:清閑。
    生4:悠閑、閑適。
    生5:閑情逸致。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僅因為他生活清閑,更因為他有著閑適的心情,是閑情逸致的體現(xiàn)!
    師:你的理解很恰當。棄睡起行,邀友同樂,踏月夜游,何其灑脫!請大家齊讀最后一段,把這種閑情逸致表達出來。
    (生齊讀。)。
    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tài)度的蘇東坡?
    生1:樂觀積極向上。
    生2:從容面對苦難。
    生3:豁達樂觀。
    生4:不汲汲于名利,坦蕩豁達。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這空明的是月光更是人的心境,這空明的月色灑滿庭院,更是從閑人的心中氤氳而來。從中讓我們看到一個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的豁達樂觀的蘇東坡!(板書——閑人:豁達)。
    師:請大家背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
    (生認真背誦課文。)。
    師:背得怎么樣了?
    (所有同學(xué)都舉起了手。)。
    師:齊背課文,力求聲情并茂。
    (生有感情的進行背誦。)。
    師:同學(xué)們用這么短的時間背誦的如此流暢,真了不起!為自己的精彩表現(xiàn)鼓鼓掌吧!(聽課老師及學(xué)生鼓掌。)。
    (生搖頭。)。
    師:就是在被貶黃州時。當代散文家余秋雨說“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成就了蘇軾?!?屏幕顯示余秋雨的這句話)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巔峰!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地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fù)返,他積極樂觀地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面對自然界的風(fēng)吹雨打,他從容灑脫地說“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刻,面隊承天寺這輪空明的月亮,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屏幕顯示:面對空明的月色、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呢?)。
    生1:以前讀文章,見到描寫月亮的句子,總以為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今天,讀了《記承天寺夜游》,才知道月亮也能傳達豁達樂觀的情懷。月亮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更加豐滿了。
    生2:以前被別人誤解時,我都要沮喪好幾天,跟蘇軾比比,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心胸坦蕩,就能快樂生活每一天。
    生3:自然是心靈的最佳歸宿。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困擾,這時,我們不妨像蘇軾那樣到自然中去釋放心靈,尋求寄托,讓人生更豁達。(掌聲)。
    生4:人生之路充滿坎坷,我們不可能永遠一帆風(fēng)順。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消極的等待、自暴自棄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yīng)該像蘇軾那樣,在逆境中磨練自己的意志,豐富自己的人生,讓逆境成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正如古人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