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好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布置教學內(nèi)容,保證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有序性。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jù)學科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組織和安排。教案編寫要結(jié)合實際教學情況,注重靈活性和個性化。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一
1、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在誦讀實踐中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情趣,獲得對人生。
有益的啟示。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本文的教學在朗讀、體驗、質(zhì)疑、探究中進行。教學頭緒力求簡潔明了,始終抓住“藝術(shù)”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在朗讀體驗中初步感受“藝術(shù)”,在質(zhì)疑探究中了解“藝術(shù)”對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從而能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趣。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引導學塵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深入領會文章意味,并能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相關經(jīng)驗,獲得有益的感悟。
三、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教師出示一幅有關竹子的墨畫,由對“竹”的關注自然引出課題《竹影》。
(二)、介紹作者。
(三)、整體感知,朗讀體驗。
l、速讀課文,用幾個簡短的詞語概括地說說孩子們的活動。
2、用上“幽暗”、“愜意”、“口頭禪”、“參差不齊”等詞語,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具體地說說孩子們的活動。
3、根據(jù)自身體驗,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感興趣的內(nèi)容,并作交流。
(四)、討論感悟、拓展延伸。
1、討論:“父親”參與這個游戲有沒有必要?他使我們對中國畫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3、教師小結(jié)。
4、請學生結(jié)合“父親”所傳授的知識,簡單評價一下老師所帶來的“竹畫”。
(五)、合作探究,升華認識。
1、問題:我們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藝術(shù)的氣息,更充滿情趣?
2、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各成員各司其職,教師巡回指導。
3、由各小組發(fā)言人代表該小組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4、學生共同小結(jié)探究的結(jié)果。
5、教師評點。
(六)、課堂總結(jié)。
1、教師結(jié)語:我們有義務關心自己的成長,我們有義務使自己的心靈充滿藝術(shù)的氣息。只要我們多體驗、感悟、實踐美的事物,我們的生活也就會充滿藝術(shù)的意味,充滿了美的神氣和姿態(tài)。
2、教師推薦:看書是一種提高自己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很好的方式,學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靜觀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嘗試去做一些有藝術(shù)品味的游戲,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從事一些藝術(shù)活動,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藝術(shù)的人生!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二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茶峒纏裹蘸酒翹起老鸛河潭水。
2.辨字組詞。(5分)。
燥戊竟槳。
躁戍競漿。
噪戌。
3.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寫出你所知道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4分)。
4.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除了文中寫到的賽龍舟、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外,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習俗。(4分)。
5.回答問題:(4分)。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句在三個“莫不”有什么作用?
6、說說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
(2)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
重難點點撥:1.文學的內(nèi)容和閱讀的意義。
2.如何安排詳略。
導、學、練。
【預習感知】。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茶峒纏裹蘸酒翹起老鸛河潭水。
2.辨字組詞。(5分)。
燥戊竟槳。
躁戍競漿。
噪戌。
3.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寫出你所知道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4分)。
4.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除了文中寫到的賽龍舟、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外,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習俗。(4分)。
【輕松課堂】5.回答問題:(4分)。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句在三個“莫不”有什么作用?
6、說說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
(2)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準確地翻譯全文,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和敘事簡潔的方法;。
3、學習趙普超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二、商量確定本課的學習方式。
讀譯講,以讀為主。
三、熟讀背誦課文。
1、自讀,將自認為難讀難寫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例如:
寡闔篋薨齷齪循默奏牘補綴。
2、指名讀,糾正誤讀處。
3、領讀。
4、訓練快速讀。
師示范讀,計時。生練習,自薦快速讀比賽。
5、練習背誦。
師生比賽背誦,看誰錯誤少。
四、合作翻譯課文。
1、兩人一小組,對照書下注釋,試譯課文。
2、質(zhì)疑。師將學生提出的疑問中的重要點板書,精講。
(1)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
(2)讀之竟日。(倒裝句)。
(3)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牘擲地。(使動用法)。
注:有些知識只要求學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學生翻譯全文。
五、簡析、精講課文。
1、概括課文內(nèi)容。
2、從文中找出能表現(xiàn)趙普讀書勤奮的詞語。
3、比較三、四兩次上奏與一、二兩次上奏在寫法上的不同。精講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4、歸納趙普的性格特征,歸納文章中心。
六、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整理筆記。
2、閱讀《狂生趙普》一文。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五
本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學愿意出來把文章朗讀一下。(師請學生讀,并提出聽讀要求)(出示朗讀的配樂畫面)。
要求:(1)認真聽,聽完后能作恰當?shù)狞c評。
(2)聽完后能說出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2.研讀重點段落并作深層探究。
剛才朗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內(nèi)容最精彩,同學們愿意看嗎?
(1)播放賽龍舟的場面(學生欣賞)。
(2)請學生齊聲朗讀有關這方面的文字。
(3)在讀的基礎上,討論以下兩個問題:(畫面顯示)。
b:課文從哪些方面來渲染龍舟競渡的場面的?
(4)我們常說“學貴有疑”,“有疑問才會有進步”,針對課文內(nèi)容,誰有疑義嗎?
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
3.借助課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憑借自己自學成長的語言功底把龍舟競渡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同學們想學嗎?今天老師想為你們搭建一個舞臺,讓你們大顯身手。
(1)播放舞獅子的畫面。
(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畫面。
(3)小小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請學生作評價。同時畫面顯示老師寫的舞獅子場面。
三、總結(jié)全結(jié)。
1、請學生總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結(jié)束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民俗風情,課后請大家繼續(xù)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做成卡片,準備交流。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nèi)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風俗的資料,下面請小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搜集的資料。(師問:2分鐘可以了嗎?)。
(生討論的基礎上)小小組代表發(fā)言(多媒體交替出現(xiàn)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畫面)。
2.剛才你們說到了端午節(jié),誰能說說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師)。
(生回答)。
(老師作適當補充)(媒體出示有關文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節(jié)有關的文章(畫面出示課題及作者)。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七
教學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鄉(xiāng)土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
詳寫和略寫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吧(春節(jié)、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生答)是的,有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蹦嵌宋绻?jié)有什么習俗呢?(出示兒歌:艾葉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師生齊讀。可見,端午節(jié)習俗之多,場面之熱烈。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課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從文。(出示課件:文字:沈從文及《邊城》)。
二、范讀課文,注意讀音、字詞、停頓,初步感知課文感受一下“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钡墓?jié)日氣氛和湘西一帶的端午習俗。
(1—2名學生復述課文大意。)。
三、本文比較多短小,不難理解,我們就采用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的方法。先自由朗讀課文,再次感知,細細品味,標示疑點,困惑和不解的地方。邊讀邊討論,能在小組內(nèi)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過會兒在班內(nèi)交流。
1、字詞方面的不解。如“緩促”“調(diào)理”、“不拘”等。
2、“本文寫的是端午節(jié)的競賽,為什么還要寫以前練習的事?”
(1)討論側(cè)面烘托的作用。
(2)再從文中找出有這樣作用的句子。(3處)。
3、以“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顴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中“種種情形”不描述出來為切入點找出略寫的句子。
(1)討論詳寫和略寫的處理。
(2)從文中再找類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競追鴨子”場面的簡析,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具體的場面,明確略寫給人留有想象空間這一重要特點。
五、談感受最深的場面。
(一)人山人海的場地寫得好。
(1)三個“莫不”的句子。
(2)從文中找其它寫人多的句子。
(二)重點賞析“賽龍舟”場面。
顯示課件中本段文字。
1、動詞的運用。學生談動詞對表現(xiàn)場面的作用,(課件顯示動詞)。
(1)表現(xiàn)了不同人的不同動作。(課件顯示不同競賽人)。
(2)、指導閱讀帶動詞的句子,讀出力度、讀出氣氛,糾正聲音高低、短促,把動作突出出來。(生齊讀)。
2、拓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觀眾,你會怎么辦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賽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師生明確道理:團結(jié)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誦。
(1)介紹背誦方法:關鍵詞語背誦法。(課件顯示關鍵詞)。
(2)根椐課件顯示的關鍵詞背誦這一精彩場面。
七、課文延伸。出示“清明節(jié)的來歷”片段來感受所體現(xiàn)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民俗文化。同學們可以課下收集一些民風民俗,從中了解一下異地風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你一定會受益非淺的。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八
1.了解作者(展示課件《湘西風情》和《沈從文簡介》)。
2.端午節(jié)介紹。
學生課前搜集,課上交流。
也稱“端五節(jié)”,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吃粽子,賽龍舟等。
二、課文誦讀。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思考:課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風俗民情?
(穿新衣、畫王字、吃魚、吃肉、賽龍舟,追鴨子等。)。
三、分析課文。
1.整體感知。
學生思考討論:
(1)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
明確:端午日一天的時間順序。
(2)寫了哪幾件事情?什么經(jīng)過?
明確:爭看劃船--競追鴨子--結(jié)束賽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學生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小組交流。
(1)給文章分層,并概括層意。
第一層:(端午日......看熱鬧)寫人們在河邊觀看賽龍舟。
第二層:(劃船的事......種種情形)寫賽前準備、賽手配置以及賽事盛況。
第三層:(凡是到最后)領賞慶賀。
(2)第一層中三個“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沒有一個不的意思,是雙重否定。強調(diào)端午日人人參與,無一缺漏,渲染當天熱鬧的氣氛,為下文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設置懸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當天熱鬧的氣氛的?
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劃船,三個“莫不”,側(cè)面烘托出當時熱鬧的氣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寫賽龍舟的盛況?
正面描寫:外貌描寫——“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
動作描寫——“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
虛實結(jié)合:實寫鼓手船手的協(xié)作,虛寫即采用聯(lián)想想象(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四。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九
教學重點:
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語文教案-端午日教案示例。
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nèi)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風俗的資料,下面請小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搜集的資料。(師問:2分鐘可以了嗎?)。
(生討論的基礎上)小小組代表發(fā)言(多媒體交替出現(xiàn)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畫面)。
2.剛才你們說到了端午節(jié),誰能說說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師)。
(生回答)。
(老師作適當補充)(媒體出示有關文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節(jié)有關的文章(畫面出示課題及作者)。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學愿意出來把文章朗讀一下。(師請學生讀,并提出聽讀要求)(出示朗讀的配樂畫面)。
要求:(1)認真聽,聽完后能作恰當?shù)狞c評,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端午日教案示例》。
(2)聽完后能說出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2.研讀重點段落并作深層探究。
剛才朗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內(nèi)容最精彩,同學們愿意看嗎?
(1)播放賽龍舟的場面(學生欣賞)。
(2)請學生齊聲朗讀有關這方面的文字。
(3)在讀的基礎上,討論以下兩個問題:(畫面顯示)。
b:課文從哪些方面來渲染龍舟競渡的場面的?
(4)我們常說“學貴有疑”,“有疑問才會有進步”,針對課文內(nèi)容,誰有疑義嗎?
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
3.借助課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憑借自己自學成長的語言功底把龍舟競渡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同學們想學嗎?今天老師想為你們搭建一個舞臺,讓你們大顯身手。
(1)播放舞獅子的畫面。
(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畫面。
(3)小小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請學生作評價。同時畫面顯示老師寫的舞獅子場面。
三、總結(jié)全結(jié)。
1、請學生總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結(jié)束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民俗風情,課后請大家繼續(xù)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做成卡片,準備交流。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
1.理清課文思路,分析賽龍船精彩的場面描寫。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倪x材方法。
3.關注民俗文化,感受節(jié)日給人們帶來的愉悅;了解并領悟奮發(fā)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預學。
(一)一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蘸()酒泅()水峒()...
鸛().
燥__()。
躁__()吶()喊.一律().2.辨字注音組詞。漿__()戍__()槳__()戌__()擂()鼓.
戊__()。
3.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鳳凰縣人,__________族,現(xiàn)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資料,說說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我們當?shù)囟宋绻?jié)的習俗。
(二)二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畫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并作適當批注。
2.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風俗民情?
3.全文3個自然段,共寫了哪幾件事?請概括。
4.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關詞句。
(三)三讀課文,在課本空白處寫出你的疑問,并摘要如下:
三、互動探究。
(一)交流討論“自主預學”內(nèi)容。
(二)在預習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點研討第1自然段。
1.給本段分層,并概括層意。
2.本段通過什么手法寫出了當天熱鬧的氣氛?請結(jié)合有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
(四)研討課文第2~3段,思考以下問題:
1.追鴨子活動設置的目的是什么?參與追鴨的人員有哪些?
2.追鴨的場面及人們的心情如何?
3.充分發(fā)揮想像,口頭描繪追鴨的場面。(可相互交流)。
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一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文章中的生字新詞。
3、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理解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
4、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的意象美和韻律美。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感受新詩的美。
教具準備:秋景的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同學們,一年四季,季節(jié)更替,轉(zhuǎn)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碩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節(jié),讓我們跟著詩人王宜振的腳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麗的秋天吧!
2、(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展示秋景)教師范讀全詩。
3、學生自由談:看了秋景,聽了寫秋的詩,你對秋天有了怎樣的印象呢?
二、初讀詩歌,理清詩歌的脈絡。
1、學生自讀全詩,邊讀邊標出詩歌的小節(jié)來。
2、指名讀全詩,相機正音。
4、再讀全詩,將自己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
三、作業(yè):
1、描紅課后生字,小組給出評價。
2、熟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讀來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好嗎?小組輪讀課文。
二、進入新課。
1、精讀感悟,體會秋天各樣的美。
(過渡:跟著詩人我們走進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歡秋天的什么風景呢?讀讀課文,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讀完課文后學生自由談,教師相機板書: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可以打亂順序)。
重點品讀:
a、秋風:
(1)你為什么喜歡秋風?指名學生答。(秋風像個淘氣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韌的梳子……)。
(2)“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個省略號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風在一點一點擦拭腳印,掩蓋夏的痕跡。)。
(3)能把你的喜歡用讀表達出來嗎?(感情朗讀這一小結(jié),師生共同評價。)。
b、秋實:
(1)秋天里,有哪些果實成熟了?都是什么樣子的?(稻穗、向日葵、蘋果、葡萄……)。
(2)自讀第三到五小節(jié),感受豐收的喜悅。
(3)匯報朗讀,教師指導。
(4)全班賽讀,看誰先背下來。
(5)在看到累累秋實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顏色呢?(紅、黃、紫。學生可以想象補充課文中沒有的顏色。)。
2、回歸整體,感受詩的韻律美。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呢?(寫得美,讀起來上口……)。
(2)你覺得這首詩還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自由談,只要有道理就給予肯定。(重點指導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
(3)教師小結(jié):這首小詩運用擬人的手法,用流暢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美。
3、再讀全詩,試著背誦全詩。
三、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學們,金秋是美麗的,在每一個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禮贊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組合,分組活動:
(1)、彩筆繪秋色,畫出心中的秋。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小組合作編排詩朗誦《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即課后練習4,將詩句改成一段話。)。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總結(jié)。
四、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課后收集寫秋天的詩,古詩,現(xiàn)代詩都可以。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二
1、感知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藝術(shù)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感受作者對兒時生活懷想和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nèi)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三、教學方法。
語言訓練、品讀、討論。
四、教學手段。
傳統(tǒng)黑板。
現(xiàn)代ppt。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同學們,首先和大家來說一個故事。話說當年高郵幾名在北京求學的年輕人,見到了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郵人的汪曾祺先生,他們對汪曾祺說:“汪老,我們高郵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詞的那位秦觀)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聽后卻連連說:“不對,不對······我只能居第三位?!蹦敲?,大家想一想,對于高郵而言,能排第二的會是什么呢?(高郵的鴨蛋,對了)。
高郵的鴨蛋裝載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太多感情。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詩中說:“文中半是家鄉(xiāng)水”,他把故鄉(xiāng)的風物、故鄉(xiāng)的故事、故鄉(xiāng)的人情都寫進了他的文字,成為一篇篇恬淡幽靜的佳作。今天,在端午節(jié)前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散文《端午的鴨蛋》。(1分30秒)。
2、首先,請幾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讀,圈點勾畫。我們進入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憶端午說鴨蛋”。請用這樣的句子開頭說課文的內(nèi)容:“端午的鴨蛋,?!?BR> 教師示例:端午的鴨蛋,是作者故鄉(xiāng)端午吃“十二紅”風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紅”。(9分鐘30秒)。
下面請大家自己寫一寫: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你可以就課文的一段內(nèi)容來說,也可以就全文的內(nèi)容來說。(不能超過10分鐘)。
(2)端午的鴨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記的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3)端午的鴨蛋,是作者對他鄉(xiāng)鴨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驕傲。
(4)端午的鴨蛋,是與別人談及時,令異鄉(xiāng)人肅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鴨蛋,是質(zhì)細而油多,令作者回味無窮的美味。
(6)端午的鴨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鴨蛋,是端午節(jié)的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鴨蛋,清朝即有記載,令作者“與有榮焉”。
(9)端午的鴨蛋,色彩鮮艷,讓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鴨蛋,裝在絡子里,掛在對襟的紐扣上,它就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11)端午的鴨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聯(lián)想到囊螢映雪的故事。
······。
3、過渡:讀《端午的鴨蛋》,我們讀出了汪曾祺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淡淡的,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汪老說他所追求的是和諧,不是深刻,是除凈火氣、感傷后,達到恬靜、淡泊的韻味。所以也有人說:“汪曾祺的語言平淡而有味”。你能從課文描寫鴨蛋的句子中找出這樣“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嘗試著讀一讀并做一點賞析嗎?請大家自由的朗讀。(2分鐘)(過渡到第二板塊“品鴨蛋悟生活”)。
提示:所謂“平淡”是指語言文字樸實無華,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語言文字有韻味,有嚼頭。還可以有什么味道呢?風味、韻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雋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1分鐘)。
第2、3小節(jié)——故鄉(xiāng)情。
(1)“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語句長短不一,平淡直白卻味道十足,讓人心頭癢癢,仿佛就是一個熟識鄉(xiāng)人在與自己拉家常一般。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著說的神態(tài)。(男生讀)(作者為何能如此純熟的介紹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一邊說一邊想,就是要把家鄉(xiāng)的物產(chǎn)介紹給異鄉(xiāng)人。)。
(2)“肅然起敬”:(“肅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十分恭敬的意思,用外鄉(xiāng)人的語言側(cè)面體現(xiàn)出故鄉(xiāng)咸鴨蛋的名氣之大。有點調(diào)侃,卻也很自豪,讀來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疤貏e注明”“驚奇不已”等詞也有這樣的強調(diào)作用。讀時需要加重語氣。(我和學生一起讀)。
(3)“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這叫什么鴨蛋呢!”“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薄斑@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時時穿插的樸素的“大白話”,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氣息更加濃厚,這就是生活味。(全班齊讀)。
(4)“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窮地方”有作者自嘲的口吻,傳達出復雜的情緒,說的異鄉(xiāng)人對故鄉(xiāng)其他事情的忽略,對故鄉(xiāng)的誤解。(“我”為什么會不大高興呢?這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對故鄉(xiāng)的無比熱愛,似乎有著孩子般的天真,不允許別人說他不好,或者說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已經(jīng)達到了癡愛的程度。)(全班齊讀)。
(5)“確實是好”“所食鴨蛋多矣”“完全不能相比”:完全是見過大場面的陣勢,對平常鴨蛋絲毫不放在眼中,對故鄉(xiāng)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語言是詼諧有趣味的。(這里的感嘆號有何作用?體現(xiàn)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全班讀)。
(6)“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與有榮焉”: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要讀出一種自得之情。另外引用《腌蛋》一條,既寫出高郵咸蛋的特點和吃法,又表達出自豪之情,使文章顯得妙趣橫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7)“質(zhì)細而油多······”:用對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故鄉(xiāng)鴨蛋的色澤之鮮艷和口感之醇厚,令人向往,回味無窮。
(8)“吱——”:擬聲詞,繪聲繪色,那種動感、那種快感,一個“吱”字就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了筷子頭扎進鴨蛋里,紅油冒出來的情景,要讀出傳神的功效。這其實是一種夸張,是一種驚喜的表現(xiàn)。破折號表示聲音的延長,可以說是“余味”繞梁,三日不絕。
(9)多處的修辭:“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這幾處文字,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鴨蛋的顏色,有直接描寫,有間接描寫,有比喻,有對比,除了繪色,還繪形繪聲。連京城的鴨蛋都不好,正是表達了作者濃郁深厚的故鄉(xiāng)情感,看出他對故鄉(xiāng)鴨蛋的由衷喜愛,并因它而自豪。
(第三小節(jié)整個小節(jié)可以做全班的齊讀。)。
(10分鐘)。
(作者不僅僅介紹了高郵的鴨蛋吧,他還寫到了鴨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種用途。我們再來看看4、5兩小節(jié)文字。反之亦然)。
第4、5、6小節(jié)——生活味。
(10)“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鴨蛋,把無生命的鴨蛋賦予他們生命和生活的情趣,這似乎就是孩子們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無處不在。
(11)“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螢火蟲在蛋殼里一閃一閃的亮······”:白描的手法、口語化的語言,寫出作者不忘兒時吃鴨蛋、玩鴨蛋的風俗,充滿童心童趣,正表明了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也正是這種感情,使作者對兒時的風俗記憶愈深。(女生讀)(汪曾祺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抒情詩”,民俗中保留著這個民族“常綠的童心”,體現(xiàn)著這個“民族”獨有的“感情”。)(這里還要有一個提問:作者對哪些場景記憶猶新?你看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挑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等生活場景是作者記憶猶新,作者正是對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后仍然能夠信筆寫出這樣的文字來,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詩意與美好,兒童們悠閑的生活滋味讓他印象深刻。這或者也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豐子愷筆下的《竹影》一樣,讓孩子們終生難忘吧!)(“挑”字的妙處:有選擇性的,不是隨便的選,表現(xiàn)了孩子選擇鴨蛋的慎重態(tài)度,寫出了作者對這段生活的美好懷念。)。
(8分鐘)。
4、小結(jié):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總結(jié),汪曾祺語言的平淡而有味,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善用古詩文、活用地方話、多用修辭格、妙用感嘆號。這樣便寫出了“故鄉(xiāng)情、生活味”。
5、結(jié)束語:汪曾祺19歲就離開了高郵。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長的歲月里,輾轉(zhuǎn)大江南北,對于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過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鄉(xiāng)的風物人情始終在他的作品里揮之不去。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課文的提示語:“倘若······”。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感受了作者對平淡生活的詩意追求,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同學們在吃鴨蛋、吃粽子的同時,一定也能咂摸出些許滋味吧。(2分鐘)。
推薦讀書: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食物》、沈從文《端午日》。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三
當代作家梁衡的《夏感》,是一篇語言生動形象而內(nèi)涵豐富的優(yōu)美散文。我將這篇散文的教學大致思路定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研讀課文,品味語言———指導朗讀,反復訓練,并將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和朗讀訓練上,這也是散文教學的兩大重點。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語言,挖掘本文含蓄雋永的一面。怎樣才會品味得透、怎樣才會體味得深?只有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語段做深入細致的研讀,才會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匠心獨運及表情達意的淋漓盡致。但重點賞析不等于不做整體把握。同時還要尋找到這節(jié)課的朗讀訓練點,進行有梯度的朗讀指導訓練。
總的來說,這堂公開課還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全校教師的充分肯定。
1、本堂課思路清晰,問題設計由簡到難,由整體到局部,絲絲入扣,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的規(guī)律。
2、教態(tài)親切自然,課堂氣氛活躍,能在課堂上面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侃侃而談,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學習的熱情充分被激活。整節(jié)課,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同桌、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呈現(xiàn)出合作探究的濃濃學習氛圍。3、本堂課的高潮和亮點部分是在語言的品味和朗讀上。寫景抒情散文的授課重點一般在于語言的品味積累。呂淑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而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感受語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寫景抒情散文正是訓練朗讀能力的非常適合的文本材料。因此,在上《夏感》這課時,我嘗試從文本出發(fā),尋找這節(jié)課的朗讀訓練點,進行有梯度的朗讀指導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課堂有成功之處,但也有遺憾在心。
1、一堂課只有45分中,我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了節(jié)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充分朗讀課文,在品味語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給的不夠充分,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也跟平時的指導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關系。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這些能力。
2、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語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課堂教學時,我需要多多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當然,錘煉語言應該從日常會話開始,我會在教學時精心準備每一節(jié)課,并經(jīng)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語言表達,便于以后改進。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把握全詩韻律。
2、聽讀課文,感受詩歌圖畫美。
3、細讀課文,品味詩歌詞句,體會詩人情感。
總結(jié):
農(nóng)家豐收圖——絢麗多彩。
漁夫晨歸圖——淡雅朦朧。
牧女思戀圖——寥闊空遠。
4、再讀課文,總結(jié)鑒賞現(xiàn)代詩歌方法。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xiàn),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5、遷移訓練。
一、導入。
播放動畫,同學們,你們剛剛看到的動畫讓你們想到了什么季節(jié)?我們看到的動畫只是表現(xiàn)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卻通過他生動形象的詩句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秋天,讓我們一起走他帶來我們的秋天的世界。(學生自由回答)。
二、初讀課文,掌握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
這首詩寫得很美,需要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我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小聲的讀一下全詩。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全詩。這位同學音讀得很準,但一首好的詩歌就像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而樂曲有了快慢相間的節(jié)奏,才會富有情感,而剛才這位同學并沒有讀出節(jié)奏感來,我把這首詩的節(jié)奏劃了出來,再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
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往往通過高低起伏的音調(diào)來表現(xiàn)它的內(nèi)容,同樣詩歌要讀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們認為這首詩中哪些詞語需要重讀?(不說理由)老師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讀的詞語,我已經(jīng)把它們標出來了?,F(xiàn)在大家看著投影再齊讀一遍。
現(xiàn)在大家的朗讀已經(jīng)大有進步了,但似乎還不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感情??赡苡行┩瑢W覺得重讀只是單純地加強語調(diào),但事實上重讀只是在朗讀中把相關的詞突出出來,既可以加強語調(diào),也可以使語調(diào)變輕,關鍵是要和其它的讀音有對比。如何判斷讀法呢?關鍵是在讀的時候投入你們的情感。這就需要大家在朗讀時把把詩人帶給我們的畫面展現(xiàn)在你的頭腦中。下面我來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經(jīng)走進了一個美麗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靈感受每一個美好的事物。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誦詩文,整體感知內(nèi)容,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三幅畫面的內(nèi)容。(重點)。
2、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重點品味語言凝練、形象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感情。(難點)。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養(yǎng)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方法。
1、講讀-討論;2、學生多種形式練讀--體會、領悟--能有感情地表達。
三、教具:。
多媒體、ppt。
四、教學過程。
(一)引秋:導入新課。(由寫秋天的古詩引入,學生進行積累)。出示ppt(依次由學生朗讀,體會關于《秋天》的古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1、板書課題:秋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首現(xiàn)代詩--《秋天》,看看作者何其芳筆下的秋天是什么樣的?
2、師:ppt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學習目標。
3、師:ppt出示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生: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誦秋:。
1、老師范讀,學生聽(聽節(jié)奏、聽感情,并在書上劃出節(jié)奏);(多媒體播放教師范讀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朗讀熱情。
2、抽一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準確;學生互評。出示生字ppt。
3、點評學生朗讀情況,肯定好的方面,糾正不足。
4、由男生、和全班分別飽含感情地齊朗誦。
(三)品秋:。
出示ppt,學生探究問題: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
2、每一幅圖描繪了哪些景物?師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詩。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師提示的問題,體會語言的的凝練、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師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nóng)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jié)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秋的氛圍。先請同學們找出每節(jié)詩中畫龍點睛的詩句,先概括畫面,再品析語言。
1、第一幅畫面是“農(nóng)家豐收圖”。(板書)這里不是寫某個農(nóng)夫,而是寫普通的農(nóng)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皾M披”形象生動?!帮h”字貼切傳神。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gòu)成一幅清凈潤澤的有聲畫。“稻香”使人滿口生香。“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胺蚀T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最后一句總束,畫龍點睛。“棲息”一詞意味雋永,是擬人。
2、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或“漁家秋景圖”)。(板書)畫面包含一系列活動:撒網(wǎng),收漁,搖槳?!袄潇F”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jié)吻合?!扒圉~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耐人尋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游戲”一詞虛實相生。
3、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板書)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于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本節(jié)詩寫出了由外景向內(nèi)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滿詩情畫意。以問句出現(xiàn),語言搖曳多姿?!皾M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見過“棲息在農(nóng)家里”“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聲是否表達過、勾起過少女的情懷?她的眼里一定寫滿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顫著喜悅與夢想。
4、學生完成誦、品秋專項練習。
(四)思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思秋練習。
(五)課堂小結(jié)。
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卻將幽谷、農(nóng)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這是棲息在農(nóng)家的秋天,是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是夢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更是充滿詩意的秋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詩人在每節(jié)詩后都有畫龍點睛的總結(jié),突出秋天主題,一唱三嘆。在意象表達上,繼承了傳統(tǒng)詩詞的余韻,展現(xiàn)了古典美,韻味實足。
詩人超越了“悲秋”情結(jié),以積極的心態(tài)描寫秋天的美景,頌揚了秋天的活力和生機,體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曠達的情懷。作為青少年的同學們,更應該奮發(fā)拼搏,努力求知,為迎接自己的收獲之秋做好準備!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六
1、繼續(xù)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自主、合作、探究。
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品味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
一課時。
一、導入。
引導學生翻看《中國歷史填充圖冊》,分析通遼市在一九三一年的歸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師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們通遼市歸吉林省管轄,一九三一年日本關東軍攻炸沈陽,不到半年侵占東北三省,我們通遼市也包括在內(nèi)。當我們的先輩們背井離鄉(xiāng),離開故土家園十年的時候。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離開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強烈的渴望回到家園?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先輩當時的心境,隨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對家園,抒發(fā)對《土地的誓言》(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組,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及所了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chǎn))。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他召喚我回去。
(小組四個人討論匯報,輪流有感情的朗讀句子,類似句子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xiàn)作用)。
小結(jié)討論內(nèi)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換詞語就不能準確表達情感。
[問題二]:(1)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小結(jié)討論內(nèi)容:理解散文還要明確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
五、反思總結(jié)。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jié)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jié)。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chǎn),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fā)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xiāng),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shù)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豐富的物產(chǎn)。
優(yōu)美的景色。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xiāng))的身邊,為她而戰(zhàn)斗而犧牲。
誓言。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范圍內(nèi)學特別枯燥無味。通過教師設計課前鞏固翻閱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頭腦中有印象及淪陷的歷史經(jīng)過,課中很好的體會被淪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課時讓學生接觸地理知識,了解我們通遼市歷史上歸吉林省管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看到學生不愿讀書、寫作業(yè),卻有興趣唱歌、抄歌詞,故與音樂老師借資料給學生,投其所好,課上讓其唱、讀,給其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順理成章的引導他們?nèi)懽?,使其有?nèi)容可寫,有格式可依。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覺中促使他們愿學、樂學、愛學、學好。
二、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系到一節(jié)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都將學生自然推倒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導入遙遠的戰(zhàn)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有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nèi)容清楚的理解;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發(fā)揮創(chuàng)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為重要。
本篇課文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jié)課只能講結(jié)構(gòu)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篇課文僅用二十五分鐘左右時間,這樣,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chuàng)新寫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一
1、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在誦讀實踐中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和感悟。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培養(yǎng)一定的審美情趣,獲得對人生。
有益的啟示。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本文的教學在朗讀、體驗、質(zhì)疑、探究中進行。教學頭緒力求簡潔明了,始終抓住“藝術(shù)”這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在朗讀體驗中初步感受“藝術(shù)”,在質(zhì)疑探究中了解“藝術(shù)”對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從而能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自己的審美情趣。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引導學塵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深入領會文章意味,并能聯(lián)系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相關經(jīng)驗,獲得有益的感悟。
三、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教師出示一幅有關竹子的墨畫,由對“竹”的關注自然引出課題《竹影》。
(二)、介紹作者。
(三)、整體感知,朗讀體驗。
l、速讀課文,用幾個簡短的詞語概括地說說孩子們的活動。
2、用上“幽暗”、“愜意”、“口頭禪”、“參差不齊”等詞語,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具體地說說孩子們的活動。
3、根據(jù)自身體驗,有感情地、流暢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感興趣的內(nèi)容,并作交流。
(四)、討論感悟、拓展延伸。
1、討論:“父親”參與這個游戲有沒有必要?他使我們對中國畫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3、教師小結(jié)。
4、請學生結(jié)合“父親”所傳授的知識,簡單評價一下老師所帶來的“竹畫”。
(五)、合作探究,升華認識。
1、問題:我們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藝術(shù)的氣息,更充滿情趣?
2、小組合作探究,小組各成員各司其職,教師巡回指導。
3、由各小組發(fā)言人代表該小組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成果。
4、學生共同小結(jié)探究的結(jié)果。
5、教師評點。
(六)、課堂總結(jié)。
1、教師結(jié)語:我們有義務關心自己的成長,我們有義務使自己的心靈充滿藝術(shù)的氣息。只要我們多體驗、感悟、實踐美的事物,我們的生活也就會充滿藝術(shù)的意味,充滿了美的神氣和姿態(tài)。
2、教師推薦:看書是一種提高自己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很好的方式,學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靜觀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嘗試去做一些有藝術(shù)品味的游戲,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從事一些藝術(shù)活動,讓我們共同努力,打造藝術(shù)的人生!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二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茶峒纏裹蘸酒翹起老鸛河潭水。
2.辨字組詞。(5分)。
燥戊竟槳。
躁戍競漿。
噪戌。
3.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寫出你所知道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4分)。
4.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除了文中寫到的賽龍舟、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外,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習俗。(4分)。
5.回答問題:(4分)。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句在三個“莫不”有什么作用?
6、說說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
(2)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三
學習目標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
重難點點撥:1.文學的內(nèi)容和閱讀的意義。
2.如何安排詳略。
導、學、練。
【預習感知】。
1.給加點字注音。(6分)。
茶峒纏裹蘸酒翹起老鸛河潭水。
2.辨字組詞。(5分)。
燥戊竟槳。
躁戍競漿。
噪戌。
3.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寫出你所知道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4分)。
4.端午節(jié)的習俗很多,除了文中寫到的賽龍舟、用雄黃蘸酒畫王字外,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他習俗。(4分)。
【輕松課堂】5.回答問題:(4分)。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
句在三個“莫不”有什么作用?
6、說說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
(2)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準確地翻譯全文,背誦全文;。
2、學習本文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和敘事簡潔的方法;。
3、學習趙普超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述“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二、商量確定本課的學習方式。
讀譯講,以讀為主。
三、熟讀背誦課文。
1、自讀,將自認為難讀難寫的字詞寫到黑板上。例如:
寡闔篋薨齷齪循默奏牘補綴。
2、指名讀,糾正誤讀處。
3、領讀。
4、訓練快速讀。
師示范讀,計時。生練習,自薦快速讀比賽。
5、練習背誦。
師生比賽背誦,看誰錯誤少。
四、合作翻譯課文。
1、兩人一小組,對照書下注釋,試譯課文。
2、質(zhì)疑。師將學生提出的疑問中的重要點板書,精講。
(1)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
(2)讀之竟日。(倒裝句)。
(3)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4)碎裂奏牘擲地。(使動用法)。
注:有些知識只要求學生了解,不要求掌握。
3、學生翻譯全文。
五、簡析、精講課文。
1、概括課文內(nèi)容。
2、從文中找出能表現(xiàn)趙普讀書勤奮的詞語。
3、比較三、四兩次上奏與一、二兩次上奏在寫法上的不同。精講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4、歸納趙普的性格特征,歸納文章中心。
六、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整理筆記。
2、閱讀《狂生趙普》一文。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五
本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學愿意出來把文章朗讀一下。(師請學生讀,并提出聽讀要求)(出示朗讀的配樂畫面)。
要求:(1)認真聽,聽完后能作恰當?shù)狞c評。
(2)聽完后能說出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2.研讀重點段落并作深層探究。
剛才朗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內(nèi)容最精彩,同學們愿意看嗎?
(1)播放賽龍舟的場面(學生欣賞)。
(2)請學生齊聲朗讀有關這方面的文字。
(3)在讀的基礎上,討論以下兩個問題:(畫面顯示)。
b:課文從哪些方面來渲染龍舟競渡的場面的?
(4)我們常說“學貴有疑”,“有疑問才會有進步”,針對課文內(nèi)容,誰有疑義嗎?
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
3.借助課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憑借自己自學成長的語言功底把龍舟競渡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同學們想學嗎?今天老師想為你們搭建一個舞臺,讓你們大顯身手。
(1)播放舞獅子的畫面。
(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畫面。
(3)小小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請學生作評價。同時畫面顯示老師寫的舞獅子場面。
三、總結(jié)全結(jié)。
1、請學生總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結(jié)束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民俗風情,課后請大家繼續(xù)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做成卡片,準備交流。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nèi)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風俗的資料,下面請小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搜集的資料。(師問:2分鐘可以了嗎?)。
(生討論的基礎上)小小組代表發(fā)言(多媒體交替出現(xiàn)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畫面)。
2.剛才你們說到了端午節(jié),誰能說說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師)。
(生回答)。
(老師作適當補充)(媒體出示有關文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節(jié)有關的文章(畫面出示課題及作者)。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七
教學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鄉(xiāng)土文化。
2、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難點:
精彩的場面描寫。
詳寫和略寫相結(jié)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你知道我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什么吧(春節(jié)、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生答)是的,有詩云:“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蹦嵌宋绻?jié)有什么習俗呢?(出示兒歌:艾葉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師生齊讀。可見,端午節(jié)習俗之多,場面之熱烈。
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課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從文。(出示課件:文字:沈從文及《邊城》)。
二、范讀課文,注意讀音、字詞、停頓,初步感知課文感受一下“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钡墓?jié)日氣氛和湘西一帶的端午習俗。
(1—2名學生復述課文大意。)。
三、本文比較多短小,不難理解,我們就采用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的方法。先自由朗讀課文,再次感知,細細品味,標示疑點,困惑和不解的地方。邊讀邊討論,能在小組內(nèi)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過會兒在班內(nèi)交流。
1、字詞方面的不解。如“緩促”“調(diào)理”、“不拘”等。
2、“本文寫的是端午節(jié)的競賽,為什么還要寫以前練習的事?”
(1)討論側(cè)面烘托的作用。
(2)再從文中找出有這樣作用的句子。(3處)。
3、以“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顴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中“種種情形”不描述出來為切入點找出略寫的句子。
(1)討論詳寫和略寫的處理。
(2)從文中再找類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競追鴨子”場面的簡析,讓學生想象并描述具體的場面,明確略寫給人留有想象空間這一重要特點。
五、談感受最深的場面。
(一)人山人海的場地寫得好。
(1)三個“莫不”的句子。
(2)從文中找其它寫人多的句子。
(二)重點賞析“賽龍舟”場面。
顯示課件中本段文字。
1、動詞的運用。學生談動詞對表現(xiàn)場面的作用,(課件顯示動詞)。
(1)表現(xiàn)了不同人的不同動作。(課件顯示不同競賽人)。
(2)、指導閱讀帶動詞的句子,讀出力度、讀出氣氛,糾正聲音高低、短促,把動作突出出來。(生齊讀)。
2、拓展,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觀眾,你會怎么辦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賽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師生明確道理:團結(jié)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誦。
(1)介紹背誦方法:關鍵詞語背誦法。(課件顯示關鍵詞)。
(2)根椐課件顯示的關鍵詞背誦這一精彩場面。
七、課文延伸。出示“清明節(jié)的來歷”片段來感受所體現(xiàn)的精神,引導學生熱愛民俗文化。同學們可以課下收集一些民風民俗,從中了解一下異地風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你一定會受益非淺的。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八
1.了解作者(展示課件《湘西風情》和《沈從文簡介》)。
2.端午節(jié)介紹。
學生課前搜集,課上交流。
也稱“端五節(jié)”,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吃粽子,賽龍舟等。
二、課文誦讀。
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思考:課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風俗民情?
(穿新衣、畫王字、吃魚、吃肉、賽龍舟,追鴨子等。)。
三、分析課文。
1.整體感知。
學生思考討論:
(1)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
明確:端午日一天的時間順序。
(2)寫了哪幾件事情?什么經(jīng)過?
明確:爭看劃船--競追鴨子--結(jié)束賽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學生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四人小組討論——小組交流。
(1)給文章分層,并概括層意。
第一層:(端午日......看熱鬧)寫人們在河邊觀看賽龍舟。
第二層:(劃船的事......種種情形)寫賽前準備、賽手配置以及賽事盛況。
第三層:(凡是到最后)領賞慶賀。
(2)第一層中三個“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沒有一個不的意思,是雙重否定。強調(diào)端午日人人參與,無一缺漏,渲染當天熱鬧的氣氛,為下文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設置懸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當天熱鬧的氣氛的?
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劃船,三個“莫不”,側(cè)面烘托出當時熱鬧的氣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寫賽龍舟的盛況?
正面描寫:外貌描寫——“帶頭的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
動作描寫——“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
虛實結(jié)合:實寫鼓手船手的協(xié)作,虛寫即采用聯(lián)想想象(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水戰(zhàn)時擂鼓的種種情形)。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四。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九
教學重點:
一、引導學生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感受鄉(xiāng)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語文教案-端午日教案示例。
二、欣賞本文精彩的龍舟競渡的場面。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進入“民俗風情”內(nèi)容的學習,課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關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間風俗的資料,下面請小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搜集的資料。(師問:2分鐘可以了嗎?)。
(生討論的基礎上)小小組代表發(fā)言(多媒體交替出現(xiàn)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畫面)。
2.剛才你們說到了端午節(jié),誰能說說端午節(jié)的由來嗎?(師)。
(生回答)。
(老師作適當補充)(媒體出示有關文字)。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節(jié)有關的文章(畫面出示課題及作者)。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學愿意出來把文章朗讀一下。(師請學生讀,并提出聽讀要求)(出示朗讀的配樂畫面)。
要求:(1)認真聽,聽完后能作恰當?shù)狞c評,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端午日教案示例》。
(2)聽完后能說出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風情。
2.研讀重點段落并作深層探究。
剛才朗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內(nèi)容最精彩,同學們愿意看嗎?
(1)播放賽龍舟的場面(學生欣賞)。
(2)請學生齊聲朗讀有關這方面的文字。
(3)在讀的基礎上,討論以下兩個問題:(畫面顯示)。
b:課文從哪些方面來渲染龍舟競渡的場面的?
(4)我們常說“學貴有疑”,“有疑問才會有進步”,針對課文內(nèi)容,誰有疑義嗎?
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決。
3.借助課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憑借自己自學成長的語言功底把龍舟競渡的場面寫得非常精彩,同學們想學嗎?今天老師想為你們搭建一個舞臺,讓你們大顯身手。
(1)播放舞獅子的畫面。
(2)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一畫面。
(3)小小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請學生作評價。同時畫面顯示老師寫的舞獅子場面。
三、總結(jié)全結(jié)。
1、請學生總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2、結(jié)束語: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民俗風情,課后請大家繼續(xù)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做成卡片,準備交流。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
1.理清課文思路,分析賽龍船精彩的場面描寫。
2.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倪x材方法。
3.關注民俗文化,感受節(jié)日給人們帶來的愉悅;了解并領悟奮發(fā)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預學。
(一)一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蘸()酒泅()水峒()...
鸛().
燥__()。
躁__()吶()喊.一律().2.辨字注音組詞。漿__()戍__()槳__()戌__()擂()鼓.
戊__()。
3.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鳳凰縣人,__________族,現(xiàn)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資料,說說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了解端午節(jié)的由來及我們當?shù)囟宋绻?jié)的習俗。
(二)二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畫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并作適當批注。
2.本文介紹了湘西地區(qū)端午日的哪些風俗民情?
3.全文3個自然段,共寫了哪幾件事?請概括。
4.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關詞句。
(三)三讀課文,在課本空白處寫出你的疑問,并摘要如下:
三、互動探究。
(一)交流討論“自主預學”內(nèi)容。
(二)在預習理解的基礎上朗讀課文,注意語音正確,節(jié)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點研討第1自然段。
1.給本段分層,并概括層意。
2.本段通過什么手法寫出了當天熱鬧的氣氛?請結(jié)合有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
(四)研討課文第2~3段,思考以下問題:
1.追鴨子活動設置的目的是什么?參與追鴨的人員有哪些?
2.追鴨的場面及人們的心情如何?
3.充分發(fā)揮想像,口頭描繪追鴨的場面。(可相互交流)。
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一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文章中的生字新詞。
3、感受詩中描寫的景象,理解詩中擬人手法的運用。
4、初步感受現(xiàn)代詩的意象美和韻律美。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感受新詩的美。
教具準備:秋景的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同學們,一年四季,季節(jié)更替,轉(zhuǎn)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碩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節(jié),讓我們跟著詩人王宜振的腳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麗的秋天吧!
2、(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展示秋景)教師范讀全詩。
3、學生自由談:看了秋景,聽了寫秋的詩,你對秋天有了怎樣的印象呢?
二、初讀詩歌,理清詩歌的脈絡。
1、學生自讀全詩,邊讀邊標出詩歌的小節(jié)來。
2、指名讀全詩,相機正音。
4、再讀全詩,將自己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
三、作業(yè):
1、描紅課后生字,小組給出評價。
2、熟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復習:
上一節(jié)課我們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讀來把你們的感受讀出來,好嗎?小組輪讀課文。
二、進入新課。
1、精讀感悟,體會秋天各樣的美。
(過渡:跟著詩人我們走進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歡秋天的什么風景呢?讀讀課文,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讀完課文后學生自由談,教師相機板書:秋風、秋陽、秋色、秋實、秋香(可以打亂順序)。
重點品讀:
a、秋風:
(1)你為什么喜歡秋風?指名學生答。(秋風像個淘氣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韌的梳子……)。
(2)“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覺得這個省略號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風在一點一點擦拭腳印,掩蓋夏的痕跡。)。
(3)能把你的喜歡用讀表達出來嗎?(感情朗讀這一小結(jié),師生共同評價。)。
b、秋實:
(1)秋天里,有哪些果實成熟了?都是什么樣子的?(稻穗、向日葵、蘋果、葡萄……)。
(2)自讀第三到五小節(jié),感受豐收的喜悅。
(3)匯報朗讀,教師指導。
(4)全班賽讀,看誰先背下來。
(5)在看到累累秋實的時候,我們還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顏色呢?(紅、黃、紫。學生可以想象補充課文中沒有的顏色。)。
2、回歸整體,感受詩的韻律美。
(1)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呢?(寫得美,讀起來上口……)。
(2)你覺得這首詩還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自由談,只要有道理就給予肯定。(重點指導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
(3)教師小結(jié):這首小詩運用擬人的手法,用流暢明快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秋天的美。
3、再讀全詩,試著背誦全詩。
三、拓展延伸,描繪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學們,金秋是美麗的,在每一個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讓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禮贊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組合,分組活動:
(1)、彩筆繪秋色,畫出心中的秋。
(2)、深情頌秋天,讀出心中的秋。(小組合作編排詩朗誦《秋天》)。
(3)、妙筆描秋景,寫出心中的秋。(即課后練習4,將詩句改成一段話。)。
3、全班匯報交流,教師總結(jié)。
四、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課后收集寫秋天的詩,古詩,現(xiàn)代詩都可以。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二
1、感知課文內(nèi)容,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藝術(shù)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感受作者對兒時生活懷想和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nèi)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三、教學方法。
語言訓練、品讀、討論。
四、教學手段。
傳統(tǒng)黑板。
現(xiàn)代ppt。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同學們,首先和大家來說一個故事。話說當年高郵幾名在北京求學的年輕人,見到了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郵人的汪曾祺先生,他們對汪曾祺說:“汪老,我們高郵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詞的那位秦觀)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聽后卻連連說:“不對,不對······我只能居第三位?!蹦敲?,大家想一想,對于高郵而言,能排第二的會是什么呢?(高郵的鴨蛋,對了)。
高郵的鴨蛋裝載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太多感情。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詩中說:“文中半是家鄉(xiāng)水”,他把故鄉(xiāng)的風物、故鄉(xiāng)的故事、故鄉(xiāng)的人情都寫進了他的文字,成為一篇篇恬淡幽靜的佳作。今天,在端午節(jié)前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散文《端午的鴨蛋》。(1分30秒)。
2、首先,請幾位同學來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讀,圈點勾畫。我們進入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憶端午說鴨蛋”。請用這樣的句子開頭說課文的內(nèi)容:“端午的鴨蛋,?!?BR> 教師示例:端午的鴨蛋,是作者故鄉(xiāng)端午吃“十二紅”風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紅”。(9分鐘30秒)。
下面請大家自己寫一寫: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說;你可以就課文的一段內(nèi)容來說,也可以就全文的內(nèi)容來說。(不能超過10分鐘)。
(2)端午的鴨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記的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3)端午的鴨蛋,是作者對他鄉(xiāng)鴨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驕傲。
(4)端午的鴨蛋,是與別人談及時,令異鄉(xiāng)人肅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鴨蛋,是質(zhì)細而油多,令作者回味無窮的美味。
(6)端午的鴨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鴨蛋,是端午節(jié)的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鴨蛋,清朝即有記載,令作者“與有榮焉”。
(9)端午的鴨蛋,色彩鮮艷,讓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鴨蛋,裝在絡子里,掛在對襟的紐扣上,它就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11)端午的鴨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聯(lián)想到囊螢映雪的故事。
······。
3、過渡:讀《端午的鴨蛋》,我們讀出了汪曾祺先生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xiāng)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淡淡的,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汪老說他所追求的是和諧,不是深刻,是除凈火氣、感傷后,達到恬靜、淡泊的韻味。所以也有人說:“汪曾祺的語言平淡而有味”。你能從課文描寫鴨蛋的句子中找出這樣“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嘗試著讀一讀并做一點賞析嗎?請大家自由的朗讀。(2分鐘)(過渡到第二板塊“品鴨蛋悟生活”)。
提示:所謂“平淡”是指語言文字樸實無華,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語言文字有韻味,有嚼頭。還可以有什么味道呢?風味、韻味、情味、趣味、回味、余味、醇味、雋味、嚼味、妙味、玩味、滋味······(1分鐘)。
第2、3小節(jié)——故鄉(xiāng)情。
(1)“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語句長短不一,平淡直白卻味道十足,讓人心頭癢癢,仿佛就是一個熟識鄉(xiāng)人在與自己拉家常一般。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著說的神態(tài)。(男生讀)(作者為何能如此純熟的介紹家鄉(xiāng)?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一邊說一邊想,就是要把家鄉(xiāng)的物產(chǎn)介紹給異鄉(xiāng)人。)。
(2)“肅然起敬”:(“肅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十分恭敬的意思,用外鄉(xiāng)人的語言側(cè)面體現(xiàn)出故鄉(xiāng)咸鴨蛋的名氣之大。有點調(diào)侃,卻也很自豪,讀來也有淡淡的幽默味?!疤貏e注明”“驚奇不已”等詞也有這樣的強調(diào)作用。讀時需要加重語氣。(我和學生一起讀)。
(3)“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這叫什么鴨蛋呢!”“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薄斑@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時時穿插的樸素的“大白話”,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氣息更加濃厚,這就是生活味。(全班齊讀)。
(4)“我對異鄉(xiāng)人稱道高郵鴨蛋······”:“窮地方”有作者自嘲的口吻,傳達出復雜的情緒,說的異鄉(xiāng)人對故鄉(xiāng)其他事情的忽略,對故鄉(xiāng)的誤解。(“我”為什么會不大高興呢?這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對故鄉(xiāng)的無比熱愛,似乎有著孩子般的天真,不允許別人說他不好,或者說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已經(jīng)達到了癡愛的程度。)(全班齊讀)。
(5)“確實是好”“所食鴨蛋多矣”“完全不能相比”:完全是見過大場面的陣勢,對平常鴨蛋絲毫不放在眼中,對故鄉(xiāng)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語言是詼諧有趣味的。(這里的感嘆號有何作用?體現(xiàn)了作者油然而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全班讀)。
(6)“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與有榮焉”: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要讀出一種自得之情。另外引用《腌蛋》一條,既寫出高郵咸蛋的特點和吃法,又表達出自豪之情,使文章顯得妙趣橫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7)“質(zhì)細而油多······”:用對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故鄉(xiāng)鴨蛋的色澤之鮮艷和口感之醇厚,令人向往,回味無窮。
(8)“吱——”:擬聲詞,繪聲繪色,那種動感、那種快感,一個“吱”字就活靈活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了筷子頭扎進鴨蛋里,紅油冒出來的情景,要讀出傳神的功效。這其實是一種夸張,是一種驚喜的表現(xiàn)。破折號表示聲音的延長,可以說是“余味”繞梁,三日不絕。
(9)多處的修辭:“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這幾處文字,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鴨蛋的顏色,有直接描寫,有間接描寫,有比喻,有對比,除了繪色,還繪形繪聲。連京城的鴨蛋都不好,正是表達了作者濃郁深厚的故鄉(xiāng)情感,看出他對故鄉(xiāng)鴨蛋的由衷喜愛,并因它而自豪。
(第三小節(jié)整個小節(jié)可以做全班的齊讀。)。
(10分鐘)。
(作者不僅僅介紹了高郵的鴨蛋吧,他還寫到了鴨蛋在小朋友手中的各種用途。我們再來看看4、5兩小節(jié)文字。反之亦然)。
第4、5、6小節(jié)——生活味。
(10)“有的樣子蠢,有的樣子秀氣”: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寫鴨蛋,把無生命的鴨蛋賦予他們生命和生活的情趣,這似乎就是孩子們的朋友,生活的趣味趣味無處不在。
(11)“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螢火蟲在蛋殼里一閃一閃的亮······”:白描的手法、口語化的語言,寫出作者不忘兒時吃鴨蛋、玩鴨蛋的風俗,充滿童心童趣,正表明了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也正是這種感情,使作者對兒時的風俗記憶愈深。(女生讀)(汪曾祺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chuàng)作的生活抒情詩”,民俗中保留著這個民族“常綠的童心”,體現(xiàn)著這個“民族”獨有的“感情”。)(這里還要有一個提問:作者對哪些場景記憶猶新?你看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挑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等生活場景是作者記憶猶新,作者正是對童年的生活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后仍然能夠信筆寫出這樣的文字來,他品味到了平淡生活中的詩意與美好,兒童們悠閑的生活滋味讓他印象深刻。這或者也像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豐子愷筆下的《竹影》一樣,讓孩子們終生難忘吧!)(“挑”字的妙處:有選擇性的,不是隨便的選,表現(xiàn)了孩子選擇鴨蛋的慎重態(tài)度,寫出了作者對這段生活的美好懷念。)。
(8分鐘)。
4、小結(jié):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總結(jié),汪曾祺語言的平淡而有味,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善用古詩文、活用地方話、多用修辭格、妙用感嘆號。這樣便寫出了“故鄉(xiāng)情、生活味”。
5、結(jié)束語:汪曾祺19歲就離開了高郵。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長的歲月里,輾轉(zhuǎn)大江南北,對于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過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鄉(xiāng)的風物人情始終在他的作品里揮之不去。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課文的提示語:“倘若······”。明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感受了作者對平淡生活的詩意追求,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情感,同學們在吃鴨蛋、吃粽子的同時,一定也能咂摸出些許滋味吧。(2分鐘)。
推薦讀書:汪曾祺《故鄉(xiāng)的食物》、沈從文《端午日》。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三
當代作家梁衡的《夏感》,是一篇語言生動形象而內(nèi)涵豐富的優(yōu)美散文。我將這篇散文的教學大致思路定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研讀課文,品味語言———指導朗讀,反復訓練,并將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和朗讀訓練上,這也是散文教學的兩大重點。品味文章富有魅力的語言,挖掘本文含蓄雋永的一面。怎樣才會品味得透、怎樣才會體味得深?只有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語段做深入細致的研讀,才會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匠心獨運及表情達意的淋漓盡致。但重點賞析不等于不做整體把握。同時還要尋找到這節(jié)課的朗讀訓練點,進行有梯度的朗讀指導訓練。
總的來說,這堂公開課還是非常成功的,得到了全校教師的充分肯定。
1、本堂課思路清晰,問題設計由簡到難,由整體到局部,絲絲入扣,符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的規(guī)律。
2、教態(tài)親切自然,課堂氣氛活躍,能在課堂上面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侃侃而談,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學習的熱情充分被激活。整節(jié)課,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同桌、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呈現(xiàn)出合作探究的濃濃學習氛圍。3、本堂課的高潮和亮點部分是在語言的品味和朗讀上。寫景抒情散文的授課重點一般在于語言的品味積累。呂淑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而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感受語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寫景抒情散文正是訓練朗讀能力的非常適合的文本材料。因此,在上《夏感》這課時,我嘗試從文本出發(fā),尋找這節(jié)課的朗讀訓練點,進行有梯度的朗讀指導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課堂有成功之處,但也有遺憾在心。
1、一堂課只有45分中,我們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為了節(jié)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充分朗讀課文,在品味語言環(huán)節(jié),因時間給的不夠充分,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還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這也跟平時的指導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關系。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這些能力。
2、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語言缺少趣味性和美感。在課堂教學時,我需要多多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當然,錘煉語言應該從日常會話開始,我會在教學時精心準備每一節(jié)課,并經(jīng)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語言表達,便于以后改進。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品味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把握全詩韻律。
2、聽讀課文,感受詩歌圖畫美。
3、細讀課文,品味詩歌詞句,體會詩人情感。
總結(jié):
農(nóng)家豐收圖——絢麗多彩。
漁夫晨歸圖——淡雅朦朧。
牧女思戀圖——寥闊空遠。
4、再讀課文,總結(jié)鑒賞現(xiàn)代詩歌方法。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xiàn),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5、遷移訓練。
一、導入。
播放動畫,同學們,你們剛剛看到的動畫讓你們想到了什么季節(jié)?我們看到的動畫只是表現(xiàn)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卻通過他生動形象的詩句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秋天,讓我們一起走他帶來我們的秋天的世界。(學生自由回答)。
二、初讀課文,掌握朗讀節(jié)奏與重音。
這首詩寫得很美,需要我們通過朗讀來體會。我先給大家兩分鐘時間,小聲的讀一下全詩。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全詩。這位同學音讀得很準,但一首好的詩歌就像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而樂曲有了快慢相間的節(jié)奏,才會富有情感,而剛才這位同學并沒有讀出節(jié)奏感來,我把這首詩的節(jié)奏劃了出來,再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一下。
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往往通過高低起伏的音調(diào)來表現(xiàn)它的內(nèi)容,同樣詩歌要讀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們認為這首詩中哪些詞語需要重讀?(不說理由)老師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讀的詞語,我已經(jīng)把它們標出來了?,F(xiàn)在大家看著投影再齊讀一遍。
現(xiàn)在大家的朗讀已經(jīng)大有進步了,但似乎還不能表現(xiàn)出詩人的感情??赡苡行┩瑢W覺得重讀只是單純地加強語調(diào),但事實上重讀只是在朗讀中把相關的詞突出出來,既可以加強語調(diào),也可以使語調(diào)變輕,關鍵是要和其它的讀音有對比。如何判斷讀法呢?關鍵是在讀的時候投入你們的情感。這就需要大家在朗讀時把把詩人帶給我們的畫面展現(xiàn)在你的頭腦中。下面我來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經(jīng)走進了一個美麗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靈感受每一個美好的事物。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誦詩文,整體感知內(nèi)容,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三幅畫面的內(nèi)容。(重點)。
2、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重點品味語言凝練、形象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感情。(難點)。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養(yǎng)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學方法。
1、講讀-討論;2、學生多種形式練讀--體會、領悟--能有感情地表達。
三、教具:。
多媒體、ppt。
四、教學過程。
(一)引秋:導入新課。(由寫秋天的古詩引入,學生進行積累)。出示ppt(依次由學生朗讀,體會關于《秋天》的古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1、板書課題:秋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一首現(xiàn)代詩--《秋天》,看看作者何其芳筆下的秋天是什么樣的?
2、師:ppt出示學習目標,生:齊讀學習目標。
3、師:ppt出示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生: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誦秋:。
1、老師范讀,學生聽(聽節(jié)奏、聽感情,并在書上劃出節(jié)奏);(多媒體播放教師范讀視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朗讀熱情。
2、抽一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準確;學生互評。出示生字ppt。
3、點評學生朗讀情況,肯定好的方面,糾正不足。
4、由男生、和全班分別飽含感情地齊朗誦。
(三)品秋:。
出示ppt,學生探究問題: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
2、每一幅圖描繪了哪些景物?師生共同探究、解析全詩。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師提示的問題,體會語言的的凝練、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師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nóng)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jié)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秋的氛圍。先請同學們找出每節(jié)詩中畫龍點睛的詩句,先概括畫面,再品析語言。
1、第一幅畫面是“農(nóng)家豐收圖”。(板書)這里不是寫某個農(nóng)夫,而是寫普通的農(nóng)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皾M披”形象生動?!帮h”字貼切傳神。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gòu)成一幅清凈潤澤的有聲畫。“稻香”使人滿口生香。“飽食”寫豐收之景,擬人?!胺蚀T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最后一句總束,畫龍點睛。“棲息”一詞意味雋永,是擬人。
2、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或“漁家秋景圖”)。(板書)畫面包含一系列活動:撒網(wǎng),收漁,搖槳?!袄潇F”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jié)吻合?!扒圉~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耐人尋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游戲”一詞虛實相生。
3、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板書)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于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本節(jié)詩寫出了由外景向內(nèi)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滿詩情畫意。以問句出現(xiàn),語言搖曳多姿?!皾M流”與“香與熱”“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襯下,詩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見過“棲息在農(nóng)家里”“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聲是否表達過、勾起過少女的情懷?她的眼里一定寫滿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顫著喜悅與夢想。
4、學生完成誦、品秋專項練習。
(四)思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思秋練習。
(五)課堂小結(jié)。
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卻將幽谷、農(nóng)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這是棲息在農(nóng)家的秋天,是游戲在漁船上的秋天,是夢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更是充滿詩意的秋天。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詩人在每節(jié)詩后都有畫龍點睛的總結(jié),突出秋天主題,一唱三嘆。在意象表達上,繼承了傳統(tǒng)詩詞的余韻,展現(xiàn)了古典美,韻味實足。
詩人超越了“悲秋”情結(jié),以積極的心態(tài)描寫秋天的美景,頌揚了秋天的活力和生機,體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曠達的情懷。作為青少年的同學們,更應該奮發(fā)拼搏,努力求知,為迎接自己的收獲之秋做好準備!
端午日蘇教版初一語文教案篇十六
1、繼續(xù)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lián)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自主、合作、探究。
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品味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
一課時。
一、導入。
引導學生翻看《中國歷史填充圖冊》,分析通遼市在一九三一年的歸屬。(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師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們通遼市歸吉林省管轄,一九三一年日本關東軍攻炸沈陽,不到半年侵占東北三省,我們通遼市也包括在內(nèi)。當我們的先輩們背井離鄉(xiāng),離開故土家園十年的時候。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離開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強烈的渴望回到家園?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先輩當時的心境,隨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對家園,抒發(fā)對《土地的誓言》(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組,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及所了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chǎn))。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他召喚我回去。
(小組四個人討論匯報,輪流有感情的朗讀句子,類似句子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xiàn)作用)。
小結(jié)討論內(nèi)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換詞語就不能準確表達情感。
[問題二]:(1)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小結(jié)討論內(nèi)容:理解散文還要明確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
五、反思總結(jié)。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jié)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jié)。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chǎn),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fā)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布置作業(yè)(任選一題)。
1、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xiāng),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shù)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xiāng)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豐富的物產(chǎn)。
優(yōu)美的景色。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xiāng))的身邊,為她而戰(zhàn)斗而犧牲。
誓言。
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范圍內(nèi)學特別枯燥無味。通過教師設計課前鞏固翻閱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頭腦中有印象及淪陷的歷史經(jīng)過,課中很好的體會被淪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課時讓學生接觸地理知識,了解我們通遼市歷史上歸吉林省管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看到學生不愿讀書、寫作業(yè),卻有興趣唱歌、抄歌詞,故與音樂老師借資料給學生,投其所好,課上讓其唱、讀,給其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順理成章的引導他們?nèi)懽?,使其有?nèi)容可寫,有格式可依。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覺中促使他們愿學、樂學、愛學、學好。
二、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系到一節(jié)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都將學生自然推倒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導入遙遠的戰(zhàn)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有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nèi)容清楚的理解;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發(fā)揮創(chuàng)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為重要。
本篇課文結(jié)構(gòu)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jié)課只能講結(jié)構(gòu)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篇課文僅用二十五分鐘左右時間,這樣,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chuàng)新寫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