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西雙版納導(dǎo)游詞篇一
大家好!
現(xiàn)在我們將前往著名的傣族聚集區(qū)——橄欖壩,參觀特別值得一游的著名旅游景區(qū)——西雙版納傣族園。
它集中展示西雙版納傣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集中展示觀光區(qū),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屬國家4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336公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里現(xiàn)有居民326戶1536人。在這里您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秘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也可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活動中。
各位朋友,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F(xiàn)在我?guī)Т蠹业酱黾覅⒂^并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脫鞋;傣家人行禮后,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這樓梯,在新中國成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征,級數(shù)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大家請看,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臺、客廳和臥室。和客廳一墻之隔的就是臥室,這是不允許外人參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guān)在臥室里,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臥室有兩扇門,靠里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
歷史上,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xiàn)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據(jù)歷史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女孩長到十一二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征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征五谷豐登。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第二個參觀的村寨交曼春滿。我們在曼春滿重點是參觀著名的曼春滿佛寺。
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大家看到的這座金碧輝煌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于傣歷1126年,也就是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jīng)過多次修復(fù)、重建。曼春滿佛寺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凡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里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復(fù)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寺廟內(nèi)的高大塑像是佛祖釋迦牟尼,旁邊是迦葉和阿難,在佛像后面有一棵高大古老的圣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里有重要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nèi)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的象征。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著名的20幅壁畫,生動逼真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情景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其中靠右側(cè)有一副是講述“勐罕來歷”的。勐,指“地方”;罕,“卷起”之意,勐罕,即卷起來的壩子。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被請到這地方傳教時,對他懷著萬分崇敬的人們用白布鋪地迎接,因路長而布不夠用,人們就將僅有的白布鋪了又卷,卷了又鋪直到曼春滿。釋迦牟尼感動至極,當即為這地方賜名勐罕。
佛寺前的三棵棕樹就是用來制作貝葉經(jīng)的貝葉棕。下面我們參觀了解一下傣家的貝葉經(jīng)。貝葉經(jīng)是傣族園內(nèi)七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來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jīng)、諺語、傳說等。貝葉經(jīng)可保存上千年的歷史,一直流傳至今。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了曼乍,意為“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以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yǎng)做飯菜的人而得名。請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氨亍边@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著拳頭,蹬著腿,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
各位朋友,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游覽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西雙版納導(dǎo)游詞篇二
西雙版納在云南省的南部,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聚居著10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為一個風景旅游勝地,西雙版納是很有特色的。這里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基本上都還保留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繽紛的頭飾和統(tǒng)裙,他們居住的竹樓,吃的竹筒飯
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節(jié)--潑水節(jié)。節(jié)日期間,無論在竹樓、村寨里,還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論男女老少,過路行人,到處都是熱鬧的潑水活動,他們有的端著臉盆,有的提著水桶,互相用手潑水,每個人都是水淋淋的。按當?shù)氐牧曀祝@意味著用水沖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災(zāi)難,得到幸福。在過潑水節(jié)的日子里,人們還盡情地唱歌、跳舞,飲酒歡宴。去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jié),已成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旅游節(jié)目
傣族竹樓,是一種竹木結(jié)構(gòu)的空中樓閣。面積相當大,整個樓閣用幾十根大木柱支撐著,地板用竹片輔砌。樓下四面敞開,不住人,只是堆放雜物和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房頂蓋著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狀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據(jù)當?shù)厝苏f,這是孔明帽,說是當年孔明層教會當?shù)厝朔N水稻,當?shù)厝藶榱思o念他,便把竹樓的房頂設(shè)計成孔明的帽子那樣。
可以欣賞到熱帶雨林的景致之外,您還可以領(lǐng)略到奇木異草的風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樹、桫欏樹、箭毒木、鐵力木、王蓮、旅人蕉、神秘果(樹)、四數(shù)木大板根還可以觀賞到魚趕擺的場面,可以碰到開屏的孔雀,可與野象合張影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jié)是傣歷新年。節(jié)日一般持續(xù)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nóng)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wǎng)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
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jīng)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jié)隊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zāi)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yōu)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chǎn),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ò闷恋幕ò】p抨,內(nèi)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后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jié)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qū)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jié)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 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fā)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yōu)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nèi),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jīng)貿(mào)洽談等內(nèi)容,使得潑水節(jié)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jié)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guān)于潑水節(jié)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qū)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個姑娘,后來又強占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fā)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
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于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xiāng)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jié)。
西雙版納導(dǎo)游詞篇一
大家好!
現(xiàn)在我們將前往著名的傣族聚集區(qū)——橄欖壩,參觀特別值得一游的著名旅游景區(qū)——西雙版納傣族園。
它集中展示西雙版納傣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風情的集中展示觀光區(qū),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屬國家4a級景區(qū)。景區(qū)面積336公頃,南傍瀾滄江,北依龍得湖。這里現(xiàn)有居民326戶1536人。在這里您可以充分了解傣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接觸神秘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也可盡情去參與到歡樂的潑水活動中。
各位朋友,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村寨叫曼將。傣語曼,即寨子之意;將,是指篾圈或篾套?,F(xiàn)在我?guī)Т蠹业酱黾覅⒂^并做客,大家注意,進屋之前要脫鞋;傣家人行禮后,各位要在胸前雙掌合十、微微彎腰,答禮致謝。
大家看這樓梯,在新中國成立前是房東地位的象征,級數(shù)越多地位越高。土司家的樓梯一般在9級以上。大家請看,樓上分為三個部分:陽臺、客廳和臥室。和客廳一墻之隔的就是臥室,這是不允許外人參觀的。因為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人有靈魂,一家人的靈魂就關(guān)在臥室里,如果外人打開了門,就驚動了靈魂。進入臥室有兩扇門,靠里面的門是供老年人出入的,靠樓梯的門是供年輕人出入的。
歷史上,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織”而聞名。各位現(xiàn)在看到這紡車和織機是傣族婦女用來織錦的,織出的錦叫“傣錦”。據(jù)歷史記載:唐代時傣族先民就用攀枝花紡紗織布。傣家女孩長到十一二歲時,就開始學習織布繡花,她們織出來的圖案可分為幾何圖形和花草樹木圖案。如織五顏六色的筒裙是為了紀念祖先,織成孔雀圖案象征吉祥,織成大象圖案象征五谷豐登。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進入了第二個參觀的村寨交曼春滿。我們在曼春滿重點是參觀著名的曼春滿佛寺。
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大家看到的這座金碧輝煌的佛寺就是曼春滿佛寺。它始建于傣歷1126年,也就是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1400多年來,佛寺經(jīng)過多次修復(fù)、重建。曼春滿佛寺是橄欖壩的中心佛地,凡重大的佛教活動日,壩子里的信徒和各個佛寺的和尚都要前往朝拜。佛寺里的建筑修復(fù)都是靠村民和虔誠的信徒捐錢、捐物來完成。
寺廟內(nèi)的高大塑像是佛祖釋迦牟尼,旁邊是迦葉和阿難,在佛像后面有一棵高大古老的圣樹——菩提樹。菩提樹在佛教里有重要意義,當初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佛寺內(nèi)懸掛的長白布條,是傣家人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的象征。佛像左邊的畫廊是曼春滿佛寺著名的20幅壁畫,生動逼真地展示了傣族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情景及對佛的形象化理解和敬仰。其中靠右側(cè)有一副是講述“勐罕來歷”的。勐,指“地方”;罕,“卷起”之意,勐罕,即卷起來的壩子。傳說,佛祖釋迦牟尼被請到這地方傳教時,對他懷著萬分崇敬的人們用白布鋪地迎接,因路長而布不夠用,人們就將僅有的白布鋪了又卷,卷了又鋪直到曼春滿。釋迦牟尼感動至極,當即為這地方賜名勐罕。
佛寺前的三棵棕樹就是用來制作貝葉經(jīng)的貝葉棕。下面我們參觀了解一下傣家的貝葉經(jīng)。貝葉經(jīng)是傣族園內(nèi)七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傣族的文字都是刻寫在貝葉上的,用貝葉來記載傣族的史詩、佛經(jīng)、諺語、傳說等。貝葉經(jīng)可保存上千年的歷史,一直流傳至今。現(xiàn)在,我們就進入了曼乍,意為“廚師寨”,因為這個寨子過去是以專門為土司衙門培養(yǎng)做飯菜的人而得名。請聽,這是贊哈為你們獻歌,傣語“贊哈”是歌手的意思。傣家人賀新房和舉辦婚禮時,都要請贊哈唱歌。這位波濤吹奏的管樂叫做“必”,也就是竹笛?!氨亍边@種樂器村村寨寨都有,男女老少皆知。它是贊哈演唱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樂器。再看那邊兩個傣族男子握著拳頭,蹬著腿,這是他們在表演傣族民間舞蹈——拳舞。傣族民間舞的特點是: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體和手臂豐富多彩的三道彎造型,柔中帶剛的動作韻律,眼神的巧妙配合,使它具有濃郁而獨特的民族風格。
各位朋友,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游覽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西雙版納導(dǎo)游詞篇二
西雙版納在云南省的南部,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聚居著10多個民族,其中以傣族人口最多,是傣族自治州。作為一個風景旅游勝地,西雙版納是很有特色的。這里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基本上都還保留著各自特有的文化和生活習俗。人們在這里可以看到傣族、布朗族的彩色繽紛的頭飾和統(tǒng)裙,他們居住的竹樓,吃的竹筒飯
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節(jié)--潑水節(jié)。節(jié)日期間,無論在竹樓、村寨里,還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論男女老少,過路行人,到處都是熱鬧的潑水活動,他們有的端著臉盆,有的提著水桶,互相用手潑水,每個人都是水淋淋的。按當?shù)氐牧曀祝@意味著用水沖洗掉身上的污垢,消除災(zāi)難,得到幸福。在過潑水節(jié)的日子里,人們還盡情地唱歌、跳舞,飲酒歡宴。去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jié),已成了一個十分吸引人的旅游節(jié)目
傣族竹樓,是一種竹木結(jié)構(gòu)的空中樓閣。面積相當大,整個樓閣用幾十根大木柱支撐著,地板用竹片輔砌。樓下四面敞開,不住人,只是堆放雜物和養(yǎng)牲畜。樓上住人。房頂蓋著很薄的小平瓦,其形狀很像古代人戴的帽子,據(jù)當?shù)厝苏f,這是孔明帽,說是當年孔明層教會當?shù)厝朔N水稻,當?shù)厝藶榱思o念他,便把竹樓的房頂設(shè)計成孔明的帽子那樣。
可以欣賞到熱帶雨林的景致之外,您還可以領(lǐng)略到奇木異草的風姿,如跳舞草、含羞草、望天樹、桫欏樹、箭毒木、鐵力木、王蓮、旅人蕉、神秘果(樹)、四數(shù)木大板根還可以觀賞到魚趕擺的場面,可以碰到開屏的孔雀,可與野象合張影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時間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歷正月。潑水節(jié)是傣歷新年。節(jié)日一般持續(xù)三至十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nóng)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wǎng)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全村男女老幼盛裝到佛寺賧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
塔尖耍插上幾枝纏著花布、彩紙的竹校。人們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jīng)和講解歷史傳說,青年男女成群結(jié)隊上山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們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男女老少提著水桶,端著臉盆,互相潑灑,互相祝福,認為這樣可以消災(zāi)除病,平安吉祥。成千上萬的人隨著優(yōu)美的傣族音樂翩翩起舞,邊跳邊呼喊水!水!水產(chǎn),喊聲動地,鼓鑼之聲響徹云霄,場面十分壯觀。
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丟包做游戲?;ò闷恋幕ò】p抨,內(nèi)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先是無目的的拋來擲去,后漸漸有了固定的目標,等姑娘有意識的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妨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jié)還要舉行劃龍舟比賽,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聚集到瀾滄江邊,觀看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競賽,傣家兒女在瞠瞠瞠的茫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緊張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是傣族地區(qū)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jié)前就搭好高高的高升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它一邊噴出白煙,一邊嗖 嗖 嗖 的尖嘯著飛上藍天,引得人們舉目張望,不時發(fā)出喝采聲,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優(yōu)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nèi),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孔雀舞,斗雞等,也是潑水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近幾年,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jīng)貿(mào)洽談等內(nèi)容,使得潑水節(jié)的活動更加豐富多采。潑水節(jié)的活動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兩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
關(guān)于潑水節(jié)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傣族地區(qū)有個法力無邊的魔王,他無惡不作,人民不堪其苦。他先后霸占了六個姑娘,后來又強占了人間最美麗的公主楠棕布,七個姑娘受盡凌辱,伺機報仇。聰明的七姑娘在酒宴上把魔王灌醉,從他口中了解到他的致命弱點。一天晚上魔王醉后昏睡,楠棕布按照魔王所說,拔下一根魔王的頭發(fā)勒到魔王的脖子上,魔王的頭立刻掉到地上。但從魔頭上滴下來的血卻變成了熊熊大火,并迅速漫延到人間。楠棕布趕忙抱起魔頭,地上的火也就熄滅了。
一放下,火又重燒起來。于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魔王的頭,其他的人則用清水朝她身上澆潑,一直堅持了九百九十九天,才把大火撲滅,鄉(xiāng)親們從此又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幸福生活。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七位姑娘;于是在每年撲滅邪火這天互相潑水,以洗去一年的疲勞和污穢,相互恭喜祝福,迎接新春來臨,從而形成了潑水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