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優(yōu)質18篇)

字號: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制定的一種教學計劃,它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案可以起到指導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教案的編寫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要求,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活動。我們每一次的教學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教案,它不僅可以提升我們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教案的編寫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需求來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如果你正在編寫教案,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一
    教學內容:p28頁例題和“試一試”及“練一練”
    教學目標:1、結合“電-”的具體情境,進一步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2、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能進行估算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過程中,獲得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體會合作交流的意識。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
    教學難點: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有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師準備:口算卡片電腦課件。
    學生準備: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并預習課前知識。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計算。
    16×1112×1432×21。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內容?
    二、講授新課:
    1、引入新課:今天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它,并掌握它。
    2、教學例題:
    出示主題圖:觀察圖,你找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列出算式:
    板書:21×26或26×21。
    a、先估算結果。
    解決:這個電-大概能坐多少人?夠500人坐嗎?
    同桌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b、探索筆算: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在上節(jié)課內。
    容基礎上,只是多加了進位,在全班匯報,教師把計算過。
    程展示于黑板。
    引導學生將所有的計算過程進行比較,特別是書上。
    出現(xiàn)的三種,比較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書寫豎式:
    強調:a、因數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積52中的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
    比較書上3種算法哪一種簡單、方便。
    三、習題鞏固。
    1、課本28頁“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算法多樣,但至少有一題要用豎式。
    2、課本29頁練一練1獨立計算,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學生做練一練第4題,后提問,那我們應該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龍頭,馬上關好水龍頭。
    4、組織學生做“練一練”第6題,小組討論,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四、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猜測和簡單實驗,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情則是不確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生活中發(fā)生的可能性。
    2、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懂得數學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理解事物發(fā)生的可能性。
    教具準備:每組準備一個盒子,黃色和白色的乒乓球若干個。
    教學過程:一游戲激趣,導入新知。
    (評析;通過游戲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新知識的學習。)。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摸球活動。
    2、小組摸球。
    有什么辦法讓它變成可能呢?[學生想辦法]看來事情有時是在發(fā)生變化的,有時不可能的事情會變成可能。
    (評析:小組合作學習來探討可能發(fā)生的情況。)。
    3、六個例子。
    師:我們剛才通過猜一猜,摸一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來描述游戲中的情況,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同樣有些事情是一定發(fā)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發(fā)生的,老師這有生活中的六個例子,我們來判斷一下[小組討論]說明理由。
    三、動手操作。
    師:看來我們都能解決不少的問題,不過我們只是說一說。
    《可能性》是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尤其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概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
    《可能性》這一節(jié)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說出一些與所學知識有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情境,再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會事情發(fā)生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這節(jié)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紅乒乓球和一個白乒乓球放入黑袋子里,讓你摸一摸,它們的可能性相等這一場景引出課題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信息,使學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加摸撲克牌活動,學生感受可能性發(fā)生的機率。因為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領悟數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
    反思: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不夠,得出的結論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說出來,而是教師說的多。
    改善:
    應該開門見山直接從情景圖導入,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爭取時間;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三
    教學目標:
    1.經過反復練習和思考,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熟練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練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熟練地運用。
    教學重點、難點: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難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題給學生講解。
    教學過程:
    1、聽算練習。
    6÷260÷2600÷26000÷2。
    8÷480÷4800÷48000÷4。
    10÷22×560÷320×3。
    24÷3240÷32400÷3120÷3。
    70÷710×754÷648÷8。
    2、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3、筆算比賽:
    8÷280÷2800÷28000÷218÷3。
    180÷31800÷390÷35×840÷5。
    54÷96×981÷97×98×9。
    7×927÷36×745÷521÷3。
    用一定時間算出以上題目,師生評價,表揚發(fā)獎。
    1、練習三第5題。
    學生獨立做后全班交流。
    2、練習三第6題。
    學生讀題,然后在書上填寫,全班評價交流。
    3、練習三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第(1)小題,然后再提問題。
    4、完成練習三后的思考題。
    1、說說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體會,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積累了那些經驗?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四
    教學內容:教科書p2-5例1、2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練習一的第1、2題。
    三維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通過直觀演示和學生自己操作,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
    2、會用毫米、分米做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
    3.初步滲透辨證思維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十進制關系。
    2.難點: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
    師: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一枚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米、厘米。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1米、1厘米大約有多長?
    2、復習量法:
    (1)量物體的長度一定要注意把物體的一端對著尺。
    子的什么刻度線?
    (2)認整厘米。
    a.判斷:這種量鉛筆的方法對不對?
    b.錯在哪里?
    c.訂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把鉛筆的一端對著尺子的"0"刻度線。
    d.認整厘米,再看鉛筆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鉛筆是幾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數嗎?
    e.小結:象8厘米這樣的結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課:
    小結:
    這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就是毫米。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認識。
    1、出示米尺放大圖。
    提問:米尺放大圖上有一些什么樣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認識1毫米。
    (1)從觀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這個放大圖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實際的1毫米有多長?請拿出尺子來隨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1分硬幣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拿出1分硬幣,說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
    師:我們看見食指和拇指之間留下了一條縫,這條小縫的寬大約是多少?
    舉例:你還見過什么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對比出示1厘米長的紙條,量出長度。
    4、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1)出示米尺放大圖: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2)師領著學生數毫米。
    (3)1大格有幾毫米?1大格還可以說是幾厘米?
    小結:所以1厘米等于幾毫米?
    5、用毫米量。
    師:用毫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與用米、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認識。
    1量紙條。
    量教師發(fā)的10厘米長的紙條。
    師: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勢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紙條上比量出1分米的長度,移出手勢說:"1分米大約這么長。
    3、厘米、分米的關系。
    師:這么長是幾厘米?這么長還可以說是幾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書: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關系。
    畫出1米長的線段。
    提問: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幾個10厘米?
    1個10厘米是幾分米?2個呢?10個呢?
    這條線段的長是幾分米?還可以說是幾米?
    小結:10分米和1米怎么樣?(板書:1米=10分米)。
    三、鞏固練習:
    1、p3、4"做一做"。
    2、p5頁1、2題。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內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書設計:
    毫米、分米的認識。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學后。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五
    教學內容:練習一的第3-7題。
    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加深對毫米、分米的認識。
    2.能力目標: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計算。
    3.思教目標:培養(yǎng)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間十進關系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2.難點:不同單位的數相加、減。單位不相鄰的兩個數的換算。
    教(學)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知識準備。
    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請你按從大到小的順序。
    排列。
    2、填空。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你們是怎么想的?
    二、導學階段:
    先討論,再各抒己見。
    學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進率推算出來,有的用數的方法,只要是正確的,教師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讓學生明白:用進率推算比較簡便。應該這樣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個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書: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課桌高度。
    提問:
    這個課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誰能說一說用分米作單位怎樣表示?你是怎樣想的?
    用遷移類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訂正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教師說明:
    長度間的十進關系正、反兩方面都可以用。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的第3、4題。
    (1)第3題。
    (2)第4題。
    重點觀察第1小題:
    1米-2分米=()分米。
    師:長度單位不同,不能直接計算,要把1米變換成10分米再計算。
    2、小測試:
    5分米=()厘米。
    43毫米+17毫米=()毫米。
    4分米=()厘米=()毫米。
    60米=()厘米。
    22分米+8分米=()分米=()米。
    30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45分米-36分米=()分米=()厘米。
    86厘米-46厘米=()厘米=()分米。
    3、第5-7題練習。
    四、小結。
    板書設計:
    米和米以內長度單位的換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學后記: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六
    從課本的內容安排來看,例1第一小題要求用1、2、3、5、7、9六張數卡擺的三位數和最小的三位數并計算它們的差。第二小題則是構成另兩個三位數求差,交換數卡位置后再求差。例2要求從1、2、3、4、5、6、7、8、九張數卡中選六張擺兩個三位數求差,最小差,及根據固定差擺算式。
    學生對造減法塔這個環(huán)節(jié)很感興趣,因此學生掌握得很快。這一層次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鼓勵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使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同時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難點所在,我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初步感知即可。并通過觀察,思考和比較,讓學生學著歸納小結,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接著我將減法塔轉化為單純的豎式,并告訴學生“高斯數學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
    上課始,我先請學生們說說生活中你見過什么塔,它們使用什么建造的,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今天的減法塔是怎樣的呢,引導學生探究的-。
    其次,我請學生讀懂減法塔的流程圖,理清思路。我通過電腦示例,教師板書,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開始——選數字——數——最小數——求差——數字相同否——是(結束),不是(再來)。然后學生嘗試練習,選擇書上的任一題操作。通過操作,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易錯的地方。如:第一次是挑選三個數中的三位數和最小三位數相減;第二次是挑選第一次差中三個數的數和最小數相減。
    再次,學生通過自己操作,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如:相減的差十位都是9;百位和個位相加等于9;造到最后一層塔的結果都是495,減法塔最多造5層等。我的三個班級情況各有不同,可以根據班級情況進行深入探究。
    最后,請學生總結。這堂課你有何收獲,學生提及了減法塔的意義,減法塔的組成,相減查的規(guī)律等等。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不同程度地引導。
    希望同學們學好知識,今天建造減法塔,將來為祖國建造更美麗的塔。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七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能熟練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讓學生學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2、經歷探索活動,進行歸納,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初步了解數學的價值,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xiàn)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探索并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會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感悟和發(fā)現(xiàn)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具。
    教學過程:
    一、導(3分鐘)。
    2、你能分別指出這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嗎?
    3、看來同學們上節(jié)課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二、思(10分鐘)。
    (一)探究長方形周長。
    1、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樣知道長和寬的長度?需要測量哪幾條邊?為什么?
    3、學生活動: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長方形進行測量并記錄數據。
    測量完了請你在學習單上算一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
    (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長。
    1、我們需要測量正方形幾條邊的長度?
    2、請同學們拿出學具正方形進行測量并記錄數據。
    測量完了請你在學習單上算一算這個正方形的周長。
    三、議(6分鐘)。
    算完后同桌間交流計算周長的方法。
    四、展(8分鐘)。
    (一)長方形的周長計算。
    生匯報交流大致以下三種。
    生1:6+4+6+4=20(厘米)。
    師:你能說說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生1:我是把長方形的四條邊一條一條的加起來,就得到了它的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的周長(結合他所說用ppt動態(tài)演示)。
    生2:6×2+4×2=20厘米。
    師:你為什么這樣列式?請你說一說。
    生2:長方形有兩條長,兩條寬,所以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結合他所說用ppt動態(tài)演示)。
    生3:(6+4)×2=20(厘米)。
    師:6+4算的是什么?為什么又乘2?
    生3:6+4表示長加寬的和,表示周長的一半。要求長方形的周長所以要乘2。
    讓生多說說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條長加一條寬表示周長的一半。(結合他所說用ppt動態(tài)演示)。
    師生共同小結并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條邊全部加起來得到它的周長。
    (2)5×4=20(厘米),每條邊都相等,有4條這樣的邊。
    五、評(3分鐘)。
    師: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計算方法,請同學們同桌間互相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哪種方法?并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允許學生方法的多樣性)。
    師生共同小結并板書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到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
    師:請同學們說說你喜歡哪種方法?并說說這種方法的意思。
    (允許學生方法的多樣性)。
    師:現(xiàn)在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計算方法,請同學們同桌間互相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
    師生共同小結:在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各種方法中不管怎樣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圍成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長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師: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的這幾種方法你喜歡哪種?為什么?(第二種最簡單更好計算)。
    小結并板書:正方形周長=邊長×4。
    師: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
    六、練(10分鐘)。
    1、完成數學書85頁做一做。
    2、課本第88頁第9題。
    七、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課本第87頁練習十七,第1題~第3題。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八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使學生能利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進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3、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形、正方形模型(符號例題要求)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教師提問:
    (1)什么叫面積?
    2、教師: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嗎?你怎么想?
    要求學生:
    (1)用手比劃大約有多大。
    (2)說出想法。(包含有2個1平方厘米)。
    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發(fā)現(xiàn),獲取新知。
    1、引導探究。
    取出一個長方形學具:
    (1)請同學估一估,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取出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排一排、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
    這個長方形包含有幾個1平方厘米?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3、教學例2。
    (1)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積嗎?
    (2)公式推導:
    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小結:沿著長擺,擺的個數與長的厘米數相同;沿著寬擺,擺的排數與寬的厘米數相同。
    說一說: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書:長的厘米數×寬的厘米數=長方形面積。
    這個推斷對不對呢?其它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這樣來計算呢?我們自己拿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看看。
    通過自己的操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用公式計算:
    (3)即時訓練:計算長方形的面積:長15厘米,寬10厘米。
    4、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1)出示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有什么特征?這個圖形面積是多少?
    (2)想一想:怎樣來算它的面積?正方形面積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導小結并板書: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5、指導看書,熟記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
    三、鞏固運用。
    1、完成教材78頁“做一做”。
    2、課本練習十九的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十九第3題。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重難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在進行“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內通過計算自己課前準備好的長方形的面積,從而發(fā)現(xiàn)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學生通過實踐總結出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再由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系,推導出正方形的公式。通過讓學生“做”數學,逐步達成使學生既知道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又在大腦中建立起為什么長、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長×寬”和“邊長×邊長”的表象,較好地獲得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并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鋪墊。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九
    3.五四三二一。(打一名詞)倒數。
    4.討價還價。(打一名詞)商數。
    5.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名詞)相等。
    8.員。(打一名詞)圓心。
    9.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王。
    10.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三。
    11.八分之七。(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12.成績是多少。(打二名詞)分數、幾何。
    14.哪個數字倒立后能變大?6。
    15.,本領真大,做道算題,眼睛直眨。(打一工具)計算器。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
    教學目標:
    1、通過“數豆子”的實踐活動,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
    2、在“數豆子”的操作活動中體會物體與數量的對應關系,體驗數的實際意義。
    3、會寫百以內的數,進一步體會數位、基數、序數的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不同的活動理解位值意義。
    教學難點:
    位值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1、出示一杯豆子(內裝28粒)。
    2、請學生估計一下有多少粒。
    3、師生共同先數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計一下。
    4、誰估計得比較正確呢?為什么?我們來數一數吧。
    二、數豆子。
    1、指名幾生來數,其他學生跟著數。
    (用不同的方法數)。
    三、知識學習。
    1、智慧老人:這個數怎么撥?怎么寫?
    2、學生試一試,說說怎么撥,怎么寫。(每個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在紙上寫,再指名撥、寫)。
    3、小組合作:說說這個數的各數位上數的意義。
    4、匯報交流。
    5、小結:十位上的數表示幾個十,個位上的數表示幾個一。
    6、擺一擺。擺出26根小棒,說說是怎么擺的。
    7、討論:22的這兩個“2”的意義一樣嗎?
    8、交流。
    四、鞏固練習。
    1、寫出計數器上表示的數,并說說意義。(第4頁)。
    2、填空(第5頁)。
    補充:根據老師的表述寫數。如:6個十和3個一是()。
    3、看計數器寫數。(第3題)。
    4、寫門牌號,理解序數的意義。(第4題)。
    5、游戲:抓小棒,先估計有多少根,再數一數,說一說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一
    3、20÷3(打一成語)陸續(xù)不斷。
    4、一顆糧食3尺長,只能計算不能嘗(打一計量單位)米。
    5、有了它就賣,沒有它就買(打一數字)十。
    6、東方欲曉(打一數學家名)徐光啟。
    7、修路不能坑坑洼洼(猜一數學名詞)平行。
    8、員(猜一數學名詞)圓心。
    9、滅火(猜一中國數字)一。
    10、春雨灑故園(猜一數學家)陳景潤。
    11、爺爺參加百米賽跑(猜一數學家)祖沖之。
    12、數學老師的教鞭(打一數學名詞)指數。
    13、八分之七(猜一成語)七上八下。
    14、1、2、5、6、7…(猜一成語)丟三落四。
    15、二四六八十(猜一成語)無獨有偶。
    16、1%(猜一成語)百里挑一。
    17、100-1(猜一字)白。
    18、一加一(猜一字)王。
    19、3.4(猜一成語)不三不四。
    20、555,555,555(猜一成語)三五成群。
    21、再見了!媽媽(猜一數學名詞)分母。
    22、5、4、3、2、1(猜一數學名詞)倒數。
    23、五角錢(猜一數學名詞)半圓。
    24、客運章程(打一數學名詞)乘法。
    25、不帶零頭(打一數學名詞)整除。
    26、走遍天下都不怕。(猜一數學名詞)有理數。
    27、大甩賣:新鮮蘋果一角一斤。(猜一數學名詞)絕對值。
    28、夏周之間(猜一數學名詞)商。
    29、考試作弊(猜一數學名詞)假分數。
    30、插去三角形的一邊(猜一數學名詞)余角。
    31、垂釣(猜一數學符號)等于(魚)。
    32、待命沖鋒(打一數學名詞)等號。
    33、虛心(猜一數字)七。
    34、其中(猜一數字)二。
    35、一來就千(猜一數字)十。
    36、數字雖小,卻在百萬之上(猜一數字)一。
    37、ab制演員(打一數學名詞)互為補角。
    38、泰山中無人無水(猜一數字)三。
    39、荊軻刺秦王(打一數學名詞)展開圖。
    40、招收演員(打一數學名詞)補角。
    41、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學名詞)相等。
    42、登上最高峰(打一數學名詞)頂點。
    43、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打一數學名詞)循環(huán)節(jié)。
    44、3,4,5,6,7,8,9(打一成語)缺衣少食(缺一少十)。
    45、大同小異(打一數學名詞)近似。
    46、過了就不回來了(打一幾何)射線或直線。
    47、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三。
    48、1+1=(猜一數字)田。
    49、從一數到十(打一數學名詞)正數。
    50、二斗(打一成語)偷工減料。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二
    一直不來(猜數學名詞)——恒等。
    不用再說(猜數學名詞)——已知。
    搬來數一數(猜數學名詞)——運算。
    隔河相答(猜數學名詞)——對應。
    再算一遍(猜數學名詞)——復數。
    招收演員(猜數學名詞)——補角。
    十八斤(猜數學名詞)——分析。
    司藥(猜數學名詞)——配方。
    請人做事(猜數學名詞)——求作。
    查帳(猜數學名詞)——對數。
    大家的樣子(猜數學名詞)——公式。
    小小的房子(猜數學名詞)——區(qū)間。
    千刀萬割(猜數學名詞)分式。
    大家發(fā)表意見(猜數學名詞)——討論。
    從后面算起(猜數學名詞)——倒數。
    北(猜數學名詞)——反比。
    劍穿楚霸王(猜數學名詞)——通項。
    算信件(猜數學名詞)——函數。
    登樓計步(猜數學名詞)——級數。
    逐優(yōu)錄取(猜數學名詞)——0.618法。
    計算轉動桿(猜數學名詞)——數軸。
    不準確(猜數學名詞)——誤差。
    五分錢(猜數學名詞)——五分錢。
    待命(猜數學名詞)——等差。
    小本生意(猜數學名詞)——微商。
    祖父錯了(猜數學名詞)——公差。
    72小時(打一字)——晶。
    八分之七(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三
     7、周而復始 (數學名詞)———循環(huán)小數.
     8、考試不作弊 (數學名詞)——真分數
     9、五四三二一( 數學名詞)——倒數
     10、一元錢. (數學名詞)——百分數
     11、考試成績(猜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12、道路沒彎兒(數學名詞) ——直徑
     13、風箏跑了(數學名詞) ——線段
     14、最高峰(數學名詞) ——頂點
     15、入坐(數學名詞)——進位
     16、齊頭并進(數學名詞) ——平行
     17、廢律(數學名詞)——除法
     18、大家發(fā)表意見(數學名詞)——商
     19、彼此盤問(數學名詞)——互質
     20、五角錢(數學名詞)——半圓
     21、七天七夜. (數學名詞) ——周長
     22、看誰力量大(數學名詞)——比例(力)
     人民的力量(數學名詞)——無限
     一直不來(猜數學名詞)——恒等
     不用再說(猜數學名詞)——已知
     搬來數一數(猜數學名詞)——運算
     隔河相答(猜數學名詞)——對應
     再算一遍(猜數學名詞)——復數
     招收演員(猜數學名詞)——補角
     十八斤(猜數學名詞)——分析
     司藥(猜數學名詞)——配方
     請人做事(猜數學名詞)——求作
     查帳(猜數學名詞)——對數
     大家的.樣子(猜數學名詞)——公式
     小小的房子(猜數學名詞)——區(qū)間
     千刀萬割(猜數學名詞)分式
     大家發(fā)表意見(猜數學名詞)——討論
     從后面算起(猜數學名詞) ——倒數
     北(猜數學名詞)——反比
     劍穿楚霸王(猜數學名詞)——通項
     算信件(猜數學名詞)——函數
     登樓計步(猜數學名詞)——級數
     逐優(yōu)錄取(猜數學名詞)——0.618法
     計算轉動桿(猜數學名詞)——數軸
     不準確(猜數學名詞)——誤差
     五分錢(猜數學名詞)——五分錢
     待命(猜數學名詞)——等差
     小本生意(猜數學名詞)——微商
     祖父錯了(猜數學名詞)——公差
     72小時(打一字) ——晶
     八分之七(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1、 四加四(猜一字) 積
     2、 此方程無解(打一俗語) 求之不得
     3、 20÷3 (打一成語) 陸續(xù)不斷
     4、 一顆糧食3尺長,只能計算不能嘗(打一計量單位) 米
     5、 有了它就賣,沒有它就買(打一數字) 十
     6、 東方欲曉(打一數學家名) 徐光啟
     7、 修路不能坑坑洼洼(猜一數學名詞) 平行
     8、 員(猜一數學名詞) 圓心
     9、 滅火(猜一中國數字) 一
     10、 春雨灑故園(猜一數學家) 陳景潤
     11、 爺爺參加百米賽跑(猜一數學家) 祖沖之
     12、 數學老師的教鞭(打一數學名詞) 指數
     13、 八分之七(猜一成語) 七上八下
     14、 1、2、5、6、7…(猜一成語) 丟三落四
     15、 二四六八十(猜一成語) 無獨有偶
     16、 1%(猜一成語) 百里挑一
     17、 100-1(猜一字) 白
     18、 一加一(猜一字) 王
     19、 3.4(猜一成語) 不三不四
     20、 555,555,555(猜一成語) 三五成群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四
    2、三十分(數學名詞)——三角。
    3、再見吧,媽媽(數學名詞)———分母。
    4、大同小異(數學名詞)——近似值。
    5、1、2、3、4、5(成語)——屈指可數。
    6、1000×10=10000(成語)——成千上萬。
    7、周而復始(數學名詞)———循環(huán)小數.
    8、考試不作弊(數學名詞)——真分數。
    9、五四三二一(數學名詞)——倒數。
    10、一元錢.(數學名詞)——百分數。
    11、考試成績(猜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12、道路沒彎兒(數學名詞)——直徑。
    13、風箏跑了(數學名詞)——線段。
    14、最高峰(數學名詞)——頂點。
    15、入坐(數學名詞)——進位。
    16、齊頭并進(數學名詞)——平行。
    17、廢律(數學名詞)——除法。
    18、大家發(fā)表意見(數學名詞)——商。
    19、彼此盤問(數學名詞)——互質。
    20、五角錢(數學名詞)——半圓。
    21、七天七夜.(數學名詞)——周長。
    22、看誰力量大(數學名詞)——比例(力)。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五
    1、一直不來。(猜數學名詞一)。
    2、不用再說。(猜數學名詞一)。
    3、搬來數一數。(猜數學名詞一)。
    4、隔河相答。(猜數學名詞一)。
    5、再算一遍。(猜數學名詞一)。
    6、招收演員。(猜數學名詞一)。
    7、十八斤。(猜數學名詞一)。
    8、司藥。(猜數學名詞一)。
    9、請人做事。(猜數學名詞一)。
    10、查帳。(猜數學名詞一)。
    11、大家的樣子。(猜數學名詞一)。
    12、小小的房子。(猜數學名詞一)。
    13、千刀萬割。(猜數學名詞一)。
    14、大家發(fā)表意見。(猜數學名詞一)。
    15、從后面算起。(猜數學名詞一)。
    16、北。(猜數學名詞一)。
    17、劍穿楚霸王。(猜數學名詞一)。
    18、算信件。(猜數學名詞一)。
    19、登樓計步。(猜數學名詞一)。
    20、計算轉動桿。(猜數學名詞一)。
    21、不準確。(猜數學名詞一)。
    22、待命。(猜數學名詞一)。
    23、小本生意。(猜數學名詞一)。
    24、祖父錯了。(猜數學名詞一)。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六
    1.板演(指名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1 28+34+23=
    啟發(fā)提問:
    (1)連加式題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2)用豎式怎樣計算?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加式題,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計算連加兩步式題,應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
    教師介紹簡便寫法.為了書寫簡便,我們可以把兩個豎式連起來寫.即
    提問:這種寫法和原來的寫法有什么不同?簡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 52-20-18=
    啟發(fā)性提問:
    (1)這是一道什么樣的兩步式題?
    教師通過行間巡視,可能發(fā)現(xiàn)有以下三種情況,教師先出示第(1)(2)種.
    通過學生評議,兩種算法都是正確的,而第(2)種是用簡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種算法.
    小結性提問:
    (1)計算連減式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計算連減兩步式題,應注意什么?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可以讓學生直接在書上填寫.
    2.對比性練習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54+26+15= 90-58-24=
    直接在書上第2頁做,可以列兩個豎式,也可以用簡便寫法.
    (2)口算下面各題.(書上第2頁,直接在書上寫得數)
    7+59+20= 72-6-40=
    3.趣味性練習(練習一第1題)
    把每行的三個數加起來.
    把練習一的第1題,如上圖那樣,把每行三個數的旁邊畫一個括號,把得數填在括號里.
    4.課后練習
    練習一的第1題和第2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七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語(無獨有偶)。
    40÷6打一成語(陸續(xù)不斷)。
    1%打一成語(百里挑一)。
    7÷2打一成語(不三不四)。
    103與1002打一成語(千變萬化)。
    爺爺參加百米賽跑打一數學名家(祖沖之)。
    1234567(打一外國影片名)(音樂之聲)。
    垂釣(打一數學符號)(=)。
    有情人終成眷屬(打一幾何圖形)(同心圓)。
    馬術(打一數學運算)(乘法)。
    協(xié)議離婚(打一數學用語)(約分)。
    十百千(打一成語)(萬無一失)。
    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口)只少八。
    72小時(打一字)(晶)。
    片甲不留(打數學名詞一)整除。
    增長方式(打數學名詞一)加法。
    上車須知(打數學名詞一)乘法。
    考試作弊(打數學名詞一)假分數。
    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謎底是王。
    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謎底是三。
    八分之七。(打一成語)謎底是成語“七上八下”。
    七六五四三二一。(打一數學名詞)謎底是“倒數”。
    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學名詞)兩人互相等候,可謂“相等”。謎底是相等。
    成績是多少?(打二數學名詞)謎底是兩個數學名詞:分數、幾何。
    1、2、5打一成語(丟三落四)。
    0000打一成語(萬無一失)。
    醫(yī)生提筆。(打一數學名詞)開方。
    五四三二一。(打一數學名詞)。
    倒數兩牛打架。(打一數學名詞)對頂角。
    討價還價。(打一數學名詞)商數。
    查帳。(打一數學名詞)對數。
    馬路沒彎兒。(打一數學名詞)直徑。
    兩邊清點。(打一數學名詞)分數。
    異型。(打一數學名詞)不等式。
    斷紗接頭。(打一數學名詞)延長線。
    一視同仁,步入坦途。(打兩個數學名詞)相等、平行線。
    斷臍。(打兩個數學名詞)分子、分母。
    土。(打一數學名詞)等腰。
    逐次說明。(打一數學名詞)分解。
    一筆債務。(打一數學名詞)負數。
    楚懷王遣橫事齊。(打數學、化學名詞各一)質子、求和。
    搞錯帳目。(打一數學名詞)誤差。
    反復核算,并無錯誤。(打一數學名詞)對數。
    人民的力量。(打一數學名詞)無窮大。
    橫看是只尺,豎看是根棒,年齡最最小,大哥他來當。(打一數字)1。
    三年級下趣味數學教案例文篇十八
    教學目標:
    2.體現(xiàn)合作競爭的教學思想,培養(yǎng)獨立探詢問題的能力和全面觀察問題的思維方式。
    3、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們的特征。
    教學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驗證。
    教具、學具:課件、長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釘子板、皮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藏在我們教室中的數學知識。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的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面也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們常見的圖形。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我們就研究長方形的特征。(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長方形的特征。
    (1)猜想。
    你覺得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征?
    (2)驗證。
    同學們的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我們能用什么方法證明一下呢?請同學們6人一組,互相討論,利用桌子上放著長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釘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組研究長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這些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動腦筋,想辦法,研究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角有什么特點。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最多來證明這個結論的對錯。如果你有了發(fā)現(xiàn),請你先悄悄的說給同學們聽聽,過一會在說給大家聽聽,好嗎,做任何事都要大膽嘗試。
    學生相互討論、動手操作、各自有了結論后交流匯報。
    生1:我們用直尺量的方法,發(fā)現(xiàn)兩條長邊都是12厘米,兩條短邊都是9厘米,因此我們認為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
    生2:我們也是用直尺量的,雖然量的結果不同,但也發(fā)現(xiàn)兩條長邊一樣長,兩條短邊也一樣長。
    生3:我們用鉛筆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條長邊有多長,并在鉛筆上做記號,再去看另一條長邊是不是也這樣長,再用同樣的方法比一比兩條短邊。結果我們也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
    生4:我們把長方形對折,可以看到兩條邊完全重合,說明兩條長邊相等,換個方向對折,又可以看到兩條短邊也相等。(生邊說自己的方法,邊演示自己的操作)。
    看來我們用不同的方法都證明一個結論,那就是―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這就證明了我們剛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確的。
    那么長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
    生:我們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的,通過比,得出4個角都是直角。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都很好,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數一數、比一比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角,都是直角。我們已經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為了使用方便,有必要把兩組對邊區(qū)別開來,咱們分別給它們一個名稱,誰知道叫什么?(如不知老師說明:長、寬并板書)。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