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書憤教學設計(實用18篇)

字號: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人分享經驗和心得。在寫總結時,要確保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接下來是一些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一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二
    就在陸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于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zhí)优芎颓ネ督档娜?。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后宋金雙方終于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并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qū)劃歸金朝?!敖B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fā)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zhàn)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并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今安徽當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復兩淮地區(qū),使宋軍在宋、金戰(zhàn)爭中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部投降派當?shù)?,主?zhàn)派吞聲?!爸T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范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說:“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痹谶@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zhàn)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系;宋每年給金大量“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zhàn)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醉歌》)對“歲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xù)。“(《聞虜亂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xiāng)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zhàn)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zhàn)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zhèn)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xiāng);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guī)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zhàn)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故事,頗能引人聯(lián)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愿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xiàn)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管諸葛亮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斗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xiàn)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但這只是一廂情愿,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fā)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xiāng)里,“身還民服,口誦農書”,“身雜老農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三
    年代:宋作者: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書憤》中“憤”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实奂仁且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原人階段起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稽”——把農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五——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的:
    1、了解陸游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深刻領悟這首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3、感受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導入。
    詩界千年靡靡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梁啟超。
    自主學習。
    1、看題目(感知情感)“書憤”抒發(fā)心中郁憤之情?!皶鸁o地效孤忠,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BR>    2、看作者(知人論世)。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人。
    生當北宋危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親友間愛國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1154年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撫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臨安,提舉福建及江南茶鹽公事。他一貫堅持抗金主張,為主和派所忌,任職期間多次遭到罷斥。晚歲閑居故里。臨終作詩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復失地。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背景。
    《書憤》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
    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3、看注釋(理解詩意)。
    問題:
    (1)詩人“書”了哪些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yè)之愿。)。
    (2)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不平?或憂憤了什么?
    所憤之一:“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憤之二:“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撓北伐。
    所憤之三:“憤”于壯志難酬、請纓無路。(詩人年輕時認為自己就像萬里長城一樣,可以抵擋千軍萬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罷官,壯志難酬、請纓無路。)。
    所憤之四:“憤”于歲月蹉跎,年華空老,功業(yè)無成、壯志未酬。(早年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如今已兩鬢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
    所憤之五:“憤”于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無人領軍。
    (3)《書憤》頷聯(lián)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意象)。
    第二聯(lián):“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分大散關”由六個名詞疊加,省略了相關的動詞,體現(xiàn)了詩歌的精煉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詞疊加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效果,給人一種聲勢浩大、勇猛進攻、抵御敵寇、收復失地的抗敵場面。(且此聯(lián)全用名詞,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4)本詩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表現(xiàn)手法)。
    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
    “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
    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lián)用典明志。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諸葛堅持北伐,把統(tǒng)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yè)。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奸臣當?shù)溃瑝咽繄髧鵁o門的悲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主張抗戰(zhàn),英勇殺敵,憂國憂民,遭受打擊,雖壯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思想情感)。
    詩人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激昂中透著悲愴。
    我有心天不予。
    合作探究。
    比較閱讀《書憤》和《蜀相》,說說他們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相同點:
    1.背景:《書憤》和《蜀相》都作于**年代。
    2.都借用諸葛亮事跡表達情感。
    同樣寫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異。
    杜甫表達的是對于諸葛亮命運的慨嘆,一代將才最終功虧一簣,抱憾離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風采不再的曠古悲涼。
    陸游作為一個失意的老者,在詩中表達了對于諸葛亮的欽佩和羨慕。欽佩諸葛亮的將才;羨慕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圖,成就事業(yè)。
    不同點:
    2.寫作手法:《蜀相》借樂景抒哀情“《書憤》用典、白描。
    3.作品風格:杜甫沉郁頓挫(一三兩聯(lián)景仰和二四兩聯(lián)嘆惋)陸游沉郁豪雄(以憤為意脈,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氣磅礴,筆力雄渾)。
    拓展延伸。
    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近來世態(tài)人情淡薄如紗,誰讓我又騎馬客居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昨夜在小樓里聽到春雨聲,深巷中明早定會有人叫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閑來無事,在短紙上歪歪斜斜地練習草書,晴天在窗下坐著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嘆潔白的衣服會被風塵染,來得及清明時節(jié)回到家。
    創(chuàng)作背景:
    陸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罷官閑居山陰到寫這首詩時,已有六年多了。這次奉召到臨安,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知嚴州(現(xiàn)在浙江建德)軍州事,并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顯然不想重用他。他對這個職位不感興趣,但迫于“圣命”,又為了維持生計,也只好接受下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寫的。
    這首詩是《書憤》的同期作,但風格不同:《書憤》嚴肅而激憤,這一首則不乏詼諧意味。這種詼諧其實是以輕松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憂憤。詩的主旨是寫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冷淡心情,這是現(xiàn)實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讀這首詩的首尾兩聯(lián)要從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諷當時的官場;中間兩聯(lián)要讀得輕快,然而不是真有閑情逸致,不過是聊作消遣罷了。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五
    年代:宋作者: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書憤》中“憤”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实奂仁且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原人階段起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稽”——把農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五——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六
    詩的題目為“書憤”?!皶闭?,寫也,記也。關于“憤”字,字典上面說得明白:因為對事情不滿意而情緒激動。眾所周知,情緒激動又可以細分為幾種情形,高興是情緒激動,生氣也是情緒激動??v觀《書憤》全詩,陸游寫的顯然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也就是說,陸游寫的是生氣的事。
    世事紛紜,不如意事常八九。每天都有讓人生氣的事情發(fā)生,每天都有人生氣。高中教材收入一首關于生氣的詩作,而且是距今八百多年前的一個人生氣的事情,絕不是偶然的,這里面肯定大有深意。那么,是什么事情惹陸游生氣?陸游生氣的深層原因何在?陸游的這次生氣值不值?有沒有價值?通過陸游生氣看出陸游是什么樣的人?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也就讀懂了這首詩,也就讀懂了陸游。
    從詩的字面意思看,比較明顯的讓陸游不滿意的事情,一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這兩句詩的意思非常耐人尋味:詩人回憶自己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豪氣如山,然而那時閱歷淺薄,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世事艱難。言外之意:青年時期的理想根本沒有實現(xiàn)。這表面上是在生自己的氣,恨自己能力不濟,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是仔細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理想沒能實現(xiàn)的真正原因,其實是“世事艱”。二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讀懂這兩句,須先弄明白“塞上長城”何意。據(jù)《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名將檀道濟,檀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此后,“塞上長城”常常被用來比喻有能力鎮(zhèn)守邊疆的將領。很顯然,陸游覺得自己也可以是“塞上長城”,曾經具備鎮(zhèn)守邊疆的能力,但是可惜現(xiàn)在衰鬢斑白,功業(yè)未成,人已老去,內心無限悲涼。說白了,收復失地報效祖國的壯志沒能實現(xiàn),自己很不滿意。以上兩件事情詩作中有直接的描述,不難理解。
    還有兩件事情其實也是抒發(fā)不滿之情的,但是由于寫法比較隱晦,所以不太好懂。一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兩句詩由于全用名詞,并且直接銜接,不用任何過渡性詞語,意象兩兩相合,簡潔而富有氣勢,畫面感很強。這兩句詩其實是寫了兩次戰(zhàn)斗或者戰(zhàn)役:瓜洲渡擊退金軍,大散關收復失地。樓船夜雪是水路作戰(zhàn),鐵馬秋風是陸路廝殺。寫了兩次宋軍獲得勝利的戰(zhàn)斗,按理說是令人高興的事情。但是由于局部的輝煌無法遮掩全局的頹勢,雖然軍民有力量保衛(wèi)自己的國土,但是小朝廷無心與金軍抗戰(zhàn),所以只落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嘆。作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其實是:我們其實是有能力戰(zhàn)勝金軍的,沒能收復失地,主要是因為朝廷里的主政者根本就不想收復。由于涉及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批評,說得直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滅門之災,所以不得不用了曲筆。也就是說,作者是故意用了不太好懂的方式進行表達的。這兩句詩其實表達了對南宋朝廷的強烈不滿。最后兩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表面看是對諸葛亮的夸獎和羨慕,但是深層的意思卻隱含在“千載誰堪伯仲間”中,誰能夠和諸葛亮相比呢?諸葛亮建立了那么輝煌的不世功勛,那是因為諸葛亮遇到了劉備那樣賞識自己重用自己的明主,劉備重用諸葛亮,諸葛亮才創(chuàng)造了豐功偉績。而我呢?朝廷不賞識不重用我,我即使有諸葛亮那樣的雄才大略也是枉然啊。所以這兩句詩表達的依然是對朝廷的不滿之情。之所以用隱晦手法,也是為避免禍患不得不如此吧。
    陸游早年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屢受當權派排斥打擊,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寫作此詩時已經六十二歲,此詩手法運用嫻熟,風格沉郁悲愴,筆力老辣,感染力極強,作者那種強烈悲壯的愛國熱情,穿越八百年的時空,依然能夠直抵我們的心靈,撞擊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引起我們強烈的共鳴,使我們熱血沸騰。這,也許正是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七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xiàn)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lián)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lián)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liá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lián)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lián)“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fā)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首聯(lián)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zhàn)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fā)、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lián)集中描寫宋軍在鎮(zhèn)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zhàn)斗情景。“樓船”“鐵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前半部分?;仡櫷拢銓懣释狈サ挠⑿蹥飧?。
    頸聯(lián)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yè)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lián)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fā)了因奸臣當?shù)?,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xiàn)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后半部分?;氐浆F(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lián)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lián)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xiàn)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lián)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zhàn)船橫空的征戰(zhàn)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zhí)?,揮戈衛(wèi)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zhàn)斗的熱情。此聯(lián)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zhàn)士,表面寫戰(zhàn)爭,實際抒發(fā)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yè)。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tǒng)治者摧殘抗戰(zhàn)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八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天子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必然產物了。
    《書憤》中“憤”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实奂仁且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心世界。
    “分”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自原人階段起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稽”--把農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五--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楊文明。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九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
    曾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
    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能像諸葛孔明那樣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于此時。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lián)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fā)先斑?!冻鰩煴怼访麄饔谑溃О倌陙碛钟姓l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lián)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實未聞。
    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
    上天悔禍終平虜,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報國,尚憑精意祝爐熏。
    清汴逶迤貫舊京,宮墻春草幾番生。
    剖心莫寫孤臣憤,抉眼終看此虜平。
    天地固將容小丑,犬羊自慣瀆齊盟。
    蓬窗老抱橫行路,未敢隨人說弭兵。
    白發(fā)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顧往事,后四句述懷,雖然歲月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但是詩人仍渴望能效法諸葛亮、伊尹、呂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fā)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fā)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fā)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fā)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皾芍小保冈娙司幼≈冂R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于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shù)月,被俘后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lián)補足上聯(lián)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lián)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lián)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后一聯(lián)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xiàn)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娟懹巍稌鴳崱疯b賞閱讀試題答案及賞析】/article/。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后兩句,詩人不得不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lián)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lián)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陜),鏖戰(zhàn)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zhàn)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于無法實現(xiàn)。當年是壯志凌云,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于字里行間。這便是后二聯(lián)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征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chuàng)作中的精華所在。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zhàn)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lián)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xiàn)“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zhàn)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lián)。
    后四句抒發(fā)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yè)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lián)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二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zhàn)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現(xiàn)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名愛國詩人。生于1125年,陸游自幼好學不倦,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后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通判和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職。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zhèn)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shù)匕l(fā)生水災,他“草行露宿”,親到災區(qū)視察,并“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fā)粟以予民”,不料卻固此觸犯當?shù)?,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xiāng)。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xiāng)。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jiān)。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三
    《書憤》中“憤”的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這與詩人的人格品質、宋金對峙的時代背景有密切的關系。下面就一起來作進一步研究吧。
    《書憤》寫于淳熙十三年,是南宋前期的作品,此時南宋政權建立已有60年的歷史。南宋文臣武將中的主戰(zhàn)派們仍然懷有收復中原、回歸故土的強烈愿望。然而南宋皇帝主張妥協(xié)退讓,投降派在朝廷中占上風,從國勢和兵力看,南宋沒有收復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南宋有志之士們的內心世界都相當壓抑和激憤,作為愛國詩人的陸游,他的內心自然是十分壓抑和激憤的,《書憤》一詩便是這種壓抑和激憤的產物。
    “憤”之一――尊嚴和人格的被侮辱感皇帝既是一個人,更是一個象征和代表,象征著中原漢民族的最高尊嚴,也代表著中原漢民族的最大利益。北宋末年,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國虜禁囚辱而死,這實際上嚴重的侮辱了中原漢族的群體尊嚴和漢族文人的個體人格,使南宋有志文人的內心極其壓抑和痛苦,激憤難平,“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激憤和壓抑感充滿了南宋文人的內心世界。
    “憤”之二――民族利益的被侵犯感中原大地是塊沃土,地處地球的北半球,屬于溫帶氣候區(qū),江河流域,土肥水豐,“隨便幾粒種子入土便會開花結果,長出谷物”,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而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yè)文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原是最好的農耕區(qū),“華夏”即“開花”“發(fā)芽”之意,即農耕文明的最好見證。北方金國的少數(shù)民族屢屢侵犯中原,其目的實質上是搶奪中原農耕區(qū),這對于中原漢族的生存區(qū)域和生存依據(jù)構成了威脅和侵犯。失掉中原農業(yè)區(qū)的南宋漢族文人們,內心自然充滿著仇恨、壓抑、激憤和痛苦。
    “憤”之三――家園故土淪喪的漂泊感中原是漢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漢文化長期的中心,中原漢民族不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樣“游蕩侵擾”,而是在中原大地安居樂業(yè),視中原故土為“社”――把地尊敬為土神,稷――把農作物尊崇為谷神,這片大地上埋葬著漢族人的祖先,也寄托著漢族人的未來。中原是漢民族最穩(wěn)定、最長期、最深情的家。丟失這個故土家園的漢族文人們一定是異常悲憤的。
    “憤”之四――收復中原的復仇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與其說建功立業(yè),倒不如說復仇。政權的更迭必然是血流成河的.,而將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驅逐出某一地理區(qū)域,更是慘不忍睹的。多少英雄落難!多少尸骨難收!時過60多年的南宋文人武將們之所以激憤難平,是因為民族仇恨難消。
    “憤”之五――無力收復中原的無奈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那么,南宋有沒有能力收復中原呢?今天看來,實際上南宋從國力和軍事上沒有將金少數(shù)民族政權驅逐出中原的絕對優(yōu)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實陸游在羨慕諸葛亮北伐的同時,更深刻的流露著無法收復中原的無奈情緒。
    “憤”之六――南宋朝廷中主戰(zhàn)派居下風的壓抑感。
    天子主和,外交軟弱,南宋朝廷自始至終被籠罩在妥協(xié)退讓的氛圍之中,沒有收復中原的大氣候。作為南宋的有志文人和為數(shù)不多的勢單力薄的主戰(zhàn)派將領們,感到十分壓抑和激憤。
    《書憤》的主旨是深刻的,是多方面的,“憤”之情是詩人的進步、責任、高尚以及那個扭曲的時代決定的。
    陸游。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賞析】。
    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61歲,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就在陸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于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zhí)优芎颓ネ督档娜恕=B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后宋金雙方終于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并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qū)劃歸金朝?!敖B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fā)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zhàn)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并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今安徽當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復兩淮地區(qū),使宋軍在宋、金戰(zhàn)爭中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部投降派當?shù)溃鲬?zhàn)派吞聲?!爸T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范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說:“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zhàn)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系;宋每年給金大量“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zhàn)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醉歌》)對“歲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xù)?!?《聞虜亂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二、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
    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xiāng)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zhàn)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zhàn)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zhèn)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xiāng);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guī)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zhàn)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故事,頗能引人聯(lián)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愿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xiàn)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管諸葛亮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斗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xiàn)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但這只是一廂情愿,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fā)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xiāng)里,“身還民服,口誦農書”,“身雜老農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五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zhàn)艦。
    秋風中跨戰(zhàn)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fā)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鑒賞。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皶鴳崱闭?,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陸游的書齋人生:功夫在詩外。
    南宋詩人陸游雖然對兒子說過“汝若學詩,功夫在詩外”,寫詩不能光靠讀書,還要社會實踐,靠實地觀察以及長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積累。然而,這不是說讀書本身對于寫詩就不重要了,其實,陸游本人就是個“書蟲”,他刻苦閱讀了大量書籍,接觸了海量的文本,才培養(yǎng)了滿腹的才華,為寫出精彩的詩歌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關于陸游的讀書生活,他自己有生動而翔實的描寫,這篇文章被后人名為《陸游書巢》,出自陸游的《渭南文集》,讀來頗有趣。陸游很老實地交代了自己書齋的狀況,到處都是書,書架上不用說,擺設在前面的是書,當作枕頭的是書,抬頭也好,低頭也好,四顧全是書,“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
    開始就給人一種被書包圍的印象,按照現(xiàn)代的.說法就是書的海洋。不僅物理空間如此,連行動內容也如此,“飲食起居,疾病呻吟”,哪怕是情緒的高昂和低落,“悲憂憤嘆”,都和書籍息息相關,似乎書籍也隨著主人公的情緒而起起伏伏,“未嘗不與書俱”。
    在這個書的獨立王國里,其他人是不能介入的,哪怕家里人也是如此,“賓客不至,妻子不覿”,連家里親人也不來看。書的主人沉浸在書的擁抱當中,對外界的風風雨雨也置之不理,因為完全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個精神世界,“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這所謂的“風雨雷雹”興許也包括當時南宋朝野的是是非非吧。
    主人自己陷在里面很難出來,其實也是因為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很依賴這個書籍的世界,文化的海洋,而其他人想要進入這個王國,也不是那么容易,書籍們對這些客人不是那么客氣的。陸游有時候帶客人進入書齋,結果客人極其狼狽,“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彪y以進來,進來又難以出去,只好大笑:“信乎,其巢也?!边@確實是個書窩。從這篇小文章,我們可以了解到:陸游為什么那么博學,因為他有“書巢”。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六
    【原文】: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閱讀訓練】:
    一、
    1.簡要概括詩歌頷聯(lián)描寫的內容。(2分)。
    2.“塞上長城”引用了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的典故?;实垡獨⑺f:“自毀汝萬里長城?!薄俺鰩熞槐碚婷馈币昧巳龂鴷r(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詩圍繞哪個字展開,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二、
    1.了解詩人筆下的古人、古事、古跡是怎樣的?(作者“懷”什么“古”)。
    2.把握詩人態(tài)度,歸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懷古中的態(tài)度、感情)。
    3.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特別要注意分析典故)。
    三、
    2.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詩歌的倒裝性)。
    這里暗示了詩人什么樣的愿望?
    這里能體現(xiàn)陸游的抑郁、悲憤之情嗎?
    4.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參考答案】。
    一、
    1.宋金兩國交兵的戰(zhàn)爭場面。
    2.諸葛亮。
    3.本詩圍繞“憤”字展開,抒發(fā)了詩人無私報國但抑郁不得志的強烈憤慨。
    二、
    1、懷什么古——頷聯(lián)既是敘事又是寫景,概括了25年前的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古事):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充滿豪情氣勢。尾聯(lián)敘事抒情,寫了諸葛亮(古人)在《出師表》中曾說過“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2、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結合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表達出作者渴望報國、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及自己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的悲憤沉痛,尾聯(lián)詩人以諸葛亮自況(同病相憐型)諸葛亮在《后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yè)之愿,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3、藝術手法: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xiàn)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xiàn)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tǒng)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三、
    1.報國無門,功業(yè)無成對比。
    2.欲圖收復失地。
    4.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七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篇十八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解讀一。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雄偉的戰(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f:“自毀汝萬里長城?!标懹我源俗栽S,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霸鐨q”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叭祥L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lián)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fā)先斑?!冻鰩煴怼访麄饔谑溃О倌陙碛钟姓l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lián)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解讀二。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后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碑敃r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金戈鐵馬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大有氣魄。詩人未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幾多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作者三十七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如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睔q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扒形疠p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叭祥L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并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yè)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乜凑自姼瑁梢娋渚涫菓?,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