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能夠幫助我們掌握經(jīng)驗,避免重蹈覆轍,為下一步的發(fā)展做好準備。要寫一篇完美的總結,要做到結論明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緊湊、語言得體。這些總結范文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總結的要點與寫作技巧。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一
1、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本節(jié)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點落在“讀”上。具體做法是:
(1)、自讀,讀準字音,停頓準確。
(2)、范讀,通暢流利,感情飽滿。
(3)、譯讀,讀懂原文,理解內容。
(4)、誦讀,熟讀成誦,當堂背誦。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2、發(fā)揮學生想象,體會意境美,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教材選錄這類內容淺顯,短小精悍,文辭優(yōu)美的文言文,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古文的語言風格,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上這節(jié)課時,我就安排了一次口頭作文,讓學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文中的景致,這樣學生們對山川之美和作者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特點有了更深的感受。
1、課堂缺乏高潮,一堂好課必須有高潮,我認為本堂課的高潮應該是最后的體會意境這一環(huán)節(jié),但課堂實際并非如此,許多學生難以用優(yōu)美準確的語言來進行表述,我想不是學生們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達力,缺乏語言的積累,這可以說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所以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這也是我應努力的方向。
2、對作者的思想挖掘的不夠深入。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二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卑凑諅鹘y(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三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四
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搜集了大量的優(yōu)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課時能夠借此引發(fā)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整體來說,本節(jié)課各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流暢,能夠突出本課重點,但就新課標中提到的知識目標,在本課并沒有真正的體現(xiàn)。原因在于,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缺少通篇翻譯。這一工作只是放了練習當中,如能在課上以檢查預習形式出現(xiàn),也許會更好。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五
完成本課教學后,,我覺得以下幾方面實施得還可以:
1、從讀題開始,讓學生讀出疑問,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我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文章:《三峽》,原因是這篇文章中有些語句的句式、內容、意境等有相似之處,可以讓學生理解古代文章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名篇的興趣。另外,這篇文章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富有詩意。
3、利用配樂、畫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學與音樂,文學與美術,有著一定的淵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也可以一幅奇妙無比的圖畫。而本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而本文從內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
所以本文我利用課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圖片,并找了一首古曲,學生在樂曲聲中齊讀、自讀,在朗讀聲中有不少學生和著音樂搖頭晃腦,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對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曉霧將散,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磷競躍”時,不是僅僅讓學生停留在“這里是以動寫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的理解上,而是讓學生深入挖掘,這里的‘亂鳴”是一種嘈雜的聲音嗎?有些學生就說了,這是一種隨意的聲音。我就趁勢引導,作者在這里是不是只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大自然的隨意的和諧的聲音呢?同時我利用多媒體屏示“陶弘景”的介紹以及他自己寫的兩首詩,讓學生明白,作者刻畫這種真實的潔凈的聲音,它們發(fā)出的這種聲音不是為了名、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讀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的情懷:淡泊名利,喜歡真實的潔凈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歡快愉悅悠然自得的心情。
5、利用信息技術但沒有拋棄傳統(tǒng)教學中好的方法: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六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АH缯n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
以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七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齊梁年間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無非是對寫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此文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
一、謝中書是誰?由于文章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回信,所以書下注釋說:“謝中書,即謝徵,因官至中書鴻臚,因為又稱其為謝中書”。這個注釋非常的簡單,我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結果讓我有了些新的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中介紹說,謝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辭,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說,假使此文是謝中書20歲時寫給陶弘景的,那作者當時已經(jīng)是64歲的老人了,這多少讓我有些困惑:這個謝中書真的就是指謝徵嗎?我再次開始了探尋,這下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關于謝中書是誰的問題早有爭論,共有三種說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開始最古老的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覺得謝中書指謝覽更為恰當,因為無論是從生活的時代或者興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極其相似,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二、謝中書原文何在?備課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寫給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說了些什么?可是,當我殫精竭慮的搜尋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原文已失,無可考證。我在沮喪的同時,也有了這樣一個推測:從二人可以書信往來的實際情況看,二人的關系應該比較親密,是可以稱之為好友的,那么,當好友遁跡山林的時候,出于關切,謝中書一定會詢問朋友隱居生活的情況或者是心情,如果這個猜想準確的話,我就明白了為什么作者結尾的時候是一種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異于常人的欣賞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訴友人,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于這樣的美景中自得其樂,從而達到安慰友人的目的,這是古人一貫的含蓄美的具體體現(xiàn)。想到此,我豁然開朗!本文的主旨就是這樣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嗎?文中寫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個字,這樣儉省的筆墨能讓我們體會到美嗎?我?guī)е@樣的疑問去細讀:高峰如云,清流見底,五色交輝······誦讀、解讀,我漸入佳境:“高峰如云,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為何?山是剛硬的,陽剛美,水是陰柔的,是一種柔美。陽剛與陰柔結合起來,才是一種完美;彩色大錦緞上嵌著一顆顆晶瑩翠綠的玉石翡翠;朦朧而夢幻的清晨薄霧中,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shù)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更見其幽靜深邃······這樣一幅幅畫面不斷的.在我腦中回蕩,我想這種美感應當讓學生體會,否則這節(jié)課就是失敗的。而這節(jié)課最精彩最讓人難忘的部分就是此處吧。
四、我的學生們怎么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也許,這種不斷的自我追問會讓我走向成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八
這節(jié)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課文內容,在說中感受奇麗景色,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的發(fā)言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作為教師只是在引導學生如何去感受和領悟。
我們班本來就是公認的紀律好,但學習不積極,懶于思考,不主動發(fā)言的同學很多,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小看了他們的能耐,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九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
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卑凑諅鹘y(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如課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一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芍^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優(yōu)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洞鹬x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搜集了大量的優(yōu)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課時能夠借此引發(fā)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jīng)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shù)腵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夠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yōu)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優(yōu)美意境,使之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繼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反復誦讀,以感悟為主,有感而發(fā),小組合作探究,多角度賞析美景美文。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5、【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四、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祖國山岳河川風光圖片輔以《高山流水》樂曲營造氣氛。
在聽名家范讀的基礎上試讀,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礎上熟讀并背誦。
賞析時抓住特色,多角度尋找美: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
最后提問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們游覽了祖國大好河山,真是“祖國山河多錦繡,風光處處引人游”。
今天我們就到一處人間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二
由于我是初次接觸人教版的新教材,在接到承擔接待課的任務后心情的忐忑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這節(jié)課的質量如何將會關系到我們學校的聲譽,甚至關系到我的工作。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過去在內地我在教學上所有的驕傲和自豪都已經(jīng)隨著我跨進育才二中而還給了歷史,還給了我的家鄉(xiāng),如今的每一步都是重新開始,都必須腳踏實地而又小心翼翼的走過?;叵脒^去,在灑滿汗水的課改之路上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年輕的我是家鄉(xiāng)語文教育界的一朵還算是頗有些色彩的小花。而今,這一切都已經(jīng)成了美好的記憶,都留在相冊和那一張張薄薄的紙片上,只有它們能證實我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與自信。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就沒有停止過對怎樣上好這節(jié)課的思考。我要上的課文是《答謝中書書》,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課文。我上網(wǎng)查作者陶弘景的資料,下載別人的教案,參考別人的課件。在充分的占有材料后,我開始備課。很快地,教案出來了,可是我總是覺得教學設計平平,感覺沒有亮點與特色。因為我并沒有超越已有的設計,我知道這么上雖然不會太糟,但也不會太出彩。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為什么我不能找出更好的切入點呢?冥思苦想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我對教材把握得還不夠透。我對作者的情況是模糊的,對文中呈現(xiàn)的美景是麻木的,嘗試著讀課文時沒有感覺,朗讀的聲調是平的,我的感情是淡的,所以教案的'設計自然是平淡的。找到了癥結,我開始“根治”。我反復的聽課文朗讀錄音,反復看有關山水圖片,我不斷的大聲朗讀。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天之后,我終于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娛情山水的陶醉,我終于看到他眼里的美景了:山的偉岸堅韌,水的純凈溫柔,四季更替的生機,朝暮變化的活力……無論在何時何地,作者都不忘享受山中生活的美好與樂趣。雖說這不是仙境,但他卻在嘈雜紛擾的世間給自己留下一方心靈的凈土。于是他快樂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著自己的幸福,更讓他驕傲滿足的是,他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能與知己分享。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在世間熙熙皆為利來的時候,他躲進山中成一統(tǒng),管他塵世春與秋!----我終于找到與作者情感的契合點了。
我開始修改教案.課的導入我準備營造一種憧憬美好山水的氛圍,在制作課件時我精心挑選了兩張山水圖片,讓學生先對畫面進行描述,然后詢問學生看了風景的感受.我在讓學生談了對山的感受后,推薦了杜甫面對高山的感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水的感受我則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兩岸的石壁,石壁的叢林,叢林的藤蔓,都齊刷刷地倒映在水中,此時,五臟與六肺,心事與靈魂,都被這水洗得清亮亮的.同時,我在畫面上打出八個字:“山在鏡中,鏡在山里”.這樣的導入應該能引起學生對山水美好境界的向往。走近作者環(huán)節(jié),我打破了過去的簡介手法,而讓學生勾畫對作者的生平感興趣的部分,并對作者的生活做簡短的點評。
除此之外,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朗讀上,在形式上有范讀,配音讀,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開讀.在不斷的朗讀和感悟中,去想象作者筆下所展示的情景的美好。在讀中悟,悟中讀。在讀中滲透想象,用想象帶動朗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旋律,讀出感情。在解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貫穿始終:(一)文中寫了哪些景?(二)作者通過寫景抒了什么情?(三)文中的寫景用了哪寫手法?在具體解讀文本的環(huán)節(jié)中,又以問促讀,設計的問題大致如下:朗讀本文宜快還是慢?為什么?對于此問題我還預想用這樣的方式解釋:這就如我們到風景名勝去觀光,只能慢慢的步行,而不能坐在車上瀏覽,所以讀時宜慢,不宜快.為了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文本中展示的美景,我設計了這樣的輔助問題:1、杜甫如何寫山高,酈道元又是如何寫的?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山高的角度?2、面對石壁,你會想到哪些詞?光禿禿的石壁為什么會有“五色”,你認為這是哪來的顏色?3、“四時俱備”一句,你覺得“俱”包含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輔助問題:“我們深圳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這句話中的“都”字包含著說話人對深圳怎樣的感情?)。
最后我布置兩道作業(yè)題:1、點評自己搜集的山水詩;2、用一至二種寫法寫寫我們南山的美好景色。
12月2號,我?guī)е鲜鼋虒W設計走進了課堂。新穎的導入很快的讓學生走進湖光山色之中;對作者的點評充分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點評很有見地,這一步為后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解讀文本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激活,他們用優(yōu)美的語言展現(xiàn)了作者陶弘景眼中的美景。由于學生對課文解讀得好,體會作者感情這個難點就輕易地解決了,讓他們說出作者娛情山水,陶醉隱居生活的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后,課在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結束了。
這節(jié)課贏得了前來觀摩的廣州白云區(qū)的老師們的一致好評,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縱觀本課,我也有如下感想:首先是教師備課時應依據(jù)教參,而不能依賴教參。教師對教材必須有更深層次的解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教師的主導作用可能也就在于此。其次是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語文課的特點,如抓住讀寫聽說等。無論課堂怎么改革,都應尊重語文的特點,不能丟掉語言和文學的特質。第三,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本課中,讓學生查資料時,學生是被動的,但對作者作出點評時,學生卻是主動的。還有課堂上的及時鼓勵,都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
雖然備課時我很辛苦,但看到我的辛苦能換來學生們對語文的興趣和熱愛,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迸射出來的靈感火花,我覺得再苦也是值得的。我終于明白古人所謂“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的意味,即所有的花朵都是綻放在苦根上,教學也不例外。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三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四
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五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齊梁年間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無非是對寫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此文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
一、謝中書是誰?由于文章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回信,所以書下注釋說:“謝中書,即謝徵,因官至中書鴻臚,因為又稱其為謝中書”。這個注釋非常的簡單,我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結果讓我有了些新的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中介紹說,謝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辭,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說,假使此文是謝中書20歲時寫給陶弘景的,那作者當時已經(jīng)是64歲的老人了,這多少讓我有些困惑:這個謝中書真的就是指謝徵嗎?我再次開始了探尋,這下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關于謝中書是誰的問題早有爭論,共有三種說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開始最古老的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覺得謝中書指謝覽更為恰當,因為無論是從生活的時代或者興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極其相似,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二、謝中書原文何在?備課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寫給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說了些什么?可是,當我殫精竭慮的搜尋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原文已失,無可考證。我在沮喪的同時,也有了這樣一個推測:從二人可以書信往來的實際情況看,二人的關系應該比較親密,是可以稱之為好友的,那么,當好友遁跡山林的時候,出于關切,謝中書一定會詢問朋友隱居生活的情況或者是心情,如果這個猜想準確的話,我就明白了為什么作者結尾的時候是一種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異于常人的欣賞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訴友人,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于這樣的美景中自得其樂,從而達到安慰友人的目的,這是古人一貫的含蓄美的具體體現(xiàn)。想到此,我豁然開朗!本文的主旨就是這樣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嗎?文中寫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個字,這樣儉省的筆墨能讓我們體會到美嗎?我?guī)е@樣的疑問去細讀:高峰如云,清流見底,五色交輝······誦讀、解讀,我漸入佳境:“高峰如云,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為何?山是剛硬的,陽剛美,水是陰柔的,是一種柔美。陽剛與陰柔結合起來,才是一種完美;彩色大錦緞上嵌著一顆顆晶瑩翠綠的玉石翡翠;朦朧而夢幻的清晨薄霧中,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shù)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更見其幽靜深邃······這樣一幅幅畫面不斷的.在我腦中回蕩,我想這種美感應當讓學生體會,否則這節(jié)課就是失敗的。而這節(jié)課最精彩最讓人難忘的部分就是此處吧。
四、我的學生們怎么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也許,這種不斷的自我追問會讓我走向成熟。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六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如課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一
1、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本節(jié)課,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huán)節(jié),教學的重點落在“讀”上。具體做法是:
(1)、自讀,讀準字音,停頓準確。
(2)、范讀,通暢流利,感情飽滿。
(3)、譯讀,讀懂原文,理解內容。
(4)、誦讀,熟讀成誦,當堂背誦。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2、發(fā)揮學生想象,體會意境美,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教材選錄這類內容淺顯,短小精悍,文辭優(yōu)美的文言文,目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古文的語言風格,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上這節(jié)課時,我就安排了一次口頭作文,讓學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文中的景致,這樣學生們對山川之美和作者凝練優(yōu)美的語言特點有了更深的感受。
1、課堂缺乏高潮,一堂好課必須有高潮,我認為本堂課的高潮應該是最后的體會意境這一環(huán)節(jié),但課堂實際并非如此,許多學生難以用優(yōu)美準確的語言來進行表述,我想不是學生們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達力,缺乏語言的積累,這可以說是語文課堂的悲哀,所以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這也是我應努力的方向。
2、對作者的思想挖掘的不夠深入。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二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卑凑諅鹘y(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三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四
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搜集了大量的優(yōu)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課時能夠借此引發(fā)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整體來說,本節(jié)課各環(huán)節(jié)過渡自然流暢,能夠突出本課重點,但就新課標中提到的知識目標,在本課并沒有真正的體現(xiàn)。原因在于,課堂教學中對文章缺少通篇翻譯。這一工作只是放了練習當中,如能在課上以檢查預習形式出現(xiàn),也許會更好。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五
完成本課教學后,,我覺得以下幾方面實施得還可以:
1、從讀題開始,讓學生讀出疑問,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我讓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文章:《三峽》,原因是這篇文章中有些語句的句式、內容、意境等有相似之處,可以讓學生理解古代文章的傳承與發(fā)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名篇的興趣。另外,這篇文章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富有詩意。
3、利用配樂、畫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文學與音樂,文學與美術,有著一定的淵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優(yōu)美的音樂,也可以一幅奇妙無比的圖畫。而本文文筆精美,自然流暢,基本上使用四句式,聲律和諧,具有一種音樂美;而本文從內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
所以本文我利用課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圖片,并找了一首古曲,學生在樂曲聲中齊讀、自讀,在朗讀聲中有不少學生和著音樂搖頭晃腦,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對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曉霧將散,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磷競躍”時,不是僅僅讓學生停留在“這里是以動寫靜,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的理解上,而是讓學生深入挖掘,這里的‘亂鳴”是一種嘈雜的聲音嗎?有些學生就說了,這是一種隨意的聲音。我就趁勢引導,作者在這里是不是只是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大自然的隨意的和諧的聲音呢?同時我利用多媒體屏示“陶弘景”的介紹以及他自己寫的兩首詩,讓學生明白,作者刻畫這種真實的潔凈的聲音,它們發(fā)出的這種聲音不是為了名、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馬之聲,也不是爭權奪利,讀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的情懷:淡泊名利,喜歡真實的潔凈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歡快愉悅悠然自得的心情。
5、利用信息技術但沒有拋棄傳統(tǒng)教學中好的方法: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六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АH缯n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
以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七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齊梁年間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無非是對寫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此文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
一、謝中書是誰?由于文章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回信,所以書下注釋說:“謝中書,即謝徵,因官至中書鴻臚,因為又稱其為謝中書”。這個注釋非常的簡單,我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結果讓我有了些新的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中介紹說,謝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辭,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說,假使此文是謝中書20歲時寫給陶弘景的,那作者當時已經(jīng)是64歲的老人了,這多少讓我有些困惑:這個謝中書真的就是指謝徵嗎?我再次開始了探尋,這下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關于謝中書是誰的問題早有爭論,共有三種說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開始最古老的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覺得謝中書指謝覽更為恰當,因為無論是從生活的時代或者興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極其相似,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二、謝中書原文何在?備課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寫給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說了些什么?可是,當我殫精竭慮的搜尋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原文已失,無可考證。我在沮喪的同時,也有了這樣一個推測:從二人可以書信往來的實際情況看,二人的關系應該比較親密,是可以稱之為好友的,那么,當好友遁跡山林的時候,出于關切,謝中書一定會詢問朋友隱居生活的情況或者是心情,如果這個猜想準確的話,我就明白了為什么作者結尾的時候是一種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異于常人的欣賞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訴友人,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于這樣的美景中自得其樂,從而達到安慰友人的目的,這是古人一貫的含蓄美的具體體現(xiàn)。想到此,我豁然開朗!本文的主旨就是這樣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嗎?文中寫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個字,這樣儉省的筆墨能讓我們體會到美嗎?我?guī)е@樣的疑問去細讀:高峰如云,清流見底,五色交輝······誦讀、解讀,我漸入佳境:“高峰如云,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為何?山是剛硬的,陽剛美,水是陰柔的,是一種柔美。陽剛與陰柔結合起來,才是一種完美;彩色大錦緞上嵌著一顆顆晶瑩翠綠的玉石翡翠;朦朧而夢幻的清晨薄霧中,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shù)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更見其幽靜深邃······這樣一幅幅畫面不斷的.在我腦中回蕩,我想這種美感應當讓學生體會,否則這節(jié)課就是失敗的。而這節(jié)課最精彩最讓人難忘的部分就是此處吧。
四、我的學生們怎么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也許,這種不斷的自我追問會讓我走向成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八
這節(jié)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完全是讓學生在讀中領悟課文內容,在說中感受奇麗景色,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學生,學生的發(fā)言會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作為教師只是在引導學生如何去感受和領悟。
我們班本來就是公認的紀律好,但學習不積極,懶于思考,不主動發(fā)言的同學很多,這節(jié)課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是很有希望的,我也將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不能小看了他們的能耐,相信一定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九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
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卑凑諅鹘y(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兩個具體而明確的任務:一是發(fā)展語言,即讓學生在文言文字詞上獲得發(fā)展;二是豐富認知,從古代先賢那里吸納人生的智慧,即讓學生通過學習體驗作者熱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視語言也重視內容的學習,這一點在上課前,得到了區(qū)教研員的肯定。
完成本課教學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1、導入方式富有語文味。以賞析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導入新課,學生一下子就對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濃厚的興趣。
2、以朗讀帶動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不能簡單的乏味地重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由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到讀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讀得好。從實際效果來看,充分的朗讀為學生理解文句,讀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鋪平了道路。
3、重視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長性的字詞句講解,給學生留下自己繼續(xù)去學習去查找的空間。在教學中學生既認識了新得字詞,也鞏固了學過的字詞。并利用學習卷、古文筆記,重點對課文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的字進行了歸納整理,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4、通過示例進行講解,優(yōu)化課堂教學。分析本文如何寫景狀物的時候,由教師先做示范,用多媒體課件顯示,教會學生從觀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狀態(tài)、時間變化、修辭手法、用詞準確等方面進行思考回答。學生掌握方法后,都爭著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些見解和表述有自己獨到之處,甚至發(fā)揮想象理解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思考比較充分,對課文的賞析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文本,與文字對話,真真切切的領悟文字之美。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如課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一
《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抒情議論,各類皆備??芍^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點首先表現(xiàn)在優(yōu)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主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悅。另一方面,本文結構縝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以四言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洞鹬x中書書》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雖然沒有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
綜上分析,這是一篇很好的課文,我自己非常喜歡,因此內心期盼著與學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備課的同時,我亦搜集了大量的優(yōu)美風景視頻及圖片,精挑細選,稍作加工將其融入到我的課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課時能夠借此引發(fā)學生美的享受,因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放在了“美”上,以視頻圖片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會更直觀。另外,再加上舒緩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而對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讀”的方法來使學生體會,以“讀”賞“美”,以“美”品“讀”,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jīng)到了八年級,但文言文基礎較薄弱,閱讀能力偏低,思維能力、審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并積累重點詞語,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懸著恰當?shù)腵角度對詩歌進行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情操。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夠有節(jié)奏、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yōu)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優(yōu)美意境,使之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繼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反復誦讀,以感悟為主,有感而發(fā),小組合作探究,多角度賞析美景美文。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5、【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
四、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祖國山岳河川風光圖片輔以《高山流水》樂曲營造氣氛。
在聽名家范讀的基礎上試讀,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礎上熟讀并背誦。
賞析時抓住特色,多角度尋找美: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
最后提問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們游覽了祖國大好河山,真是“祖國山河多錦繡,風光處處引人游”。
今天我們就到一處人間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二
由于我是初次接觸人教版的新教材,在接到承擔接待課的任務后心情的忐忑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這節(jié)課的質量如何將會關系到我們學校的聲譽,甚至關系到我的工作。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過去在內地我在教學上所有的驕傲和自豪都已經(jīng)隨著我跨進育才二中而還給了歷史,還給了我的家鄉(xiāng),如今的每一步都是重新開始,都必須腳踏實地而又小心翼翼的走過?;叵脒^去,在灑滿汗水的課改之路上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年輕的我是家鄉(xiāng)語文教育界的一朵還算是頗有些色彩的小花。而今,這一切都已經(jīng)成了美好的記憶,都留在相冊和那一張張薄薄的紙片上,只有它們能證實我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與自信。
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就沒有停止過對怎樣上好這節(jié)課的思考。我要上的課文是《答謝中書書》,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課文。我上網(wǎng)查作者陶弘景的資料,下載別人的教案,參考別人的課件。在充分的占有材料后,我開始備課。很快地,教案出來了,可是我總是覺得教學設計平平,感覺沒有亮點與特色。因為我并沒有超越已有的設計,我知道這么上雖然不會太糟,但也不會太出彩。那么問題出在哪兒呢?為什么我不能找出更好的切入點呢?冥思苦想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我對教材把握得還不夠透。我對作者的情況是模糊的,對文中呈現(xiàn)的美景是麻木的,嘗試著讀課文時沒有感覺,朗讀的聲調是平的,我的感情是淡的,所以教案的'設計自然是平淡的。找到了癥結,我開始“根治”。我反復的聽課文朗讀錄音,反復看有關山水圖片,我不斷的大聲朗讀。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三天之后,我終于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娛情山水的陶醉,我終于看到他眼里的美景了:山的偉岸堅韌,水的純凈溫柔,四季更替的生機,朝暮變化的活力……無論在何時何地,作者都不忘享受山中生活的美好與樂趣。雖說這不是仙境,但他卻在嘈雜紛擾的世間給自己留下一方心靈的凈土。于是他快樂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著自己的幸福,更讓他驕傲滿足的是,他所有的快樂和幸福都能與知己分享。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在世間熙熙皆為利來的時候,他躲進山中成一統(tǒng),管他塵世春與秋!----我終于找到與作者情感的契合點了。
我開始修改教案.課的導入我準備營造一種憧憬美好山水的氛圍,在制作課件時我精心挑選了兩張山水圖片,讓學生先對畫面進行描述,然后詢問學生看了風景的感受.我在讓學生談了對山的感受后,推薦了杜甫面對高山的感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對水的感受我則表達了自己的感想:兩岸的石壁,石壁的叢林,叢林的藤蔓,都齊刷刷地倒映在水中,此時,五臟與六肺,心事與靈魂,都被這水洗得清亮亮的.同時,我在畫面上打出八個字:“山在鏡中,鏡在山里”.這樣的導入應該能引起學生對山水美好境界的向往。走近作者環(huán)節(jié),我打破了過去的簡介手法,而讓學生勾畫對作者的生平感興趣的部分,并對作者的生活做簡短的點評。
除此之外,我把課堂的重點放在朗讀上,在形式上有范讀,配音讀,齊讀,個人讀,男女生分開讀.在不斷的朗讀和感悟中,去想象作者筆下所展示的情景的美好。在讀中悟,悟中讀。在讀中滲透想象,用想象帶動朗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旋律,讀出感情。在解讀課文的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貫穿始終:(一)文中寫了哪些景?(二)作者通過寫景抒了什么情?(三)文中的寫景用了哪寫手法?在具體解讀文本的環(huán)節(jié)中,又以問促讀,設計的問題大致如下:朗讀本文宜快還是慢?為什么?對于此問題我還預想用這樣的方式解釋:這就如我們到風景名勝去觀光,只能慢慢的步行,而不能坐在車上瀏覽,所以讀時宜慢,不宜快.為了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文本中展示的美景,我設計了這樣的輔助問題:1、杜甫如何寫山高,酈道元又是如何寫的?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山高的角度?2、面對石壁,你會想到哪些詞?光禿禿的石壁為什么會有“五色”,你認為這是哪來的顏色?3、“四時俱備”一句,你覺得“俱”包含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輔助問題:“我們深圳一年四季都郁郁蔥蔥”,這句話中的“都”字包含著說話人對深圳怎樣的感情?)。
最后我布置兩道作業(yè)題:1、點評自己搜集的山水詩;2、用一至二種寫法寫寫我們南山的美好景色。
12月2號,我?guī)е鲜鼋虒W設計走進了課堂。新穎的導入很快的讓學生走進湖光山色之中;對作者的點評充分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點評很有見地,這一步為后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解讀文本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激活,他們用優(yōu)美的語言展現(xiàn)了作者陶弘景眼中的美景。由于學生對課文解讀得好,體會作者感情這個難點就輕易地解決了,讓他們說出作者娛情山水,陶醉隱居生活的感情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最后,課在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結束了。
這節(jié)課贏得了前來觀摩的廣州白云區(qū)的老師們的一致好評,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縱觀本課,我也有如下感想:首先是教師備課時應依據(jù)教參,而不能依賴教參。教師對教材必須有更深層次的解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教師的主導作用可能也就在于此。其次是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考慮語文課的特點,如抓住讀寫聽說等。無論課堂怎么改革,都應尊重語文的特點,不能丟掉語言和文學的特質。第三,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本課中,讓學生查資料時,學生是被動的,但對作者作出點評時,學生卻是主動的。還有課堂上的及時鼓勵,都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
雖然備課時我很辛苦,但看到我的辛苦能換來學生們對語文的興趣和熱愛,看到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迸射出來的靈感火花,我覺得再苦也是值得的。我終于明白古人所謂“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的意味,即所有的花朵都是綻放在苦根上,教學也不例外。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三
1、文言文要以誦讀為基礎。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多讓學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辦法就是誦讀。讀出情味兒,從而體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學成效只有通過學生才能體現(xiàn)出來。衡量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肯定離不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廢于清議”來概括現(xiàn)在文言文教學的極端。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的時候,課堂成了語法分析課;而當教師極力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語文課又變成了政治課。如何合理處理兩者關系?所以,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己來質疑,其余學生來釋疑。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積極性更強,重點文言詞也更落實。教師也可從繁瑣的解說中解脫出來,僅僅在學生無法釋疑之時指點迷津。
3、課堂時間有限,一節(jié)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不要貪多求全,要舍得舍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答謝中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景佳句,體會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如本課教學設計抓住一個關鍵點:賞美景,悟雅情。
總的一點感覺,公開課是對自己平時教學的一個總結。得與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論。但我記憶很深刻的一句話是:作為教師,你上的每節(jié)課都是公開課!沒有哪節(jié)課是隱秘的!
閱讀課中,究竟誰來主導探究?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于剛剛脫離童稚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識缺陷,他們在實際的課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這樣的膚淺層次,而很難達到課文的深層意蘊,更不要去奢望他們提出來一些視角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了。每當這時,語文老師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兩難選擇:講,還是不講?若講,對一些正在思考且馬上就要接近勝利終點的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似乎有一點強行剝奪他們思考權利和成功喜悅的嫌疑,顯然有悖于新課程改革精神。而對另一部分不愛動腦子的學生來說,正好滿足了他們的“不勞而獲”的懶惰心理,可謂害處多多;不講吧,眼睜睜的看著孩子們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園圍墻外亂撞而不得其入門要領,心中總是于心不忍,況且寶貴的時間也隨著孩子們的嘰嘰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學任務眼看無法完成,又不由得讓人心生焦慮。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四
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五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齊梁年間一篇杰出的山水小品文,作者是陶弘景。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非常容易把握,思路清晰,無非是對寫景方法的探究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但是,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此文卻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
一、謝中書是誰?由于文章是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回信,所以書下注釋說:“謝中書,即謝徵,因官至中書鴻臚,因為又稱其為謝中書”。這個注釋非常的簡單,我為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背景,就在網(wǎng)上百度了一下,結果讓我有了些新的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中介紹說,謝徵,公元500——536年,善文辭,為梁武帝所喜;而陶弘景的生卒年是:公元456——536年,那就是說,假使此文是謝中書20歲時寫給陶弘景的,那作者當時已經(jīng)是64歲的老人了,這多少讓我有些困惑:這個謝中書真的就是指謝徵嗎?我再次開始了探尋,這下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關于謝中書是誰的問題早有爭論,共有三種說法,而教材沿用的是最開始最古老的說法,按照我的理解,我覺得謝中書指謝覽更為恰當,因為無論是從生活的時代或者興趣秉性上看,二者都極其相似,這真的是一個意外的收獲。
二、謝中書原文何在?備課的時候,我的頭腦中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他寫給陶弘景的信中到底說了些什么?可是,當我殫精竭慮的搜尋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原文已失,無可考證。我在沮喪的同時,也有了這樣一個推測:從二人可以書信往來的實際情況看,二人的關系應該比較親密,是可以稱之為好友的,那么,當好友遁跡山林的時候,出于關切,謝中書一定會詢問朋友隱居生活的情況或者是心情,如果這個猜想準確的話,我就明白了為什么作者結尾的時候是一種自得和自傲的感情,他不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異于常人的欣賞水平,而是含蓄的告訴友人,自己的隱居生活是愉快的,自己沉醉于這樣的美景中自得其樂,從而達到安慰友人的目的,這是古人一貫的含蓄美的具體體現(xiàn)。想到此,我豁然開朗!本文的主旨就是這樣得到了深化。
三、文中的景色美嗎?文中寫景句子共有十句四十個字,這樣儉省的筆墨能讓我們體會到美嗎?我?guī)е@樣的疑問去細讀:高峰如云,清流見底,五色交輝······誦讀、解讀,我漸入佳境:“高峰如云,清流見底”——山水相映之美。為何?山是剛硬的,陽剛美,水是陰柔的,是一種柔美。陽剛與陰柔結合起來,才是一種完美;彩色大錦緞上嵌著一顆顆晶瑩翠綠的玉石翡翠;朦朧而夢幻的清晨薄霧中,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讓人頓覺生機盎然;薄暮西山,清可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shù)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更見其幽靜深邃······這樣一幅幅畫面不斷的.在我腦中回蕩,我想這種美感應當讓學生體會,否則這節(jié)課就是失敗的。而這節(jié)課最精彩最讓人難忘的部分就是此處吧。
四、我的學生們怎么了?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表現(xiàn)一直是活潑靈動的,他們常常是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而今天的課堂孩子們表現(xiàn)的卻沉悶異常,我想了很多辦法去調動他們,后半節(jié)課他們才漸漸活躍起來。下課后,我一直問自己:怎么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天的天氣特別的陰沉,我上課的時候已經(jīng)快十點了,可是教室里依然是昏暗的,加上教室里坐滿了聽課的老師,多少還是有一點緊張的吧。另外,學生從早上七點半就開始等,一坐就是兩個小時,思維變得倦怠了,興奮點或者已經(jīng)過去,或者還沒有到來,而當時的我忽視了這一點,還是按部就班的按照預想的設計進行了導入,結果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遇到了阻礙。我現(xiàn)在想想,如果我當時能從陰晦蕭索的景色入手導入,就會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從而調動起他們的興奮點,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活躍起來。這讓我想起了李鎮(zhèn)西老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這需要智慧需要細心需要對學情真正意義上的認識,這是一個教訓,更是一個收獲。
也許,這種不斷的自我追問會讓我走向成熟。
答謝中書書反思總結篇十六
這節(jié)課,上得比較實在,沒有花里胡哨的多媒體課件,沒有熱熱鬧鬧的分組討論,沒有興奮激動的遷移,有的是學生和學生的交流,有的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有的是學生和老師的溝通。當然在教學本文完后,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作為教師沒有做好范讀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朗讀不夠好。其實作為語文教師范讀是非常重要的。
2、在課堂上的教學不夠機智,對一些突發(fā)問題不能恰當?shù)匾龑?。如課件中的錄音不能播放時,稍微停頓了一下,耽誤了一點時間。
3、對學生回答的問題的評價過于單調,有些點評還欠缺深度。教師點評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應該是對學生理解的簡單重復,更重要的是補充學生的發(fā)言,優(yōu)化學生的發(fā)言。
4、時間把握得不夠好,課文背誦沒能在課堂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