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事物,才能更好地總結和歸納。在總結中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提升作品的文采。在總結寫作中,參考一些成功的經驗和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寫作的重點和技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一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后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系僵化。
看著書里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fā)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yī)生一樣去壓著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說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fā)。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么處理沖突,怎么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系是最難處理的關系之一,因為越親密越容易因為愛而引發(fā)更多問題,也因為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么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fā)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系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二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lián)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fā)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1.觀察:描述真實發(fā)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qū)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qū)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fā)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三
非暴力溝通---用心觀察,用心傾聽,用心感受;少一些猜測與評價,少一些否定與說教,少一些命令與指責;多一些觀察與感受,多一些傾聽與反饋,多一些鼓勵與感激;客觀真實的表述所聽、所見、所想;坦誠交流,用愛主導學習與成長;滿足彼此的需要與請求,讓彼此更舒服與快樂;改善心境,滋養(yǎng)格局,修行人生。
從宏觀層面系統(tǒng)的解密華為二十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融合全球最佳實踐方法論,通過組織、人才、技術的持續(xù)動態(tài)變革,借助it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供應鏈、技術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業(yè)務流的全球高效協(xié)同平臺搭建。驚嘆其戰(zhàn)略格局與人才格局,受人敬仰!
營銷精華---策劃,運籌帷幄。執(zhí)行,需求(物質與榮耀)滿足。營銷,用戶體驗。
天命---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命就是傾聽自己的心,用心感受生命,追隨自己的心,讓心回歸世界之魂,用愛滋養(yǎng)著世界之魂,心就會為你指出藏寶之地,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xiàn)愿望。愿望來至宇宙的靈魂,是我們在世間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體驗,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異寶,又要永遠不要忘記勺里的那兩滴油的幸福,這需要我們去創(chuàng)造、等待、抓住、放手,這就是生活---馬克圖布。不愧是經典寓言式小說!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四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于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獲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了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tài)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沖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一直強調,感受是源于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五
文丨劉晴。對于“應該”或者“不應該”這個詞特別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擊自己,用在別人身上是激起憤怒。
記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點醫(yī)療事故,據(jù)說可能需要通過司法部門解決,可能需要個人賠償。而弟弟個性比較寡淡,老公是個急性子,一直催促著問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說等科室大主任回來開會做決定。老公開始坐不住了,一個人干著急,又急又惱地一直跟我數(shù)落弟弟對于這件事的不作為。忽然間來一句:“這件事情估計要自己掏賠償,我們應該幫忙?!比绻@是這樣二話不說肯定是盡全力幫忙的,但是一聽到老公那些強勢的話,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來了,直接頂了回去了:“什么叫應該?”心里想:我欠他的嗎?憑什么應該呢!
其實想想這里這個“應該”加上老公強硬的語氣讓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強勢地向我下達命令。稍微冷靜后,想表達我不喜歡他跟我說話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帶著憤怒的指責。希望自己在認識到錯誤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六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_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七
style="color:#125b86">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八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九
閱讀所有的優(yōu)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眾人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供大家參考。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岬陌 ?BR>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xiàn)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lián)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fā)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1.觀察:描述真實發(fā)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qū)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qū)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fā)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_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xiàn)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fā)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fā)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xiàn)的包涵;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看、感受、需要、懇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心情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后文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然后展現(xiàn)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敘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看(對個體詳細的或連續(xù)性的行為發(fā)表不帶道德評價的看法,而不由此行為推想、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懇求(削減抽象的'語言,詳細的描述懇求內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生氣與感謝,喜愛生活。
在閱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詳細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詳細的表達自己的觀看結果、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fā)出詳細的懇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fā)出懇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詳細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沖突。我們許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示意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心情。(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由于我自己有一點完善情結的原因吧,很簡單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的確讓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里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意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于自我的生氣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的確感到身心的一陣輕松。(當然這也是由于事情得到了妥當?shù)慕鉀Q)而后文所提的“開心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似乎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qū)分,由于我這的確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厭煩。
其它幾章除了詳細爭論非溝通溝通的細節(jié)外,我個人喜愛的還有其次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復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采納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于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觀賞,負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滿意而并非行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臨時觸動一般,不過對于兩個人的對話溝通,我覺得可以再著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復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究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晰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根據(jù)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克制、客觀詳細的爭論事物的態(tài)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意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心情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一
這段時間有點疲憊,心中那個懶惰的小我時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學習也讓我焦慮,書讀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時間孩子生病,落了許多課,最近忙著惡補,家里家外判若兩人。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里一看到兒子不急不憂的神態(tài),心里就極度不舒服,雖不是河東獅吼,勉強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極。兒子說我沒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書桌上寫了“耐心”。看到我寫了“耐心”,自己也寫下了“認真”二字,說:“希望自己寫作業(yè)能專心,不讓媽媽生氣了?!碑斅牭絻鹤拥脑挘闹袧M是悔恨。
其實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對孩子那份直執(zhí)(我所期望的),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害怕失?。ㄊ虑闆]有像“我”想的那樣發(fā)展運行,事情到最后,并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學習如何讓愛融入生活,世間最大的誤區(qū)不是不愛,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觀察,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世間最大的欠缺、比愛還奢侈的,是“懂得”,給予對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給予對方我們想給予的。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心態(tài)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二
傾聽內心的聲音,解決內心的沖突。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覺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中,無所適從,沮喪意味著我們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滿足愿望。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苛責別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逐漸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行動,我們將重獲生活的熱情,原來激起對生活的熱愛這么簡單。只要捫心自問,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積極行動起來。
所以,別人說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樣子不重要;所以,誰對誰錯不重要。關鍵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樣?我自己內心的需求什么?我要變成什么樣子?明了了這些問題,我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去行動,行動起來,我們就有了生活的熱情。
a、對方做了什么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c、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表達感謝我們往往說:“謝謝,太感謝了!”、“真是太感謝了!”如果我們聽到別人口中說出:“謝謝你,你這么忙還把我送回家,讓我及時看到了孩子,沒再為孩子擔心,太感謝你了!”這樣的感謝和一句“太感謝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旁邊餐桌上坐著父女倆,他們一邊吃火鍋一邊等媽媽。媽媽來了之后,垮著張臉不動筷子。爸爸一邊往女兒碗里夾燙好的菜,一邊問媽媽:“你莫樣了撒,做個鬼樣?”孩子媽媽看起來很生氣的樣子:“你一直在跟她夾菜,還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覺得莫名其妙,罵罵咧咧的把筷子一甩,買單走人了。母女倆坐了一會后,也離開了,留下一桌子動都沒動過的飯菜。
夫妻倆看似都很愛孩子,還夾菜給孩子吃。可是他們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他們吵架。他們的溝通很失敗。孩子媽媽很想讓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沒有說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團糟。
大哥莫說二哥,其實我自己說話也這風格。我很想改變這低效的溝通方式,于是我靜下心來,耐心研讀《非暴力溝通》。
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經常把對別人的批評錯誤理解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為把別人吼一頓就能改變別人。所以書中安排了好些練習,來就事論事的判斷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為什么生氣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氣和的去了解別人的需要。
我身邊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練習。上課上到一半,有一個同學插嘴,全班大笑。我正準備批評那個插嘴的同學。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溝通的步驟。我問自己為什么生氣,是因為自己的什么需要沒有滿足而生氣。我慢條斯理的說:“我計劃今天把認識人民幣的知識講完,可是沒想到課堂上被這個同學打斷了,我好擔心?。∥覔钠渌鄷任覀儼鄬W得好、學得快。我擔心這個插嘴的同學沒有真的聽到我在說什么,那么他這節(jié)課就沒有收獲。”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之后發(fā)現(xiàn),就我擔心是沒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監(jiān)。課堂上花時間批評某一個同學更是沒效率的做法。我應該想其他有效的辦法才行。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用這種溝通方式解決任何問題,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許多。因為我知道我為什么生氣了。
一天早上我還在刷牙,妮妮就起床了。孩子自己起床,當媽的不是應該高興嗎?可是我不高興。因為妮妮發(fā)現(xiàn)衣服洗好了,想幫我曬衣服。我反復問自己,為什么看到妮妮曬衣服我這么焦慮,我在擔心什么?我很認真的思考并回答自己的問題。我擔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樣曬衣服,我擔心妮妮不會用晾衣架。我繼續(xù)追問自己,我為什么擔心這些?最后我明白了,其實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應該怎樣幫助她。想清楚了之后,我不焦慮了,靜靜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夾了手。我沒有像平時那樣驚呼著批評她,而是一邊關心的看她被夾到的手指,一邊和妮妮一起研究為什么會被晾衣架夾到。雖然,妮妮最后曬好的衣服我很不滿意。但是我沒有像平時那樣嚷嚷,“不是這樣……不是那樣……”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確的告訴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褲抖平整再曬,那么曬干后牛仔褲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溝通,我們母女倆渡過了一個沒有吼叫的早晨。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說出我的請求。這之后,才能傾聽學生或者女兒的需要。當學生或女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時候,事情才可能有轉機。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們通常會選擇自己習慣的溝通方式。而那樣的表達,會讓我們互相傷害。非暴力溝通是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這是種技能,得練。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三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早年的經歷引發(fā)他對探求和平解決沖突方法的興趣。他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到: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墒?,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以下是一個非暴力溝通實踐者敘述他的一段經歷,在這段經歷中,他試圖兼顧雙方的需要:
“每次周六去黃莊中發(fā)電子市場看攤,中午我都到一家小飯館吃一碗‘素刀削面’。菜單上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飯菜種類的,5元一碗刀削面的標準‘配置’是有肉的,我第一次進這家飯館時,問有沒有素刀削面,老板娘說有,也是5元,端上來一看,很清靜的一碗面上放著兩片油菜葉,再加一點鹽和香油,我很喜歡,只是覺得菜放得太少了。
后來我一直在這家小店吃,老板娘一見我來,不等我說,就沖著廚房吆喝,一碗素刀削面,每次碗里都有菜葉,或一片,或兩片,我每次也照例心里暗暗埋怨一下,就是菜少了點。
我多次想到人們在表達自己需要時的困難性,有時表達需要是令人很恐懼害怕的事,哪怕是一些小小的普通要求,在想表達需要時也有很多擔心。在中午吃飯的路上,我忽然想到,既然我不滿意吃的面里菜少,為什么不向老板娘說,請她多加一些呢?我擔心老板娘會因為這個新增的請求鬧心么?擔心被拒絕么?加多一些菜會增加一些成本,我體會老板娘內心一定會看重不要損失利潤,我看重多一些蔬菜對我身體平衡的重要性,如果我為多加的蔬菜額外多負擔一塊錢,這樣雙方的需要就都會得到滿足了。
在進了小店后,老板娘照例吆喝,‘一碗素刀削面’,她的山西口音很動聽。我趕緊說:‘能不能加一塊錢的菜?’老板娘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詫異,馬上向廚房喊道:‘一碗素刀削面加一塊錢的菜?!缓髮ξ倚χf:‘要是夏天就不用加了,現(xiàn)在是冬天……’我答道:‘是啊,現(xiàn)在菜比肉還貴,我知道的?!嫔蟻砹?,菜很多,我吃得很舒服,臨出店門時,老板娘像往常一樣笑著說:‘慢走,再來。’但我感覺我們之間的聯(lián)系似乎又加深了?!?BR> 觀察是指對事實進行盡量客觀的描述,比如上文例子,描述應該是“這碗面沒有肉,有兩片菜?!?BR> 你對一件事的感受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是一種能力。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來自于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外界人事的看法。這是一種主觀感受,即舒服或不舒服,開心或不開心。
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比如,有多吃青菜的需要,就對只放兩片菜的面感到不滿。
為了改變現(xiàn)狀,我的請求是什么?我們可以坦白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根據(jù)對方的反映和態(tài)度來進行協(xié)商,直到問題解決。
學會非暴力溝通,會讓生活變得更有幸福感,更有效率。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四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五
沿著歷史的長河,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萬千風景,皆在書中。年少時的我,也曾意氣風發(fā),恰同學少年!約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談讀書心得。在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忙碌,但閑暇之余仍會抽空閱讀、聽書。書,能讓人清醒,亦會讓人變得曠達。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shù)睦斫?。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為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tài)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說,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為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為工作關系,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yè),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shù)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愿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讀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六
有一段時間,感覺生活一團亂麻。為什么那么多煩心事?為什么我說的話總是錯的?為什么我的感受總是被忽略?為什么沒人理解我?無數(shù)的為什么,讓我每天愁眉苦臉,躁動不安。
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篇介紹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文章。他告訴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語言,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話,在深深地傷害著我們,而我們也總是以條件反射式的不滿傷害別人,于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暖,便因此遭到破壞。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人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對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我所有的問號也許在《非暴力溝通》中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加入了有書共讀營,希望能得到幫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么地?”
“信不信我削你?”
這是一個網上流行的關于東北人的一個梗,說是百分之五十的沖突都是由這幾句話開始的。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暴力溝通的例子,這樣的對話接下來很可能會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語言暴力的根源,其實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尋求心靈的和平。這或許是暴力的蝴蝶效應吧。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長頸鹿語言”。之所以稱之為“長頸鹿語言”,是因為長頸鹿有一顆大大的心臟,長長的脖子讓它擁有的`良好視野。長頸鹿在進食時能夠把刺化為自身的營養(yǎng),代表著溝通順利進行,最終達成一致。
長頸鹿語言是解決爭端,讓生活和工作的溝通更加順利有效的最好溝通方式。它提醒我們專注于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書中通過一系列生活對話實例,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回應,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特別是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可以促進傾聽、理解和發(fā)自內心的互助,讓愛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們常說:愛能使心靈的創(chuàng)傷痊愈。如果你希望周圍充滿愛,讓我們一起學習長頸鹿語言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七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一
很實用的一本書。我們每個人都期待得到理解和尊重,但往往用錯方式表達導致問題,甚至讓矛盾升級,最后不但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反而使關系僵化。
看著書里的講解和方法,我會想有時候人克制久了,理性久了,就想毫無顧忌的放縱一次,如果每次都讓自己理性去處理問題,可能會覺得很累,如果每次發(fā)生矛盾時都是單方面像心理醫(yī)生一樣去壓著自己的脾氣,試圖引導對方說出感受和需要,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想爆發(fā)。
所以希望這本書可以影響到更多的人,雙方都學會怎么處理沖突,怎么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怎么傾聽和理解對方的感受,那社會會更和諧。
親密關系是最難處理的關系之一,因為越親密越容易因為愛而引發(fā)更多問題,也因為愛,我們往往覺得對方應該懂我們的所有情緒和需求,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有時候甚至自己都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知道自己不想怎么樣,但不知道到底想怎么樣,而這個時候就會期待愛的人知道我們想怎么樣,這樣的期待往往引發(fā)矛盾。所以我們學習怎么化解矛盾,理解他人需求,也要學習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的需求,并準確的表達出來。
學會讓自己更看重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是非對錯,能化解很多矛盾,也能讓自己內心更平和。其實就是讓自己有更多的善意和愛來對別人,摒棄“應不應該”,接納不同,沒有評價和指責,關系就會更和諧有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二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lián)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fā)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1.觀察:描述真實發(fā)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qū)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qū)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fā)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三
非暴力溝通---用心觀察,用心傾聽,用心感受;少一些猜測與評價,少一些否定與說教,少一些命令與指責;多一些觀察與感受,多一些傾聽與反饋,多一些鼓勵與感激;客觀真實的表述所聽、所見、所想;坦誠交流,用愛主導學習與成長;滿足彼此的需要與請求,讓彼此更舒服與快樂;改善心境,滋養(yǎng)格局,修行人生。
從宏觀層面系統(tǒng)的解密華為二十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融合全球最佳實踐方法論,通過組織、人才、技術的持續(xù)動態(tài)變革,借助it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供應鏈、技術鏈、信息流、資金流、物流、業(yè)務流的全球高效協(xié)同平臺搭建。驚嘆其戰(zhàn)略格局與人才格局,受人敬仰!
營銷精華---策劃,運籌帷幄。執(zhí)行,需求(物質與榮耀)滿足。營銷,用戶體驗。
天命---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命就是傾聽自己的心,用心感受生命,追隨自己的心,讓心回歸世界之魂,用愛滋養(yǎng)著世界之魂,心就會為你指出藏寶之地,宇宙會合力助你實現(xiàn)愿望。愿望來至宇宙的靈魂,是我們在世間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體驗,既要看到世上的奇珍異寶,又要永遠不要忘記勺里的那兩滴油的幸福,這需要我們去創(chuàng)造、等待、抓住、放手,這就是生活---馬克圖布。不愧是經典寓言式小說!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四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于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獲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了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tài)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沖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一直強調,感受是源于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五
文丨劉晴。對于“應該”或者“不應該”這個詞特別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擊自己,用在別人身上是激起憤怒。
記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點醫(yī)療事故,據(jù)說可能需要通過司法部門解決,可能需要個人賠償。而弟弟個性比較寡淡,老公是個急性子,一直催促著問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說等科室大主任回來開會做決定。老公開始坐不住了,一個人干著急,又急又惱地一直跟我數(shù)落弟弟對于這件事的不作為。忽然間來一句:“這件事情估計要自己掏賠償,我們應該幫忙?!比绻@是這樣二話不說肯定是盡全力幫忙的,但是一聽到老公那些強勢的話,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來了,直接頂了回去了:“什么叫應該?”心里想:我欠他的嗎?憑什么應該呢!
其實想想這里這個“應該”加上老公強硬的語氣讓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強勢地向我下達命令。稍微冷靜后,想表達我不喜歡他跟我說話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帶著憤怒的指責。希望自己在認識到錯誤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進步。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六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_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七
style="color:#125b86">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八
教育家感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今天讓更多一線教師感慨的是“有愛也不見得有教育”。君不見,一些老師對學生滿腔熱情,而有的學生卻敬而遠之;君不見,有的老師很負責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卻遭到“敵視”,甚至于惡語相向、爆發(fā)激烈沖突……何以至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增強了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能力卻相對滯后了。
在教育部頒布試行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三個“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溝通與合作”被同時列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專業(yè)能力。提升溝通品質,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項必要的修煉。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雖然不是專為教師而寫,但在提升教師的溝通品質,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卻是一本經典之作。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九
閱讀所有的優(yōu)秀名著就像與過去時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進行交談。而且是一種經過精心準備的談話。這些偉人在談話中向眾人展示的不是別的,那都是他們思想中的精華。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供大家參考。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這本書旨在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表達以及溝通,更或者說,教人更精確理性地認識以及表達自己。觀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緒,以及引起情緒的真實需要,從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還是會盡量去做去練習吧,如果真的能熟練運用感覺還是非??岬陌 ?BR>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xiàn)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梗概】。
“非暴力”一次來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提到暴力,人們往往只聯(lián)系到身體暴力,很少有人意識到精神暴力的存在,比如對一個人的指責,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隱蔽,而且后果也更加嚴重,因為身體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溝通認為作為人,我們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沖突時,要學會傾聽,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而建立一種彼此理解,互助友愛的關系。這種溝通方式不僅可以用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可以改善我們的自我關系,我們總以為是他人的行為引發(fā)了我們內心的感受,其實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們產生情緒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如果可以靜下心來靜靜體會自己內心的需求,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得到緩解,自我了解了解也會更加深入。
總而言之,非暴力溝通促使我們出于愛的目的發(fā)生改變,進一步體會生命的美好與力量。
【評價】。
練習本書所講的重點內容,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達到有效溝通,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同時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一步了解自身,減少負面情緒,緩解壓力。
【重點】。
1.觀察:描述真實發(fā)生的事,不摻雜任何個人情緒(區(qū)別于評論)。
她沒有給我回消息(評論: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開心,難過,還是憂郁(區(qū)別于想法:我覺得……)。
我感到有點難過(想法:我覺得她應該及時回復我)。
3.需求:我們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對方的尊重。
4.請求:你想讓對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發(fā)消息有空時及時回復。
非暴力溝通專注于四個方面:觀察、表達觀察結果、表達自己的感受、告知具體的請求。很多時候我們的話語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_是因為我們表達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從說第一句話開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情緒,對方很可能不愿意對你打開心扉甚至產生抵觸心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區(qū)分評論和觀察。批評往往暗含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很有可能獲得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比較可能得到積極的回應。學會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顧左右而言他。
學會傾聽。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需要的。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這類的詞。如果談話偏離主題或者讓很多人感到無聊,可以打斷講話人,因為講話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無聊。沒有人想自己講的話被當作負擔,比起假裝在聽直接打斷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成長。盡量避免對自己說“應該”,對已經發(fā)生的事使用“應該”這個詞,只會加重自責。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責,就專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這樣我們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益。
憤怒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導致不同的感受。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a、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也別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c、體會自己的需要。
d、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感覺這本書非常適合老師和新手媽媽讀,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時,如何控制情緒理性溝通,需要慢慢學習。當然,也很適合用來處理人際關系。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xiàn)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fā)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fā)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xiàn)的包涵;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看、感受、需要、懇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心情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后文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然后展現(xiàn)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敘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看(對個體詳細的或連續(xù)性的行為發(fā)表不帶道德評價的看法,而不由此行為推想、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懇求(削減抽象的'語言,詳細的描述懇求內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生氣與感謝,喜愛生活。
在閱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詳細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詳細的表達自己的觀看結果、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fā)出詳細的懇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fā)出懇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詳細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沖突。我們許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示意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心情。(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由于我自己有一點完善情結的原因吧,很簡單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的確讓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里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意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于自我的生氣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的確感到身心的一陣輕松。(當然這也是由于事情得到了妥當?shù)慕鉀Q)而后文所提的“開心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似乎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qū)分,由于我這的確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厭煩。
其它幾章除了詳細爭論非溝通溝通的細節(jié)外,我個人喜愛的還有其次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復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采納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于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觀賞,負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滿意而并非行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臨時觸動一般,不過對于兩個人的對話溝通,我覺得可以再著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復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究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晰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根據(jù)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克制、客觀詳細的爭論事物的態(tài)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意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心情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一
這段時間有點疲憊,心中那個懶惰的小我時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學習也讓我焦慮,書讀得也不走心。
前一段時間孩子生病,落了許多課,最近忙著惡補,家里家外判若兩人。在外面和風細雨,在家里一看到兒子不急不憂的神態(tài),心里就極度不舒服,雖不是河東獅吼,勉強的微笑也是丑陋至極。兒子說我沒有耐心,我特意在他的書桌上寫了“耐心”。看到我寫了“耐心”,自己也寫下了“認真”二字,說:“希望自己寫作業(yè)能專心,不讓媽媽生氣了?!碑斅牭絻鹤拥脑挘闹袧M是悔恨。
其實人生最大的障礙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對孩子那份直執(zhí)(我所期望的),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我之所以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害怕失?。ㄊ虑闆]有像“我”想的那樣發(fā)展運行,事情到最后,并沒有獲得“我”預期的結果)所以“我”就會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學習如何讓愛融入生活,世間最大的誤區(qū)不是不愛,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觀察,道德評判,比較,強人所難),世間最大的欠缺、比愛還奢侈的,是“懂得”,給予對方所想要的,而不是給予對方我們想給予的。
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心態(tài)的建設,就是一個不斷放下自我的過程。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二
傾聽內心的聲音,解決內心的沖突。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覺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中,無所適從,沮喪意味著我們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滿足愿望。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苛責別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逐漸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行動,我們將重獲生活的熱情,原來激起對生活的熱愛這么簡單。只要捫心自問,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積極行動起來。
所以,別人說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樣子不重要;所以,誰對誰錯不重要。關鍵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樣?我自己內心的需求什么?我要變成什么樣子?明了了這些問題,我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去行動,行動起來,我們就有了生活的熱情。
a、對方做了什么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c、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表達感謝我們往往說:“謝謝,太感謝了!”、“真是太感謝了!”如果我們聽到別人口中說出:“謝謝你,你這么忙還把我送回家,讓我及時看到了孩子,沒再為孩子擔心,太感謝你了!”這樣的感謝和一句“太感謝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旁邊餐桌上坐著父女倆,他們一邊吃火鍋一邊等媽媽。媽媽來了之后,垮著張臉不動筷子。爸爸一邊往女兒碗里夾燙好的菜,一邊問媽媽:“你莫樣了撒,做個鬼樣?”孩子媽媽看起來很生氣的樣子:“你一直在跟她夾菜,還管我吃不吃!”孩子爸爸覺得莫名其妙,罵罵咧咧的把筷子一甩,買單走人了。母女倆坐了一會后,也離開了,留下一桌子動都沒動過的飯菜。
夫妻倆看似都很愛孩子,還夾菜給孩子吃。可是他們讓孩子一邊吃飯一邊看他們吵架。他們的溝通很失敗。孩子媽媽很想讓爸爸哄一哄她,可是她沒有說出自己的需要,孩子爸爸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于是事情一團糟。
大哥莫說二哥,其實我自己說話也這風格。我很想改變這低效的溝通方式,于是我靜下心來,耐心研讀《非暴力溝通》。
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經常把對別人的批評錯誤理解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以為把別人吼一頓就能改變別人。所以書中安排了好些練習,來就事論事的判斷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感受,了解自己為什么生氣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了,才可能心平氣和的去了解別人的需要。
我身邊有大把的事例可以練習。上課上到一半,有一個同學插嘴,全班大笑。我正準備批評那個插嘴的同學。突然想到了非暴力溝通的步驟。我問自己為什么生氣,是因為自己的什么需要沒有滿足而生氣。我慢條斯理的說:“我計劃今天把認識人民幣的知識講完,可是沒想到課堂上被這個同學打斷了,我好擔心?。∥覔钠渌鄷任覀儼鄬W得好、學得快。我擔心這個插嘴的同學沒有真的聽到我在說什么,那么他這節(jié)課就沒有收獲。”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之后發(fā)現(xiàn),就我擔心是沒用的,那是皇帝不急急太監(jiān)。課堂上花時間批評某一個同學更是沒效率的做法。我應該想其他有效的辦法才行。
雖然,目前我還沒有用這種溝通方式解決任何問題,但是我的心情好了許多。因為我知道我為什么生氣了。
一天早上我還在刷牙,妮妮就起床了。孩子自己起床,當媽的不是應該高興嗎?可是我不高興。因為妮妮發(fā)現(xiàn)衣服洗好了,想幫我曬衣服。我反復問自己,為什么看到妮妮曬衣服我這么焦慮,我在擔心什么?我很認真的思考并回答自己的問題。我擔心妮妮不是像我那樣曬衣服,我擔心妮妮不會用晾衣架。我繼續(xù)追問自己,我為什么擔心這些?最后我明白了,其實是我自己不知道妮妮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應該怎樣幫助她。想清楚了之后,我不焦慮了,靜靜等待。果然不出我所料,妮妮被晾衣架夾了手。我沒有像平時那樣驚呼著批評她,而是一邊關心的看她被夾到的手指,一邊和妮妮一起研究為什么會被晾衣架夾到。雖然,妮妮最后曬好的衣服我很不滿意。但是我沒有像平時那樣嚷嚷,“不是這樣……不是那樣……”而是先肯定了她做得好的地方,再明確的告訴妮妮,如果她能把牛仔褲抖平整再曬,那么曬干后牛仔褲就是平整的。用了非暴力溝通,我們母女倆渡過了一個沒有吼叫的早晨。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能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說出我的請求。這之后,才能傾聽學生或者女兒的需要。當學生或女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時候,事情才可能有轉機。
生活中情急之下,我們通常會選擇自己習慣的溝通方式。而那樣的表達,會讓我們互相傷害。非暴力溝通是打開愛和理解的密碼。這是種技能,得練。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三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馬歇爾早年的經歷引發(fā)他對探求和平解決沖突方法的興趣。他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到: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墒?,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以下是一個非暴力溝通實踐者敘述他的一段經歷,在這段經歷中,他試圖兼顧雙方的需要:
“每次周六去黃莊中發(fā)電子市場看攤,中午我都到一家小飯館吃一碗‘素刀削面’。菜單上本來是沒有這樣一個飯菜種類的,5元一碗刀削面的標準‘配置’是有肉的,我第一次進這家飯館時,問有沒有素刀削面,老板娘說有,也是5元,端上來一看,很清靜的一碗面上放著兩片油菜葉,再加一點鹽和香油,我很喜歡,只是覺得菜放得太少了。
后來我一直在這家小店吃,老板娘一見我來,不等我說,就沖著廚房吆喝,一碗素刀削面,每次碗里都有菜葉,或一片,或兩片,我每次也照例心里暗暗埋怨一下,就是菜少了點。
我多次想到人們在表達自己需要時的困難性,有時表達需要是令人很恐懼害怕的事,哪怕是一些小小的普通要求,在想表達需要時也有很多擔心。在中午吃飯的路上,我忽然想到,既然我不滿意吃的面里菜少,為什么不向老板娘說,請她多加一些呢?我擔心老板娘會因為這個新增的請求鬧心么?擔心被拒絕么?加多一些菜會增加一些成本,我體會老板娘內心一定會看重不要損失利潤,我看重多一些蔬菜對我身體平衡的重要性,如果我為多加的蔬菜額外多負擔一塊錢,這樣雙方的需要就都會得到滿足了。
在進了小店后,老板娘照例吆喝,‘一碗素刀削面’,她的山西口音很動聽。我趕緊說:‘能不能加一塊錢的菜?’老板娘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詫異,馬上向廚房喊道:‘一碗素刀削面加一塊錢的菜?!缓髮ξ倚χf:‘要是夏天就不用加了,現(xiàn)在是冬天……’我答道:‘是啊,現(xiàn)在菜比肉還貴,我知道的?!嫔蟻砹?,菜很多,我吃得很舒服,臨出店門時,老板娘像往常一樣笑著說:‘慢走,再來。’但我感覺我們之間的聯(lián)系似乎又加深了?!?BR> 觀察是指對事實進行盡量客觀的描述,比如上文例子,描述應該是“這碗面沒有肉,有兩片菜?!?BR> 你對一件事的感受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是一種能力。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來自于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外界人事的看法。這是一種主觀感受,即舒服或不舒服,開心或不開心。
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比如,有多吃青菜的需要,就對只放兩片菜的面感到不滿。
為了改變現(xiàn)狀,我的請求是什么?我們可以坦白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根據(jù)對方的反映和態(tài)度來進行協(xié)商,直到問題解決。
學會非暴力溝通,會讓生活變得更有幸福感,更有效率。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四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五
沿著歷史的長河,讀唐詩,品宋詞,唱元曲,萬千風景,皆在書中。年少時的我,也曾意氣風發(fā),恰同學少年!約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談讀書心得。在參加工作以后,雖然忙碌,但閑暇之余仍會抽空閱讀、聽書。書,能讓人清醒,亦會讓人變得曠達。
最近在一書一課app上聽了樊登老師的《非暴力溝通》,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傾聽,我學習到一套標準化的溝通方法。在員工學院素質提升培訓中,我已經接觸學習過“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我們找到一套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shù)睦斫?。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觀察,好多事情我們一張口就是評論,而非事實。在工作中,作為一名任職管理人員,在和員工溝通時,我們是需要觀察員工情緒的,我們無法選擇一些事,我們可以選擇面對一些事的態(tài)度,不可居高臨下,不可道聽途說,不可張口即來,這一點真的挺難的。因為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闡述一些我們的觀點。事實是最不會引起對方反感的,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這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們要同員工站在同一角度考慮問題,一個人生氣,一定是他的需求沒有滿足,我們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體的要求,明確談話的目的,這樣才能達到上下級之間的有效溝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為工作關系,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時也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平時我們參與孩子的學習成長很少,但當自己偶爾參與進來時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便開始了“暴力溝通”,不學習時,歲月靜好,一輔導作業(yè),雞飛狗跳。我們只有轉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溝通方法,方可展開父與子之間的溝通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段音頻,我總共聽了三次,每次聽完這本書,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許是聽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shù)的增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越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書一課app中,我還聽了很多好書,在這有限的時間中,我愿從書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讀書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習慣!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六
有一段時間,感覺生活一團亂麻。為什么那么多煩心事?為什么我說的話總是錯的?為什么我的感受總是被忽略?為什么沒人理解我?無數(shù)的為什么,讓我每天愁眉苦臉,躁動不安。
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篇介紹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文章。他告訴我: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語言,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話,在深深地傷害著我們,而我們也總是以條件反射式的不滿傷害別人,于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溫暖,便因此遭到破壞。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人的語言及表達方式對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我所有的問號也許在《非暴力溝通》中可以找到答案。于是,我加入了有書共讀營,希望能得到幫助。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瞅你了怎么地?”
“信不信我削你?”
這是一個網上流行的關于東北人的一個梗,說是百分之五十的沖突都是由這幾句話開始的。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暴力溝通的例子,這樣的對話接下來很可能會引起暴力事件。
大部分語言暴力的根源,其實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而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尋求心靈的和平。這或許是暴力的蝴蝶效應吧。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長頸鹿語言”。之所以稱之為“長頸鹿語言”,是因為長頸鹿有一顆大大的心臟,長長的脖子讓它擁有的`良好視野。長頸鹿在進食時能夠把刺化為自身的營養(yǎng),代表著溝通順利進行,最終達成一致。
長頸鹿語言是解決爭端,讓生活和工作的溝通更加順利有效的最好溝通方式。它提醒我們專注于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書中通過一系列生活對話實例,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回應,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特別是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可以促進傾聽、理解和發(fā)自內心的互助,讓愛和尊重重新融入生活。
人們常說:愛能使心靈的創(chuàng)傷痊愈。如果你希望周圍充滿愛,讓我們一起學習長頸鹿語言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有感篇十七
是一本想要安利給全世界的實用性溝通教科書。
在翻開書之前我從沒想到會是這樣一種閱讀體驗,很有趣啊,是很久沒有讀過的標準科研文章型指導讀物,讀起來邏輯通暢條理清晰,實操性這方面怎么說呢,是一種要讓人一點一點潛移默化從而達到純熟運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種含蓄的語言,中國人也是一個含蓄的民族,我們總是更期待別人通過自己的字里行間來感悟到自己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從而更吝嗇于真誠通透地表達,這樣反而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猜忌及隔閡。(看完書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人類都有這種依賴性造成的溝通不暢)。
人地去了解別人,幫助別人,傳遞“非暴力,愛自己”的精神,以達到溝通的效果。
觀點和理論非常實用,閱讀的過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況,不時在想“如果運用非暴力的溝通方法應該怎么表達呢”,練習的這種過程其實也很有趣。至于具體實際操作,其實真的挺難,因為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順暢的溝通環(huán)境或者說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而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自己內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溝通想要去愛人人,但是當遇到銅墻鐵壁一般拒絕溝通的對象,或者說一時之間的情緒波動,(就比如真正在路上開車遇到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人)還是會很苦惱于難以控制自身情緒,無法熟練運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