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模板16篇)

字號:

    教案細化了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nèi)容。編寫教案時需要注重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這些教案范文是經(jīng)過驗證的,是一些教師實際教學中的成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一
    上課時間:5月23日,累計課時:52。
    教學內(nèi)容:教材地92到9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shù)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shù)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shù)據(jù)的平均數(shù)(結果是整數(shù))。
    2、在運用平均數(shù)的知識解決簡單生活現(xiàn)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驗運用已學過的統(tǒng)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談話激發(fā)興趣。
    出示運動會的投影:
    你想知道些什么?
    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真多,學習了統(tǒng)計你就會明白這些問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平均數(shù)。
    1、談話:這是王小明統(tǒng)計的結果,仔細觀察你知道些什么?出示圖表。
    老師板書:6+9+7+6=28(個)。
    10+4+7+5+4=30(個)。
    男生中28個,女生中30個,是否女生贏了呢?
    談話:
    2、問: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
    老師匯總學生的方法,問:你是怎樣想的?
    3、問平均數(shù)是7個和每個男生套中的個數(shù)比,你發(fā)現(xiàn)什么沒有?
    4、問:現(xiàn)在知道男生套的準還是女生準沒有?
    5、指出:當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時,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恰當?shù)姆椒ā?BR>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完成想做第1題。
    出示三筒鉛筆。談話:你能知道平均每個筒里有幾枝鉛筆嗎?
    2、做想做第2題。
    3、做第3題。
    指名讀題目。
    4、完成第4題。
    仔細觀察統(tǒng)計圖。
    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四、全課總結。
    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
    小組互相說,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問:怎樣才公平呢?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小組討論,交流算的方法。
    學生有的可能是移多補少的方法,也有是總數(shù)再除以人數(shù)求出。
    你能猜出女生平均每人中多少個?算出女生的平均數(shù)。
    學生回答。
    先學生分別數(shù)數(shù),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指名板演,其他自己練。后集體校對討論:平均數(shù)18和每根絲帶的長度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第3題,指名回答,要求說明理由。
    互相說說你知道些什么。指名回答1,把第2小題做在練習本上。
    學生回答。
    練習九(1)。
    上課時間:5月24日,累計課時:53。
    教學內(nèi)容:教材的95到96頁的1到5題。
    教學目標:
    1.加深對平均數(shù)一樣的理解,體會平均數(shù)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2.比較熟練地求平均數(shù),并且能進行簡單地對平均數(shù)的估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復習回顧: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
    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數(shù)的呢?
    二、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九的第1題。
    出示情境圖:
    這個小朋友認為自己的身高是145厘米沒有危險,是不是呢?
    指出:平均數(shù)是在最高的數(shù)和最底的數(shù)中間范圍,小朋友認為身高比110厘米這一平均數(shù)高就沒有危險是錯誤的認為。因為還有可能比110甚至更深的水域,所以是錯誤的。
    2.完成第2題。
    出示第2題的題目。說明要求。
    集體進行交流。
    強調(diào):
    第2小題不能用平均數(shù)的方法來理解,因為比賽總得要有結果,不能平均用你進2個我也進2個理解。
    3、完成第3題。
    理解題目意思。
    全班校對。
    問:你還想到了什么?
    4、完成第4題。
    出示題目理解題意。
    全班校對。
    問:你還能怎樣說明三年級的植樹情況?
    二.總結全課。
    今天你對平均數(shù)有怎樣的理解呢?學生活動:
    學生回答。
    指名回答。
    學生討論,然后指名口答。
    學生獨立完成3小題。
    請同學說明具體的理解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結果。
    同桌相互說說各自想到的。。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思考,指明回答。
    練習九(2)。
    上課時間:5月25日,累計課時:54。
    教學內(nèi)容:教材地96到97頁第6到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提高能夠對平均數(shù)意義的深層次理解。
    2、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交流的能力,深刻體會到統(tǒng)計是解決問題、說明情況的有效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1、完成第6題。
    出示題目理解意思。
    全班校對。
    先前估計的結果和自己算出的結果相差大嗎,你認為估計平均數(shù)怎樣最合理?
    問:你還能說出這組同學身高的哪些情況?
    2、完成第7題。
    出示第7題題目理解。
    集體評講。
    問:你還能從記錄中發(fā)現(xiàn)些什么呢?
    3、完成第8題。
    組織活動。
    計算完后,你能說出些什么感想嗎?
    4、閱讀“你知道嗎?”
    集體進行交流理解。
    5、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些什么收獲?學生活動:
    學生嘗試完成各小題。
    學生個別回答。
    學生相互說說。指名說說。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氣溫。
    請兩個學生板演。
    學生思考,指名回答。
    小組合作完成調(diào)查男生和女生的體重,填在表里,再分別算平均體重。男、女生人數(shù)各6人。
    學生獨立閱讀。
    運動與身體變化。
    上課時間:5月26日,累計課時:55。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平均數(shù)的意義,練習收集數(shù)據(jù)、求平均數(shù)、分析數(shù)據(jù)。
    2.學習運用實驗和統(tǒng)計的方法研究、解決問題,體會統(tǒng)計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發(fā)展統(tǒng)計觀念。
    3.培養(yǎng)探究和合作意識,體驗實驗活動的樂趣,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jīng)歷在實驗活動中收集數(shù)據(jù)、求平均數(shù)、分析數(shù)據(jù)等數(shù)學活動。
    教學難點:體驗和感受生活中的數(shù)學,并運用所學過的知識,探究運動與生命的科學常識。
    教學準備:秒表,跳繩、毽子。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師生談話引出問題。
    2.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運動會給身體帶來什么變化(板書課題)研究的方法是做實驗,進行統(tǒng)計,相互合作,探討結論。
    二、分組實驗得出結論。
    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脈搏跳動變化。
    (1)同學們已經(jīng)認識到運動會給身體帶來很多方面的變化,這節(jié)課我們先通過實驗了解原地跑步給脈搏帶來什么變化。首先我們學習測脈搏的方法。(教師講解)。
    (3)介紹實驗方法:四人一組,先各自測出運動前1分鐘脈搏跳動多少次,報告給組長,組長記錄在第98頁表格里,再同時原地跑步30秒,停下來各自立即測出1分鐘里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組長再做記錄。休息3-4分鐘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鐘,要用力跑,然后再測脈搏,組長再做記錄。最后全組同學一起計算本組四人運動前的脈搏跳動次數(shù)的平均數(shù)、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數(shù)以及原地跑步1分鐘后的平均數(shù),再分析每個人的三個數(shù)據(jù)及全組的三個平均數(shù),看看原地跑步給脈搏帶來什么變化。
    2.研究不同的運動給身體帶來的變化是否相同。
    (1)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運動可以使脈搏跳動加快,運動強度越大,每分鐘脈搏跳動次數(shù)越多。那么同樣的時間進行不同的運動,脈搏變化的情況會相同嗎?請每個小組的同學商量一下,選擇兩項強度不同的運動做實驗,組長先把這兩次運動的名稱填在第99頁表格的第一橫行里。然后每人都先進行第一項運動,1分鐘后測脈搏;休息一會再一起進行第二項運動,再測脈搏。組長記錄好每次運動后各人1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并求出全組同學每次測量的脈搏平均數(shù)。
    三、引申反思升華認知。
    1.通過兩次實驗,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運動會使脈搏跳動加快,不同的運動項目,如果運動強度不同,帶來的脈搏變化情況也有所不同,運動強度越大,脈搏跳動次數(shù)越多。一般來講,通過體育活動使脈搏跳動加快,對人體是有好處的,但是運動強度過大,脈搏跳動過塊,也會給身體帶來傷害。那么在體育課上每分鐘脈搏最多跳動多少次比較合適呢?體育老師心中有數(shù),課后可以向體育老師了解一下,他希望你們通過運動每分鐘脈搏跳動最高達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為達到這個指標安排活動。了解了老師的想法你們可以更好地按老師的要求參加活動。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設計并完成一項實驗活動,測量你在不同運動前后呼吸次數(shù)的變化情況,制成統(tǒng)計表。
    學生活動: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和想法。
    新課標第一網(wǎng)。
    (2)學生練習測脈搏,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分組活動,匯報結果。
    (2)分組活動,各組匯報實驗結論。
    2.閱讀課本第99頁“你知道嗎?”
    單元測試+試卷講評。
    上課時間:5月30日,累計課時:56。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二
    進行英語快速閱讀的必要條件是:基本知識、語言基礎、閱讀技能、快速閱讀不是一種孤立的能力,它必須以了解一定的基本知識為先決條件,以具備一定的詞匯和基本語法為基礎,還要掌握一些重要的閱讀技能。如果沒有語言基礎,閱讀材料通篇都是生詞,語法難點很多,即使掌握了一些快速閱讀的技能,要快也快不了。反之,如果只有語言基礎知識,而沒有閱讀技能,要想讀得快,讀得多,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對材料的內(nèi)容缺乏基本常識,即使語言基礎好,并具備閱讀技能,也不可能“快讀”,只能“慢讀”。
    基本知識主要是指的是所涉及英語的專業(yè)知識,沒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要想把內(nèi)容理解透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
    語言基礎知識主要指詞匯量和句型結構。要有一定的詞匯量。這包括兩部分,一是公共部分,二是專業(yè)部分。我認為公共英語部分至少要達到4,000個單詞量,而專業(yè)部分要有1,500個詞匯量。要有一定的句型分析能力。英語文章的語法難點是句型,句型中的難點是定語從句。一個句子很長,往往是由于定語從句連環(huán)套在作怪,定語中套著定語。這樣的連環(huán)從句表達專業(yè)概念非常嚴謹,卻給我們閱讀帶來困難。因此,我們要能夠進行層次分析,準確把握各從句之間的關系,才能提高閱讀速度。同時,要了解詞性的變化,名詞的動用和動詞的名用。至于時態(tài)等其它的語法現(xiàn)象對我們具備一定語法知識的參試人員來說,基本上構不成多大障礙。
    二、快速閱讀的重要性。
    所謂的閱讀能力主要是指精讀和泛讀能力。然而,英語閱讀中,速度是人們最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的閱讀一般都是快速閱讀、通過快速閱讀,我們可以更廣泛、更大量地閱讀資料,獵取知識,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通過大量閱讀,頻繁地接觸語言材料,可以自覺或不自覺地學到或掌握大量的詞匯和語匯,進一步熟練閱讀技術,提高閱讀能力,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習慣。
    三、快速閱讀的速度與理解的關系。
    現(xiàn)在許多參試人員平時學習中對英語快速閱讀的認識不足,他們無論看什么英文材料,都只注重理解而不注意閱讀速度,因而閱讀的效率、水平都難以提高。這樣一來,處理好閱讀速度和理解之間的平衡關系是我們值得認真對待的一個實際問題。速度太快,理解上往往出現(xiàn)很大的困難;速度太慢,又浪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在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中,我認為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篩選階段。在我們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首先篩選出對我們有利用價值的。每分鐘的閱讀速度可達800個字符,重點放在文章的標題和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上,基本上可對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圖有個20-30%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快速閱讀階段。就是說對我們已篩選出的信息作進一步的遴選,每分鐘的閱讀速度可保持在500個左右字符,達到70%的理解,再從中挑選出對我們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nèi)容來,然后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精研階段。這一階段,要達到90%以上的理解,力求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融會貫通,根據(jù)其利用價值進行取舍。本文主要討論第二階段,限于篇幅,對其它兩個階段不作過多陳述,但也可參照本文的觀點。
    在提高閱讀速度的初期,理解的降低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只要繼續(xù)以此速度讀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理解會漸漸回升上來,達到原來速度時的理解水平。這里有一點必須注意,在理解水平還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至少要達到70%的理解)時,不要繼續(xù)加快閱讀速度。這二者的平衡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不能過多的注意其中一項。我們應該明白,一分鐘讀400字符且達到了70%的理解比一分鐘讀200字符而達到90%的理解率效率高得多。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減少一些不必的擔心,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快速閱讀的能力。
    四、閱讀過程中的障礙。
    1.閱讀行為習慣的影響。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克服行為上某些不良的閱讀習慣。
    (1)出聲讀。因為眼睛的移動速度比舌頭動作快。出聲讀不但影響速度,而且會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自己的發(fā)音。
    (2)逐字讀。許多常見詞,如功能詞,不需停頓單獨理解。
    (3)默讀。雖然沒有大聲讀出來,但在腦中一字字讀,也會影響速度,分散精力。
    (4)指讀。以手指挨個指著讀,有礙理解和速度。除非手指飛速移動,引導眼睛快看。
    (5)回讀。眼睛回向移動,尋找先前讀過的信息,而不是繼續(xù)讀下去以獲取完整的概念。
    2.閱讀中心理因素的影響。
    閱讀時,除了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外,還要注意克服一些影響閱讀和理解程度的不良心理因素:
    (1)期望值過高。
    希望一次閱讀就掌握所讀材料。這種急于求成的心理狀態(tài),不僅影響閱讀時的心境,也使得視覺器官和大腦都不能集中于閱讀過程本身,閱讀的效果自然不好。
    (2)過度重視閱讀方法和技巧。
    由于閱讀過程中過多思考閱讀的方法、技巧等因素,而忽視了閱讀材料及閱讀本身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會使我們注意力分散,閱讀的興趣自然大大減弱。
    (3)思想開小差。
    對文字視而不見,翻了許多頁,但腦子里仍一片空白。這樣就降低了我們的注意力,影響了正常思維。
    五、快速閱讀的方法。
    面對繁雜的英語,要提高效率,就要有一定的方法。我認為唯有以泛讀為基礎,進行快速閱讀的培養(yǎng),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具體說來,要發(fā)現(xiàn)對自己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需要掌握如下方法:
    1.推測(prediction)。
    閱讀正文前,就標題(如果有標題的話)來合理推測資料的大概內(nèi)容,也可在讀了二、三段之后預測下段內(nèi)容。這對快速理解和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以及推測出生詞的詞義范圍有積極的意義。因為英語單詞一詞多義現(xiàn)象太普遍了,一個單詞在不同的專業(yè)領域往往含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有的單詞在同一專業(yè)領域在其意義的具體把握上也有細微的差別。
    2.關鍵詞句(keywordandtopicsentences)。
    在對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學會抓主要的詞句,找出段落中的主題句,從而正確領會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注意到是否對自己有利用價值。
    3.略讀或瀏覽或跳讀(skimming)。
    skim有掠過的意思,又有從牛奶等液體上撇去的意思,轉意為“快速掠過,從中提取最容易取得的精華”。用于閱讀,或譯為略讀,或譯為泛讀,似乎都未把其細微的意思譯出。而這種讀法卻包含有原詞的所有意思——快速讀過去,取出讀物中關鍵性的東西。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讀法理解為快速瀏覽課文,領會文章大意。一般而言,通過標題可知道文章的主題。對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注意,以便發(fā)現(xiàn)作者的觀點。
    4.查閱(scanning)。
    scaning的意思是掃讀或查閱,是快讀或速讀的一種。scan就是通常所說的“掃描”。其特點是快,但又要全部掃及。scan這個詞的詞義似乎矛盾,它既可以理解為“仔細地審視”,也可以理解為“粗略地瀏覽”。這種情況倒成了掃讀的絕好證明。從形式上看,掃讀是粗粗地一掃而過,一目十行,但從讀者的注意方面來看,卻又是高度的集中,在快速閱讀中仔細挑出重要的信息。因此,查閱可以理解為迅速找出文章中的有關事實細節(jié)或某一具體信息;有時要找出某一個單詞或詞組,如人名、地名、日期、價格等;有時要找出文中所述的某一特殊事件,而這一事件可能是由一個詞或短語交代的。若不具備一定的能力,這樣的細節(jié)恐不易發(fā)現(xiàn)。
    5.速度變換(readingrate)。
    我們要意識到閱讀的速度是不均勻的。也就是說,即使同一個人閱讀同一份材料,但由于閱讀是一種有相當心理負荷的腦力勞動,因此在開始、中途和結束時的速度不可能一樣。讀物的體裁和難度不一樣,閱讀的速度也不同。我們不要過分焦慮自己的閱讀速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隨著速度的提高,理解的程度都有所降低,所以我們應認識到閱讀文章時的速度是可以調(diào)節(jié)的,只有合適的速度才可能獲得快速準確的閱讀效率。
    6.閱讀習慣(readinghabit)。
    從主觀上要能克服注意力容易分散即所謂“思想開小差”的毛病,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從客觀上克服各種無意中形成或由來以久的壞習慣,如搖頭晃腦,抖動雙腿,玩弄紙筆,念念有詞等。這些“小動作”,也會分散注意力、影響思考,降低閱讀速度。
    六、怎樣培養(yǎng)快速閱讀的技巧。
    讀外文書籍要做到“一目十行”。
    1.視幅要寬。
    意思是每一眼看的詞要盡量的多。我們閱讀表面是用眼睛看,實際是用腦子讀,眼睛只是起了照相機鏡頭的作用。努力使自己的眼睛變成“廣角鏡”,把盡可能多的詞能一眼“盡收眼底”。
    2.視時要短。
    意思是第一眼和第二眼之間停頓的間隙要盡量短。我們閱讀時,若視幅相同,誰的停頓時間短,誰就能讀得快。
    3.意群要長。
    即在每個視幅中不是讓你把很多的單詞都收進腦子,而是要善于從中攝取有意義的詞組,這個有意義的詞組就是意群。極慢的讀者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視幅就很窄,句子中間的停頓就多,而頻繁的停頓必然妨礙正常的理解??焖匍喿x者是半句或一句句地讀。視幅大大加寬,停頓的間隙少而短,獲取的都是有意義的詞組,因而理解全句或全段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4.利用上下文猜生詞。
    充分利用上下文給出的線索,有些生詞的意思是可以猜出來的。下面介紹一些基本方法:
    (1)利用定義的線索。
    在生詞出現(xiàn)的上文或下文,有時能找到對它所下的定義或解釋,由此可判斷其定義。
    (2)利用同義的線索。
    一個生詞出現(xiàn)的上下文中有時會出現(xiàn)與之同義或近義的詞,它往往揭示或解釋了生詞的詞義。
    (3)利用反義的線索。
    在某一生詞的前面或后面有時會出現(xiàn)它的反義詞或常用來對比的詞語,由它可以推測生詞詞義。
    (4)利用常識猜測詞義。
    有時一句話中盡管有生詞,但我們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判斷生詞的意思。
    (5)利用等式或符號猜測生詞。
    一段話后面有時會給出一些等式或符號,如前面的話中有生詞,由后面的等式或符號可疑猜出生詞的詞義。
    總之,利用多種方法猜測生詞詞義,有助于提高閱讀速度和學習興趣,是英語學習者應當掌握的好方法。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三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70~74頁。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經(jīng)歷數(shù)據(jù)整理的全過程,掌握畫“正”字整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并能對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解釋。
    2.通過統(tǒng)計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及統(tǒng)計觀念,進一步認識統(tǒng)計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題,導入激趣。
    課件出示:深圳市新蓮小學三(4)班學生體重記錄表(包括學生的姓名與體重的千克數(shù))。學生的體重分別是:30、25、25、35、35、25、22、46、29、49、28、26、21、27、42、25、26、32、25、32、37、23、26、26、26、26、30、26、26、25、29、32、27、27、24、26、23、30、28、27、32、27、26、25、36、23、44、36。
    仔細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jù),找到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再和其他同學比一比。
    導入:如果要知道我們班體重比較重的同學有幾位,比較輕的有幾位,就要用分段統(tǒng)計的方法整理數(shù)據(jù),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樣的統(tǒng)計方法。(板書課題:統(tǒng)計)。
    二、合作探究,經(jīng)歷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分段整理數(shù)據(jù)。然后出示下面的統(tǒng)計表:
    深圳市新蓮小學三(4)班學生20體重情況統(tǒng)計表。
    體重(千克)。
    20~23。
    24~26。
    27~29。
    30~39。
    40~49。
    人數(shù)。
    談話: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應該選擇哪種方法來整理這些數(shù)據(jù),并說明選擇這一方法的理由??梢院屯酪黄鹕塘?。
    引導學生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數(shù)據(jù)。教師先示范,然后同桌兩人合作,一人報數(shù),另一人畫“正”字整理數(shù)據(jù),共同完成統(tǒng)計表。
    師生共同評價學生完成的統(tǒng)計表,并提醒學生注意規(guī)范地填寫表格(如填寫制表時間等)。
    提問:剛才同學們用畫“正”字的方法整理了我們班同學的體重情況,請同學們觀察統(tǒng)計表,說一說你的體重在哪一段。
    提問:想知道自己的體重是否符合我們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標準體重嗎?
    出示8~9歲兒童體重標準數(shù)據(jù):24~26千克。
    再問:你的體重符合標準體重嗎?如果和標準體重相差較大,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
    談話:加強鍛煉就能使自己的體重慢慢達到標準。(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下面就是四年級女同學1分仰臥起坐的成績,你們會用剛才的方法整理數(shù)據(jù)嗎?繼續(xù)兩人合作,完成統(tǒng)計。
    評價學生完成的統(tǒng)計表。
    談話:同學們也上四年級了,請估計一下自己1分能做幾個仰臥起坐?(學生估計)回去做一做,請爸爸媽媽幫助數(shù)一數(shù)。
    三、回歸生活,解決問題。
    談話:深圳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早在就被國家環(huán)??偩置麨椤皣噎h(huán)境保護模范城市”。下面是4月30日國家環(huán)??偩止嫉娜珖?7個環(huán)保重點城市空氣質(zhì)量日報情況摘要。(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提問:你知道什么是污染指數(shù)嗎?(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播放短片《你知道嗎?》詳見教材第73~74頁)。
    提問:如果要統(tǒng)計這47個城市空氣質(zhì)量的狀況,你認為應按什么標準進行分段統(tǒng)計?可以分幾段進行統(tǒng)計?學生回答后,出示統(tǒng)計表,讓學生按要求完成數(shù)據(jù)整理。
    展示學生的統(tǒng)計結果,并進行評價。
    提問: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適時對學生進行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談話:老師也很關注深圳的空氣質(zhì)量,前幾天特地在市環(huán)保局的網(wǎng)頁上搜集到一些數(shù)據(jù),(出示數(shù)據(jù):深圳市4月份空氣質(zhì)量日報情況,包括日期、污染指數(shù)兩個項目。1日到30日的污染指數(shù)分別是20、20、77、60、77、98、85、42、72、111、80、60、25、30、66、115、120、90、71、86、73、80、63、37、30、29、40、81、88、85)請完成下面的統(tǒng)計表。
    深圳市204月空氣質(zhì)量日報情況統(tǒng)計表。
    污染指數(shù)。
    0~50。
    51~100。
    101~200。
    空氣質(zhì)量狀況。
    優(yōu)
    良
    輕度污染。
    天數(shù)。
    討論:從上面的信息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課堂小結。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分段整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想一想,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略)。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四
    本單元在初步認識不確定事件的基礎上,教學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體會“經(jīng)?!薄芭紶枴钡仍~語的數(shù)學含義,用來描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用統(tǒng)計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教學條形圖。內(nèi)容分三部分編排。
    p90~p91教學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相等。
    p92~p93教學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p94~p97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例題的教學線索:安排活動,預測結果,摸球統(tǒng)計,反思體驗。
    無論是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相等還是可能性有大、有小,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兩道例題編排了相似的教學活動結構。
    例題從安排摸球活動切入,對活動器材、摸球規(guī)則、摸球次數(shù)都作了規(guī)定?;顒悠鞑氖歉鶕?jù)需要設計的,第90頁例題教學等可能性,口袋里兩種顏色球的只數(shù)相同。第92頁例題教學可能性不相等,口袋里黃球只數(shù)比紅球多。摸球要在隨機狀態(tài)下進行,摸球的人蒙住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球的顏色、不能對摸的球有人為的選擇。每次在口袋里摸1個球,觀察顏色后仍放回。要把口袋抖幾抖,使里面的球自然狀態(tài)地分布。教學可能性相等,摸球次數(shù)多,才能說明問題。因此第90頁例題安排摸40次,第92頁例題只安排摸10次。
    摸球前先估計,摸到哪種球的次數(shù)可能多一些、摸到哪種球的次數(shù)可能少一些。安排這些估計,既符合可能性的本意,也符合學生實際。摸到紅球和黃球的可能性相等,或者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比黃球小,都是在摸球前的思考,教學可能性就是培養(yǎng)這樣的認識。猜猜摸到兩種球的次數(shù),能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教學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學生的熱情滯留在猜次數(shù)上,還要說說怎樣想的,為什么猜兩種球的次數(shù)相等或者不相等,引導他們體驗可能性。
    摸球統(tǒng)計,一方面是驗證猜想,另方面在學習統(tǒng)計技術。第90頁例題用畫“正”字的方法記錄每次摸球的結果,這是以前沒有用過的整理數(shù)據(jù)方法。第92頁例題用涂方格的方法記錄每次摸球的結果,左邊涂成的方格圖已經(jīng)認識,右邊的涂色是第一次出現(xiàn)條形圖。教學要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統(tǒng)計技術,體會它的好處和特點。
    把統(tǒng)計結果和摸球前的猜想對照,能進一步體會可能性。通常情況是,第90頁例題摸到紅球和黃球的次數(shù)不大會剛好各20次,經(jīng)常是次數(shù)比較接近,甚至也會次數(shù)相差較大。因此,摸球最好在小組里進行。全班十多個小組的摸球結果,有些紅球次數(shù)略多于黃球次數(shù),有些黃球次數(shù)略多于紅球次數(shù)。綜合起來,摸到兩種球的次數(shù)比較接近,從“次數(shù)差不多”體驗可能性相等。第92頁例題的摸球結果一般能夠和摸球前的猜想吻合。從中體驗可能性有大、有小。
    2.“想想做做”的兩個層次:體會、設計。
    配合兩道例題各編排一次“想想做做”,都是兩道題,設計成兩個認知層次。
    第1題拋小正方體,繼續(xù)體會可能性相等與不相等。第91頁正方體的兩個面上寫“1”,兩個面上寫“2”,兩個面上寫“3”,拋這個正方體,落下時“1”“2”“3”朝上的可能性相等。這道題要求把正方體拋的次數(shù)足夠多(30次),還要收集四個小組的數(shù)據(jù)并算出合計,都是為了有效地體驗等可能性。第93頁正方體的四個面上寫“1”,一個面上寫“2”,一個面上寫“3”,拋這個正方體,落下時“1”朝上的可能性大。讓學生涂方格記錄次數(shù),再次接觸條形圖。教學這兩次拋小正方體,要利用統(tǒng)計表或統(tǒng)計圖里的數(shù)據(jù),聯(lián)系正方體上寫1、2、3的面的個數(shù),理解“各個數(shù)字朝上的次數(shù)差不多”“數(shù)字1朝上的次數(shù)比2和3多得多”,體會可能性相等與可能性不相等的含義。
    第2題在布袋里放鉛筆,按照預期的結果設計游戲材料。第91頁設計三次,把以前認識的不可能、可能,和現(xiàn)在教學的可能性相等聯(lián)系起來,能夠體會到知識的發(fā)展、認識的深化。第93頁只要設計兩次,經(jīng)歷口袋里紅鉛筆枝數(shù)從較多變?yōu)檩^少的過程,體會可能性大與可能性小。教學這兩次放鉛筆,要讓學生充分交流放鉛筆時的思考,把心向放在對可能性相等、大些或小些的體驗上。
    3.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鞏固雙基,拓展視野。
    練習九的內(nèi)容之一,鞏固統(tǒng)計知識,熟悉統(tǒng)計活動。第1題根據(jù)條形圖里各種天氣的數(shù)據(jù)填表,第5題根據(jù)調(diào)查獲得的數(shù)據(jù)畫條形圖,鍛煉看圖、畫圖、用圖的能力。
    練習九的內(nèi)容之二,用經(jīng)常、偶爾描述可能性。第1題里晴天18天,經(jīng)常出現(xiàn);1天下雪,偶爾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情境里體會偶爾、經(jīng)常的含義。第2題用這兩個詞語描述轉盤指針落在紅色區(qū)域的可能性。
    練習九的內(nèi)容之三,理解可能性相等、可能性大、可能性小。這些在例題和“想想做做”里已有足夠的鋪墊,第3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活動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體會這些數(shù)學語言的意思,作出自己的解釋,并初步應用。
    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條件發(fā)生變化,會引起可能性的大小發(fā)生變化。如在原來的撲克牌里加入幾張紅桃牌,摸到紅桃牌的可能性會變大,摸到其他牌的可能性變小了。
    第十單元認識分數(shù)。
    本單元初步認識分數(shù),教學的起點和要求都不高,以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為內(nèi)容。
    p98~p100教學幾分之一。包括分數(shù)的讀、寫與各部分名稱,比較兩個幾分之一的大小。
    p101~p103教學幾分之幾。在體會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比較同分母分數(shù)的大小。
    p101~105教學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體驗分數(shù)的產(chǎn)生。
    第98頁例題創(chuàng)設平均分物體的情境。從分的結果能用整數(shù)表示,到不能用整數(shù)表示,引出分數(shù)。讓學生體驗分數(shù)的產(chǎn)生是適應人類生活、生產(chǎn)的需要,是認數(shù)的一次擴展。這樣的體驗一直延續(xù)到“想想做做”里,一個圖形被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數(shù)表示其中的一份,能準確而清楚地反映現(xiàn)實的意義。
    2.重點突破、舉一反三,感知分數(shù)的意義。
    本單元不出現(xiàn)分數(shù)的定義,在充足的具體素材里感受分數(shù)的意義。重點突出一個分數(shù)的意義,由它帶出一批分數(shù),是本單元教材的教學策略。
    教學幾分之一,以為重點。首先在平均分蛋糕的情境中體驗的產(chǎn)生,每人分得“半個”是生活經(jīng)驗,“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從生活經(jīng)驗引出新的數(shù)學知識。接著聯(lián)系平均分蛋糕的實物圖,講述的含義,突出“平均分成2份里的1份”,教學分數(shù)的寫法、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然后讓學生在長方形紙上表示它的,尤其是各種不同的對折,各個不同位置上涂色,能夠進一步理解的意義。
    從帶出其他幾分之一。第99頁例題先用一張圓紙片,表示它的;再用另兩張同樣大的圓紙片,分別表示它的和。引導學生從的意義聯(lián)想、的意義,動手與動腦相結合,體會其他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幾分之幾,以為重點。第101頁例題把正方形紙里的“一份或幾份涂上顏色”,這是一次開放的活動。涂其中的一份,用表示,是舊知識。教材指出:涂其中的3份,是這張紙的,也是分數(shù)。讓學生初步感受與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分數(shù),在幾分之一的基礎上引出幾分之幾。這樣,就能繼續(xù)體會涂其中的2份,是這張紙的;涂其中的4份,是這張紙的。和也是分數(shù)。在這個過程中初步體會到與、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比較大小,進行加、減計算,繼續(xù)體會分數(shù)的意義。
    本單元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都在圖形直觀下進行。不出現(xiàn)抽象比大小的習題,不總結比較的方法和規(guī)律。使比較大小在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進行,促進分數(shù)概念的形成。
    第105頁教學分數(shù)加、減法。本單元的加、減計算是最簡單的,在兩個同分母分數(shù)之間進行,且分母不超過10,計算結果不需要約分化簡。例題在現(xiàn)實的情境中,從分數(shù)的意義切入。在長方形紙上涂色表示和,能夠感受一共涂了多少,紅色比綠色多涂多少,由此引出分數(shù)的加、減計算,體會和為什么是、差為什么是。初步知道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的算法,并應用到簡單的計算中去。教材里不出現(xiàn)計算法則,要求按分數(shù)的意義思考,可以加強分數(shù)的概念。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五
    統(tǒng)計(教材第76~77頁)。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學習情境中經(jīng)歷簡單的數(shù)據(jù)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初步學會。
    用分一分、排一排、數(shù)一數(shù)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jù),初步認識簡單的象形統(tǒng)計圖和簡單的統(tǒng)計表,能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初步感受統(tǒng)計的意義和作。
    用,體會與同伴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根據(jù)簡單的問題,使用適當?shù)姆椒?如計數(shù)、測量、實驗等)收集數(shù)據(jù),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統(tǒng)計圖表中。
    教學難點。
    有效組織統(tǒng)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合作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
    教學具準備。
    教師:媒體課件、掛圖、三種小動物頭像、水果圖的練習紙。
    學生:每組一張統(tǒng)計花的朵數(shù)的紙和兩組信封。(一個信封里裝花的紙片,另一個信封里裝水果的紙片)。
    教學環(huán)節(jié)。
    大象今天可高興了,因為今天是它的生日。(課件出示給大象過生日的動物)你看,它的好朋友都來了。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觀察場景圖。
    師:大家看看,大象的好朋友有哪些呀?
    指名說出大象的好朋友有猴子、小豬和小狗。
    引導說說小動物在哪里。(小猴有的在樹上,有的在地上,還有一只小狗在媽媽的口袋里。)。
    2、分一分。
    我們想辦法把它們分分好不好?(板書:分一分)。
    提問:我們剛才看了,一共有幾家呀?
    引導學生說出有3家,分別是小猴家、小豬家和小狗家。
    我們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大象一看就來了幾個?
    指名說說自己的方法。
    3、排一排。
    出示掛圖,從掛圖上取下小動物的頭像,師:現(xiàn)在我想請兩個小朋友上來把這些小動物的頭像分一分,然后排排隊。(板書:排一排)。
    指名在黑板上操作,先分一分,再排一排。
    排好后,引導學生觀察每一排分別排了什么小動物。
    師:你們認為這兩個小朋友排得怎么樣?誰來給他們提提建議?
    引導學生把小動物排整齊。
    4、觀察統(tǒng)計圖。
    指名回答:小狗家來了4只,小猴家來了5只,小豬家來了3只。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劃線,完成統(tǒng)計圖。(板書4只,3只,5只)。
    如果學生不象書上豎著排的,也可以,就豎著劃線。
    師小結:剛才我們先分了一分,再排了一排,最后又數(shù)了一數(shù)(板書:數(shù)一數(shù))很快就知道大象家來的客人分別有幾只。
    現(xiàn)在請小朋友再看一看剛才我們排的結果,你還能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哪種小動物多哪種小動物少,小猴比小狗多幾只,小豬比小猴少幾只等。
    5、填寫課本。
    課本第76頁,請小朋友把每種動物的只數(shù)填在橫線下面的括號里。(學生在書上完成。)。
    6、小結:小朋友,大象家來的客人原來是雜亂的排的。后來,我們把它先分一分,然后再排一排,最后再數(shù)了一數(shù)。象這樣的活動,就叫做統(tǒng)計。(板書:統(tǒng)計)。
    7、過渡:通過統(tǒng)計,我們就可以知道大象家來的客人的一些情況。用這些統(tǒng)計的方法,我們還可以來統(tǒng)計統(tǒng)計客人們給大象送的花。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分小組整理各種鮮花的朵數(shù)。
    (1)師:你能不能把客人們送給大象的花先分一分,看看有幾種顏色的花,再排一排,把相同顏色的花放在一起,排排整齊,再數(shù)一數(shù)每種顏色的花有幾朵。
    (2)學生活動。組長從1號信封里拿出老師準備的花。小組分工把這些花先按顏色分一分,再排一排,貼在紙上,最后再數(shù)一數(shù),在()里寫上每種花的朵數(shù)。
    學生剪貼,老師巡視指導。
    (3)展示每組統(tǒng)計的情況。說說統(tǒng)計的結果。
    (4)組織全班交流討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啟發(fā)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哪種花最多?哪種花最少?你還知道些什么等),給予評價。
    2.引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
    (1)談話:今天我們幫大象統(tǒng)計了來的客人,送的鮮花,大象非常高興。大象想準備一些水果感謝大家。(實物投影出示大象想準備的水果)。
    (2)統(tǒng)計學生喜歡吃的水果的情況。每人只能選一種,喜歡吃蘋果、梨、西瓜、桃子和草莓的分別排成一排。
    (3)全班一起統(tǒng)計,把統(tǒng)計的數(shù)字寫在紙上。
    (4)組織學生交流統(tǒng)計的結果,讓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少?你還知道什么?)。
    3.想一想,說一說。
    (1)同學們,今天學了統(tǒng)計的本領,你覺得你課后可以去統(tǒng)計些什么?
    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想法,給予評價。
    (2)回家后用今天學的本領進行一下統(tǒng)計。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目的:
    1、強學生對連加連減應用題的理解。
    2、學生掌握連加連減的式計算。
    3、讓學生明白互助友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應用題的`多種解。
    2、加連減式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常規(guī)練習。
    9+3+48+6+93+2+7。
    10-8-213-2-719-6-5。
    二、教學連加。
    出示主題圖和表格。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
    283423。
    問:你看到了什么?
    從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數(shù)量?(三個條件)。
    你能提什么問題?
    (教師板書出學生的各種問題,并選擇:一共摘了多少個?)。
    問:你能列式嗎?
    這個算式我們又叫什么算式?(板書連加)。
    請同學們在草稿紙上進行計算!學生板演。
    三、教學連減。
    1、學生看圖,口編應用題。
    有85個西瓜,李明運走26個,我運走40個,還剩幾個?
    學生解答,并板演。
    四、鞏固練習。
    口算:7+59+2072-6-40。
    教學反思:
    練習課。
    教學內(nèi)容: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練習。
    教學目的:
    加強學生所學的連加、連減以及加減混合運算,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教學重難點: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1、口算下面各題。
    56-3+981-7-7074+6-80。
    教師念題目,學生以搶答形式回答。
    2、+8-20。
    39()()。
    56()()。
    18()()。
    學生在草稿本上計算,指名板書,集體訂正。
    25()()()()。
    4、筆算下面各題。
    5、
    245115。
    213039。
    49936。
    計算每一橫行、每一豎行每一斜行三個數(shù)的和。
    6、小明要練75個字,他還剩下37個字,他已經(jīng)寫了多少個字?
    7、外圈哪個數(shù)減里圈哪個數(shù),得數(shù)是62?
    學生獨立思考,寫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誰找得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七
    1.復習第一單元內(nèi)容;(重點)。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重點)。
    3.掌握一些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難點)。
    【過程】。
    一、內(nèi)容要點:
    第一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詩歌,有散文;有現(xiàn)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國作品,有外國作品。
    《在山的那邊》,“山”與“?!钡男蜗蟾挥邢笳饕饬x。這首詩抒寫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xiàn)遠大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奔向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過一件小事,寫怎樣面對困難,是成功的經(jīng)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并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要學會分解困難,從而戰(zhàn)勝困難。
    《短文兩篇》中的《蟬》,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先抑后揚,表達了對生命的感悟。它啟示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敦悮ぁ芬彩怯梢粋€小小的“物”引發(fā)出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它啟示我們,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仔細、精致,一絲不茍。
    《紫藤蘿瀑布》觸景生情,富于哲理,寫人在遇到不幸時,要豁達、樂觀、積極、進取。
    《童趣》極富于想像力,表現(xiàn)一種獨特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二、基礎知識:
    1.聽寫。
    啜泣。
    寬恕。
    收斂。
    佇立。
    嶙峋。
    癡想。
    2.解釋。
    忍俊不禁。
    一絲不茍。
    小心翼翼。
    3.積累。
    吟詠花木的詩句:
    ——含“花”的詩句:
    雪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杏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桂花:(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菊花:(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含“樹”的詩句: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曹操:《觀滄海》。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題李凝幽居》。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詠柳》。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崔顥:《黃鶴樓》。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楊萬里:《小池》。
    ——花木象征義。
    蓮——純潔高尚。
    牡丹——富有高貴。
    銀杏——古老文明。
    松柏——堅強偉大。
    芝蘭——正氣清遠。
    百合——團結友好。
    紫荊——兄弟和睦。
    竹子——正直虛心。
    楊柳枝——依依不舍。
    并蒂蓮——夫妻恩愛。
    梅花——堅貞不屈。
    萬年青——友誼長存。
    吉祥草——鴻運祥瑞。
    壽星草—延年益壽。
    桂花—高尚不俗。
    紅豆——相思。
    橄欖枝——和平。
    黃月季——勝利。
    含羞草——知恥。
    夭桃——淑女。
    鐵樹——莊嚴。
    菊花——高潔。
    三、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斷,回答文后的`問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jīng)歷。
    1.請概括選文敘述的事件。
    指導、引導、教我一步一步爬下懸崖。
    2.當“我”邁第一步時,那種恐懼心理克服了沒有。
    請你仔細閱讀第七段,從文中找?guī)讉€關鍵詞語來證明白己的看法。
    (沒有解除恐懼心理?!八坪酢薄ⅰ靶⌒囊硪怼薄ⅰ疤健睅讉€詞語都能表現(xiàn)這一點。“似乎”,表了“我’’對邁出第一步信心不足;“小心翼翼”和“探”,則表現(xiàn)了“我”依然恐懼的心理。)。
    (“我”成功邁出第一步,“頓時有了信心”;成功邁出第二步,則“信心大增”;完全爬下懸崖之后,“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他的心理狀態(tài)是在獲得成功的行動中變化的。)。
    4.文中的這位父親是值得贊賞的。你認為他哪一點最值得贊賞。
    請說明理由。
    (例如:他具體指導兒子第一步應踏在哪塊石頭上,引導兒子成功地邁出第一步。理由:這使兒子產(chǎn)生了自己戰(zhàn)勝困難的自信心,激勵兒子獨立走向完全成功。)。
    (例如:字要一個一個地認,書要一段一段地背。只要克服一個一個小困難,學習任務總是會完成的。)。
    閱讀下面《紫藤蘿瀑布》片斷,回答文后的問題。
    每一穗花都是上。
    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1.聯(lián)系后文,回答:“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
    2.如何理解“香氣似乎……輕輕地籠罩著我”這一句話的含義及其作用?
    (這淡淡的淺紫色的芳香,帶著點淡淡的哀愁,亦不乏寧靜,作者由這夢幻的芳香引入回憶。)。
    3.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這一段?
    (寫這紫藤蘿也曾遭遇不幸,為后面點題作鋪墊。)。
    4.談談對文末“我不覺加快了腳步”這句話的理解。
    長河是無止境的”“加快腳步”表示抓緊時間,珍惜生命。)。
    三.閱讀下面《童趣》,回答文后的問題。
    余憶童稚時……驅之別院。
    1.“拔山倒樹而來”一句中的“山”指(土礫),“樹”指(叢草)。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為之怡然稱快”和“興正濃”都是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物外之趣”)。
    3.從選文看,發(fā)現(xiàn)或產(chǎn)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四、學生自主復習。
    1.讀課文,摘抄精彩句子,以應對語感檢測題。
    2.復習課后作業(yè)和同步訓練。
    3.結合自己手中的輔導資料、課外書,自主復習。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八
    復習目標:熟讀課文,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并能在句子運用。背誦課文、古詩。
    復習重點:復習鞏固生字新詞,正確書寫字詞,掌握筆畫和部首。
    復習時間:2課時。
    復習過程:
    一、復習生字。
    第一課時。
    2.復習部首。
    3.復習要寫的字(書空、數(shù)筆畫)。
    二、熟讀課文,背誦古詩《春曉》。
    1.《春天在哪里》:采用問答的方法朗讀。
    春天在、在()、在()、在()。
    2.《鬧花燈》:采用引讀的方法朗讀。
    積累詞語:人流如潮、燈火通明、金光閃閃、情不自禁的。
    書空“片”和“豎心旁”。
    3.《春雨沙沙》齊讀課文。
    復習“提土旁”,積累帶有“提土旁”的.字。復習多音字“種”。
    4.《一粒種子》采用分角色朗讀,問:種子發(fā)芽需要哪些條件?
    5.《小山泉的心愿》分角色朗讀,問:小山泉的心愿是什么?你懂了什么?
    積累帶有“衣字旁”的字。
    6.《綠》背誦課文。
    練習說話:()是()。
    什么怎樣。
    第二課時。
    做復習卷。
    教后反饋:
    詞匯量大,復習鞏固側重音、形、義方面來區(qū)別并記憶,根據(jù)部首歸類、積累。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能聽、說、認讀thin,fat,tall,shrt,并理解詞義。
    2、聽懂含有形容詞的幾個指令,并按指令做動作。
    3、在活動中習得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學生愛護動物,懂得動物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學重、難點。
    本課時教學重點是能聽、說、認讀幾個形容詞thin,fat,tall,shrt。聽懂含有形容詞的幾個指令,并按指令做動作。
    教學難點是單詞thin的發(fā)音。
    二、說學法。
    我通過與扮演司機跟導游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既復習了新知,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習完本節(jié)的單詞后,又讓學生們用恰當?shù)脑~語來形容上出現(xiàn)的動物,為了進一步鞏固今天的學習要點。而且做到自己造句子。其中,有幾次都復習了舊知,把學過的動物單詞再次的擴展,讓學生們會描述其特征。
    三、說教法。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利用有趣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用旅觀光團通過唱歌曲、走迷宮活動,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通過用舊知識引入本課新知識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在猜一猜、的活動過程中,嘗試做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使他們不僅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新經(jīng)驗、新認識,并由此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個性成長。
    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我主要采用圖片、多媒體以及教師豐富的體態(tài)語言等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它們能活化教材,輔助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有序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能充分利用有的教學時間,改善信息的傳遞方式,增強信息的傳遞能力,使外語學習變得生動活潑,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
    四、說教學環(huán)節(jié)。
    五、說預期效果。
    本節(jié)課,我下了很多功夫,通過畫畫,開火車,做游戲等環(huán)節(jié),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益,本課中我從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了多種生動的情景,使教學過程自然融于快樂活動之中,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積極的情感較好地為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服務,同時本課中,我始終注意讓學生多個感官動起來,不但在聽說讀方面加強訓練,還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維、大膽嘗試的能力。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演唱歌曲等音樂活動,學生能對歌曲《美麗的夏牧場》產(chǎn)生學習興趣,并在表演中鍛煉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
    過程與方法:
    在聆聽、學唱、創(chuàng)編表現(xiàn)等音樂活動中感受歌曲內(nèi)容及旋律的美及x疆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
    知識與技能: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鈴鼓伴奏,設計不同演唱形式表現(xiàn)歌曲。
    教學重點:
    準確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美麗的夏牧場》。
    教學難點:
    有表現(xiàn)力地演唱、創(chuàng)編表現(xiàn)歌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為大家?guī)硪欢我魳罚埻瑢W們認真聆聽,猜一猜這是哪個民族的音樂。”
    播放x疆音樂《掀起你的蓋頭來》,教師做幾個x疆的舞蹈動作,配合著音樂讓學生感受x疆音樂的特點。
    學生聆聽觀看回答(x疆)。
    師:“大家說的很對,剛才我們聽的是一段x疆音樂,x疆是一個很美的地方,同時它還是個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地方,除了大家知道的維吾爾族還有許多支系民族,如哈薩克族,白俄羅斯族等,但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及音樂、舞蹈等方面卻是相通的。x疆以天山為界分為南疆和北疆,今天我們要學的歌曲里唱的`夏牧場就位于南疆和北疆之間的恰布河旁。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音樂來領略夏牧場美麗的景色。
    二、學唱歌曲。
    1、初聽歌曲《美麗的夏牧場》。
    師:說說夏牧場的景色是怎樣的?
    學生聆聽回答。
    師:大家有沒有聽清楚最后一句歌詞唱的是什么?(這是哈薩克放牧的好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這首歌曲歌唱的是哈薩克族美麗的夏牧場。哈薩克族生活在天山腳下,以游牧為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2、觀看視頻,用。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一
    1845年的春天,我父親讀了一本關于加利福尼亞的書。這篇關于落基山山脈以外的那片神奇土地的描述使他萌生了移居到那里的想法。不到半年之后,我們把所有的行李搬上馬車,離開了我們的農(nóng)場。決定帶走什么和留下什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到十月中旬,我們開始了一次跨越大陸的旅行--大約歷時一年,歷經(jīng)2500多英里。和我們同路的還有很多其他家庭。大部分馬車是由牛來拉的,但我們的是馬。
    我們旅行經(jīng)過四個州后,決定先度過冬天再繼續(xù)前行。到了春天,我們繼續(xù)往西走。我們的第一個目的是堪薩斯州的印第安克里克,這里當時還是邊疆地區(qū)。這是所以西行的人們碰面的地方。1846年4月12日是我們大家決定準備出發(fā)的日子。我們又和45輛馬車一起出發(fā)了。
    我們白天趕路。晚上,我們點燃篝火,讓馬車圍在篝火的周圍。我們穿過了位于這塊大陸中心的山脈和沙漠,這是一次非常有挑戰(zhàn)性的旅行。有時,再沒有路的地方,我們不得不抬起或者拉著馬車。穿過沙漠,我們來到了鹽湖谷,對我們來說那是非常美麗的地方。我們沿著鹽湖周圍的路走了不久就來到了鹽湖沙漠。1846年11月4日,我們進入了沙漠地區(qū),但很快就迷路了。我們在沒有水喝,動物沒有草吃的情況下又走了大約90公里。我們稱之為“長途跋涉”。土地干燥而貧瘠。地圖上標明的水域結果是咸水塘,不能喝。我們無法駕著馬車,只能在它們旁邊走。大部分路程,我都要背著只有四歲的小兒子。牛群又累又餓。它們拖著腿,因為太疲勞而拖不動重物。因為嚴重缺水,它們的舌頭伸在外面。但是,我們的水實在太少了,不敢分給它們喝。由于動物們實在拉不動馬車了,我們只好焚調(diào)馬車,把行李裝在牛身上?,F(xiàn)在我們需要再徒步行走500公里。
    幾個星期以來,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看到馬和牛,習慣了炎熱、饑渴和饑腸轆轆的感覺。現(xiàn)在事情更加糟糕。綿延幾英里,路的兩旁到處都是動物的尸體和被遺棄的馬車。其中還有凌亂的散落的鏈子、槍、工具、床、衣服和很多其他物品。主人已丟棄了一切,匆匆趕路,以保住性命。大家都急切地想到達安全地帶,途中沒有人停下來尋求幫助。事實上,當時的情景如此讓人絕望,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能夠幫助其他人。每個人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保住自己和動物的性命。我們稱之為死亡谷。
    我筋疲力盡,只得跪到地上,四肢著地,在沙上爬行。有個年輕人建議我和孩子們停下來,等待救助。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站起來說“不!我不會放棄!”我知道放棄便意味著沙漠里多出一個淺淺的小墳堆。
    圣誕節(jié)的凌晨三點鐘,我們到達了沙漠的邊緣。牲畜們幾乎都在奔跑。它們一定是嗅到了水的氣息。不久,我們就來到了一條流水淙淙的小溪旁。當?shù)氐霓r(nóng)民驚奇地瞪著我們。他們幾乎無法相信眼前的景象:一群看起來像活骷髏一樣的人們。我們看到滿是肥壯牛馬的山谷,以為來到了恩許之地。我們苦難的日子終于結束了!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二
    第五單元???海鷗回來了。
    單元備課。
    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是在認識10以內(nèi)數(shù)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11-20各數(shù)。它是認數(shù)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數(shù)感有重要的意義。本單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會數(shù)、會寫、會讀11-20以內(nèi)的數(shù),認識數(shù)位“個位、十位”和計數(shù)單位“一、十”以及11-20各數(shù)的組成,能比較數(shù)的大小;第二,學習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認識加法和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11-20各數(shù)的認識是以后學習100以內(nèi)數(shù)以及萬以內(nèi)數(shù)的基礎,同時,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也是本冊學習20以內(nèi)數(shù)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基礎之一。
    單元總體目標:
    2、在數(shù)物體個數(shù)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計數(shù)單位“一”和“十”,認識數(shù)位“個位”和“十位”;了解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
    3、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擺一擺、捆一捆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和掌握11-20各數(shù)的組成以及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的計算方法,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4、經(jīng)歷用20以內(nèi)的數(shù)描述身邊事物的過程,體會數(shù)與生活的聯(lián)系,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并結合具體情景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單元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2、掌握口算十幾加幾(不進位)、十幾減幾(不退位)的加減法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
    口算十幾加幾(不進位)、十幾減幾(不退位)的加減法,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注重實際操作,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具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并借助計數(shù)器在頭腦中清晰地建立起一個十和1個一的不同表象,深刻體會計數(shù)單位?“十”的意義和產(chǎn)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數(shù)的組成,從而形成數(shù)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樣化。讓學生獨立探索算法,并通過交流體驗算法多樣化。
    3、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數(shù)感和估計意識。
    本單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學法:
    操作法、發(fā)現(xiàn)法、引導探究法、歸納整理、觀察、自主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練習法。
    教具準備:
    小棒、計數(shù)器、多媒體課件、展臺。
    課時安排:
    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1課時。
    第一課時。
    海鷗回來了???11--20各數(shù)的認識。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68--69頁。
    教學目標:
    2、在數(shù)物體個數(shù)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計數(shù)單位“一”和“十”,認識數(shù)位“個位”和“十位”;了解20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會比較20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
    4、經(jīng)歷用20以內(nèi)的數(shù)描述身邊事物的過程,體會數(shù)與生活的聯(lián)系,形成初步的估計意識,并結合具體情景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教法:引導探究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準備小棒或者方塊。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海鷗嗎?想不想現(xiàn)在看一看?請看大屏幕。美麗的大海邊是海鷗嬉戲玩耍的地方,可曾經(jīng)因為人們把大海弄臟了,海鷗飛走了。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海鷗回來呢?學生發(fā)表意見,老師適時進行環(huán)境保護的教育。
    出示主題圖:如今海邊變美麗了,可愛的海鷗也回來了。你瞧,小朋友們和海鷗玩得多開心?。≌l能說一說圖上都有什么?(讓學生把圖上的內(nèi)容說完整。)。
    誰能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讓學生充分提問。)。
    二、操作探索,解決問題。
    (1)你能分別估一估沙灘上有多少只海鷗和多少個小朋友嗎?
    (2)數(shù)一數(shù),說說你是怎樣數(shù)的。重點讓學生掌握1個1個、2個2個、5個5個地數(shù)。
    2、動手操作,認識數(shù)的組成、數(shù)位和計數(shù)單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體代替海鷗在桌上擺一擺嗎?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在黑板上擺。
    (6)教師在計數(shù)器上撥數(shù),學生讀。教師說數(shù),學生在計數(shù)器上撥出來。并說一說這些數(shù)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應用。
    完成自主練習的題目。
    四、暢所欲言,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0個一是一個十。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個。
    2?????0。
    第二課時。
    十幾加幾不進位加和十幾減幾不退位減。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72--7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現(xiàn)實情境,掌握十幾加幾(不進位加)?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的計算方法,認識加法和減法各部分的名稱,能較快、準確的進行計算。
    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知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3、注重實際操作,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概念的過程。
    4、使學生養(yǎng)成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樹立優(yōu)化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養(yǎng)成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在此基礎上,樹立優(yōu)化思想。
    教法:引導探究。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學具準備:學生準備小棒或者方塊。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個十和5個一是(?????)。
    (2)19里面有(???)個十和(???)個一。
    (3)17?=?10?+?(???)???????????13?=?(???)?+??10???????12?=?10?+?(???)。
    二、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2、你們看圖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讓學生充分提問,教師篩選有價值的用加減法計算的問題進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鷗?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鷗?
    (3)還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決問題。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鷗?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動手操作:用小棒擺一擺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著再拿出3根。
    (2)小組內(nèi)交流(選出小組長,安排好發(fā)言的順序,使學生學會傾聽)。
    (3)全班交流(每組推選出一名發(fā)言的人,口述算法及優(yōu)點)。
    (4)比較方法,自我優(yōu)化。
    以上哪方法,更簡便一些,適合你,閉上眼睛想一想操作過程。在以后的計算中,你喜歡用哪種方法,你就用哪種。
    2、算一算:3+12=。
    (1)這道題與上題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組里說思路.
    (3)口算這樣的題要注意什么?
    3、獨立解決第三個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4、學習加、減法算式各個部分的名稱,嘗試讓學生自己說,說不出的老師可以講解。
    學生隨便說一個加減法算式,其他同學指明各個部分的名稱。
    四、聯(lián)系生活,拓展應用。
    學生獨立思考,最后集體交流。
    你能試著舉出這樣的生活中的例子嗎?
    五、鞏固練習。
    1、同桌出題,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練習的6題中的加法題,并請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說說算法。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也可以談談這節(jié)課學習的感受。
    板書設計:十幾加幾不進位加和十幾減幾不退位減。
    12+3=15。
    加數(shù)????加數(shù)?????和????????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第三課時。
    我學會了嗎。
    教學內(nèi)容:
    第76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和鞏固11---20各數(shù)的組成以及數(shù)位和計數(shù)單位。
    2、進一步掌握口算十幾加幾(不進位)、十幾減幾(不退位)的加減法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學重點:能準確計算十幾加幾(不進位)的加法和十幾減幾(不退位)的減法教學難點: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歸納整理、觀察。
    學法:討論、交流。
    教具學具準備:
    口算卡片、展臺。
    教學過程::
    一、全面回顧,歸納整理。
    讓學生自我整理,暢所欲言。
    2、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隨機整理出幾大項:數(shù)數(shù)、估計、加減法……。
    二、創(chuàng)設情景、具體考察。
    (出示情景圖)。
    1、整理復習,考察估算能力。
    (1)仔細觀察圖上是什么場景?你能根據(jù)此圖提一個關于估算的問題嗎?
    (2)不看圖,請學生估出所提問的事物數(shù)量,再一起數(shù)一數(shù)檢查自己的能力。
    (3)你還能根據(jù)此圖提一個關于估算的問題嗎?請學生估計事物數(shù)量,再一起數(shù)一數(shù)。
    (4)小組同學組內(nèi)考察。
    2、整理復習其他內(nèi)容。
    根據(jù)這幅圖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1)天上有幾只海鷗?有幾艘船?幾個小朋友……。
    (2)左邊與右邊一共有幾只海鷗?紅帆船、黃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邊的小朋友比右邊的多幾個……。
    根據(jù)學生提問的情況決定加法、減法、數(shù)數(shù)的復習順序,進行歸類復習。
    三、互相交流,自我評價--豐收園。
    1、師:你學會了什么?你覺得自己學的怎樣?做的怎樣?學生回答,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你這樣就做到積極了……)。
    2、照樣子,組長組織小組內(nèi)評價。
    3、自己根據(jù)各種表現(xiàn),涂紅不同個數(shù)的蘋果。
    板書:
    我學會了嗎?
    14-2=12?????2+13=15?????17-7=10。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三
    語言專家有不同的答案。有些專家認為我們有學習語言的特殊能力,而且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調(diào)節(jié),去接受我們出生地的語言文化。還有人認為我們學習語言正如我們學習其他技能,例如走路、解決問題等,我們天生具有學習和適應的能力,而不是大腦中有學習語言的專門區(qū)域。不管他們的理論怎樣,這些語言專家確實同意現(xiàn)實生活就是一所非常成功的語言學校:事實上每個人都學會了使用一種并且在5歲以前已經(jīng)掌握學校使用一種語言的基礎了。
    學校一門外語不同于學習一個人的母語。外語學習通常在學校進行,很少有機會和講這門語言的人進行交流。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比我們學習我們的母語要快得多。對你來說這可能不真實--想到學習英語你已經(jīng)花費的長時間的艱苦努力!一旦你更進一步考慮這種情況,你將意識到情況的確如此:當你學習你的母語時,你花費你所有不睡覺的時間來和周圍的人進行交流;換句話說,你整日學習它!你這樣學習了五年,那是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你花費一樣的時間來學習英語,你將取得很大的進步。當我們學習一門外語時,我們也得到許多幫助。在學習過程中,有教科書、教師和同班同學來指導和幫助我們,并且我們能更多地了解學習方法和技能。那表明我們能夠學得更好。
    那么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擅長學習外語呢?研究已經(jīng)表明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確實有相當多的特性。此外,數(shù)據(jù)表明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明確自己的思想、對世界充滿好奇、有冒險的愿望和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為了處理學術難題,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也會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因為他們善于計劃和評價他們的學習,所以成功的語言學習者能獲得信心并且能輕松愉快地學習。隨著對成功的渴望日益強烈,積極的學習者能更快地獲得新技能并且更充分地利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因此,他們在閱讀理解、詞匯學習、寫和說等領域做得較好。學習者越不緊張,越能放松自己,學習語言的效果越好。自信、有把握的學生往往是更成功的語言學習者。他們更愿意冒險并且把自己放在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如果不是這樣,他們將不愿做新的試驗而犯錯誤,所有這些將有助于他們增強學習的能力。
    學習的目的也是重要的。不是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當翻譯或者口譯人員。大多數(shù)人學英語只是為了日常應用。與其他人相比較,一些人或許有更多的興趣和更高的能力,但是那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發(fā)現(xiàn)更好的方法。學習一種語言需要耐心。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成功的語言學習者,我們應采用如上所述的一些學習習慣和特點。如果我們改進我們的學習技能,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學習一門外語不必付出學習我們母語雙倍的努力,而實際上是雙倍的容易并且有很多樂趣。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己喜愛的情境學習數(shù)據(jù)整理,感知數(shù)學在生活里的應用。
    2、感受數(shù)據(jù)的整理的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tǒng)計的結果。
    3、初步的有序觀察、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應用的意識,體驗與同伴的合作。
    4、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
    (多媒體顯示大象及錄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媽媽告訴我待會兒有很多客人來為我慶祝生日,看,他們來啦!多媒體顯示:小動物們戴著面具邊唱生日歌邊依次出現(xiàn)。)。
    師:你想知道什么?(生可能會答:我想知道他們是誰?我想知道每一種動物來了幾只?)。
    二、操作。
    師:是呀,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他們分別有幾只呢?我們幫助大象對來的客人做好登記。一個客人就拿一張相應的動物頭像擺在課桌上。
    (多媒體顯示:動物客人依次揭開面具)學生擺動物頭像。
    師: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來了小狗、小猴、小豬。
    師:他們分別有幾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豬有3只。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分別有幾只?
    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引導學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的分類統(tǒng)計的方法。
    師: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小組合作,先討論怎么分,怎么排,然手動手理一理。
    學生學習小組討論、操作,然后教師把每一組的作用貼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可能有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橫排的、從上往下和從下往上豎排的,還有斜排的等多種情況。)。
    三、思考。
    師:小朋友,你們覺得哪一組排得最整齊、最漂亮呢?
    學生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整齊、漂亮作為評價標準,引出課本第68頁例圖。請小朋友把每種動物的只數(shù)填在橫線下面的括號里。(學生在書上填寫)。
    師:看了這張圖,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在音樂聲中把學具鮮花圖片分類統(tǒng)計在課本第69頁例圖上,然后相互交流,學生可以在小組內(nèi)交流,也可以走下座位與別的小組學生交流。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學生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書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學生舉書本向老師、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
    師:通過統(tǒng)計,你知道了什么?(學生發(fā)表意見)。
    四、活動。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ń處煘樯鲜鰧W生所在的小組貼上品。)看,大象他跑來感謝你們了!
    (多媒體顯示大象及錄音:謝謝你們的幫助。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果樹結果子啦!
    師:(四棵“神奇果樹”張貼在兩旁的墻壁上)看,在這棵神奇果樹上結滿了蘋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們想吃嗎?挑一個你最喜歡吃的水果。然后組長帶領大家在發(fā)給你們小組的紙板上統(tǒng)計你們小組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的情況。(學生在音樂聲中摘水果并統(tǒng)計。)。
    各小組長上臺展示,老師將各小組的統(tǒng)計圖豎著對齊貼在黑板的左側。(便于學生觀察)。
    師:(指著豎排的六組統(tǒng)計作品)你們能看出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么?
    五、延伸。
    師:下次大象請小朋友作客一定要多準備些xx(全班最喜歡吃的水果名)。今天我?guī)痛笙蠼鉀Q了兩個問題,每個小朋友都積極動腦,齊心協(xié)力,在今天的活動中哪一組是冠軍呢?有什么辦法知道結果?(生:統(tǒng)計)。
    教師請兩個小朋友上來統(tǒng)計一下。兩名學生統(tǒng)計黑板得獎欄中各組的得獎情況。評出冠軍小組。
    師:今天學了統(tǒng)計,課后你準備統(tǒng)計什么?
    師:你們想得真多啊。課后選一項進行統(tǒng)計,然后我們再來交流。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五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作用,能根據(jù)收集、整理的數(shù)據(jù)填寫復式統(tǒng)計表、完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能對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復習簡單的統(tǒng)計,包括條形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同時復習用計算器計算。通過復習,要能比較熟練地用計算器計算整數(shù)、小數(shù)的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進一步掌握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法,加深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復習計算器計算。
    1.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計算后交流每題的得數(shù)。
    2.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混合運算。計算后學生說說每題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交流每題的結果。
    三、復習復式統(tǒng)計表,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1.這學期學過了什么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條形統(tǒng)計圖是怎樣表示統(tǒng)計結果的?
    2.做第21題。
    你能在本子上的橫軸和縱軸上完成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統(tǒng)計表里的數(shù)據(jù)嗎?
    請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條形統(tǒng)計圖。
    向學生提問題目下面的兩個問題,指名回答。
    提問:你認為條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用直條表示數(shù)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數(shù)量的多少)。
    從統(tǒng)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從統(tǒng)計圖中呢?
    3.做22題,投票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
    匯總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統(tǒng)計圖。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復習了哪些內(nèi)容?通過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
    問題?
    五、作業(yè)。
    教學后記。
    應用廣角。
    教學內(nèi)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能綜合應用本冊教科書所學習的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xiàn)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空間觀念和統(tǒng)計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本冊教科書的整體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成功學習的樂趣,感受數(shù)學的意義和價值,發(fā)展對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一、交流活動體會。
    2.學生交流活動體會。
    二、反饋。
    1.從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小組中交流。
    2.交流收集到的天氣預報的信息,填在書上的表中。
    3.學生觀察統(tǒng)計表提出一些問題,并選擇一些自行解決。
    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在地圖上找7個城市的位置:在我國,通常越往北方,氣溫越低。
    三、實際測量。
    (1)第25題。
    1.分工,明確要求及測量方法。
    2.小組合作并及時記錄測量結果。
    3.填寫統(tǒng)計表并交流體會。
    (2)第27題。
    1.之前填好統(tǒng)計表。
    2.審題。
    3.計算結果,觀察,推算,得出規(guī)律。
    4.實際應用,理解影長與實際高度的規(guī)律。
    四、完成相應實際應用題。
    1.讀題。
    2.學生探索交流。
    3.交流后獨立完成。
    五、本課小結。
    六、作業(yè)。
    練習冊。
    教學后記。
    初三英語第十單元教案設計篇十六
    為愛犧牲(1)。
    一元八角七分。全都在這兒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的銅板。這些一分分的錢是從雜貨店老板、菜販子和肉店老板那兒軟硬兼施地一分兩分地扣下來的,直弄得自己羞愧難當。德拉反復數(shù)了三次,還是一元八角七分,而第二天就是圣誕節(jié)了。德拉哭泣著。
    他們住在一套帶家具的公寓里,每周房租八美元。這是一個破爛不堪的地方。樓下的門道里有個信箱,可從來沒有裝過信。還有一個電鈴,也從來沒有響過,緊挨著它有一張名片,上寫著“詹姆斯.迪林厄姆.楊先生”。
    德拉哭完之后,往面頰上抹了抹粉。她站在窗前,癡癡地看著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白色的貓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籬笆上。明天就是圣誕節(jié),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分給吉姆買一份禮物。她花去好幾個月的時間,盡了最大的努力一分一分地積攢下來,才得到這樣一個結果。一周二十美元實在經(jīng)不起花。支出遠遠大于預算,總是如此。只有一元八角七分給吉姆買禮物,她的吉姆啊。她花費了多少幸福的時日籌劃著要送他一件可心的禮物,一件精致、珍奇的禮物--至少應有點兒配得上吉姆所擁有的聲譽才成啊。
    現(xiàn)在,詹姆斯.迪林厄姆.楊夫婦倆有兩件特別引以自豪的東西。一件是吉姆的金表,是他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又傳給他的傳家寶;另一件則是德拉的秀發(fā)。
    突然,德拉走到鏡子前面。她兩眼晶瑩透亮,但二十秒鐘之類她的臉上失去了光彩。她迅速地拆散頭發(fā),使之完全披散開來。此時此刻,德拉的秀發(fā)潑散在她的肩膀周圍,微波起伏,閃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她的美發(fā)長及膝下,仿佛是她的一件長袍。接著,她又趕緊把頭發(fā)梳好。躊躇了一分鐘,她一動不動地立在那里,破舊的紅地毯濺落了一兩滴眼淚。
    她穿上那件褐色的舊外衣,帶上褐色的舊帽子,跑出房門,下樓來到街上。她看了幾家理發(fā)店,最后在一塊招牌前停下來,上寫著:“索弗羅尼夫人,專營各式頭發(fā)?!暗吕忌蠘翘?。
    “你要買我的頭發(fā)嗎?”德拉問?!拔屹I頭發(fā),”夫人說?!罢裘弊樱屛铱纯搭^發(fā)。”那褐色的瀑布潑撒了下來。“二十美元,”夫人一邊說,一邊內(nèi)行似的抓起頭發(fā)。“快給我錢,”德拉說。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她徹底搜尋各家店鋪,為吉姆買禮物。
    她終于找到了。那準是專為吉姆特制的,決非為別人。在其他各家商店你,哪兒也沒有這樣的東西,她把里面的東西都拿了出來。那是一條金表鏈,而且它正配得上那只金表。她一見這條表鏈,就知道一定屬于吉姆所有。它對吉姆來說太合適了。她花去二十一美元買下了,匆匆趕回家,只剩下八角七分錢。金表很匹配這條鏈子,無論在任何場合,吉姆都可以毫無愧色地看時間了。
    德拉回家之后,立即著手修補她的頭發(fā)。不出四十分鐘,她的頭上布滿了緊貼頭皮的一綹綹小卷發(fā),使她看上去活像個小女學生。她在鏡子前照了很長時間?!凹偃缂房次乙谎鄄话盐以椎舻脑挘彼匝宰哉Z,“他一定會說我像個科尼島上合唱隊的賣唱姑娘。但是我能怎么辦呢--唉!只有一元八角七分,我能干什么呢?”
    為愛犧牲(2)。
    七點鐘,她煮好咖啡,把煎鍋置于熱爐上,隨時都可做晚餐。吉姆一貫準時回家。德拉將表鏈對疊握在手心,坐在離門最近的桌子角上。當她聽見下面樓梯上響起了他的腳步聲,她的臉上失去了片刻的血色。她習慣于為了最簡單的日常事物而默默祈禱,此刻,她悄聲道:“求求上帝,讓他覺得我還是漂亮的吧。”
    門開了,吉姆走進來并隨手關上了門。他顯得瘦削而又非常嚴肅。可憐的人兒,他才二十二歲,就挑起了家庭重擔!他需要買件新大衣,連手套也沒有呀。
    吉姆站在屋里的門口邊,兩眼固定在德拉身上,其表情使她無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憤怒,也不是驚訝,又不是不滿,更不是嫌惡,根本不是她所預料的任何一種神情。他僅僅是面帶這種神情死死的盯著德拉。
    德拉起身,向他走過去。“吉姆,親愛的,”她喊道,“別那樣盯著我。我把頭發(fā)剪掉賣了,因為不送你一件禮物,我無法過圣誕節(jié)。頭發(fā)會再長起來--你不會介意,是嗎?我非這么做不可。我的頭發(fā)長得快極了。說‘圣誕快樂’吧!吉姆,讓我們快快樂樂的。你肯定猜不著我給你買了一件多么好的--多么美麗、精致的禮物啊!”
    “你已經(jīng)把頭發(fā)剪掉了?”吉姆問道?!凹舻糍u了,”德拉說。“不管怎么說,你不也同樣喜歡我嗎?沒了頭發(fā),我還是我嘛,對嗎?”吉姆四下望望這房間。“你說你的頭發(fā)沒有了嗎?”他問道?!皠e找了,”德拉說“告訴你,我已經(jīng)賣了--賣掉了,沒有啦。這是圣誕前夜,好人兒。好好待我,這完全是由于對你的愛呀。我可以擺晚餐了嗎,吉姆?”
    吉姆好像醒了。他把德拉緊緊摟在懷里。吉姆從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個小包,扔在桌上?!皠e對我產(chǎn)生誤會,德拉”他說道,“無論剪發(fā)還是修面,我都以為世上沒有什么東西能減少一點點我對妻子的愛情。如果我剃掉胡須,你會停止對我的愛嗎?不會,但是你只消打開那包東西,就會明白剛才為什么使我愣頭愣腦了?!?BR>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兩手枕在頭下,微微發(fā)笑。“德拉,’他說,“讓我們把圣誕禮物放在一邊保存一會兒吧。它們實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賣掉金表,換錢為你買了發(fā)梳?,F(xiàn)在,讓我們忘掉這件事,吃晚飯,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