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優(yōu)秀12篇)

字號:

    合理的教案能夠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教案的編寫需要根據學科知識結構進行組織和安排。教案是一份教師為指導和實施教學而編寫的教學設計和安排的書面材料。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評價方式等內容,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每一份教案都應該根據不同的課程和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設計,以達到教育教學的最佳效果。為了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們應該首先熟悉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以確保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教師應盡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習的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對教師們編寫教案提供一些借鑒和啟示。希望這些范文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教學設計,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一
    1、理解戲劇中個性化的語言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戲劇作品的特點: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戲劇語言。
    3、深刻認識舊社會的腐朽、黑暗和罪惡,認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爭、追求光明的光榮傳統。
    1、認識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個性化的戲劇語言。
    2、了解具有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重特點的周樸園在家庭和社會上的罪惡。
    1、預習前指導學生掌握戲劇文學的特點:戲劇沖突的尖銳性;人物、事件、活動場所的集中性;戲劇語言的個性化。
    2、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要求學生了解課文的情節(jié)結構,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1、結合注釋(1)中與課文有關的情節(jié),通讀全文,了解故事情節(jié)。請將這一幕話劇分成兩"場",并概括其內容。
    2、了解戲劇中的人物之間的關系。
    3、試分析戲劇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以及戲劇的語言的個性。
    4、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yè)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__《雷雨》。經巴金等人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fā)表。繼《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独子辍贰度粘觥烦删停撬拇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后,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曹禺,現代劇作家,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國后,又創(chuàng)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和改編巴金的《家》等著名劇本。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二
    1.背誦全文。
    2.“根本”“縱情”等詞的古今義。
    3.積累“倍”“以”“所”等六個詞語。
    一、基礎部分(選擇題每小題2分,默寫3分,共21分)。
    1.下列文學常識中,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選自《魏鄭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陽人。謚鄭國公,以直言敢諫著稱。
    b.本文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闡述了“居安思?!薄敖渖菀詢€”“虛心以納下”等觀點。
    c.疏,原意為“分條陳述”。后指一種文體,給皇帝的奏議,也叫“條陳”。
    d.魏征死后,唐太宗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為()。
    a.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b.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c.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d.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項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c.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懼滿溢,則思江河下百川。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三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常常在\'客觀而無動于衷\'的敘述中營構跌宕多姿的故事情節(jié),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然和精巧統一的敘事風格,極富藝術魅力?!俄楁湣泛汀吨閷殹肪褪瞧渲械膬深w熠熠閃光的明珠,它們同中有異,堪稱姊妹篇。
    兩篇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獨具匠心.《項鏈》寫路瓦栽夫婦借項鏈、丟項鏈、賠項鏈的故事。路瓦栽夫人常夢想過富裕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夫婦倆收到部長的舞會請?zhí)?。為此,他們用微薄的積蓄買了新衣,又向朋友借來項鏈,在舞會上盡興歡樂了一番。豈料樂極生悲--項鏈丟失了,夫婦倆萬分焦急,只好冒著頃家蕩產的危險賠了項鏈。又經過十年的艱苦勞動清償了債務。正當他們要舒口氣的時候,無意中又聽到朋友說借的項鏈是假的。小說在客觀而冷靜的敘述中展開矛盾,發(fā)展情節(jié),一切都像是現實生活中所發(fā)生的那樣平凡、真實、自然,并無故作驚人之筆,卻又起伏跌宕,扣人心炫,結局出人意料,令人瞠目結舌、啼笑皆非。這種筆法在《珠寶》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吨閷殹穼懤实し蛉藧壑閷殻实は壬u珠寶的故事。朗丹夫人有完美無缺的好相貌、好性格、、好人品、好名聲。結婚后,她勤儉持家,熱愛丈夫,只有兩個嗜好--愛看戲、愛假珠寶。她不聽郎丹的勸告,常常得意地夸耀那些假珠寶。不料,好景不長,朗丹夫人突?quot;害肺炎死了\'。朗丹悲痛欲絕,生活陷入困窘,面臨饑餓的威協。情急之中,他不得不變賣那些假珠寶。豈料,那些\'便宜貨\'竟是昂貴的真珠寶。朗丹大喜過望,雖然他明白這是妻子出賣肉體乃至生命的代價,也知道人們在譏笑他,但他仍然不顧廉恥得意洋洋地靠這筆財產過上了闊人的生活,又娶了妻。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在高潮處逆轉--真相大白:假珠寶實為真珠寶,規(guī)矩正派的夫人實為娼婦、騙子,令人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兩篇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尺水興波,構思布局十分精巧,情理之中有意外,苦澀之中有幽默。結尾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言簡意賅,前后照應,余味無窮。
    兩篇小說的人物描寫也別具一格。作者善于在順理成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不知不覺地把人物置于強烈的矛盾反差之中,讓人物性格得到充分表現。兩位夫人都年青漂亮,卻都生活在貧窮的家庭中,又偏偏都和象征金錢財富的項鏈珠寶緊緊聯在一起。這是作者的精心設計安排。要知道,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女人可以作\'玩物\',她們的年輕美貌就是\'資本\'。而貧窮和財富又是檢驗靈魂品質的試金石。路瓦栽夫人\'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和奢華生活\'的人,卻\'只得跟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結了婚\',家境\'寒傖\';她\'美麗動人,卻\'什么也沒有\(zhòng)'\'不能夠講究打扮\',也無躋身上流社會的緣分;機會來了,又沒有行頭;買了衣服,借了項鏈,參加了舞會,偏偏又把項鏈丟失了;節(jié)衣縮食,含辛茹苦,好不容易跳出了苦坑,項鏈卻是假的,十年辛苦付之東流。在愿望和現實、原因和結果如此強烈的矛盾對立中,作者總是把她放在命運的痛苦中去煎熬,使她的靈魂得到凈化,路瓦栽夫人被折磨得完全失去了當年的風采,但是,她的品質卻是誠實的,行為是清白的。她常懷\'夢想\',但只是嗟怨自己命運的不幸而已;她參加舞會是部長對路瓦栽的邀請,衣服項鏈,都\'取之有道\';舞會上,她盡情歡樂,并無非分之舉;尤其是她冒著極大的風險賠償了項鏈;甚至用十年的辛勤勞動來清償債務,值得稱道。窮人想幸福,女人愛漂亮,本是人之常情,關鍵是采取什么手段達到目的。路瓦栽夫人以非常的勇氣和實實在在的行動頂住了命運的作弄,始終沒有用自身?quot;資本\'作交易,沒有做喪失人格的事,表現出極大的誠實。而朗丹夫人則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卻男盜女娼。如果說,結婚前的朗丹夫人\'窮雖窮,可是為人正派\'的話,那末,婚后的她卻耐不了貧窮,抵不住引誘,\'幾個小官吏的妻子--經常能夠替她搞到包廂,請她去看當時風行的戲\',而且\'很快引起愛打扮的需要\',并且\'漸漸養(yǎng)成一種習慣\',愛假珠寶,\'直到臨死前幾天還不斷地買進來,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帶一樣新東西回來\',利用自己的\'資本\',靠出賣靈肉去追求享樂和財富,完全墮落成一個娼婦。有趣的是,作者采用敘述人和作品中的人物朗丹所見所知同樣多的敘事角度,把朗丹夫人不可告人的行徑用平實的筆調掩藏在迷人的外表和行為之中,一旦真相大白,朗丹\'傻了\'\'昏了\',讀者也大吃一驚,如夢方醒。這種寫法最適合刻畫騙子、流氓的性格特征,最耐人尋味,令人叫絕,我們在《俊友》中也曾見過。兩位夫人判若云泥,而兩位先生也有天壤之別。他們的身分、地位都一樣,也都愛妻子,甚至性格都和妻子相同。路瓦栽在生活的旋渦之中,無怨無怒,始終用誠實的行動來挽救厄運,表現了他的高貴品質。朗丹則是個無恥之徒。作者故意把朗丹還原成一無所有的自然人,又把他置于萬貫金錢之前來讓他作表演:妻子死了以后,他\'餓得很厲害,而且又沒一個子兒\',但他的手上卻有一串值一萬八千法郎的鉆石項鏈,在赤貧和暴富、道德和金錢、誠實和虛偽、純潔和恥辱的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中經過一番痛苦的心靈掙扎,他也抵不住金錢的引誘,人格崩潰了。從此,徹底墮落成一個資產階級的寄生蟲。朗丹夫婦一個以假亂真,一個當眾出丑,他們墮落的根本原因是\'愛幕虛榮,追求享受\',他們既是資產階級享樂思想的受害者,又是它的體現者。
    莫泊桑慣于用逼真?zhèn)魃竦募毠?jié)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性格。且不說《項鏈》對路瓦栽夫人舞會前后的描寫,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單說《珠寶》中對朗丹的一系列形神畢肖、寓莊于諧的細節(jié)描寫,就簡直妙不可言。僅舉一例,以饗讀者。當朗丹明確了自己有了十九萬六千法郎的時候,\'到了街上,他看見旺多姆紀念柱,恨不得跟爬滑桿似地爬上去。他感到自己身輕如燕,只要自己一縱身,就可以和高聳入云的皇帝雕像玩玩\'跳田雞\'的游戲。\'了了幾筆就活畫出一個暴發(fā)戶飄飄然陶醉在發(fā)財夢中可笑又可鄙的丑相。語言樸實自然,語調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把朗丹刻畫得維妙維肖。
    如果說《項鏈》是一曲詠嘆小人物人生命運的悲歌,它肯定了路瓦栽夫婦在那個金錢萬惡的社會里貧賤不移的優(yōu)秀品質,引人向善,具有悲劇美;那末《珠寶》則是一幅批判無恥靈魂的諷刺畫,它揭露了腐朽的享樂思想對朗丹夫婦的的毒害,嘲諷了他們道德的墮落,教人警醒,具有喜劇美。莫泊桑巧妙地將自己的批判意識和情感傾向不動聲色地寓于客觀冷靜的敘述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布局之中,達到了自然和精巧的統一,具有撼人心魄、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顯示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藝術才能,令人由衷贊嘆!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四
    2、領會小說精巧的構思,續(xù)寫課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探究悲劇發(fā)生的思想根源,培養(yǎng)學生辨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大家知道,項鏈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首飾??墒怯袝r候,項鏈也會成為一條鎖鏈,緊緊地勒住命運的咽喉。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在小說《項鏈》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二、自主、合作、探究。
    多媒體展示:“要是那時沒有丟失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項鏈》語段)。
    問題1:作者的這番“感慨”,針對的是課文中的什么人什么事?
    明確:針對的是瑪蒂爾德丟失項鏈的人生悲劇。
    問題2:為什么會丟失?
    明確:因為她覺得“臨走時候加穿的衣服”“寒磣味兒跟舞會上的衣服的豪華氣派很不相稱”,“為了避免那些穿著珍貴皮衣的女人看見,想趕快逃走”。
    問題3:這是什么思想在作怪?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五
    一、導語:
    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jié)日??墒沁@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二、課文探討。
    1、朗誦《登高》全詩。
    2、這個老人是難呀?——是杜甫。
    (一)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六種。風、天、猿、渚、沙、鳥。)。
    1、問:急風、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應該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我覺得,這是一只跟鳥群失散的鳥。是一只孤獨痛苦的鳥。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〇毛澤東筆下的鳥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鳥。因為毛澤東當時正處在立志改造中國的青年時期。
    〇王維筆下的鳥是悠閑自在的鳥。王維特別向往幽靜的大自然。
    如此說來,那鷹與鳥就是毛澤東和王維的化身了?
    (二)頜聯,寫了幾種景物?(兩種,落木、長江。)。
    師:由落木,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暫。
    師: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的。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六
    《師說》中以其豐富的學識、卓越的膽識提出了駭世驚俗的師道觀。
    首先,韓愈對老師的作用有自己獨特的認識。他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業(yè)”,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全新界定。在他看來,既能做經師,又能做人師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師。他將“傳道”放在“受業(yè)”“解惑”前面說,表明他把教學生做人比做學問看得更為重要。韓愈心目中的老師不是一般官學老師,也不是學業(yè)啟蒙老師,而是學有所成的人。他在“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中,明顯流露出了對淺薄之師的鄙夷與嘲諷。
    其次,韓愈提出的擇師標準體現了一種樸素的民主平等意識。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他明確主張“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種全新的師道觀是一種石破天驚的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拔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現出鮮明的態(tài)度、堅定的信念。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這種能者為師的擇師標準表現出一種謙遜的學風、不恥下問的胸襟。韓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慨是沉痛的。因為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而遠遠低于圣人的普通人卻“恥學于師”,也因此才有“圣益圣,愚益愚”的不幸結局。
    再次,韓愈提出了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觀。他認為“圣人無常師”,即有學問的圣人從來沒有固定的老師,甚至可以向根本比不上自己的人學習。他舉例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從“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這種轉益多師、教學相長的師生觀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最后,韓愈提倡敢為人師的反時俗精神,鼓勵青年從師勤學。在“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社會背景下,學生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韓愈嘉許之。他收李蟠這樣“好古文”的學生,表現出敢為人師的反時俗的勇敢精神。韓愈對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學于師”的現象深惡痛絕,對一般淺薄的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丑態(tài)予以辛辣的調侃。他主張做大學問,鼓勵青年從師勤學,深入研究?!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中流露出了對淺嘗輒止、不深入研究的人的蔑視。他認為學業(yè)的精進在于勤勉?!皹I(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表n愈強調一個人要著力于“業(yè)精”、“行成”,即在學業(yè)上做到“精”,在品德上要做到“成”。
    當然,由于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韓愈《師說》中所表現的師道觀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辦教育的目的是復興儒學、排斥佛老和推行文學革新運動,因此他所強調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是“所讀皆圣人之書,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于其心”,“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視,非圣人之旨不敢存”,“口不絕吟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他的教學方式明顯地帶有枯燥說教和硬性灌輸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個性的培養(yǎng)。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七
    1、知識和能力: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2、過程和方法: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二、簡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三、介紹《茶館》劇情。
    《茶館》共三幕,各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處:信洋教的小惡霸,依仗洋人,神氣十足,連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錢有勢的人家為了一只鴿子,可以請來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錢糧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閑;朝中的太監(jiān)總管不僅家中人生活奢華,而且還可以用高價買來妻子;農民和城市貧民卻賣兒賣女;常四爺談國事被抓;秦仲義雄心勃勃興辦工廠,工業(yè)救國。這種剪影式的描寫,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民的破產、市民貧困和社會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第三幕: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館已經破爛不堪,無論主人怎樣改良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廚師只能在監(jiān)獄里蒸窩窩頭;身懷絕技的藝人無法維持生計,民間藝術瀕于失傳。與此對照,惡勢力卻異常活躍,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頹,其后代登場。劉麻子、唐鐵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無恥;沈處長比以前的馬五爺更仗洋人勢力向中國人施威;龐太監(jiān)的侄子們則組織復辟活動,百姓更難以生活。最后茶館掌柜王利法在茶館被人霸占之后懸梁自盡。作者懷著強烈的激情批判和詛咒了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表明了舊中國注定滅亡。劇中通過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區(qū)一筆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四、快速讀文,整體感知。
    1、完成字詞積累。
    2、這一幕寫到了哪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哪兩大類?
    點撥:這一幕出場的人物較多,但他們都是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在茶館一閃而過,所有人物、情節(jié)就像一個個畫面,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就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展開。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類是在這三座大山壓迫下的各階層的人們。前者如西太后的寵奴龐太監(jiān),吃洋飯的惡霸馬五爺,特務宋子恩、吳祥子,流氓黃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販子劉麻子,江湖騙子唐鐵嘴等。后者如王利發(fā)、秦仲義、康順子、康六、鄉(xiāng)婦、老人等。
    3、這一幕寫了哪些事件?用小標題概括。
    主要事件:馬五爺施威、康六賣女、常四爺罵洋貨、鴿子之爭、秦仲義夢想實業(yè)救國、秦龐交鋒、茶客對話、常四爺被抓、龐太監(jiān)買妻。
    這些事件關系到戊戌變法、實業(yè)救國、、洋教勢力強大、民族資本家興起、洋貨傾銷中國等等,反映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的腐朽,農村民不聊生,從而表明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無可救藥。
    五、作業(yè)。
    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經過和結局,體會劇本如何形象地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說說本文的主要事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館》中出現的人物眾多,前后三幕中出場的共有30多個,我們不可能一一分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分析一下課文節(jié)選部分出現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發(fā)、常四爺、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劉麻子、唐鐵嘴及課文中提到的秦二爺幾位。
    (一)、王利發(fā)。
    1、對不同人采取不同態(tài)度。
    (1)、對難民、李三等人:“別耽誤功夫!”“咱們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對難民強硬、冷漠,對李三雖同情,卻有限度,表現他自私。
    (2)、對大兵、警察、特務:“您圣明?!薄澳愣嘟o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老總們在對不起,還沒開張,要不然,諸位住在這兒,一定歡迎!”“您甭看,準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對他們的態(tài)度則是討好,巧應付,怕得罪。表現王利發(fā)的圓滑世故。
    (3)、對唐鐵嘴之流:“你混得不錯呀!穿上綢子啦!”“可是,我這兒已經住滿了人,什么時候有了空房,我準給你留著!”
    對唐鐵嘴厭惡仍笑臉相迎,表現王利發(fā)的精于處世。
    2、善于經營,不斷改良。
    “allright?”“yes,也有這么一說!”
    體現王利發(fā)言語上的改良。
    “西直門的德泰,……全先后腳兒關了門,只有咱們裕泰還開著,……”
    “大茶館全關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隨機應變地改良!”
    通過王淑芬和常四爺之口表現王利發(fā)善于改良,是茶館業(yè)中的佼佼者。
    3、對現實不滿,含蓄表達:
    “這年月還值得感謝!”“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表現王利發(fā)的膽小怕事。
    總結:王利發(fā)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里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于應酬,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fā)善于應酬,善于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御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于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fā)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二)常四爺。
    1、“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聽說你明天開張,也許用得著,特意給你送來了!”表現常四爺的自食其力,樂于助人。
    2、“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表現常四爺的愛國、敢作敢為。
    3、“要是洋人給飯吃呢?”“盼著你們快快升官發(fā)財!”表現常四爺的正直、倔強。
    總結:旗人。正直,愛國;倔強,敢作敢為;自食其力,樂于助人。
    (三)松二爺。
    1、“看見我這身衣裳沒有?我還像個人嗎?”“可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表現松二爺的游手好閑、懶散無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見您兩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兒!不能不請安!”“你說得對!嗻!四爺,走吧!”表現松二爺的膽小怕事。
    總結:旗人。膽小怕事,懶散無能,游手好閑,喝茶玩鳥,不愿自食其力。最終餓死。
    (四)秦二爺。
    民族資本家。一心實業(yè)救國,最終破產。
    (五)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
    (六)唐鐵嘴。
    “我感謝這個年月!”“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侯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算命看相的江湖騙子。無恥。
    (七)宋恩子、吳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們看,王掌柜必會給咱們想辦法!咱們得給王掌柜留點面子!”“對啦!坐下談談吧!你們是要命呢?還是要現大洋?”“別動!君子一言:把現大洋分給我們一半,保你們倆沒事!咱們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效力……”“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宋、吳二人的貪婪、蠻橫、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三、課堂小結。
    《茶館》展現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晚清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初年、抗戰(zhàn)勝利后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的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三個黑暗、病態(tài)、荒誕的社會發(fā)展片斷,揭示了舊社會的必然滅亡。
    四、作業(yè)。
    1、寫一篇人物評論:我看王利發(fā)(300字左右)。
    2、分成幾個小劇組,準備分角色讀老師指定的一個或幾個片段。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八
    知識目標:鑒賞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情節(jié)安排、環(huán)境描寫及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課堂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因此,研究性學習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閱讀教學實施研究性教學,必然是今后課堂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向。本設計旨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探討新的研究性教學方式,使學生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變成自主式學習。
    情感目標:揣摩小說標題的重要意義,深刻體會造成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原因。
    教學設計提要。
    本設計由4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熟悉課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組明確探究目標;。
    第二課時:小組研討;。
    第三課時:小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課時:完成研究小論文。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1、熟悉課文: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旨在讓學生對小說情節(jié)有一個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確探究目標:教師將課文分為四個研究課題,每個課題又列若干小課題,具體如下:
    b、情節(jié)鑒賞:a、小說情節(jié)安排的特點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
    d、表現手法鑒賞:a、人物刻畫方法;b、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以上課題用投影展示出來;為使每個大課題都有人研討,規(guī)定每一大組挑選一個大課題。
    第二課時。
    小組研討:第一課時完成后,各小組明確了任務,要求課余時間就開始搜集資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選相同子課題的為小組,充分交換意見后,每個大課題組推推舉1—3位同學在課內展示本組研究成果。
    小組探究成果交流。每個小組推薦1—3名同學上講臺陳述本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發(fā)言不超過四分鐘。
    第三課時。
    課內完成研究小論文。在小組研究成果陳述的基礎上。老師提供下列小論文題目,讓學生當堂完成。
    題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個人簡歷。
    4、文題—“祝福”之我見。
    5、(祥林嫂、魯四老爺、四嬸、柳媽……)人物形象之我見。
    6、雪景作用之我見。
    7、描寫祝福景象的意義。
    8、祥林嫂生活圈內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剖析。
    9、祥林嫂內心世界探究。
    10、對祝福人物刻畫的一點看法。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九
    一、在括號內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1.偭規(guī)矩而改錯()。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佇乎吾將反()。
    5.進不入以離尤兮()。
    6.芳菲菲其彌章()。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怨靈修之浩蕩兮。
    今義:水勢大古義:________________。
    2.固時俗之工巧兮。
    今義:技藝巧妙古義:________________。
    3.偭規(guī)矩而改錯。
    今義:改正錯誤古義:________________。
    4.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今義:經濟情況不好古義:________________。
    5.自前世而固然。
    今義:前生古義:________________。
    6.高余冠之岌岌兮。
    今義:形容十分危險古義:________________。
    7.長余佩之陸離。
    今義:形容色彩繁雜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修
    退將復修吾初服()。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乃重修岳陽樓()。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鷙鳥之不群兮()。
    2.馳椒丘且焉止息()。
    3.步余馬于蘭皋兮()。
    4.屈心而抑志兮()。
    5.伏清白以死直兮()。
    6.回朕車以復路兮()。
    7.忽反顧以游目兮()。
    8.馳椒丘且焉止息()。
    9.哀民生之多艱()。
    10.亦余心之所善兮()。
    11.伏清白以死直兮()。
    12.高余冠之岌岌兮()。
    13.固前圣之所厚()。
    14.長余佩之陸離()。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3.謇朝誶而夕替。()。
    答案:
    離騷。
    一、1.“錯”通“措”;2.“邑”通“悒”;3.“圜”通“圓”;4.“反”通“返”;5.“離”通“罹”;6.“章”通“彰”。
    二、1.荒唐,沒有準則;2.善于取巧;3.改變措施;4.走投無路;5.古來;6.高聳的樣子;7.修長的樣子。
    三、整理/高高的/長/修建。
    四、1.群,名詞做動詞,合群。2.椒,名詞做動詞,長著椒樹。3.步,名詞使動用法,使……步行。4.屈,動詞使動用法,使……委屈;抑,使……壓抑。5.死,動詞為動用法,為……而死。6.回,動詞使動用法,使……掉轉。7.游,動詞使動用法,使……游。8.馳,動詞使動用法,使……疾馳。9.哀,形容詞為動用法,為……哀傷。10.善,形容詞做動詞,崇尚,愛好。11.直,形容詞做名詞,正道。12.高,形容詞做動詞,加高。13.厚,形容詞做動詞,推崇。14.長,形容詞做動詞,加長。
    五、1.賓語前置句不了解我也罷了啊,只要我本心確實是美好的。
    2.定語后置句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長我長長的佩帶。
    3.被動句清晨進諫而晚上即遭貶黜。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十
    教學內容: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步驟與方法:
    1.看“預習提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了解課文。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注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同位(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二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
    4.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上課)。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
    (板書:學不可以已)。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BR>    師:請問本段論述了什么內容?(學生舉手)同學回答。
    生(1):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師:運用什么方法論述的?
    生(1):比喻。
    師:很好。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者以青青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說明了什么道理?(板書:青青于藍,冰寒水)同學,請你回答。
    生(2):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過程會發(fā)生變化。
    師: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
    生(2):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fā)展。
    師:對。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說明什么道理呢?(板書:直木為輪)(學生舉手)同學。
    生(3):說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師:對。誰能說得更全面、更具體些?(學生舉手)同學。
    生(4):比喻說明人的資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而且一旦提高和發(fā)展了,就不會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即人若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fā)生質的變化。
    師:很好。“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么結論?(板書:金就礪、木受繩)。
    生:(集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板書:知明而行無過)。
    師: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生:(集體)“學不可以已?!?BR>    師:對。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yōu)椤吧啤?。這里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fā)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請同學背誦第二自然段。
    生(5):“吾嘗終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BR>    師:很好。同學們思考一下本段寫了幾層內容?同學回答。
    生(6):分三層。第1句為第一層,第2、3句為第二層,第4句為第三層。
    師:對。第一層闡明什么內容?同學。
    生(7):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師:對。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么關系?同學。
    生(8):分總關系。
    生:(部分)學習。
    師:對。由此看來,第二層用什么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生:(集體)比喻。
    師:用哪幾個比喻?同學。
    生(9):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三段,“積土成山”,開始。
    生:“積土成山……用心躁也?!?BR>    師:本段主要論述什么問題?分幾層?(學生舉手)同學回答。
    生(10):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tài)度。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板書:學習態(tài)度—積累、恒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論述問題的?同學。
    生(11):比喻。
    師: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是什么關系?
    生(11):對比關系。
    師:對。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么好處?同學,你說說。
    生(12):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師:很好。請同學們拿出紙來,按要求作練習。要求:每人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比喻要恰當。(學生動筆寫,5分鐘)。
    師:請同學們交流一下,誰說?(學生舉手)同學。
    生(13):知識如血液一樣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了知識就會枯竭。
    師:比喻貼切嗎?(學生答:“貼切?!?同學,你怎樣寫的。
    生(14):空虛的頭腦若以知識來充實,猶如雨水澆灌著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復生氣。
    師:很好。同學,你說一個。
    生(15):知識是生活的明燈,沒有知識的生活,猶如在黑暗中的遠征。
    師:好。同學。
    生(16):沒有知識的頭腦,像不長谷物的荒地。
    師:他從反面設喻,也很好。同學。
    生(17):沒有知識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東搖西晃,虛度年華。
    師:請同學們推敲一下是否貼切。同學,說說你的意見。
    生(18):不貼切。“斷線的風箏,東搖西晃”主要是說無明確的飛行方向,與“沒有知識”無相似之處。
    師:若將本體改動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句,請你改一下。
    生(19):將“知識”改為“志向”。
    師:對。改為“志向”“目標”“理想”等,就是個很生動貼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須符合合理、生動、新穎的要求。
    師:再請同學們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學生寫,6分鐘)。
    師:我看同學們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幾個小組交流一下,寫得好的向全班同學推薦一下。(6人一組,交流7分鐘)。
    師:哪些同學寫得不錯,請組長推薦一下(第二組組長舉手說:同學),請同學讀讀。
    生(20):謙虛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鷹,知道天高地闊、學海無涯,因而刻苦好學,永不自滿;驕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淺嘗輒止、夜朗自大。
    師:好。這是以對比設喻闡述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還有好的嗎?(第五組組長站起來說:同學請同學讀一下。
    生(21):勤奮的人,像一顆明珠,無時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懶惰的人,像生了銹的鐵,毫無用處。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十一
    提問:
    1、作者發(fā)現草莓是在什么時候?(9月)。
    夏意正濃秋的氣息。
    天氣:暖和。
    樹木:綠樹木:頃刻會枯黃。
    天空:藍天空:不久會變得灰慘慘。
    心情:歡快。
    -----------時間。
    總結:其實景物并沒發(fā)生變化,只是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改變,心境不同,看待問題的結果也不一樣。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樣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舉例說明:
    對父母的態(tài)度。
    小時候:崇拜。
    現在:對于他們的某些做法有點不以為然。
    以后:理解。
    (我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讓學生明白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是會因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個道理,這個例子更貼近他們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機進行親情教育,讓學生能理解、體諒父母。)。
    3、作者有草莓想到了時間的流逝,面對時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態(tài)度?(對生活的熱愛、積極向上)。請用文中的句子說明。(課文5自然段)。
    4、分析5、6自然段。
    a、青春歲月的特征。
    b、成年期的特征。
    六月:青春期。
    九月:成年期。
    項鏈粵教版高二語文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及其創(chuàng)作;掌握本文中出現的基本文言知識點。
    2、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3、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排比對偶句;連珠句;豐富的語氣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少小孤苦,由兄嫂扶養(yǎng)長大。二十歲入長安,三次考進士不中。貞元八年(792)即他24歲時第四次參加考試,登進士第。曾入汴州、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閑職,貞元十八年(802)即34歲時到長安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從此正式步入仕途。貞元十九年,即他35歲時改任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論饑荒,得罪權貴,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連陽)縣令。元和元年(806)即他38歲時新皇帝繼位,他被召回長安,任國子監(jiān)博士。元和十二年,即他50歲時,隨裴度征討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即他52歲時,唐憲宗派人迎佛骨入宮,韓愈上書力諫,被貶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即他53歲時,唐穆宗繼位,召韓愈回長安為國子監(jiān)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韓愈在文學上的最大功績是提倡和領導了“古文運動”。
    【解題】。
    “說”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字詞、文言知識點、內容】(見課本)。
    【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引用是論說文中常用的論證方法,這在現在的學術論文中也是最常見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句。
    韓愈的散文素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連珠句。
    連珠,又稱頂真、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結尾字,作下一句的開頭,首尾相聯,“歷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韓愈名和字的來歷】。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年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取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翻開字書,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取名為難,便問:“嫂嫂,你要給我取個什么名呢?”鄭氏說:“你大哥名會,二哥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要做人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了?!编嵤弦宦?,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輩?!鄙┥┞牶?,拍手叫絕:“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為入場便可考中,從未把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使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姐訂了婚。盧小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姐完婚。盧小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一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擔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接著說道:“小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黑,請小姐賜教?!北R小姐一聽,隨即展紙揮筆,寫道:“人求言實,火求心虛,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韓愈一陣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個新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