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通用18篇)

字號:

    5.總結是對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和分析的方式總結應該具有啟發(fā)性和激勵性,為讀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希望以下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總結范文能給大家一些寫作的靈感。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一
    今年夏天天氣異常炎熱,實在不愿出屋,就想在家躲避火辣辣的太陽。正好從朋友那里借來一本《燦爛千陽》,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這位作家曾寫過《追風箏的人》,并一舉成名。此書我沒讀過,但是電影《追風箏的人》我曾看過,很是震撼。很多人認為《追風箏的人》在全球銷量奇跡般的超過600萬冊,要超越它肯定是很艱難的事??墒牵ɡ盏?胡賽尼再一次創(chuàng)造了奇跡,他的《燦爛千陽》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如此書開篇所寫:謹以此書獻給哈里斯和法拉,他們是我們的眼睛之光。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婦女。胡賽尼用他特有的敘事方式,飽含感情的語句謳歌了苦難中的阿富汗婦女,表達了對她們無比的熱愛。胡賽尼讓我們看到,女人對家庭的愛竟能夠讓他們投入到不可思議的英雄般的自我救贖,而依憑對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種的婦女活過滄桑。
    這部小說以阿富汗近30年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戰(zhàn)爭、動蕩、派系爭斗、民族仇恨給阿富汗帶來的巨大災難。而視角是從寫女性入手,小說著力刻畫了兩個女性瑪利雅姆和萊拉?,斃拍烦錾筒槐皇廊顺姓J,因為他是個私生女,她和母親娜娜孤單的生活在一處泥屋,直到十五歲她執(zhí)意要去找他的父親,母親因絕望而自殺,而父親和他那三位合法妻子急匆匆地把她嫁到幾百里外的喀布爾,為的是把她從他們的視野里消除。大她20多歲的丈夫拉希德是個典型的阿富汗男子,他兇狠、殘暴、專橫、無恥,經常虐待和打罵妻子,想盡一切辦法羞辱瑪麗雅姆,因為她不能為他生個男孩??蓱z的瑪麗雅姆一直在默默地承受。直到有一天,萊拉來到他們生活中。萊拉是個受過一定教育的女子,和塔里克青梅竹馬,彼此相愛。但戰(zhàn)爭,先是奪去了他的兩個哥哥的性命,又奪去了父母的性命。
    遍體鱗傷、生命垂危的萊拉被拉希德救回了家。陰險的拉希德想讓年僅十五歲的萊拉做他的第二個妻子,而他這時已經有60歲。萊拉本想拒絕,但是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上了塔里克的孩子,并且聽到塔里克已經死去的消息之后(其實是拉希德故意編造的謊言),她改變了主意。她要為塔里克和他們的孩子活下去。就這樣,兩個陌生的女人生活在了一個屋檐下,漸漸地,兩顆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他們就像母女一樣,而萊拉的女兒阿茲莎天生和瑪麗雅姆投緣,讓瑪麗雅姆享受到了她從沒有過的骨肉親情。并且最終,為了拯救就要被拉希德掐死的萊拉,她勇敢地向拉希德舉起鐵锨……萊拉和塔里克重逢,帶著兩個孩子逃亡國外。但是萊拉對故鄉(xiāng)念念不忘,魂牽夢縈。終于等到戰(zhàn)爭結束,他們趕回到滿目瘡痍的故鄉(xiāng)喀布爾,萊拉先是到了瑪利亞姆出生的地方,深情的懷念故去的母親般的瑪麗雅姆。然后盡自己一切可能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二
    雖然胡塞尼不是專業(yè)作家,但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對細節(jié)的刻畫、情境創(chuàng)設和人物的描寫都鮮活富有生命力,在小說中作者以悲憫的情懷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了幾個主題。
    第一:對阿富汗戰(zhàn)爭的控訴。
    一方面作者通過對戰(zhàn)爭現(xiàn)場的描寫著力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慘烈。“火箭彈在天空中飛來飛去,一陣黑煙正在某座被炸成一堆飄揚的塵土的建筑上裊裊升起。第二天,人們將會發(fā)現(xiàn)一些尸體。有的尸體會有人認領,有的不會。然后喀布爾那些吃慣了人肉的狗又會飽餐一頓?!卑氧r血淋淋的災難場景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同時,作者對戰(zhàn)亂中人們對死亡的司空見慣甚至無力安葬死者的遺體的描寫更加震撼人心,戰(zhàn)火中,普通民眾最基本的生存的尊嚴也消失殆盡。
    作者通過對這種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描寫更加突出了戰(zhàn)爭的罪惡,它可以使所有的秩序被打破,美好被破壞,生命隨時有可能被失去,而生者也要面對沒有尊嚴的生活,只要還有戰(zhàn)爭,無論勝敗,人民都是最大的受害者和輸家,只有在安定和平的環(huán)境里,普通的民眾才能有尊嚴的生存。
    除此之外,作者對戰(zhàn)爭更進一步的思考是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在書的21章,萊拉的父親帶她去還沒有遭遇戰(zhàn)爭的地方看大佛。其中有一段特別動人的描寫,在他們登上山丘,萬千景色收入眼底的時候。父親說:“在我記憶中,這里一直是這樣的。寂靜、祥和。我希望你們來感受一下。
    但我也希望你們來看看祖國的遺產,孩子們,來了解他的過去。”后來那些大佛被信奉伊斯蘭教的武裝份子炸毀,幾千年的文明成為粉末。在戰(zhàn)爭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不被重視的,所有的異己者的下場都只有滅亡。戰(zhàn)火帶來的不光光是看得見的死亡,還有再也無法重建的文明,這是比軍費、傷亡人數(shù)等顯性成本更大的危害。
    第二:對阿富汗婦女地位低下的揭露。
    私生女瑪麗雅姆的母親娜娜說:“就像指南針指向北方一樣,男人怪罪的手指永遠指向女人?!边@句話也從側面描述了阿富汗社會中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現(xiàn)象。
    在小說中,男性與女性的關系始終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女性被當做男性的私人物品一樣對待。首先,在社會立法方面,女性的權利就被縮減到極致,女性沒有就業(yè)的權利也就只能嫁為人婦,做一個依附品,甚至女性不可以單獨逛街,購物,出門,不可以展示出自己的面貌,只能做一個裝在布卡里的木偶。
    其次,在家庭中,女性受到慘無人道的家暴,由于男性本身在體能上就優(yōu)于女性,所以在爭斗中女性始終是弱勢方,加上社會觀念對于女性的歧視,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小說中拉希德稍有不順,就會對毒打瑪麗雅姆和萊拉,家暴成了常態(tài)。
    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小說中描繪瑪麗雅姆被打的場景?!澳切┞曇羰且恍C械的、習以為常的程序的聲音。沒有咒罵,沒有哭喊,沒有哀求,沒有突然的大叫,只有對稱的毆打與被毆打,只有某種僵硬的東西反復擊打肉體的撲撲聲。”無論是社會中還是家庭中,女性的價值只體現(xiàn)在勞動和生育,得不到任何的同情和尊重。
    這源于整個社會文化里對于女性的定位,在那樣一個連就業(yè)的權利都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女性永遠只能是被支配的一方,這種悲劇不來源于個體,而是來源于整個群體。這使我想到許多國家包括中國的一些女權主義者所宣稱的女權運動。那些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反對性別歧視,要求女性擁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職業(yè)和生活方式。在中國,也始終存在著對男女平等的呼吁。
    這不是一個意識的問題,而是一個權利與義務相匹配,能力與空間相契合的過程。什么時候我們可以說真正實現(xiàn)男女平等那?大概就是只有把女性當做和男性具有同等權利、肩負同樣責任的社會公民,而不是柔弱可憐的妹妹、沒有必要努力的妻子和要忍受家暴的母親,我們才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平等。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三
    盡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節(jié)中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
    我讀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后,不禁為阿富汗的遭遇感到悲哀。原來,正當我們享受著和平所帶來的喜悅時,仍有一些國家被戰(zhàn)火摧殘著……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我?guī)е闷?,翻開了胡賽尼的另一本書――《燦爛千陽》。
    瑪麗雅姆,書中的主人公之一,一直充當著附屬品的可憐女人。她的母親娜娜原是她父親扎里勒家中的一個女仆,由于一場意外,導致了瑪麗雅姆的出生。她與生俱來的不光彩的身份,讓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自己。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瑪麗雅姆才會比任何的孩子更渴望愛和溫暖。但是,這一切終究還是破滅了。當她十五歲那年,母親娜娜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原本定期探望的父親也形同陌路。一夜之間,瑪麗雅姆好像明白了許多事情。娜娜為她做出的犧牲,娜娜在不平等待遇下的隱忍,娜娜偏激的人生觀……后來,瑪麗雅姆被迫遠嫁他鄉(xiāng),嫁給一個剛失去妻子和兒子的中年鞋匠拉希德。剛開始“幸福甜美”的婚姻生活曾給瑪麗雅姆帶來希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拉希德的面具一點點被揭開,他那丑惡的面目終究暴露在瑪麗雅姆眼前――女人只是用來繁衍后代、操持家務的工具!在現(xiàn)實的雙重打擊下,瑪麗雅姆的純真被殘酷毀滅殆盡,最后她將自己的內心封存起來,委曲求全成了她的代名詞。
    娜娜的一句話讓我始終記憶猶新:“就像指南針總是指向北方一樣,男人怪罪的手指指向女人?!边@句話從側面反映了當時阿富汗婦女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無論事實如何,女人都將會是過錯方。以下的故事中也驗證了這一觀點,我不由得為阿富汗婦女感到深深地同情。
    在瑪麗雅姆經歷了十多年的家暴以后,另外一個女孩的出現(xiàn)讓她的生活出現(xiàn)了轉機……。
    瑪麗雅姆、萊拉,兩個不同家庭環(huán)境,不同時代的阿富汗女性的典型代表。一開始,她們是水火不容的。與其說這是瑪麗雅姆和萊拉的生活沖突,倒不如說是兩個不同階段的女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阿茲莎的出現(xiàn),徹底將這兩個女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在萊拉身上,我們可看到她內心的成長。她開始懂得如何囤積自己的力量,等待爆發(fā)的契機。而瑪麗雅姆的改變更是顯著的。剛開始,她愿意為萊拉而頂撞權威似的拉希德;后來,她愿意和萊拉一起逃跑;再到最后為了救下拉希德手下垂死的萊拉,拿著鐵鍬像拉希德狠狠砸去……這或許是她這輩子第一次遵從自己內心的意愿做事。哪怕最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不曾后悔。
    書末,胡賽尼描寫了萊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平凡,美滿。這仿佛意味著,阿富汗的苦難總將過去,而苦難后的幸福更加難得,使人珍惜。
    哪怕身處黑暗,也絕不放棄心中的陽光。
    隱忍,等待,只要你不放棄,清晨的第一束陽光總會到來,燦爛千陽總會照向大地!
    文|賴偉婕。
    聲明:
    本公眾號支持并感謝大家分享,但我們更尊重原創(chuàng),本文系原創(chuàng)作品,須注明出處并經原作者同意。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四
    《燦爛千陽》是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里面展現(xiàn)了半個世紀阿富汗婦女所要忍耐的種種。個人,要忍耐饑餓、病痛的約束。家庭要承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難民的流離失所。國家要忍耐前蘇聯(lián)、美國的戰(zhàn)爭。這里描寫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的悲慘經歷,這更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歷史。
    定期探訪的父親也仿佛陌路。她成為了喀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動蕩年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小說的另一位女主人翁萊拉是拉希德另一個妻子。在與前蘇聯(lián)的戰(zhàn)爭中萊拉失去了兩個哥哥。炸彈奪走了她父母的生命。她深愛的男孩也被迫逃離阿富汗生活里到處都是失落與絕望。剛開始兩位妻子相互敵視漸漸的兩人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越來越親密無間。她們的友情在拉希德的虐待國家的無情戰(zhàn)火中留存。兩個女人苦難深重某種程度上她們慶祝的到來希望能結束她們的苦難。但她們的夢想并不能實現(xiàn)等待她們的確是更深層次的苦難。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五
    這是一本繼《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動我的書,感謝作者帶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讓我認識了阿富汗,讓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經歷過的苦難,盡管這苦難或許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給我的是人性的光輝,人們心底埋葬的關于希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艱難的處境,這粒種子永遠不會死去,終有一天,希望會萌生出嫩綠的芽,救贖每一個虔誠的人。兩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帶著不屬于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zhàn)亂、貧困、與家庭暴力的摧殘,心底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讓她們曾經水火不容,又讓她們締結情誼,如母女般相濡以沫。在不可寬恕的年代,有著無法抹去的記憶,最終,自由與幸福抵達了穿越了戰(zhàn)亂的萊拉,用瑪利亞姆的生命。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紀初的阿富汗,這使我十分震驚,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發(fā)生在這么近的年代,這并不是過去,或者這還是未痊愈的傷疤。
    我沒法去深刻地體會阿富汗女性的苦難生活,我無法了解她們一生的深重災難,但是,由她們,我更加感激并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我自由,我擁有自己的權利。我出生并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一個和平的國度。
    我喜歡看書中字里行間傳遞給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贖的毅力,她們有她們的信仰,或許我無法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對她們來說有多么重要,但是隱約可以體會,信仰是她們身體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就像大腦,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實施殘暴、謀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這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帶給我的遠遠不止這些。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六
    這里面有許多關于小狗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歡的是《木木》這篇文章。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啞奴和一只狗生死相依,但最后因為女主人和管家的逼迫,最后不得以親手把自己最親愛的狗殺死了。
    在這世界上,一個人的好朋友可能背叛他,變成敵人;他用慈愛培養(yǎng)起來的兒女也可能變得不忠不孝。只有狗,它的忠誠可以伴你一生。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七
    這里的“復活”,不是身體的復活,而是精神上的復活。作者以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為紐帶,將大量的筆墨用于描寫聶赫留朵夫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見解,所以,我們一次次讀到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與獸行之人之間的艱難抉擇。
    文章寫的是瑪絲洛娃因被迫給一位商人的茶里下藥,案發(fā)后,茶房和侍女討好律師,把罪全栽在瑪絲洛娃身上,被叛了去西伯利亞苦役四年的罪行。
    這時,法院陪審員聶赫留朵夫認為法院作出了不公平的判決,要求上訴到高級法院,瑪絲洛娃也上訴到大理院,卻被理由不充足而駁回了,聶赫留朵夫把自己所有的田地賤價出租給了當?shù)氐霓r民,也復活了自我的精神,關閉了獸性之人的閥門,開啟了精神之人的閥門。
    于是,他灰暗老化的眼角膜脫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在他的心中,革命者都是思想積極、向上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對他們充滿敬意。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xiàn)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高尚的人性。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有自己的主見,有勇于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
    善與惡往往只在一個人的一念之間。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八
    《小布頭奇遇記》這本書雖然是給孩子看的,但是我仔細的讀完后發(fā)現(xiàn)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還懂得了不少的道理。這些道理在我們成人的世界依然非常有用。首先是一個人一定要勇敢,膽子太小了什么事都辦不成。小布頭開始的時候因為膽子小,被老鼠欺負,被抓到老鼠洞里,還差點被老鼠當點心給吃掉??墒峭ㄟ^一些事情的鍛煉,他的膽子變大了,變勇敢了。在老鼠想抓小蘆花雞的時候,他勇敢的救了小蘆花,雖然老鼠打他,他也不怕,受到了朋友們的夸獎。所以我們想贏得自己的成功和別人的尊重,沒有勇氣是真的不行。
    另外,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友情的重要。朋友不僅會給我們帶來快樂,也會在你遇到困難來幫助你。團結就是力量,只要和朋友團結在一起,任何不可能完成的事也能完成。小布頭在他的經歷中,就遇到過許多困難和危險,但是有了朋友的幫助,他一個一個的都克服了。最后,小布頭和朋友們團結一心,還打敗了一直欺負他們的老鼠兄弟。我們從小到大都不能離開朋友,也不能離開團隊。從小布頭身上我看到了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把握信任的尺度,怎樣維系友誼。
    讀完了《小布頭奇遇記》我決定以后要勇于提高自己的膽量,勇于克服各種困難,和人又好相處,珍惜朋友。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九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十歲男孩奧吉。他出生后因患疾病經歷了27次手術,但他憑頑強的生命力僥幸地活了下來,這是一個奇跡!雖然他的視力和聽力都恢復了,但是他的臉部仍呈畸形??伤母改笡]有放棄他,而是給他更多無私的愛。
    十歲之前,他沒有進入學校接受正規(guī)的教育,而是跟著媽媽自學。聰慧的奧吉掌握了他最喜歡的豐富多彩的科學知識,并且他有一個太空夢。可是到了十歲那年,父母為了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接受正規(guī)教育學習更多的知識;更是為了讓他學會如何與別人交往、相處,送他走進校園。摘下太空頭盔的奧吉受到了大家的嘲諷和欺侮。在媽媽的開導鼓勵下,奧吉正視自己臉部殘疾和丑陋。他發(fā)現(xiàn)自己雖然丑,但是他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和一顆善良的心。而且他的.科學成績最優(yōu)異,科學演示最精彩,成功。他拾回自信,勇敢地面對生活。他憑著真誠、善良、寬容深深地打動了大家,最終他收獲了友誼;收獲了榮譽;收獲了尊重!
    丑陋的毛毛蟲可以變成美麗的蝴蝶。堅強勇敢的奧吉克服了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憑著自己的努力,獲得大家的認可敬佩。他破繭成蝶的故事讓我們悟出:堅持就是奇跡!每個人都值得大家站起來為他鼓掌一次!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
    在云陽和一丁宗親別后乘大巴車去重慶,因為于述金電話說15號他到重慶來接我去綿陽。還有我老伴的侄孫在重慶,想去看看。10號就到了重慶,在侄孫那里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就乘地鐵到朝天門,想實現(xiàn)覌光三峽水庫的夙愿,正好時間很充沛,就在旅行社買了往返的船票。
    在朝天門吃早點時,老板娘問我姓氏,我說姓于,她說:“巧了,我也姓于”“噢,天下于氏一家親,我這次到四川來看望于氏宗親,受到熱情款待”她說有個搞城管的卻認姓于的。我說他不認我們我們也不認他就是了。先給我煮的餛燉太辣,她又重煮了一碗,臨走給錢她再三推辭不要,我說這是辛苦錢,一定要給的,才免強收下。
    旅行社的大巴車是下午2:30出發(fā),還得等幾個小時,我把行李放到旅行社,就到兩江匯流的河灘上揀奇石。碰巧揀到一個卵石上人騎馬的圖案,尤其那匹馬的頭、頸、胸、尾都栩栩如生,人大體上也很象,還揮舞著兵器。顏色呈暗紫色顯示在灰白的背景色上,很協(xié)調雅致。我如獲至寶,喜愛有佳,拿給旅行社的人看,她們一眼就看出來了。這是天然的,多么難得!
    我們乘車到萬州上船,已經是下午六點多鐘了,乘長江觀光2號起航天色完全黑了,只見岸上燈火閃爍,江面上涼風習習,覺得有幾分涼意,便進倉睡覺去了。到達張飛廟時已經是晩上十一點半了。導游領著游客上岸去參觀,我沒去,因為我10號白天去看過了。張飛廟原址被三峽水庫淹沒,現(xiàn)在的張飛廟是按原貌一磚一瓦遷來重建的,工程可想而知是多么繁復偉大!整個云陽縣城也是遷移重建的,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做到!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長江覌光2號到達白帝城的時間也是早晨九點來鐘,我跟著游客上岸一路走到新修的風雨橋頭,只見綠樹晎映的白帝城如翡翠中白玉那樣矅人眼球。我漫步在風雨橋上,遐想以前白帝城的模樣,那是三面環(huán)水,一面連岸的塔型山,三國時劉備以此山屯兵積糧,與東吳孫權聯(lián)盟抗衡曹操,演繹出火燒赤壁、孔明借東風、草船借箭、劉備托孤、諸葛亮的出師表等經典歷史典故,令后人景仰!現(xiàn)在成了四面環(huán)水的孤島,為了便于游客觀光才修風雨橋,就改變了原來的模樣,顯得更氣勢磅礡而雄偉壯觀!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它西起四川省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起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跨越奉節(jié)、巫山、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全長約200公里。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之山,上懸下陡,如斧削而成,有的峰高1500公尺。夾江峭壁,甚為逼仄,致使江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幾十米。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夔門天下雄”五字鐫于崖壁。巫峽幽深奇秀,兩岸峰巒挺秀,山色如黛;古樹青藤,繁生于巖間;飛瀑泫泉,懸瀉于峭壁。峽中江回路轉,九曲回腸,船行其間,頗有“曲水通幽”之感。巫峽之中最享盛名者,要算巫山十二峰了。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聳立江邊,峰頂一見云霧繚繞,細雨蒙蒙,沾衣欲濕,拂而覺爽。云雨中的青峰絕壁,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口,東止宜昌市南津關,全長約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險峻聞名于世。峽內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黃貓峽、燈影峽、青灘、泄灘、崆嶺灘等名峽險灘和黃陵廟、三游洞、陸游泉等古跡。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小布頭奇遇記》之六。內容是蘋蘋把小布頭放在醬油瓶子項端,小布頭一頭栽了下去,正好落在蘋蘋的飯碗里,把蘋蘋碗里的米飯淺了出來。蘋蘋說:“小布頭,你看你把糧食浪費啦!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一粒也不能浪費?!碧O蘋又把小布頭放在醬油瓶子的蓋上。小布頭把身子往前一撲,使勁跳下去,把醬油瓶子都踢倒了。蘋蘋這回可生氣了,圓臉氣得通紅。蘋蘋說:“你真是個壞孩子。”這么一來,小布頭更生氣了。蘋蘋說:“小布頭,以后可不許這樣,要,要記住糧食是寶貝,一顆也不能浪費?!毙〔碱^心想:我才不聽呢。
    我覺得,小布頭這樣做是不對的,他不應該浪費糧食。糧食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每一粒都很寶貴。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二
    在寒假里,我看了《狼圖騰小狼小狼》,書中的主人公小狼讓我著迷,這本書也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我被狼的智慧所震撼,狼是那樣聰慧,讓人不禁贊嘆。狼群團結、智勇雙全。三十六計,除了美人計,什么計都用得上。它們還會打近戰(zhàn)夜戰(zhàn)奔襲戰(zhàn)游擊戰(zhàn)運動戰(zhàn)地道戰(zhàn)青紗帳戰(zhàn),是“天下第一兵家”。夏天毒日下的小狼雖沒有母狼教育,卻自己挖了一個洞;夜晚狼群的嗥聲讓小狼清楚了自己的身份;當小狼吃完整的金花鼠時,竟跳起了它從沒看到過的祭祀舞!這一幕幕反映出狼是多么聰明,不愧是騰格里最寵愛的動物!
    我被狼的信念所感動,狼是那么渴望自由,讓人不禁夸贊。在小狼的字典里不能沒有自由二字。不自由,毋寧死,小狼那顆自由的心不可能被鐵鏈束縛。這就是狼圖騰,為了自由,不惜犧牲自己!它的精神使我為之一震。
    看完此書,我明白大自然所有的東西都是互相聯(lián)系的,大自然的一切組成了一條生物鏈。要是我們人為地去破壞它,就等于破壞了自然之道,是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人為地去打狼,那么老鼠就多了,最終草都被老鼠吃光了,額侖草原也都沙化了。自然之道,井井有條,不需要人為的去加工它。否則,適得其反。我們應該做到人與自然合一,順著自然的規(guī)律去辦事。
    狼不但讓蒙古人明白了草原生態(tài)學的道理,也鍛煉出他們特有的民族性格。因此,與漢族相比,游牧民族雖然也打狼、殺狼,但最終卻是愛狼、護狼,與狼為友,拜狼為師,而且從來不恨狼,不把狼趕盡殺絕,相反還將狼作為圖騰來敬仰。不像以我們漢族,恨狼、罵狼、打狼、殺狼,最后也就導致了自己民族性格中的缺陷——軟弱麻木,以及民族文化的落后——腐朽昏庸。
    啊,騰格里!你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啊,小狼!你的精神讓我贊不絕口,不愧是天之驕子——騰格里的寵物。感謝《狼圖騰小狼小狼》,讓我體會到了狼性的美好!
    看了該文章的讀者還看了: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三
    在一年四季中,我其實不太喜歡秋天,因為總覺得這個季節(jié)未免太過蕭瑟凄涼,但經過這次秋游,我覺得這秋姑娘高冷嚴肅中也不缺少俏皮可愛,在這俏皮可愛的襯托下它那高冷的性格,也是一種別樣的美了。
    帶著疑惑,我們爬上了這座山。上山后我眼前一亮,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只見眼前幾座土黃色的山丘環(huán)繞著一大片綠油油的田地,田地間點綴著幾顆大樹,看著好像一片碧綠的湖泊中倒映著幾朵云彩。站在這座山頭之上,秋風輕輕拂過我們的臉龐,感到一絲涼意,也難得有一種心曠神怡的輕松感。
    小歇片刻,我們繼續(xù)往前走,翻過幾座山,我看到了一個荒草之中生長著的一棵紅葉樹,這山上并沒有太多樹,這棵樹給我的印象最深,獨樹一幟,在其他植物都相繼枯死快枯萎的時候,卻長的極茂盛。小小的一顆,卻給人一種傲然挺立、頑強不屈的極視感。到這里同學們都特別喜歡這棵樹,紛紛請語文老師來拍照。過后我們又繼續(xù)向前。
    后來就沒有什么讓我特別感興趣的事物了,只是我們又拍了一張班級合照。我們都坐在一顆大石頭上,看著大家的笑顏,我又想到大家一路上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大家還是很團結友愛的。
    下山后,我們還拜訪了一位老師,他已經退休很多年了卻還把學生的作業(yè)、手抄報等東西,當作寶貝一樣收著,他還保存著很多張教學成績獎狀,真是讓我嘆為觀止!
    這次秋游我不僅看了美景,還體會到了大家之間的相互關心,這將會是我一次難以忘懷的經歷。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四
    電影的主人公,一位做過二十七次手術,卻怎么也長不好看的小男孩。從他七歲那年,他就每天都帶著宇航員頭盔,在自卑中度過。十歲那年,他踏進了學校,在同學們的嘲笑與譏諷下,他無數(shù)次跑回家哭呀、鬧呀,甚至想要輟學。當他在學校認識了兩位好朋友,并在他們的幫助下、鼓勵下,他還是堅持在學校度過了一個對于他來說艱難而又充實滿足的一年……是的,他堅持下來了,最后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獎章,他勝利了!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五
    《格列佛游記》是喬納森?斯威夫特所寫的。他是英國啟蒙運動中激進民主派的創(chuàng)始人,18世紀英國最杰出的政治理論家和諷刺小說家。《格列佛游記》就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時的情景:格列佛在海上遇難,他睡了9個小時,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被牢牢的綁著被扔在了地上,他意識到自己被小人國的人俘虜了,他抬頭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氣派的人端坐在上面,從旁邊人的舉動中,格列佛猜想此人應該是小人國的國王。小人國居民的個頭只有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小,小人國的國王只因為比他的子民高出一指頭,就自認為是頂天立地的統(tǒng)治者,而小人國的大小官員只要跳繩跳的高,就可以封官加爵。
    格列佛醒來后就拼命的做對小人國有利的事情,希望能夠得到信任。慢慢的,過往逐漸對他信任起來,于是格列佛就向國王上了奏章,請求國王讓他重獲自由。小人國的國王被格列佛的真誠打動了,于是命令士兵把格列佛送走,讓他重獲自由。
    看了《格列佛游記》以后,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氣餒,只要堅持到底,就會有好的結果。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六
    星期六晚上,我們打算找一部電影,忽然我看見了《奇跡男孩》這部電影,“真奇怪,最近怎么我老是看到這幾個字,我要看一看為什么那么多人覺得它好?!闭f完但點了進去。
    影片開始了,一個小男孩出來,臉上有許多印痕,他就是奧基,電影的小主人公。他一出生就有面部缺失,動了二十七次手術才能說話,但他只能有一張滿是印痕的臉。母親伊莎貝爾為了奧基放棄了自己的事業(yè),專心致志地教奧基學習。奧基到五年級都有沒去過學校,父親為了讓他獨立,決定讓他去上學,還要他把一直套在自己頭上的頭盔給摘下來。奧基剛開始十分害怕,因為自己的臉很難看,怕同學們說他是丑八怪。后來在爸母的鼓勵下,他交了一位朋友——杰克,杰克跟奧基玩得很好,但有一天他知道杰克跟他交朋友只是因為校長要杰克去幫助自己,他很傷心,與世隔絕,杰克也很后悔,后來他們重新成為了好朋友,并且奧基也自信的學習與生活了。
    當片子完了以后,我的眼睛漸漸濕潤了起來,那句“每個人不是都幸運的,要靠自己去獲得得別人的尊重?!弊屛页了荚S久,我想:我們應該向奧基一樣,面對困難與挫折不要怕,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七
    在午后日光微醺的色澤中翻開《燦爛千陽》溫黃的封面,我不知自己已經開始了一段心靈救贖與洗浴的道路。
    曾誕生過一千零一夜的美好國度燼滅在硝煙迷亂之中,寓言與故事依舊在繁衍,不過豐饒的家鄉(xiāng)在彈藥中化為炮火,美麗的公主變成了蓬頭垢面受盡屈辱的婦女,希望幻化成絕望。
    這是一個不可饒恕的年代,卻注定要繾綣進更多的愛與深情、無奈與荒涼。人性在硝煙與彈丸中才顯得愈發(fā)真實,愛在易碎的生命前才愈發(fā)顯得不可毀滅。一切真實的存在都可能在剎那間化為烏有,當人們不再相信時間的存在,其實也就否認了自身的存在,而留存心底無形無影的愛竟會成為惟一凝固致永恒的實物。胡塞爾在《燦爛千陽》中真實地描繪了阿富汗三十年來征伐不休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在這里,戰(zhàn)爭已不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而是切實進入人物生活、影響了他們的命運和生存方式的可感物。讀者也并非被作者牽引進入阿富汗戰(zhàn)爭的宏大敘事,而是從體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主動走入戰(zhàn)爭中,尋求情感的立場。
    胡塞爾殘酷而真實地揭示了在阿拉伯國家古***俗對女性權力和意志的剝奪,在阿富汗戰(zhàn)火與硝煙中美的毀滅和價值的瞬間生成;用兩個從不識、到敵對、再到相依為命、相互救贖的兩個女性,寓示了一個民族甚至是整個人類的苦難和救贖。
    瑪里雅姆從小在母親的教誨與詛咒——幸福永遠不可能得到——中長大。因為她是一個“哈依米”(私生女),注定了一生都會被打上低賤、屈辱的標簽。悲慘遭遇和畸形婚姻讓母親失去了對愛、幸福和公平的信仰,于是她將自己對世界的懷疑和否定毫無保留地嫁接給了瑪里雅姆。然而,過于單純的人往往為自己不被傷害而往往編織著一個個光彩又崇高的謊言,他們對待幸福的態(tài)度就像對太陽那樣——它的存在毋庸置疑,陽光最好用來享受而不是用來直視。于是瑪里雅姆一邊順從地聽著母親的勸誡,一邊對自己的生活留有期待和幻想。直至父親虛偽的面具被揭穿、母親絕望地溘然長逝,作為洗清父親道德污點的犧牲品而遠嫁喀布爾四十歲的鞋匠拉希德,瑪里雅姆仍在無數(shù)次的絕望中抬頭仰望,用天真和單純的謊言沖刷掉命運的不幸。
    然而接下來所要面臨的婚姻生活甚至比父親的背叛、母親的離世更為殘酷無情。傳統(tǒng)觀念對婦女的束縛、接二連三的流產、拉希德無頭無緒的毒打謾罵……隨著歷事的增多和年歲的增長,現(xiàn)實終于把一個敢于希望和反叛的小女孩磨成了一個逆來順受的家庭婦女,在暴打和辱罵中默默忍受,將已流盡淚水的雙眸中善睞的眼神深藏,用形容枯槁而早衰的軀體承載著自己所編織的美好夢境破滅的傷痛。一次毒打更能加深一次瑪里雅姆的絕望,也更進一步地剝離了瑪里雅姆的靈魂,使她喪失了抬頭仰望的能力。
    在瑪里雅姆19歲時出生的鄰家少女萊拉家庭背景與瑪里雅姆完全不同,她出身于一個溫馨和睦的知識分子家庭,聰明美麗,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還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愛人塔里克——一個英俊善良有一只假腿的少年。如若不是那枚無情的子彈掀翻了萊拉家的屋頂,萊拉也許會永遠這么明媚而開朗地微笑著走到生命的盡頭。然而就在母親好不容易決定從失去兒子的痛楚中走出、同意舉家搬遷到安全之地的前夜,那聲爆炸永遠奪去了萊拉最親的家人。拉希德從廢墟中救出了萊拉,并用謊言騙娶了已懷有塔里克的孩子的萊拉。
    從此,萊拉開始了自己萬劫不復的生活。躲在布卡背后的女人,注定要在阿富汗舊家族制度下苦苦掙扎,她們所懷抱的希望、愛情與所有的失落就在戰(zhàn)火紛飛的國度里經受著數(shù)千次的沉浮。對于曾經經歷過幸福的萊拉而言,面對此時的家庭暴力就顯得更為惶惑失落和手足無措。她因為誕下一個女兒而令拉希德徹底失望,從此她與瑪里雅姆一樣開始了整天在毒打謾罵中度日的生活。惟一令她還心存希望的,是懷中的女兒,那是她曾深愛過塔里克的唯一證明,也是虛妄的生活中唯一能支撐她挨過的力量。盡管塔里克一直被她認為已經去世,那種絕望之后然后淡然的心境不由得使我們會心一笑,是愛與希望的偉大讓萊拉始終不忘仰望天空,堅持信仰。
    當瑪里雅姆和萊拉的生命出現(xiàn)交集時,二者奏出了不和諧的聲音?;训臄骋庾屚瑸槭芎φ叩膬扇碎g不能達成諒解與同情,代之以爭斗和敵視。是萊拉女兒的出世拉近了二人的距離,讓二者在共同的苦難中建立起像母女也像姐妹的深厚情誼。最終,為了萊拉母女的幸福,瑪里雅姆在生與死面前選擇了就死,果斷地用自己的生命救贖了萊拉母女,也救贖了自己身陷囹圄的靈魂。所以當死前的剎那,瑪里雅姆竟然興高采烈起來,在自己的生命中,這還是第一次如此地受人關注和感激,第一次在別人的生命中意義非凡。如果自己的價值要考死亡來實現(xiàn),那么還有什么好值得傷悲呢?生命在愛面前顯得微乎其微,而又沉甸甸足以承擔起那份愛的重量。
    然而,瑪里雅姆的自我犧牲和毀滅是否就如魯迅先生所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事物毀滅給人看”?從胡塞爾對瑪里雅姆的評價中,絲毫看不出毀滅是一種絕望的消沉:“這個女人將會像一塊河床中的巖石,毫無怨言地忍受著流水的沖利,然而她的圣潔將不會因此被站污,她將會變得更加高責……那是藏在她靈魂深處的品質,那是拉希德或者塔利班都將無法將之摧毀的信念。到頭來,這種東西將會成全她的解脫和萊拉的獲救?!焙翢o疑問,瑪里雅姆肉體的毀滅在這里被賦予了靈魂新生的涵義。精神在對生命苦難的體察中獲得了自我救贖的力量,從此她不是感受痛苦并遠離苦難,而是與苦難同在。只有在苦難中歷盡絕望的寂盡,那份對愛和希望的執(zhí)著才足以收拾起碎片殘渣,在跌倒時還保持微笑仰望的姿勢。
    其實不妨將兩位女主人公的生命歷程和整部小說的主題看作一種回歸。
    當人們站在現(xiàn)代文明的窗口沾沾自喜,以為貧窮落后戰(zhàn)亂煙火都已是父輩們的專屬品時,胡塞爾將我們的視角拉回了真實存在與發(fā)生著的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這里的土地依然被鮮血和煙塵覆蓋,這里的婦女依然被迫穿上“布卡”、不能外出工作,這里的人民依然為了生存不得不東躲西藏。關于電視新聞和報紙雜志上對中東的斷想不過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一己之詞,而胡塞爾為我們呈現(xiàn)的完整的戰(zhàn)爭中人民的生活風貌,不能不說是一種人道主義關懷的回歸。這種人道主義回歸把戰(zhàn)爭作為一場宏大的政治歷史事件隱去,而著眼于普通的小人物,發(fā)現(xiàn)一個獨立自主的普通人在戰(zhàn)爭中性格、命運所受到的影響以及生存方式的改變。記得有句話這樣說形容躺在墓地里的兩萬戰(zhàn)爭犧牲士兵:“對于整個世界,你只是一名大兵;而對于你的家人,你就是整個世界?!碧嗥椒驳男∪宋镌炀土藲v史,然而歷史卻故意將他們遺忘。胡塞爾正是要抓住歷史流逝的一個個細節(jié)和瞬間,把戰(zhàn)爭的殘忍殘酷殘烈暴露給人看,讓人識清戰(zhàn)爭的無意義和人價值的寶貴。
    在胡塞尼的筆頭,戰(zhàn)火如炬讓一座城市昏暗下來,原先聽憑它們撲騰騰棲落的十幾歲的少女終于逐漸變得難以安身,她們試圖避讓和原理,卻又更加牢固地被束縛于傳統(tǒng)家庭制度之下。這是一群人民的悲哀,更是對一個偌大國家深刻的諷刺!于是在逆來順受之后要萌生變動,要沖著和平的霓虹頂禮膜拜,要在茫茫硝煙的灰蒙蒙中離析出奪目的光影。那些即將釀成一汪巨大波瀾的希望的胚芽,便在岌岌可危的熾熱的土壤中修面和默默壯大。在這種精神背后,我不得不慨嘆與胡塞爾堅強深邃的心靈,在一片廢墟之城上萌生出的希望之光,無論何時,要面帶微笑、抬頭仰望。
    或者說瑪里雅姆的整個生命就是救贖與回歸的過程。如果人真的有原罪,瑪里雅姆私生女的身份無疑又為她增添了一層罪過。幼時母親不厭其煩的“幸福不會降臨”既是母親害怕女兒受到傷害而有意給小瑪里雅姆灌輸?shù)摹叭松涷灐?又是一種因希望破滅而心懷憎惡的畸形詛咒。瑪里雅姆似乎在母親的教導和死亡中確乎受到了詛咒,所以一生才會悲劇性的如此多舛。終其一生,她只是想得到最簡單的家庭溫暖,這種溫暖不是由養(yǎng)她的母親、疼她的父親、娶她的丈夫所給予,而竟然來自一個原本素不相識繼而互視為仇敵的小女孩。正如睡美人的魔咒要由愛的一吻來解開,纏繞瑪里雅姆一生的詛咒在萊拉和她的孩子的繞指柔中漸漸被解。戰(zhàn)爭、毒打、舊俗、饑餓……在最本真的愛和家庭的溫暖中竟然都可以暫時消隱不見?,斃镅拍肪哂谐揭饬x的回歸是向死亡道路的自我選擇。她的這一選擇直接跨越了生命外沿的內涵,在人性中達到了全新的境界?,斃镅拍芬簧目嚯y仿佛都在為死亡那一剎那的輝煌做準備,正因為一生中足以摧毀她無數(shù)次的絕望都因她的堅守和抬頭看而化解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她的死亡才能作為生命歷程的高潮熠熠生輝。
    萊拉的生命最后確是以回歸結束的。在萊拉的回歸中,甚至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本人作為美國的他者,尤其是倍加敏感的阿富汗族裔,與主流價值之間的微妙關系,與瑪麗雅姆和萊拉在阿富汗的生活有著某些暗通的地方。萊拉最后在巴基斯坦那幸福但卻找不到認同的生活,未必不是作者本人的內心寫照。而萊拉的鄉(xiāng)愁,與每一個漂泊的現(xiàn)代人的鄉(xiāng)愁,也是極其相似的。這是萊拉回歸阿富汗這一情節(jié)的深層意義。只是萊拉能夠回去,而現(xiàn)實中的人無法做到這一點。
    如果人生注定要面對悲劇的絕望的回歸,那么請帶著愛與理想一同前行。對家庭的愛竟能夠將人投入不可思議的自我救贖,而依憑對愛的回憶就能讓苦難中的人活過滄桑。悲傷的場景總比啼笑皆非的鏡頭更能對人的意識造成沖擊與催化,但過于灰色調的情節(jié)不免也抹殺了讀者薄薄的希冀。因此我時常滿意于將一個濃厚悲情的結局與零星的希望之光的綴合?!稜N爛千陽》就在刻寫了傷痕累累的阿富汗之后毅然地將歲月的鐘表打破從而永遠地定格了4月的時刻。——那是不堪回首的終點冉冉地混沌隱沒,也是另一個不可毀滅的全新的起點緩緩地昭然若揭。就像書的名字一樣,給讀者透露出微薄的希冀。
    初中生讀凡卡有感心得篇十八
    《燦爛千陽》是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后,第二部描寫阿富汗生活的小說,上一部是描寫友誼,是一個關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付出與犯錯后的自我救贖的故事。這一部的視角則更加廣闊,作者視野投向了30年里飽經戰(zhàn)亂的阿富汗的生活。在小說中,作者以阿富汗戰(zhàn)爭為背景,以細膩的筆法描寫了在阿富汗舊制度下苦苦掙扎的婦女的生活,展示的是那些裹在布卡深處堅韌的靈魂。
    書名出自于詩人賽依伯的詩《喀布爾》:“人們數(shù)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皎潔的明月,也數(shù)不清她的墻壁之后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边@首詩創(chuàng)作于1627年,詩人用太陽來比喻美麗的喀布爾婦女。然而小說中,作者描繪的是兩名命運悲慘的女性,私生女瑪麗雅姆的童年在15歲一去不復返,母親自殺后,她被迫嫁給了中年鞋匠拉希德,從此在暴力和戰(zhàn)亂中無依無靠的生活。
    后,少女萊拉在戰(zhàn)亂中失去了父母和戀人塔里克,也被迫嫁給拉希德。兩名經歷了不幸和戰(zhàn)亂、以及在生活的重壓下的女性,一開始水火不相容,后來在共同反抗拉希德的家暴中結下情誼,在苦難中相互扶持。多年之后,秘密揭開,為救萊拉,逆來順受的瑪麗雅姆拿起了榔頭打死了拉希德,自首后被處決。萊拉帶著與塔里克的女兒和拉希德的兒子與塔里克重新生活在一起。
    小說中,兩個主人公的生活不能用燦爛來形容,她們飽經戰(zhàn)亂苦、離別恨,生活在貧困與家暴的陰影里,我時常能從作者的描繪中看到那一個飽經風霜的眼里浸滿淚水的面龐。但是她們依舊堅強、隱忍甚至卑微的活著。盡管她們知道對暴力的反抗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暴力,可是她們還是努力的反抗現(xiàn)實,尋找希望,在作者的筆下,我看到那些被包裹在布卡之中的不是一個卑微恭順的木偶,而是隱忍堅強,值得我們肅然起敬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