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分享大全(12篇)

字號:

    教案的編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在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合理安排學習內(nèi)容和任務。這些教案范例不僅注重認知目標的達成,還注重學生能力和情感的培養(yǎng)。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一
    《桃花源記》是萬古一夢,屬于每個人的美麗之夢。它借助一個充滿神秘離奇的故事,傳遞著人們對幸福自由美滿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內(nèi),作者用飽蘸著絢麗憧憬的妙筆,極富誘惑力地描繪出桃花源的綺麗風光之美,恬靜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梢哉f,每一處都洋溢著理想化的意境,每一處都吸引著讀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平淡表述背后的強烈情感,挖掘每一處所展現(xiàn)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學習,學生在翻譯上應該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方法,諸如翻譯的策略、翻譯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敘述為主,難理解的詞句不多,所以在翻譯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給學生,以此來檢驗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蘊含的中華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美好生活的心靈之源,學習它,不能僅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悵,而要讓學生的心靈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學生要愛上本文,更愛上這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夢想。
    課前預習。
    1、查閱有關作者的資料,特別要關注他生活的時代和他的隱士風格。
    2、復習他的《飲酒》。
    教學目標。
    1、檢驗并提高學生獨自翻譯能力,掌握諸如“妻子”一類的重要文言詞。
    2、在品讀中,能夠體會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文化的熱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評價設計。
    1、學生能夠根據(jù)已經(jīng)掌握的方法獨自翻譯文章,并及時積累重要詞語。
    2、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能夠通過想象的方法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并結合課前查閱資料,進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學生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個性化地談談自己對這個“夢”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萬古一夢桃花源。
    用中國人遠古之夢導入?!抖Y記》中關于“大同世界”的論述,孟子所暢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關系,逐漸引出“世外桃源”。
    (讓本文站立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課堂,讓學生在追夢的神圣氛圍中走入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小組分任務,串讀課文。
    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本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抓住“一位漁人,一次偶遇,一個地方,一段傳奇”來理解。
    (一是檢查學生在沒有翻譯情況下,能不能借助讀就感受到基本脈絡。二是為下面的翻譯做好鋪墊。)。
    4、教師讀“開首至欲窮其林”,學生不看注釋口頭翻譯,并交流難懂的地方。
    在這個過程里,要引導學生考慮“翻譯方法--留,調(diào),刪,換等,翻譯角度--直譯和意譯”
    5、學生獨自翻譯全文。首先,不看注釋,不交流。然后查閱注釋,檢驗翻譯準確度。接著小組交流個人不能解決的難點。
    6、班內(nèi)交流。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一些重要詞: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一個小組展示,其他小組評議。
    (第二步,要以學生自己翻譯為主,甚至可以加大難度,比如不看注釋先猜譯,以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的語感)。
    2、學生自由發(fā)言??梢砸龑С觥吧衿妗薄懊利悺薄靶腋!钡仍~。老師提議:桃花源真美!
    3、小組合作交流:從文章哪里你讀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組內(nèi)分任務,一人讀原文,一人說美的原因。
    4:班內(nèi)展示交流。
    教師引導抓兩個點: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為富饒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悅,也有物資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熱情好客的真,也有寬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發(fā)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中的每一處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每一個人是如何的樂?可以想象一種境。讓學生進行口頭描繪。
    (此處是理解文本的關鍵之處,不能僅僅從文字表層點幾處美,而要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nèi)層,理解人性美,生活美,還要借助想象,把更豐富的景象幻化為最幸福最優(yōu)美的感覺。觀察學生,如果他們臉上沒有愉悅,目光里沒有羨慕,那么就可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失敗的。)。
    4、提問:陶淵明為什么描繪出這樣美麗的地方?他那個時候真的有這樣一個桃花源嗎?
    小組結合課前查的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可以從《天上的街市》來做輔助點撥,從而更準確地的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把握文章主旨。
    5、帶一份情感再讀課文。
    (理解了課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師要做這樣的朗讀指導:讀出味道。)。
    2、你嘗試做個比較:今天的生活狀況和桃花源相比,哪個更讓你喜歡?
    (兩個問題,課堂上只需要用一個則可,根據(jù)前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學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個問題。學生理解還需要加深,用第二個問題。)。
    五、作業(yè)。
    1、積累重要詞,背誦課文。
    2、給“桃花源之行”擬出一段解說詞。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二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3、品讀法4、復述法。
    教學程序:
    一、???課前導入。
    明確:以戰(zhàn)爭為題材。掩卷沉思,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類渴望和平,拒絕戰(zhàn)爭,這種樸素的愿望由來已久。我國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們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反映這種樸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記》。
    思考: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lián)想到一個什么成語?
    明確:世外桃源。
    大家了解作者嗎?課件展示陶淵明及寫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遍(一讀),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注意朗讀要求。(課件展示)。
    2、指導朗讀:
    要求:
    a、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
    b、帶著感情,聲音洪亮,讀出韻律。
    具體是:a、第一段平緩語氣,第二段讀出探險及釋然驚訝語氣,第三段讀出熱情和驚嘆的語氣第四、五段讀出感慨語氣。
    3、學生按以上要求齊讀全文。(二讀)積累本文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差異”的現(xiàn)象。(課件展示)。
    4、同學們,請找出還有哪些文中難解的、注釋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5、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認為難以翻譯的句子,其他學生解答,教師點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全體同學齊讀課文(三讀)。
    三、?品讀賞析。
    1、請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提示: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分為哪幾個部分來敘述?展示課件。
    即: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漁人的行蹤的不同地點分五部分:
    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其中重點是寫哪些部分?主要描寫了桃花源的什么?
    3、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明確:桃花源是個風景優(yōu)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四讀)。
    四、?合作探究。
    2、??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xiàn)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五、?拓展延伸。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jīng)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參考題: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選擇自己喜歡的一、二段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五讀)。
    3、全班齊背(六讀)。
    六、?歸納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試看,今天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各族人民正在黨的領導下,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愿同學們在這美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七、課后作業(yè)。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本周周記)。
    上一篇:鄂教版故事三則(人有其寶,嗟來之食,許仲平義不茍取)教...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yōu)質(zhì)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為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nèi)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jīng)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jù)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xiàn)“高效課堂”。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咸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xiàn)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四
    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2、遂與外人間隔。
    3、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三個“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個“外人”如果也這樣解釋,則與后文《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相抵牾,因為時遷世異,秦代的衣制當然不可能和幾百年后的晉代相同。
    近日讀到了《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5期顧月華先生的《也談外人》一文,頗有感慨,遂將以前收集的資料略作整理,匯集成文。
    一、“外人”諸說。
    據(jù)我們所見,對“外人”的解說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至于解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為最常見之解釋,今人論之已詳,故不贅述)。
    (一)“陌生說”
    此說包括兩種大同小異的見解:1、“外人”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個世界的人”2、“外人”為“外國人”。兩種解釋雖有不同,但思路和結論并無大異,他們都從桃花源中人與外界的服飾差異切入,試圖解決《記》《詩》差異和衣制變遷這一矛盾。他們的結論也相似,即:在漁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絕不應與外界人相似,他們應該是漁人眼中的來自“另一個世界”或者“另一個國度”的衣著奇異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統(tǒng)稱為“陌生說”。
    (二)“紀實說”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說:“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其為寓意之文,則古今所共知,不待詳論。其為紀實之文,則昔賢及近人雖頗有論者,而所言多誤。故別擬新解,以成此篇。”陳先生以為,《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之“秦”,不是“贏秦”,而是“苻秦”;所謂的桃花源不是人間仙境,而是北方人民為了躲避“苻秦”的戰(zhàn)亂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塢堡。因此,陳先生說:“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堅之亡國至宋武之人關,其間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當時避亂之人雖‘問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陳先生這篇發(fā)表于1936年的論文是我們所見的最早提出“外人”問題的文章。
    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zhì)疑》發(fā)展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桃花源不應該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帶:桃源中人“避亂”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賦稅。他還搜索到了陶淵明同時代與《桃花源記》相似的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及飽受官府剝削奴役、社會動亂之苦的鄉(xiāng)民逃入溪峒蠻族的山澤中的'史料,進而作出論斷:“我們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晉、宋之間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jù)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桃花源記》,但聞而記之者不止淵明一人?!?BR>    劉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記)旁證的旁證》贊同陳先生之論,他從語言變遷、衣制變遷兩個角度加以佐證,并提出“陶淵明在作此文時,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chuàng)作?!?BR>    以上三位所論,都是從桃花源記故事的來源和作者創(chuàng)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張《桃花源記》應該有一個現(xiàn)實的模型,并從這一角度解釋“外人”問題,因此??梢越y(tǒng)稱為“紀實說”
    二、評議與討論。
    第一種解說,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廣泛的一種思路和觀點,而且在教學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了。但是,我們對此有以下三點疑問:
    (1)“外人”解為“世外人”或“外國人”,古書中例證不多。持“世外人”說者沒有舉例子?!巴鈬恕闭f雖免于單文孤證,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詞的常見用法,難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淵明作品中,未見類似用法。
    (3)從文義和時代背景而言,漁人對桃花源的奇異感,不是因為服飾的不同帶來的陌生和恐懼,而是在戰(zhàn)爭不休、賦役苛重的亂世里,發(fā)現(xiàn)了一處“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且“秋熟靡王稅”的人間樂土而油然而生羨慕和向往,這或者就是桃花源記本文的“寓意”所在,而這與強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處。
    我們贊同第二種思路,即陶淵明這篇文章當是根據(jù)某些地方的民間故事或傳聞所作,只不過在寫作過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對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還摻有老子“雞犬之聲相聞”那樣“小國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這才將一個避亂的塢堡或者逃避賦役的蠻族山寨美化成一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并且將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亂的遺民。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五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xiàn)“練為主線”,培養(yǎng)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誦讀法。
    2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nèi)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xiàn)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nèi)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yǎng)、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nèi)容的串聯(lián)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nèi)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diào)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四、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解說: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五、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fā)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nèi)。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六、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體現(xiàn)引導自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六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群眾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jīng)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nèi)容,a古今異議b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著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fā)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了解故事情節(jié)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討論并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并出示準確的情節(jié)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BR>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nèi)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后,師有感情地范讀“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睂W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chuàng)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采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采訪語言”進行采訪。
    a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么?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于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并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秘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fā)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痹瓉碜哉J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jīng)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xiàn)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七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nóng)業(yè)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chuàng)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nóng)民的愿望。
    2.讀準下列字音: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nèi)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xiàn)“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shù)百步”,指兩岸數(shù)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huán)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yè)的社會,與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yōu)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xiàn)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xiàn)象: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shù)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nèi)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xiàn)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tǒng)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yè)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xiàn)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lián),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qū)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xiàn)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shù)。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xiàn)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guī)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chǎn)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八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nèi)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運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nèi)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huán)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yè)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yōu)秀——朗誦展示——組內(nèi)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chǎn)生審美體驗,然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深入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nèi)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情感升華!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xiàn)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fā)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xiàn)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九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nèi)容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跟農(nóng)民來往跟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zhì)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跟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跟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xiāng)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jīng)。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jīng)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jīng)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跟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十
    2、以“絕境”切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桃源“絕境”的多層含義。
    3、以“言語為抓手”重點品味副詞,引領學生感悟不起眼的副詞背后豐富的意蘊。
    4、感悟“桃源”的社會意義,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
    目標2、3。
    目標2、4。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齊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信息?
    ——記:古代敘事性文體。
    (2)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菊,隱士的象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jīng)桃天》。
    a、美好b、吉祥c、避邪。
    ——桃花源:美麗、美好的象征。
    (2)預設: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隔絕之境。
    a、見漁人乃大驚(于是,就竟然?)。
    ——強調(diào)大吃一驚,吃驚程度之大,突出與世隔絕之久,從未見過外人。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今是何世,既不知有漢,亦不知魏晉。
    ——乃、無論,語氣更強烈,更突出了與世隔絕之久、之深。
    c、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馬,遂與外人間隔。
    ——句中哪個字(詞)最能體現(xiàn)隔絕之意?
    ——復:再,強周從來沒有——從此句中,體會到桃源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
    文言積累:
    妻子、絕境、交通、無論、不足——古今異義。
    (1)生自讀2、3節(jié),思考、討論、交流。
    (2)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a、與外界隔絕之地。
    b、風景絕佳之處。
    游歙州興唐寺。
    山橋通絕境,到此憶天臺。
    (3)預設: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哪里讀出“美”?——僅僅是景色美麗?
    ——屬,何意?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豐饒、富足。
    b、阡陋交通,雞犬相聞。
    ——此句讓你感受到環(huán)境的什么?——安寧、靜謐。
    ——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這種寧靜?——相,雞鳴犬吠相互應和,以動襯靜。
    文言積累:
    儼然豁然怡然欣然:……的樣子。
    ——齊讀上面兩句寫景語句,體會這是一幅怎樣的鄉(xiāng)村圖景?
    過故人莊。
    綠樹村也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祥和富足的鄉(xiāng)村圖景。
    (4)預設:(有人說:“最美的風景應是人”,在這幅美麗祥和的圖景中,桃源的人怎樣呢?)。
    a、黃發(fā)垂,并怡然自樂。
    ——并,都——換成“咸、皆、悉”,可否?——替換,品讀。
    ——這正如陶《桃花源詩》所寫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b、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你能想象這些男女壯年都在干什么?
    (5)預設:(這里描繪的是桃源人群體的生活圖景,除此哪里還讓你感受到人是最美的風景)。
    a、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見漁人,乃大驚。
    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齊讀,體會兩句話所表達的村人態(tài)度的變化。
    c、()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作食。
    ——陶語言簡潔,省略很多人稱詞,補回去可否?
    ——不簡潔,啰嗦、拖沓。
    ——省略:更表現(xiàn)一種人與人關系的親切,人情的溫度。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和睦、和合的圖景。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哪個詞最能括其意?
    ——除此,你覺得“絕境”,還有何意?這還是一樣怎樣的地方?
    (1)生自讀文章首尾,思考。
    (2)預設:
    a、太守,即遣人……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欣然規(guī)位,未果,尋病終。
    ——絕無神秘。
    b、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絕幻、虛無。
    (3)小結過渡:
    ——你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嗎?
    ——晉太元中。
    太元,東晉武帝年號,共21年期間爆發(fā)戰(zhàn)爭約60場。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水深火熱、民不聊生、顛沛流離的戰(zhàn)亂生活張養(yǎng)浩詩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在這種困厄與無望中,需要一種精神的寄托,那就寄希望予夢想吧,雖然夢想渺茫,但畢竟有夢才有希望所以陶淵明57歲花甲之年寫《桃》,不僅僅是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更重要在于:
    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
    陶淵明的貢獻是于亂世、亂政、亂象之中,
    在人們心靈深處開發(fā)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怎么讀?重音落在哪個詞?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朗讀比較體會:
    后遂無問津者后遂無問津者。
    a、遂:終于于是就?——遺憾人們不再尋找了,淡淡的憤懣之情哀其可憐,怒其不拿啊。
    哀莫大于死心——這是最悲哀的一句話。
    ——再來讀讀,讀出悲哀來。
    ——作者孤獨的尋夢者“世人皆醉,我獨醒”啊。
    陶淵明。
    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BR>    隱歸園田居。
    “不為五斗米折腰”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愿言躡輕風,
    高舉尋君契。
    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境界!
    百度百科——詞目:絕境。
    極為高超的境界。
    為文通絕境,從室及良辰。
    絕境豈可名,恨我詩語煩。
    ——陶的精神境界亦可謂“絕境”!桃源,(絕境)也。
    隔絕之境。
    絕和之境。
    絕幻之境。
    精神絕境。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志士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那片精神的樂土但愿今天我們重讀經(jīng)典,也能沿著先生的足跡,追尋自己心中的“桃源”
    隔
    和——絕境——精神。
    幻
    千古夢……。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十一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就出自我們即將學習的課文《桃花源記》,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胸懷大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遠離官場的隱居生活。
    本文寫于陶淵明已經(jīng)五十七歲的時候,他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nóng)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通過文中注釋及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準確地朗讀課文。
    2、教師范讀課文,邊讀邊指出須注意的字詞讀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開朗屋舍(she4)儼(yan3)然阡陌(qian1mo4)。
    咸(xian2)間(jian4)隔魏(wei4)晉郡(jun4)下詣(yi4)劉子驥(ji4)。
    3、學生自由朗讀后分男女朗讀。
    4、學生結合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準備開展理解活動。
    1、一個同學翻譯一個句子,其他同學聽后做評論,看翻譯得好不好,若發(fā)現(xiàn)不足或有不同意見,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
    2、復習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a、通過加字換字的方法。
    b、結合注釋。注釋中往往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解釋的。
    c、結合上下句加以猜測。
    d、增刪調(diào)補。
    3、翻譯文言文的要求:
    a、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
    b、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xiàn)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shù)夭捎靡庾g的方法。
    c、譯文要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
    ――第一段:(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yè):靠……謀生。緣:沿。夾岸: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驚異。窮:走完。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沿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在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劃去,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第二段:(補充注釋如下)。
    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
    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
    ――(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隱隱約約有點光亮。(漁人)就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那里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第三段:(補充注釋如下)。
    ――(村中人)見了漁人,于是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詳細地告訴他們,他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臨走時)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BR>    ――第四段:(補充注釋如下)。
    既:已經(jīng)。志:動詞,做記號。詣:拜見,到…去。如此:像這樣。遣:派。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铮グ菀娞?,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原來的路。
    ――第五段:(補充注釋如下)。
    欣然:高興地問津:探尋(桃花源)。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今節(jié)課我們主要的任務是疏通文中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
    今節(jié)課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熟悉、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主。
    學生自由朗讀10分鐘后檢查背誦。(不記得處老師提示)。
    學生看著課文翻譯,要求不看翻譯工具書,其他同學認真聽,不足處請指出。(一人一段)。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
    補充。
    如此――古義:像這樣說如此今義:這樣。
    緣――古義:沿緣溪行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今義:唾液。
    2.一詞多義完成練習冊p63練習7。
    舍:舍棄――便舍船房子――屋舍儼然。
    尋:尋找――尋向所志不久――尋病終。
    志:動詞,做標記――處處志之名詞,標記――尋向所志。
    為:作為――捕魚為業(yè)對――不足為外人道也。
    向:以前――尋向所志對著――眈眈。
    3、詞類活用完成練習冊p62第4題。
    緣溪行――名詞作動詞,沿著。
    欲窮其林――形容詞作動詞,走完。
    未果,尋病終――-名詞作動詞,實現(xiàn)。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作動詞,意為感到驚奇。
    有幾個出自本文的成語,請找出來并理解,完成練習冊p63第9題第四小題。
    世外桃源――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不到的極偏僻地方。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今節(jié)課我們的任務有朗讀背誦、歸納字詞、理解出自本文的成語。同學們回去要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在閱讀時要提出你質(zhì)疑之處,下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理解。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4、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6、后遂無問津者。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nèi)容。
    1、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產(ch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5、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6、漁人臨走時,村人對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7、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8、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1、全文以什么作為敘事線索?
    ――漁人的行蹤;進桃源前――在桃源――離桃源。
    2、當時漁人是順流劃船還是逆流劃船?請找出依據(jù)?
    ――逆流;依據(jù):林盡水源。
    3、漁人是第一次來這里嗎?請找出依據(jù)?
    ――是第一次;依據(jù):忽逢桃花林。
    ――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5、漁人再探桃花源是否言而無信?為何找不到原先做的標記?
    ――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6、桃花源的社會與漁人所生活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
    ――村人說來此絕境的原因是“避秦時亂”,說明這里是沒有戰(zhàn)亂、沒有壓迫的理想地方;。
    村人由于長時間與外界斷絕來往,因此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以至連桃源外的朝代的更替也不知道,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都告訴村人,村人聽了都感嘆惋惜,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同時又為自己能置身事外而感到慶幸。
    桃花源記教案分享篇十二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jié)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nèi)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xiàn)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xiàn)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diào)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jié)。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